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山東省經濟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研究

山東省經濟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研究

發布時間:2021-02-20 17:35:36

Ⅰ 從位置 資源 人口 交通等條件簡要分析山東省經濟發展的區位優勢

位置:位於中抄國的東部,靠海,襲緊鄰韓國和日本,有利於發展對外經濟,北部又與河北相連,與遼寧大連隔海相望,南部連著江蘇,有利於發展對內經濟;資源:山東的自然資源非常豐富,既有黃金等貴重金屬,也有煤和石油等經濟發展必不可少的資源,山東屬於丘陵地帶且又靠海,自然景觀十分美麗,有利於發展旅遊業;人口:山東是人力資源的大省,青壯年勞動力比較充足,對於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十分有幫助;交通:山東省便利的交通與他的地理位置是分不開的,山東靠海,以此山東省的海運十分發達,山東內的高速公路密布,公路運輸十分便利,而且緊鄰鐵路交通最便利的河南,因此鐵路運輸也十分便利,山東省的機場建設十分迅速,因此空中運輸也比較方便。

Ⅱ 論經濟社會與環境資源協調發展

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探析
李勝芬1,劉斐2
(1.燕山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河北秦皇島066004; 2.天津師范大學地理系,天津300074)
摘要:文章首先回顧了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發展的理論,提出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內涵:一方面,要在
資源環境承載力范圍內發展社會經濟,追求社會經濟發展的最大化,另一方面,環境承載力是動態的,要依靠社會經
濟發展不斷提高,這兩個方面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在此基礎上,詳細論述了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
內容,並從社會經濟發展、資源環境管理等角度探討了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政策調控,通過建立節約型
國民經濟體系、深化資源環境管理,實現區域一體化,以保證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實現。
關鍵詞:資源環境;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環境承載力

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目標是實現人類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其中,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因此,認識和掌握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1協調發展的機制
「經濟增長決定論」過份強調經濟增長的「決定」作用,只認識到資源環境對經濟發展的承載作用,而忽視其對經濟發展的負面反饋作用,對資源環境掠奪式開發導致嚴重的環境問題;「零增長理論」認為經濟增長和技術進步使資源日漸枯竭,環境污染日益嚴重,最終必將危及人類生存,而使人類免於災難或毀滅的根本途徑在於經濟的「零增長」,即主張人口和國民生產總值必須停止增長[1]。「零增長理論」相對於無視環境影響的經濟發展,把自然看作單純索取對象的觀點來說是一種進步,但卻走向另一個極端———把自然當作簡單保護對象。因而,「經濟增長決定論」和「零增長理論」都人為地割裂了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之間的內在聯系,沒有真正促進人類的發展。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是人類社會大系統中對立統一的兩個矛盾體,二者相互制約、相互促進。一方面,資源環境系統的物流、能流是社會經濟系統物流、能流的來源,社會經濟系統是資源環境系統物流、能流持續流動的保證。也就是說,社會經濟發展以開發利用資源和環境為基礎,開發資源、治理污染和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需要社會經濟的發展來提供技術和資金支持。另一方面,社會經濟系統的發展要消耗資源,對環境帶來不利影響,會破壞資源環境系統的平衡,資源環境系統的失衡會削弱社會經濟系統的發展。資源環境有一定承載力,社會經濟發展必須在其承載力之內,超過這一閾值,會引發資源
短缺、環境惡化。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之間這種耦合作用必然要求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因此,要真正促進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必須遵循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之間的耦合規律。在資源環境承載力閾值之內,合理配置各種資源,最大限度地承載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實現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與資源開發、環境保護協調一致,並不斷提高人類社會大系統的有序程度,達到最和諧、最優化和整體效益最大化。

2協調發展的內涵
2.1 社會經濟的發展應在資源環境承載力閾值之內資源環境承載力指某一資源環境狀態和結構在對人類生存發展不發生不利變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在規模、強度和速度上的限值[2]。人口的增加、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城鎮規模的擴大等都應遵循資源環境條件的約束,使人類活動對資源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控制在資源環境承載力閾值之內。具體包括3個相輔相成的方面:(1)人類使用可再生資源的速度不能超過其再生能力。(2)人類使用不可再生資源的速度不超過其可再生替代物的開發速度。(3)人類活動產生的污染物排放速度和數量不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
2.2 在可持續基礎上,達到社會經濟發展的最大化社會經濟的發展不能脫離環境承受能力,要保

持可再生資源的的永續供給,不可再生資源的集約使用,保持生態系統良性循環,還要依靠科學技術。從理論上講,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是有限的,而技術進步是無限的,科技進步可以使等量的資源投入產出更多[3]。因此,要在資源環境的承載力閾值之內,加強科技創新,充分利用資源和環境的承載力,爭取社會經濟最大限度的發展。具體包括:(1)切實實施「科教興國」戰略。(2)積極開展產學研的聯合與協作,建立健全多層次、多形式的科技開發機構,推動全社會創新。(3)不斷加大技術改造的投資比重,努力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改造傳統產業,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持續利用

2.3 依靠社會經濟發展,提高資源環境承載力
資源環境的承載力是動態的,不斷變化的。社會經濟實現持續的最大化發展,還要不斷認識資源環境對發展的支持與約束規律,突破原有資源環境的承載力,在發展社會經濟的同時,採取一定的措施提高資源環境系統對社會經濟系統發展的承載能力。具體包括三方面內容:(1)可再生資源的承載力是其再生能力的極限。通過投入必要數量的活勞動及物化勞動來人工增殖生物資源,使再生資源的年更新總量增加,提高其承載力。
(2)不可再生的礦物資源是在長期的生物地球大循環過程中形成的,其承載力由儲量決定。在加大勘探力度、發現新資源的基礎上,不斷突破資源品位極限,擴大開發廣度,加強綜合利用和深度加工能力,使同樣的資源對國民經濟的發展發揮最大的作用;同時,不斷開發替代的可再生資源。
(3)不斷採用新技術、新手段,減少人類社會經濟活動造成的污染物排放量,採用生物措施、工程措施,運用先進的環保技術和科學的管理手段,增強環境凈化能力,發展環保產業,提高環境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承載能力。

