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二戰後資本主義經濟調整的影響

二戰後資本主義經濟調整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1-02-19 22:24:30

① 二戰後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經濟調整

二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經濟政策先後進行過三次大的調整。第一次大的調整發生在二戰後初期至20世紀70年代的二戰後經濟恢復時期;第二次大的調整發生在70年代至80年代初的經濟「滯脹」時期;第三次大的調整發生在90年代初。這三次調整的目的都是為了加強國家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干預,建立有效的宏觀經濟調節機制。

一、經濟政策調整

1、第一次大的經濟政策調整

二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第一次大的社會經濟政策調整,其背景是20世紀30年代初的經濟危機。從1929年至1933年,美國工業生產了卻46%,失業率高達25%。為了緩和危機,羅斯福政府實施了國家對經濟實行干預的「新政」。這次社會經濟政策調整的指導思想是凱思斯經濟學說,主張政府應當對經濟實行干預和調節,運用擴大預算政策刺激有效需求,從而實現「充分就業」和經濟增長。這一思想在二戰後成為西方各國政府官方的經濟指導思想。在這次社會經濟政策調整中,各國政府職能急劇擴張,對經濟生活干預的范圍較廣、力度較大。主要措施有:加大國有化程度;盡量擴大就業;普遍建立福利制度;政府直接參與並支配國民收入再分配等。

2、第二次大的經濟政策調整。二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第一次大的社會經濟政策調整,這次經濟政策調整的指導思想是包括貨幣主義和供應學派在內的新保守主義的經濟理論。20世紀70年代中期,西方主要國家發生了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奇怪結合的「滯脹」困境,各國經濟增長遲緩甚至停滯,失業人數猛增,通貨膨脹嚴重,物價飛漲,各國GDP的年平均增長率還不到60年代的一半。「滯脹」暴露出凱思斯主義經濟學說與政策的局限性,也暴露了政府角色膨脹後出現的「政府失靈」問題。1979年英國保守黨撒切爾夫人上台執政,1981年美國共和黨里根總統就職,他們以新保守主義的貨幣主義和供應學派的經濟理論為指導,大刀闊斧地對社會經濟政策進行調整。這次社會經濟政策調整的主要措施有:緊縮貨幣,削減國家的直接社會福利支出,推行社會福利計劃多無化、私人化和市場化;實行國有企業私有化,推行以及股權分散化為特徵的「人民資本主義」;實行有利於富人和企業的稅制改革,刺激投資等。

3、第三次經濟政策調整。

這次調整是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的。這次調整的背景是西方國家經過70、80年代實行反通貨膨脹政策以後的。普遍陷入「雙高」狀態,即政府公共財政赤字居高不下,政府公共債務居高不下。比如,1990年,美國財政赤字2204億美元,1991年上升至2687億美元,僅1992年美國國債就超過3萬億美元,相當於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51%。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這次的社會經濟調整的指導思想是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貨幣主義經濟學、供應學派理論的混合物。經過前兩次社會經濟政策的調整,西方發達國家在經濟理論上不再走極端化,而是採取歉收並蓄的態度,將各種理論糅合起來。柯林頓上台後,放棄「里根經濟學」發動「新政府運動」,決心「重振美國經濟」。柯林頓在談到他的綱領時說過,這一綱領「既不是保守派的綱領,也不是自由派的綱領,而是兩者兼有的一種綱領」柯林頓兩手齊下調控美國經濟:一手是削減財政赤字,減少政府開支另一手是調整稅收,降低利率,以此來刺激消費與投資。其實行的「宏觀調控,微觀自主」,的經濟經濟政策,其宗旨是既反對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對過度的干預。美國進入「新經濟時代」

二、經濟發展的特點:經濟發展不平衡

1、不同時期經濟發展不平衡。西方發達國家二戰後經濟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的。20世紀40年代中期到50年代初,經過大力調整與重建,一些國家經濟恢復到戰前水平,美國、加拿大等國則將戰時經濟轉為平時經濟。50年代到70年代初,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較快,國民生產總值的平均增長率為了5%。但是,在這段「黃金時期」過去以後,西方各主要國家都陷入了經濟「滯脹」狀態,1973—975年、1980—1982年連續爆發了兩次嚴重的經濟危機。在整個8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雖擺脫了經濟危機,其發展依然十分緩慢,各國平均增長率也只有3%。

2、不同國家經濟發展不平衡。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日本與歐盟經濟好於美國。進入90年代,美國經濟快速發展,明顯好於日本、歐盟。日本經濟自1993年泡沫經濟崩潰以後,一直處於低迷狀態。這段時期被日本國民稱為「失去了的十年」。

