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安徽省經濟發展研究報告

安徽省經濟發展研究報告

發布時間:2021-02-20 22:27:02

『壹』 利用國際科技合作促進合肥市主導產業集群升級的案例分析

1,與國際汽車企業合作,學習先進技術及管理經驗。2,自己消化吸收。3,招商引資建立產業化集群。

『貳』 安徽省年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分析報告

2006年全省國土資源系統在省委、省政府和國土資源部的領導下,在地方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緊緊圍繞國家和省重大工作部署,抓住服務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以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為契機,積極推進依法行政,建立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長效機制,切實加強隊伍建設和行政效能建設,較好地完成了年度工作任務。

一、土地資源

堅持建設項目用地「有保有壓、區別對待」,有力地保證了省「861」行動計劃重點項目、重大利用外資項目和城市基礎設施項目用地的需求。大力盤活存量建設用地,引導目光向內,盡可能使用已有建設用地。推進土地集約節約利用,嚴格執行有關用地定額和投資強度的規定,把好供地關。嚴格執行耕地佔補平衡政策,省政府制訂了《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辦法》,開展占補平衡考核,建立完善了全省耕地佔補平衡庫。全年驗收新增耕地項目2251個,確認新增耕地17.85萬畝,連續8年實現耕地佔補平衡有餘。

(一)土地資源狀況

截至2006年10月31日,全省農用地11200504.02公頃(168007560.3畝),建設用地1639504.8公頃(24592572.0畝),未利用地1172570.36公頃(17588555.5畝),分別占土地總面積的80.0%,11.6%,8.4%。在農用地中,耕地5728521.53公頃(85927823.0 畝),園地341812.75公頃(5127191.3畝),林地3598933.06公頃(53983995.9畝),牧草地28376.57公頃(425648.6畝),其他農用地1502860.1公頃(22542901.5畝),分別占農用地的51.1%,3.1%,32.1%,0.3%,13.4%。在建設用地中,居民點及獨立工礦用地1315212.41公頃(19728186.2畝),交通運輸用地 97377.26 公頃(1460659.0畝),水利設施用地226915.12公頃(3403726.8畝),分別占建設用地80.2%,6.0%,13.8%。在未利用地中,未利用地319007.32公頃(4785109.8畝),其他土地853563.04公頃(12803445.7畝),分別占未利用地的27.2%,72.8%。

(二)土地利用情況

1.農用地

全省年初農用地面積11212106.86公頃(168181602.9畝),年內減少20247.9公頃(303718.6畝),年內增加8645.06公頃(129676.0畝),年末面積11200504.02公頃(168007560.3畝)。年內耕地減少18499.04公頃(277485.6畝),減少的去向主要為:各類建設佔用14458.96公頃(216884.4畝)、農業結構調整1837.33公頃(27560.0畝)、生態退耕1007.74公頃(15116.1畝)、災毀149.01公頃(2235.1畝)。新增耕地12433.73公頃(186506.0畝),其中開發、復墾、整理增加9937.9公頃(149068.5畝),農業結構調整增加952.4公頃(14286.0畝)。

基本農田得到有效保護,保持在5080456.44公頃。年初面積為5080405.92公頃,其中耕地5021844.10公頃,年末面積為5080456.44公頃,其中耕地4960070.19公頃。

2.建設用地

全年審批建設用地14357.76公頃,其中佔用農用地7961.80公頃、耕地5970.53公頃,與2005年批準的建設用地基本持平。新批建設用地中,批次用地9181.08公頃,其中商服用地814.20公頃,工礦倉儲用地4581.94公頃,公用設施用地1165.93公頃,公共建築用地807.83公頃,住宅用地1538.99公頃。與2005年相比,商服用地、工礦倉儲用地、住宅用地有較大增長,表明全省工業建設項目增加較快。單獨選址建設項目用地 5176.67 公頃,其中交通運輸用地2820.92公頃,水利設施用地69.3公頃,與2005年基本持平。

徵收農民集體土地14104.09公頃,其中農用地7806.07公頃,耕地5857.82公頃,征地總費用605526.29萬元,安置農業人口154352人。與2005年相比,多徵收1000多公頃。合肥、蕪湖、安慶市徵收土地量都在1000公頃以上,表明上述地區經濟發展較快,用地量增加較多。

3.土地整理、復墾和開發情況

土地開發整理和復墾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全省共完成土地開發整理項目2172個,其中,國家級項目3個,省級項目44個,市級項目199個,縣級項目1926個,總投資額為49334.80萬元,與2005年比,項目略有增加,投資額相對減少。增加農用地總面積 13050.75 公頃,其中耕地11814.30公頃,農用地比2005年有所增加,而耕地略有減少。

土地開發投資額17201.48萬元,增加農用地5188.95公頃,耕地4824.87公頃,比2005年均有所減少。

土地整理投資額14247.42萬元,增加農用地1999.41公頃,耕地1646.82公頃,比2005年略有增加。

土地復墾投資額17885.90萬元,增加農用地5862.39公頃,耕地5342.61公頃,比2005年略有減少。

全省土地整理、復墾和開發的特點是以開發和復墾為主,開發和復墾增加農用地 11051.34 公頃,占總增加農用地的85%。投資比例占總投資的71%,比2005年有所減少,土地整理比例略有增加。

二、礦產資源

(一)礦產資源現狀

截至2006年底,全省發現礦產138種,已列入《安徽省礦產資源儲量表》的礦種有82種。

在探明資源儲量中,煤、鐵、銅、硫鐵礦、石灰岩、岩鹽、石膏礦7種資源構成了全省礦產資源主體,用潛在價值衡量,約佔比例的84.8%。凹凸棒石粘土、絹雲母則為全省特色礦種。

探明資源儲量在全國居前3位的主要礦種有:硫鐵礦、方解石、明礬石、凹凸棒石粘土等。

探明資源儲量在全國排第4~10位的主要礦種有:煤、鐵、釩、銅、石膏、芒硝、長石、陶瓷土、膨潤土等。

全省2006年資源儲量總量與2005年相比,有一定的增加。煤、釩、鉛、鋅、鎢、鉬、銻、水泥用灰岩、電石用灰岩、制灰用灰岩、高嶺土等礦產資源儲量均有所增加,資源儲量減少較多的是玻璃用脈石英。

