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以「信息技術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為題寫一篇論文,1500字以上,可復制,可抄襲,也可以是範文
信息技術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
眾所周知,21世紀已經進入高速信息化的時代,手機,互聯網等信息終端無時無刻不在干預著我們的生活,據統計,整個中國的手機用戶突破5億,互聯網用戶達到2.1億,兩項數據均在世界位列第一,如此龐大的信息市場,對中國的經濟發展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科技革命不斷取得突破,信息化已經成為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推動了人類社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新的歷史高度。以信息技術革命為基礎的第三次浪潮幾乎沒有遭遇到地域的限制,這是一次全球性的浪潮。新的經濟不再以傳統工業為產業支柱,不再以稀缺自然資源為依託,而是以高技術產業為支柱,而發展高技術又離不開信息技術的發展。
信息技術為經濟發展的貢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信息技術是經濟增長的源動力
國外一些發達國家對目前經濟的分類有這么一種說法:一是朝陽經濟,另一種是夕陽經濟。多數傳統產業已成夕陽經濟,現代經濟的主要職能是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和分配,而不再是物質的生產和分配。也許,對於某些國家或企業而言,今後的生產對象主要是「比特(Byte)」,而不是具體以原子構成的產品。
信息經濟是自90年代以來伴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而產生的新的經濟形式。數字革命、互聯網、電子商務和通信技術在這種新經濟形式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可以說,信息產業是知識經濟的重要載體和經濟發展的原動力,信息技術產業已成為發達國家經濟新的增長點,是人類社會邁入知識經濟時代的加速器。
(一)、信息技術使知識和信息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戰略資源。信息技術,尤其是微計算機革命和數字化革命使信息資源計算機化,把浩如煙海、雜亂無章的信息變成有序、有用、有經濟價值的信息。人們可以以任何方式進行加工處理,以任何方式按用戶的要求進行檢索和利用,並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獲取自己所需要的任何信息,真正意義上和使用價值上把信息變成資源,進而成了現代國民經濟的主要經濟資源。信息技術的應用使經濟中的知識性日益明顯,知識已經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和資源,企業中最關鍵的資產並不是資本而是智力。由於創意、信息和技術越來越成為產品的構成成分,產品和服務中的知識含量增大。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繁榮在很大程度上將不依賴於自然資源和勞動力的數量與價格,而取決於所擁有的創造知識的能力和技術水平。
在新經濟的客觀現實面前,許多專家學者都提出了把信息作為獨立於資本、勞動之外的生產要素。一般說來,經濟系統活動過程中都有三股流,即由生產資料、勞動資料等組成的物流;由勞動力和其他能源組成的能量流;以及由組織、計劃、指導、協調、控制、管理等組成的為達到一定目標的信息流。信息在這里發揮著最重要的戰略資源的作用,因為人們可以通過信息流中的反饋信息調節物流和能量流的數量、方向、速度和目標。信息流可駕馭經濟系統中的人和物做合乎目的、有規則的活動。在同樣的物質和能量的輸入情況下,不同的信息輸入會引起不同的經濟效果,創造出不同的價值,經濟系統中的信息可以轉變為價值增值的一種手段。
(二)、信息技術促進傳統產業的更新與改造,進而優化產業結構。信息技術已成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強大動力,它正在創立新的產業,全面改造和提升傳統工業。設計、製造和營銷管理都已經或正在實現自動化、智能化、信息化。由計算機控制的機械和生產線代替或減少了勞動者的工作量,提高了效率。計算機虛擬技術的應用加速了產品的設計和生產過程,提高了產品質量和可靠性,降低了成本。網路技術使人們的生產和生活超越了時空和地域的限制,實現跨行業、跨地域、跨國界的合作與集成,逐步走向全球化。工農業和服務業的生產方式和組織形式也相應發生了重大變化。從而導致國家實力的增長、生態環境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三)、信息技術顯著提高國民經濟效率與效益。在信息時代,由於知識的大量產生、創新的不斷進行、信息的迅速傳遞、經濟生活節奏的日益加快,因而技術與產品的生命周期愈益縮短。在信息技術領先的美國,30年來美國的國民經濟生產總值一直居世界首位,但從事體力勞動的工人的比例卻由30年前占勞動人口總數的33%減少到17%。再過10年,還將降到12%。到了2020年將只佔不到2%。現在一些自動化程度高的工廠,幾乎已經不使用從事體力勞動的工人了。事實上,由於信息產業和信息技術的發展,90年代以來,美國持續實現高增長、高就業、低通漲,預算赤字減小,利率降低,宏觀經濟環境穩定。美國聯邦政府商業部發表的關於信息技術革命及其對美國經濟影響的年度報告稱:信息技術產業是推動美國目前經濟發展最主要的動力,在過去5年中,雖然信息技術產業的規模只佔整個經濟的8%,但美國經濟增長的1/3歸功於該行業的發展。信息技術產業的驚人發展已從根本上改變了美國人的生產、消費、通信和娛樂方式。