3、經濟運行模式不平衡。

由於西方發達國家在微觀的企業組織管理制度與宏觀的組織管理機制上存在差異,從而決定了這些國家的經濟運行模式是不同的。最具典型意義的是三種模式;一是美國的自由市場經濟模式。這種經濟結構的特點是政府對經濟只作智謀的干預,更多的是強調個人主義與市場自由競爭。二是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模式。這種模式的特點是強調個人自由與社會義務的結合,社會對利潤的追求與向工人提供社會保障相結合,企業管理人員的決斷與工人參與相結合。三是日本的行政導向型市場經濟,這種模式的特點是政府採取親市場戰略,即政府的干預遵循「充分的市場,必要的政府」原則,政府在財政、金融、貿易、產業、技術開發等方面的調控作用突出。另外還有英國的混合市場經濟模式,法國的計劃指導型經濟。

http://www.zxls.com/Article/Class163/Class128/200712/20071221110600_33003.html

② 戰後資本主義經濟調整有何特點

一、國家對經濟的大力干預
1、國家對經濟大力干預的背景
(1)凱恩斯主義為國家大力干預經濟奠定了理論基礎;
(2)羅斯福新政為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提供了實踐經驗;
(3)30年代大危機的慘痛教訓迫使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放棄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
2、國家干預經濟的方式
(1)實行國有化,建立國營企業。(英法德)
(2)制定經濟計劃。(日本)
(3)擴大政府開支、政府直接采購以及利用稅收等財政政策調整社會生產。(美國)
3、國家干預經濟的評價和影響
利:避免盲目生產,保證生產社會性。
弊:經營不善,效率低下。
二、企業的微觀調整
1、「人民資本主義」
背景:股份公司在二戰後成為發達國家經濟的主體。
含義:股票分散化
一些大企業通常把股票劃分數百萬份上市銷售,同時鼓勵公司職工個人購買。
如20世紀末,美國約有70%的人直接或間接持有股票。1986年,日本持股人數為2210萬人左右,約占總人口的20%,日本東芝公司每個工人都擁有公司的股票。
德國的西門子公司,1996年營業額達118億馬克,但西門子家族只擁有公司股票的4%左右就控制了西門子公司。
美國的股票總值中,佔90%的居民只有11%的股票,而10%的最富有者佔了63%的股票。小股東雖有權參加股東大會,但不能對公司的重大決策施加影響。
實質:企業的決定權仍然掌握在少數大股東手中。
影響:(即:股票分散化的作用)緩和社會矛盾,大量吸收社會資金,有利企業的發展。反映了資本社會化的趨向。
2、「經營者革命」 —經營權和所有權分離
背景:企業生產科技含量的增加和生產過程的日益復雜,要求企業經營者具備很高的管理才能和專業技術知識。
含義:企業所有者退出了經營第一線,對企業的控制力下降,而由專門的管理人員和科技人員從事經營。
評價:提高了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經營管理人員增加,促進了企業的發展。
三、福利國家的出現
社會福利制度:是指私人企業生產物質產品,而政府則提供旨在提高文明和文化水準所必不可少的社會服務和基礎設施,包括社會保險、衛生保健、住房建築、教育、文化活動等內容的國家。一般認為,大多數發達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建成了「福利國家」。
四、「黃金時代」的出現與結束
20世紀50—60年代,發達國家出現了一個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歷史上稱為「黃金時代」,1973年經濟危機出現後結束,開始進入了「滯脹」時期。

