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轉變經濟發展的必要性

轉變經濟發展的必要性

發布時間:2021-02-20 20:33:48

① 簡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性

加快轉變我國經濟發展方式,是堅持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然要求。衡量經濟發展得好不好,要版看是否具有權高的質量和好的效益。一是看經濟增長主要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還是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如果主要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來實現經濟增長,是粗放型的增長、低質量的增長,不是好的經濟發展。二是看經濟增長是否建立在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的基礎上。如果伴隨著經濟增長不能同時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經濟增長只能是在低層次、低水平上重復,經濟效益難以有實質性的提高,這樣的經濟發展不是好的發展。三是看經濟增長主要是由投資和出口拉動,還是由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主要靠投資和出口拉動的經濟增長,難以擴大人民的消費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利於改善民生,這樣的經濟發展也不是好的發展。

②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要性

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確立實現經濟增長方式根本性轉變的方針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我國經濟的強勁發展是依靠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高資本積累所帶動的經濟增長。目前這種經濟增長,已經引發一系列經濟和社會問題,並且給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帶來威脅。
(一)經濟社會情況
1、能源消耗過高,資源效率低下
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的資源配置的不合理,使得我國的稀缺資源極不經濟地被耗費。根據新公布的普查結果,我國經濟增長能源消耗略有下降,但這並未改變當前我國能耗過高、資源效率低的總體現狀。我國2004年調整後的GDP佔世界的份額只有4.4%,而當年我國消費的原油、原煤、鐵礦石、鋼材、氧化鋁、水泥,卻分別佔全世界消費總量的7.4%、31%、30%、27%、25%、40%。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一輪增長周期的上升期,資源約束矛盾將更加突出,人口、資源、環境的壓力越來越大。
2、環境污染嚴重,生態惡化加速
在我國推進工業化的過程中,環境破壞日益嚴重。據有關方面報告,我國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超過環境自凈能力。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由1990年的5.8億噸上升到2000年的8.16億噸;日污水排放量在1.3億噸左右,七大水系近一半河段嚴重污染。許多城市空氣污染嚴重,酸雨面積已佔全國面積的1/3;全國水土流失面積達3.6億公頃,約占國土面積的38%,每年新增1.5萬平方公里;沙漠化面積達174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8.2%,每年新增3436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場退化,每年增加退化草原2.5萬公頃;北方河流資源開發利用率大大超過了國際警戒線(30%—40%),其中黃河、淮河、遼河達60%,海河達90%。流域生態功能嚴重失調。華北平原出現了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位下降漏斗。據世界銀行1997年統計,我國僅空氣和水污染造成的損失,就相當於GDP的3%—8%。
3、重化工業發展,就業難度加大
我國農村有超過1.5億的富餘勞動力需要轉移到城鎮非農業中就業,城鎮每年還有1500萬以上的新增勞動力需要就業。因此,增加就業是關系經濟持續發展和社會穩定的一項重要任務。近年來由於集中力量發展資本密集的重化工業大企業,城市建設和工業建設大量佔用耕地,每年增加成千上萬失地農民。「近幾年我國每年建設佔用耕地250萬畝到300萬畝,如果按人均一畝地攤算,就意味著每年大致有250萬到300萬的農民失去土地。」所謂「失地農民」有相當數量的增加,這對於縮小城鄉和貧富差別、提高我國經濟的整體效率產生了消極影響。

③ 如何理解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意義

(人口多、家底薄,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家底薄」,主要是指我國人均版擁有資源量少、生態權環境脆弱。只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能有效突破資源環境的瓶頸約束,在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中避免被動、爭取主動,確保國家經濟安全。)
2.只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能更好地適應全球需求結構的重大變化,增強抵禦國際市場風險的能力。
(兩年前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廣泛而深遠,促使世界經濟朝增速減緩、結構調整、制度重建時期過渡,國際市場需求相對收縮,世界經濟恢復需要較長時間。這場危機對我國經濟增長的沖擊至今仍未完全消除。它直接影響的是我國經濟增長速度,實質則是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對過度依賴外需的增長結構的沖擊,使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性、緊迫性突出顯現。)
3.只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能在新形勢下的國際競爭中占據有利位置。
4.面對世界發展的新形勢,只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推動科技進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積極培育新興產業,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才能在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創造新優勢,贏得主動權。