二、信息產業的建設成為各國經濟發展的重點
隨著全球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化建設已經成為國家經濟的重頭戲,先進的IT產業將帶動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這已是世界各國的共識。日本將信息化的成敗、IT產業的興衰與日本經濟競爭力的強弱緊密聯系,訂下信息化立國目標,力爭在5年之內成為世界上最先進的IT國家。韓國認為,21世紀是知識和信息決定國際競爭力的時代,信息化、網路化不是一個選擇的問題,而是決定國家興衰存亡的根本大計。歐盟則把建立信息社會與統一歐洲市場和推行歐元等重大項目並列,當作一項具有歷史意義的大事來抓。
雖然信息化已成為各國的普遍需要,但是各國的信息化戰略仍然有各自鮮明的特色。事實證明,立足本國或本地區的歷史和實際情況,揚長避短,不隨波逐流,才能在滾滾大潮中立於不敗之地。
下面,我們看一下芬蘭這個以信息化帶動經濟增長的個例:
芬蘭是世界上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信息技術已融入芬蘭整個社會。在近幾年的國際競爭力評比中,芬蘭一直名列前茅。究其原因,除了芬蘭政府長期重視發展教育,建立國家科技創新體系並增加科技投入外,還與其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帶動經濟發展密切相關。
芬蘭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在信息技術方面進行大量投資,目前已獲得巨大效益。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使用和新技術的進一步推廣,芬蘭全國的勞動生產率目前正以創紀錄的速度增長。與其他工業化國家相比,芬蘭勞動生產率增長速度相當快,其工業勞動生產率在交通和信息產業方面甚至已超過美國。
對信息技術的投入已成為芬蘭企業提高生產效率的主要途徑。目前,90%的芬蘭企業已在互聯網上建立了網站。芬蘭企業普遍認為,企業可以通過互聯網獲得大量有關生產活動和市場銷售等方面的信息,這些信息為企業的經營決策、技術改造、產品研發和銷售提供了充分有力的依據,並且大大提高了企業的工作效率。目前,芬蘭所有工業企業都已廣泛使用電腦和互聯網,服務行業的絕大部分公司企業也已開始普及使用電腦。信息技術的普遍應用,使企業的勞動生產率和雇員的工作效率提高了8%至18%。
過去10多年裡,芬蘭在大力發展信息與通信產業的同時,還利用信息技術改造其傳統的森林工業、金屬及機械製造業,實現產業結構的整體升級。20世紀90年代以來,芬蘭國家技術開發中心先後協調和資助相關企業和研究機構,實施智能系統應用計劃、芬蘭中小企業信息化計劃等項目,大大促進了芬蘭傳統產業的信息技術改造和整體技術水平的提高。通過信息技術改造,芬蘭森林工業、金屬及機械製造業的技術密集程度得到加強,成為信息技術、人工智慧技術和自動化技術的綜合體,生產效率明顯提高。
在當前全球競爭進一步加劇的情況下,芬蘭政府於2003年9月通過了一項進一步發展信息社會的規劃,力爭通過全社會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進一步增強芬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提高本國的勞動生產率,消除地區之間的差距,確保全民的福利和生活質量。
芬蘭政府力求通過這一規劃達到以下目標:所有公民都有機會享受信息社會所提供的服務,並能有機會學習和掌握利用信息技術的基本技能;芬蘭所有的公司企業、團體和組織都能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以改進其服務並加強其競爭力;各行各業的員工都能具備較高的信息技術水平,確保芬蘭不斷獲得能夠適應信息社會發展的高質量的勞動力;進一步加大在科研和產品研發方面的投入,以確保芬蘭在利用信息技術方面繼續走在世界前列。
三、我國信息技術的產業戰略
我國傳統的信息產業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國民經濟對傳統信息新產品與服務需求的增長而不斷增長的。國家一系列推動信息產業發展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和信息與信息產業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以及信息產業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促進了我國信息產業的快速發展。目前,我國的信息產業正處於蓬勃發展的歷史階段,不僅需求旺盛,發展迅速,而且競爭激烈,效益提高,在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的倍增作用與重要地位日益突出,成為21世紀新經濟的戰略產業。但也不難發現,我國信息產業的許多領域在國際上並沒有什麼競爭力,在這新形勢下,我國要在21世紀進入世界信息產業大國和強國的行列,必須採取相應的對策:
(一)、推行工業與信息化相結合的方針,研究信息產業與信息經濟的發展規律,處理好信息產業發展過程中統一決策、多層次分級管理、多元化和多樣化經營的關系。
我國正處在工業化中期向後期過渡的發展階段,又面臨著全球信息化的挑戰和機遇,發達國家已開始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過渡,「建立網路社會」的呼聲日益高漲。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決不能埋頭工業化而置信息化於不顧,也不能脫離工業化現狀盲目追求信息化,而應實施「機遇戰略」,把工業化與信息化結合起來,用信息化促成工業化,引導新世紀的工業向高增值、高競爭力、高信息含量的方向發展,用工業化支持信息化,為信息產業的發展和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提供物資、能源、資金、人才以及市場。
(二)、分析國內外環境,注重研究和開發,抓好大型企業集團和放活中小企業相結合,運用市場機制與依靠政策法規相結合,加強協調,及時調整產業發展方向與結構。
收集技術、市場等信息,分析國際國內影響各部分信息產業發展的環境變化,捕捉機遇,供宏觀決策和微觀經營參考。這種工作在我國相當薄弱,亟需加強。增加研究和開發費用,加強研究和開發力量,使企業逐步成為研究和開發的主體。
在信息產業中既有競爭性產業又有基礎性產業。對前者而言,引入競爭機制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對後者而言,近幾年來的國際經驗表明,適度引入競爭機制也是提高服務質量、抑制價格上漲的有效手段。過去被認為是「天然壟斷」的行業,由於技術變革和市場變遷,現在已開始程度不同地加入競爭行列。所以,運用市場機制對發展信息產業來說是絕對必要的。但反映市場規律的政策法規同樣是不可缺少的和十分重要的。因為政府在信息產業發展全過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沒有政府的干預和協調,市場是不會自行發揮正面作用而無負面效應的。當然,政府的干預必須合理,協調必須恰當。同時,這種干預和協調要及時、靈活,並富於彈性。任何盲目指揮的後果不會亞於市場的失敗。政府是幫助而不是代替企業,解決企業不能解決的問題。例如,為產業指明發展方向,在全球生產鏈中找到本國產業的定位,積極擴展本國產業的營銷渠道,並根據世界行情不失時機地調整本國產業的相應結構。
(三)、從領導、規劃、管理、政策等各方面,積極加強信息產業的薄弱環節,即信息服務業的發展,使其與信息產業其他部分發展相適應,並逐步發揮它對信息產業的引導和推動作用。
信息服務業包括資料庫服務、軟體服務、網路服務、系統集成服務等行業,它們在整個信息產業中的地位和作用,至今未被我國社會各界所充分認識。信息產業的其他部分都有相應的管理部門,惟有這一部分處於多頭分散管理以至無人管理的狀態。由於信息產業各個部分的相互滲透和融合,電子工業和郵電事業等部門開始把業務范圍向信息應用服務或信息增值服務延伸,出現「電子信息產業」和「信息通信產業」等新稱謂,而且這兩個部門在數據聯網服務的領域相互交叉重疊,有所爭奪。事實上,信息服務業同電子工業和郵電事業既有密切聯系又有明顯差別。為了遵循信息服務業的發展規律,推進信息服務業的發展,理應有單獨的管理部門。同時還應加強組織領導和統一規劃。雖然國家計委的長期規劃和產業政策司在規劃信息服務業的發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我國信息協會也對加快信息服務業發展問題多次呼籲和寫報告,但是由於沒有對口的管理部門,全國性的業務協調和規范化管理以及有關投資、財稅、信貸、資費(價格)等等政策扶植,遲遲難於落實而告吹。信息服務業滯後對國民經濟的影響,短期內似乎不甚明顯,但時間越長後果的嚴重性將越來越清晰。因此,需及早解決信息服務業的管理和發展問題。
(四)、人才為本,教育為先,為發展信息產業加強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我國在20世紀50年代的工業化初期,曾大規模培養工業化所需的人才,並源源不斷地從其他戰線向工業戰線輸送人才。當時的一個口號是,「要造就一支產業大軍」。那麼,在現今信息化啟動時期,我國同樣需要高瞻遠矚,培養和造就一大批為信息化所需要的發展信息產業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在高等學校的專業設置上,應適當增加信息科技、信息工程、信息經濟、信息管理等院系。在信息產業的各部門和單位內,應大力加強從業人員的在職培訓。在企業實踐中,應物色和造就一批信息企業家。同時,還應創造條件吸引海外留學人員歸國工作,使他們致力於信息產業的發展;合理規范信息產業領域各類人才的流動,使他們更好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為發展信息產業效勞。
