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信息化規劃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信息化規劃

發布時間:2021-02-20 22:31:04

⑴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信息化「十一五」規劃》

關於國家「十一五」規劃基本思路
"十一五"時期的特徵與挑戰
從全國來看,"十五"計劃的實施總體上進展順利,但"十五"計劃力圖解決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進展不理想:經濟社會的發展不夠協調,城鄉間、區域間差距進一步擴大,資源環境的約束趨緊,就業形勢較嚴峻,體制問題、人才問題、科技問題日益突出等。
"十一五"時期是重要戰略機遇期的一個階段。這個時期既是一個"黃金發展時期",也是一個"矛盾凸顯時期"。之所以是"黃金發展時期",主要在於消費結構升級、國際和區域間產業轉移以及科技進步加快使產業結構的高級化進程加速;城市化進程加快;資源配置市場化、經濟全球化和國際政治關系多極化的趨勢日益明顯等。處理得好,有可能實現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飛躍。
之所以是"矛盾凸顯時期",主要在於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要求日益迫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的難度加大;由於涉及利益和權力格局調整,深化改革的難度明顯提高;內外矛盾交織,應對經濟全球化的風險和保持國內穩定的難度加大等。
"十一五"時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指導方針和目標
1、指導方針
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把實現既快又好發展作為主題,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促進協調發展作為三大戰略任務,把突破體制瓶頸、人才科技瓶頸和資源瓶頸作為三大戰略支撐,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把既好又快發展作為主題。要在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促進各個方面協調發展的基礎上抓住機遇,加快發展。要轉變"無制約增長"、"不計代價增長"等片面追求經濟增長速度的觀念。要通過轉變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來實現好的發展過程;通過公平的分配,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把轉變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促進協調發展作為三大戰略任務。轉變增長方式,就是要建設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的節約型社會;調整經濟結構,就是要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從戰略上全方位地調整需求、產業、城鄉、區域和所有制結構,形成能支撐長期發展的經濟結構;促進協調發展,就是要切實做到"五個統籌",走共同發展、共同富裕之路。
--把突破體制瓶頸、人才科技瓶頸和資源瓶頸作為三大戰略支撐。就是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突出問題,著力解決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和關鍵領域,把創造良好的體制環境、優先發展教育和科學事業、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堅實的資源保障作為實現"十一五"目標和戰略任務的抓手。
2、階段性目標
在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這個總體目標下,"十一五"期間的階段性目標是:
--在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的前提下,國民經濟年均增長7%左右;
--就業崗位大幅度增加,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
--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明顯進展,農業的基礎地位進一步鞏固,製造業水平顯著提升,服務業占國民經濟和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明顯提高;
--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國民受教育年限進一步增加,職業技術教育滿足需求;
--城市化進程加快,新型空間發展格局初步形成,城鄉和區域差距縮小;
--社會發展滯後的局面得到改變,居民收入繼續提高,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農村和中西部地區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改善;
--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緩解,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
--行政管理、財稅、金融和城鄉管理體制的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
--開放型經濟繼續發展,"走出去"戰略邁出重大步伐;--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和國防建設取得新成就。
"十一五"期間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重點
1、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提高經濟增長質量。轉變增長方式的內涵,主要是"四個轉變":一是從過於依賴投資和出口帶動,轉向內外需協調、消費與投資雙輪驅動。二是從過於依賴工業推動,轉向工業、服務業和農業共同推動。三是從過於依賴資金和自然資源投入,轉向更多地依靠人力資本投入和技術進步。四是從資源-產品-廢棄物的單向線性過程,轉向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閉環反饋式循環過程。
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主要途徑:一是控制固定資產投資過快增長,逐步使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率回落到35%左右;二是擴大國內消費,把宏觀經濟政策的著力點從投資轉向消費;三是增加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四是改善流通和消費環境,提高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五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努力提高循環經濟占國民經濟的比重。
