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歐洲經濟一體化發展委員會

歐洲經濟一體化發展委員會

發布時間:2021-02-20 18:26:32

① 歐洲經濟一體化的根本原因

1)根本;戰後需要發展本國的經濟
2)現實因素;歐洲在二戰後,世界經濟中心的地位日版益被美國所取代權。
3)外部因素;受到美蘇的威脅
4)直接因素;1950年『舒曼計劃』的提出
6)歷史因素;法德世仇得到了和解,並且歐洲各國有近相同的歷史傳統,宗教、文化、意識形態。
7其他因素;各國經濟水平無太大差異,經濟聯系較緊密。都實行資產階級議會民主制。
各國都迫切恢復它們在國際事務中的重要地位。

② 歐洲經濟一體化發展委員會怎麼樣

目的是抗衡超級大國,平起平坐

③ 歐洲一體化是指什麼

歐洲一體化起始於國家間的功能性合作,即歐洲煤鋼共同體,此後又經歷了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共同體到歐洲聯盟。期間,歐洲共同體/歐洲聯盟不僅在經濟上先後實現了關稅聯盟、共同農業政策、歐洲貨幣體系、歐洲經濟與貨幣聯盟(單一貨幣歐元),而且在政治制度和機構建設以及法律體系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例如在制度安排上法的歐洲理事會、歐洲聯盟理事會、歐洲聯盟委員會、歐洲議會和歐洲法院;在法律體繫上的歐洲共同體和歐洲聯盟的各種條約和歐洲層面的司法體系。這就給人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即歐洲一體化的內涵到底是什麼?歐洲一體化是經濟一體化、政治一體化還是法律一體化,抑或是三者交織在一起的一種綜合互動過程。
按照我們的理解,一體化是指多個原來相互獨立的主權實體通過某種方式逐步結合成為一個單一實體的過程。一體化過程既涉及國家間經濟上的,也涉及政治、法律和文化上,或整個社會的融合,是政治、經濟、法律、社會、文化的一種全面互動過程。由於它涉及的是主權實體間的相互融合,並將最終成為一個在世界上具有主權資格的單一實體,因而它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國家間合作,涉及的也不僅僅是一般的國家間政治或經濟關系。作為一種主權融合的過程,它將主要是一種政治的和法律的過程。一體化的基本特徵在於自願性、平等性和主權讓渡性,其核。已是國家主權的自願讓渡。國家主權的讓渡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制度化和法律化就成為實現一體化的基本前提和保障。所以,歐洲一體化的發展並不是一種簡單的經濟一體化或政治一體化,而是政治經濟一體化交織並進、相互作用的過程,經濟一體化中包含政治一體化,政治一體化推動著經濟一體化。而法律化則在其中發揮著主導作用。

④ 歐洲政治經濟一體化內容

內容:1952年成立歐洲煤鋼共同體
1958年成立經濟共同體和原子能共同體,推動經濟一體化專
重大措施:1建立關屬稅同盟 2共同的農業政策 3歐洲貨幣體系 4建立沒有內部邊界的統一大市場
1991年簽訂《歐洲聯盟條約》即《瑪斯特赫特條約》:制定了實現政治經濟貨幣聯盟的目標 確立了分階段完成經濟和貨幣的一體化目標 將歐共體正式改名為歐洲聯盟(EU)同時提出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以及司法與內政事物的合作。 1993年歐盟正式成立,標志著由一個經濟一體化組織轉變為一個政治經濟雙重性質的組織,合作內容由經濟一體化發展到 經濟政治軍事一體化 。2002年1月1日歐元正式啟動。
影響:歐洲一體化符合歐洲整體利益和歐洲各國利益,加快了歐洲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的穩定與和平,改變了世界格局極大的提高了歐洲的國際地位 。