信息產業是21世紀的戰略產業,它的發展不僅關繫到利潤,而且關繫到一國在世界經濟、政治乃至軍事中的能力和地位。我們應當清楚地認識到時代的規律,加速培育自己的信息產業,發展信息經濟,使我國經濟保持健康快速增長,在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2. 我國當前經濟發展趨勢
面對當前國內外復雜的經濟形勢,對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有看好的,也有唱衰的。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因國際國內形勢新變化而改變,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我們要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促進經濟增長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總體態勢良好,經濟增長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長有序轉變,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與此同時,經濟運行也面臨物價高位運行、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壓力增大等多方面挑戰。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要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既要把物價漲幅降下來,又不使經濟增速出現大的波動,並利用有利時機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鞏固經濟發展的好勢頭。
一
經濟增速雖有所放緩,但仍處於平穩較快增長區間
當前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全年經濟增長速度仍將高於9%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長總體平穩,物價漲幅總體可控,結構調整積極推進,經濟發展總體態勢良好。
第一,經濟增長總體平穩。上半年經濟增速雖比去年上半年有所放緩,但仍處於平穩較快增長區間。內需拉動作用明顯增強,民間投資保持較高增幅,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高位回穩。經濟增速適度放緩,既有全球經濟減速的影響,也是我國主動調控和市場需求變化綜合作用的結果,總體上符合宏觀調控的預期目標。
第二,物價漲幅總體可控。雖然食品、居住類價格同比漲幅仍處高位,但物價漲幅趨於收斂,價格上漲勢頭得到初步控制。
第三,結構調整積極推進。從需求結構看,在投資和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下降的同時,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提升。從生產結構看,農業生產投入增加,工業生產平穩增長,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較快,現代物流、軟體、信息服務、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發展態勢良好。從收入結構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快增長,財政對社會保障、教育和醫療衛生投入大幅增加,城鄉居民轉移性收入明顯增加。
總體上看,未來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控制物價上漲勢頭的有利條件較多,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因國際國內形勢新變化而改變,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受水利等基礎設施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投資增長、產業轉移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等因素的拉動,投資增速依然會保持在高位;最終消費在就業狀況改善、工資持續上升、城鄉居民收入和消費能力提高的情況下,將保持較快增速;出口增速受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會有所回落,但仍將回歸正常水平,全年經濟增長速度仍將高於9%。隨著穩健的貨幣政策效應進一步顯現,社會總需求增速放緩,加之糧食和主要工業品供應較為充裕,翹尾因素逐步減弱,以及穩定物價措施逐步落實到位,今後幾個月物價漲幅將有所回落。
3. 結合實際分析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有哪些戰略機遇
