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我國經濟發展循環道路

我國經濟發展循環道路

發布時間:2021-02-20 11:41:56

『壹』 從經濟學角度,說明發展循環經濟對推動我國國民經濟的意義~

第一,發展循環經濟是實施資源戰略,促進資源永續利用,保障國家經濟安全的重大戰略措施。我國的資源狀況,一方面人均資源量相對不足,另一方面資源開采和利用方式粗放、綜合利用水平低、浪費嚴重。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在節約資源方面是大有可為的。如到2005年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若達到60%,可節水580億立方米,相當於2000年工業取水量的50%左右;「十五」期間,我國節約和替代石油目標是2000萬噸,相當於石油消費量的近1/10;目前我國鋼鐵、有色、造紙工業三分之一以上的原料來自再生資源;「九五」期間我國木材年節約代用量2000萬立方米,相當於年消費量的20%。

第二,發展循環經濟是防治污染、保護環境的重要途徑。首先,發展循環經濟要求實施清潔生產,這可以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的產生,是保護環境的治本措施。另外,各種廢棄物的回收再利用也大大地減少了固體污染物的排放。據測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每年就可減少約1000萬噸廢棄物的排放。

第三,發展循環經濟是應對入世挑戰,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增強企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和客觀要求。加入世貿組織後,企業面臨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要生存和發展,必須轉變增長方式,走內涵發展道路。發展循環經濟,可以降低產品成本,提高經濟效益,使企業的競爭能力得到增強。目前,我國單位產值能耗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主要用能產品單位能耗比國外先進水平高40%;我國工業產品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占企業生產成本的75%左右,若降低一個百分點就能取得100多億元的效益。

『貳』 在實踐上,我國發展循環經濟在能源和環境方面還存在哪些難以克服的問題

制度創新、技術創新與循環經濟

摘 要 循環經濟是我國走向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社會的現實選擇,是當前經濟研究的熱點問題。分析了發展循環經濟的必要性,闡明技術創新是發展循環經濟關鍵,而制度創新是技術創新的制度保障。
關鍵詞 制度創新 技術創新 循環經濟

1 發展循環經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選擇
1.1 突破資源約束「瓶頸」,防止經濟增長大起大落
我國經濟面臨的資源約束「瓶頸」正日益凸顯。從2003年開始,中國的煤、電、油、運全面緊張,這一現象在2004年尤為明顯。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靠物質資源的高消耗來實現的,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協調、難循環、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長方式。2003年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煤炭消費大國和第二石油、電力消費大國,水泥消耗佔世界總量50%、鐵礦石佔35%、氧化鋁和銅佔20%,而GDP僅佔5%,說明我國資源消耗是驚人的,同時伴隨高投入的是低產出。據測算,中國每創造一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國的4.3倍,是日本的11.5倍。因此,為了減輕經濟增長對資源供給的壓力,必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
1.2 減輕環境污染壓力,協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我國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矛盾越來越突出,經濟增長的背後是資源耗竭、生態破壞、環境惡化,已嚴重製約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據世界銀行和國內有關機構測算,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每年因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佔GDP比重已經高達6%~8%。我國環境污染已經達到十分嚴重的程度。2003年七大水系斷面檢測,達到Ⅲ類水質的僅佔29.5%,而劣Ⅴ類水質高達44%;全國城市有66.7%缺水;大氣中SO2排放量達
1 995萬t,比國家二級標准要求的1 200萬t容量高66.3%;農田化肥農葯污染、重金屬污染、土地荒漠化、各種持久性有機污染等現象嚴重。淮河治污10年投入600億,治污水質又回到「原點」。全國「兩控區」(酸雨控制區和二氧化硫控制區)面臨巨大壓力,原定目標難以完成。由於2003年全國煤炭消費量陡增,導致全國SO2排放量達到2 220萬t左右,比2002年增加293 萬t,酸雨控制區內年均pH值小於4.5的城市比例2003年達到16.5%,呈明顯上升趨勢,比2000年上升12.6%。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產,可將經濟社會活動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和生態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從根本上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
1.3 實現可持續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現實選擇
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忽視生態環境保護,採取掠奪式資源開采方式,勢必造成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循環經濟是一種全新的發展模式,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注重人口質量的全面提高,注重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同時,發展循環經濟,降低資源消耗,克服「綠色壁壘」,提高產品國際競爭能力,更有利於經濟增長。一句話,發展循環經濟有利於促進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2 技術創新與循環經濟
實現循環經濟,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而新型工業化道路靠的是技術創新,特別是我國經濟發展仍處於追趕時期,註定要不同於西方發達國家走過的道路,技術創新是關鍵。
傳統經濟活動是 「資源消費→產品→廢物排放」單程線形的物質流動模式,而循環經濟是「資源消費→產品→再生資源」閉環型物質流動模式。其技術特徵表現為資源消耗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再生化,可以用盡可能小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獲得盡可能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從而使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相互和諧,促進資源永續利用。從表面上看,循環經濟只不過是強調「三廢」的回收利用,但這只是一種誤解。從技術經濟學角度講,循環經濟實際上是一種技術範式的革命。傳統經濟增長方式,表現微觀技術層面上是資源(能源)消耗增長過快、資源利用效率過低、資源再生化率不高。這一點我國經濟增長狀況表現尤為突出。因此,從技術角度講,循環經濟要求我們經濟發展必須大大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強調對廢舊物品回收利用和廢棄物的再生利用,減少廢棄物排放,在保護環境同時實現經濟增長。這就是循環經濟的技術範式特徵。
有關專家指出循環經濟的支撐技術體系大體由五類構成:替代技術、減量技術、再利用技術、資源化技術、系統化技術。替代技術是旨在通過開發和使用新資源、新材料、新產品、新工藝,替代原來所用資源、材料、產品和工藝,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輕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環境壓力的技術。減量技術是用較少的物質和能源消耗來達到既定的生產目的,在源頭節約資源和減少污染的技術。再利用技術是延長原料或產品的使用周期,通過多次反復使用,來減少資源消耗的技術。資源化技術是生產或消費過程產生的廢棄物通過回收處理,成為有用的資源。系統化技術是指主要從系統工程的角度出發考慮,通過構建合理的產品組合、產業組合、技術組合,實現的物質、能量、資金、技術的優化使用的技術,如多產品聯產和產業共生技術。
毫無疑問,發展循環經濟,就是要突破原有的技術範式,大力研發和應用環境友好技術,研究清潔生產管理、資源利用最大化和排污最小化技術,開展生態工業和產品生態設計理論研究與示範,實現末端治理轉向生產全過程式控制制,促進產業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根本轉變。