⑤ "歐洲共同體","歐洲經合組織","歐洲自由貿易聯盟","歐洲經濟互助委員會",都是些什麼組織呀

歐洲共同體
歐盟的前身是歐洲共同體
1993年11月1日歐洲共同體更名為歐盟
歐洲共同體是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煤鋼聯營和歐洲原子能聯營的總稱。
1958年1月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聯營成立後,同1952年7月成立的歐洲煤鋼聯營共同設立歐洲議會和法院。
1965年4月,法、西德、意、荷、比、盧6國把三個組織的部長理事會和委員會統一起來簽訂了條約。1967年7月統一了機構。三個組織的主要共同機構有:部長理事會(最高決策機構設在布魯塞爾)、歐洲共同體委員會(簡稱歐洲委員會,最高執行機構設在布魯塞爾)、歐洲議會(最初為監督機構,以後陸續增加咨詢職能和某些立法權,設在盧森堡)、歐洲共同體法院(簡稱歐洲法院,最高仲裁機構,設在盧森堡)。
1973年起,英國、愛爾蘭和丹麥正式加入後,歐洲共同體成員增加到9國。1974年12月,共同體決定把原來不定期舉行的成員國首腦會議制度化,規定每年舉行3次,定名為歐洲理事會,商議共同體對內對外的重大政策問題。
1975年起,希臘、葡萄牙和西班牙先後向歐洲共同體正式提出申請加入,希臘已於1979年5月28日簽署加入共同體的協定,從1981年元旦起成為成員國,其他兩國也正在就參加問題與共同體進行談判,歐洲共同體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
從1979年6月起,歐洲議會的議員從198名增加到410名,全體議員都改為由公民直接選舉產生,並繼續加強歐洲議會的立法權。實際上,歐洲共同體已經由經濟共同體發展成為政治、經濟統一的歐洲聯盟

歐洲經濟合作組織
1948年4月16日歐洲經濟合作組織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各國經濟嚴重削弱,迫切需要聯合起來實施馬歇爾計劃,以穩定歐洲經濟。英國、法國等18個國家根據1948年4月16日通過的《歐洲經濟合作公約》成立了歐洲經濟合作組織。該組織設有部長理事會,下設執行委員會。主要目的是確保各成員國實施美國財政援助,發揮各成員國的經濟力量,促進歐洲的經濟合作,為歐洲復興作出貢獻。1961年9月30日,歐洲經濟合作組織改組為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歐洲自由貿易聯盟
歐洲自由貿易聯盟 (European Free Trade Association -- EFTA) 又稱「小自由貿易區」。1960年1月4日,奧地利、丹麥、挪威、葡萄牙、瑞典、瑞士和英國在斯德哥爾摩簽訂《建立歐洲自由貿易聯盟公約》,即《斯德哥爾摩公約》。該公約經各國議會批准後於同年5月3日生效,歐洲自由貿易聯盟正式成立,簡稱歐貿聯。總部設在日內瓦。歐貿聯的宗旨是在聯盟區域內實現成員國之間工業品的自由貿易和擴大農產品貿易;保證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在公平競爭的條件下進行;發展和擴大世界貿易並逐步取消貿易壁壘。其主要任務是:逐步取消成員國內部工業品的關稅和其他貿易壁壘,以實現「自由貿易」;對其他國家的工業品仍各保持不同的關稅率;擴大農產品的貿易;不謀求任何形式的歐洲政治一體化。
歐貿聯主要有理事會,常設委員會以及秘書處組成。理事會是最高權力機構,由各成員國部長或常駐代表組成,每年開會2次,主席由成員國輪流擔任,任期半年。有關承擔新義務的決定須由全體一致通過,其他問題以多數通過。常設委員會下設原產地和關稅專家、貿易專家、預算、經濟、貿易技術壁壘、咨詢委員會等委員會。咨詢委員會由各國指定的僱主、工會代表和個人組成,在每次理事會前舉行會議。秘書處負責處理日常事務,設秘書長、副秘書長各1人;此外,還設有:監督局,1993年1月成立,1994年1月1日正式工作,設在布魯塞爾,負責監督歐貿聯成員國遵守歐洲經濟區協議,歐貿聯國家企業遵守歐洲經濟區競爭原則;法院,1994年1月24日,各成員國簽署了建立法院的協議,設在日內瓦,由5名法官組成,其職責和許可權與歐洲法院相似。
成員國共有4個(至1998年7月):冰島、挪威、瑞士和列支敦斯登。1960年3月,列支敦斯登成為准成員,1991年5月正式加入。1961年6月,芬蘭成為准成員國,1986年1月正式加入。1970年3月,冰島加入歐貿聯。1973年1月,英國、丹麥退出。1985年12月31日,葡萄牙退出。1994年12月31日,奧地利、瑞典、芬蘭退出後加入歐盟。
出版物有:《歐洲自由貿易聯盟公報》(季刊),用英、法、德和斯堪的納維亞諸國文字出版;《歐貿聯貿易》(年刊),英、法、德文合訂本;《歐洲自由貿易聯盟年度報告》,英、法、德文。

