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適度人口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適度人口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1-02-19 23:15:26

❶ 什麼是適度人口影響適度人口的因素有哪些

使人口發展與國土資源和國民經濟發展相互適應的人口數量叫做適度人口
影響因素:耕地面積、糧食產量、就業問題

❷ 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人口問題一直以來都是我國關系國計民生的大問題。自上世紀70年代我國開始實行計劃生育的國策以來,取得了積極有效的成果,主要表現在於為國民經濟長久穩定的發展解除了後顧之憂。進入二十一世紀,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迅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也帶來了一些嚴重的問題。比如,由於工業的迅速發展,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我們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一、 人口過度增長對經濟發展的阻礙作用以及我國計劃生育政策實施以來的成果
由於人們對人口與經濟關系之間的研究還很不充分,世界各國的經濟增長模式以及人文背景又無法一概而論。因此對人口增長如何影響經濟增長的內在機制及作用幅度與方向上還沒有達成共識。
但是,在人口過度增長對經濟發展的阻礙方面,全球基本上已經形成共識,這里可以用正反兩個方面來論證。我國自1978年以來,由於成功地實行了計劃生育的國策,已經卓有成效地將人口數量控制在一定范圍內並有力的控制了人口增長的速度。從以下兩圖可以看出,我國人口增長速度增不斷降低,人口總量的增長也趨於平緩。
同一時期我國整體經濟總量在存量和增量上的變化則是不斷向上發展,這應該說計劃生育政策在其中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有專家測算了區位條件、基礎設施、資本投入、人口增長,得出結論:人口增長率每降低1個千分點,人均GDP增長率可提高0.36~0.59個百分點,並進而推論:「人口自然增長率只要降低幾個千分點就會明顯促進人均GDP增長」。
盡管該數據模型建立及有關結論數據有待商榷,一些學者也質疑該量化結論和推論的准確性。但從定性的角度分析,我們根據該研究報告中可以得出結論,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有效地控制人口的過度增長,從而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經濟有效的作用。
由於全球人口自1984年以來的過度增長(自八十年代中葉以來,世界人口已經增長了132%),已經在糧食生產,耕地面積,淡水,海洋捕撈,肉類產品,自然保護區,森林,生物多樣性,氣候,能源,廢棄物,就業,收入,住房,教育,城市16個方面產生了重大影響。例如:1960~1998年間,巴基斯坦,奈及利亞,衣索比亞,伊朗這四個世界人口增長最快的國家,人均耕地面積減少了40%~50%。
由於世界人口的過度膨脹,自然保護區開始受到威脅,大面積森林退化,大量的海洋漁業資源枯竭。在全球15個主要海洋漁業區中,就有11個漁場捕撈量下降。大多忽視人口增長和忽視計劃生育的非洲國家,開始被大量需要就業和受教育的問題所困擾。而在人口增長最慢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收入增長最快,包括:南朝鮮,台灣,中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
所以說,如果世界各國不能同時開始重視人口過度增長並把經濟轉向環境可持續發展,控制人口過度增長的軌道,經濟的衰退將是難以避免的。
二、人口適度增長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以及發達國家人口緩慢增長阻礙經濟發展給我們的啟示
在我國及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控制人口增長才能有利於經濟的發展。但是否只要人口增長為零甚至負增長就會對經濟發展起促進作用,就有利於經濟的發展呢?類似觀點可在各類研究報告上發現「在本世紀中葉,中國的人口將控制在16億以內,並順利實現零增長,然後開始緩慢下降…… 這將為中國全面建設小康提供良好的人口環境」。
通過對美國,歐洲及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發展軌跡,人口與經濟相互影響的關系來看,保持適度人口增長才會利於一個國家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
「人類發展的歷史,說到底,是人類同自然環境關系的歷史」,「人口和環境作為自然界中一對既互相對立,又相互協調,共同發展的矛盾統一體,貫穿於社會發展的每一階段,伴隨著社會發展的始終」。
這里的適度人口是指經濟適度人口,即:從人口變動與經濟發展、資源供給、生態環境承載力相互之間的制約關系出發,尋求通過最佳方式達到經濟協調發展最優目標的適度人口。
我們暫時可得出這么一個結論,世界各國由於各自經濟發展水平,人口素質狀況以及勞動生產率等指標的不同,適度人口規模以及適度人口增長水平都將會不同。但是如果人口增長規模偏離了適度增長速度,不論是高是低,都將不利於經濟發展。

❸ 什麼是適度人口

定義:

適度人口指對一國或地區發展最適宜的人口數量,是人口理論的一個概念。


理論研究:

以坎南為代表的早期適度人口論者認為,人口過多或過少都不利於國家或地區的發展,二者之間必有一個最合適的人口數量。在任何一段時間里,假定資源、資金、技術等條件不變,一國的適度人口是使人均產量或人均收益最大的人口數,與這個人口數相對應的人均產量或收益最大的點稱為「最大收益點」。人口增長在未達到「最大收益點」之前是人口不足,超過「最大收益點」之後則是人口過剩(見圖)。

索維提出了衡量適度人口的指標的設想,諸如個人福利、增加財富、就業、實力、健康長壽、文化知識、福利總和、壽命總和、居民人數等等,但著重考察的是經濟適度人口和實力適度人口。經濟適度人口指與人均產量(生活水平)最高點(即總財富增加最多、邊際生產率最高時)相對應的人口數;實力適度人口指在一定的疆域內保證最大實力的人口數。由於政府往往為了達到政治和軍事目的而需要增加人口,實力適度人口永遠大於經濟適度人口。索維注意技術等經濟增長因素對人口容量的影響,認為從總的長期情況來看技術進步有利於提高適度人口,提出了「適度增長」的概念,從而把早期的靜態適度人口論發展為動態適度人口論。

❹ 為什麼說適度人口可促進經濟發展

「人類發展的歷史,說到底,是人類同自然環境關系的歷史」,「人口和環境作為自然界中一對既互相對立,又相互協調,共同發展的矛盾統一體,貫穿於社會發展的每一階段,伴隨著社會發展的始終」 這里的適度人口是指經濟適度人口,即:從人口變動與經濟發展、資源供給、生態環境承載力相互之間的制約關系出發,尋求通過最佳方式達到經濟協調發展最優目標的適度人口。
各國由於各自經濟發展水平,人口素質狀況以及勞動生產率等指標的不同,適度人口規模以及適度人口增長水平都將會不同。但是如果人口增長規模偏離了適度增長速度,不論是高是低,都將不利於經濟發展。
世界經濟論壇常務董事理查德·塞蒙斯曾在瑞士首都達沃斯發表講話說,美國、日本和歐洲人口的緩慢增長影響當地的經濟發展,這已是不爭的事實。他的報告指出,經濟的產值取決於勞動力的增長和生產率。如果一個國家的勞動力不足,則這個國家的產品和服務就有可能無法滿足需求,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可能下降。
義大利的國債是國內生產總值的105%,2030年該國的退休人員將首次超過在職勞動人數。而日本若想彌補國內的低生育狀況和快速下降的勞動人口,它的移民數量必須是現在的11倍。對於歐洲而言,如果繼續保持現有的人口和經濟增長趨勢,歐洲在全球產值的份額到2050年將縮小至10%。報告中還說,發達國家人口老齡的趨勢還會影響到該國的退休福利制度。

❺ 我國人口的增長對經濟有什麼影響

「十一五」時期,我國經濟仍將保持平穩較快增長。這一方面是由於科學發展觀日益得到貫徹落實,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不斷提高;另一方面是由於原來促使經濟快速增長的因素仍未明顯減弱,而一些新的有利於增長的因素會隨著經濟的階段性轉換逐漸顯現出來。促使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的因素,有些是經濟發展新階段客觀形成的,有些是需要加以引導才能顯現出來的。利用、發掘這些有利因素,需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不斷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

「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了「十一五」時期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5%的目標。這個目標充分考慮了需要與可能,是以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為基礎的積極而穩妥的目標。綜合分析各方面的情況,「十一五」時期我國經濟的增長速度有可能低於「十五」時期,但總體上仍將保持平穩較快增長。這是因為:一方面,科學發展觀日益得到貫徹落實,政府管理宏觀經濟的方式逐步完善,反過熱和反衰退的能力提高,同時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將不斷拓展經濟增長空間;另一方面,在「十一五」乃至2020年之前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時期,原來促使經濟快速增長的因素不會出現明顯衰減,一些新的經濟增長因素如技術進步、服務業加速發展等,會隨著經濟的階段性提升而逐漸顯現出來。