3協調發展的政策調控
實現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除了從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系統內部著手外,還要進行必要的政策調控,協調兩系統的相互作用,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保證其機制良性運轉,見圖1。
3.1建立資源節約型國民經濟體系
我國現行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是符合國際通行的SNA模式,未包括自然資源與環境的耗竭成本核算,制約了資源環境的合理配置,加重了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污染。要改革現行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用「綠色GNP」取代傳統的GNP[4],確保環境成本和資源內在化到使用者身上,促使他們以可持續的方式利用資源和環境財產。建立資源節約型國民經濟體系主要包括:
(1)設計綠色GNP和綠色GNP核算指標,使有關統計指標和市場價格較准確地反映經濟活動所造成的資源和環境變化。
(2)在人口方面,完善人口政策,提高人口素質,轉變生產和消費觀念。
(3)產業結構方面,鼓勵發展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加大科技投入量,不斷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產業結構的完善和升級。
(4)大力發展資源和環境保護產業,加強資源的保護、再生和環境的治理、恢復。
3.2以經濟手段為主,深化資源環境管理
對資源環境管理,不論是市場手段還是政府措施,它們在資源環境配置中都具有各自的優勢和局限性,存在著市場和政府的雙重「失靈」,只有市場與政府二者有機結合,市場起基礎性作用,政府起主導性作用,它們互相補充才能使各自的「失靈」最小化,達到比較理想的配置效果。
(1) 建立有效的資源環境財產權制度。在資源環境管理中,強化資源環境立法和執法,以環境稅、補貼、押金返還制度、人工市場方法等經濟手段為主,以行政、法律手段為輔對資源環境的配置進行最恰當的干預,來補救因「市場失靈」帶來的損失[5]。
(2) 改變環保投資管理方式,由重視環保投資數量轉變為同時重視環保投資質量;由重視運用行政手段轉變為運用經濟手段[6]。環保工業要求高新技術,而技術開發有較大風險,一般投資主體對其投資熱情不高,因此,在政府直接向環保工業投資的同時,財政進入政策要通過有力的稅收、信貸和價格杠桿對多方面的投資行為加以調控,鼓勵投資主體向環保工業投資。
(3) 大力實施ISO14000系列標准。ISO14000是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制定並不斷完善的有關「環境管理」的國際標准,強調加強環境管理、預防污染、持續改善環境行為、減少資源浪費,其最終目的是促進可持續發展。它的運行可以使環境管理更為科學化和規范化,進一步節約資源、降低物耗、減輕污染,更好地發揮資源環境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支持力。
3.3區域一體化
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最終落腳點必然是一定的區域。由於現行社會經濟的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管理分屬於不同的部門,所以,在具體操作中二者之間的關系很難協調。要改革政府管理體制,打破一行一業、一市一地的局限性,針對不同區域,制定關於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管理的協調政策。
(1)成立全國資源與社會經濟協調政策委員會,對全國范圍內有關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問題做出科學的決策。
(2)根據區域資源與環境特徵在全國范圍劃分幾大區,成立地方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管理委員會,進行區域管理。
(3)成立地方資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管理機構,運用有力的行政、經濟、法律等調控手段,在合理保護利用資源環境的基礎上,促進社會經濟的最大化發展,真正實現社會經濟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蔡寧.國外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理論研究[J].環境科學進展,1998(2):66-72.
[2]崔鳳軍.環境承載力初探[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1995(1):76-80.
[3]胡皓.可持續發展理論與實踐[M].西安: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342-375.
[4]王金南.環境經濟學———理論、方法與政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241-242.
[5]王錚.區域管理與發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195-199.
[6]馬秀岩,武獻華,錢勇.可持續發展戰略:視角下的環保投資管理方式[J].財經問題研究,2000(4):35-40

Ⅲ 環境與經濟如何協調發展

我國環境變化的趨勢 1.由於溫飽問題的基本解決,正在努力實現小康目標,這就使貧困對環境的負面影響逐漸縮小,而增長對環境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大;

2.由於改革的逐步深入,產權明確化的資源系統的環境將趨於改善,而產權模糊的資源系統的環境將趨於惡化;

3.城市環境污染的相對強度將緩慢下降,而農村發育起來的鄉鎮企業和新城鎮環境污染的相對強度將逐步提高。這樣一來,一部分環境將改善,而另一部分環境將趨於惡化。同時,全球環境變化對我國的影響將呈上升趨勢。環境趨勢的變動,取決於技術進步的速度、改革的力度、政府的環境戰略和政策實施的有效程度。

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思路
一、實施持續發展戰略持續發展是21世紀,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正確處理和協調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相互關系的共同發展戰略,是人類求得生存與發展的唯一途徑,是解決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明智的選擇。我國人均資源有限,人口不斷增長,生態環境壓力日益加劇的情況,也要求必須走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持續發展的道路。

二、牢固樹立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意識 持續發展與協調發展,絕不是少數人的事,而是全國人民的事業。無論是國家領導人,還是普通公民,都應高度關切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充分了解人類活動與資源開發、環境保護的密切關系,並對未來發展持積極負責的態度,自覺規范自己的行為。

三、選擇與建立非傳統的現代化模式縱觀已經或者大體工業化國家的傳統現代化道路,都是靠以資源的高消耗、環境的重污染來支撐經濟高速增長的。面對我國的人口、資源、環境以及經濟發展狀況,我們只能選擇與發達國家不同的人口、環境、資源組合方式。實際上意味著選擇一種非傳統的現代化發展模式。
四、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環境保護道路堅決把保護環境當作我國進行現代化建設的一項戰略任務來抓。認真貫徹執行預防為主、誰污染誰治理和強化環境管理的三大環境政策,並通過把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措施以法律、法規形式固定下來,把環保工作納入法制軌道。大力宣傳教育,把不斷提高全民的環境意識作為一項長期的基本任務。

五、建立科技「引推型」人口資源環境發展戰略要努力發展科學技術,建立科技引導和推動型的人口資源環境發展戰略,推動經濟與科技的結合,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

六、正確處理控制人口數量與提高人口素質的關系在今後幾十年中,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始終是解決中國人口問題的首要任務。中國人口政策的著眼點應當是如何為推進中國的現代化准備良好的人口條件,最終目的是為了人民全面發展,為了滿足廣大人民日益提高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的需要。因此,這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解決中國人口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改革和發展,才能根本改變傳統的生育觀,使我國人口健康發展,並與資源的開發和環境的改善協調起來。

七、正確處理資源開發與資源管理的關系 制定和實施包括自然資源因素在內的價格改革方案,並逐步修訂有關方針、政策、法規、標准等內容,以期從根本上改變「資源無價、原料低價、產品高價」的扭曲的價格體系,達到資源永續利用、生態良性循環、環境質量改善、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的目的;實行資源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對資源使用部門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和轉讓制度;並建立資源核算制度,完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強化資源產業地位,轉變產業運行機制,促進產業良性發展。

八、正確處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經濟建設、城市建設與環境建設應該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的統一,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行之有效的環境管理政策,是中國處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關系的有益嘗試,應予以堅持和完善。

