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抓好鎮域經濟發展
首先,要整合利用縣域內資源優勢,做好特色產業發展規劃。盡管縣域經濟發展具有較大的不對稱性,但在資源利用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優勢。就縣域個體而言,可圍繞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宏觀方針政策,充分「盤點」縣域內的礦產資源、工業資源、農業資源、生態資源以及文化旅遊資源,圍繞高效益綜合開發利用,進行大力度的整合,以工業化為主導,以城鎮化為支撐,以農業現代化為基礎,形成從資源利用到產業發展、從城鎮開發到民生改善等完整的規劃體系,著力打造獨具特色的新型產業基地,努力實現居民增收、財政增長、後勁增強的「三增」目標。通過不懈的努力,即使欠發達的縣市也能夠闖出一片新的天地。
其次,要深化合作,聚集項目,依靠項目帶動產業優化升級。發展縣域經濟必須突破過去單純圍繞本地需求謀發展的局限,積極參與國際國內市場的分工協作;要始終堅持以特色資源聚集項目、以良好環境吸引項目,全方位接軌域外經濟社會發展,最大限度地招大引強,形成資金、技術、企業和人才向縣域流動的凹地效應。要著力發展與生態環境相協調的園區工業、現代農業、旅遊產業,進一步膨脹縣域主導產業規模,培育知名品牌,拉長產業鏈條,加速產業集聚,增強縣域自我發展能力,在區域競爭中占據主導地位。
最後,要堅持全民創業,興起民營經濟蓬勃發展的熱潮。民營經濟是縣域經濟的最大特色。在縣域經濟實力普遍較弱、政府投資相對乏力的形勢下,必須進一步激發各類民間主體創新創業的熱情,讓民營經濟成為壯大縣域經濟的主戰場,成為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力量。要進一步放寬准入門檻,堅持縣鄉村齊頭並進、一、二、三產業全面放開,為民營經濟徹底松綁、放行,讓更多的群眾加入到民營經濟行列中來。同時,要從解決民營經濟「融資難」入手,在建設完善金融擔保、技術服務、創業培訓三個體繫上下工夫,使更多的民營企業膨脹崛起,形成拉動縣域經濟發展的「企業航母」優勢。針對當前影響全球的金融危機,更應該採取積極措施,制定合理的扶持計劃,引導民營經濟變挑戰為機遇,積極調整經營戰略,加快推進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勇於把握市場競爭的主動權,不斷增強在復雜考驗中生存發展的綜合實力。
Ⅱ 為什麼要發展鎮域經濟
鎮域經濟是區域經濟最小的載體,也是縣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鎮域經濟發展了,會輻射和帶動縣域經濟的發展,所以發展鎮域經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Ⅲ 城鎮化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意義
如何應對我國今後20年左右的城鎮化,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是一項重大的課題,需要長期的研究。現在僅就近幾年學術界和領導層經常關注和討論的幾個問題,談一下筆者的看法:
1. 什麼是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似乎直到今天,「道路」還不清楚。道路不清怎麼走?或者說,先把道路搞清楚在開始「化」,這都是不現實的。筆者認為,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就在我們的租下,如果從「改革開放」算起,經濟走了20多年,問題是需要很好地總結經驗,不斷提高和完善。中國的城鎮化就得從農民進城開始,一步一步地「化」。別國的道路可以借鑒,但不能簡單地搬用。