中國能夠「和平崛起」,也必須「和平崛起」。中國經濟長期持續高速地和平發展是完全可能的.機遇:1、中國是舉世第一的13億人口的大國。這一最根本的國情表明,中國有自己巨大的資源內需和市場,足以保證自己「和平崛起」。2、中國疆域廣大,而且發展十分不平衡。正是這種差距,尚未發現和開發的資源潛力巨大。隨著經濟發展梯度推進,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國總有自己「崛起」的地區和經濟亮點。3、中國還是一個傳統小生產基礎深廣的國家,要實現現代化必須努力實行向現代社會化大生產的轉變。因此,體制改革的發展潛力巨大。中國經濟近25年高速增長證明了體制改革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和巨大動力。體制改一改,經濟升一升,不竭地推進中國「和平崛起」。4、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後現代化國家,科學技術和生產能力落後,具有巨大的後發優勢。及時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就能大大加速經濟的發展。中國實行全面開放,參加WTO,參與經濟全球化的競爭與建設,必將分享全球經濟「共贏」發展的成果,有力推進自己的「和平崛起」。5、中國實行「科教興國」的戰略決策,將經濟發展納入依靠科學技術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現代化先化人,科教興國的效率和潛力都是無限的,是實現「和平崛起」的根本保障。中國堅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有效結合。障礙:第一,經濟的進一步增長受到資源供給方面的制約。第二,中國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對於經濟發展和社會保障體系將會產生巨大的壓力。第三,比較優勢轉移的規律可能使我們原有的勞動力廉價的優勢喪失。第四,城鄉差別和地區差距將長期存在。第五,就業壓力始終存在。第六,生態環境治理任務艱巨,產生污染和治理污染可能處於膠著狀態。第七,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外部的不確定性可能會以更快的速度、更直接的方式和更強大的力量沖擊中國經濟社會的穩定運行。最近關於人民幣匯率的議論和頻頻發生的雙邊貿易摩擦,表明中國的發展必須越來越多地考慮國際環境的變化。
4. 信息經濟的知識經濟
知識經濟最早是由聯合國研究機構在1990年提出來的。1996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國際組織文件中首次正式使用了「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這個概念,其內涵為:知識經濟是以現代科學技術為基礎,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存儲、使用和消費之上的經濟。知識經濟之所以在西方國家提出,是基於創新成為經濟發展最短缺的因素,而其它經濟要素相對而言是充分的。
美國等發達國家在信息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已進入「知識管理」 階段,從過去以信息為基礎轉向現在更強調知識創新,不僅重視信息使用者對信息集合的反應和運用,而且更重視把信息轉化為知識。
知識經濟是一種基於最新科技和人類知識精華的經濟形態。它是在工業經濟和信息經濟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以知識的生產、傳播、轉讓和使用為其主要活動的。在知識經濟時代,一個最典型和最基本的特徵是知識作為生產要素的地位空前提高,知識廣泛地滲透到會一切經濟部門中去,而且知識本身也成為一種更加市場化的產品。 信息經濟與知識經濟及相關概念看,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二者是緊密相聯、不可分割的。知識經濟脫胎於信息經濟,信息經濟提出在前,知識經濟提出在後。
一方面,知識經濟被人們提出和認識,反映了當今世界發達國家對於後工業社會或信息社會快速發展進程的普遍接受和認可。
另一方面,要發展知識經濟沒有高度發達的信息經濟作基礎是不行的。
因為信息經濟的發展和壯大是知識經濟產生與發展的前提條件,知識經濟的建立和發展離不開信息科學技術,也就是離不開以它為基礎的信息經濟。美國是最早提出知識經濟,且發展知識經濟條件最成熟的國家,但現在仍然在深入研究信息經濟問題,規劃和發展信息經濟。
比如,美國商務部1999年4月發布的政府報告中稱,美國約1/4強的經濟增長率來自於信息產業,報告的題目是《崛起的數字經濟》,而不是知識經濟。這說明只有在信息經濟高度發達的基礎上,才能大力發展知識經濟。 信息經濟與知識經濟又是有區別的:
(1)信息經濟主要是以信息科學技術為基礎的經濟,而知識經濟是以整個科學技術為基礎的經濟。
(2)信息經濟與知識經濟都是知識密集型的經濟,但後者中知識所含的內容更加廣泛,不僅包括信息業,而且包括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
(3)信息、知識、信息經濟、知識經濟等相關概念還存在層次上的差異性。
現階段,我國工業經濟和農業經濟等物質生產經濟仍居主導地位。隨著國民經濟信息化的推進,信息經濟已經產生,並在迅速發展中,但尚未充分發達起來。在這種情況下,用知識經濟的觀點來促進信息經濟的發展是必要的,但不能用它來代替信息經濟。
5. 結合信息經濟學的相關理論對經濟發展中的信息不對稱進行闡述分析,越多越好,謝謝
