❶ 進出口貿易對通貨膨脹影響從哪幾方面寫
進出口貿易對通脹產生影響主要有三種途徑
外貿專家指出,進出口貿易對我國通貨膨脹產生影響主要有三種途徑:貨幣供給途徑、國外商品的價格傳導途徑、成本傳導途徑。其中,貨幣供給途徑的傳導機制是:當一國的國際收支出現長期大量的對外貿易順差而形成巨額外匯儲備時,國內市場會出現以下兩種情況:一方面,商品從國內市場被大量輸出到國外;另一方面,為收購出口所得外匯,卻要增加貨幣投放。這樣,會造成流通中通貨過多,引發通貨膨脹。另外,當國外資本大量流入而引起國際收支順差過大時,也需要增發大量本國貨幣以收購外匯,從而也會導致國內貨幣供應量過多,引發通貨膨脹。
從國際收支情況來看,我國長期表現為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雙順差」。至2006年10月,我國外匯儲備一舉跨過萬億美元大關。由於外匯不能在市場直接流通,中央銀行為買入外匯需要投放大量本幣,構成外匯占款。隨著外匯占款的增加,基礎貨幣投放量隨之增加,並引起廣義貨幣供應量的擴大,從而引發價格上漲。通貨膨脹的壓力增加,將影響我國經濟的穩定運行。
國外商品的價格傳導途徑的傳導機制是:當國外出現通貨膨脹、價格上漲時,在價格機制的作用下,一方面,由於國外商品的價格上漲,會導致該國對外商品出口的增加,從而增加該國的對外貿易出口需求;另一方面,由於國外商品的價格上漲,又會減少本國居民對國外進口商品的消費,而轉為增加對本國商品的消費,由此,一增一減,最終引起社會總需求的增加。
從國外商品的價格傳導途徑看,近年來,我國對外商品出口連創新高,對外貿易連年出現順差。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全球經濟復甦導致的世界各主要經濟體如美國、歐盟和日本等國市場需求的增加。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的數字,截至2005年底,我國對外貿易中的經常項目順差已達1608億美元,同比增長近50%。從商品出口的增幅來看,月均同比高達38.3%,進口同比高達30.5%。快速增長的對外貿易,不僅提高了我國對出口商品的市場需求,而且也引發了整個社會總需求的膨脹。這種膨脹的社會總需求一旦失控,就會引起通貨膨脹。
成本傳導途徑的傳導機制是:由於國際市場上石油、原材料等價格上漲,導致國內這些基礎產品的輸入價格增加,從而引起國內的價格上漲,並最終引發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
從成本傳導途徑看,2005年,國際石油價格持續攀高。研究表明,國際石油價格的上漲將大體沿著這樣一條產業鏈,以對整個國內價格體系發生作用:首先,國際原油價格的上漲,將導致國內成品油和有機化工產品的價格上升,而國內成品油價格的上漲又會引起交通運輸、用油工業品以及居民燃氣價格的上漲:其次,有機化工產品價格的上漲則與國際原油價格同步,隨著有機化工產品價格的上漲,其下游的塑料、橡膠和化纖等工業中間品的價格也將進一步上升,並由此一步一步向下傳導,最終引起整個社會價格總水平的上升。這種逐次傳導的價格上漲機制一旦失控,就會引起一系列的連鎖反映,產生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目前國內三次石油價格的調整對整個物價的拉動作用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
另外,在我國,進口的絕大部分商品是生產的必需品,原材料、燃料、機械及運輸設備的進口量在總進口額中占的比重比較大。來自日本、美國以及歐洲等我國較大的進口國家和地區的商品和服務價格對我國進口額影響較小,而從拉丁美洲進口商品價格的影響比較顯著,其原因主要是我國自該地區進口的大多是原料和燃料等初始生產要素,而這些初始生產要素又是國內無法自產而又必需的,需求價格彈性較小。這就決定了原材料價格的上漲會提高廠商的生產成本,引起物價上漲,會對國內通貨膨脹水平產生一定的影響。這也提醒我們今後要注意進口商品和服務的結構。
參考資料:
(一)進口與出口的變化都是引起通貨膨脹變化的原因。格蘭傑因果分析表明,進口、出口與通貨膨脹之間有明顯的因果關系,二者的變化會引起通貨膨脹率的變化。
(二)從脈沖響應分析來看,出口對通貨膨脹的影響為正效應,且正效應隨著時間的推移緩慢增大;進口對通貨膨脹的影響在開始一段時間為負,之後轉為正,正效應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是緩慢增大。但出口的正效應總是大於進口的正效應,且兩者差距越來越大。在VEC模型分析中,卻發現進口對通貨膨脹總是負效應,這與張明玉的研究結論一致,原因在於ECM模型中的解釋變數取的是進口、出口和通貨膨脹率的滯後值,而在脈沖分析中,度量的是某變數在當期發生變化,在以後各期被解釋變數對於沖擊的反映。所以,這兩個結論並不矛盾。進口對通貨膨脹的沖擊效應由負轉為正恰好說明兩者是一致的。
(三)進口、出口對通貨膨脹影響的長期效應總是大於短期效應。這一結論在VEC模型中通過比較變數的系數或者是觀察脈沖響應曲線都可以得出。
四、結語
九十年代末至今,由於以下幾個原因,我國對外貿易快速增長:世界宏觀經濟形勢向好;外資大量進入,成為我國進出口大幅度增加的巨大推動力;政策放寬使私營企業迅速進入外貿領域,成為促進出口的新生力量;出口退稅政策的成功實施帶動了企業增加出口的積極性。但是,除2007年到現在以外,我們一直保持著低通脹、高增長的良好勢頭。雖然在長期進出口對通貨膨脹有推動作用,但是由於我國在宏觀調控方面綜合運用各種手段,比如堅持擴大內需,增加對「三農」的投入,促進高新產業發展等,有效地避免了進出口對通脹的影響。
從2007年開始的通貨膨脹,它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中,世界經濟形式不明朗,國際油價、農產品價格不斷上升對我國的傳導,以及國內生活資料供應不充足是主要原因。再結合本文的實證分析可以發現,進出口對通貨膨脹的影響總體來說還是比較小的,在宏觀調控上採取有效措施,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它的影響。當然,在以後的對外貿易中也需要根據國家的經濟戰略、產業政策等做一些調整,以促進國內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
❷ 出口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微觀)