2. 城鎮化從「數量」到「質量」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當前的傾向之一是,只求「數量」,滿足於城鎮化率的提高;傾向之二是,追求所謂「理想化」的、「正規的」城鎮化,一蹴而就,一步到位。這都是不夠全面、不夠實際的。從前面的分析看,如此快速的城鎮化,要把大量農民在較短時期轉移到城鎮,而且在還存在嚴重的「瓶頸」和巨額城鎮化成本的現實情況下,只能接受「正規」和「非正規」並舉並存的事實。可能在今後一段時期,「候鳥型」農民工、大城市的流動人口,「非正規經濟」的就業的等,會在一些經濟發達的大城市長期存在。從城市規劃和管理上,不要把這些一概看作「臨時」和「不正規」,而是應該妥善的予以統籌和安排。因為它正是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的一種反映。
3. 中國城鎮化採取什麼樣的空間模式。這個問題涉及到:「化」到城鎮的農民主要向什麼樣的城市集中?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鎮還是「農村城鎮化」?我國實行了幾十年基本不變的城鎮發展方針在1990年代末作了調整,概括說來就是不同規模、不同等級的城鎮協調發展。這種調整適應了市場經濟的規律和機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城鎮的發展受到經濟規律的影響和作用,往往不是人們主觀意志能過左右的。今天全國農民向城鎮遷移的大動向,一定程度上是這種規律的反映。但是,人的主觀能動性(表現為規劃、調控)仍然是十分重要的。特別在資源和環境保護,重要的制約的開發引導,基礎設施的綜合規劃等方面一定要較強宏觀的監測和調控,包括做好區域城鎮體系的規劃和城鎮規劃,使中國的城鎮化走向健康發展之路。
Ⅳ 什麼是鎮域經濟發展鎮域經濟發展的概念怎麼解釋
在一個鎮的轄區范圍如何促進經濟發展,這是一個有關區域經濟發展的問題。
Ⅳ 溝域經濟的重要意義
然而山區溝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還不僅如此,在旅遊產業龍頭效應的帶動下,對溝域內的產業進行合理配置,對村莊布局進行科學調整,將農業與旅遊業進行有效的對接和融合,將農產品轉變為旅遊文化消費品,有效地提升了農產品的附加值。山區農民逐步從單純的農業生產中解脫出來,從事農產品深加工、旅遊產品的開發製作和民俗旅遊接待等工作,工資性收入大大增加,農民的生活方式發生重大改變,生活觀念也更趨於城市化、更加文明。
69條溝域整體規劃已經完成
據悉,未來幾年北京市將進一步重點推進溝域經濟建設,採取「統一規劃、政府扶持、集體搭台、農民主體、社會參與」的運作模式,推進山區特色產業以點帶面、集中連片成帶發展。
在懷柔區、密雲縣等幾個山區縣溝域經濟成功實踐的帶動下,許多山區鄉鎮都對發展特色溝域經濟充滿了信心,開展了不同形式的探索工作。62個山區鄉鎮已經對164條溝域的資源現狀進行了系統摸底統計,對具備一定發展條件的溝域開展了初步的發展規劃設計,其中69條溝域已經完成了整體規劃。這些溝域在山區占據很大比例,共有739個行政村、17.3萬戶46萬農民。溝域中具有十分豐富的旅遊資源和生態產業資源,共計241個旅遊景點、318個旅遊度假村、639個觀光採摘園。這些溝域如果能夠走上一條合理規劃發展的道路,對於京郊經濟的發展將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同時,西藏也有溝域經濟的概念。
西藏地區特有的相對封閉的溝域經濟的特點,提出了溝頂繁育,溝谷育肥;支溝繁殖、干溝育肥的雙圈耦合模式。通過耦合效益模擬計算可以證明,西藏地區溝域經濟系統耦合可以大幅度提高農牧業效益。在系統耦合的基礎上,本文提出以農業生產的大量廉價秸稈作為牲畜飼料的原材料,通過人為干擾的控制來優化耦合系統,實行畜牧業+種植業、畜牧業+綠色蔬菜、糧食+蔬菜+畜產品加工等產業鏈模式。本模式的應用,可以很大程度提高溝域經濟的產出水平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Ⅵ 鄉鎮企業發展對區域社會經濟的意義 高中地理
1、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
2、帶動農村教育、醫療等方面的建設
3、搞活農村市場經濟
4、鄉鎮企業還可以就地消化農產品,促進農業產業化
5、提供農民的收入
6、促進小城鎮的發展
Ⅶ 域城鎮的經濟發展
