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中國近幾年經濟發展成就

中國近幾年經濟發展成就

發布時間:2021-02-19 15:07:16

『壹』 中國近幾年的發展

中國近幾年來的經濟方面的成就

我國增長模式轉型與發展戰略選擇
2007年9月2日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的成就,可以用三個基本數字概括:13億人口的一個國家,在27年的時間內,保持了9%以上的平均增長速度。而且這樣的增長勢頭看起來還要保持下去。在人類歷史上,如此的發展成就是前所未有的。總結中國經濟的發展經驗,探討今後的發展道路,首先對已有的增長模式要有正確的認識和評估。

正確認識和評估已有的增長模式

在微觀層面上,改革主要做了兩件事情:「放開」和「改造」。「放開」就是允許和鼓勵發展多種非國有經濟,包括集體、私人企業,股份制企業,也包括外資企業。「改造」是指對國有經濟部分的改革和重組。

觀察中國經濟的兩條基本線索

一條線索是獨特的要素組合優勢。中國的經濟增長,依託於一系列基本要素的組合:世界上最大的潛在或現實的市場;大量的勞動力特別是農村勞動力的存在和流動,使勞動力成本被壓到較低水平,土地和其他自然資源價格也被控制在相當低水平;較為完整的工業基礎體系和逐步完善的產業配套條件;勤勞、節儉、進取的民族傳統和文化;尤其是穩定的政治和社會環境。在國際范圍內,這些要素條件在一個國家同時出現是少見的,就規模而言,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

另一條線索是消費結構升級帶動主導產業,主導產業帶動經濟的快速增長。從產業角度看經濟的快速增長,主要是主導產業的出現和帶動,而這些主導產業是由市場需求,最終是由消費結構升級帶動的。上世紀80年代,主導產業是輕工、紡織等。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後,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直接原因是出現了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新一代家電產品、房地產、股票等一批新的主導產業,90年代末經濟乏力,2002年下半年經濟形勢又出現變化。起先導作用的是住宅、汽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電子通訊等行業,從而拉動了一批中間投資品性質的產業和基礎行業的增長。

把這兩條線索結合起來,我們就可以看到經濟模式的基本架構。第一條線索是從空間上觀察的,可以看到多種經濟增長所需要的基本要素;第二條線索是從時間上觀察的,可以看到主導產業的依次出現。把這兩條線索結合起來看,消費結構升級產生巨大需求,多種基本要素的組合形成供給,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主導產業的依次出現和更替,拉動了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

理解改革開放

在這一增長模式中,改革開放起了何種作用?概括地說,改革創造了使各種生產要素有效組合的體制和機制,開放則使我們可以在更大范圍內調整和優化生產要素的組合。

在微觀層面上,改革主要做了兩件事情:「放開」和「改造」。「放開」就是允許和鼓勵發展多種非國有經濟,包括集體、私人企業,股份制企業,也包括外資企業。「改造」是指對國有經濟部分的改革和重組。將國有經濟的布局和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同時大多數被改造為多元化混合所有制的股份制企業。不論是放開還是改造,其結果是形成了大批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企業,這些企業能夠將前面講到的諸多生產要素有效地加以組合和利用,構成了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動力基礎。

開放是在更大范圍內為優化配置和利用生產要素提供可能。本地缺少的要素可以「引進來」,比如引進外資;富餘的要素則「送出去」,比如輸出富餘勞動力,從而使本地的增長空間擴大,競爭力增強。發展中國家經濟起步階段通常缺少資金,所以很重視引進外資。但是,近幾年來我國總體上說資金已不缺乏,而且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資金過剩,為什麼還要引進外資?因為在這些資金的背後,有技術、管理,有品牌、供應鏈、分銷渠道,或者還有企業文化等。這些資金背後的要素是我們需要但缺少的。從這個意義上說,資金是多種要素的載體。

中國經濟的發展趨勢與面臨的重要問題

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大多數農民進入非農產業和城市。工業化進程,實質上是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村人口進入非農產業和城市,其生產和生活方式發生根本性變化的過程,通過這一過程,使農業社會轉變為工業社會。

根據可借鑒的國際經驗和我國經濟增長顯示出的潛力,我國經濟繼續保持20年左右的快速和較快增長,是有很大可能性的。對我國下一步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和特點,對這個過程中面臨的重要問題,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下面就幾個大家較為關注的問題作一簡要分析。

增長模式轉型首先要有正確目標。中央提出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提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為增長模式轉型的目標確定提供了最重要的基礎。增長應當是「以人為本」,全面均衡和可持續的。

第一,擴大內需戰略。擴大內需要做多方面的工作:要繼續推動消費結構升級,以帶動需求擴大。重點是保持居民住房、汽車等消費的持續增長,保持城市化的持續推進;在鼓勵中高收入階層消費結構升級的同時,要通過多種途徑擴大低收入群體的消費需求;在產業選擇上,讓各種有條件發展起來的產業都發展起來,不要輕言某個產業不能發展。這既有利於擴大內需,也有利於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第二,自主創新戰略。這里我們重點強調技術的自主創新。其中最重要的是企業成為負責任的、有長遠眼光的創新主體。企業有沒有自主創新的意願和能力,是自主創新成敗的關鍵。