快速推進城鎮化不斷增加投資和消費需求

「十一五」期間,我國城鎮化仍將快速推進。從世界各主要國家城市化發展的歷史來看,存在一個「S」形發展規律:當城市化率達到30%以前,城市化進程比較緩慢;當城市化率超過30%而未達到60%的時期,城市化進程出現持續加速趨勢;而城市化率一旦超過60%,城市化進程又會相對慢下來,進入平穩推進階段。我國城鎮化率1995年以前在30%以下,城鎮化率平均每年提升大約0.65個百分點;1996年達到30%以後,城鎮化率平均每年提升1.25個百分點左右。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影響因素,我國城鎮化率達到60%左右的時間可能會在2025年前後,在這一期間的2012年前後將達到50%,從而出現城鄉人口變化的「交點」;在「交點」之後,城市人口規模越來越大於農村人口規模,就像剪刀一樣,開口越來越大。因而,「十一五」時期我國城鎮化進程將一直保持快速推進的勢頭。城鎮化快速推進,必然帶來更多的投資和消費需求,因為城鎮各類建設需要巨額投資,1個城鎮居民的消費大體相當於3個農民的消費。不斷增加的城鎮投資和消費需求,構成「十一五」內需快速擴大的主要來源,也是經濟快速增長的強大動力。

新農村建設的需求效應日益顯現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大舉措。從經濟運行角度來看,它對於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也具有重要意義。如果繼續採取城鄉非均衡增長政策,那麼「單打一的城鎮化」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會打折扣。因為經濟資源過度向城鎮集中,將導致農村經濟陷入慢性衰退,而農村經濟的衰退勢必部分抵消城鎮經濟的發展。建設新農村是城鄉相對均衡的增長政策,在城鎮經濟規模快速擴張的同時促進農村經濟協調發展,不斷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設施條件,就會在不斷擴大城鎮需求的基礎上,使農村需求不斷擴張。無論是加大對農村路、電、氣、水、信息等硬體性基礎設施投入,還是加大對農村醫療衛生、養老、文化等軟體性基礎設施投入,或是改善農民生產生活環境、降低農民交易成本、增加農民就業、提高農民收入,都會顯著增加農民的實際投資和消費需求。即使留在農村的人口每年減少1100萬人(最近10年農村人口累計減少1.14億,城鎮人口累計增加2.1億),到2012年前後城鄉人口各佔全國人口的一半時,也還會有6.75億左右的人口生活在農村。這部分人的人均收入、投資和消費不斷增加,以及隨著恩格爾系數下降帶來農民消費結構升級和大宗消費增加,將使農民的整體購買力不斷提高,並為國民經濟快速增長作出更大貢獻。

大跨度的基礎設施建設為實現均衡發展奠定基礎

對於我們這樣一個國土面積大、資源分布不均衡、城鄉及地區間收入差距明顯的發展中大國來說,經濟快速增長和人民生活迅速改善,必然會促使人員、物資和信息大跨度流動,從而形成巨大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為了滿足這種日益增加的巨大流動性需求,改變目前供求不均衡的格局,需要進行持續時間較長的大跨度基礎設施投資。「十一五」時期,我國還要繼續推進大跨度的地面交通、航空、水利、油氣管道、光纖電纜等基礎設施、生態環境設施以及大規模技術創新設施等建設,這就需要大量投資。這些工程規模大、項目融資多的設施性投資,雖然沒有製造業投資那樣高的消費需求彈性,但也會形成巨大的固定資產投資需求,並通過快速擴張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創造出持續增加的國民消費需求,推動經濟快速增長。更重要的是,大跨度的基礎設施建設能夠有效縮小城鄉和地區發展差距,促進區域協調均衡發展。大跨度基礎設施建設是「十一五」時期中央政府投資支持的重點領域。這是科學發展觀在區域發展中的應用,是「先富帶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措施。從客觀效果來看,基礎設施建設將極大地改善落後地區人民的生產生活,帶動落後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幫助落後地區發揮後發優勢,縮小城鄉和地區發展差距。

服務業加快發展促進經濟結構和質量改善

以1993年為界,我國服務業的就業比重從前13年的年均提高0.6個百分點加速到後13年的1.6個百分點,這說明1993年以來服務業對就業的貢獻率大幅度提高。但服務業對GDP貢獻率的增長速度反而有所降低,前13年年均提升近1個百分點,後13年不足0.7個百分點。服務業佔GDP的比重上升速度減慢,在一定程度上與工業和建築業的發展加快有關。但可以預測,這種結構非均衡狀況不會長期延續下去。無論是從節約資源、降低單位GDP能耗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政策導向看,還是從提升經濟效率和競爭力的要求看,我國經濟都應當盡快調整三次產業結構,特別是盡快調整二、三產業結構。