2006年新增大中型礦產地14處,其中煤炭4處,有色金屬礦產3處,建築材料非金屬礦產5處,冶金輔助原料礦產1處,稀有及分散元素礦產1處。

(二)地質勘查投入與勘查成果

2006年地質勘查投入46751.56萬元,與2005年持平。其中,中央財政撥款2858.00萬元,地方財政撥款9000.32萬元,比2005年有較大增長,企事業資金34823.20萬元。地質勘查投入主要以企事業資金為主。

資金投向礦種主要是煤、銅、鐵、金和多金屬,占投資總額的75%,仍然是投資熱點礦種。

新查明一批礦產資源,主要有煤、鐵、金、石膏、鉬、鎢等礦產。

提交地質資料447份,其中,區域地質調查1份,固體礦產勘查410份,水文工程5份,環境8份,地質科研16份。提供查閱人次1389人次,查閱4104份次,比2005年略有增加。

(三)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基本情況

1.頒發勘查許可證和采礦許可證情況

全年有效勘查許可證1916個。按經濟類型分,國有企業1300個,私營企業344個,股份有限公司42個,有限責任公司170個,集體企業10個,股份合作企業21個。國有和私營企業是勘查的主體。

全年有效采礦許可證4212個。按經濟類型分,私營企業2697個,集體企業753個,國有企業144個,有限責任公司344個。這四類企業佔了全部企業數的93%,其他經濟類型只佔7%。私營和集體企業佔了81.9%的份額,已經成為資源開採的主體。

2.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基本情況

2006年底,已開發利用的礦種有95種(含亞種),各種經濟類型礦山6805個,礦業從業人員44.82萬人,年產礦石量3.23億噸,工業總產值425.9億元,礦產品年銷售收入396.00億元,礦業利潤24.73億元。礦業產量、產值繼續保持增長態勢,利潤有所下降。其中主要是煤炭行業有較大的增長,2006年煤炭產量達到7832.34萬噸,創造工業總產值250.51億元。

三、國土資源市場

(一)土地市場

1.土地市場建設

建立了基本覆蓋全省的土地市場動態監測系統,制訂了《安徽省土地評估中介機構管理暫行辦法》,對地價評估機構開展了資信等級評定,加強了監督管理。進一步規范土地使用權招標拍賣掛牌出讓行為,與監察部門協同配合,加大監督檢查力度,保障土地市場健康有序發展。全年全省土地出讓金達313.69億元,比2005年增長近百億。其中通過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出讓收入225.71億元,比2005年增加近百億,為城市建設提供了有力的資金支持。

2.土地一級市場

國有土地以出讓方式供應面積13329.42公頃,成交價款3136927.81萬元,均較2005年大幅增加。其中招標出讓面積85.90公頃,成交價款51905.05萬元;拍賣478.82公頃,成交價款438233.37萬元;掛牌3560.44公頃,成交價款1767058.15萬元;協議9204.26公頃,成交價款879731.24萬元。租賃面積74.73公頃,租金541.87萬元。劃撥方式供應2948.77公頃。土地供應主要以掛牌、協議、劃撥為主。土地供應按用途為工礦倉儲用地8662.06公頃,住宅用地2773.21公頃,商服用地1266.96公頃。此三項用地佔供地總量的95%。

3.土地二級市場

土地二級市場發生土地使用權轉讓30143宗,面積1558.75公頃,轉讓金額 362491.34 萬元,與2005年比均有大幅下降。

土地使用權出租3592宗,出租面積16.47公頃,租金325.36萬元,與2005年相比大幅度下降。

土地使用權抵押9016宗,面積10698.38公頃,抵押價款3980357.97萬元,貸款金額2213709.2萬元,與2005年相比面積下降而貸款金額有所增長。

土地使用權轉讓按用途依次為工礦倉儲用地820.26公頃,商服用地117.73公頃,住宅用地606.7公頃。三項占轉讓總數的99.1%。

出租用途主要是商服用地。

抵押按用途依次為工礦倉儲用地7005.38公頃,住宅用地2509.15公頃,商服用地 1113.01 公頃。

(二)探礦權采礦權市場

1.探礦權采礦權市場建設

出台了進一步規范礦業權出讓管理的實施意見,推進礦業權有償和競爭出讓,制訂並實施了2006年探礦權、采礦權出讓計劃。加強了礦業權價款評估管理,改變了由礦業權人委託評估機構進行礦業權價款評估的做法,維護了國家權益。全年省級有償出讓礦業權(含有償延續)125宗,價款4.77億元,實際徵收2.57億元,為全年計劃的202%。

2006年全省有償出讓礦業權1449宗,價款2.22億元。市場化配置礦產資源既強化了礦產資源國家所有和有償使用意識,顯化了資源性資產,又促進了資源的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和招商引資。

2.探礦權采礦權一級市場

全年探礦權出讓14宗,其中,行政審批3宗,掛牌11宗。出讓交易金額10350.88萬元,比2005年大幅下降;出讓的礦種達到9種,主要是鐵礦5宗,出讓金額9312.58萬元;其次是錳礦2宗,出讓金額704萬元,銅礦1宗,出讓金額125萬元,水泥用灰岩礦1宗,出讓金額120萬元。這四種礦產的出讓金額占總金額的99.1%。

采礦權出讓1435宗。其中,行政審批1267宗,拍賣19宗,掛牌149宗。出讓金額11832.33萬元,相對2005年有較大變化。出讓礦種達到41種之多,出讓的主要礦種是磚瓦粘土604宗,建築石料用灰岩397宗,建築用砂88宗,建築用安山岩86宗等。

3.探礦權采礦權二級市場

探礦權轉讓85宗,轉讓價款17650.93萬元。其中,出售82宗,價款17050.93萬元;作價出資3宗,價款600萬元。轉讓礦種達15種,主要是鐵、銅、金、錳、鉛鋅等。