3 制度創新與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需要有相應的制度規范,沒有制度保障的技術是不能創造出循環經濟的。如果只有技術進步,而沒有良好的制度安排,再先進的技術也只能束之高閣,無法產業化,技術不能產業化也就無法對經濟增長起促進作用。由於環境資源是典型的公共產品,公共產品具有兩個基本的特性,即消費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如果某人投資控制污染改善環境,那麼其他沒有投資的人也可以分享環境改善的好處,即所謂「免費乘車」,那麼享受環境好處的人越來越多,願意投資的人越來越少,勢必出現資源耗竭、生態惡化,出現「公地的悲劇」。另一方面,如果企業投資設備控制污染、則勢必增加企業成本,降低產品競爭力,企業沒有激勵控制污染。因此,發展循環經濟,必須進行制度創新,建立一個有效的生態環境保護框架的利益分配體系。
3.1 制度創新的重要性
(1)為技術創新和循環經濟提供激勵機制。通過制度安排來規范企業的行為,做到「誰使用誰補償,誰破壞誰恢復」,有獎有罰,形成良性激勵機制。在美國,政府充分發揮綠色稅收政策,鼓勵新能源開發和節能技術的應用,每購買一輛新能源的汽車可減免聯邦稅2000美元。每回收處理一條廢舊輪胎,國家都給相應補貼,企業利用輪胎進行加工,製造成膠粉、添加劑等,獲得新的收益。而在我國,如果企業自己花錢收購處理舊輪胎,這便增加企業成本,使許多企業不能盈利。因此,國家應通過減稅、補貼和信貸政策,鼓勵循環經濟型企業的發展,使他們能獲得比傳統工藝更高的價格優勢和效益。制度安排使經濟主體的技術創新和循環經濟企業所付出的成本與收益相聯系,提高技術創新和循環經濟的積極性,保障其投資利益。
(2)制度創新為技術創新和循環經濟提供約束和規范標准,為循環經濟發展創造條件。如制定循環經濟技術規范、框架以及行為准則,從而使技術創新和循環經濟的實現具有行為度量的標准,減少經濟活動的不確定性和信息成本,減少技術創新的障礙。
(3)降低技術創新的交易費用。好的制度安排可以通過降低經濟活動中的不確定性,抑制「經濟人」的機會主義傾向、提供穩定的預期而降低交易費用,促進技術進步,並使技術產業化,促進循環經濟發展。
3.2 制度創新重點領域
(1)創建科技創新的激勵制度。建立健全促進循環經濟技術的政策保障體系,加強循環經濟科研隊伍建設,健全科技人員激勵政策體系,通過實施人才工程促進技術創新;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導的多元化、社會化、國際化的科技創新投入體系,從根本上改變技術創新投入不足的問題。同時,通過科技制度創新鼓勵科研機構進入企業或與企業實現多種形式的合作,實現循環經濟產業化。
(2)制定循環經濟產業政策,促進產業結構重組。盡快研究制定循環經濟產業政策,實施強制性的耗能標准,促進產業結構重組。明確取締對環境破壞較大的落後工藝、落後技術、落後產品,用清潔生產技術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傳統產業,支持發展節能、降耗、減污的高新技術產業;積極開展清潔生產審計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按照「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的原則,要求在產品的設計、生產過程中推行生態化理念。大力發展廢舊資源回收、再生利用和安全處置產業,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減少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通過發展循環經濟延長生態工業產業鏈,以創造更多的社會就業崗位。
(3)建立環境信息公開制度,提高公眾生態文明理念。因為環境資源的公共性,所以發展循環經濟需要大眾的參與,需要提高公眾的生態環保理念。可以建立國家環境信息公開制度,定期發布城市環境質量、主要河流斷面水質狀況以及企業環境質量。構建一個完全信息的環境質量平台,鼓勵公眾監督企業的環境行為,建立區域環境評估與巡查制度,促進全社會參與環境保護。
(4)加快循環經濟立法,嚴格法律約束。我國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予以立法。德國和日本最先嘗試以法律手段促進循環經濟發展。在德國,20世紀90年代以來相繼頒布了《包裝條例》和《循環經濟和廢物管理法》。《包裝條例》要求生產商和零售商首先減少直至消除不必要的包裝,其次要求對包裝物回收再利用,盡量減少廢棄物的產生量。《循環經濟和廢物管理法》則系統地運用3R原則來解決廢棄物問題。在日本,2000年批准了《循環型社會形成推進基本法》,這部法律對推進循環經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日本還頒布了《容器包裝循環法》、《家電循環法》、《廢物處理法》、《資源有效利用處理法》、《綠色采購法》等法律,這些法律構建了一個資源回收與再生利用方面比較完善的法規體系。
參考文獻
1 馬凱. 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J].宏觀經濟研究,2004(3)
2 解振華. 關於循環經濟理論與政策的幾點思考[J].環境保護,2004(1)
3 齊建國. 關於循環經濟理論與政策的思考[J]. 經濟縱橫,2004(2)
Never say die.永不氣餒!