當然,這種調整不是以工業和建築業衰退為代價,而是要在適當調整工業和建築業擴張節奏的同時,加快發展服務業。這是「十一五」時期產業發展的戰略重點之一。我國未來工業發展的主題不是數量的擴張,而是質量和效率的提升。而提升質量和效率,要求改變製造業單兵突進的狀況,逐步實現製造業和服務業的有機融合。比如,工業製造過程要提高研發、信息和現代物流的貢獻率,通過加快發展這些生產性服務業,全面提升製造業的綜合競爭力。同時,愈益強大的製造業體系也必然為不斷擴大的生產性服務業創造巨大的需求。從消費性服務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的發展階段以來,人均收入快速增加,消費水平快速提升,居民的非食品消費份額不斷提高,再加上具有很強消費能力的新生代消費群體正逐步改變傳統家庭消費行為而更傾向於選擇社會化消費,使得社會化消費的服務需求快速擴大,這個趨勢隨著人口結構的改變而變得越來越明顯。「十一五」時期,在一、二產業保持穩定增長的前提下加快發展服務業,快速提升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既有利於經濟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勢頭,又有利於降低單位GDP能耗,改善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率。

科技進步將大幅度提升國際競爭力

從發展趨勢看,以大量自然資源和低價體力勞動耗費為支撐的經濟增長將愈加難以為繼。這不僅因為資源供給跟不上資源需求增長,環境承載能力減弱,而且因為長此以往,企業和國家的競爭力將面臨愈益嚴峻的挑戰。工業化、信息化時代的全球經濟競爭,核心是以人力資本為基礎的技術競爭,低技術含量、低人力資本水平、低價格、低附加值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會面臨更為嚴重的國家保護主義的限制。應對這種挑戰的明智選擇,是實施以創新為基礎的技術進步戰略,在全面增強國民創新意識的基礎上加快提升企業和國家的技術進步水平,促使國民經濟增長從主要依賴自然資源和廉價體力勞動投入,轉向主要依賴以知識和人力資本為基礎的並與現代製造及現代服務巧妙融合的技術進步。「十一五」時期,應從准入和創業、進出口調節、稅制稅率、信貸和直接融資等方面,堅持不懈地大力支持個人發明和創造以及企業研發,大力支持以自主知識產權為基礎的國家標準的形成和應用,積極構建全方位的技術進步機制,從而實現快速的科技進步。即使在資源投入不變甚至減少的條件下,這種全面的科技進步也必然大幅度提升要素生產率和國際競爭力,推動現代生產力和國民經濟快速增長。

勞動力價格提升有利於拉動國民消費需求增長

內需是大國經濟增長的長期動力。在通常情況下,人均GDP水平越低,內需擴張力越弱;一旦人均GDP水平提升加速,內需增長亦會隨之加速。但這里還存在一個分配問題。在其他條件一定時,如果GDP的分配更多流向利潤而不是流向工資(尤其是產業工人的工資),甚至出現利潤侵蝕工資的情形,那麼實際消費需求的增長就會慢於投資需求的增長。在這種分配格局下,人均GDP增長不一定意味著國民消費需求以同樣速度增長。反之,如果人均工資增長加快,即使GDP總量、利潤、投資保持既定增長,也會使國民消費需求增長加快,從而使內需得到有效擴大。應當注意的是,由於外資企業利潤存在境外轉移現象,外資利潤侵蝕工資具有更為明顯的緊縮國民消費需求的效應。「十一五」時期擴大內需的重點應放在擴大國民消費需求上,運用法律和政策措施,保障勞動者權益,改變目前勞動力價格低廉、利潤侵蝕工資的分配格局。從珠三角、長三角地區勞動力市場的最新情況看,企業增加員工的薪酬已經成為一種趨勢,這種趨勢將為「十一五」時期工資增長拉動消費需求、在經濟增長和國民福利增進之間建立協調均衡作出貢獻

❻ 經濟增長與人口的關系

經濟越發達,人均收入越高,人口的出生率越低。發達國家的人口基本都是負增長。

❼ 什麼影響適度人口

指對一國或地區發展最適宜的人口數量.影響適度人口的因素,與很大因素相連如個人福利、增加財富、就業、實力、健康長壽、文化知識、福利總和、壽命總和、居民人數等等,但著重的是經濟實力

❽ 如何理解適度人口的確定對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意義

適度人口指對一國或地區發展最適宜的人口數量,是人口理論的一版個概念。適度人口論權出現於19世紀晚期,20世紀初期形成。
瑞典經濟學家J.G.K.維克塞爾首先使用「適度人口」這一術語,「適度人口論」則是英國經濟學家E.坎南創立。作為一種人口經濟理論,它在20~30年代風行一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人口學家A.索維所著《人口通論》一書,進一步闡述了適度人口的思想,成為戰後適度人口論的代表。

閱讀全文

與適度人口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