歐洲經濟互助委員會
歐洲經濟互助委員會是歐洲曾經存在的另一個重要的政治經濟組織。二戰後,前蘇聯拒絕參加歐洲經濟合作組織,而決心成立一個共產黨國家自己的組織。1949年1月,經濟互助委員會在莫斯科成立。成立之初,經互會並無一個完備的憲章,而只有一個公報發表,在近十年間,這個公報是闡明經互會目標的唯一文件。直到1959年,經互會憲章才通過,該憲章1960年4月13日生效。1962年和1974年對憲章進行了兩次修改。經互會成立的公報指出該組織的目的是建立蘇聯和其他人民民主國家之間廣泛的經濟合作,但實際上建立之初該組織主要是一個政治組織。該組織的宗旨是促進成員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續提高,逐漸平均富裕程度,加速經濟和技術的進步,穩步提高勞動生產力,促進工業化,加強經濟合作,提高社會主義經濟的聯合。l971年,經互會制定了《經濟一體化綱要》,1979年又制定了《長期合作綱要》,通過"經濟一體化"、"生產專業化"等計劃加強成員國之間的經濟合作。成員國最初有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蘇聯。1949年阿爾巴尼亞、1950年民主德國、1972年古巴、1978年越南、蒙古等也陸續加入了經互會。中國曾被接納為觀察員。由於東歐和蘇聯局勢的巨變,1991年6月28日,經互會在布達佩斯舉行了最後一次成員國大會,會議宣布經互會正式解散。

⑥  歐盟一體化的形成及其運行機制

歐洲的一體化始於二次大戰剛剛結束後要接受美國的集體經濟援助。為了得到美國的經濟援助,西歐國家成立了歐洲經濟合作組織。為利於貿易自由化,這一組織很快就發展成為歐洲經濟合作與開發組織,其成員國幾乎遍布歐洲。在共同防禦方面,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與盧森堡五國於1948年簽署了《布魯塞爾公約》,結成軍事同盟以對抗來自德國和蘇聯的潛在威脅。次年,西歐五國又與美國、加拿大、丹麥、冰島、義大利、挪威、葡萄牙等國簽署了《北大西洋公約》(簡稱「北約」)。北約是一個軍事上更具有國際性,但不涉及政治與經濟發展的組織。同樣,成立於1949年的歐洲委員會致力於政治與文化方面實現統一,並召開了著名的保護人權大會。歐洲委員會獲得了更為廣泛的支持,為後來三個歐洲共同體的成立鋪墊了基礎。從二戰結束到1949年,歐美各國或者在經濟上、或者在軍事上結成聯盟,而當時的蘇聯集團亦在形成之中,從而世界形成了兩大利益集團,冷戰時代隨之而來,以原東德、西德為分界線。1951年,在法國外長舒曼的倡議下,比利時、法國、西德、義大利、盧森堡、荷蘭等西歐6國簽訂了《巴黎協議》,成立了歐洲煤鋼共同體,對煤炭與鋼鐵實施統一管理,比如價格、產量等需由該共同體與各成員國進行協商,最後由共同體決定。1957年,歐洲煤鋼共同體六國在義大利首都簽訂了《羅馬協議》,成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1965年,在沒有英國參加的情況下,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煤鋼共同體與歐洲原子能共同體三大組織合並為歐洲共同體(簡稱「歐共體」)。1973年,丹麥、愛爾蘭、英國三國加入歐共體,西班牙、葡萄牙於1986年加入歐共體;1991年,歐共體理事會在荷蘭的馬斯特里希特召開會議,起草了《歐盟協議書》,1993年,根據《歐盟協議書》,歐共體正式更名為「歐洲聯盟」(簡稱「歐盟」)。1994年制定的《阿姆斯特丹協議》認為,確保歐盟職能部門的有效運作是歐盟東擴的先決條件。奧地利、芬蘭、瑞典於1995年成為歐盟成員國。至此,歐盟成員國達到了15個,人口佔西歐總人口的90%。