2、從戰略上調整經濟結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走一條符合我國國情和長遠利益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注重提高產業的技術水平、產品的技術含量,提高產業的競爭力。要為傳統產業升級和中小企業發展提供空間。衡量產業結構調整的成效,不僅要看工業比重的提高,更要看就業結構的變化。因此,不能刻意追求每個地區的工業化比重。
三次產業調整總的方針是:農業由"弱"調"強"。工業由"低"調"高"(水平)。服務業由"慢"調"快"。同時,要構築穩定、經濟和清潔的能源供應體系。要進一步擴大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的總體規模。
3、大力開發人力資源,建設人力資本強國。要把自然資源依賴型和投資依賴型的經濟結構,逐步轉向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的經濟發展模式;把人力資源開發作為重大國策,為充分就業和人人都能成才創造平等的機會;千方百計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把擴大就業的工作重點轉到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把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工作重點轉到促進農民工向技術工人轉變上來。
4、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升經濟的整體素質。加強科技原始性創新;抓緊研究共性技術和制約產業升級的關鍵技術;加強技術集成,在關鍵領域實現突破;加快推動事關社會發展、國家安全、人民生命健康和資源環境等領域的科技進步;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
調動一切社會資源,積極擴大教育供給,完善國民教育體系;加強義務教育的國家供給,加強農村基礎教育,擴大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規模,重點發展設在縣市、面向農家子弟的職業技術教育;促進教育公平和均衡發展,公共教育資源要向中西部地區和農村傾斜。
5、實施城市化戰略,逐步化解城鄉二元結構矛盾。要遵循客觀規律,與經濟發展水平和市場發育程度相適應,循序漸進,走符合國情的多樣化的城市化道路;要特別注意節約土地、解決好城市化與土地資源的矛盾;要在建立新型城鄉關系方面邁出實質性步伐,初步形成農村人口自願平穩有序進入城市的體制和機制框架。
實施城市化戰略的根本任務:一是促進農村人口進入城鎮穩定就業並定居;二是調整和充實城鎮空間分布格局,優化整合現有比較成熟的城市群,培育發展一批新的城市群,在生態環境脆弱地區有重點地發展有一定基礎的中心城市(鎮)。
6、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優化生產力布局和人口分布。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思路是:統籌考慮人口流動和分布,通過發展經濟和人口合理流動兩個途徑縮小區域之間人均GDP以及居民收入和公共服務的差距;統籌考慮區域環境承載能力與人口分布、經濟布局,重構我國的空間發展格局,並據此規范空間開發秩序;根據區域的主體功能,合理規劃城市體系、基礎設施和資源跨區域調動;根據不同地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現有發展水平,按優化整合區域、重點開發區域、生態環境脆弱區域、自然保護區域確定空間功能區劃。
優化整合區域:主要指跨省級行政區的開發密度已經較高的區域。這類區域要成為我國最強最大的經濟密集區,和我國參與全球競爭的龍頭和主體,必須重點發展技術和知識含量高的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嚴格限制不符合區域功能定位的低水平、佔地多、污染大、能耗高的產業。
重點開發區域:主要是指資源環境承載條件較好、具備在一定程度上集聚經濟和人口的區域。此類區域要加快集聚經濟和人口,逐步成為我國新的經濟和人口密集區。
生態環境脆弱區域:主要指各省級行政區內資源環境承載力較差、不具備大規模集聚經濟和人口的區域。此類區域要實行有限開發的方針,發展適合本地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特色產業,並引導人口轉移到重點開發區域和優化整合區域。
自然保護區域:主要指依法設立的資源、濕地、動物、文物、地質等保護區以及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等。此類區域要依法實施強制性保護,嚴禁不符合自然保護區功能定位的開發建設活動。
7、開源節流與利用境外資源並重,緩解資源約束。緩解礦產資源約束,要堅持開源節流並舉,國內國際並重的方針,一手抓資源供給和保障,一手抓資源節約,逐步建設節約型社會。
"十一五"期間政府採取的重大措施
包括三大方面:加快推進體制改革,調整完善經濟和社會政策,加強公共事業和公共服務建設。
1、加快推進體制改革
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主要內容:一是強化政府的公共職能;二是把政府經濟工作的重點放到制度建設、規劃編制和政策制定上來;三是完善決策機制,建立健全政府問責制;四是精簡行政層級。
財稅體制改革。主要內容:一是合理界定並調整各級政府的財政責任;二是根據區域功能和客觀因素建立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並加強對縣鄉的轉移支付;三是改革收支管理,實行全口徑預算管理,防範財政風險;四是健全財政支出的績效評估制度。
城鄉管理體制改革。改革農村土地制度和土地徵用制度,確保農民利益。建立城鄉統一的戶籍、就業制度。現行城鎮社保覆蓋到進城務工和落戶的外來人口。
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社會管理由政府控制轉到社會選擇。培育非營利的民間機構。加強社區建設。健全重大決策聽證制度。
科技教育體制改革。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並建立軍民結合的創新機制。健全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和科技中介服務機構。
2、調整經濟和社會政策
產業政策。競爭充分的產業以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為主。成長類產業的政策重點是培育核心競爭力。壟斷性產業要打破行政性壟斷。盲目投資產業和污染產業要加強引導、嚴格限制。
區域政策。土地、財政、人口和環境政策要按照區域的主體功能分別制定和實施。要加強區域規劃工作,明確區域空間開發框架,並作為實行差別化區域政策的依據。
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政策。實現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逐步建立覆蓋城鄉的社保體系,擴大保障范圍。提高社會弱勢群體的福利服務和保障水平。探索建立農村低保制度和新型全作醫療制度。
對外開放政策。從注重量的擴張向質的提高轉變,從注重"引進來"向注重"走出去"轉變,從注重實行行政優惠向鼓勵公平競爭轉變。積極參與區域性經濟合作,積極參與制定國際規則。
資源環境政策。堅持有限開發、有序開發、有償開發的方針,實行更加嚴格的資源保護政策。實行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加強水資源統一管理和節水工作。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改革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嚴格環保執法。
3、加強公共事業和公共服務建設
按照公共財政的改革方向,切實保障教育、科技、社保、衛生、文化等應當由政府承擔職責領域的財政投入。