③ 二戰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調整的主要措施

二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經濟政策先後進行過三次大的調整。第一次大的調整發生在二戰後初期至20世紀70年代的二戰後經濟恢復時期;第二次大的調整發生在70年代至80年代初的經濟「滯脹」時期;第三次大的調整發生在90年代初。這三次調整的目的都是為了加強國家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干預,建立有效的宏觀經濟調節機制。
一、經濟政策調整
1、第一次大的經濟政策調整
二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第一次大的社會經濟政策調整,其背景是20世紀30年代初的經濟危機。從1929年至1933年,美國工業生產了卻46%,失業率高達25%。為了緩和危機,羅斯福政府實施了國家對經濟實行干預的「新政」。這次社會經濟政策調整的指導思想是凱思斯經濟學說,主張政府應當對經濟實行干預和調節,運用擴大預算政策刺激有效需求,從而實現「充分就業」和經濟增長。這一思想在二戰後成為西方各國政府官方的經濟指導思想。在這次社會經濟政策調整中,各國政府職能急劇擴張,對經濟生活干預的范圍較廣、力度較大。主要措施有:加大國有化程度;盡量擴大就業;普遍建立福利制度;政府直接參與並支配國民收入再分配等。
2、第二次大的經濟政策調整。二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第一次大的社會經濟政策調整,這次經濟政策調整的指導思想是包括貨幣主義和供應學派在內的新保守主義的經濟理論。20世紀70年代中期,西方主要國家發生了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奇怪結合的「滯脹」困境,各國經濟增長遲緩甚至停滯,失業人數猛增,通貨膨脹嚴重,物價飛漲,各國GDP的年平均增長率還不到60年代的一半。「滯脹」暴露出凱思斯主義經濟學說與政策的局限性,也暴露了政府角色膨脹後出現的「政府失靈」問題。1979年英國保守黨撒切爾夫人上台執政,1981年美國共和黨里根總統就職,他們以新保守主義的貨幣主義和供應學派的經濟理論為指導,大刀闊斧地對社會經濟政策進行調整。這次社會經濟政策調整的主要措施有:緊縮貨幣,削減國家的直接社會福利支出,推行社會福利計劃多無化、私人化和市場化;實行國有企業私有化,推行以及股權分散化為特徵的「人民資本主義」;實行有利於富人和企業的稅制改革,刺激投資等。
3、第三次經濟政策調整。
這次調整是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的。這次調整的背景是西方國家經過70、80年代實行反通貨膨脹政策以後的。普遍陷入「雙高」狀態,即政府公共財政赤字居高不下,政府公共債務居高不下。比如,1990年,美國財政赤字2204億美元,1991年上升至2687億美元,僅1992年美國國債就超過3萬億美元,相當於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51%。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這次的社會經濟調整的指導思想是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貨幣主義經濟學、供應學派理論的混合物。經過前兩次社會經濟政策的調整,西方發達國家在經濟理論上不再走極端化,而是採取歉收並蓄的態度,將各種理論糅合起來。柯林頓上台後,放棄「里根經濟學」發動「新政府運動」,決心「重振美國經濟」。柯林頓在談到他的綱領時說過,這一綱領「既不是保守派的綱領,也不是自由派的綱領,而是兩者兼有的一種綱領」柯林頓兩手齊下調控美國經濟:一手是削減財政赤字,減少政府開支另一手是調整稅收,降低利率,以此來刺激消費與投資。其實行的「宏觀調控,微觀自主」,的經濟經濟政策,其宗旨是既反對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對過度的干預。美國進入「新經濟時代」
二、經濟發展的特點:經濟發展不平衡
1、不同時期經濟發展不平衡。西方發達國家二戰後經濟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的。20世紀40年代中期到50年代初,經過大力調整與重建,一些國家經濟恢復到戰前水平,美國、加拿大等國則將戰時經濟轉為平時經濟。50年代到70年代初,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較快,國民生產總值的平均增長率為了5%。但是,在這段「黃金時期」過去以後,西方各主要國家都陷入了經濟「滯脹」狀態,1973—975年、1980—1982年連續爆發了兩次嚴重的經濟危機。在整個8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雖擺脫了經濟危機,其發展依然十分緩慢,各國平均增長率也只有3%。
2、不同國家經濟發展不平衡。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日本與歐盟經濟好於美國。進入90年代,美國經濟快速發展,明顯好於日本、歐盟。日本經濟自1993年泡沫經濟崩潰以後,一直處於低迷狀態。這段時期被日本國民稱為「失去了的十年」。
3、經濟運行模式不平衡。
由於西方發達國家在微觀的企業組織管理制度與宏觀的組織管理機制上存在差異,從而決定了這些國家的經濟運行模式是不同的。最具典型意義的是三種模式;一是美國的自由市場經濟模式。這種經濟結構的特點是政府對經濟只作智謀的干預,更多的是強調個人主義與市場自由競爭。二是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模式。這種模式的特點是強調個人自由與社會義務的結合,社會對利潤的追求與向工人提供社會保障相結合,企業管理人員的決斷與工人參與相結合。三是日本的行政導向型市場經濟,這種模式的特點是政府採取親市場戰略,即政府的干預遵循「充分的市場,必要的政府」原則,政府在財政、金融、貿易、產業、技術開發等方面的調控作用突出。另外還有英國的混合市場經濟模式,法國的計劃指導型經濟