采礦權轉讓87宗,轉讓價款3182.61萬元。其中,出售77宗,價款3009.01萬元;作價出資8宗,價款153萬元。轉讓礦種達12種,主要是水泥用灰岩、磚瓦粘土、建築石料用灰岩、鐵、銅、鉛鋅、礦泉水等。

四、國土資源違法案件查處情況

1.土地違法案件查處情況

全年發現違法案件4279件,其中歷年隱漏640件,2006年發生3639件。涉及土地面積2804.80公頃,其中耕地1538.00公頃。涉案主體是企事業單位和個人,分別為971件和3096件,涉及土地面積分別為1740.91公頃和324.21公頃,分別占涉及土地面積總數的62%和12%。

全年立案2469件,其中歷年隱漏563件,2006年發生1906件。涉及土地面積 1855.96 公頃,耕地935.91公頃。其中未經批准佔地1319件,涉及土地面積788.47公頃,占立案總數的53%。2006年結案2447件,處理歷年隱漏案477件,共涉及土地面積1474.29公頃,耕地707.65公頃;處理2006年發生案1593件,涉及土地面積972.41公頃,耕地447.87公頃。通過依法處理收回土地196.74公頃,耕地57.11公頃,拆除構建物7865.22百平方米,沒收構建物4101.5百平方米,罰沒款2781.69萬元。

2.地礦違法案件查處情況

全年發現違法案立案查處215件,其中無證勘查39件,無證開采115件,越界開采41件。2006年結案225件,處理2005年未結案33件,處理無證勘查31件,無證開采107件,越界開采34件,未結案24件,共吊銷采礦許可證10件,罰沒款147.5萬元。

五、國土資源行政復議情況

全省共有行政復議申請90件,2006年受理77件,審結68件。在審結案件中維持58件,撤銷4件,撤回申請4件。與2005年相比行政復議申請數有所增加。

六、國土資源管理機構和人員培訓情況

由於市、縣級國土資源機構改革趨於完成,只有少數幾個縣正在改革之中,機構人員總數基本穩定。全省國土資源管理人員3912人,比2005年有所減少。其中行政編制人員2012人,比2005年增加13人。知識結構進一步優化,其中研究生71人,大學本科及大專2864人,高中及中專877人,初中及以下100人。年末平均從業人數3937人。經費收入86886.86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撥款69410.00萬元,其他收入17356.86萬元;完成基本建設投資3800萬元。

各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直屬機構530個,職工數7591人,機構和人員都比2005年增加。鄉級土地所1428個,人員7315人,與2005年比略有增加。

2006年全省參加各種培訓人數達696人次,參加黨校學習220人次,行政學院學習16人次,參加其他院校培訓460人次,學歷教育418人,其中,碩士11人,大學本科170人,大專237人。參加培訓和學習人次都有大幅增加,學習風氣較好。

『叄』 以安徽省安慶市的經濟狀況看改革開放30年社會的變化的社會調查報告

多的野生動植物。文明遐邇的白山發電廠、省冶金夾皮溝黃金礦業總公司、省森工集團紅石林業局就坐落在這里,是全國不可多得的優勢資源縣份
據了解,改革開放後我們的家鄉樺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怎麼?你不相信?那麼,現在就讓我們來看一下吧!
首先說吃,民以食為天。30年前的大米.麵粉一般價格在0.17元,而現在的價格在1.30元左右,上漲了接近8倍。副食價格就很驚人,蔬菜價格由平均5分錢一斤上漲到平均1.50元一斤,漲幅30倍。肉食價格,以豬肉為例從0.82元到現在的平均6元,上漲了7倍還多。牛羊肉的價格至少達到10倍以上,食用油的漲幅大概也有7倍多。想一想,真的是很嚇人啊。
其次談談穿吧,現在一套象樣的衣服怎麼說也得一二百以上吧,30年以前,20元以內就可以解決問題。所以,衣服的價格相對於那個時代上漲了18倍。
依次類推,下面這個題目就是住。30年前的住的都是土房平房,燒的都是木材和煤炭,對環境污染很大。再看現在,家家都步入了電氣化時代。都喜歡使用對大氣沒有污染的燃料。
人們的思想觀念在轉變,以前,大人們不重視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學與不學一個樣。現在,每家每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走進大學校園,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尤其是農民,認識到了科技的重要性。
再下面的題目是行,現在有人騎自行車,有人騎摩托車,有人開私家轎車,當然,也有人愛坐計程車。這些都不具有代表性,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乘坐公交車,30年前的車票5分錢,現在的車票是1元,整整上漲了20倍。

吃飯穿衣住房出行分析完了,我們來談談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等等。30年以前我們有比較完善的醫療保障體系,工人看病都是單位報銷,不用花錢,農民有合作醫療,大病統籌等,看病也基本不用花錢。那麼,我們假定一個人沒有單位,他看病是花錢的,進一次醫院需要多少錢呢? 30年以前,感冒這種普通疾病塊八毛的就解決問題了,即使打吊瓶最多10多塊吧,現在呢?少說20到30元,如果輸液了,100元根本不夠。如果病大,就更麻煩了。醫療費用上漲了80倍!
現在,我們的收入也有了巨大的變化:過去一個月幾十元就能養活全家十幾口人。而現在呢?上漲到了幾百元甚至幾千元,工資翻了十幾倍到幾十倍。
教育問題就更大了,過去的九年義務教育那是實實在在的,我們父母上學的時候全年學雜費也就5元左右,你小子有本事考上大學,1分錢都不用交,吃飯錢都是國家管著,沒有讀不起書的。現在,小學一年幾百元,中學一年幾千元,大學一年幾萬元,讀不起書的人可就太多了!!教育費用上漲了300倍不算多吧??
是的,現在我們國家推行了九年義務教育,以後小學初中的學費免了,但是我們沒有趕上啊!真的是很可惜啊 ^-^
前幾年,樺甸人吃自家的井水長出了大骨節。現在,人們吃的是自來水和礦泉水。就算是自來水也經過了處理
總之,改革卡放給我們的祖國、我們的家鄉、以及我們的生活都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那麼,現在家鄉發生了什麼變化了呢?
2006年4月25日,吉林省和天津市各界人士在天津賓館匯聚一堂,舉行吉林——天津農業合作交流對接活動。副省長楊慶才參加簽約儀式。
楊慶才介紹了吉林省的農業自然生態和經濟情況。他說,吉林省和天津市的經濟互補性很強,在兩省市政府的積極支持和大力推動下,經雙方有關部門和企業家的共同努力,兩地農業互利合作已實現良好開局,並取得重要成果。歡迎天津企業界的朋友與我們攜手開發建設吉林,共同開創吉林——天津農業互利合作的美好未來。
吉林省相關部門對重點領域和項目作了詳細說明。吉林省政府與天津市政府簽約,建立了長期農業合作關系;我省18個縣(市)和天津市11個區(縣)簽約,建立兩省市縣區農業經貿長期合作關系;有關方面還達成10項勞務合作協議和意向.
在經貿合作簽約儀式上,我省與天津市達成20項經貿合作項目,項目金額13.76億元。雙方領導還為「吉林勞動力轉移天津工作站」揭牌。
此次活動中,我省集中展示了十大系列、百餘種綠色特色優質農產品及加工製品,並重點推介了百個農業發展項目。
由此可見,我們的家鄉越來越好了! 這全要歸功於改革開放啊!