『叄』 我國經濟發展有何意義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有利於促進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有利於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使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有利於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有利於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進程。有利於農業經濟結構的調整, 保護生態環境, 建設生態農業。
5 科學的發展觀
傳統的發展觀, 偏重於物質財富的增長, 忽視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簡單地把GDP的增長作為衡量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指標, 忽視人文的、資源的、環境的指標; 單純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索取對象, 忽視自然界首先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在傳統發展觀的影響下, 盡管人類積累了豐富的物質財富, 但也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現象屢見不鮮、越來越多, 人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卻往往並不能隨經濟增長而相應提高, 甚至出現危及未來生存的許多社會和環境問題。要解決這些歷史進程中的矛盾和問題, 就必須摒棄傳統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的影響, 在發展觀上進行不斷的科學創新。
科學的發展觀要求的是可持續發展。也就是說, 要在發展經濟的同時, 充分考慮環境、資源和生態的承受力, 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諧關系, 實現自然資源的持久利用, 實現社會的持久發展。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發展是促進環境保護的前提條件。從科學的發展觀出發, 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環境保護本身就是一種生產力。如果在經濟發展中不考慮環境保護和資源的消耗, 一味的拼資源、拼能源、高污染, 表面上看GDP是在增長, 但實際上如果把生態成本考慮進去, 也可能是負增長或者低增長。而生態環境的透支往往是要人類加倍償還的。所以樹立和落實科學的發展觀, 極重要的一條就是要落實到加強對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 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上來, 使我們的發展真正實現人口資源和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的可持續發展, 也只有堅持以人為本, 用科學的發展觀統一思想、統領工作, 牢牢把握重要的戰略機遇期, 才可能以最小的資源環境代價謀求經濟、社會最大限度的發展, 走上一條科技先導型、資源節約型、生態保護型的經濟發展之路, 使我們國家更快、更好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面向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 我們就必須要改變傳統的發展思維和模式, 努力實現經濟持續發展、社會全面進步、資源永續利用、環境不斷改善和生態良性循環的協調統一, 決不能走人口增長失控、過度消耗資源、嚴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平衡的舊路。要堅持開源與節流並重, 預防與治理結合, 減輕資源環境壓力, 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轉變。要大力發展以循環經濟為核心的生態工業, 以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和有機農產品為主體的生態農業, 以節約資源、減少污染、「綠色消費」和「綠色服務」為標志的生態服務業。只有這樣, 才能達到經濟發展的速度與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 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適應, 建成低投入、少污染、可循環的國民經濟和節約型社會, 既保證當代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又為子孫後代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真正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從根本上看, 我國還沒有完全轉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協調、難循環、低效率」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由於增長方式粗放, 在經濟快速增長的背後, 付出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 從而加劇了能源、資源短缺的壓力, 致使可持續發展面臨的矛盾與形勢相當突出和嚴峻。
如何才能不走彎路? 關鍵是要樹立科學的發展觀, 推進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走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利用少、環境污染低、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一方面, 要研究、開發和推廣新能源、新材料, 廣泛採用符合域情的污染治理技術和生態破壞恢復技術, 包括投資少、效益高的廢水處理技術、城市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技術、固體廢物的無害處理技術等, 全力推行清潔生產。另一方面, 要大力發展先進生產力。實行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淘汰落後的工藝設備, 關閉、取締污染嚴重的企業; 變傳統工業「資源—生產—污染排放」的發展方式為「資源—生產—再生資源」的循環發展方式, 促進以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生態經濟為特徵的綠色生產力的快速發展, 使其成為先進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保護環境的最佳「結合點」。

『肆』 我國的五大戰略和四大經濟是什麼

我國的五大戰略:抄
一、堅襲持內需主導型經濟發展戰略。
二、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發展循環型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
三、大力推行產業技術創新戰略。
四、大力實施人力資源優先開發戰略。
五、積極推進制度創新戰略,切斷增長方式粗放和經濟效率低下的體制性根源。
五大戰略目標——「數字奧運戰略」、「新建築戰略」、「材料戰略」、「生物醫葯科技戰略」和「環保科技戰略」。
我國的四大經濟是:
1、西部大開發
2、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
3、促進中部地區崛起
4、加快東部地區發展

『伍』 我國在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上做出了那些重大決策

可持續發展的含義 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稱為可持續發展.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續發展的中心體;可持續長久的發展才是真正的發展.
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目的是 處理好人口問題、資源問題、環境問題與發展問題.保證世界上所有的國家、地區、個人擁有平等的發展機會,保證我們的子孫後代同樣擁有發展的條件和機會.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我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既滿足現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需要的能力.可持續發展要求人們與自然和諧共處,能夠認識到自己對自然、社會和子孫後代應負的責任
中國正處在社會注意初級階段,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的人口大量增加、資源過度消耗、環境染嚴重、生態平衡遭到破壞,這些都嚴重地制約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面對人口、資源、環境方面的國慶,我們在現代化見建設必須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
黨和政府為此作出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要堅持以下原則:
必須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發展既要有較快的增長速度,更要注重提高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加快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要進一步擴大國內需求,調整投資和消費的關系,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正確把握經濟發展趨勢的變化,保持社會供求總量基本平衡,避免經濟大起大落,實現又快又好發展.
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我國土地、淡水、能源、礦產資源和環境狀況對經濟發展已構成嚴重製約.要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切實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
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實現長期持續發展要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力素質的提高.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大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
必須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難點在農村和西部地區.要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出發,統籌城鄉區域發展.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落實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形成東中西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區域協調發展機制.
必須加強和諧社會建設.促進社會和諧是我國發展的重要目標和必要條件.要按照以人為本的要求,從解決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現實問題入手,更加註重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加快發展社會事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更加註重社會公平,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更加註重民主法制建設,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保持社會安定團結.
必須不斷深化改革開放.形成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體制環境是實現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和現代產權制度,建立反映市場供求狀況和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形成機制,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健全國家宏觀調控體系.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增強在擴大開放條件下促進發展的能力.
中國的 西部大開發 就是可持續發展的體現之一

『陸』 全球經濟受到疫情影響下,中國走內循環的發展道路,個人和企業應該怎樣去理解和發展

國內走內循環的發展道路,那個人和企業就要挖掘自身的潛力,開發國內的市場。

『柒』 聯系實際,當前推動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做了哪些努力

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既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戰略目標。當前,在推進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需要特別關注就業、通貨膨脹、自主創新、循環經濟等方面問題。

1.就業問題

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將就業問題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就業或者說充分就業,是我國宏觀經濟政策的第一目標,因為社會的穩定是發展的前提,是改革的前提。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多處論述了就業問題,提出了「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戰略和方針。這表明我們黨對就業問題的高度重視。