歐盟主要包括經濟貨幣聯盟和政治聯盟。經濟貨幣聯盟更多是歐共體成立以來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內在邏輯的產物,政治聯盟更多的是針對歐洲局勢變化所產生的外部壓力的應變措施。經濟貨幣聯盟是馬城條約中最具實質內容的部分。1972年在法國和西德的倡導下,創建了歐洲貨幣體系,2002年1月1日正式起用歐盟統一貨幣「歐元」(EURO),使歐盟的內部市場真正統一起來。歐盟的長遠目標旨在通過共同的外交與國防政策成為鼎足世界的政治實體,通過共同的司法與民政規則產生跨國公民。歐盟下設理事會、委員會和議會,形成相互制約的權力機構。歐盟所制定的經濟目標涉及歐洲市場、農業與交通、經濟與社會、環境政策及歐洲社會基金。歐盟三大權力機構中,歐盟理事會由各國政府的代表組成,是各成員國國際利益的象徵。歐盟委員會是歐盟權力的化身,是立法和執行機構。歐洲議會由全體成員國的公民投票產生,代表歐盟區全體公民的權益。歐洲聯盟另設有歐洲法院和歐洲審計署兩個監督機構,歐洲法院負責維護歐盟法律的尊嚴,歐洲審計署負責財務審計。此外,歐盟還設有經濟與社會委員會、地區事務委員會、歐洲中央銀行、歐洲投資銀行和歐盟投訴中心等五個分支機構,共同參與歐盟事務。

政治聯盟包括外交和安全政策、司法與內務合作等內容,除去對擴大議會權力等機構條款方面的規定外,條約中有關政治聯盟的部分並不像經濟貨幣聯盟那樣具有詳細的內容、時間表和嚴格的共同管理規則。外交和安全政策的目標是,保護共同利益和歐盟的安全;在與聯合國、北約、歐安會和巴黎憲章保持一致的原則下維護和平,促進國際合作;發展和鞏固民主、法律和人權;向形成共同防務推進,將西歐納入共同防務結構。司法和內務的目標是保證共同體人員的自由流動,合作領域集中在移民和政治庇護,反對國際恐怖、犯罪和販毒活動,在成員國事務間促進信息交流。

⑦ 歐洲經濟一體化會不會發展成為一個主權國家為什麼

如果歐洲按現在的軌道發展下去隨著經濟的一體化程度加深,在政治和軍事上專的合作日益緊密,很容易屬抱成一團面對外部壓力,但不會太緊密,歐洲各國彼此的語言文化包括母語不同、歷史糾葛、民族矛盾導致了能夠一致對外,對內則是鬆散的聯合體,而且明顯有不同的呼聲,英國孤懸海外,一向為美國馬首是瞻,法國奉行獨立外交,在西歐也算異類,軍事政治獨立性很強,冷戰時期在北約框架內就是如此,現今的世界是個多極化趨勢明顯的世界,法國自然不願被拉平同化。兩德統一給德國的經濟曾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如果歐洲完全一體化則會重現這一歷史事件的某些歷程,會分攤掉歐洲主要發達國家的經濟成果,還會帶來沉重的就業壓力,導致政局不穩,外部勢力勢必趁機擾亂統一進程,所以和平統一成一個國家非常困難。
但是一旦出現世界范圍內的大規模戰爭(在不使用核武器情況下)歐洲會迅速統一共同對外,核戰就不說了,那就是你摧毀我多少多少大城市,我摧毀你多大面積國土,沒有贏家,只有毀滅,也就不存在成為一個國家的問題了,說不定一些國家在另一些成員國遭受核打擊之後會在核陰影下選擇中立,或者倒戈。