第三,資源節約戰略。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最為可行、最容易見到成效的是加強資源節約。要進一步推動資源價格的市場化,資源價格能夠由市場決定的,要盡可能地交給市場。推動政府管制重點由經濟型管制轉向社會性管制。管制的重點要放在資源節約標準的實施、新節能產品或措施的推廣、環境保護等方面。

第四,穩定增長戰略。我國經濟波動較大,有技術方面的原因,更多的則是體制和政策方面的原因。對那些處在先導位置的競爭性的行業來說,低地價(甚至零地價)、低電價、低人價(不提供勞動保護條件、社會保障等),將刺激投資者的過度進入。在另一方面,經濟提速,煤電油運等基礎行業就緊張起來,其中最緊張的是鐵路運輸,原因是壟斷經營。解決這些問題,提高經濟增長的穩定性,要重點推進兩個方面的改革:一是糾正人為壓低要素、環境成本的行為,改革政府投資體制;二是加快推進基礎行業特別是鐵路運輸行業的改革和開放,重點是打破壟斷,引入競爭,引入新的投資者。

第五,金融改革戰略。金融改革重要而緊迫的任務有:加快銀行體系改革,重點是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通過重組、上市等途徑,改造其產權結構和治理結構,降低不良資產率,按照國際規范調整資產結構,改進資產質量;在按照加入WTO承諾擴大對外開放的同時,加大金融體系對內開放,特別是對非國有經濟開放的力度,促進新型股份制銀行和中小銀行的發展,重點解決中小企業、高科技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改變過度倚重銀行融資的狀況,加快金融結構調整。抓緊解決困擾證券市場發展的深層體制問題,恢復證券市場的正常功能。擴大債券在融資結構中的比重。促進金融創新,鼓勵多種類型適應現階段我國實際情況的金融機構、產品的創新和供給。

第六,開放升級戰略。今後對外開放的重點,要由范圍和數量轉向結構和質量,即「開放升級」。實行適度的「角色轉換」。由過去較為被動的適應國際環境,轉向一定程度上影響國際環境;由過去主要是適應規則,轉向在更大程度上參與制定規則。在國際貨幣(匯率)、貿易、投資、金融、區域經濟合作等領域,發揮更為主動積極的作用。相應地,在對外貿易活動中,要強調自由貿易、公平競爭原則。由於我們在許多領域具有國際競爭優勢,強調這一原則,對我們的國家利益是有利的。

『貳』 中國近幾年的成就

新中國成立52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事業取得了輝煌成就。

1.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體系,整體科技發展水平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2000年國內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總支出為896億元,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為1.0%,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在R&D經費總支出中,基礎研究佔5.2%;應用研究佔17.0%;試驗發展佔77.8%。其中各類企業支出占國內 R&D經費總支出的60.3%,已經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表明企業逐步成為我國R&D活動的主體。

目前,已建成國家級重點實驗室217個(其中包括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60個)、國家工程中心 188個,認定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94個;國際權威檢索機構收錄的我國科技論文數44536篇,本國居民的專利授權量92101件,其中發明專利 3097件。2000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247億美元;53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的技工貿總收入6774.8億元,工業增加值1476.2億元。

2.科技體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國家確定的科技體制改革階段性目標基本實現。科技工作的戰略重點正在轉向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企業科技力量得到進一步加強,242個國家級技術開發類研究院所已基本完成轉制工作,多數科研機構的運作直接面向市場需求,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取得初步成效,高校管理體制改革基本完成,科技資源得到了優化配置;民營科技企業迅速崛起,技術市場發展迅猛;宏觀科技管理體制逐步完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型科技體制初步形成,國家創新體系的建設正在逐步展開。

3.基礎科學研究領域取得成果。人類基因測序、納米碳管和納米新材料、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研究、微機電系統研究、南海大洋鑽探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表面科學非線性科學、認知科學以及地球系統科學等新興交叉學科得到迅速發展。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等八項國家重大科學工程的建設,為我國的基礎科學研究創造了良好條件。

4.高技術研究及產業化方面有所突破。載人航天技術、運載火箭及衛星技術等航天高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兩系法雜交水稻、基因工程葯物、轉基因動植物、重大疾病的相關基因測序和診斷治療等技術的突破,使我國生物技術總體水平接近發達國家。高清晰度電視、"神威"計算機、大尺寸單晶硅材料、皮膚幹細胞再生技術等重大成就的取得,使我國在相應領域躍入世界先進行列。國防科技的發展為增強國防實力奠定了堅實基礎,促進了國防工業的技術進步。

5.工農業科技獲得進展。農業科技方面,僅"九五"期間共培育出600多個新品種,單產增產10%左右。推廣水稻旱育稀植和節水技術、ABT植物調節劑和小麥旱地全生育期地膜覆蓋栽培等重大技術,有力地保障了我國糧食增產目標的實現。

工業科技取得了若乾重大技術突破,提升了重點產業技術水平。數字程式控制交換機、氧煤強化煉鐵技術、鎳氫電池、非晶材料等的產業化方面獲得一系列重大成果。結合三峽工程、國民經濟信息化、集成電路、泰山核電站二期等一系列國家重大建設工程,通過引進、消化吸收與創新,攻克了一批關鍵技術,掌握了若乾重大成套技術裝備的設計和製造技術。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CIMS)等一批重大共性技術的推廣應用,大幅度提高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創新葯物、水資源利用和保護、小康住宅、夏商周斷代工程等一批重大項目的實施,中國科技館二期工程及一批科普設施的建設,為社會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我國科技發展的重大成就