Ⅳ 山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內設處室

組織協調委機關日常工作;制定委機關工作制度、工作計劃並監督檢查實施情況;
承擔委機關文電、會務、機要、檔案、信息、督辦、信訪、財務、政務公開、安全保密、資產管理等工作。 組織起草有關地方性法規、規章草案;
組織研究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的重大問題,提出政策建議;
承擔有關政策性文件、重要文稿的起草工作,承擔相關規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審核工作;
承擔相關重大課題的調查研究工作;
承擔相關行政復議、行政應訴工作;
承擔組織新聞宣傳和信息發布的有關工作。 研究提出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規劃生產力布局的建議;提出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中長期發展、總量平衡、結構調整的目標和政策;
編制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主體功能區規劃,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監測和評估;
統籌協調全省經濟和社會發展專項規劃、區域規劃;
參與全省重大建設項目布局等有關前期論證工作;
協調擬訂全省綜合性產業政策,監督產業政策落實情況。 分析研究全省及國內外經濟形勢,進行宏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預測、預警,提出維護經濟安全的對策建議;
組織擬訂全省年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提出年度總量平衡、結構調整和重要商品平衡的目標及相關政策建議,對計劃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提出全省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等調控目標以及運用各種經濟手段和政策的建議;
擬訂並協調省級重要物資儲備計劃。 研究協調全省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的重大問題,指導推進和綜合協調全省經濟體制改革;
組織擬訂全省綜合性經濟體制改革方案;
參與研究銜接專項經濟體制改革方案,協調推進專項經濟體制改革;
組織實施經濟體制改革試點和改革實驗區的有關工作;
組織推進全省風險投資體制改革,建立和完善風險投資機制;
組織研究全省非國有經濟改革與發展的政策措施,推進投資主體多元化;
承擔全省城鄉統籌發展改革和小城鎮綜合改革的調研與指導工作;
協調指導全省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工作。 監測分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狀況,編制固定資產投資中長期規劃、年度計劃,提出固定資產投資調控政策;提出投融資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
提出安排省級財政投資的基本建設資金和投資計劃,協調指導專項建設資金和政策性固定資產投資貸款的使用方向;承擔省基本建設基金管理工作;
承擔省重點項目建設調控資金、國家開發銀行政策性貸款管理的相關工作;
承擔有關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的審批、核准、備案以及審核、轉報工作;
指導工程咨詢業發展。 綜合分析國際資本動態及利用外資和境外投資的狀況,提出全省利用外資和境外投資的戰略、規劃、總量平衡和結構優化的目標、政策,協調有關重大問題;承擔全口徑外債的總量控制、結構優化和監測工作;
會同有關部門編制全省利用國際金融組織和外國政府貸款規劃和年度計劃,提出備選項目;承擔國外貸款、外商投資和境外投資項目的審批、核准、備案以及審核、轉報工作;
會同有關部門擬訂全省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編制全省對外招商項目名冊;承擔有關內外資項目進口設備免稅確認工作。 (掛應對氣候變化處牌子)
綜合分析全省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戰略問題,推動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提出經濟與環境、資源協調發展的政策建議;組織擬訂全省區域經濟發展規劃,提出區域經濟和城鎮化的發展戰略及政策建議;組織實施全省主體功能區規劃;組織協調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中的重大問題;擬訂全省應對氣候變化戰略、規劃和政策並組織實施;協調國土整治、開發、利用和保護的政策,參與制定土地政策,參與編制水資源平衡與節約規劃和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規劃、防災減災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綜合平衡並協調實施全省資源環境相關領域的規劃;組織擬訂開發區總體發展規劃和產業發展規劃,參與保稅區和各類開發區設立的審核工作;承擔有關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的審批、核准、備案以及審核、轉報工作。 研究提出全省能源、交通運輸發展戰略、政策和相關體制改革的建議;
監測和分析能源、交通發展建設狀況,協調有關重大問題,提出有關政策建議;
銜接平衡全省能源、交通發展規劃,提出有關重點行業的專項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規劃有關重大項目布局;
會同有關部門提出全省發展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的規劃和政策措施;
承擔有關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的審批、核准、備案以及審核、轉報工作。 (掛省稀土辦公室牌子)
分析預測工業發展現狀和趨勢,研究工業發展戰略,提出相關體制改革的建議;銜接平衡、匯總編制全省工業發展的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提出重大項目布局建議;協調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和重大產業基地建設;承擔車用乙醇汽油推廣、稀土管理的有關工作;承擔有關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的審批、核准、備案以及審核、轉報工作。 綜合分析全省高技術產業及產業技術的發展態勢,組織擬訂全省高技術產業發展、產業技術進步的戰略、規劃和重大政策,做好相關高技術產業化工作;
統籌全省信息化發展規劃與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計劃的銜接平衡;
組織實施全省重大產業化前期關鍵技術、成套裝備的研製開發、工業性試驗和產業化示範工程;
組織實施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創新能力平台建設;
提出省級高技術產業化資金使用意見;
承擔有關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的審批、核准、備案以及審核、轉報工作;推動國民經濟新產業的形成。 研究提出全省社會發展戰略和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相互促進的政策措施,提出有關體制改革建議;組織擬訂和銜接平衡全省社會發展規劃,匯總編制全省人口、教育等社會事業發展年度計劃;協調人口和計劃生育、勞動就業、文化、教育、衛生、體育、廣播影視、旅遊、政法、民政、社會保障等發展政策;
牽頭組織開展全省社會發展水平綜合評價工作;
協調社會事業發展和改革的重大問題,推進全省社會事業發展;
承擔有關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的審批、核准、備案以及審核、轉報工作。 承擔全省重要商品總量平衡和調控的相關工作;監測分析國內外市場狀況,銜接平衡、匯總編制全省國內外貿易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
組織實施國家下達的糧食、棉花等重要農產品進出口總量計劃並監督執行;
會同有關部門編制和管理省級糧食、棉花等重要商品儲備計劃,指導、監督采購、儲備、輪換和投放;
組織擬訂全省性重要市場的發展規劃和政策,引導和調控市場;
協調全省流通體制改革中的重大問題;
承擔全省有關農業生產資料的協調工作;
參與擬訂全省現代物流業發展規劃、政策;
承擔有關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的審批、核准、備案以及審核、轉報工作。 研究分析我省全社會資金平衡狀況;
研究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以及有關體制改革問題,分析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執行情況並提出建議;提出全省直接融資的發展戰略和政策建議;
承擔全省非上市公司發行企業債券的審核、上報工作;
參與全省社會信用制度和信用體系建設的有關工作;
研究提出全省價格總水平的調控目標、調控政策和價格改革建議;
牽頭推進產業投資基金和創業投資的發展及制度建設;
承擔省級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的有關監管工作。 擬訂全省重點項目名單,參與項目前期研究和論證工作;
監督檢查省重點項目、省級財政投資的重大項目的工程進度、工程質量、資金使用以及投資概算控制;
指導協調全省招標投標工作,擬訂必須招標項目的范圍、規模和標准;
依法對省重點項目、國家和省政府出資重大建設項目的招標投標活動進行監督檢查。 (掛省援藏辦公室牌子)
擬訂全省對口支援工作的規劃和政策措施;組織實施國家確定的我省對民族地區、中西部地區和重點工程的對口支援工作;提出省對口支援項目並組織實施;承擔省級對口支援資金的籌集和管理工作;承擔援藏的有關工作。 擬訂全省經濟合作發展戰略、中長期規劃和政策措施;
承擔省際間經濟技術合作與交流工作;組織協調全省國內招商引資工作和重大經濟技術洽談工作;
負責省際間區域經濟協作組織及友好關系單位的日常聯絡和協調工作;
承辦外省(區、市)駐山東辦事機構的登記管理工作。 負責委機關和直屬單位的人事管理、機構編制等工作,指導本系統的教育培訓工作;
承擔組織實施相關職業資格制度和執業資格制度的有關工作。 按照管理許可權負責受理各類行政審批事項的申請;
承擔相關行政審批事項的分辦、協調、督辦和辦理結果的統一送達工作;
負責組織重要行政審批事項聯審會議。 省國防動員委員會國民經濟動員辦公室
研究國民經濟動員與國民經濟、國防建設的關系,組織擬訂全省國民經濟動員規劃和計劃;組織實施國民經濟動員相關工作;對國民經濟動員的重大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協調相關重大問題;協調國民經濟平戰轉換能力建設;承辦省國防動員委員會的有關工作。 組織擬訂全省縣域經濟發展戰略和中長期規劃,研究提出縣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綜合改革方案和相關政策措施;承擔經濟強縣與欠發達縣對口幫扶工作;
承擔組織實施全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年度綜合評價及考核工作;承擔加快菏澤發展的有關工作。 研究提出全省鐵路建設發展戰略和政策,編制鐵路行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
協調解決全省鐵路發展建設中的重大問題;
提出省鐵路建設資金的投向意見並對使用情況進行監督和管理;
承擔相關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的審批、核准、備案以及審核、轉報工作。
離退休幹部處
負責委機關離退休人員的管理服務工作,指導委直屬單位離退休人員的管理服務工作。
機關黨委
負責委機關和直屬單位的黨群工作,日常工作由人事處承擔。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辦公室
負責落實和推進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和膠東半島高端產業聚集區發展戰略;承擔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的綜合協調、指導監督工作,組織編制並實施藍色經濟區發展總體規劃,提出支持藍色經濟區建設、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和一體化發展的重大政策建議,審核規劃區域內由省統籌安排的重大基礎設施和重大產業項目;
承擔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和膠東半島高端產業聚集區規劃建設領導小組、規劃建設推進協調小組的日常工作。
山東省推進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辦公室
負責研究提出加快推進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的政策建議,綜合協調、指導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工作,承擔山東省推進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領導小組的日常工作。
山東省對口支援辦公室
負責擬訂全省對口支援工作規劃和政策措施;組織實施國家確定的我省對民族地區、中西部地區和重點工程的對口支援工作;提出省對口支援項目並組織實施;承擔省級對口支援資金的籌集和管理工作;承擔省對口支援西藏、新疆工作領導小組的日常工作。我委設立對口支援西藏處(掛省援藏辦公室牌子)、對口支援新疆處(掛省援疆辦公室牌子)和對口支援協調處,承辦省對口支援辦公室的具體工作。
省宏觀經濟研究院
委所屬社會公益一類副廳級事業單位,內設辦公室、經濟研究所、社會發展研究所、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主要職責是:調查研究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及改革問題,為我省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提供決策服務。

Ⅳ 現階段我國經濟、人口、資源與環境協調發展的狀況;實現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經濟總體水平高,總量世界第二,但人均很少,世界100左右。人口密度大,主要分布在專東南,中部等省份,以屬河南江蘇四川廣東居多,要實現人口均衡化,主要是要堅持計劃生育不動搖,抓好農村經濟建設及西部大開發。資源和經濟形勢一樣,總量大人均少,再加上浪費多,污染大,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還是很難,居於國情,政府採取的是將重度污染企業向內陸轉移,從而帶動地方經濟,減少東部城市的人口壓力,但也是治標不治本,個人認為政府應大力支持移民,大力發展教育,大力發展農村,大力反腐,甚至搞多黨執政。。。。。總之沒什麼好方法,船到橋頭自然直!