④ 二戰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調整

美國:來大力拓展世界市場,應用最新科自技成果,革新生產技術,發展新興工業,80年代開始降低稅率,減少ZF財政支出,減少ZF對企業的干預,高科技產業成為主導產業。
西歐:密切與美國的聯系,充分利用美國援助(馬歇爾計劃),加強ZF對經濟的宏觀指導,發展高科技,提高勞動生產率,發展新興產業,經濟一體化好像也是從西歐開始的。
日本:參考西歐,再加上美國在朝鮮戰爭和越戰時的軍事訂貨……
私人壟斷資本主義向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從羅斯福新政的時候就開始的,屬於二戰之前

⑤ 二戰後,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政策的調整,有什麼啟示

1. 美國不斷調整的經濟政策
(1)杜魯門和艾森豪威爾政府注重以解決就業問題來促進生產和消費,並保持財政預算平衡.
(2)肯尼迪和約翰遜政府分別提出「新邊疆」和「偉大社會」施政綱領,把大規模赤字財政作為經常性政策,以降低失業率、促進經濟增長和減少貧困.但這些做法雖然有效,卻造成了巨大的財政赤字、高額國債和嚴重的通貨膨脹.
(3)20世紀70年代,受石油危機等方面的影響,美國經濟陷入生產停滯和通貨膨脹並存的困境.為醫治生產停滯,政府降低利率、放寬信貸,卻加劇了通貨膨脹;為抑制通貨膨脹,政府又被迫提高利率、緊縮銀根,人為放慢經濟增長的步伐,卻又使生產停滯、經濟惡化.尼克松、福特和卡特政府交替使用緊縮財政政策和赤字財政政策,都只能一時見效
(4)里根上台後,用大規模削減政府開支和緊縮貨幣來抑制通貨膨脹;用大規模減稅和加大國防開支來醫治生產停滯.這一對策終於見效.1982年底,美國經濟開始回升,並持續增長,通貨膨脹和失業得到了緩解.但是,在上述政策的指導下,里根政府大幅增加了國防開支,造成高赤字、高國債、高利率和高貿易逆差並存的局面.
(5)柯林頓上台後實施「宏觀調控、微觀自主」的經濟政策,其宗旨是既反對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對過度的干預.與美國多年來奉行的赤字政策相反,柯林頓政府把平衡預算、消滅赤字、償還國債作為干預經濟的重要目標,通過縮減政府開支、裁減政府雇員、適當增稅、鼓勵消費等措施,解決了長期困擾美國經濟的赤字問題.柯林頓政府加大對公共基礎設施、新技術、教育、健康保險和環境保護的投資,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很好地解決了失業問題.
(6)美國的新經濟:柯林頓執政期間,美國迎來了新一輪的經濟擴張,創下了美國經濟發展史上的新記錄.經濟增長率提高,通貨膨脹和失業率則在逐年走低.柯林頓政府扶持高新技術產業,通過增加供應來刺激新需求,再用新需求來促進經濟的持續增長,取得了成功.美國一批經濟學家由此樂觀地認為,經濟持續增長的基調已經確定,經濟增長、失業率和通貨膨脹聯動的關系被打破,美國進入了一個「新經濟」時代.
2.二戰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模式
(1)英國:混合市場經濟
(2)法國:計劃指導型經濟
(3)聯邦德國:社會市場經濟
(4)日本:政府主導型經濟
啟示是:要 搞清國家大力干預經濟與「人民資本主義」的實質;認清福利國家的實質與影響.

⑥ 二戰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調整的表現

在經濟政策上,力爭宏觀調控和市場經濟的最佳結合。戰後,西方版發達國家普遍建立攻關經權濟調節機制,紛紛採取了凱恩斯主義,加強了政府對經濟的干預。
20世紀70年代後,西方國家轉而採取現代貨幣學派和供應學派理論。重視控制通貨膨脹,強調貨幣政策和以財政預算支持貨幣政策,考慮效率原則甚於公平原則,強調私人企業的利潤。但是,它急劇擴大了社會貧富差距。
20世紀70年代的經濟滯脹,通貨膨脹和經濟停滯、高失業率並存。
進入20世紀90年代,發達國家在宏觀調控政策的運用上變得更加靈活,在理論上不拘一格,把凱恩斯主義、貨幣主義和供給學派等結合起來。

⑦ 戰後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調整的內容是什麼

戰後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調整的內容如下:

二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第一次大的社會經濟政策調整,其背景是20世紀30年代初的經濟危機。從1929年至1933年,美國工業生產了卻46%,失業率高達25%。為了緩和危機,羅斯福政府實施了國家對經濟實行干預的「新政」。