(一) 背景材料

1.人類基因研究成就巨大

(1) 1999年12月1日,由英、美、日等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宣布已被譯出首對人體染色體遺傳密碼,這是人類科學領域的又一重大突破。人類基因組計劃是人類歷史上與曼哈頓原子彈工程及阿波羅登月計劃齊名的人類三大科學工程之一,但其價值和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將遠遠超過前兩個計劃。

(2) 2000年6月26日,人類有史以來第一個基因組草圖終於繪制完成,我國科學家參與並高質量地完成了人類基因組工作草圖繪制百分之一的測序任務表明中國科學家有能力起躋身國際科學前沿,並做出重要貢獻。

(3) 2000年2月12日,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六國科學家聯合公布了人類基因組圖譜及其分析結果,人類基因組的完成圖將於今年繪制出。繪制出完整的人類基因組圖譜,破譯出人類全部遺傳信息。這一計劃的實施將為人類自身疾病的診斷和防治提供依舊,給醫葯產業帶來不可估量的變化,將促進生命科學、信息科學及一批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2.航空航天技術發展迅速

(1) 2000年12月21日,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二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發射成功,它與2000年10月31日發射的第一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一起構成了「北斗導航系統」。這標志著我國將擁有自主研製的第一代衛星導航定位系統,這個系統建成後,主要為公路交通、鐵路運輸、 海上作業等領域提供導航服務,對我國國民經濟建設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2) 2001年1月10日,我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二號」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並成功進入預定軌道。1月16日,「神舟二號」無人飛船准確返回並成功著陸。這是中國航天在新世紀的首次發射,也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飛行試驗,它標志著我國向實現載人飛行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3.在納米技術領域屢創佳績

我國科學家在納米科技研究方面,居於國際科技前沿。最近的一次,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直接發現納米金屬的「奇異」性能—超塑延展性,納米銅在室溫下竟可延伸50多倍而不折不繞,被譽為「本領域的一次突破,它第一次向人們展示了無空隙納米材料是如何變形的」。從總體看,目前我國有關納米論文總數排行世界第四,在納米材料研究方面已在國際上佔一席之地。

4.超級計算機智能化

2000年11月29日,我國獨立研製的第一台具有人類外觀特徵、可以模擬人行走與基本操作功能的類人型機器人,在長沙國防科技大學首次亮相。類人型機器人的問世,標志著我國機器人技術已躋身國際先進行列。

5.國家「863「計劃15周年成就展覽舉行

2001年3月,國家在北京展覽館舉辦了「863」計劃15周年成就展。「863」計劃自1986年3月實施以來,共獲國內外專利2000多項,發表論文47000多篇,累計創造新增產值560多億元,產生間接經濟效益2000多億元。863計劃重點支持的高技術領域的研究開發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的整體距離明顯縮小,開始在世界高技術領域佔有一席之地,60%以上的技術從無到有,如今已進入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另有25%仍然落後於國際先進水平,但在原來的基礎上也有很大進步。

『叄』 中國近幾年來的經濟方面的成就

我國增長模式轉型與發展戰略選擇
2007年9月2日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的成就,可以用三個基本數字概括:13億人口的一個國家,在27年的時間內,保持了9%以上的平均增長速度。而且這樣的增長勢頭看起來還要保持下去。在人類歷史上,如此的發展成就是前所未有的。總結中國經濟的發展經驗,探討今後的發展道路,首先對已有的增長模式要有正確的認識和評估。

正確認識和評估已有的增長模式

在微觀層面上,改革主要做了兩件事情:「放開」和「改造」。「放開」就是允許和鼓勵發展多種非國有經濟,包括集體、私人企業,股份制企業,也包括外資企業。「改造」是指對國有經濟部分的改革和重組。

觀察中國經濟的兩條基本線索

一條線索是獨特的要素組合優勢。中國的經濟增長,依託於一系列基本要素的組合:世界上最大的潛在或現實的市場;大量的勞動力特別是農村勞動力的存在和流動,使勞動力成本被壓到較低水平,土地和其他自然資源價格也被控制在相當低水平;較為完整的工業基礎體系和逐步完善的產業配套條件;勤勞、節儉、進取的民族傳統和文化;尤其是穩定的政治和社會環境。在國際范圍內,這些要素條件在一個國家同時出現是少見的,就規模而言,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

另一條線索是消費結構升級帶動主導產業,主導產業帶動經濟的快速增長。從產業角度看經濟的快速增長,主要是主導產業的出現和帶動,而這些主導產業是由市場需求,最終是由消費結構升級帶動的。上世紀80年代,主導產業是輕工、紡織等。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後,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直接原因是出現了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新一代家電產品、房地產、股票等一批新的主導產業,90年代末經濟乏力,2002年下半年經濟形勢又出現變化。起先導作用的是住宅、汽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電子通訊等行業,從而拉動了一批中間投資品性質的產業和基礎行業的增長。