『肆』 安徽革命老區經濟發展情況調查報告

我可以,到文秘樂園去查

『伍』 安徽省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的2009年工作回顧

剛剛過去的2009年,是新世紀以來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面臨挑戰最為嚴峻的一年,也是我們搶抓機遇逆勢而上、發展成就振奮人心的一年。全省各族人民在中共安徽省委的堅強領導下,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萬眾一心,克難奮進,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取得明顯成效,綜合實力有新提升,結構調整有新進展,改革開放有新突破,人民生活有新改善,社會大局和諧穩定,較好地完成了省十一屆人大二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我們隆重慶祝新中國六十華誕,極大地激發了全省人民的愛國熱情和崛起信心。
初步核算,全省生產總值突破一萬億元,達到10052.9億元,比上年增長12.9%。財政收入1551.2億元,增長17%,其中地方收入863.9億元,增長19.2%。糧食總產量614億斤,再創歷史新高。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987.9億元,增長22.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263.2億元,增長36.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27.8億元,增長19%。進出口總額156.4億美元,下降22.5%,較上半年降幅收窄10.4個百分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86元,增長8.4%。農民人均純收入4504元,增長7.2%。居民消費價格下降0.9%。城鎮新增就業51.2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5‰以內。單位生產總值能耗持續下降,化學需氧量排放量下降2%,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3.1%。
過去的一年,我們主動強化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舉措,全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面對嚴峻復雜的宏觀經濟環境,我們密切關注形勢變化,積極跟蹤政策走向,主動作為,果斷決策,深入落實中央一攬子計劃,先後出台一系列保增長的政策措施,較早地實現了經濟回升向好。牢牢把握國家擴內需的政策機遇,在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領域開工建設了一批重大項目,幹了一批我們多年想干而沒有條件乾的大事。合蚌客運專線、合福鐵路安徽段、九華山機場、宣績高速等一批重大項目相繼開工,馬鋼車輪擴能改造、新橋國際機場等重大項目扎實推進,江淮汽車年產20萬輛乘用車、銅陵銳展發動機、國電蚌埠電廠二號機組等重大項目建成投產。經過多年建設,總投資183.4億元的14項治淮骨幹工程全面完成,標志著淮河中游骨幹防洪體系基本建成。六潛高速、六武高速安徽段、阜周高速北段建成通車,新增高速公路302公里,通車總里程超過2800公里。千方百計保企業,加大幫扶力度,出台減輕企業負擔和金融支持小企業的多項舉措,全年減免緩稅費312億元,在關鍵時刻提振了企業信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保持中部第一、全國前列。認真落實促進消費的政策措施,大力推進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等工作,銷售家電、汽車、摩托車、農機等231.5萬台(輛),銷售額108億元,家電下鄉銷售量居全國前列,補貼兌付率全國第一,200多萬農戶受益,同時鼓勵普通商品住房消費,開展地產品銷售對接等活動,有力地促進了消費持續快速增長。堅持把保市場、保份額作為外貿工作的重點,多措並舉,有效遏制了進出口急速下滑的態勢。把握宏觀政策導向,引導金融機構創新產品,加大信貸投放,新增本外幣貸款2406億元,增幅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全年新增上市公司7家,從資本市場募集資金163億元,發行企業債券、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共234億元,財政部代理發行我省地方政府債券77億元。大力完善地方金融體系,積極引進各類金融機構,有力地支持了經濟社會發展。農村信用社專項票據兌付工作全部完成,新組建開業農村銀行13家,新增擔保機構25家,獲准開業小額貸款公司123家,政策性農業保險覆蓋17個市,中國進出口銀行、民生銀行、匯豐銀行等14家境內外銀行在我省新設23家分支行。
過去的一年,我們全面加快自主創新步伐,大力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著眼增強創新能力,重點實施支持自主創新的財稅、金融、人才和技術研發政策,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全省呈現出創新活力增強、創新能力提升、創新人才集聚、創新型產業快速發展的好勢頭。我省被批准為首批三個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省之一;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分別達16386件和8594件,在全國位次分別提升2位和6位;13項重大科技成果獲得國家科技獎,其中1項首次獲得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新增國家級創新型企業6家、試點企業10家,增量全國第一;新增國家級(重點)實驗室4家,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基地4家;新增國家級質檢中心2家,總量達到9個,居中部地區首位;新增兩院院士4名。全力推進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建設,聚焦核心區域、核心企業和核心項目,狠抓企業主體、創新載體和產學研一體建設,科技、產業、改革和人才成果加速涌現,試驗區建設進入國家層面。科技研發實現新突破,建成世界首個量子通信網路,奇瑞混合動力轎車、科大訊飛暢言教學產品等成功面市。創新型產業加快發展,京東方液晶平板顯示器、普樂非晶硅太陽能電池等重大項目扎實推進,高新技術領域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09戶。體制機制創新加速推進,啟動建設合肥創新服務平台,省及合蕪蚌三市創業風險投資引導基金順利運行,招募風險投資機構10家,募集資金30億元以上。人才培養和引進取得新進展,與國家外專局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實施引智項目237項,中國科協「海智計劃」工作基地落戶合肥,中科大微尺度國家實驗室和奇瑞公司成為國家級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制定實施鋼鐵、汽車等9大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出台文化、現代物流產業發展規劃,完成重點產業技改投資1800億元,工業化率較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文化產業發展實現新跨越,產值增幅達30%以上,皖新傳媒成功上市,數字出版等新興文化業態發展迅速。落實完善促進非公有制經濟、中小企業和縣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全面推開擴大縣級經濟社會管理許可權工作,選擇150個實力較強的鎮開展擴權強鎮試點,縣域經濟增幅高於全省平均水平。扎實推進合肥經濟圈、皖江城市帶和沿淮城市群建設,區域發展進一步協調。繼續深化加快皖北地區發展的政策措施,皖北地區呈現加速發展的可喜局面,合肥等市縣與皖北三市六縣結對合作進展順利。切實加強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推進淮河、巢湖等重點流域環境整治,所有市縣都建成污水處理廠,新增日處理污水能力101.5萬噸,新增燃煤機組脫硫設施496萬千瓦,「十一五」二氧化硫減排目標提前一年完成。
過去的一年,我們持續加強「三農」工作,不斷提升新農村建設水平。加大城鄉統籌力度,著力解決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多渠道促進農民就業創業,實現了農業增產增效和農民持續增收。積極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認真執行小麥、水稻等最低收購價,發放各類涉農補貼120.7億元,比上年增加11.7億元。深入推進糧食生產「三大行動」,戰勝皖北地區50年一遇的特大乾旱等自然災害,奪得糧食豐收。扎實開展畜牧業升級計劃和水產跨越工程,畜牧水產業規模養殖比重較上年提高5個百分點。大力實施農業產業化「532」提升行動,農產品加工業產值達2582.5億元、增長29.7%,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4115家、增加744家。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3507個,完成新型農民培訓59.8萬人。成功舉辦首屆安徽(合肥)農業產業化交易會和第十屆安徽名優農產品、綠色食品(上海)交易會。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建設步伐加快,「新網工程」網點達3.8萬個,比上年增加3296個。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新建改建農村公路16708公里,新建改造排灌泵站11.8萬千瓦,新增改善灌溉面積230萬畝、除澇面積80萬畝,投入16.6億元、新開工建設430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新增營造林195萬畝,新增農村沼氣用戶近10萬戶,解決了316.4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積極穩妥開展農村土地整治整村推進試點和農村危房改造試點,連續11年實現耕地佔補平衡,新農村建設「千村百鎮」示範工程取得新進展。繼續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啟動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惠民直達工程」試點成效明顯,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和獸醫管理體制改革基本完成。擴大省級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積極探索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基本完成集體林權確權發證任務並開展配套改革試點。