這次社會經濟政策調整的指導思想是凱思斯經濟學說,主張政府應當對經濟實行干預和調節,運用擴大預算政策刺激有效需求,從而實現「充分就業」和經濟增長。這一思想在二戰後成為西方各國政府官方的經濟指導思想。

在這次社會經濟政策調整中,各國政府職能急劇擴張,對經濟生活干預的范圍較廣、力度較大。主要措施有:加大國有化程度;盡量擴大就業;普遍建立福利制度;政府直接參與並支配國民收入再分配等。

(7)二戰後資本主義經濟調整的影響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調整

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有時出現經濟比例嚴重失調,經濟結構畸形發展,社會生產停滯甚至下降,人民生活得不到改善等不正常狀況,主要是由於指導方針或工作上的重大失誤,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或戰爭破壞等造成的。這些不正常狀況可以而且能夠由社會主義國家的自身來克服或糾正。

在這種情況下,由政府預計用一定的時間,採取非常的措施,協調各方面的經濟關系以及再生產各個要素和環節,把國民經濟中所佔比重過大和發展過快的某些部門、環節、產品、建設項目盡快地降下來;

相應地把應該加強的部門、環節、產品和建設項目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逐步提高,發展速度加快,使國民經濟逐步擺脫困難境地,轉入正常運行的軌道,實現經濟結構合理化。實際上,這是遵循有計劃按比例發展規律,重新在各部門之間合理地分配社會勞動,在新的基礎上恢復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

⑧ 二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加強國家對經濟的調整原因 主要方式 影響

針對二戰後出現的科技進步,社會化大生產不斷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經濟危機出現新特點等新情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不動搖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前提下,對生產關系和經濟結構進行調整。或者說資本主義國家戰後經濟的新變化主要是:
1.在經濟政策上,力爭宏觀調控和市場經濟的最佳結合。戰後,西方發達國家普遍建立攻關經濟調節機制,紛紛採取了凱恩斯主義,加強了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其主要措施是增加國有企業,利用財政手段干預經濟,利用貨幣政策調控經濟,實行充分就業,政府直接參與國民收入的再分配,並占據支配地位,制定各種經濟社會發展計劃來規范市場活動。國家干預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部的矛盾,但是引起信用和通貨膨脹、財政赤字和生產萎縮、失業增多。
20世紀70年代後,西方國家轉而採取現代貨幣學派和供應學派理論。重視控制通貨膨脹,強調貨幣政策和以財政預算支持貨幣政策,考慮效率原則甚於公平原則,強調私人企業的利潤。主要改革措施有:國有企業重新私有化,推行以股權分散為特徵的所謂「人民資本主義」;緊縮貨幣,削減公共福利計劃,推動社會福利向多元化、私人化和市場化方向發展;實行有利於富人和企業的稅制改革;減少政府對企業的干預;制定嚴厲的工會法,打擊工會活動等等。上述措施對抑制通貨膨脹和增強市場經濟活力起到較為明顯的作用,但是,它急劇擴大了社會貧富差距。
進入20世紀90年代,發達國家在宏觀調控政策的運用上變得更加靈活,在理論上不拘一格,把凱恩斯主義、貨幣主義和供給學派等結合起來。這種兩者兼有的政策,是在探求政府控制和市場調節兩者的最佳結合的政策與方式。它們都把減少財政支出、平衡預算收入、降低長期利率、抑制通貨膨脹作為經濟政策的重點。
2.資本所有關系更加多樣,經濟結構不斷變化。經濟結構的變化反映著一個國家各部門和各種類型經濟消長的狀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結構的變化主要表現是:第一,在私有制為主導的基礎上,所有制形式更加多樣。集團所有制、國有制、法人所有制、社團所有制以及資本家個人所有制等多種形式並存。所有制形式的調整提高了資本的社會化程度,國家企業和公認參固有很大發展。

⑨ 二戰 科技發展 為什麼能影響到二戰後的資本主義經濟調整

二戰期間的科技來發展帶動源了經濟發展,特別是美國,美國在二戰期間軍事實力上升,又加上羅斯福新政使美國躋身於政治強國之列,較為安定的國內環境,與二戰期間為了解決軍事問題而進行的一次次變革帶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又由於二戰之後的冷戰,美蘇之間的較量使北約華約同盟國之間的經濟軍事實力上升,又加上不久後的第三次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經濟得到調整發展。

閱讀全文

與二戰後資本主義經濟調整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