把這兩條線索結合起來,我們就可以看到經濟模式的基本架構。第一條線索是從空間上觀察的,可以看到多種經濟增長所需要的基本要素;第二條線索是從時間上觀察的,可以看到主導產業的依次出現。把這兩條線索結合起來看,消費結構升級產生巨大需求,多種基本要素的組合形成供給,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主導產業的依次出現和更替,拉動了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

理解改革開放

在這一增長模式中,改革開放起了何種作用?概括地說,改革創造了使各種生產要素有效組合的體制和機制,開放則使我們可以在更大范圍內調整和優化生產要素的組合。

在微觀層面上,改革主要做了兩件事情:「放開」和「改造」。「放開」就是允許和鼓勵發展多種非國有經濟,包括集體、私人企業,股份制企業,也包括外資企業。「改造」是指對國有經濟部分的改革和重組。將國有經濟的布局和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同時大多數被改造為多元化混合所有制的股份制企業。不論是放開還是改造,其結果是形成了大批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企業,這些企業能夠將前面講到的諸多生產要素有效地加以組合和利用,構成了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動力基礎。

開放是在更大范圍內為優化配置和利用生產要素提供可能。本地缺少的要素可以「引進來」,比如引進外資;富餘的要素則「送出去」,比如輸出富餘勞動力,從而使本地的增長空間擴大,競爭力增強。發展中國家經濟起步階段通常缺少資金,所以很重視引進外資。但是,近幾年來我國總體上說資金已不缺乏,而且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資金過剩,為什麼還要引進外資?因為在這些資金的背後,有技術、管理,有品牌、供應鏈、分銷渠道,或者還有企業文化等。這些資金背後的要素是我們需要但缺少的。從這個意義上說,資金是多種要素的載體。

中國經濟的發展趨勢與面臨的重要問題

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大多數農民進入非農產業和城市。工業化進程,實質上是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村人口進入非農產業和城市,其生產和生活方式發生根本性變化的過程,通過這一過程,使農業社會轉變為工業社會。

根據可借鑒的國際經驗和我國經濟增長顯示出的潛力,我國經濟繼續保持20年左右的快速和較快增長,是有很大可能性的。對我國下一步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和特點,對這個過程中面臨的重要問題,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下面就幾個大家較為關注的問題作一簡要分析。

如何認識重工業增長加快的事實

在2002年開始的新一輪增長中,三類產業(先導產業、中間投資品產業和基礎產業)所構成的新產業增長格局中,大部分快速增長的產業屬於統計中的重工業。於是,近幾年出現了重工業增速加快、比重上升的現象。對此,有一種觀點認為,重工業增長消耗資源、污染嚴重,不適合發展,不利於增長方式轉變。但從國際范圍的工業化歷史看,除了那些規模較小的經濟體,如新加坡、我國的香港地區等外,較大規模的工業化先行國家,大體上都經歷了輕工業為重點、重工業中的採掘和材料工業為重點、重工業中技術密集型產業為重點這樣幾個增長階段。至少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找不到這樣的先例:一個大的經濟體沒有經過重工業加快增長階段而進入了後工業化社會。

我們認為,應當這樣看近幾年的重工業發展:

一是這一發展是市場需求帶動下出現的。處在這一輪增長「龍頭」位置的先導產業中的汽車、住宅產業,其產品的80%—90%是由居民購買的,這與過去有著實質性的區別。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講市場需求,講市場決定,最重要的是大多數居民的消費,或者說大眾消費。有了大眾消費,一個產業才能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或支柱產業,才能有規模經濟,才能有增長的可持續性。

二是增長的供給主體也有了實質性變化。統計數據顯示,這一輪增長中增速最快的是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國有企業較慢,集體企業最慢。即使是過去國有經濟比重較大的機械工業,近年來80%以上的銷售額,90%以上的利潤,是非國有企業的。這些企業關心市場需求,關心投資回報,與過去重工業增長中國有企業為主時的行為大不相同。

三是形成了一系列高增長產業群。包括汽車、房地產、機械、新型消費品等高增長產業群。這說明這些產業有很強相關性和帶動力。以汽車為例,在製造業領域,包括整車裝配、零部件製造,及其拉動的鋼鐵、機械、紡織、塑料、電子等產業;汽車製造出來後,有銷售、信貸、保險、保養、修理、加油、培訓以及汽車旅館、汽車餐館等,這些都是汽車服務業。如果說汽車製造業的產值是1,汽車服務業的產值大體在2.5以上。

四是汽車、住宅兩個龍頭產業主導產業地位的確立,將為我國今後一二十年的快速發展奠定基礎平台。根據國際經驗,一個大國進入汽車大眾消費階段後,可以保持二三十年的快速增長。我國從2002年才開始進入大眾消費階段,加上人口多、收入差距較大,繼續保持至少20年的快速增長是可能的。不少研究表明,住宅產業在我國也會有20年的快速增長。