④ 談一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性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只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才能築牢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的物質基礎。必須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決不能有絲毫動搖。
要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必須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這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要適應國內外經濟形勢新變化,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
(1)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必須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
(2)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全社會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創新發展上來。
(3) 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這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須以改善需求結構、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城鎮化為重點,著力解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結構性問題。要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使經濟發展更多依靠內需拉動,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驅動,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
(4)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促進城鄉共同繁榮。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要堅持走中國特色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要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5)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要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推動開放朝著優化結構、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轉變。創新開放模式,堅持出口和進口並重,提高利用外資綜合優勢和總體效益,加快走出去步伐,統籌雙邊、多邊、區域次區域開放合作,提高抵禦國際經濟風險能力。

⑤ 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要性及主要方向是什麼

談談加快轉變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必要性
加快轉變我國經濟發展方式才能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加快轉變我國經濟發展方式,是總結我國現代化建設長期實踐得出的重要結論,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經驗,是根據我國現階段發展的新特點和新要求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
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通過的關於「九五」計劃的建議中,把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作為具有全局意義的兩個根本性轉變之一,強調要把提高經濟效益作為經濟工作的中心,向結構優化、規模經濟、科技進步、科學管理要效益。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取得明顯進步,經濟效益不斷提高。但由於我國人口多、底子薄、地區發展差距較大,並且由於受經濟發展階段的制約,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還沒有取得根本性突破。黨的十七大報告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科學分析當前經濟運行中的矛盾和問題,提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任務。由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涵蓋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全部內容,同時還對經濟發展理念、目的、戰略、途徑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體現了我們黨和國家經濟發展理念的新變化、經濟發展道路的新拓展以及對於國際環境認識的新提升。
加快轉變我國經濟發展方式,是堅持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然要求。
衡量經濟發展得好不好,要看是否具有高的質量和好的效益。一是看經濟增長主要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還是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如果主要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來實現經濟增長,是粗放型的增長、低質量的增長,不是好的經濟發展。二是看經濟增長是否建立在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的基礎上。如果伴隨著經濟增長不能同時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經濟增長只能是在低層次、低水平上重復,經濟效益難以有實質性的提高,這樣的經濟發展不是好的發展。三是看經濟增長主要是由投資和出口拉動,還是由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主要靠投資和出口拉動的經濟增長,難以擴大人民的消費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利於改善民生,這樣的經濟發展也不是好的發展。
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之間具有內在聯系,前者是後者的目的,後者是前者的基礎。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是符合客觀經濟規律的發展,其中就包含著必須要符合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規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所呈現的規律,就是社會總需求結構、產業結構、要素結構隨經濟增長而不斷優化和升級,這些結構的優化和升級過程,也就是不斷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過程。離開了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沒有需求結構、產業結構、要素結構的優化和升級,經濟發展既好不起來,也快不起來。因此,我們要努力適應國際環境的新變化,適應我國發展的新要求,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取得重大突破,牢牢把握發展的主動權,在較長時期內繼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主要方向:從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投資、出口、消費協調拉動轉變;從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調帶動轉變;從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轉變;