講小康、講和諧、講安居樂業,都離不開就業。就業問題在我國顯得特別重要,這個問題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就已經出現了。當時大批的知識青年從農村返回了城市,從生產建設兵團返回城市,失業非常嚴重,所以那時中央決定要解決失業問題。1980年,在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和當時的國家勞動總局開經濟學家座談會的時候,我在會上首先提出了股份制是解決就業問題的很好辦法。因為增加就業就要增加投資,但那時國家又沒有那麼多錢。而採用股份制的辦法擴大生產規模、擴大企業、興建企業,就可以容納很多人就業。中央採納了我的這個建議,所以1980年夏天開了全國勞動就業會議,股份制問題就被提出來了。以後,我們一直把充分就業看作是政府應該實行的目標。今天,我們講小康、講和諧、講安居樂業,都離不開就業。因此,就業問題是最重要的,正如十七大報告所指出:「就業是民生之本」。

解決就業問題,必須做到機會均等,進一步合理配置人力資源。在我國要解決就業問題,必須要做到機會的均等,讓大家都站在一條起跑線上。從就業問題就能聯想到教育問題的重要性,教育的不平等引起了就業不平等,就業不平等引起了收入不平等,收入不平等就引起了生活不平等以及下一代的不平等。所以,就業問題實際上跟教育問題是結合在一起的。另外,還要進一步合理地配置人力資源。合理地配置人力資源,就是要做到人盡其才,效率是在合理配置人力資源的基礎上提高的。合理配置人力資源,其中就包含了應該把就業問題放在首要的位置。目前,我國大體上有兩種失業:一種是「總量失業」(即經濟中沒有那麼多工作崗位),一種是「結構性失業」(即人找事、事找人,兩者並存。為什麼這兩種情況會並存呢?主要是結構上的問題,失業者的技術水平達不到崗位的要求,崗位上又找不到合適的人,這就是結構性的失業)。針對這兩種不同的失業,我們就應該採取不同的方針、不同的辦法。解決「總量失業」要靠經濟增長,因為新的工作崗位是在經濟增長的過程中出現的。經濟生活中假定崗位不夠,社會失業問題就會存在。「結構性失業」解決的辦法主要是靠職業培訓、再就業訓練,特別要大力發展職業技術學校,包括民辦學校。

把農村的勞動力引到經濟增長中。農村是我國多餘勞動力的一個大蓄水池。我國農村中存在著「隱蔽性失業」,什麼叫「隱蔽性失業」?就是表面上都是有工作的,但是實際上是人浮於事的。所以農村中的多餘勞動力處於隱蔽失業狀態,是一個蓄水池,只要是城裡容易找工作,出來的人就多,城裡工作不好找,相對出來的人就少一些。如果能夠把農村的勞動力引到今後經濟增長中,就能夠充分發揮人力資源的潛力,這也是在解決就業問題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要糾正「減員增效」這個觀念。在談到我國就業問題時,有一個觀念要糾正——「減員增效」。這是一種不正確的觀念,因為「減員增效」是一個微觀經濟問題,應該由企業來提出這個問題。政府就是一個任務,即實現社會成員的充分就業,盡量解決就業問題。其實,「減員」從宏觀上講是不增效的。為什麼呢?主要是因為減員之後人力資源的閑置,是宏觀效率的損失,沒有充分利用人力資源,所以宏觀上講它不增效。從微觀上講,減員能否增效,要依各企業的情況而定,企業認為條件成熟了,多餘人員有安排了,有出路了,減員必然增效。假如多餘人員沒有出路,沒有安排,減員就不一定增效,因為這會增加企業內部的矛盾,甚至是會引發一些不安定的事情。因而,「減員增效」應該是企業來考慮,宏觀上政府應該把問題放在增加就業上,實現充分就業是第一目標。對於就業問題,我們國家已經提出了積極就業政策。所謂積極就業政策,就是我國政府把擴大就業放在了社會經濟發展的突出位置,並提出了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為了實施這一戰略,還提出了一系列具體方針和措施,比如要加強就業觀念教育,使更多勞動者成為創業者;健全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教育培訓制度,加強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和就業培訓;要建立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要積極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規范和協調勞動關系,完善和落實國家對農民工的政策,依法維護勞動者權益。

當前最重要的是消除「零就業家庭」。十七大報告提出:「完善面向所有困難群眾的就業援助制度,及時幫助零就業家庭解決就業困難。」什麼叫「零就業家庭」?就是一個家庭中沒有一個人就業,夫婦兩個都下崗了,或者孩子又下崗了。這種情況就是「零就業家庭」。消除「零就業家庭」要靠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但是政府要起到應有的作用。現在,有一些地方的政府已經採取了一些積極措施,比如一個企業能幫助解決一個「零就業家庭」的就業問題,解決一個崗位,家中有一個人就業,就給這個企業免稅多少,或者給這個企業額外的補貼多少。用這種辦法來鼓勵企業更多地從「零就業家庭」招收所需要的人。解決「零就業家庭」的就業問題,還要加大就業培訓工作。因為就業培訓既包括新就業的人,也應包括已經下崗的人,要就業就得再培訓。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注意將來能夠大量吸收就業人員的是什麼呢?是民營企業。根據2005年的調查,大概每年新增加就業人員當中,70%是由民營企業吸收的。最近我又看到一個材料,說已經達到了75%是民營企業吸收的。不管是70%也好,還是75%,反正可以說明民營企業的發展是解決當前就業問題的一個重要渠道。