我們面臨的真正問題,不是要不要經歷這樣一個重工業加快發展的階段,而是如何走出一條重工業發展新路子。

如何認識城鄉關系和「三農」問題

1.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大多數農民進入非農產業和城市。工業化進程,實質上是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村人口進入非農產業和城市,其生產和生活方式發生根本性變化的過程,通過這一過程,使農業社會轉變為工業社會。但僅僅依靠農業,大多數農民的收入增長問題無法得到解決。只要農民還是農民,教育、醫療、生活方式,以至民主法制等問題,都難以從根本上得到解決。所以,簡單地說,要根本解決「三農」問題,就是要使現有的農民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

2.農民進城和進入非農產業,收入大幅度提高,前提是生產效率的大幅度提高。一個農民由農業部門進入非農部門就業,勞動生產率大約增長五倍。其他生產要素,比如土地,利用效率也大大提高。相同數量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和非農產業後生產、生活所佔用的土地,與在農村時所佔用的土地相比,土地的集約程度和利用效率,一般來說都有很大提高。

3.工業化的成果應當由全體社會成員公正的分享,否則工業化將不可能是成功的,事實上也難以順利推進。現在突出的問題是,那些處在不利地位的弱勢群體最容易受到傷害。改革開放以來工業化之所以有很大成功,重要原因是農民大規模地介入這一過程,直接分享到工業化的成果。但其中也有不少問題。勞動者(特別是農民工)工資水平長期偏低,他們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搬遷和土地佔用中的補償等,都是工業化進程中成果分配是否公平、公正的問題。

4.農民進城、進入非農產業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過程,是一個矛盾突出、容易失衡的過程,對進城的農民來說,要「進得去」、「留得住」,對沒有進城的農民來說,要「過得去」、「穩得住」。「進得去」,最重要的是為農民進入非農產業創造盡可能多的就業機會;「留得住」最重要的條件還是要有可持續的就業機會,要在就業、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逐步地與城市居民接軌,形成新時期城鄉居民相互包容的文化。「過得去」,就是要讓繼續留在農村的人們收入能有一定幅度的增長,盡管收入水平低,但日子還過得去,每年能夠有所改善。「穩得住」,就是要讓農民合理分享工業化的成果,不要使之成為不穩定的因素。工業化、城市化會帶來很大利益,如何分配很重要,分得好,可以促進工業化、城市化;分不好,就會對這一進程形成阻力,甚至倒退。

增長模式轉型背景下的發展戰略選擇

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最為可行、最容易見到成效的是加強資源節約。要進一步推動資源價格的市場化,資源價格能夠由市場決定的,要盡可能地交給市場。

增長模式轉型首先要有正確目標。中央提出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提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為增長模式轉型的目標確定提供了最重要的基礎。增長應當是「以人為本」,全面均衡和可持續的。

第一,擴大內需戰略。擴大內需要做多方面的工作:要繼續推動消費結構升級,以帶動需求擴大。重點是保持居民住房、汽車等消費的持續增長,保持城市化的持續推進;在鼓勵中高收入階層消費結構升級的同時,要通過多種途徑擴大低收入群體的消費需求;在產業選擇上,讓各種有條件發展起來的產業都發展起來,不要輕言某個產業不能發展。這既有利於擴大內需,也有利於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第二,自主創新戰略。這里我們重點強調技術的自主創新。其中最重要的是企業成為負責任的、有長遠眼光的創新主體。企業有沒有自主創新的意願和能力,是自主創新成敗的關鍵。

第三,資源節約戰略。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最為可行、最容易見到成效的是加強資源節約。要進一步推動資源價格的市場化,資源價格能夠由市場決定的,要盡可能地交給市場。推動政府管制重點由經濟型管制轉向社會性管制。管制的重點要放在資源節約標準的實施、新節能產品或措施的推廣、環境保護等方面。

第四,穩定增長戰略。我國經濟波動較大,有技術方面的原因,更多的則是體制和政策方面的原因。對那些處在先導位置的競爭性的行業來說,低地價(甚至零地價)、低電價、低人價(不提供勞動保護條件、社會保障等),將刺激投資者的過度進入。在另一方面,經濟提速,煤電油運等基礎行業就緊張起來,其中最緊張的是鐵路運輸,原因是壟斷經營。解決這些問題,提高經濟增長的穩定性,要重點推進兩個方面的改革:一是糾正人為壓低要素、環境成本的行為,改革政府投資體制;二是加快推進基礎行業特別是鐵路運輸行業的改革和開放,重點是打破壟斷,引入競爭,引入新的投資者。

第五,金融改革戰略。金融改革重要而緊迫的任務有:加快銀行體系改革,重點是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通過重組、上市等途徑,改造其產權結構和治理結構,降低不良資產率,按照國際規范調整資產結構,改進資產質量;在按照加入WTO承諾擴大對外開放的同時,加大金融體系對內開放,特別是對非國有經濟開放的力度,促進新型股份制銀行和中小銀行的發展,重點解決中小企業、高科技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改變過度倚重銀行融資的狀況,加快金融結構調整。抓緊解決困擾證券市場發展的深層體制問題,恢復證券市場的正常功能。擴大債券在融資結構中的比重。促進金融創新,鼓勵多種類型適應現階段我國實際情況的金融機構、產品的創新和供給。