Ⅵ 現階段我國經濟、人口、資源與環境協調發展狀況;

一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建立,同時這一體制還不完善,生產力發展仍然面臨諸多體制性、機制性障礙,改革進入攻堅階段,體制創新任務艱巨、深化改革必然觸及深層次矛盾和問題。 二是我國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經濟結構加速調整,同時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能源、資源、環境、技術的瓶頸制約日益突出,實現可持續發展遇到的壓力增大。 三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城鎮化加快發展,同時農業基礎薄弱的狀況還沒有根本改變,保持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難度增加,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四是我國科技事業不斷發展,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同時許多重要領域的核心技術和關鍵產品仍大量依賴進口自主創新能力亟待提高。五是我國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但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城鄉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尚有相當數量,包括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看病、子女上學、生態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社會治安在內的一些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亟待研究解決,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的難度加大,全面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任務繁重。六是區域、城鄉、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取得顯著成績,但發展不平衡現象依然存在,縮小發展差距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任務艱巨。七是我國對外開放范圍擴大、領域拓寬、同國際社會的聯系更加緊密,同時面臨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需求更高。八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發展,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進一步落實,社會主義文化更加繁榮,同時人民群眾政治參與的積極性不斷提高,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樣化、差異性明顯增強,對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先進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九是我國社會結構和社會組織形式發生深刻變化,社會活力顯著增強,網路信息的影響日益廣泛,同時人員流動性大大增強,人民內部矛盾處於多發時期,社會建設和管理面臨一系列新課題。十是社會總體安定團結,同時各種消極腐敗現象、各類犯罪活動和各種敵對勢力的滲透破壞活動依然嚴重存在,給社會穩定與和諧帶來的不利影響不可低估。