轉變就業觀念,要鼓勵自行創業。十七大報告提出:「完善支持自主創業、自謀職業政策」。這表明中央對自主創業是非常鼓勵的。解決就業問題,需要轉變觀念。今年上半年,我到遼寧阜新市考察,這是一個煤礦城市,可是開采這么多年,煤礦資源已經漸漸枯竭,所以那裡的下崗,不是單獨的一個人下崗,而是一個礦全部下崗。怎麼辦?一個礦可能是好幾百人或者是上千人全部下崗,所以阜新市就採取了一個辦法,什麼辦法呢?阜新的土地資源還比較豐富,所以蓋了很多塑料大棚,每一個下崗工人一個塑料大棚,有養花、種菜或者種蘑菇的,這樣就安置下來了。我到那兒看的時候,過去的礦工看到我來了,說:你是經濟學家,我們想問一個問題。我說:什麼問題呢?他們說:我們是工人嗎?我說:過去你們是工人,但是現在你們不在礦上採煤了,也不在礦務局裡拿工資了,所以你們現在不是工人。他們又問:是農民嗎?我說:你們又不是農民。他們問:為什麼呢?我說:因為你們沒有宅基地,又不是農村戶口,你們還沒有土地承包權。他們又問:那是什麼呢?我說:你們是新興的農業經濟中的從業人員,每一個塑料大棚實際上都是面對市場的一個個體農業種植戶。在你們當中通過這種自行創業的方式,將來說不定可以解決很多人的前途和發展,因為你們可以成為種植大戶、養殖大戶。他們就笑了。這個例子說明什麼呢?說明就業觀念要改變,就業觀念的改變是我們當前讓更多下崗的人能夠找到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們需要有更多的自行創業者。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一定要重視對於自行創業的、對於下崗職工的培訓,國家稅務部門、工商行政部門應該做出更大的努力,來鼓勵人們自行創業。

2.防止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問題和就業問題一樣,都屬於我國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問題。進入今年特別是下半年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在某些投資領域出現了過熱的趨勢。據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月度數據顯示,今年10月我國消費價格總水平(CPI)比去年同期上漲6.5%。雖然這並不意味著我國目前發生了通貨膨脹,但這種情況提醒我們要重視防止通貨膨脹的問題。一個社會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應該保持物價的基本穩定,因為物價的基本穩定是關繫到千家萬戶的,特別是對於低收入者,特別是靠低保維持生活的人,因為他們是經不起物價上漲沖擊的。所以我們一定要來設法防止通貨膨脹問題,保持物價的基本穩定。

最好的社會應處在穩定的社會預期當中,使物價保持基本穩定。按照經濟學的理論,3%以下的物價上漲率是社會可以承受的。當然,如果再低一些,不是更好嘛。但通貨膨脹,尤其是急劇通貨膨脹是要避免的。物價基本穩定除了能夠保證低收入者的生活有保障之外,對經濟的發展也有好處,就是讓社會保持在穩定的預期中。什麼叫穩定的預期呢?就是對於前景基本上可以估計到,可以預料到。最好的社會就是處在穩定的社會預期當中,物價保持基本穩定,這就有利於社會的預期趨於基本穩定,這對長遠發展是有好處的。物價的穩定對於廣大靠工資收入的家庭是有利的,因為工資的增長即使隨物價同步增長,但畢竟也有一個滯後期,不是說現在物價在漲,你的工資也天天漲,這是不可能的。所以工資的調整是滯後的。既然是這樣,物價的基本穩定對於廣大工資收入者生活的穩定,就是保障。

假定已經有物價上升的趨勢,我們該怎麼來解決呢?物價的上漲總有一些原因。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過大,這是投資拉動了物價上漲。對於這一點,今年兩會期間很多代表都反映了這個問題,固定資產投資不能夠過快、過猛。這需要政府採取適當的緊縮政策。近來,人民銀行提高存款准備金率、提高貸款利率,相應的存款利率也有提高,這表明貨幣要偏緊。通過這些措施,可以抑制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防止或抑制通貨膨脹。還有一個因素是信貸投放過多。信貸投放不完全用於固定資產投資,也包括了其他方面的信貸。信貸要控制在一定的規模。此外,外匯儲備過多,貨幣供應量上升,也是引起物價上漲的原因。

外匯儲備額保持多少才合理?關於這個問題,我的觀點是:中國的外匯儲備額已經佔世界第一位了,去年年底超過了一萬億美元,我們要保持這個地位,不要自動放棄這個地位。老百姓不懂什麼一國外匯儲備合理額等於三個月進口額,加上外債到期本息償還額。他們覺得,我國本來是世界第一位,現在怎麼又降到世界第二位,或者第三位。這怎麼行呢?他們會以為中國經濟出了問題。因此,既然已保持世界第一位就不要自動放棄。外匯儲備再增加,怎麼辦?花掉,沒有必要保留更多的外匯儲備了。如進口設備以加快國內的技術創新,進口我們所短缺的原材料和能源,還有,走出去,鼓勵企業對外進行投資。

從長期來說,怎麼在經濟增長過程中保持物價穩定?在經濟增長的過程中要保持物價的穩定,主要有幾項重要的措施,一定要把它們落實。

首先,要繼續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重點是優化信貸結構。優化信貸結構,讓每一筆貸款能更加有效。優化信貸結構,該保的保、該壓的壓,有保有壓。這樣,我們就能夠把貨幣供應量保持在經濟增長所需要的水平上。

其次,對於物價穩定的重要措施,就是要嚴格土地的審批制度。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過大,最原始的那一環,土地是不是經過了審批程序?違法佔地,既違背了國家的土地政策,而且也造成固定資產規模過大。另外,嚴格土地審批政策,也能保障了耕地的供給,防止耕地的減少。

第三,增產農產品,增加生活必需品(糧食、油、肉、菜等)的供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表現在他們對農產品的消費量在增加。比如說,人們生活好了,他們可能吃肉更多一些,吃蛋更多一些,喝牛奶更多一些。這些只有通過增加供給來解決,因為需求在增加,供給不相應增加怎麼行?為此,國家應該對農業有更多的投入。例如,農田水利建設是保證農業穩產高產的重要條件,國家對水利的投入應該加大。

第四,要保持外匯儲備的合理水平。前面已指出,多餘的就花掉,這樣既能夠保證我們技術進步的需要,保證原材料的供應,同時也使得因外匯儲備而投放的人民幣數量有適當的控制。

最後,通過金融體制的改革,解決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比如說農村貸款難、中小企業貸款難,表明農村信用社要改組,要重建,應該鼓勵、支持民間資本進入農村信用社,這正是現在需要進行的改革。

3.自主創新

自主創新是可持續發展中又一個需要重視的問題,而且越來越重要。十七大報告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重大任務,指出「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正確認識自主創新問題,需要先來看一下我國經濟的高速度增長還能持續多久這個問題。對此,有的外國人說了,2008年奧運會開完之後中國的經濟就會滑坡了;還有人說,中國高速增長是曇花一現,頂多幾年,中國經濟就增長不下去了。說中國高速增長是曇花一現,是這樣嗎?對這個問題有必要認真加以分析。