第六,開放升級戰略。今後對外開放的重點,要由范圍和數量轉向結構和質量,即「開放升級」。實行適度的「角色轉換」。由過去較為被動的適應國際環境,轉向一定程度上影響國際環境;由過去主要是適應規則,轉向在更大程度上參與制定規則。在國際貨幣(匯率)、貿易、投資、金融、區域經濟合作等領域,發揮更為主動積極的作用。相應地,在對外貿易活動中,要強調自由貿易、公平競爭原則。由於我們在許多領域具有國際競爭優勢,強調這一原則,對我們的國家利益是有利的。

『肆』 中國近幾年取得的成就,政治方面,經濟方面,軍事方面等等

1、政治方面的成就:

一帶一路,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合作共贏之路。
亞洲投行,由中國主導,打破日本美國控制的亞洲開發銀行對亞洲基建方面的壟斷。
杭州G20峰會,促進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
抗戰勝利70周年大閱兵
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中國版TPP。
上合組織,亞洲版的小北約
東盟+3,中國與東盟的對話窗口
非洲論壇,中國開拓非洲的急先鋒

2、經濟方面的成就

中國GDP超10萬億美元,是世界上10萬億俱樂部成員,是日本GDP的2倍。
西氣東輸,保護環境,掃除霧霾。
南水北調,史無前例。
西藏天路,世界屋脊上的巨龍。
高鐵2萬公里,佔世界6成。
鳥巢,世界最大的鋼結構體育場
鋼鐵產量,世界16億噸,中國佔8億噸。
中國高速公路12萬公里,佔世界的52%,力壓美國佔世界第一。
有六個世界之最的港珠澳跨海大橋。
世界第一的三峽大壩
外匯儲備N年保持世界第一,中國美國已經太多,所以中國不斷減持美元。
其他的例如電腦、電視、冰箱、平板、空調、手機產量佔世界一半以上之類,就根本不用說了。

3、體育方面的成就
里約奧運會,中國發揮的不好,才得了金牌前三。
跳水從夢之隊時代到里約奧運會中國隊的金牌第一的超級夢之隊
中國女排東山再起,兩奪世界冠軍,更奪得了里約奧運金牌
女子網球崛起,金花群芳爭艷

4、科技方面的成就

中國天眼,世界最大的望遠鏡
北斗衛星,世界排名第二位。
神舟飛船,載人航天;我國是世界第三個把飛行員送入太空的國家
長征系列火箭,發生成功率、有效載荷都是杠杠的!
長征五號,大火箭,世界僅有中美俄能造。
嫦娥工程,把飛船發射到月球。
天舟貨運飛船,為太空站提供補給。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太空進行試驗
兩彈一星,國之重器
神威·太湖之光計算機,計算能力世界第一
天河二號計算機,曾經的第一,現在的第二
量子衛星墨子號,世界獨一無二
探索一號深海科考探測器船,探尋水下五千米的秘密
大型客機(C919),世界第三
雪龍號極地考察船,31次赴南極,踏遍世界五大洋。
巨型戰略預警雷達,世界僅有中美俄三國可造,探測距離5000公里
鐵基超導,新一代常溫超導材料
八光子糾纏態,再次刷新了光子糾纏態制備的世界記錄。
悟空,尋找暗物質的衛星

5、軍事方面的成就
遼寧航母,大國霸權
東風21D,專打航母的彈道導彈
中華神盾,數量佔世界第二
預警飛機,從進口到出口
四代重殲,世界第二個能造四代重型殲擊機的國家
大型運輸機,戰略運輸
自造航母001a,百年夢想終成真
歐洲野牛,落戶中國變中國野牛
雙體穿浪導彈艇,世界上第一種雙體穿浪軍用船隻
萬噸大驅,世界只有2個國家能獨自建造萬噸神盾艦
戰略核潛艇,和平捍衛者
和平方舟,世界唯一的專用醫院艦
東風41,只有中國和俄羅斯才有的陸上機動式洲際導彈
機動登陸平台艦,世界上只有美國和中國有的半潛式運輸艦。
蛟龍600,世界最大的水陸兩用飛機
巨浪導彈,世界上只有五個國家能水下發射戰略導彈
航天測量,航天測量船遠望1-7號,海軍天眼。

『伍』 中國近幾年來的新成就(十年以內)

1、中國天眼,世界最大的望遠鏡

工程於年3月正式開工建設,預計2016年9月竣工,工期5.5年。望遠鏡台址挖掘完工,基地、主動反射面的建造均於2013年內動工。總投資概算為6.67億元。

2、港珠澳跨海大橋

港珠澳大橋於2009年12月15日動工建設;於2017年7月7日實現主體工程全線貫通;於2018年2月6日完成主體工程驗收;於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時開通運營。

3、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於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在酒泉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此次發射任務的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空間科學研究又邁出重要一步。

4、嫦娥工程

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並命名為「嫦娥工程」。嫦娥工程分為「無人月球探測」「載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個階段。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嫦娥一號」成功發射升空,在圓滿完成各項使命後,於2009年按預定計劃受控撞月。

2019年1月14日,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艷華表示,2019年年底前後將發射嫦娥五號。

5、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是在後金融危機時代,作為世界經濟增長火車頭的中國,將自身的產能優勢、技術與資金優勢、經驗與模式優勢轉化為市場與合作優勢,實行全方位開放的一大創新。