Ⅶ 朱慶華的研究成果

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的基金項目包括:
國家級基金5項,包括: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7102500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7077208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70202006,2007年後評估為「特優,成果簡介收錄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07年度報告》基金巡禮中);2009年度NSFC-JSPS協議項目;2003-2005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部人才計劃項目2項,分別為2008年度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和霍英東教育基金第九屆高等院校青年教師基金。其他省部級項目6項,包括遼寧省社會發展攻關重大項目、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後期資助項目、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遼寧省自然科學基金、遼寧省博士啟動基金和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項目4項,分別用於邀請美國、加拿大專家來華合作研究和到德國學術交流。
(1)基於外部動力和內部資源系統觀的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型研究(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SFC70772085);(2)基於綠色供應鏈管理的企業生態設計模型與方法研究(2003年1月-2005年12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SFC70202006),後評估為「特優」(2007年7月20日),收錄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07年度報告》基金巡禮中;(3)中日製造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擴散模型實證研究(2009年4月1日-2011年12月31日),2009年度NSFC-JSPS協議項目;(4)綠色供應鏈管理動力機制與績效提升實現機理研究(2009年1月-2011年12月),2008年度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NCET-08-0082)(5)基於綠色供應鏈管理的企業國際競爭力提升戰略規劃與對策研究(2003年7月-2005年6月),國家社會科學基金(03CJY001);(6)基於博弈論的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型與方法研究(2004年3月4日-2007年3月3日),霍英東教育基金第九屆高等院校青年教師基金(91082);(7)供應鏈中的環境保護問題研究(2007年1-2008年12月),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後期資助項目(06JHQYB0025);(8)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綜合研究(2006年1月-2008年12月),遼寧省自然科學基金(20052180);(9)資源環境與遼寧經濟協調發展研究(2008年1月-2009年6月),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L07CJL026);(10)綠色采購提高企業績效的方法與應用研究(2002年1月-2004年12月),省博士啟動基金(2002102090);(11)面向國際競爭的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型及應用研究(2004年1月-12月),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教外司留[2003]406號);(12)綠色供應鏈管理動力模型研究(2008年5月15日-6月15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項目(70810107002);(13)綠色供應鏈管理與循環經濟發展(2006年10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項目(70610107033);(14)綠色供應鏈管理與產品生態設計(2005年9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項目(70510107030);(15)工業園可持續管理研討會(2004年10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項目(7007028);承擔的其他項目:(1)遼寧(本溪)生物醫葯產業基地生態規劃(2008年5-12月),本溪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2)高速公路建設生態成本核算研究(2008年5-12月),山東省交通廳公路局;(3)中-日環境管理比較研究(2008年1-6月),日本國立環境研究所;(4)大連市循環經濟試點工作實施方案(2006年9-12月),大連市縱向課題(大發改投字[2006]588號,大財指建[2006]784號);(5)中國製造企業環境管理效率研究(2004年1-12月),日本績優中心計劃——環境管理和國際合作社會能力,日方負責單位為廣島大學國際開發與合作研究學院;(6)綠色供應鏈管理教材和教科書開發(2003年3-8月),CIDA Tier 1(加拿大國際發展署重大項目資助,S-61562)子課題;(7)大連高新技術園區七賢嶺生態規劃(2006年4-12月),副組長;(8)浙江省台州市路橋區「十一五」科技發展規劃(2005年3-12月),執行負責人;(9)大連市循環經濟發展規劃(2005年5月-2006年5月),執行負責人;(10)大連雙D港生態工業園規劃(2004年4月-2004年8月),副組長,主要負責一體化固體廢物資源管理規劃和生態產業鏈規劃;(11)天津開發區生態工業園規劃(2002年5月-2003年4月),副組長,主要負責一體化固體廢物資源管理規劃、企業生態設計指南和政策規劃;(12)煙台開發區生態規劃(2002年1月-6月),副組長,主要負責企業綠色供應鏈規劃與設計;(13)綠色供應鏈評估方法研究(2000年10月-2001年4月),香港理工大學資助;(14)綠色供應鏈的建立、評估與管理(2000年9月-2001年8月),本校小額資助;(15)基於綠色供應鏈的產品生態設計評估方法研究(2001年9月-2002年8月),管理學院小額資助;(16)大連-香港環保人員環保意識比較研究(2000年6月-12月),香港理工大學資助;(17)大連-香港企業領導環保意識比較研究(2000年4月-9月),香港理工大學資助,第二負責人,主要負責大連市企業經理環境意識研究;(18)生態工業園運營管理模式研究(2000年7月-2001年6月),大連市科委項目,第二負責人。作為主要參加者參加的項目主要有:(1)基於GIS的大連市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研究(2005年7月-2007年6月),大連市留學回國啟動基金(2005J22JH015),第二參與人;(2)碧流河流域GIS數字化管理中心示範工程(2005年7月-2007年6月),大連市科技計劃項目,第三參與人;(3)中國沿海社區生態規劃與環境管理,CIDA Tier1(加拿大國際發展署重大項目,S-61562)(2002-2007),申請者為主要參加者,研究綠色供應鏈管理、中國企業競爭力提升等,總經費400萬加元(約合人民幣2600萬元);(4)大連保稅區生態規劃(2005年6-12月);(5)黑龍江省甘南縣富華國際生態產業園規劃(2005年3-12月);(6)營口港A港池生態規劃(2005年3-12月);(7)營口港仙人島港區生態規劃(2005年6月-2006年12月),排名第三;(8)大連開發區生態工業園規劃(2002年3月-2003年1月),副組長,主要負責案例搜集、翻譯和加入WTO中國企業競爭力提升規劃。指導碩、博士生研究方向:(1)供應鏈管理與物流管理(2)企業環境管理(3)統計分析與實證研究(4)博弈論應用研究
作為第一參加人(合作單位負責人)參與國家自然科學重點項目(71033004)。
作為項目負責人或者副組長承擔完成國際合作、政府委託和橫向咨詢課題18項;作為主要參與人完成各類課題8項。 國外學術期刊:
(1)朱慶華,柳卿,『Eco-design planning in a Chinese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company: Benchmarking its parent company』, Benchmarking: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錄用);(2)朱慶華,耿涌,Fujita Tsuyoshi,Shizuka Hashimoto (2010),『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leading manufacturers: Case studies in Japanese large companies』,Management Research News,33(4),April 2010;(3)耿涌,朱慶華, Brent Doberstein,and Tsuyoshi Fujita (2009), 『Implementing China』s Circular Economy Concept at the Regional Level: a review of progress in Dalian』, China, Waste Management,29,996-1002,SCI檢索(影響因子2005年1.123,2006年1.223,2007年1.338)、EI檢索,Available online 19 September 2008;(4)朱慶華, Jo Crotty and Joseph Sarkis(2008),『A Cross-Country Empirical Comparison of Environmenta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the Automotive Instry』, Asian Business & Management journal,7(4):467-488,SSCI檢索;(5)朱慶華, Joseph Sarkis and Kee-hung Lai (2008), 『The role of organizational size in the adoption of GSCM practices in China』,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5(6):322-337,Published Online: 14 Feb 2008.(6)朱慶華, Joseph Sarkis and Kee-hung Lai (2008), 『Confirmation of a measurement model for GSCM implement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ction Economics,111:261-273,SCI檢索(影響因子2005年1.008,2006年1.183,2007年0.995)、SSCI檢索(檢索號:260AK)、EI檢索(檢索號:075211002346),2008年遼寧省自然科學學術成果獎(一等),2008-LN0164;(7)朱慶華, Joseph Sarkis,J.J.Cordeiro and Kee-hung Lai(2008), 『Firm level predictors of Emergent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the Chinese Context』, Omeg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Volume 36, Issue 4, August 2008, Pages 577-591,SCI檢索(影響因子2005年0.648,2006年0.663,2007年1.327)、SSCI檢索(檢索號228OY);(8)朱慶華, Joseph Sarkis and Kee-hung Lai (2008),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mplications for Closing the Loop』,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E: 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 Review,Vol 44/1 pp 1-18,SCI檢索(影響因子2005年0.904,2006年0.896,2007年1)、SSCI檢索(檢索號:231GG);(9)朱慶華, Joseph Sarkis(2007),『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institutional pressures on emergent green supply chain practices and performa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ction Research,45(18-19):4333-4355,SCI檢索(2006年影響因子0.799,2007年0.56,檢索號216DD)、SSCI檢索(檢索號:216DD)、EI檢索(檢索號073610804393,September,2007;(10)朱慶華, Joseph Sarkis and Kee-hung Lai(2007), 『Initiatives and outcomes of GSCM in 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85(1):179-189,SCI檢索(影響因子2005年1.163,2006年1.477,2007年1.446)、SSCI檢索(檢索號:205UF);(11)耿勇,Murray Height,朱慶華(2007).『Empirical Analysis of Eco-Instrial Development in China』,Sustainable Development,15,121-133,SSCI檢索(檢索號170NV);(12)朱慶華, Joseph Sarkis and Kee-hung Lai (2007),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essures, Practices and Performance within the Chinese Automobile Instry』,Journal of Cleaner Proction,15(11-12):1041-1052,SCI(影響因子2005年0.832,2006年0.762,2007年1.073,檢索號165FD)、SSCI檢索、EI檢索(檢索號071110486724);(13)耿勇,朱慶華,Murray Height(2007),『Planning for Integrated Solid Waste Management at the Instrial Park Level: A Case of Tianjin, China』, Waste Management,27(1):141-150,SCI檢索(影響因子2005年1.123,2006年1.223,2007年1.338,檢索號115UZ)、EI檢索(檢索號064610234691),2008年遼寧省自然科學學術成果獎(一等),2008-LN0022;(14)朱慶華, E. Lowe, Yuan-an Wei, Donald Barnes(2007), 『Instrial Symbiosis in China: A Case Study of the Guitang Group』, Journal of Instrial Ecology 11(1):31-42,SCI(2007年1.962,檢索號139LP)和EI雙檢索(檢索號070710426813);(15)朱慶華,Joseph Sarkis(2006), 『An inter-sectoral comparison of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China: Drivers and practices』, Journal of Cleaner Proction 14(5):472-486, SCI(影響因子2005年0.832,2006年0.762,2007年1.073,檢索號015ZE)、SSCI檢索和EI雙檢索(檢索號06049662063),2007年大連市自然科學獎(論文類)二等獎(證書編號:2007-133);(16)朱慶華,Joseph Sarkis, 耿勇(2005),『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China: pressures, practices and performa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and Proction Management, 25(5):449-468, SSCI檢索(檢索號946EC),影響因子2006年0.597;(17)朱慶華,耿勇(2005) 『Statistical analysis for relations between practice and performance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mong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 China』,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Forum(in German), 13 (1): 65-70;(18)朱慶華,Raymond Cote (2004). 『Integrating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to an embryonic eco-instrial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the Guitang Group』,Journal of Cleaner Proction, 12 (8-10): 1025-1035,SCI檢索(2004年影響因子0.688;2005年影響因子0.832)、EI檢索;(19)朱慶華,Joseph Sarkis (2004). 『Relationships between operational practices and performance among early adopters of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Chines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2(3):265-289,SCI檢索(影響因子2004年1.955;2005年1.419;2006年2.042;2007年1.851)、EI檢索,2004年期刊最優秀三篇論文之一;(20)朱慶華,J. Sarkis (2004). 『The link between quality 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firms of differing size: An analysis of different size organizations in 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Management ,13(3): 53-64;(21)朱慶華,耿勇(2002).』Integrating environmental issues into supplier selection and management』, The Journal of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Strategy and Practice,2002年8月發表,Issue 35,PP27-40.發表錄用中文期刊文章52篇。編著
(1)朱慶華、耿勇,《工業生態設計》(22.3萬字),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年1月;(2)朱慶華,《綠色供應鏈管理》(25.4萬字),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年2月。 2004年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三篇最優論文之一(2005年8月),Elsevier Science and Ecation and Research Foundation of APICS,2005年8月,JOM 2004 Finalist Paper Award。
2007年獲得大連市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二等獎。
2008年獲得遼寧省2005-2006年度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三等獎。
2008年獲得遼寧省自然科學學術成果獎(一等)。
2009年獲得AOM(Academy of Management)美國管理學會年會最優論文。
參與項目曾獲得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大連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大連市科技進步二等獎、遼寧省教育廳科技進步一等獎。

Ⅷ 區域發展不平衡,是山東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難題。山東省委、省政府為解決這一難題進行了長期探索,先後提

(1)①構想體源現了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標。促進全省區域協調發展,有利於實現共同富裕。②構想體現了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有利於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促成優勢互補,推進區域一體化發展。③構想體現了科學發展的精神實質。統籌兼顧全省區域協調發展,堅持了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
(2)①事物是普遍聯系的,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要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統籌規劃,促進山東省整體發展。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辯證統一的,既要抓住重點,又要統籌兼顧。突出抓好「一體」帶動「兩翼」,「兩翼」支撐「一體」,合力推動全省區域協調發展。③辯證的否定觀既是發展的環節,又是聯系的環節,要求我們樹立創新意識。「一體兩翼」構想突破了傳統區域發展理論,是對全省區域發展思路的創新。