信息經濟學認為,信息不對稱造成了市場交易雙方的利益失衡,影響社會的公平、公正的原則以及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並且提出了種種解決的辦法。但是,可以看出,信息經濟學是基於對現有經濟現象的實證分析得出的結論,對於解決現實中的問題還處於嘗試性的研究之中。例如,買者對所購商品的信息的了解總是不如賣商品的人,因此,賣方總是可以憑信息優勢獲得商品價值以外的報酬。交易關系因為信息不對稱變成了委託——代理關系,交易中擁有信息優勢的一方為代理人,不具信息優勢的一方是委託人,交易雙方實際上是在進行無休止的信息博弈。 佔有信息的人在交易中獲得優勢,這實際上是一種信息租金,實際上信息租金是每一個交易環節相互聯系的紐帶。每一個行業都是特殊信息的匯總,生產一種產品要工程師的專業信息和技術人員的技術信息以及銷售人員的市場信息,把產品變成商品進行交換,需要商人的專業渠道信息和價格信息。俗話說,隔行如隔山,這座山其實就是信息不對稱,而要獲得這些信息是要付出成本(代價)的。不對稱信息實際上可以被看作對信息成本的投入差異,消費者往往沒有對商品的諸如生產信息等信息進行投入成本,這必然與生產者之間產生信息投入成本差異,生產者利用信息投入差異獲取利潤正是為了補償先前付出的信息成本。其實質仍然是資本的獲利性在另一種層面上的體現,只不過我們剝離了資本,換了一種觀察的角度而已。 信息經濟學的價值不在於揭示了信息不對稱,而在於說明了信息和資本、土地一樣,是一種需要進行經濟核算的生產要素。在商品經濟中,信息主要反映在價格上,價格信息是經濟信息的中心,其他信息都是為價格信息服務的。市場經濟的本質是用價格信號對社會資源進行配置,社會資源的分配和再分配過程實際上是人們圍繞價格進行資源博弈的過程,對任何一種資源的優先佔有都可以在博弈中獲得相關的利益,信息也是這樣。 在現實經濟中,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如此普遍,其影響如此之大,以至於影響了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效率,造成佔有信息優勢的一方在交易中獲取太多的剩餘,出現因信息力量對比過於懸殊導致利益分配結構嚴重失衡的情況。因此,糾正以上問題,減少信息暴利及維護資源分配的效率及相對公平應該成為信息經濟學的主要任務。
6. 信息經濟當前所呈現的主要趨勢
國際產業的發展呈現出「三化」趨勢,即集群化、信息化、生態化。准確地把握國際產業發展新趨勢,對提高國家產業競爭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產業可持續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7. 信息市場對國民經濟發展的作用
現在21世界信息
主宰一切
。。。
信息靈通最好了。。。
不靈通就要賠錢。。。。
。。。。。。。。。。。。
8. 信息經濟的發展情況:
《2015中國信息經濟研究報告》顯示,2014年,我國信息經濟規模同比名義增長21.1%,顯著高於GDP增速。信息經濟對GDP增長的貢獻達到58.4%,接近甚至超越了某些發達國家的水平。根據工信部電信研究院的測算,同期美國、日本、英國信息經濟對GDP的貢獻率分別為69.4%、42.2%、44.2%。
根據報告提供的說明,信息經濟的測算是由生產部分和應用部分統計加總得到。2014年,信息經濟生產部分規模為4.2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1.6%;信息經濟應用部分規模為11.9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24.8%。
報告指出,我國經濟正處於轉型升級的關鍵歷史時期,信息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正在成為經濟質量提升和增強產業競爭力的必然選擇。一方面,信息經濟大大優化了經濟結構。移動互聯網、雲計算、物聯網等技術的應用,對技術開發、生產加工、商業模式產生深遠的影響,為傳統產業的升級創造了契機。另一方面,信息經濟能夠降低交易成本,極大地激發社會各界的創業熱情、拓展就業模式。
報告建議,未來我國要進一步發揮信息經濟的引領作用,仍需做出諸多努力。首先,應加大力度開放公共數據資源,使公眾享受公平高效和優質便捷的服務。其次,還應強化知識產權戰略,加大對新興業態創新成果的保護力度。此外,我國應完善信用體系基礎支撐,培育信用服務市場,發揮信用體系的經濟社會價值。
9. 信息經濟的范疇
1973年,美國哈佛大學的社會學家丹尼爾 ·貝爾在《後工業社會的來臨》一書中發展回了信息經濟的概答念。貝爾認為發達國家已經從前工業社會發展到工業社會,最終到達後工業社會階段。在新的社會階段,經濟活動的基本戰略資源,工具,勞動環境,文化觀念都有一系列的變化。
1977年,美國斯坦福大學博士馬克·波拉特(M.V.Porat)在美國商務部資助下完成了9卷巨著《信息經濟:定義與測量》。波拉特在馬克盧普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把經濟劃分為兩個范疇:
(1)涉及物質與能源從一種形態轉換到另一種形態的領域;
(2)涉及信息從一種形式轉換到另一種形式的領域。
其次,他給出了信息,信息資源,信息勞動,信息活動等一系列既有經濟含義又能計量的定義。波拉特,馬克盧普等人繼貝爾區分工業社會和後工業社會之後,用具體的經濟分析與數值計算,說明自60年代中後期至70年代,美國等資本主義經濟發達國家已先後由工業化經濟過渡到信息化經濟,其主要標志是經濟活動有一半以上已與信息活動有關。