我國正處在經濟發展第二階段向第三階段過渡的時期。按照經濟學的解釋,7%以上都是高速增長。那麼7%以上的高速,我們還能維持多久?這要看中國目前正處於什麼樣的發展階段。從經濟學的意義上,我們可以把經濟發展分成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叫做前工業化時期,也就是傳統經濟時代。這種情況下,農業占的比重很大,工業占的比重很小,服務業占的比重也很小。所以在第一個階段,經濟不可能高速增長,因為農業是不可能連續高速增長的。第二個階段是工業化前期。在這個階段當中,三個產業的比重情況是:農業在GDP中的比重下降,工業的比重上升。工業,只要有投資,有市場,這兩個條件具備了,有投資,產品有市場,經濟就可以高速增長。所以第二個階段中,經濟是可以高速增長的。但在這個階段,第三產業占的比重仍然較低。第三個階段是工業化後期。在這個階段,農業的比重繼續下降,工業的比重上升,但趨於穩定,而第三產業以更快的速度在增長。因此,在第三階段,即工業化後期,經濟是可以高速發展的,因為依靠工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共同帶動,兩個產業帶動經濟增長,然後轉到第四個階段。第四個階段是後工業化階段,就是工業化完成之後的階段。這時農業的比重已經很小了,工業的比重占第二位,第三產業占第一位,但也保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在這個階段,經濟是難以高速增長的,能維持中速增長都不容易,一般保持低速增長,能達到3%也不容易。現在,我國正處於工業化中期,也就是正在從第二階段開始向第三階段過渡。

我國經濟高速增長至少還可以持續20-30年。工業化完成的標志是什麼?工業化完成的標志是先進的成套裝備製造業的建立。舉一個例子,現在很多企業都要更換設備,新建的工廠要購買新設備。為什麼?因為他們的設備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引進的,當時對環保的要求不像現在這么嚴格。當時對資源消耗率也不像現在這么重視。如果不更換設備,在競爭中就不利了,甚至會被淘汰出局,所以要更換設備。而我們自己的成套設備製造業還適應不了需求。從發展的階段上看,既然我國仍處於工業化中期,還沒有進入第三階段,或者說,正在向它過渡,所以經濟高速增長至少還可以保持二三十年。二三十年後,也就是我們進入第四階段,經濟增長率自然會降低,但是也不會像西方國家下降得那麼多,因為我們有廣大的國內市場。

必須看到我國經濟增長過程中的三大障礙。要注意到,我國經濟增長過程中有三大障礙。第一個障礙是環境承受能力。增長過程中不斷有廢水、廢氣、廢渣,環境承受不了怎麼辦?環境是我們與子孫後代共享的,這個問題不解決,我們的增長就會遇到障礙。第二個障礙,資源供給問題。因為我們的資源供給是不足的,土地資源有限,耕地越來越緊張。除了土地資源,還有能源供應的問題。第三個障礙就是自主創新。沒有自主創新,我們在國際競爭中是站不住腳的。現在我們的自主創新和發達國家有很大差距。例如,我國出口產品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不到10%,對外技術依存度高達54%,出口量中57%來自外資企業。我們在自主創新方面與世界水平相比是很落後的。現在我國很多生產都是貼牌生產,專利是外國的,錢他們賺了,污染留在了我們國內。所以,我國要想成為世界工業強國,靠貼牌生產是無法完成這個任務的。因此對我們來說,第三個障礙,也就自主創新問題更有迫切性。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這是關於我國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具體方針和要求,表明中央對自主創新問題的高度重視。

國有企業自主創新已經總結出了一些模式。目前,我國一些企業的自主創新情況如何?先來看一看國有企業。國有企業現在已經總結出一些模式,大體上有三種:第一種模式是以大帶小。因為國有企業現在大部分是一些大的、特大型的企業,特大型國有企業可以以大帶小,即以大型國有企業為核心,按照產業鏈分工帶動中小企業共同技術創新。第二種模式以大型國有企業為骨幹,建立某一個行業的產業聯盟。這與第一種情況不同,第一種情況是產業鏈,而這個是行業聯盟,有共同的產品標准,跟這個行業的企業共同開發技術。第三種模式是在大型國有企業下建立子公司,子公司吸引其他企業參加,包括民營企業,包括其他的國有企業參加,這樣的話,子公司共同開發技術。國有企業大體上有這三種創新模式。

民營企業自主創新相對來說有優勢。與國有企業相比,民營企業在自主創新方面有一定的優勢。這表現在:其一,它是自己承擔投資風險,敢於決策、敢於承擔實驗失敗的責任。這個機制是國有企業沒有的。其二,民營企業的機制比較靈活、決策比較快,能夠適應市場的變化,能夠抓住機遇,而且它還有激勵機制。在這方面,國有企業是不如它的。其三,民營企業能以多種方式實現自主創新。它可以去購買別人已經有的科技成果,在別人的基礎上再做實驗,並且民營企業可以根據現在的技術發展情況,可以採取跟其他企業合作、合資等各種辦法,它的方式可以多樣化。

民營企業一定要建立自己的制衡機制。民營企業雖然在自主創新方面有相對優勢,可是也有不足之處。首先民營企業不足之處是人才缺少。現在民營企業招人,雖採取了一些激勵機制,但很多問題沒有得到解決。我們在一些地方進行民營企業的調查時發現,當前民營企業在吸引人才方面面臨一些問題。比如,有人問:檔案問題可以解決嗎,不給我調檔案,檔案在哪裡管?還有戶口問題,福利問題,職稱問題等等。另外,民營企業一般很少,或者比較少像國有企業一樣搞產學研結合。國有企業有優勢,可以跟高等學校實行產學結合,可以跟科學院、研究機構結合。但是,民營企業要走產學研的道路,困難比國有企業大得多。民營企業還有一個不足,就是不重視知識產權的保護。這表現在,民營企業自己的知識產權被別人偷竊了,打官司麻煩;另一方面,民營企業也不重視別人的知識產權。 因此,民營企業在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過程中,一定要建立自己的制衡機制。有的民營企業說了,我發展多快啊,決策馬上就可以做,效率高。這當然是民營企業機制靈活的表現,是好的,但是憑創業者的經驗,行嗎?經驗可能是財富,也有可能是包袱,是誤導,是陷阱。現在的決策過程是相當復雜的,需要民主決策。但是如果沒有制衡,決策快、效率高,這是對的,但是如果沒有制衡機制,損失就會很大。而制衡即使降低了效率,也是為了避免發生更大的損失而必須付出的代價,所以一定要有制衡。一個重大的投資決策要商量,大家來評這個決策對不對,因為如果錯了,很多失敗是因為重大決策的失誤。所以,民營企業一定要建立決策制度,這樣就可以走到一個正常的發展軌道,這對於企業自主創新是有利的。