⑧ 歐洲一體化現在發展到什麼階段了

所謂經濟一體化,是指成員國間不斷打破經濟界限,實現市場連接與政策的統一與協調,直至確立單一貨幣的歷史發展進程。概而言之,歐盟的一體化進程經歷了三個重要階段。

(1)關稅同盟階段(1958-80年代中期)。 「關稅同盟」是指成員國間消除關稅壁壘和貿易限額,對外實行統一關稅。《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即「羅馬條約」)明確指出,共同體將「建立在關稅同盟的基礎之上」,並規定了實施期限與時間表。根據安排,自1958年1月起,成員國分三步予以實施,最終於1968年7月提前完成。隨著內部貿易障礙消除,特別是關稅統一,明顯有別於外界的「歐洲經濟」區域開始形成。從市場層面看,關稅同盟的「貿易創立」與「貿易轉移」效應(即所謂「靜態」效應),導致成員國間貿易額大幅增加;內部競爭加劇產生的「動態效應」,促成了生產專業化與區域分工。而為了保證商品流通,確立歐洲經濟秩序,協調更加緊密的各國利益,歐共體又在農業、貿易、競爭、自有財源和金融貨幣領域,加強了政策層面的統一與合作。

(2)統一大市場建設(1980年代中期--1992年)。 這是自關稅同盟建成以來,歐共體在經濟領域實現的又一次深化,影響頗為重大、深遠。

所謂建立統一大市場(歐共體稱為「單一市場」或「內部市場」計劃),是指成員國之間不僅應消除「非關稅壁壘」,進一步促進商品流動,還將實現服務、資本與人員自由流動(即「四大自由」)。歐共體認為,面對日益嚴峻的經濟全球化挑戰,只有進一步挖掘市場規模潛力,優化資源配置,加強政策協調,才能克服「歐洲硬化症」,有效提高國際競爭力。 為此,在歐盟委員會「白皮書報告」(即「實現內部市場」報告,1980年代中期提交)的基礎上,成員國首次修改《羅馬條約》,締結了《單一歐洲法令》,確定應於1992年年底前採納大量相關立法,建成統一大市場,並採納了促進規則通過的兩大舉措(部長理事會實行多數表決和盡量適用「相互承認」原則)。上述步驟,保證了立法框架的如期確立,使得歐共體終於再次實現了歷史性飛躍。

為解決四大自由引發的深層問題,促進其效應發揮,歐共體還推行了一整套「平行性」政策,如加大對落後地區的扶持,拓展在社會政策領域的活動,為中小企業參與競爭提供幫助等。此外,配套性政策還涉及到環境保護、跨歐網路、能源諸領域。

(3)經濟與貨幣聯盟建設(1990-)。這是一體化的高級階段。事實上,自1988年起,歐共體即開始籌劃此事。經不懈努力,終於再次實現了重大跨越,單一貨幣歐元得以產生,政策的統一與協調,更是達到了新的高度。

確保單一市場(屬經濟聯盟重要內容)效應,調整宏觀經濟政策,提升歐洲經濟地位,是貨幣一體化實施的根本動因。為此,根據「德洛爾報告」(1989年4月)及有關決定,貨幣聯盟建設第一階段於1990年7月啟動。此後,經政府間會議談判,成員國締結了《歐洲聯盟條約》,就實現「貨幣聯盟」作出詳盡規定,包括其實施階段、最終目標、機構與制度建設等,並堅持逐一加以實施。在此基礎上,歐央行與歐央行體系如期建立,歐元於1999年1月正式啟動(2002年1月,其硬幣和紙幣開始投入流通;同年3月1日,成員國貨幣全部退出,歐元成為歐元區國家的唯一支付手段)。

隨著歐元啟動,成員國的兩大宏觀經濟調控手段,即貨幣與財政政策,也走向了統一與協調。根據規定,歐元區國家實行單一貨幣政策,在財政領域加強協調,進行紀律約束。這對歐洲的整體經濟環境,乃至對外部世界,都產生了直接、重要影響。