出口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中國失去出口, 經濟將會怎樣呢?這不僅僅是一個智力游戲。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出口同比增長21.4%,這是近三年以來的最低水平;與此同時,以美元計價的貿易順差同比下降10.6%,是四年來的首次下降。由於人民幣升值加快,以人民幣計價的貿易順差同比降幅高達17.7%。 看起來,出口數據的低位徘徊在今年 全年恐怕難有根本改觀。的確,現在連美聯儲也不再閃爍其詞了:美國經濟已經開始陷入衰退。這對於「中國製造」意味著什麼?對於世界工廠意味著什麼? 答案或許是現成的。 如果說股權分置改革後,滬深股市已經可以(至少部分地)看作中國經濟基本面之晴雨表的話,去年冬天以來兩市的劇烈調整則部分印證了出口下降對中國經濟所造成的深遠影響:增速明顯回落,企業財務利潤大幅縮水。 出口是中國經濟起飛最主要的引擎,這是我閱讀過去二十多年間有關經濟文獻的主要結論。如今,出口佔GDP的比重接近40%,貿易依存度(進出口之和與GDP之比)接近70%。這兩個數字遠遠高於美國,日本(被認為是出口導向的)等大國,以及大多數規模較小的經濟體。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比較優勢的發揮很好地解釋了出口規模的膨脹,中國擁有規模龐大價格低廉的勞動力資源,並且,人口結構也處於一個良好狀態,人口紅利效應顯著。 與此同時,也有不少學者強調了中國市場體制背後的強勢政府因素,並且據此認為比較優勢戰略並沒有起到很大的作用。經典的發展經濟學幾十年前就強調,政府有意地實現進口替代和出口替代,能夠引導後進國家實現跨越式的發展。筆者最近閱讀的一篇文獻呼應了這一傳統。哈佛大學經濟學家羅德里克(Rodrik)提出,對一國經濟增長來說,重要的是出口什麼,而不是出口多少。他認為,出口部門之所以對中國至關重要,不是因為中國出口規模龐大,而在於出口產品 「質」的特製。顯然,如果中國按照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去生產,那麼中國集中生產和出口的必是勞動密集型產品無疑,然而,羅德里克的證據顯示,中國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要比世人一般認為的要高得多。中國的生產和出口模式與其收入所處水平不相對應,也偏離了比較優勢的內涵。出口部門較高的利潤吸引著更多企業跟進,經濟資源因此從生產率較低的部門轉移到生產率較高的部門。這種由不同部門間的生產率差異及結構調整引發的經濟增長,正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根源。 在考量這些觀點時,不由得讓人記起日本經濟產業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關志雄先生六年前曾在《亞洲時報》上撰文發出的疑問:為什麼日本不害怕中國製造?他的答案是,因為中國製造的產品中大量包含了國外企業的產品,「Made in China(中國製造)」實際上是「Made by China(由中國製造)」。中國出口的產品包含很多諸如「日本製造」、「德國製造」的外國投入品,這些進口的零部件並不構成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實際上,每出口100萬美元的產品,就需要進口50萬美元的中間材料;而且,越是高科技產品,這種進口成分的比重就越高。 這代表了研判出口對中國經濟重要性的另一種視角。的確,因為中國的出口部門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加工業基礎之上的,這意味著出口實際上對中國的GDP貢獻並不大。按生產法的GDP核算原理,GDP是一個附加值的概念,並不包括中間投入品,無論這種投入品是來自國內還是國外。這也就是為什麼瑞銀的經濟學家安德森不認為中國是一個出口導向型經濟的原因。用他的話說,所謂「脫鉤」與否的爭論其實是多餘的,因為中國經濟從未與美國真正掛鉤過。通俗地說,與美國脫鉤是指,中國經濟從來就沒有看過美國的臉色,或者說,美國打噴嚏,中國卻挺好。如果是這樣,那麼出口的下降並不意味著中國經濟的災難。 出口的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看問題的視角。如果從宏觀經濟景氣周期來看,出口下降可能並不會對當前的經濟增長構成重大挑戰,因為出口商品中的增加值所佔GDP的比重的確不算大。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即便出口在今年下降為零,GDP增長率也仍然會維持在令人滿意的10%左右的水平上。這個速度超過了今年政府公布的經濟增長目標兩個百分點,而在去年有過熱傾向的11.9%的基礎上有所回落。 但問題的關鍵在於,假設「其他條件不變」,也就是說,假定出口下降不會影響到經濟增長的其他引擎。而這是個在長期里難以成立的苛刻假設。如果從長期經濟增長來看,出口的長期萎靡必將會拖累消費、投資等其他部門的增長,並會嚴重阻礙中國的技術進步。顯而易見,如果沒有出口,中國經濟的今天是無法想像的。 熱門美劇《尋人密探》中有一個理論:要了解一個失蹤的人會去向何方,就要先了解他過去都經歷過什麼。中國過去的經歷告訴我們什麼呢?首先,在2000年至2001年的高科技泡沫之後,中國出口大幅下降,但經濟增長保持了良好的勢頭。其次,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與對外開放和出口部門的壯大密不可分,我們的經濟成就是不可能在一個封閉環境中取得的。 經濟學家似乎特別在意長短有度。1983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德布魯曾說過,經濟學論文應該像女人的裙子一樣,短要短到令人感到刺激;長要長到讓人感到裡面有些實質內容。寫論文如此,做研究看問題同樣如此。我們或許可以承受出口一兩年的萎縮,但更長時間的萎縮則是災難性的。幸運的是,即便美國經濟呈現U型反轉,也不會拖累中國出口太久的時間。
❸ 試述國際貿易對宏觀經濟的影響
國際貿易對宏觀經濟的影響摘要:對外貿易政策與國際貿易密切相關,它已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重視。但是由於各種政策之間存在相關性,一種政策的實施效果,還受到其他領域政策的影響,對外貿易政策也不例外。然而研究其他經濟領域政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尚未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在這方面還沒有形成比較系統的理論體系。本文試圖探討國內宏觀經濟政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旨在說明不同經濟管理領域間關系密切而且錯綜復雜,並引起同行對此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關鍵詞:宏觀經濟政策;相關性;國際貿易;傳遞