總之,對於自主創新,無論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都需要大力加強。十七大報告提出了許多加強我國自主創新的方針和政策,比如提出要認真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加大對自主創新投入,著力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技術,以及完善鼓勵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法制保障、政策體系、激勵機制、市場環境等等。所有這些,對於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4.發展循環經濟

十七大報告把「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作為實現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一個重大任務,並提出:「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中華民族生存發展」。而發展循環經濟是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環節。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要抓住四個環節。增長中有障礙,比如說環保的障礙,就是環境承受能力有多大,資源方面有障礙,資源供給不足。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就提出了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循環經濟包括四個環節。第一個環節,資源的高效利用。這是指什麼呢?要節約資源;對共生的礦、伴生的礦,不能像過去一樣,只採最主要的礦,其他的不要了,要綜合利用,盡量利用資源;要延長產品的壽命;還有,盡可能不要使用一次性產品。第二個環節,減少廢物的排放。生產消費過程中都會有廢水、廢氣、廢渣,要減少它的排放。第三個環節,把廢物最大限度的轉化為資源。比如說廢水、廢氣、廢渣中可以提煉、回收有用的東西,能利用的東西盡量利用。第四個環節,對實在不能再用、再回收的廢水、廢氣、廢渣,特別是廢渣,應該做無害化的處理。我們現在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就要在這四個方面努力。

發展循環經濟需要加強制度建設。為了發展循環經濟,我們有一系列的制度建設。第一,要實行嚴格的技術標准,禁止環保不合格的項目開工,不能允許對人體有影響的不合格產品進入市場,要限制一次性消費品的使用。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筷子,筷子是用木材製作的,一次性的筷子實際上是對資源的浪費。第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什麼叫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呢?就是生產者你的責任,不是說你的產品出廠就行了,你的責任是會延伸的。比如說假定你出了不合格的產品,要負責回收回去。你的包裝物的回收,所有這些,都是生產者的責任,不是產品出廠就了事了。第三,法律責任的追究。法律責任的追究就包含了生產者你出了什麼問題要負法律責任,產品進口者你出了什麼問題要負法律責任,你不能把國外有毒、有害的產品運到國內。第四,要實行嚴格的經濟考核制度,包括資源的產出率,就是資源能夠利用多少,廢物的利用率,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指標,還有廢物的無害化處置率,你把你所生產出來的廢物利用完之後,最後是不是做了無害化的處理了。所有這些,都是制度建設。

發展循環經濟,國家應該給予財政的支持。國家的財政支持主要包括專項的基金支持循環經濟的技術開發,該免稅的免稅,該減稅的減稅,要制訂合理的定價制度,特別是資源定價方面。比如說水資源,超量的應該多收費,用電超量的應該多收費,等等。這對於限制一些高耗能的企業是有用的。

發展循環經濟,要大力發展新經濟。包括利用太陽能、風能、潮汐能,等等。還有發展現代服務業。現代服務業里最要緊的是兩個:一個是物資回收行業,物資回收行業越來越重要,包括大量的生活廢棄物、生產廢棄物的回收,這是一個龐大的行業,這個行業要發展起來。另外要發展租賃業,既然要節約資源,有些產品是不用買的,可以租來用。

小結

發展經濟學,歸結起來實際上有四個基本原理。第一個原理,就業是靠就業擴大的。一批人就業了,他就有收入,花掉,別人會就業,別人有收入,花掉,更多的人就業了,所以就業靠就業擴大。第二個原理,富裕是靠富裕帶動的。同步富裕不現實,共同富裕是目標。但總有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那就起了示範作用,起了帶動作用,富裕就帶動了富裕。第三個原理,繁榮是靠繁榮支撐的。就是說,經濟要走向繁榮,內需要擴大,人民購買力要提高,這樣,下一次繁榮就有支撐了,因為投資資金有了,消費也擴大了,整個經濟就帶動起來了,所以繁榮靠繁榮支撐。第四個原理,和諧是靠和諧積累的。每一個人從身邊做起,從家庭的和諧、社區的和諧、單位的和諧,城市的和諧,直到社會的和諧。和諧靠和諧積累。