建國初期全鎮糧食總產僅75萬公斤,單產29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達到272公斤,總產437萬公斤。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鎮推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進入8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博山城區的擴建和鎮村工業的迅速發展, 全鎮耕地面積不斷減少,人均不足0.4畝,人多地少的矛盾越來越突出。根據這一情況,域城鎮依靠工業優勢不斷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大力調整農業內部結構,發展優質高效農業和旱作農業。1986年以來,全鎮共向農業投入1500餘萬元,興建各種水利設施91項,全鎮水澆地由1978年的202公頃上升到2000年的920公頃。堅持科技興農方針,積極推廣農業新技術、新經驗,在良種化、配方施肥、耕作技術等方面創出了新路子, 大大增加了土地的利用率和產出率。 2000年糧食單產650公斤,總產611萬公斤。
1990年以來,積極推進農業內部結構調整,依託地處城郊的優勢,大力發展蔬菜種植, 發展蔬菜種植面積380公頃,年產蔬菜3200噸,實現產值6200萬元。發展果園173公頃,2000年果品產量972噸。
域城鎮鎮域范圍有2/3地處山區。 1986年以來,全鎮大力開展植樹造林、綠化荒山、美化環境活動。全鎮共植樹340萬株,綠化建設風景山15座,森林覆蓋率達29.8%,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000年,全鎮實現農業總產值1.03億元,其中種植業6700萬元,林果業600萬元,畜牧業2960萬元,漁業40萬元。
域 城 鎮全境西南高、東北低,兩端多丘陵和溝壑。以西部和尚房村歪嘴山最高,並有小寨頂等山逶迤境西。境內有兩條季節性河流,自西向東:一為境北石臼河,經白塔鎮,注入孝婦河;一為境南素濱河,源於姚家峪、和尚房,經大李家莊、孟家頂、羊蘭河、李家窯,注入孝婦河。境內有地下水和地表水兩種。南片境內地下水主要是石灰岩和砂岩水。石灰岩水分布於西部山區 (系禹王山斷層) ,砂岩水分布於境內中部和東部。地下水水質良好。地表水主要在孝婦河及中部季節河流。不能飲用。北片境內地下水多分布於西部禹王山斷層帶和范陽河兩岸,水質較好。可供工農業和人畜用水。 全鎮氣候、土壤等條件較好。主要農作物為小麥、玉米,其次穀子、高梁、大豆等,兼植少量地瓜、花生。經濟林以蘋果、桃、花椒為主,兼少量櫻桃、杏等。另外,鎮政府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全力做好萬畝香椿基地建設和花椒、櫻桃等無公害綠色食品的產業化、規模化和深加工,新增黃芪等中草葯種植面積200畝。 大力實施自來水村村通工程, 2007年完成了黃石塢、鎮門峪等8個村的自來水村村通工程。抓好生豬、鹿等養殖業規模發展,著力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泰和實業公司與嶺西村簽訂開發協議,租賃土地進行茶葉種植,實現土地流轉150畝;抓好植樹造林工作,2008年,完成荒山造林1200畝,直播造林1200畝,封山育林12000畝, 共栽植各類苗木12萬株。全力抓好護林防火工作,新打防火隔離帶35公里;鼓勵石材、石雕、石刻產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大力推廣農村沼氣池建設,新建沼氣池100個。大力開展美國白蛾防治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建國前,僅有少數紅爐、磚瓦窯等企業。1958年開始發展社隊企業,先後建立起了煤礦、 石料廠、建築工程隊、機械廠等;1970~1977年又先後建起了鎮水泥廠、 通用機械廠、陶瓷廠、鑽井隊等。1978年鎮辦企業年產值達到265萬元,村辦企業年產值56萬元。1978~1984年,是域城鎮鎮村企業發展較快的時期,原有企業不斷上規模,同時又興辦了博山冶金耐火材料廠、水泥製品廠、電動滾筒廠、麻紡廠等;各村也逐步建起了耐火材料廠、瓷件廠、木器廠、石料廠、條編廠、腈綸紡織廠、棉紡廠等企業。