對外貿易政策是各國在一定時期內對進口貿易和出口貿易所實行的政策,其政策的制定主要為了保護本國市場、擴大本國產品出口、促進本國產業結構的調整、積累資本或資金、維護本國對外政治和經濟關系,其中促進經濟發展和增長是對外貿易政策制定的首要目標。由政策的相關性(coherence)我們知道,一種政策目標能否實現以及實現的程度如何,除了取決於該政策本身外,在很大程度上還受到其它相關領域政策的影響。對外貿易政策與國際貿易具有直接相關性,它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很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其理論研究比較多,理論體系也比較完善。然而關於國內經濟政策對國際貿易影響,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沒有系統的理論研究。因此,本文著重研究與對外貿易政策相關的國內重要經濟政策——宏觀經濟政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主要包括:宏觀經濟與國際貿易、宏觀經濟變動對國際貿易影響的傳遞渠道,以及宏觀經濟政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一、宏觀經濟和國際貿易
眾所周知,對外貿易政策和宏觀經濟政策都是政府管理經濟的工具,而我們對這兩種政策的相關性,及其相互作用則知之甚少。可以說對外貿易和宏觀經濟變數緊密相連,對外貿易影響經濟活動的結構、水平、穩定以及經濟增長。進口和出口對一國經濟收入和就業都有著極其重要作用,實踐經驗也表明二者之間存在著積極的聯系。正如對外貿易影響宏觀經濟一樣,一國國民收入水平、總體價格水平、總投資、就業以及消費的變化都會對對外貿易產生影響。
國內經濟增長,消費增加,對進口產品的需求也增加,原來生產出口產品的資源轉向生產供國內消費的產品,從而實現資源在出口產品生產部門以及非出口產品生產部門之間的重新分配,同時出口的減少和進口的增加使得一國貿易收支狀況惡化。相反,如果一國消費滯後,就會迫使國內生產商不得不開拓國際市場,從而出口增加,對外貿易收支得到改善。
國內價格水平的變化對國際貿易存在著「外溢效果」。通貨膨脹削弱國內企業的競爭能力,同樣使得進口增加、出口減少,貿易收支惡化。
從外部看,國外市場價格變化對一國的對外貿易以及宏觀經濟運行產生重要影響,特別是對於一些對國際市場依賴性較強的小國更是如此。相對於國內價格,國際市場價格的上升會鼓勵該國增加出口,抑制進口。另外,進口價格的上升使得以進口產品為生產投入的成本增加,進而產生通貨膨脹壓力。上升的出口產品價格會增加出口交易的利潤,增加出口公司的資金流動,從而刺激企業將生產非出口品的資源和生產要素轉向生產出口產品。國外市場相對價格的變化會影響一國的貿易條件,從而對對外貿易收支產生影響。
對外貿易對宏觀經濟政策極其敏感。例如,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會使一國總消費支出增加,包括用於進口商品的支出,所產生的效果與國內經濟增長相似。宏觀經濟政策對一國金融市場的影響也會刺激資本流入或者流出,因而它又可以成為利用國外可利用資源對經常帳戶赤字進行融資的決定性因素。
宏觀經濟要素變動對國際貿易影響的研究尚缺乏實證分析。下面就以經濟衰退和宏觀經濟不穩定兩種情況對國際貿易的影響進行實證分析。
經濟衰退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可以分為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直接影響源自於國內總需求的降低(因而會降低對進口產品的需求),而間接影響則源自於國內部分企業或產業尋求政府保護的壓力,以使這部分企業或產業免受來自國外競爭。同時,一國貿易保護措施的不斷增強會引起他國(貿易夥伴)的貿易報復。例如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危機就是最好的例證。面對國內需求的不斷下降,處於經濟危機中的一些國家不得不高築貿易壁壘來保護本國生產商,使其免受來自國外競爭的沖擊。然而,貿易保護主義使國內疲軟的需求進一步惡化,加劇了經濟蕭條程度,延長了經濟蕭條周期的時間。國內需求的急劇下跌對國際貿易造成了嚴重的危害。
宏觀經濟波動對國際貿易的影響,主要「傳遞」 渠道是外匯市場,即通過外匯匯率的變動和國內價格水平變動來影響國際貿易。實踐證明,穩定的匯率和國內價格水平與國際貿易的正常運行有著極強的相關性。相對於遭受高通貨膨脹率的國家來說,保持低通貨膨脹率國家之間所進行的貿易更為頻繁和集中,並且所形成的貿易夥伴關系也更為密切和穩定。有些經濟學家甚至認為,加入貨幣聯盟的國家,如果成員國之間匯率固定,並由超國家的貨幣聯盟當局調控,將會極大地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至少不低於優惠貿易安排對國際貿易的促進作用。表1從實證的角度說明了進口增長和宏觀經濟不穩定之間的關系。該表的回歸分析結果,是根據114個國家的有關數據,對1980-2000年間最惠國平均關稅水平、年均進口的實際增長與GDP平均增長的比率,以及GDP增長的標准偏差進行回歸分析的基礎上得出的。該模型的一個突出特徵就是國家進口增長對GDP增長的依賴和對進口管制水平的依賴,從而能夠得出宏觀經濟波動對國際貿易影響的重要性。回歸分析結果表明進口增長與GDP增長正相關,而與關稅壁壘的程度負相關。
表1 進口增長和不穩定的宏觀經濟回歸分析 變數 估計系數 統計值 常數 1.181.16 GDP平均增長 1.14 11.55 最惠國平均關稅 -0.14-4.24 GDP標准偏差 -0.32-381 R Square=0.64 資料來源:來自於《2004年世界貿易報告》。 由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宏觀經濟變數變動與國際貿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那麼,宏觀經濟的變動是通過什麼樣的渠道對國際貿易產生影響的呢?