過去的一年,我們積極深化重點領域改革,進一步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切實落實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政策措施,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加快,全年新增規模以上中小企業2502戶,增長23.8%。部門預算改革全面推開,地方稅制改革繼續深化,成品油價格和稅費改革順利完成,政府還貸二級公路收費全部取消。經過周密部署精心實施,穩妥解決了工商系統市場辦管脫鉤問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籌備組建省演藝集團、省廣電傳媒產業集團,172家經營性文化單位實現轉企。積極推進醫葯衛生體制改革,選擇32個縣(市、區)啟動基層醫葯衛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這項工作受到廣泛認可,人民群眾普遍歡迎。全力推進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建設,主動配合國家部委編制示範區規劃,邊規劃邊建設,邊申報邊推進,全力以赴做好各項工作,示範區規劃已獲國務院批准,成為我省第一個國家層面戰略規劃,為加速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提供了重要的戰略平台。參與泛長三角發展區域分工合作邁出實質性步伐,交通、能源、科技、金融、旅遊、質監等重點領域合作取得新進展。積極謀劃並大力推進與央企調整結構合作發展,在新能源、先進裝備製造、現代服務、基礎設施等領域簽訂合同項目77個、總投資1840.8億元,已開工項目35個、投資額975.1億元,開創了與央企戰略合作的新局面,對推動我省長期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積極參與並主動對接上海世博會的各項籌備工作。在經濟形勢復雜嚴峻的背景下,成功舉辦了第四屆中部投資貿易博覽會,取得了豐碩的經貿與合作成果,彰顯了安徽優勢,擴大了對外影響,提振了崛起信心。黃山航空口岸和馬鞍山、池州水運口岸對外開放,全省口岸開放格局進一步完善。對台經濟合作加強,合肥至台北直航開通。全年實際到位省外資金4640億元、增長43.8%,利用外商直接投資38.8億美元、增長11.3%,新落戶世界500強企業4家。入境旅遊人數達到156.2萬人次,增長18.2%。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營業額增長33.4%,對外投資拓展到44個國家和地區,海外資源開發勘探邁出新步伐。國際友好城市新增3對,達到69對。
過去的一年,我們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堅持民生為第一目標,在財政收支壓力加劇的情況下,繼續加大民生工程推進力度,實施項目由上年的18項拓展到28項,投入由176億元增加到254億元,惠及6000多萬城鄉居民。針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突出抓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和城鎮困難群體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0.1%,建成和在建農民工創業園253個,培訓農民工52.8萬人,返鄉農民工中98%返城就業,全省就業形勢基本穩定。社會保障體系覆蓋范圍不斷擴大,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626.8萬人、1447萬人和377.8萬人,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啟動,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實現應保盡保,12.5萬戶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享受到廉租房保障。採煤塌陷區村莊搬遷應急工程首批項目進展順利。實行新的扶貧標准,扶貧工作力度不斷加大。推進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實施義務教育學校績效工資制度和農村教師特崗計劃,加快職業教育大省建設,高等教育「雙百工程」和質量工程取得新進展。按照重點設防類抗震設防標准,全面排查鑒定中小學校舍,制定實施3年消除安全隱患工作方案,完成加固改造年度任務,努力將中小學校建成質量最安全、家長最放心的場所。加快文化事業發展,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鄉鎮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扎實推進。話劇《萬世根本》、黃梅戲《雷雨》等一批精品佳作獲國家級獎項,成功舉辦第二屆中國國際動漫創意產業交易會、第二屆中國農民歌會、第五屆中國黃梅戲藝術節,徽州文化生態保護項目獲第三屆文化部科技創新獎唯一特等獎。強化公共衛生服務,免費實施擴大國家免疫規劃、婚前醫學檢查和農村孕產婦保健,啟動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重點傳染病和地方病防控取得明顯成效。城市社區衛生覆蓋率達89%,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運行質量全國領先。 「全民健身、健康安徽」主題活動蓬勃開展,我省健兒在全運會上取得13金、12.5銀、9銅的歷史最好成績。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成果,馬鞍山市榮獲中部地區唯一的全國文明城市稱號。廣播影視、新聞出版、文學藝術、哲學社會科學進一步繁榮,外事、僑務、港澳、統計、文物、檔案、地方誌、參事文史工作繼續加強,地震、氣象、地質、測繪、防災減災工作扎實推進,婦女、兒童、老齡、殘疾人和紅十字事業取得新進步。認真貫徹黨的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團結、宗教和睦局面繼續鞏固。
過去的一年,我們高度重視維護社會穩定,努力營造安定和諧的社會環境。認真落實穩定第一責任,深入開展平安創建活動,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高度重視國家安全工作,圓滿完成國慶60周年安保任務,全省社會治安大局穩定,人民群眾安全感進一步增強。加強信訪工作創新,建立下行接訪、涉訪特困救助、網友留言辦理反饋等制度,加強積案化解,信訪總量穩中有降。深入開展「質量和安全年」活動,加強重點行業和領域安全生產專項整頓,扎實推進產品質量和食品葯品安全監管,安全生產形勢總體平穩。建立健全應急機制,基本形成覆蓋各類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體系。加強法制宣傳教育,落實法律援助政府責任,全省已建法律援助中心123個、法律援助工作站2060個。對口支援松潘縣災後重建工作加速推進,已完工和在建項目37個,占項目總數的80.5%,受到災區群眾的廣泛好評。國防動員、人民防空和雙擁優撫工作取得新進步,駐皖部隊和廣大民兵預備役人員在抗災救災、維護社會穩定、支持地方經濟建設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過去的一年,也是政府自身建設得到加強、施政水平不斷提高的一年。我們認真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解放思想,改革創新,著力解決發展中的突出問題,不斷增強科學發展的能力和水平。我們堅持依法行政,嚴格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深入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基本完成省、市、縣三級政府機構改革任務。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進一步密切與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的聯系,認真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推進決策科學化和民主化,辦理人大代表建議745件、政協委員提案815件。加強政府法制建設,改進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質量,規范執法行為,提請省人大常委會審議地方性法規12件,制定、發布省政府規章8件。進一步推進政務公開,啟動實施新科技成果、招商項目和就業勞務信息發布「三個窗口」建設,繼續深化「一站式」服務。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於黨政機關厲行節約的八項要求,因公出國(境)、公務車輛購置及運行費用支出比前三年平均數分別下降37.5%和20.6%,「小金庫」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果。強化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勤政廉政建設有新成效。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還面臨著不少困難和問題,政府工作與人民的期待還有差距。主要是:經濟回升的基礎還不穩固,部分行業和企業生產經營仍比較困難,民間投資意願不強,居民消費後勁不足,外貿下降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轉。一些長期制約我省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也進一步凸顯,農業基礎仍然薄弱,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強,城鎮化進程滯後,服務業發展水平較低,節能減排任務艱巨,結構調整和轉變發展方式難度加大,就業形勢依然嚴峻,部分群眾生活比較困難,社會保障、教育、醫療等方面還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政府職能轉變與科學發展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公共服務能力有待增強,行政效能需要進一步提高,一些部門思想解放不夠、創新意識不強、工作作風不實、辦事效率不高,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和鋪張浪費現象還不同程度地存在,極少數人甚至以權謀私、貪污腐敗。對此,我們一定高度重視,切實加以解決,絕不辜負全省人民的期望和重託。