Ⅸ 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的研究內容是什麼

資源與環境經濟學是用現代經濟學的方法研究自然資源與環境資源配置的問題。包括七大核心理論,即環境經濟手段理論,資源環境價值核算理論,綠色國民收入核算理論,自然資源經濟理論,能源經濟理論,循環經濟理論,國際環境經濟理論,最後還有資源與環境經濟政策。參見沈滿洪著《資源與環境經濟學》。

Ⅹ 山東省耕地後備資源開發戰略研究

耕地後備資源是指在現有技術經濟條件下可以開發為耕地的未利用地和因各種原因導致的閑置廢棄地,是一組地類的組合。耕地後備資源是補充耕地、實現「占補平衡」的主要潛力所在,耕地後備資源的數量、質量、分布狀況以及開發利用戰略都對全省土地利用產生重要影響。山東省根據國土資源部《關於開展東部地區耕地後備資源調查評價工作的通知》要求,自2002年9月至2003年9月實施了全省耕地後備資源調查評價工作。這次調查評價所得數據較全面地反映了全省耕地後備資源的數量、質量和分布狀況,為制定全省耕地後備資源開發戰略提供了基礎、完整、現勢的資料。

1 山東省耕地後備資源現狀

1.1 總量與結構

根據調查,山東省全部耕地後備資源面積為7590731.1畝,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3.20%,其中可開墾耕地後備資源6484615.0畝,佔全省耕地後備資源的85.43%;可復墾土地1106116.1畝,佔14.57%。全部耕地後備資源中,國家級耕地後備資源(指相對集中連片面積大於600畝、單片面積大於100畝的可開墾耕地後備資源和相對集中連片面積大於300畝、單片面積大於50畝的可復墾耕地後備資源)5486255.9畝,佔全部耕地後備資源的72.28%;其中可開墾後備資源4573598.9畝,佔全省國家級耕地後備資源的83.36%;可復墾後備資源912657.0畝,佔16.64%。具體見表1。

可見,山東省的耕地後備資源主要是可開墾後備資源,以荒草地和鹽鹼地為主;可復墾耕地後備資源中的廢棄壓佔地佔有一定比重,主要是一些磚瓦窯場、村莊搬遷後的廢棄地和工礦廢棄地,塌陷地主要是採煤塌陷地。

1.2 空間分布

山東省耕地後備資源空間分布不均衡,大部分優質的耕地後備資源富集於魯北黃河三角洲沖積洪積平原區。該區的濱州、東營兩市的耕地後備資源總量就佔了全省的40%,兩市耕地後備資源面積要佔到各自土地總面積的近10%和15%,而且該區耕地後備資源大都集中連片,國家級的後備資源要佔到全省的45%以上。全省其他地區的後備資源存量則較為貧乏。詳見表2。

表1 山東省耕地後備資源總量及構成

表2 山東省耕地後備資源分布 單位:畝

1.3 權屬構成

山東省耕地後備資源中集體所有6 577 553.3畝,佔全省耕地後備資源總量的86.7%;國家所有耕地後備資源1 013 177.8畝,佔全省耕地後備資源總量的13.3%。

國家級耕地後備資源中集體所有477 3337.1畝,佔全省國家級耕地後備資源總量的87.0%;國家所有712 918.8畝,佔全省國家級耕地後備資源總量的13.0%。

1.4 質量分級

根據東部地區耕地後備資源調查評價技術規定,結合山東省耕地後備資源的實際情況,將評價指數大於80的作為易開發土地,50~80的為較易開發土地,小於50的為較難開發土地。

根據調查評價結果,全省易開墾耕地後備資源面積為2 385 383.4畝,佔全省耕地後備資源的31.4%;較易開墾後備資源3 312 586.4畝,佔43.6%;較難開墾土地786 645.2畝,佔10.4%。易復墾土地734 559.4畝,佔全部後備資源的9.7%;較易復墾土地325 260.6畝,佔4.3%;較難復墾土地46 296.1畝,佔0.6%(圖1)。

圖1 山東省耕地後備資源質量構成

山東省後備資源以易開發和較易開發後備資源為主體。

2 耕地後備資源開發約束因素及潛力分析

2.1 主要耕地後備資源類型與開發約束因素

可開墾荒草地、可開墾鹽鹼地、可開墾葦地、可開墾灘塗、可復墾廢棄壓佔地和可復墾塌陷地是山東省最主要的幾種耕地後備資源類型,六種類型面積總計達716.86萬畝,佔到全部耕地後備資源的94.45%,是山東省耕地後備資源的主要潛力所在。

2.1.1 可開墾荒草地

全省共有可開墾荒草地總面積2994301.5萬畝,佔全省全部耕地後備資源總量的39.45%,占可開墾耕地後備資源總量的46.18%。根據地表起伏程度的差異,又可以分為可開墾平原荒草地和可開墾山區荒草地兩種,前者主要分布在魯西和魯北平原區,後者集中在半島丘陵區和魯中南山地區。

大部分可開墾平原荒草地為易開墾土地,其開發主要受水文和土壤條件的制約。由於地勢低窪,地下水位高,而且長期排水不暢,大部分土壤都有輕度鹽鹼化現象,影響農作物生長。其開發需要挖溝排水、深翻土地、建方田;鹽鹼較嚴重的地區可選種耐鹽鹼農作物,逐步改良土壤。平原荒草地開發的投入相對較少,特別是魯北黃河三角洲地區的可開發荒草地,單片面積大、分布廣,便於集中大規模開發。通過完善的工程設施開發能保證所開發耕地的穩產高產。合理開發平原荒草地後備資源還可以起到改善生態環境的作用。

山區荒草地的制約因素較多,在評價結果中更多的屬於較易和較難開墾土地。首先是地形坡度大,對其開發容易導致水土流失,一般情況下需要修築梯田;其次山區荒草地土層薄,土壤有機質含量低,礫石含量高,開發為耕地的質量一般較差;另外,山區荒草地的灌溉水源保障程度普遍低,而且大都需要電力提灌,增加生產成本。可開發山區荒草地主要分布在魯中南山地區和山東半島丘陵區,單片面積小,分布零散,開發的組織和協調難度大。

2.1.2 可開墾鹽鹼地

可開墾鹽鹼地為山東省第二大後備資源類型,總量達2071101.2畝,主要分布在魯北沖積平原區,相對集中。

鹽鹼地開發的主要制約因素是土壤的化學性狀,由於土壤中鹽、鹼等化學物質含量高,影響農作物正常生長。另外,鹽鹼產生的原因一般是地勢低窪、地下水位高、排水不暢,這也成為制約鹽鹼地開墾的因素。

可開墾鹽鹼地的開發必須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並重,挖溝排水、灌水壓鹼等水利措施是必不可少的,同時選種耐鹽、耐鹼物種也很重要,這是近年來鹽鹼地改良的主要方向。魯西北平原區「上糧下魚」的模式比較成功。鹽鹼化程度不同,開發的難易程度差別很大,開發為耕地的質量也不相同,一般輕度、中度鹽鹼化通過改良可以成為優質耕地,而重度鹽鹼化的改良則需要較長的時間和投入,直接開發為耕地的投入大,質量很難保證,一般先開發為園地和牧草地。

2.1.3 可開墾葦地和可開墾灘塗

根據全省耕地後備資源調查結果,全省可作為耕地後備資源的葦地和灘塗1016739.5畝,佔全部後備資源的13.4%,大部分為易開墾後備資源。葦地和灘塗的地形平坦、土壤性狀好,只要採取一些工程措施,一般可以改良成優質耕地。但葦地和灘塗是地表生物多樣性和景觀多樣性的重要載體,有重要的生態價值。近年來國際上對灘塗、濕地保護的呼聲越來越高,因此,對可開墾葦地和灘塗的開發必須謹慎,提前進行相應的環境影響評估。