1984年鎮村企業年總產值達3902萬元。1985年起推行經濟體制改革,域城鎮根據地處城鄉結合部,位置優越、資源豐富、交通便利、信息靈通的特點,把發展鎮村工業作為主攻方向,先後建起了博山開發區熱電廠、淄博天福實業總公司等企業;同時鎮骨幹企業山東祥和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屬域城水泥廠、塑料廠、微電機廠、建材機械廠、鋼管廠、生物製品廠等一批新型企業的快速發展,使該集團逐步形成了年產40萬噸水泥、 一業為主、多種經營的省級企業集團,年產值達1.6億元。
萬傑集團是岜山村辦企業。該集團從紡織印染廠起家,1984年到1989年先後建成了運動衣廠、 毛紡廠、棉紡廠、毛巾廠等十幾個企業,實現工業產值1.03億元,實現利稅1200萬元;1990年至1994年先後投資3.5億元建起了全國首家中外合資的醫院--淄博萬傑醫院。 他們從國外引進了最先進的核磁共振、伽瑪刀、X刀、光子刀、諾利刀、派特、 心臟激光治療機等大型診療設備,6次填補國內空白,在治療腫瘤疾病方面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1995年又投資9000萬元建起了山東萬傑醫學院,1997年投資6000萬元建起了萬傑制葯廠。 2000年投資7億元開工建設了20萬噸纖維項目,2001年底竣工投產。 2001年1月萬傑高科股票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上市。1986年以來,先後與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聯合,完成科技攻關計劃56項,開發新產品30餘個,實施星火計劃92項。全鎮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3家。1990年以來,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至2000年,全鎮合同利用外資6092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5436萬美元,建成三資企業32家,被淄博市評為利用外資十強鄉鎮。1995年以來,個體私營企業得到較快發展。
淄博卓越集團和淄博魯種集團分別列1997年度山東省百強私營企業第33位和57位。 2000年全鎮擁有個體私營企業202家。2000年度個體私營企業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入6800萬元。 2000年底,全鎮擁有銷售收入5000萬元以上的私營企業1家, 1000萬元以上的8家,500萬元以上的20餘家。2000年全鎮擁有各類工業企業367家, 從業人員10539人,年末固定資產原值22.3億元,完成工業總產值29億元,利稅3.4億元。 名優產品有「白石洞」牌425#、525#普遍硅酸鹽水泥,被評為省優、部優和質量免檢產品,4家企業通過ISO9000系列質量認證。 建國前,鎮內僅有蕉庄一處大集,第三產業十分薄弱。1978年以後,個體私營商業、飲食業、服務業、旅遊業均得到了較快發展。先後興建了大峪口、岜山、平堵溝、楊家、蔭柳等農貿市場。90年代以後,全鎮發展第三產業本著「規劃一步到位,建設分步實施,邊建設邊使用,再積累發展」的原則,採取集體個人一起上的辦法, 先後建成了一批旅館、 飯店、商店並投入營業。1992年第三產業實現產值1.7億元, 從業人員1260人。
1997年以來,根據轄區自然風光優美的特點,大力發展旅遊業,特別對省級風景名勝區白石洞等景點加大了投資開發力度。至2000年,全鎮已建成了姚家峪、白石洞、和尚房、瑚山為主要景點的旅遊風景帶。姚家峪村被淄博市評為飲食文化專業村。2000年,全鎮從事第三產業的個體工商戶1832戶,個體運輸戶1 02家,從業人員4832人。年末固定資產原值5.8億元,實現總產值3.1億元,利稅423 2萬元。
特色產業 工業是域城鎮的特色產業。全鎮上市企業、鎮村集體企業、股份制企業、三資企業、個體私營企業一齊發展的局面正在形成。在全鎮十大企業中,有國有企業1家、 鎮村集體企業3家、 外商投資企業1家、 股份制企業2家、私營企業3家。2000年全鎮工業實現稅金入庫4729.3萬元。
Ⅷ 如何發展鎮域經濟
加快鎮域經濟發展是統籌城鄉發展、搞好新農村建設的必由之路。本文通過對提升特色產業發展水平、提升城鎮綜合服務功能、堅持城鄉統籌、深化城鄉體制改革等四個方面進行分析,全面提出加快鎮域經濟的措施。
Ⅸ 簡述促進地區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意義