『捌』 為什麼說循環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模式的必然選擇

1 可持續發展的豐富內涵 可持續發展是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一個新的發展觀。是應時代的變遷、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而產生的。可持續發展, 是指滿足當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孫後代滿足其需要之能力的發展。可持續發展意味著維護、合理使用並且提高自然資源基礎, 這種基礎支撐著生態抗壓力及經濟的增長。可持續發展還意味著在發展計劃和政策中納入對環境的關注與考慮, 而不代表在援助或發展資助方面的一種新形式的附加條件。可持續的3個主要特徵: 生態持續、經濟持續和社會持續, 其之間互相關聯而不可分割。生態持續是基礎, 經濟持續是條件, 社會持續是人類共同追求的應該是自然、經濟、社會復合系統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經濟發展應建立在生態可持續能力、社會公正和人民積極參與自身發展決策的基礎上;它所追求的目標是: 既要使人類的各種需要得到滿足, 個人得到充分發展; 又要保護資源和生態環境, 不對後代人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威脅; 它特別關注的是各種經濟活動的生態合理性, 強調對資源、環境有利的經濟活動應給予鼓勵, 反之則應予摒棄。 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產生為人類世界的發展指出了一條環境與發展相結合的道路, 為環境保護與人類社會的協調發展提供了一個創新的思想模式。其實質就是把經濟發展與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緊密聯系起來, 實現良性循環。可持續發展觀要求在發展中積極地解決環境問題, 既要推進人類發展, 又要促進自然和諧。主要表現在: 從以單純經濟增長為目標的發展轉向經濟、社會、生態的綜合發展, 從以物為本位的發展轉向以人為本位(發展的目的是滿足人的基本需求、提高人的生活質量) 的發展, 從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發展轉向長期利益、整體利益的發展, 從物質資源推動型的發展轉向非物質資源或信息資源(科技與知識) 推動型的發展。 2 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 所謂可持續發展戰略, 是指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行動計劃和綱領, 是多個領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總稱, 它要使各方面的發展目標, 尤其是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的目標相協調。1992 年6 月, 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 會議提出並通過了全球的可持續發展戰略———《21世紀議程》, 並且要求各國根據本國的情況, 制定各自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計劃和對策。1994 年7 月4日, 國務院批准了我國的第一個國家級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國21 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 標志了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發展觀念的重大革命, 標志了它是一個有利於人類健康地走向21世紀的新的發展理念和行動綱領。可持續的生態文明將會成為21世紀人類社會發展的主旋律。3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要性 資源方面: 隨著世界人口持續增長和經濟發展, 人類對資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和大規模的開采消耗, 導致資源基礎的削弱、退化、枯竭, 淡水資源緊缺。石油等能源價格上漲, 土地資源及礦產資源掠奪性破壞嚴重。維護地球資源、維護生物多樣性, 以確保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環境方面: 主要表現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兩大類。加強環境保護,是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消除貧困、推動社會全面進步的必然要求。 4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意義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有利於促進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有利於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使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有利於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有利於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進程。有利於農業經濟結構的調整, 保護生態環境, 建設生態農業。5 科學的發展觀 傳統的發展觀, 偏重於物質財富的增長, 忽視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簡單地把GDP的增長作為衡量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指標, 忽視人文的、資源的、環境的指標; 單純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索取對象, 忽視自然界首先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在傳統發展觀的影響下, 盡管人類積累了豐富的物質財富, 但也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現象屢見不鮮、越來越多, 人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卻往往並不能隨經濟增長而相應提高, 甚至出現危及未來生存的許多社會和環境問題。要解決這些歷史進程中的矛盾和問題, 就必須摒棄傳統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的影響, 在發展觀上進行不斷的科學創新。 科學的發展觀要求的是可持續發展。也就是說, 要在發展經濟的同時, 充分考慮環境、資源和生態的承受力, 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諧關系, 實現自然資源的持久利用, 實現社會的持久發展。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發展是促進環境保護的前提條件。從科學的發展觀出發, 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環境保護本身就是一種生產力。如果在經濟發展中不考慮環境保護和資源的消耗, 一味的拼資源、拼能源、高污染, 表面上看GDP是在增長, 但實際上如果把生態成本考慮進去, 也可能是負增長或者低增長。而生態環境的透支往往是要人類加倍償還的。所以樹立和落實科學的發展觀, 極重要的一條就是要落實到加強對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 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上來, 使我們的發展真正實現人口資源和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的可持續發展, 也只有堅持以人為本, 用科學的發展觀統一思想、統領工作, 牢牢把握重要的戰略機遇期, 才可能以最小的資源環境代價謀求經濟、社會最大限度的發展, 走上一條科技先導型、資源節約型、生態保護型的經濟發展之路, 使我們國家更快、更好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面向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 我們就必須要改變傳統的發展思維和模式, 努力實現經濟持續發展、社會全面進步、資源永續利用、環境不斷改善和生態良性循環的協調統一, 決不能走人口增長失控、過度消耗資源、嚴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平衡的舊路。要堅持開源與節流並重, 預防與治理結合, 減輕資源環境壓力, 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轉變。要大力發展以循環經濟為核心的生態工業, 以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和有機農產品為主體的生態農業, 以節約資源、減少污染、「綠色消費」和「綠色服務」為標志的生態服務業。只有這樣, 才能達到經濟發展的速度與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 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適應, 建成低投入、少污染、可循環的國民經濟和節約型社會, 既保證當代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又為子孫後代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真正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從根本上看, 我國還沒有完全轉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協調、難循環、低效率」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由於增長方式粗放, 在經濟快速增長的背後, 付出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 從而加劇了能源、資源短缺的壓力, 致使可持續發展面臨的矛盾與形勢相當突出和嚴峻。 如何才能不走彎路? 關鍵是要樹立科學的發展觀, 推進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走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利用少、環境污染低、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一方面, 要研究、開發和推廣新能源、新材料, 廣泛採用符合域情的污染治理技術和生態破壞恢復技術, 包括投資少、效益高的廢水處理技術、城市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技術、固體廢物的無害處理技術等, 全力推行清潔生產。另一方面, 要大力發展先進生產力。實行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淘汰落後的工藝設備, 關閉、取締污染嚴重的企業; 變傳統工業「資源—生產—污染排放」的發展方式為「資源—生產—再生資源」的循環發展方式, 促進以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生態經濟為特徵的綠色生產力的快速發展, 使其成為先進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保護環境的最佳「結合點」。
就我個人看法,中國現在要快速的發展,不發展循環經濟是不可能的。它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發面起到了致命性的作用!面對人口壓力,資源短缺的現狀 ,循環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模式的必然選擇!

『玖』 我國為什麼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世界各國要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建設節約型社會應該是共同的方向,節約應該是全人類的美德。但對於中國來說,這一點尤其顯得重要和緊迫。建設節約型社會是新時期基本國情的需要。一個基本國情是我國人均資源佔有量不足。我國的資源總儲量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佔有量居第53位,僅為世界人均佔有量的1/2 。第二個理由,我國當前資源利用效率低、資源浪費現象很嚴重,近期出現資源約束不斷加大的情況。第三個理由,當前我國的環境污染非常嚴重,還沒有擺脫先發展後治理的老路。這種資源大短缺和資源的嚴重浪費、低效使用並存,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只有建設節約型社會才是唯一出路。
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必須從國情出發,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努力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完善產權制度、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制訂和完善戰略性資源的中長期開發和利用規劃、發展循環經濟、加強法制建設

閱讀全文

與我國經濟發展循環道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