10. 如何正確認識當前經濟形勢發展變
一 我國當前的經濟形勢
自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的改革開放成效日益明顯經過30多年的發
展,中國綜合合國力得到了較大提高,經濟總量上升。中國的發展也使得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得到提升,在國際事務中具有了更多的話語權。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處於一片低靡狀態,中國也不例外,當年的經濟增長率下降了幾個百分點,失業率陡增,出口額下降。為此在2010年中國推出四萬億的投資計劃,在大量的政府支出的支撐下,從國內角度出發中國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實現了正增長。目前國民經濟總體形勢良好,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向外看,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還在不斷顯現,世界經濟復甦一波三折,脆弱的市場信心更不易恢復,極易導致國際外匯、證券、大宗商品等市場持續波動,全球經濟增長低迷可能還會持續較長一段時間。向內看,我國經濟趨穩的基礎尚不穩固,擴大有效需求面臨不少制約因素,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加大,結構調整任務艱巨,實現全年農業豐收尚存在不確定因素,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我國正處於由政策刺激驅動向市場內生驅動的關鍵時刻。 二 提升意識
當前世界的經濟形勢我們以無力更改,我們只求在這樣危機的環境中將自己的損失降到最低。對此,我們既要增強憂患意識,對困難和風險高度重視,又要增強責任意識,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堅定經濟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強調憂患意識,就是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充分估計經濟運行中已經顯現以及潛在的問題、困難和風險。不能認為經濟增速趨穩,就是最困難的時期已經過去;不能認為物價漲幅回落,保持物價穩定、抑制通貨膨脹就可以高枕無憂;更不能認為一些關鍵領域的宏觀調控和改革措施初見成效,就可以放鬆甚至放手。必須密切跟蹤監測經濟運行變化,及時發現新情況新問題。對一些不確定性因素可能帶來的新沖擊,既做好應對短期突發影響的准備,也做好長期打算,提高抵禦風險的能力,牢牢把握主動權。 強調堅定信心和決心,就是要抓住有利時機和有利條件,在正視風險的同時也看到機遇、看到光明的發展前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是好的,經濟運行的各項指標總體上處於預期之內,企業抗風險能力正在逐步增強,宏觀調控政策還有較大迴旋餘地,符合穩中求進的總要求。從發展階段上看,我國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深入推進,經濟發展的動力巨大、潛力巨大,要進一步增強責任意識。
三 穩中求進
實現經濟穩中求進的目標,必須全面准確把握當前我國經濟形勢。這是統一認識、明確任務、做好當前和下一步經濟工作的基礎。在當今的經濟氛圍下任務艱巨,時不我待。各地區各部門要把思想和行動切實統一到中央的分析判斷和工作部署上來,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擴大內需為戰略基點,以發展實體經濟為堅實基礎,以加快改革創新為強大動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根本目的,統籌當前與長遠,更加註重拓寬增長空間,更加註重提高增長質量,更加註重激發發展活力,更加註重共享發展成果,著力破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難題,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保持社會和諧穩定,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使貨幣信貸增速逐步降下來,為穩定價格總水平創造條件,另又要充分考慮國內外形勢的復雜變化對企業生產經營狀況和實體經濟的影響,以及政策的滯後和累積效應,增強政策的針對性、靈活性和前瞻性。另一方面是要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在控物價、穩增長和調結構之間找到"平衡點",既要把物價漲幅降下來,又不使經濟增速出現大的波動。與此同時還要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採取有效措施鞏固經濟社會發展好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