二、宏觀經濟變動對國際貿易產生影響的傳遞渠道
以上分析只是說明了宏觀經濟變數與國際貿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系,但是宏觀經濟的變動是通過什麼樣的機制,或者說是通過什麼樣的渠道來影響國際貿易的呢?一種是通過外匯市場。根據Eichenbaum 和 Evans(1995) 的觀點可知,外匯匯率主要受貨幣政策的影響。宏觀經濟不穩定會導致市場價格和一國支出大幅度波動,而這種波動又會反過來改變外匯市場狀況,迫使一國調整外匯匯率,最終結果是影響國際貿易。另外一種重要渠道是通過金融部門。如通貨膨脹會對投資和貿易專業化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在通貨膨脹時期,對於企業來說,即使他們在一個沒有比較優勢的國家經營,只要他們在一個具有增長趨勢的市場運作,從銀行獲得貸款也是比較容易的事情。Corbo(1992)等人認為,高通貨膨脹環境下期望通過關稅等措施,消除價格扭曲而導致的相對價格變動,不但不利於實現預期效果,反而會扭曲投資決策。同樣,由於金融部門受到通貨膨脹的壓力,銀行部門會更樂意給願意出高利息率的借方貸款,即使這種貸款存在著高風險。這種在通貨膨脹環境下所做出的「逆向選擇」會扭曲一國專業化分工模式和貿易增長動力。在這種情況下,國內經濟的不穩定也是通過金融部門這一傳遞渠道對國際貿易產生影響的。
三、宏觀經濟政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一)外匯匯率政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在一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一國政府會根據經濟發展狀況及其需要對本幣對外幣的匯率進行調整。比如在一定時期內,一國進口持續超過出口,在外匯市場上將表現為對外幣的過度需求超出了外幣的供給,即外匯的供給不足以滿足外匯需求。此時,外幣價格具有上升趨勢。為了改變外匯市場上外幣供求不對稱的狀況,一國政府將會調整本幣對外幣的匯率,即通過本幣貶值的方式來改變國內對外幣的需求。一國政府對匯率的調整將產生兩種效果(以本幣貶值為例):一是本幣貶值會使得從國外進口商品的相對價格上升,進而抑制國內對進口商品的需求;相反,本幣貶值,會增強了本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促進本國產品出口以及增加本國出口產品的生產。二是本幣的對外貶值會使得國內出口或進口商品相對於非出口或進口商品的價格改變,這種國內價格的相對改變不僅僅改變了該國出口和進口的增長狀況,同時也改變了國內需求和投資狀況。
(二)財政政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在說明財政政策對國際貿易產生的影響之前,讓我們首先來看一下匯率變化對國內市場均衡的影響。在價格給定的條件下,國內市場的均衡會受到匯率變化的影響。由國民收入均衡等式Y=A(Y, i) + NX(Y, Yf , e P*) (式中NX表示本國凈出口,Yf, P*分別代表外國國民收入和價格;e代表匯率) 可知,匯率是總需求的一個決定因素,匯率變動將導致IS曲線的移動。具體影響過程如下:
在國內商品價格P和國外商品價格P*給定的情況下,本國貨幣貶值會使本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更具有競爭力,促使本國凈出口NX增加,從而使得IS曲線右移,如圖1中的箭頭所示;相反,本國貨幣升值會降低本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競爭能力,促使本國凈出口減少,從而使得IS曲線左移。據此,當本國利息率高於國外利息率時,即i>i*時,本國貨幣升值,IS曲線左移;當本國利息率低於國外利息率時,即i<i*時, 本國貨幣貶值,IS曲線向右移動。由此可見,在匯率調整的情況下,財政政策的作用會受到匯率變動的制約和影響。
下面讓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財政政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如圖2所示,當一國政府採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時,例如減稅、減費或增加政府開支、加大政府采購等,會導致IS曲線右移,IS曲線從原來的位置移到IS』處。國內均衡點也由E移到E』點(短期均衡點),此時國內需求進一步擴張,國內產量不斷提高,對貨幣需求也會不斷增加,並導致利率上升。由於受到高利率的吸引,大量國外資本流入國內,從而導致一國國際收支順差,反映在外匯市場上,就表現為對本幣的需求超過本幣的供給,這時候相對於國外貨幣而言,由於供不應求的關系,最終導致本幣升值。
本幣升值後,由於用外幣表示的本國出口貨物價格上升,削弱了本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導致本國出口受到抑制,但進口增加,IS曲線將向回移動,直到凈進口的增加抵消國際收支順差為止。如圖2所示,IS曲線最終又回到原來的位置。這意味著一國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會影響到一國外匯市場,即改變本國貨幣的匯率;反過來,外匯市場匯率的改變(即改變一國貿易狀況)又會對擴張性財政政策產生一個完全的「擠出效應」,致使財政政策達不到預期目的。
相反,如果一國政府採取緊縮性的財政政策,例如增加稅收或者是減少政府開支,則會產生一個相反的運動過程。
(三)貨幣政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如圖3所示,最初國內均衡點為E點,假定一國貨幣當局增加貨幣供給量M,由於在價格P不變的前提條件下,實際貨幣供給量增加。實際貨幣供給量增加使得LM曲線右移,因貨幣供給增加,在供求關系的作用下,利率會下降,這樣就會刺激國內投資,提高國民收入水平,所以此時最初的國內均衡點移至E』點。由於國內利息率低於國際均衡水平,導致國內資本大量流出,該國國際收支出現逆差,反映在外匯市場上,就表現為對本幣的供給超過了對本幣的需求,這時候相對於國外貨幣而言,由於供過於求的關系作用,最終導致本幣貶值。 本國貨幣貶值後,本國出口增加,進口減少,於是IS曲線向右移動,直至國際收支恢復平衡。最終平衡點移至E』』點,在這一點,國民收入水平提高了,利率與國際均衡利率相等,結果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導致了產量、就業的提高和利率的上升。如果實行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則結果正好相反。短期內,緊縮性貨幣政策會提高利率,降低國民收入水平,並導致資本大量流入,國際收支出現順差,於是本幣升值,凈進口增加,IS曲線左移,直到國際收支恢復平衡,達到更低收入水平的均衡點。