『陸』 中國發展有哪些成就

●GDP年均增長由低收入國家躍升至中等偏下收入國家

國內生產總值(GDP)是一國經濟核心指標。國家統計局報告指出,1952年至2008年,扣除價格因素,我國GDP以年均的速度增長,經濟總量增加77倍,位次躍升至世界第3位。

●城鄉居民儲蓄增加2.5萬倍人民生活由貧困邁上總體小康

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不足100元提高到2008年的15781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由44元提高到4761元。2008年底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達21.8萬億元,比1952年底增加2.5萬倍。

1978年全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仍還約有2.5億人,約佔全部人口的四分之一;到2007年末,減少為1479萬人,貧困發生率降至.聯合國和世界銀行認為,近25年來全人類扶貧事業成就中,三分之二應歸功於中國。

●財政收入增長985倍有效提高了政府宏觀調控能力

1950年國家財政收入只有62億元,到1978年上升到1132億元,到1999年達到11444億元。進入新世紀,財政收入連續跨越新台階,2008年達到61317億元,比1950年增長985倍。

●糧食產量增長3.7倍不僅解決了吃飯問題而且支撐工業化進程

2008年我國糧食產量比1949年增長3.7倍,達到52871萬噸;豬牛羊肉類產量達到5337萬噸,而1952年只有339萬噸。

●粗鋼年產從16萬噸到5億噸成為世界製造業大國

2008年與1949年相比,我國粗鋼產量由16萬噸增長到50092萬噸,紗產量由32.7萬噸增加到2149萬噸。我國由一個只能製造初級工業產品的國家發展成為世界製造業大國。根據聯合國資料,我國製造業增加值佔世界的份額由1995年的上升到2007年的.

●對外貿易增長2266倍從封閉半封閉走向全方位開放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走上了對外開放之路,從大規模「引進來」到大踏步「走出去」,一躍而成為世界第三對外貿易大國。

●城鎮化率從提高到走向城鄉統籌協調發展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城鎮化水平很低,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僅為,城鄉之間處於嚴格的分割狀態。改革開放以來,城鎮化進入加速發展時期,2008年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上升到,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文盲率降至教育普及程度接近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教育關繫到國家的未來。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人口80%以上是文盲,學齡兒童入學率只有20%左右。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下,目前的教育普及程度已經接近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2008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高中毛入學率74%,初中毛入學率,小學凈入學率達,文盲率降至;當年高中階段在校生人數4546萬人,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達到2057萬人。

●科技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

2008年,我國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4570億元,占,比1991年提高個百分點。科技成果大量涌現。

●居民平均預期壽命由35歲提高到73歲公共衛生體系初步建立

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村地區缺醫少葯,人民健康水平低下。經過60年建設,我國覆蓋城鄉的公共衛生體系初步建立,人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

2008年年末全國每千人口擁有醫院、衛生院床位數2.8張,處於發展中國家中等偏上水平,而1949年為張。居民平均預期壽命由1949年的35歲提高到2005年的73歲,在世界同等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中居於領先地位。(國家統計局)

『柒』 中國近幾年取得的重大成就有哪些

中國近幾年科技發展迅速,在很多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可以說,在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雙向驅動已成為當今中國發展進步的重要標志。

下面就是我國近幾年在科技突破上取得的傲人成績。

中國大飛機:2017年5月5日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一天,中國自主研製的C919大型民用客機試飛成功。

造島神器:2017年11月3日,亞洲最大絞吸挖沙船「天鯤號」在江蘇啟東下水,相比之前的絞吸挖沙船,「天鯤號」能夠在同一時間內將更多的泥沙送至更遠的目的地。以「天鯤號」為代表的新中國系列絞吸挖泥船現在是南海快速吹填造陸的主力軍,在永興島、美濟島、永暑島等8個島礁建設中得到應用,依靠其強大的挖掘能力,打通了堅硬環礁口門,在不到20個月內吹填造島近14平方公里、增加永陸面積17倍,創造了世人矚目的中國速度。

5G的到來:2019年2月18日,「全國首個5G火車站」在上海虹橋站啟動建設。2019年3月30日,全國首個行政區域5G網路在上海建成,隨著首個5G手機通話的撥通,上海也成為全國首個中國移動5G試用城市。

最後,我們要堅信科技強國的偉大目標,讓科技強國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讓科技強國的偉大力量更加充分展現,最終讓科技強國的宏偉藍圖早日實現。

『捌』 中國近20年取得的成就

2.民生得到顯著改善,人民生活顯著提高,總體上進入了小康水平。以收入和住房這兩大最能反映生活水平的項目為例,從1978—2006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積都有大幅提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脫貧事業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中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數量從2.5億下降到2 148萬,農村絕對貧困人口從1978年占農村總人口的30.7%下降到2007年的1.6%。來自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過去25年全球脫貧事業成就的67%來自中國,聯合國2008年發展目標報告中稱,中國通過深入有效的扶貧措施,已經提前實現絕對貧困人口和飢餓人口減半的目的,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貧困人口減半目標的國家 [3].