2.1.4 可復墾廢棄壓佔地

根據調查,全省共有可復墾廢棄壓佔地842056.7畝,主要類型為廢磚瓦窯場、村莊搬遷廢棄地和工礦廢棄地,廣泛分布在全省各地。

可復墾廢棄壓佔地的復墾條件與地表堆積物的厚度、有害物質含量、耕作層破壞程度、覆土來源等要素密切相關。從全省情況看,廢棄壓佔地的破壞程度較輕。像多數磚瓦窯場,生產時只是利用了耕作層下的一定厚度的生土層,因此只要將生土深翻,並將原耕作層返還覆蓋,同時大量施用有機肥料,一般可以復墾為優質耕地,而且出地率高。

2.1.5 可復墾塌陷地

全省共有可作為耕地後備資源的塌陷地244416.2畝,佔全部耕地後備資源的3.2%,集中分布在棗庄、濟寧等採煤塌陷區。塌陷地的復墾限制因素較多,情況也比較復雜,有些還沒有沉穩,塌陷較嚴重地區積水較深,很難再全部復墾為耕地,而且復墾的工程量大,技術要求高,個人和一般組織沒有能力復墾。塌陷地的復墾應堅持綜合開發、合理利用的原則,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漁則漁,不宜過分強調復墾為耕地和整理復墾的出地率,可以借鑒「桑基魚塘」「果基魚塘」的生產模式。塌陷地主要分布在平原區,在塌陷前一般都是優質耕地,塌陷地的復墾不僅是一個經濟技術問題,也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應引起重視。

2.2 山東省耕地後備資源開發潛力

根據近年耕地後備資源開發的經驗,按易開發後備資源開發凈增耕地65%、較易開發後備資源開發凈增耕地60%、較難開發後備資源開發凈增耕地55%的保守數字估計,全部後備資源開發可凈增耕地470萬畝左右,其中國家級340萬畝(表3)。

表3 山東省耕地後備資源開發潛力估算 單位:萬畝

3 耕地後備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戰略

3.1 對幾個基本問題的認識

3.1.1 關於山東省糧食生產目標

糧食生產不同於其他農產品,因為它是維持人類生存的基本物質,這也使它成為關系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戰略性資源,從根源上講,保護耕地就是為了保護糧食生產。糧食又與其他的商品不同,它的需求彈性低,達到一定水平之後需求量不再有太大增長。因此確定一個合理的糧食生產目標是土地資源特別是耕地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前提。

目前全國糧食供給已出現結構性過剩,糧食價格持續穩定在低水平,而且國際市場上的糧食價格比國內還要低,從這一角度看,再過分強調糧食生產似乎沒有必要。但是我國作為一個近13億人口的大國,糧食需求基數大,農業基礎仍然十分脆弱,特別是糧食生產的保證率和保障能力不夠高,一旦發生全國性的自然災害,對我國的國家安全和全球糧食市場都會造成巨大沖擊;其次,我國目前的糧食過剩僅僅是結構性的,還面臨提高糧食質量、豐富糧食結構的問題,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用過多的外匯大量進口糧食也是不現實的。山東省是一個人口和農業大省,也是我國農業生產條件較為優越的省份,維持一定的糧食產量是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也是對國家負責任的表現。但在農業產業化和經濟市場化的前提下,過分強調糧食生產,甚至把全省作為商品糧基地的設想是不利於全省經濟發展的。

3.1.2 關於農業市場化、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與後備資源開發

加入WTO後,我國農業的市場化程度加快。山東省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帶,各地在這方面也做了不少積極的探索,可以從近年來我省土地利用結構變化上反映出來。

關於農業市場化問題,現在普遍認為,我國在國際市場上穀物等大宗農產品生產方面不具備競爭優勢,但在需投入較多勞動力的蔬菜、園藝、林果、畜禽以及中草葯等特色農產品生產方面有優勢,這些產業是今後發展的重點,相應的土地資源配置也應向這些產業傾斜。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的另一個重點是種植業結構調整,即由糧(食)經(濟)二元結構向糧(食)經(濟)飼(料)三元結構轉變,這已經取得廣泛共識。傳統的糧食生產,口糧與飼料不分,把人吃的糧食用作飼料糧,飼料生產完全依附於糧食生產,這既加劇了糧食供需結構的短缺,增加糧食壓力,又制約了飼料產業的發展,致使畜牧業發展緩慢;既限制了糧食生產效益的提高,又制約了非糧食物和動物性食物的發展。據研究(梅方權,2001),在過去的20年中,糧食和食物的消費量和消費結構發生顯著變化,預測到2010年人均糧食需求量也就在400~420千克,其中口糧不到200千克;到2030年人均糧食需求量在420~450千克,口糧下降到140千克,人均糧食需求量的30%~50%都是用作飼料,因此未來增加的主要是飼料用糧。

飼料除了包括一部分糧食類飼料(如玉米)外,還包括草類飼料,而後者的前景更為廣泛。據國家有關部門預測,世界范圍內綠色飼料生產消費呈持續增加的態勢,國際市場每年向我國求購草粉1000萬噸,優質苜蓿乾粉銷價高出玉米20%,國內市場保持現有畜牧業水平每年草產品需求缺口達4500萬噸,而且草地生態系統更接近自然生態系統,其生態意義要比耕地大的多。草類飼料的生產主要依靠牧草地,當然也可以在耕地上種植人工牧草,這就使得耕地和牧草地的界限趨於模糊,也對傳統土地分類系統和耕地管制模式提出了挑戰。

3.1.3 關於人口城鎮化與城鎮發展

我國在對人口城鎮化的認識上長期存在誤區,實際上城鎮,特別是城市是一種高度集約的土地利用方式,也是一種現代化的人居方式,人口城鎮化是伴隨社會經濟發展而產生的一個必然現象。以山東省為例,農村人均居民點用地超過180平方米,而城市人均用地面積則不足120平方米。目前山東省農村剩餘勞動力約700~800萬左右,向城市轉移一個農村人口就相當於節省建設用地60平方米。如果能及時地通過土地整理和農村宅基地流轉推進城鎮化進程,減少建設佔地的潛力是很大的,應該做好這篇大文章。

當前各級政府都已認識到城鎮化的重要意義,相關的促進政策也逐步出台,而山東省的人口城鎮化水平已經達到39%,超過了城鎮化加速的臨界點。可以設想未來幾年是山東省城鎮加速發展期。鑒於城鎮在空間分布上的連續性,城鎮發展大量佔用耕地是不可避免的,但同時會空閑出大量的農村居民點用地,因此農村居民點整理復墾是實現土地利用良性循環的重要步驟,也是今後土地管理工作重點。

3.2 未來10年山東省土地供需的總量平衡控制預測

土地供需的關鍵是要解決好農用地和居民點建設用地這兩個主要地類的用地問題,首要的是保障基本的糧食生產,其次是控制建設用地規模。

(1)農用地供需預測。根據有關機構的預測結果和山東省政府確定的人口控制目標,2010年全省人口總量達到9 500萬人左右,糧食需求量按人均每年400千克計算,實現糧食基本自給的目標,共需要生產糧食380億千克,糧食單產按435千克/畝計算,需糧食播種面積8 735.6萬畝,糧食復種指數按1.75計算,糧食生產需要佔用耕地4 991.8萬畝。現有耕地總量11 400萬畝,完全能夠滿足糧食需求量。

(2)居民點用地預測。據預測,2010年全省城鎮化水平將達到50%左右,全省總人口9 500萬人,城鎮和農村人口各4 750萬。城鎮人均佔地按110平方米估算,共需建設用地780萬畝左右,比目前多出255萬畝左右;農村人均居民點用地按150平方米計算,共需農村居民點用地1 080萬畝左右,比目前少出750萬畝左右;二者內部平衡減少居民點用地300~450萬畝。