『陸』 安徽17個城市能源消耗的數據

你是學環境工程還是什麼相關專業的 ?
畢業論文現在才弄嗎??
說具體一點我給你 哪17個城市??????直接全省的數據不行嗎?
能源消耗主要指什麼 煤?石油年消耗量?

一、環境質量

(一)水環境

1、淮河流域

淮河幹流水體污染依然嚴重。40%的斷面水質較差(Ⅴ類)和很差(劣Ⅴ類),污染程度與上年相比基本持平。主要污染物為氨氮。

淮河支流水體污染重於幹流。水質較差(Ⅴ類)和很差(劣Ⅴ類)的斷面達63%,比上年下降10個百分點。主要污染物為生化需氧量和氨氮。

2、巢湖流域

巢湖湖區水體呈輕度富營養狀態,主要污染物總磷和總氮年均濃度值超過國家地表水Ⅲ類標准,西半湖污染程度明顯重於東半湖。近年來,巢湖湖區水體營養狀態呈改善趨勢,但污染程度依然較重。
巢湖9條出、入湖河流中有4條河流斷面水質很差(劣Ⅴ類),其它5條河流斷面水質尚可(Ⅳ類),污染程度與上年相比沒有明顯改善,主要污染物為氨氮和化學需氧量。

3、長江流域

長江幹流水質仍保持優良(Ⅱ類)。

長江支流水體與上年相比污染有加重趨勢,10條主要支流中,有8條支流水質較差(Ⅴ類)和很差(劣Ⅴ類),主要污染物為生化需氧量和氨氮。

4、新安江流域

新安江幹流及支流水質仍保持全部優良(Ⅱ類)。

5、主要水庫

全省主要水庫水質良好(Ⅱ~Ⅲ類)。與上年相比無明顯變化。

6、地下水

全省8個主要地下水水位監測城市中,水位總體呈下降趨勢,但阜陽市深層地下水第一含水層水位上升了0.3~0.5米。

全省大部分城市和區域地下水水質較好,但沿淮河污染河段及城市周圍地區的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點狀或面狀污染,氟化物超標現象比上年有所增加。