至此,我們粗略地分析宏觀經濟變數變動與國際貿易之間的關系、變數變動對國際貿易的影響渠道,以及宏觀經濟政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與對外貿易政策緊密相關的國內有關經濟領域——宏觀經濟政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不同經濟管理領域間的關系密切而且錯綜復雜。當然對國雅貿易產生影響的國內經濟領域政策不只限於宏觀經濟政策,其他諸如基礎設施及其服務管理的有關政策、國內市場結構及其干預政策,以及經濟組織機構的管理等政策都會對國際貿易產生影響。
❹ 進出口對於本國經濟發展的影響拜託各位大神
進出口業務的良好發展,對於解決我國經濟在發展過程中的矛盾,提高我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和綜合國力,乃至對世界經濟的推動,都表現出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是改善我國經濟結構,加速工業化進程。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外向型經濟部門不斷壯大,通過擴大出口,利用獲得的資金,引進工業生產所必需的資本品、原材料、技術等,加速工業化進程,改變傳統產業格局,推動產業結構優化,提升我國在國際上的總體競爭力。 二是推動國內技術進步,體現「後發優勢」。對外貿易是我國獲得技術的重要渠道,知識產權的跨國交易本身就構成了現代國際貿易的重要內容。近年來,我國通過引進先進技術和生產線,實現了產品出口結構的不斷優化,推動了國內技術進步,這種「後發優勢」對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是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增強經濟的抗風險能力。通過出口國內生產相對過剩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可以緩解國內供求矛盾,提高經濟效益。當前我國手機、電冰箱、電視機、摩托車、服裝鞋帽類的出口依存度均在50%以上,有的甚至達到70%以上。而國內經濟發展所需的緊缺原料,也能夠通過對外貿易得以實現,2005年我國已成為世界鐵礦砂、氧化鋁進口第一大國和原油進口第三大國。由於進出口的良性運作,不僅彌補了我國國內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結構失衡,提高了總產出水平,而且逐步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級化,增強了經濟的抗風險能力。 四是促進資本積累,提升規模效益。多年來,我國貨物貿易的順差一直是外匯儲備快速上升的重要來源。2001年底我國的外匯儲備剛剛超過2000億美元,2006年底突破1萬億美元,同期貨物貿易順差累計達到3675億美元,相當於同期外匯儲備增量的43%。貿易順差為企業的資本積累提供了資金來源,提高了生產廠商對未來市場的預期,刺激了投資需求,提升了企業的規模效益。 五是有力地促進了經濟增長,帶動了國內就業。外向型經濟的日趨活躍,帶動了國內就業水平的提高。據有關專家分析,2006年,我國外貿依存度達到70%左右,有效帶動了國內就業,新增城鎮就業人口1184萬人,是近年來新增就業人數最多的一年。 六是在全球經濟增長中發揮積極作用。與許多國家相比,中國的發展更具開放性,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帶動效應更大,多年來無論進口還是出口都能保持高速增長。據有關專家分析,2003年至2005年間,中國對外貿易增長對世界貿易增長的貢獻率一直保持在10%左右的水平,對全球經濟的全面復甦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當然它也給我們帶來新的問題。如:我國與主要貿易夥伴之間的貿易摩擦加大,出口企業遭遇國際貿易壁壘的風險增大;我國外匯管理面臨更加放開的國際壓力;國內經濟面臨通貨膨脹的潛在風險等。對此,必須高度重視,採取既積極、又穩妥的辦法,確保經濟健康發展。
❺ 中國進出口對經濟有哪些影響
進出口貿易對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進出口貿易是節約生產勞動、版提高經濟效益的可權靠途徑。
進出口貿易是積聚活動資金、吸收先進技術的有效方式。
4.進出口貿易是平衡經濟發展、促進生產持續的重要保證。
5.促進我國進出口貿易進一步發展的對策受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影響,
❻ 對外貿易對中國經濟的影響,100-200字左右
摘 要:本文介紹了我國過去和現在對外貿易的概念與發展歷程,然後描述了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之間的息息相關,並且用數據說明進出口貿易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最後給出了一些建議。
中國論文網 http://www.xzbu.com/3/view-7329709.htm
關鍵詞:對外貿易;進出口貿易;經濟增長;建議
一、我國對外貿易的概述與發展歷程
1.我國古代的對外貿易與現代的對外貿易
我國對外貿易在古代主要是「朝貢」貿易,朝貢貿易是我國古代統治者為顯示自己賢明德威而與海外諸國官方的進貢和回賜關系。這是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對外交往關系。現代的對外貿易(Foreign Trade)亦稱「國外貿易」或「進出口貿易」,是國與國、國與地區、地區與地區之間的以盈利為目的的對外進行商品和勞務的交往關系。她與古代的對外貿易不同,不僅范圍擴大了,而且目的也發生了本質的變化。
2.我國對外貿易發展歷程
(1)我國古代的對外貿易
我國古代的對外貿易始於秦朝而興於漢代繁榮於唐朝發展於明朝暗淡於清朝。漢唐時期是我國古代對外貿易的一個高峰期,這個時期「絲綢之路」形成了,其對外貿易呈現出史無前例的繁榮景象,訪問、觀光、經商的人從世界各國紛紛來華,不但陸上貿易有所發展,而且海上貿易尤其興旺。宋朝時政府在主要港口設置「市舶司」,以鼓勵海外貿易,那時我國對外貿易的港口十分繁榮。明朝時,因鄭和下西洋而與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直接貿易,他們的足跡遍布亞非歐三大洲。但是盛極必衰在清朝時政府實行「海禁」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2)我國近代的對外貿易