(3)其他用地預測。山東省現有林地、園地面積3 495萬畝;尚有可造林地1 485萬畝(荒山荒地508.5萬畝,退耕還林地976.5萬畝);加上農田林網、林糧間作、地堰開發和四旁樹共折實1 605萬畝;森林覆蓋總面積可以達到6 600萬畝左右;再加上可調整林地和園地,2010年左右森林覆蓋率可以達到28%以上,超過省政府確定的25%的目標。隨著全省地級市間高速公路貫通,交通建設將會進入一個相對平穩期,交通用地的增長將放緩。

通過對耕地、林地、園地和居民點用地等幾個主要用地方式的供需分析表明,只要合理利用,山東省現有的土地資源完全能夠滿足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3.3 山東省耕地後備資源開發的時序和策略

3.3.1 從利用手段看,優先考慮復墾,謹慎開發

土地開墾受資源總量的限制,難以持續,土地復墾和整理才是實現土地利用的良性循環和集約利用,保障土地可持續利用的根本手段。

從生態效益的角度考慮,可開墾後備資源都是未利用地,它們目前的生態系統最接近自然生態系統,具有高度的穩定性,對其開發會或多或少地破壞這種自然生態環境,像葦地、灘塗、沼澤等地類都有重要的生態價值,應謹慎開發。而可復墾後備資源大部分地表裸露,有些積水,對其合理開發可以起到保護水土、改善環境的作用。綜合考慮,山東省補充耕地應優先考慮復墾,謹慎開發。

3.3.2 從利用方式看,近期以開發為林地、園地和牧草地為主,以開發為耕地為輔

前面已對當前的糧食供需形勢做了分析,耕地特別是糧食生產的比較收益低,有些地區農民自發將其轉為林地、園地,在這種情況下再大規模投資開發耕地從經濟效益上看是不合理的。較為現實的選擇是先少量投入開發為林地、園地和牧草地,這樣的投入產出效益會高一些,而且生態功能強於耕地;同時,通過種植林果、牧草可以改良土壤,提高土地質量,為將來耕地開發奠定良好基礎。

3.3.3 在改良方法上,以生物措施為主,輔以工程措施

生態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主方向,它對生態環境和生產設施有嚴格的要求,未來的土地開發、土壤改良應優先考慮採取生物措施,在鹽鹼地開發上尤其如此。近年我國在耐鹽、耐鹼物種培育方面取得較大突破,這對鹽鹼地的開發非常有利,另外,近來在鹽鹼地種植水稻、棉花等試驗也取得了較好的收益,這些經驗和措施應充分推廣利用。一些海拔較高的耕地後備資源,水分缺乏,又不具備灌溉條件,種植耐旱植物是必要的。大規模的工程措施投資大、周期長,對周圍環境影響強烈,應充分論證。能用生物措施替代的,盡量採用生物措施。

4 耕地後備資源開發利用的政策和機制保障

4.1 耕地後備資源開發利用必須以科學規劃為前提

規劃作為土地管理工作的龍頭,是宏觀調控土地配置的主要手段,也是土地資源科學合理開發利用的基礎,耕地後備資源的開發利用必須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實施強有力的規劃管理。

耕地後備資源開發利用規劃的編制要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有關法律、法規、規章為依據,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統籌考慮,合理定位,明確制定規劃目標。在保障全省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證「占補平衡」管理目標的實現。必須把地方性的、階段性的規劃目標納入總體規劃、長遠規劃統籌考慮,以避免總體規劃與專項規劃的不統一、不和諧。

耕地後備資源開發利用規劃必須充分考慮生態環境問題,把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自然環境優化、對土地資源的需求等要素綜合考慮,綜合規劃。山東省生態保護的重點是黃河三角洲地區和生態條件惡化的部分山區。對這些地方的耕地後備資源進行規劃開發時,一定要高度重視,反復研究、論證,不可盲目決策。

耕地後備資源開發利用規劃的編制要強化公眾參與意識。耕地後備資源開發利用規劃作為一項法規性的文本,既要充分考慮到規劃實施後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的積極和消極作用。同時,要引入有效的監督制約機制,對於土地利用規劃失誤和規劃中強制性內容執行不嚴,要追究領導責任,建立規劃行政管理責任追究制度,確保土地利用規劃的權威性和嚴肅性。

4.2 耕地後備資源的開發利用要不斷創新管理運行機制

4.2.1 開拓思路,改革耕地後備資源開發利用的投入機制

山東省土地開發整理的資金現在主要是政府投入。隨著全省經濟建設的高速發展,土地供需矛盾變化,要求加快耕地後備資源的開發利用,以保障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土地資源的需求,這種形勢下,僅僅依靠政府投入是不夠的。因此,要大膽創新,開拓思路,改革和完善耕地後備資源開發的投入機制。這方面不少地方摸索出了成功的經驗。山東省黃河三角洲地區的東營市,是耕地後備資源的富集區,近年來採取「借雞生蛋」的做法,引進外地大企業、大財團進行集中連片、規模化、產業化進行農業綜合開發,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所以,應該積極制定相關政策,本著誰投資誰受益原則,鼓勵、支持各種社會力量和資金參與耕地後備資源的開發利用。規模相對較小、開發難度不大、收益來得較快的地區,可以試行股份制、合作制等形式,鼓勵、支持農民自主開發。經濟實力較強、發展較快的地區,可以試行租賃承包制、風險投資制等,鼓勵企業、社團等社會力量參與投資開發。經濟相對發達、耕地後備資源相對不足的地區,可以試行異地開發代理制,以商業化投入方式運作,加大耕地後備資源的開發力度。

4.2.2 創新機制,實現耕地後備資源開發利用的產業化運作

對於大面積集中連片耕地後備資源的開發,一定要做到高起點規劃設計,高標准高質量施工,開發一片成功一片,高效利用一片。列入國家土地開發整理重點地區的工程項目、跨區域工程項目,可以採取招投標制。從規劃設計、現場施工到質量監理、成果驗收,形成產業鏈,逐步實現規模化、產業化運作,使耕地後備資源的開發利用,達到高起點規劃、高標准設計、高質量施工、高效益產出的產業化運作目的。縣域內相對集中的耕地後備資源,在開發難度相對不大又能夠形成規模的地區,也可以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實施規模化、產業化運作。

4.2.3 統籌兼顧,實現耕地後備資源的合理配置

在耕地後備資源開發利用的決策過程中,要根據當地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自覺服從、服務於農業內部的產業結構調整,做到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漁則漁,以取得最大綜合效益為目的,不能僅僅局限於單一種植糧食作物。濱州市無棣縣的水灣鎮形成了規模化的專業蘆葦市場,輻射周邊數省;淄博市博山區的東部山區,農民開發沙石薄嶺、河灘荒地種植中葯材,每畝收益2000元左右,效益高於種植糧食作物;聊城市莘縣開發窯場廢棄地種植高效林果樹,成為山東農業大學高效林果種植的示範基地。各地這樣的例子很多,值得學習和借鑒。

4.2.4 強化管理,實現耕地後備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山東省國土資源廳作為政府主管部門,應健全領導和指揮、調度機構,制定全省統一的後備資源開發利用規劃和實施方案。市、縣一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也應健全相應的領導和指揮、調度機構,制定相應的開發利用規劃和實施方案。進一步強化管理,規范運作,不斷提高管理水平。要充分運用成熟的技術方法和技術手段,將本次調查評價成果數字化,建立基礎數據信息系統,實現數字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綜上所述,耕地後備資源的開發利用是一項系統工程,是一項造福於人民群眾和社會的民心工程,是一項保證經濟、社會、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可持續工程。一定要認真分析研究山東省土地資源的供需矛盾和保護戰略,反復論證耕地後備資源開發利用的時序和策略,研究制定耕地後備資源開發的目標任務,找到一條適合中國特色的開發利用的道路,保證山東省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閱讀全文

與山東省經濟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研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