⑵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的研究課題

根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十三五」規劃前期研究重大課題遴選公告》,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業、行業協會、國際組織以及其他經審查符合條件的機構或組織均可提出申請,課題內容重點圍繞關系「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開展研究。申請單位選題時,可參考國家發展改革委門戶網站刊載的《「十三五」規劃前期研究重大課題目錄》,也可圍繞《目錄》確定的重點領域和方向,自行確定研究題目。
申請單位可登錄國家發展改革委規劃司網站,從《「十三五」規劃前期研究重大課題專欄》中下載課題申請書及相關材料,並於5月5日前通過郵寄或電子郵件方式按要求提交申請。
「十三五」規劃前期研究重大課題目錄
「十三五」國際環境變化及對我國發展的影響
「十三五」經濟轉型升級動力機制和制度環境研究
「十三五」創新驅動的戰略重點與創新型國家建設研究
「十三五」推進教育現代化與人才強國、人力資源強國建設研究
「十三五」經濟結構調整的主攻方向和戰略舉措研究
「十三五」擴大消費需求長效機制研究
「十三五」工業結構升級與布局優化研究
「十三五」現代農業發展戰略與糧食安全戰略研究
「十三五」信息經濟發展研究
「十三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研究
「十三五」服務業發展重點和機制研究
「十三五」住房保障體系與房地產健康發展研究
「十三五」我國區域發展重點和區域協調發展機制研究
「十三五」生態文明建設及制度研究
「十三五」環境治理重點及模式創新研究
「十三五」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及綠色低碳發展研究
「十三五」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研究
「十三五」人口發展戰略和政策研究
「十三五」健康保障發展問題研究
「十三五」完善扶貧脫貧機制研究
「十三五」國有企業改革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研究
「十三五」公共服務重點和財政保障機制研究
「十三五」完善金融市場體系和風險防範研究
「十三五」對外開放戰略及開放新格局研究
「十三五」我國企業「走出去」發展戰略研究
「十三五」良好開局夯實基礎

⑶ 上海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六項主要任務

六任務:
1.信息產業 2.信息基礎設施
3.信息技術 4.信息資源開發利版用
5.信息化人才隊伍權 6.信息化管理

三作用:
1.信息化建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倍增器
2.信息化建設即是知識經濟建設,是增強國際競爭力 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步伐
3.信息化建設創造的就業機會增多,工資增長率升高,對GDP增長貢獻大