⑥ 論述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的必要性和主要方向。

調整經濟結構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制定「十二五」規劃,必須以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這是根據我國基本國情和發 展階段性新特徵、針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應對後國際金融危機時期世界經濟形勢新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對 於順利完成「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實現國民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須著力解決我國經濟存在的失衡問題 ,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是要解決我 國經濟發展中的失衡問題,重新協調好國民經濟的主要比例關系,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現階段,我國經濟失衡主要表 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儲蓄與消費失衡,儲蓄率太高,消費率太低。2008 年,我國儲蓄率為 51.4%,比世界平均儲蓄率高 27.5 個百分點。從 1978 年到 2008 年, 我國儲蓄率提高了 13.5 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 消費率大幅度下降。 1978 年我國消費率為 62.1%, 2008 年降為 48.6%, 下降 13.5 個百分點。消費率下降主要是由居民消費率下降造成的。我國內外需失衡,出口依存度過高,內需不足,其實質是居 民消費需求嚴重不足。居民消費不足,使我國經濟越來越走上為生產而生產的怪圈,帶來一系列經濟社會問題。因此,強調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 第三產業發展滯後,經濟增長過於依靠第二產業。我國人均 GDP 從 2002 年起超過 1000 美元,到 2009 年已達 3600 美元;但 第三產業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並沒有隨著人均 GDP 成倍增長而提高,一直在 40%左右徘徊。目前,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比其他同等發展水平的國家低十幾個百分點。第三產業發展滯後,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後,制約著我國經濟增長質 量和效益的提高,制約著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也制約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與此同時,我國經濟增長過於依靠第二產業特 別是「兩高一資」行業和房地產行業的發展。今後,需要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努力使第三產業增加值的增長快於 GDP 增長,從 而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 投入結構不合理,物質資源消耗太多,科技進步貢獻率低。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粗放擴張,物質資源消耗大 而效率不高。2009 年,我國 GDP 佔全球總量的 8%,但消耗了世界能源消耗量的 18%、鋼鐵的 44%、水泥的 53%。這樣巨大的資源 消耗是不可持續的。我國一些主要礦產品(如原油、鐵礦石等)的對外依存度已從 1990 年的 5%上升到這幾年的 50%以上。另一方 面,我國科技進步不夠快,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 GDP 比重低,技術對外依存度很高。我國是世界第一汽車生產大國,但 核心技術幾乎都是外國的。我國號稱「世界工廠」,但幾乎沒有世界名牌,出口商品中 90%是貼牌產品。今後,必須著力從「高 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長向「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集約型增長轉變,推動發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 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人與自然關系不夠和諧。我國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人與自然的關系趨於緊張。環境和生態惡化的原因在於各地 盲目發展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產業。「十一五」規劃把節能減排列為約束性指標,但完成這方面任務的難度是很大的。應 該看到,資源和生態環境已成為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最大瓶頸、真正的硬約束。我們不能繼續走局部改善、總體惡化的老路, 而要下決心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居民收入差距過大。例如,2009 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 17175 元,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 5153 元,後者不及前 者的 1/3。如果加上醫療、教育、社保等公共服務的城鄉不平等,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將進一步擴大。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的差距也 不小,2007 年上海為 78225 元,而貴州為 10258 元,前者為後者的 7 倍多。居民收入差距過大的主要原因在於城鄉分割、行業 壟斷、權錢交易、再分配調節不力等。注重公平分配,加快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和消費水平,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已成為 維護社會穩定和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的關鍵。