1840年鴉片戰爭強迫打開我國國門,清政府與侵略國簽訂了一個個喪權辱國的求和條約,中國從此淪陷成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進入了最黑暗、最恥辱的時期。中國經濟被西方列強通過對外貿易的方式進行經濟侵略。
(3)我國當代的對外貿易
當代我國對外貿易思想發展主要受蘇聯的經濟體制的影響,有著高度集中的計劃體制和國家壟斷外貿管理體制被作為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轉變並積極與國際經濟貿易交往通行規則接軌的基本路線。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對外貿易是一直保持著持續而高速的增長,從1978到2004年,我對外貿易額全球排名有著質的飛越從第32位上升到全球第三,在世界貿易中的比重從1%增加到2007年的7%左右;經濟發展取得的進步十分明顯,GDP從1978年的千億元上升到2007年的十萬億元,在全球排行的位次被不斷提升。
我國在對外貿易方面,進出口總額從百億美元增長到2004年的萬億美元,年均增長高達百分之十幾。我國的外貿規模還在不斷擴大,利用外資不論是量還是方式也在發生改變。我國不僅單邊貿易在增加,雙邊貿易更是迅速發展突波千億美元大關。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我國對外貿易往來有所下降甚至低迷,但結合我國經濟增長和對外貿易增長的情況可以看出,我國的對外貿易和經濟還是在不斷的增長,經濟增長帶來對外貿易的增長而對外貿易又反作用於經濟增長,拉動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
二、我國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1.確立了我國貿易大國的地位
我國對外貿易快速發展是因為改革開放為她開辟了一條「絲綢之路」,貨物進出口貿易額大幅增長。1978年~2010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額年平均增長16.8%,比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的8.0%高出8.8個百分點。其中,出口年平均增長17.2%,比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的8.0%高出9.2個百分點:進口年平均增長16.4%,比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的7.3%高出9.1個百分點。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貨物貿易更是高位大幅增長,2000~2010年,年平均增長速度達到20.1%,比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的9.3%高出10.8個百分點。近幾年來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是在全球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期間取得,這既表明中國出口商品符合國際市場需求,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也證實了中國進一步開放市場、擴大進口,對支撐受危機沖擊國家和地區出口、降低國內需求萎縮壓力,以及對世界經濟復甦和增長發揮了積極的拉動作用。
2.對外貿易有力地支持了國民經濟的增長
改革開放前,中國長時間處於經濟短缺狀態,為了「互通有無、調節餘缺」才會有對外貿易,而且規模很小,又以進口為主,因此對外貿易尤其是出口貿易對國民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沒有也無法顯現。改革開放後,對外貿易不論從國民的意識還是行動它都被列為我國對外交往的主要交往形式,作為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三大引擎」(投資、消費和出口)之一,有利於我國經濟的增長,特別是迅速擴張的出口貿易規模對國民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日益凸顯,貢獻度不斷提高。出口增長速度大大超過經濟增長速度,據統計,1979年~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平均年增長率為9.9%,貨物出口額平均年增長率達17.2%,高出GDP7.3個百分點。自世貿組織以來,二者發展速度進一步擴大。2001年~2010年,我國GDP平均增長提高到10.5%,出口增速相當GDP兩倍,高達20.3%。
3.對外貿易為國家增加了稅收和外匯儲備
據統計,1991年~2010年,20年間我國徵收的關稅和進口環節稅為72186.5億元,出口退稅額為47017.5億元。關稅和進口環節稅減去出口退稅後,國家財政從進出口環節中直接獲得的稅達到12518.4億元。改革開放前我國外匯儲備極度短缺,1978年僅有1.7億美元。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推進,特別是以出口創匯為中心的政策措施的實施,90年後我國對外貿易開始了順差時代。1990年~2010年,除個別年份貿易逆差外,其餘年份均為順差,其中2008年高達近3000億元。順差規模不斷擴大,外匯儲備不斷增加。2010年,2.8萬億美元相當於首次突破100億美元關口的1990年的256倍,成為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充足的外匯儲備,對支持國民經濟發展、維護國家經濟安全、防範金融危機有著重要作用。 4.對外貿易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
對外貿易不僅是推動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也是就業機會被創造而提供的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經濟學理論認為,擴大出口會為我國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而擴大進口則有助於為外國提供就業機會。多年來,我國進口貿易快速發展,順差不斷擴大,既為我國巨大的勞動力市場提供了就業途徑,也部分抵消了進口所帶來的就業機會轉移。