7、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

全省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41個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中,有18個水源地出現監測指標超標。飲用水地表水源地超標污染物主要為高錳酸鹽指數、氨氮、糞大腸菌群和總磷;飲用水地下水源地超標污染物主要為氟化物和總大腸菌群。

(二)大氣環境

1、城市空氣

全省城市空氣質量尚好,與上年相比無明顯變化。主要污染物為顆粒物。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的城市5個,三級標準的城市9個,劣三級標準的城市2個。1個城市尚未開展監測。

2、酸雨

全省降水年均pH值在4.7~7.5之間,出現酸雨的城市有10個。降水年均pH值低於5.6的城市有4個,銅陵市、池州市酸雨污染較重,酸雨頻率分別達63%和58%。

(三)聲環境

1、城市道路交通雜訊

全省城市道路聲環境質量較差,較重污染(75~73分貝)的城市2個,中度污染(70~73分貝)的城市5個,輕度污染(67~70分貝)的城市7個,僅有3個城市道路交通聲環境質量較好(67分貝以下)。

2、城市區域環境雜訊
全省城市區域聲環境質量較差,較重污染(57~60分貝)的城市4個,中度污染(55~57分貝)的城市6個,輕度污染(53~55分貝)的城市3個,僅有4個城市區域聲環境質量較好(53分貝以下)。

(四)生態環境

1.土地

2002年,全省主要地類面積為:耕地594.60萬公頃,園地34.24萬公頃,林地338.99萬公頃。建設用地:城鎮村及獨立工礦用地122.46萬公頃,交通用地27.62萬公頃,水域(包括水利設施用地及水面)199.99萬公頃。全省建設佔用耕地5614.51公頃,同期全省土地整理補充耕地9215.63公頃。

全省水土流失面積18674.67平方公里。其中,輕度水土流失面積為13600平方公里,中度為4300平方公里,強度為660平方公里,極強度為96平方公里,劇烈為18.67平方公里。嚴重的水土流失區主要集中在皖西大別山區、皖南山丘區和江淮丘陵崗地。

2.森林

全省活立木總蓄積量12667.41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27.95%。

3.生物多樣性

物種:全省有高等植物4245種,維管束植物3645種。在維管束植物中,國家重點保護植物30種。全省有陸棲脊椎動物557種,其中獸類96種,鳥類354種,爬行類68種,兩棲類39種。全省野生脊椎動物中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有20種,屬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有71種。

濕地:全省濕地總面積284.3萬公頃,占國土面積20.34%,其中,天然濕地面積70.4萬公頃,人工濕地面積213.9萬公頃。

自然保護區:全省共有自然保護區31處,面積57.17萬公頃,占國土面積4.11%,其中按保護區級別劃分:國家級保護區5處,面積13.65萬公頃;省級保護區25處,面積42.85萬公頃;縣級保護區1處,面積0.67萬公頃。按保護區類型劃分:森林生態和野生動物類型保護區21處,面積26.70萬公頃;濕地生態和野生植物類型自然保護區10處,面積30.47萬公頃。

風景名勝區:全省共建立各類風景名勝區39處,其中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8處,省級風景名勝區31處,總面積35.76萬公頃。

森林公園:全省共建設森林公園38處,其中國家森林公園25處,省級森林公園13處,總面積11.80萬公頃。

4、地質災害

全省發生重要地質災害147處,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122處,傷7人,直接經濟損失約3000萬元。地質災害主要發生在皖南山區、大別山區和沿江丘陵地區。

二、污染物排放

(一)廢水及主要污染物

2002年,全省廢水排放總量為14.28億噸,比上年增加0.70億噸,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6.46億噸,占總量的45.24%,比上年增加0.14億噸;生活污水排放量7.82億噸,占總量的54.76%,比上年增加0.56億噸,生活污水排放量超過工業廢水排放量1.36億噸。

廢水中化學需氧量(COD)排放總量41.09萬噸,比上年減少0.66萬噸,其中工業廢水中COD排放量12.59萬噸,占總量的30.64%,生活污水中COD排放量28.50萬噸,占總量的69.34%。

廢水中氨氮排放總量5.04萬噸,比上年減少0.05萬噸,其中工業廢水中排放2.04萬噸,占總量的40.48%,生活廢水中排放3.00萬噸,占總量的59.52%。

(二)廢氣及主要污染物

2002年,全省工業廢氣排放量為5118.84億標立方米,比上年增加311.2億標立方米。

廢氣中二氧化硫排放總量39.66萬噸,與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為34.91萬噸,生活及其他排放量為4.75萬噸。

煙塵排放總量為24.31萬噸,比上年減少2.11萬噸,其中工業煙塵排放量20.70萬噸,生活煙塵排放量3.61萬噸。

工業粉塵排放量24.09萬噸,比上年減少1.20萬噸。

(三)工業固體廢物

2002年,全省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3414.69萬噸,比上年增加152.83萬噸,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2607.79萬噸,比上年增加63.55萬噸。(四)污染事故

2002年,全省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58起,比上年增加5起,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52.9萬元,農作物受害面積184.6公頃,污染魚塘面積31.6公頃。

三、環境保護與建設

(一)「十五」環保計劃實施

安徽省環境保護「十五」計劃是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重點項目125個,總投資202.2億元。截止2002年底,已有108個項目立項,72個項目完成了可行性研究,31個項目開工建設,已完成投資35.9億元。明光市、固鎮縣等13個污水處理廠和水環境綜合治理項目已列入國家「三河、三湖」治理新開工項目計劃,國債資金支持1.69億元。

淮河、巢湖兩流域水污染防治計劃獲得國務院批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計劃項目83個,投資64.8億元;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計劃項目49個,投資48.7億元,兩流域項目均列入國家計劃,為「十五」期間淮河、巢湖水污染防治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巢湖流域利用亞洲開發銀行貸款治理巢湖污染項目已全面建成。酸雨控制及環境改善項目已與亞洲開發銀行正式簽訂協議, 共9個子項目,利用亞洲開發銀行貸款1.47億美元。