⑨ 詳細描述歐洲政治經濟一體化過程

歐洲煤鋼共同體創建的最終目標是實現歐洲統一,達到歐洲聯合的目標。歐洲煤鋼共同體的創建為這一目標作出了重要貢獻,解決了戰後存在於西歐國家之間難解的結,確實實現了化干戈為玉帛的功效,對歐洲經濟的恢復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為歐洲的聯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成為實現歐洲聯合的起點和突破口。
首先,歐洲煤鋼共同體朝著依照國家主義的原則實現歐洲聯合的方向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為歐洲聯合確立了機構模式。
其次,歐洲煤鋼共同體提供了理論上和行動上的實踐模式。這種模式包括「起飛——溢出」模式和歐洲聯合的循序漸進模式。歐洲聯合首先應在有限的、起決定作用的部門或領域取得突破,然後在其他部門或領域如法炮製,最終形成經濟一體化和政治一體化,從而達到歐洲聯合的目的。這種模式和指導思想,促成了煤鋼共同體的成立和正常運轉,也為以後的歐洲經濟和政治聯合在實踐上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方法和途徑。
再次,歐洲煤鋼共同體的成功是有共同利益的互補作為基礎的,並且得到各利益主體的大力支持。它首先解決了法德兩國長期利害沖突的煤鋼資源的所屬問題,實現煤鋼資源在成員國之間的最優配置,促進了成員國生產率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成員國的共同的經濟利益得到了有效的互補。
最後,可能是最重要的,是歐洲煤鋼共同體得以從設計的藍圖變成實施的行動,還在於歐洲聯邦主義運動已成為各黨派團體不同程度的信仰。共同的價值取向或共同利益是各國政治力量達成暫時聯盟的關鍵。

⑩ 歐洲經濟一體化對歐洲各國以及世界其他國家的主要影響有哪些

1、增強了歐洲的整體經濟實力
單一的貨幣增強了聯盟的信心,歐盟機構又為實現一體化提供了保障,加強經濟聚合力;有助於促進競爭,提高企業規模效益,優化資源配置,提高效率:隨著企業成本的降低也有助於增加歐盟內部消費者的經濟福利。最終促成歐洲統一大市場的建立。
2、提高了歐洲的政治地位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一股強大的國際力量,它不僅有利於經濟上的聯盟,而且還有利於區內成員國之間結成政治上和軍事上的強大聯盟,他們一致對外,「採用一個聲音說話」,往往能獲得一種放大的效果。

3、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之間存在沖突
在歐洲一體化的漫長進程中,充滿了國家利益與集體利益之間的矛盾,即是長時間存在著放大的民族主義同整個集團的利益之爭。歐洲一體化面臨的困境,與當前國際政治、經濟形勢也是分不開的。在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國際競爭空前激烈的今天,歐洲國家似乎失去了昔日的活力。它們的經濟狀況不僅比不上美、日等其他發達國家,而且發展速度更遠遜於一些新興的發展中國家。它們遇到了始料未及的棘手的經濟社會問題。過去曾經對推動經濟增長起過明顯效應的一體化措施,似乎已不那麼靈驗。老成員國的經濟發展速度遠低於新成員國,歐元區國家的經濟狀況反不如非歐元區國家,而經濟問題最為嚴峻的又恰恰是一體化的創始國。歐盟主要大國現在無一不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一個個都有些自顧不暇,沒有更多的人力、物力去繼續推進一體化,而且也使得它們就歐盟自身建設問題尋求並達成必要的妥協更加不易。
4、東擴的速度過快
東擴的速度過快就好似撕裂了整個歐洲,形態上的擴大並非事實上的擴大,反而會加重歐洲聯盟的壓力。東擴意味著歐盟要平衡東部和西部之間在經濟實力和經濟體制、文化傳統和行為理念上存在的巨大差異。和兩德統一以後的情形相似,平衡需要時間和大量的資本投入。但除此之外,最緊要的還是歐盟這套機構和體系在擴大到25國乃至30國以後仍能正常運作。一般地說,規模越大,達成一致的難度越大,耗費的資源也越多。因此,東擴使機構改革問題更加緊迫。事實上,通過擴大來促進深化,在歐盟超國家機構層面上,是平抑成員國之間利益紛爭的一種有效手段。但僅從一體化建設自身來看,並不是越大越好。歐盟積極通過深化改革來適應第5次擴大的需要,著眼點是其戰略利益。顯然,擴大了的歐盟是歐洲大陸實現發展、和平和民主的一次機遇。

閱讀全文

與歐洲經濟一體化發展委員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