5.對外貿易使我國對世界的影響力不斷增強
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加深了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融合,尤其是我國成為世界首要出口國、僅次於美國的進口國和經濟體後,我國在國際舞台的影響力進一步增強,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統計,30年來我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由1978年國內生產總值佔世界經濟總值的1.8%提高到2001年的4.2%,2010年進一步提高到9.3%。按購買力平價(PPP)計算,2001年我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達到33.6%,遠高於美國的6.7%。如果沒有我國的貢獻,當年世界經濟增長率將由2.5%降至1.8%。從世界經濟貿易組織的數據我們可知,2000年~2009年,中國的出口和進口年平均增長速度分別為17%和15%,遠高於同期世界貿易總量3%的發展速度。特別是2008年爆發國際金融危機後,2009年世界貨物貿易進口量下降了12.8%,而中國的進口量增長2.9%,對緩解市場需求萎縮壓力、帶動經濟增長的貢獻和影響十分明顯。
貿易壁壘是指來自國外的商品和勞務被本本國為保護本國經濟而設置的人為限制。伴隨著我國經濟增長而來的是,我國的貿易壁壘事件發生頻率也越來越多。傳統的關稅壁壘和配額、許可證等非關稅壁壘都被全球化的到來大大減少,貿易各國紛紛使用新式手段來保護本國經濟,例如,反傾銷、技術壁壘等。由於出口快速增長,中國首當其沖成為最大受害國,中國發生反傾銷案子累計達800多起。同時我國的出口被美國用各種辦法限制,不僅有一般的關稅和配額,而且反傾銷訴訟、技術與綠色壁壘、具有嚴格標準的動植物檢疫等一些特別的措施被使用。其次,我國人口紅利在慢慢消失,勞動力已不是我國對外貿易的優勢。
從2004年起,民工荒、招工難的問題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區珠三角出現了。幾年過去了,招工難迅速在全國經濟增長核心帶擴散。雖然金融危機沉重地打擊了中國的出口製造業,短期內使大批農民工被迫離崗返鄉,但是隨著經濟持續走穩,企業卻再次面臨更嚴重的招工難。有條件的企業通過大幅度提高工資搶人,而有些企業則因為僱傭不到足夠的工人不敢接訂單,形成產能閑置。對此,我國的勞動專家指出,招工難於我國人口紅利趨於結束有直接關系。最後,在中國製造下的貿易順差已不能推動我國經濟可持續增長。
從1994年我國開始進入貿易順差時期,迄今一直享有貿易順差。但是過度的貿易順差對內意味著社會財富的凈損失,資源的過度輸出和消耗,對外加劇了世界經濟的不平衡,成為貿易摩擦的根源。而且中國製造不利於我國的科技創新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我國創造的產品附加值低是我國在對外貿易中處於不利地位。總之,面對這么多的機遇,我國應該做好全面的促進工作:
(1)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走低碳、綠色貿易之路。我國要提高自主創新與自主研發的能力,降低高污染產品的出口,走可持續出口貿易之路。
(2)以創新為動力,提高出口商品競爭力。創新是競爭能力的核心,是我國經濟持續發展活的源泉,有利於促進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
(3)擴大開放服務貿易領域,做大做強服務貿易。服務貿易給我國經濟帶來的經濟價值是十分龐大的,我國現在是處於各國貿易鏈的最低環節,不僅獲利少而且對環境傷害十分嚴重,不利於我國環境保護。
(4)協議與自主開放並舉,開放方式多樣。開放的形式要不拘一格,歷史告訴我們開放不能局限於某個領域或某個地區,否則不利於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5)優化發展空間布局,確保穩定持續發展。發展不能敷衍了事而要確保質量以便經濟穩定持續的發展。
(6)優化結構,提升貿易產品知識含量。信息時代的到來要求出口的商品要有知識含量。
(7)加強國際競爭與和作,實現互利共贏。和平與發展是各國取得的共識,國際競爭是國家居安思危的有力佐證。
面對這么多的挑戰,我國更應該積極面對取長補短,努力發展我國的對外貿易,採取應對措施:
(1)加強區區域一體化建設,貿易壁壘會區域貿易自由性的特徵下減少,有利於多邊貿易體制的完善和發展,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在世界范圍內被推動。
(2)積極應對貿易摩擦,貿易摩擦是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進程中利益博弈加劇的規律性表現,也是體現了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公平性原則和維護買一權利的表現。
(3)加強人才培養。人才培養渠道多元化,形成多元化、多層次的人才教育培養體系;著力發展行業職業培訓,為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提供適用的人才;進一步開放教育領域,引進國外教育資源,大力培養國際化人才;建立行業准入制度,加強對各類人才的資格認證。
(4)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強國際營銷能力。
(5)加快低碳經濟發展,大力支持低碳經濟、綠色發展,為我國產品進入國際市場提供綠色同行證,搶占低碳經濟發展所創造的國際貿易新市場。
(6)防範國際經濟風險,建立健全全開放型經濟運行的風險防範機制,才能切實保障國家經濟安全。
❼ 進出口對我國國民經濟的影響
1.我國國內產能嚴重過剩,出口能使我國的產品進入國際市場,使過剩的產能得到充分利用。同時能創造外匯收入。
2.出口是我國GDP的重要組成部分,大概佔到三分之一還多。直接拉動GDP的增長。
3.進口商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滿足我國國內某些緊張的資源節約利用。利用他國的豐富產品滿足本國需求,發展本國經濟。
4.進口關稅收入
5.出口可以使本國品牌打入國際市場,增加我國品牌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為發展本國經濟起到重大作用。
❽ 中國進出口對經濟影響!!