環境改善--天然氣利用工程正式啟動,其中8個市的子項目與日本國際協力銀行簽訂了貸款協議,利用外資1.5億美元。合肥、蚌埠、馬鞍山市已率先開工建設。

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十五」計劃實施進展順利,70%的治理項目已經開工建設或完成。

2002年,新增「三廢」設計處理能力:廢水15.04萬噸/日,廢氣548萬標立方米/小時,固體廢物5253噸/日。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計劃進一步落實,除二氧化硫排放總量與上年基本持平外,化學需氧量、氨氮、煙塵、工業粉塵和工業固體廢物排放總量均比上年有所削減。

(二)工業污染防治

工業污染防治緊緊以工業結構調整、企業技術升級和產業布局優化為中心,積極推進清潔生產和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工作,倡導循環經濟理念,不斷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使污染物排放總量得到進一步控制。2002年,組織編制了清潔生產審計指南和技術要求,對70家清潔生產試點企業進行了培訓。截止到2002年底,全省共有120家企業開展了清潔生產審計,32家企業通過了ISO14001環境管理認證。

2002年,開展了危險廢物和危險化學品專項排污申報登記工作,基本摸清了全省危險廢物和化學危險品的生產企業及其處置設施建設和運營等情況。對收繳的"毒鼠強"等廢棄危險化學品進行了安全處置。

2002年,全省辦理建設項目環境審批1120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執行率93.6%。「三同時」執行率90.6%,在310個驗收項目中,「三同時」合格率100%。為防止污染反彈,全省共檢查企業8948家(次),立案查處環境違法行為290起。同時,在淮河流域率先實行了排污許可證制度,共向1050家企業發放了排污許可證,進一步鞏固了「一控雙達標」成果。(三)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

2002年,全省大力實施「萬里綠色長廊」工程,完成人工造林16.02萬公頃。其中成片造林15.35萬公頃,平原綠化0.67萬公頃。在成片造林中退耕還林9.99萬公頃,長江防護林2.31萬公頃。新增封山育林8.35萬公頃。四旁植樹完成1.03億株。

防洪保安工程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全省共安排水利投資107.7億元,長江幹流堤防得到加固。沿江排澇泵站、水庫建設和除險加固、治淮工程、城市防洪建設等工程進展順利。

認真落實《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得到加強。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環境管理日趨規范。沿淮調蓄洪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安徽省生態功能區劃工作開始啟動。兩淮煤礦、馬鞍山鐵礦的礦區生態恢復和保護取得進展。生態示範區建設快速發展,生態示範區及試點單位22個,示範區面積佔全省國土面積的31.06%。創建了100個省級生態村和10個環境保護先進城鎮。蚌埠市新城綜合開發區,蕪湖市馬塘區被國家環保總局批准為第七批全國生態示範區建設試點。金寨縣、渦陽縣、馬鞍山南山鐵礦、黃山市黃山區作為第二批全國生態示範區,通過了國家環保總局的驗收、命名。

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穩步推進。全省共建設國家級生態農業示範縣3個,省級生態農業示範縣10個,省級生態農業示範點28個,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縣4個,省級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縣32個,全省認證無公害農產品195個,省級重點工程--江淮分水嶺綜合治理鄉鎮達到100個。2002年,全省使用氮、磷肥161.3萬噸,比上年減少8.1%;農葯使用總量7.43萬噸,比上年增加1.7%。

2002年,完成了全省生態環境現狀調查,共獲取數據52.6萬個,摸清了我省生態家底,建立了安徽省生態環境查詢系統。《安徽省生態環境現狀調查報告》通過了省科技廳組織的專家論證,達到了國內同類型研究的領先水平。

(四)城市環境保護

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城市環境質量逐漸改善。2002年,全省設市城市完成市政公用基礎設施投資60億元,其中:污水處理投資3.87億元,園林綠化投資2.45億元,市容環境衛生投資2.23億元,燃氣投資2.82億元。新建煙塵控制區、雜訊達標區面積分別為37.9平方公里和22.8平方公里,新增自來水日生產能力8.51萬立方米、城市污水日處理能力35萬立方米、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日處理能力990噸。建成和在建的城市污水處理廠20個,合肥市南淝河、馬鞍山雨山湖、池州百荷公園等局部區域綜合整治取得明顯成效。

2002年末,城市綠化覆蓋面積39037公頃,其中: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25008公頃,比上年增加1585公頃,建城區綠化覆蓋率由上年的25.50%上升至25.63%;全省擁有城市公共綠地面積5021.10公頃,城市人均擁有公共綠地4.48平方米。

2002年,人工煤氣供應總量24770萬立方米,比上年增加261萬立方米,液化氣供應總量46.4萬噸,比上年增加8.8萬噸,城市用氣人口699.1萬人,燃氣普及率62.42%。

合肥、蕪湖、馬鞍山三市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工作全面啟動並取得實質性進展。三市將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作為"十五"環境保護工作的奮斗目標,擺上了重要議事日程,分別成立了以市長為組長的"創模"領導小組和由各相關部門組成的專業工作組,一些重點工程項目正在實施。

(五)其他基礎工作

環境監察手段正在向科學化、規范化方向發展,累計安裝污染自動監控裝置601台,共對475個企業污染物排放進行不同方式的自動監控。2002年徵收排污費1.39億元。環境監測能力得到改善,全省共建設8個水質自動監測站和20個環境空氣自動監測站,實施了環境質量報告制度。環境宣傳教育工作成效明顯,為全省環保工作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發揮了重要的輿論監督和推動作用。環境法制、科技、信息、環保產業工作逐步推進,重點城市環境信息系統建設成效明顯。環境國際合作在爭取資金、培養人才、技術交流方面取得了較大進展。

17個省轄市、55個縣(市)分別獨立設置了環境保護局,全省環保系統人員總數達4388人。環境監察、監測機構建設進一步規范,人員素質及工作水平有所提高,依法行政、文明執法和政風、行風建設進一步加強。

閱讀全文

與安徽省經濟發展研究報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