3.民主法治意識增強。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保障人民享有廣泛的民主權利,不斷開創中國社會主義新局面,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秘魯阿普拉黨總書記毛里西奧·穆爾德說:「中國目前實行的政治制度能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這種制度不同於西方社會所重視的代議制民主,中國共產黨所實行的政策和措施是務實而有效的,中國的經驗以及中國共產黨的強大執政能力值得學習和研究。」

4.社會和諧穩定。改革開放以來,是中國社會和諧穩定。自粉碎「四人幫」以後,中華民族猶如鋼鐵長城一般堅不可摧!1997年香港回歸,1999年澳門回歸,2008奧運會的成功舉辦;1998年面對南方歷史罕見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對讓人聞風喪膽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對十幾個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災害,汶川大地震,中華兒女眾志成城,手挽手將一個個磨難阻擊在腳下。

5.文化體育繁榮昌盛。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教育事業穩步發展,1983年,鄧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對世界,面對未來!高考制度恢復之初,全國有570萬人參加高考,卻僅錄取27萬名;而到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報名人數達到1 010萬,錄取新生達567萬名!伴隨著教育規模的發展,更有越來越多的中華兒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據著日益重要的位置。改革開放以來,也使我國體育事業蒸蒸日上,1984年許海峰摘得中國奧運首枚金牌,自此之後,中華體育健兒奮勇爭先:2000年悉尼奧運會,中國代表團收獲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獎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績;2004年雅典,中國軍團更是將金牌總數擴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二位;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51金21銀28銅,獲金牌榜第一名。

6.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航天事業不斷創新。從1979年遠程火箭發射試驗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號載人航天衛星順利返回,中國航天人在摸索中讓祖國一躍成為航天科技強國!2008年,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炎黃子孫的千年奔月夢成為了現實!。

中國三十年改革開放成就舉世矚目。經濟繁榮,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大國正在崛起,中國一步步走向富強,迎來中國歷史上的空前盛世。

『玖』 中國近幾年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重大的成就

中國是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1979-2009年),年均經濟增長率高達9.8%,國內生產總值居世界第三。
中國人口占據世界人口數目的第一位,約十三億三千二百四十六萬人(2009年08月)。
中國陸地國土面積960多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擁有領海400多萬平方公里,總面積1400多萬平方公里。
中國有八座位於全世界十大最高的建築物之列,包括「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和建設中的「上海中心」大樓。
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的一員。
中國是全世界三個擁有可以生產載人太空飛船技術以及航天員出艙技術的國家之一。
中國的綜合軍事力量排名位於世界第三位。
中國的綜合國力排名居世界第四位(2010年)。
中國是世界公認擁有核武器的五個國家之一。
中文博客現有數量約達到一億零七百多萬個(2008年07月),居世界首位。
中國電話用戶總數達十億六百多萬戶,其中行動電話用戶六億七千多萬戶(2009年5月)[2],居世界首位。
中國互聯網用戶約為三億三千八百多萬戶(2009年06月底)[3],居世界首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49年10月1日成立。
中國於1964年10月首顆原子彈試爆成功。
中國於1967年06月首顆氫彈試爆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成功發射。
中國於1978年實現改革開放。
中國於昆明在1999年舉辦世界園藝博覽會。
中國於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
中國沈陽在2006年舉辦世界園藝博覽會。
中國於2007年10月24日18時許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嫦娥一號(CE-1)」發射成功。
中國於2008年在北京舉行奧運會和殘奧會。
中國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以51金、21銀、28銅首次位列奧運金牌榜首位.
中國體育代表團在1984至2008年的奧運會上,共奪得金牌一百六十三塊。
中國於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04秒988毫秒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
中國哈爾濱於2009年2月18日舉辦世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
中國洛陽於2009年4月10日到4月16日舉辦世界郵展。
中國北京於2009年10月1日舉辦建國60周年閱兵式。本次閱兵將有14個徒步方隊、30個裝備方隊、12個空中梯隊受閱。總數為352人。
中國濟南在2009年10月16日到10月28日舉辦第十一屆全國運動會。
中國香港於2009年12月5日到13日舉辦第五屆東亞運動會。
中國上海將在2010年4月30日到11月1日舉辦世界博覽會。
中國廣州將在2010年11月12日至11月27日舉辦亞運會。
中國西安將在2011年舉辦世界園藝博覽會。
中國深圳將在2011年舉辦世界大學生運動會。
中國天津將在2013年舉辦第六屆東亞運動會。
中國南京將在2014年舉辦世界青奧會。

『拾』 中國近幾年的經濟成就

2006年,是我國實來施「十一五」規劃並源實現良好開局的一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就。

——經濟平穩快速增長。國內生產總值20.94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0.7%;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1.5%。經濟增長連續四年達到或略高於10%,沒有出現明顯通貨膨脹。 ——經濟效益穩步提高。全國財政收入3.93萬億元,比上年增加7694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增長31%,增加4442億元。

——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新進展。進出口貿易總額1.76萬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3.8%;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695億美元。 ——社會事業加快發展。科技創新取得重大成果,教育事業繼續發展,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得到加強,文化、體育事業進一步繁榮。

——人民生活有較大改善。城鎮新增就業1184萬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587元,扣除價格因素,分別比上年實際增長10.4%和7.4%。這些成就,標志著我國綜合國力進一步增強,我們朝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又邁出堅實的一步。

閱讀全文

與中國近幾年經濟發展成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