進出口貿易對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一國的進出口貿易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一國經濟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進出口貿易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一直倍受經濟學家關注。李嘉圖的比較利益理論,以及1937年英國經濟學家羅伯特遜「對外貿易一國經濟增長的發動機」的命題,都闡述了對外貿易能夠促進經濟增長,且作用是顯著的。
進出口貿易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出口額和進口額,即貿易總額。
1、進出口貿易是節約生產勞動、提高經濟效益的可靠途徑。
通過對外貿易,出口國內生產條件有利、勞動耗費較少的商品;進口能夠填補國內供給空缺,勞動耗費較多的產品,促使資源重新分配,從而在增加民間投資和消費的同時,獲得二者所帶來的差額利潤,帶動整體經濟持續繁榮。
2、進出口貿易是提高生產效率、增強國內競爭的有效手段。盡管進口產品的大量增加必然會限制國內商品的市場發展,但同時也會加強其競爭,使得國內企業不斷改善經營、提高技術水平、增強創新意識,以產生更高的生產效率。同樣,出口也促進了企業之間的激烈競爭。
3、進出口貿易是積聚活動資金、吸收先進技術的有效方式。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為尋求自身更快、更好地發展,就必須積聚充足的資金及具備高素質的人才以及先進的技術、有效的管理方法、變化的市場信息等,其所帶來的擴散效應能夠調整和優化我國產業結構、商品結構及消費結構,進而縮小我國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進出口貿易的發展,對於實現上述目標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
4、進出口貿易是平衡經濟發展、促進生產持續的重要保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供需問題經常出現。積極發展對外貿易,不僅能夠及時糾正國民經濟各部門的失衡,調整它們之間的比例關系; 而且能夠解決供不應求或供過於求的矛盾,保證社會再生產過程的順利進行。同時,與進出口關系密切的關稅、消費稅、增值稅、海關代征增值稅等各種稅種的出現,促進了我國稅收的增加。
5、進出口貿易是增加就業機會、解決三農問題的推動力量。按照國際通行的計算方法,每出口1 億美元的產品,可提供1 萬人的就業機會,這相應減輕了我國就業壓力大的難題,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有力的保證。同時,通過實行大力發展出口創匯型農業、訂單農業,培育出口種植基地,扶持發展出口型農產品深加工產業等對外貿易的措施,能夠積極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促進農民增收。
鑒於以上進出口貿易對經濟發展所產生的作用,使得當今世界各國,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無論是大國還是小國,無論是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都把大力發展對外貿易作為本國經濟發展重要戰略措施的根本原因。
來源:http://forex.cngold.com.cn/20150414d1713n41003854.html
❾ 國際貿易對經濟發展有什麼作用
國際貿易對經濟發展的作用:
一、國際貿易對國民的作用:
1、增加國民福利。
2、滿足國民不同的需求偏好。
3、國際貿易提高國民生活水平。
4、國際貿易影響國民的文化和價值觀。
5、提供就業崗位。
二、國際貿易對企業的作用:
1、強化品質管理,提高企業效益。
2、在產品品質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3、有利於國際間的經濟合作和技術交流。
4、有利於企業自我改進能力的提高。
5、有效地避免產品責任。
三、國際貿易對單一國家的作用:
1、調節各國市場的供求關系。
2、延續社會再生產。
3、促進生產要素的充分利用。
4、發揮比較優勢,提高生產效率。
5、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優化國內產業結構。
6、增加財政收入。
7、加強各國經濟聯系,促進經濟發展 。
五、國際貿易對世界的作用:
1、國際貿易是世界各國參與國際分工,實現社會再生產順利進行的重要手段。
2、國際貿易是世界各國間進行科學技術交流的重要途徑。
3、國際貿易是世界各國進行政治、外交斗爭的重要工具。
4、國際貿易是世界各國對外經濟關系的核心。
5、國際貿易是國際經濟中「傳遞」的重要渠道。
(9)貨物進出口對經濟的影響擴展閱讀:
一、國際貿易的特點:
1、國際貨物貿易要涉及不同國家或地區在政策措施、法律體系方面可能存在的差異和沖突,以及語言文化、社會習俗等方面帶來的差異,所涉及的問題遠比國內貿易復雜。
2、國際貨物貿易的交易數量和金額一般較大,運輸距離較遠,履行時間較長,因此交易雙方承擔的風險遠比國內貿易要大。
3、國際貨物貿易容易受到交易雙方所在國家的政治、經濟變動、雙邊關系及國際局勢變化等條件的影響。
4、國際貨物貿易除了交易雙方外,還需涉及到運輸、保險、銀行、商檢、海關等部門的協作、配合,過程較國內貿易要復雜得多。
二、國際貿易的發質感趨勢:
1、國際貿易步入新一輪高速增長期,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愈加明顯。
2、以發達國家為中心的貿易格局保持不變,中國成為國際貿易增長的新生力量。
3、多邊貿易體制面臨新的挑戰,全球范圍的區域經濟合作勢頭高漲。
4、國際貿易結構走向高級化,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發展方興未艾。
5、貿易投資一體化趨勢明顯,跨國公司對全球貿易的主導作用日益增強。
6、貿易自由化和保護主義的斗爭愈演愈烈,各種貿易壁壘花樣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