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內涵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擴展和豐富 1995 年制定「九五」計劃時,我們首次提出要從根本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即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2005 年中央關於制 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再次強調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同時其內涵有所擴展,提出要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 節約型增長方式一步豐富發展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其內涵也從一個轉變擴展為三個轉變,即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 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 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2010 年初以來,中央一直強調加快轉變經濟 發展方式,指出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刻不容緩。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適應全球需求結構重大變化、 增強我國經濟抵禦國際市場風險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在後國際金融危機時期的國際競爭中 搶占制高點、爭創新優勢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國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必然要求,是適應實現全面建設小康 社會奮斗目標新要求、滿足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 正是在此基礎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必須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 過程和各領域,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 轉方式、調結構需要適當降低經濟增長速度,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必須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這樣才能解決各種經濟社會問題。但過猶不及,連年追求超高 速經濟增長也成為我國經濟結構失衡的重要原因。各地為了追求短期超高速經濟增長,不斷加大投資,而且大上工業特別是重 化工項目,擠壓消費。投資增速過高,粗放擴張,必然要付出過大的資源環境代價。為保經濟增速,財政支出多用於基礎設施 建設,而用於支持欠發達地區和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的財力不足,社會公共事業發展滯後。因此,為了緩解經濟結構失衡問題, 當前需適當放緩經濟增速, 從追求兩位數增長逐步轉為追求比如 8%左右的增速。 最近, 我們積極淘汰落後產能, 取消一部分「兩 高一資」產品出口退稅,加大節能降耗工作力度,控制銀行放貸規模和增速,整頓地方融資平台,對房地產行業進行調控,以 及各地紛紛提高最低工資標准等,都在使經濟增速有所回調,有利於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 有人擔心我國經濟會因為採取這些措施而出現「二次探底」,不利於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這種認識是不正確的。當前經濟 增速一定程度的回調是宏觀調控的要求,有利於轉方式、調結構,並不是什麼「二次探底」。按照現在的發展態勢,今年全年 的經濟增速仍將在 9%以上。如果不能容忍一定程度的增速回調,還想保兩位數增長,那麼,轉方式、調結構就會落空,甚至會 使結構失衡更加嚴重,最終走向「硬著陸」。只有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轉變發展理念,從追求兩位數增長轉變為追 求常態的中高速增長即 8%左右的增長,才能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創造比較好的環境和條件。其實,在目前的體 制和政策格局下,我們根本不必為經濟探底發愁。現在各方面特別是地方政府仍具有追求經濟高速增長的強大動力。因此,目前最難的還是控制經濟增速太快帶來的資源緊張、環境惡化、通貨膨脹、貧富懸殊等問題。這就對推動政府轉型、建設服務型 政府提出了緊迫要求。 著力通過深化改革和調整政策推動轉方式、 著力通過深化改革和調整政策推動轉方式、調結構 ,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轉方式、調結構需要綜合施策,如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發展戰 略性新興產業、推動節能減排等,其中非常重要的是著力深化改革和調整政策。 在深化改革方面,應以政府轉型和財政轉型為重點。 2005 年中央關於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為配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明確提出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關鍵。這表明,當時我們已認識到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 須靠政府轉型來推動和保證。「十二五」規劃建議再次強調,推進行政體制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在加快經濟發展方式 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中,應突出強調政府轉型,即從經濟建設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處理好政府與市場、企業的關系。政 府不能再把追求 GDP 的高速增長作為主要目標,而應把做好公共服務放在第一位。 在政府轉型過程中,財政轉型很重要。積極構建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財稅體制。這就要求財政從經 濟建設型財政轉為公共服務型財政,財政支出主要應用於公共服務而不是經濟建設。經濟建設支出除必要的基礎設施外主要用 於「三農」,如興修水利、改良品種、推廣農業先進技術、種糧直補等。應大幅度增加公共服務支出,包括教育、醫療衛生、 就業培訓與服務、社會保障、公共文化建設等,從而有效提高公眾特別是低收入者的收入和消費水平,提高居民消費占 GDP 的 比重。 調整政策也很重要。比如,資源和生產要素長期實行低價政策,實際是鼓勵粗放擴張。今後需作重大調整,主要是放鬆價 格管制,使各類資源和要素的價格能夠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和環境損害成本。又如,調整經濟結構,需要加快發 展服務業,但目前我國服務業的營業稅實際稅負高於第二產業增值稅稅負 2 個百分點左右,這顯然不利於調整產業結構;還有各種限制民間資本進入壟斷行業的政策,也不利於這些部門的技術進步和效率提高,亟需調整。

閱讀全文

與轉變經濟發展的必要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