地區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意義:
實現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不僅要求優化產業結構,而且還要求建立合理的地區經濟結構。地區經濟結構,是指國民經濟中各地區之間的發展關系和結合狀況。優化地區經濟結構,就是要求生產要素在各個地區之間的合理配置,使各個地區在國民經濟整體活動中,能夠充分發揮各自的特點和優勢,並相互補充,相互配合,共同協調一致地發展。
我國地域遼闊,各地條件差異很大,經濟發展不平衡。按照經濟的發達程度不同,目前大致可以分為東、中、西三大經濟地區。東部地區是我國經濟發達地區,物質技術基礎雄厚,科技教育比較發達,管理水平較高,交通便利,城市規模和城鎮密度較大,經濟處於「成熟」型階段。中部地區工農業有比較雄厚的基礎,擁有大批科技人才,水電資源和礦產資源極為豐富,是全國最重要的煤、油、電基地和化工、鋼鐵、有色金屬等原材料基地,經濟處於「成長」型階段。西部地區自然條件較差,交通不便,經濟文化比較落後,但資源豐富,發展前景可觀,經濟處於「開發」型階段。
地區間經濟發展不平衡是各個大國經濟發展進程中的普遍現象。我國地域遼闊,自然條件、地理環境、歷史文化背景差異極大,經濟總體發展水平低,交通運輸條件差。所以,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更為突出。東部沿海屬於經濟比較發達地區,中部屬於經濟次發達地區,西部屬於經濟不發達地區。而且這種經濟發展不平衡還在繼續擴大。我國不發達地區又主要是在老革命根據地,少數民族聚居區和我國的邊疆地區。所以,發展地區經濟,優化地區經濟結構具有十分重要的經濟意義和政治意義。這主要是:(1)地區經濟協調發展是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只有發揮各地區的特點和優勢,充分利用各地區的自然資源、人力資源、物質技術條件加速地區經濟發展,從而才能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2)地區經濟的發展可以使各地更好地互相補充、互相協作,協調發展,發揮國民經濟整體優勢。(3)地區經濟協調發展是我國消滅貧困,使全國各族人民的生活達到小康水平,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必不可少的條件。(4)加快不發達地區,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對於保持社會安定,加強民族團結,鞏固國防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Ⅹ 城鎮化和鎮域經濟的相互關系
所謂『城鎮』,就是一定區域內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是具有一定規模的,以內從事非農業為主的居容民集聚區。我國是農業大國。城鎮化實質上是農村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與鎮域經濟的關系是:一.直接幅射功能。鎮域包含非農社區和農村,無論經濟,政治,文化信息都處於末端,感測快,反饋快,與經濟快速發展息息相關。二.橋梁紐帶功能。鎮域經濟主要對象是農村。城鎮化加快農產品流通;仍具有土地資源、勞動力資源、土特傳統產品……得天獨厚優勢,有利形成專業寺市場和批發市場。三.加速轉化功能。城鎮化進程中,涌現一批離土不離鄉或離鄉進城的新型工人,它的名字叫農民工。能吃苦耐勞是他們最大特色,他們賺錢發財反過來加大家鄉投入或留居城市,享受城裡人的生活,促進和轉化新農村建設。總之,城鎮化既有幅射、橋梁、轉化功能,它與鎮域經濟既是拉動和促進關系,也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也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城鎮化是世界現代化建沒發展的大趨勢。無數事實證明,凡屬那些經濟發達的城鎮(含鎮域經濟),其規模、面貌、建設都發展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