⑷ 如何理解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一是創新發展。全會提出,堅持創新發展,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創新發展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驅動是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只有通過創新驅動,中國經濟才能實現由大到強。如果說,黨的十八大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升為國家戰略。那麼五中全會則進一步強調了創新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和基點地位。內涵也大為拓展,由過去強調的科技創新,發展為理論、制度、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創新,涉及到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培育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空間、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發展新體制等諸多層面。

二是協調發展。全會提出,堅持協調發展,必須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重點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同時注重提升國家軟實力。面對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挑戰,以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五個統籌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包括城鄉協調發展、區域協調發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協調發展等。五中全會堅持科學發展觀,提出協調發展理念,除了城鄉區域協調、經濟社會協調,還提出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同時注重提升國家軟實力。從字面看,統籌指的是統一籌劃,與兼顧相連,有主次之分,兼顧部分處於無足輕重的地位,容易被忽視,而協調指的是正確處理好各種關系,各種關系處於同等重要地位,沒有主次之分。協調發展與五個統籌相比,范圍更廣,要求更高。

三是綠色發展。全會提出,堅持綠色發展,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綠色發展是在傳統發展基礎上的一種模式創新,是建立在生態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力的約束條件下,將環境保護作為作實現可持續發展重要支柱的一種新型發展模式。包括將環境資源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內在要素;把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作為綠色發展的目標;把經濟活動過程和結果的綠色化、生態化作為綠色發展的主要內容和途徑。五中全會公報將生態環保放在了空前的高度,如首次把綠色發展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並成為基本國策,生態文明首次列入十大目標,美麗中國寫入五年規劃。

四是開放發展。全會提出,堅持開放發展,必須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中國是現有的國際政治秩序、經濟秩序的參與者、建設者、維護者和貢獻者。五中全會第一次提出要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問題,制度性話語權,就是起草、參與制訂游戲規則。中國在上海合作組織、亞信峰會上邁出了制度性話語權第一步,最典型的例子是亞投行。亞投行是中國為世界作出的巨大貢獻,也是制度性話語權的最好嘗試。目前亞投行的簽署國已有53個。中國作為創始國和發起方,首任行長由中方委派,並享有規劃制訂的權力。制度性話語權的成果之一,就是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什麼是利益共同體?通俗地講,雙方簽協議,把各自利益捆綁到一起,互利共贏。中國率先提出「一帶一路」的大戰略。「一帶一路」是不帶硝煙味的合作共贏,是和平崛起的生動實踐。總體來看,「十三五」將呈現一個更加開放的中國,將為世界提供更多市場機會,開啟「制度性話語權」的新模式。

五是共享發展。全會提出,堅持共享發展,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共享發展,這是黨的全會第一次提出,作為制定十三五規劃的原則。共享發展的本質是發展的均衡、公平與普惠。發展不僅僅是經濟增長,是經濟、社會、文化、政治的全面進步。共享發展是為了進一步強調發展的公平性,讓人民分享改革發展成果,對於解決目前中國經濟增長中的種種問題,如經濟與社會失衡、城鄉失衡、東西部失衡、民生方面的問題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這是1995年以來中共歷次五中全會公報中首次提到共同富裕一詞,首次提出建設「健康中國」目標,這表明了中央在更大力度上推動社會公平的意志與決心。

⑸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發展理念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第四章發展理念
實現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必須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重點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同時注重提升國家軟實力,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
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
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必須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堅持內外需協調、進出口平衡、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引資和引技引智並舉,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
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是具有內在聯系的集合體,是「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必須貫穿於「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領域各環節。

⑹ 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重點說明有哪幾個

第一,關於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建議稿提出今後年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目標。主要考慮是,確保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必須保持必要的增長速度。從國內生產總值翻一番看,2016年至2020年經濟年均增長底線是6.5%以上。從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看,201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19109元和5919元。到2020年翻一番,按照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的要求,「十三五」時期經濟年均增長至少也要達到6.5%。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有利於改善民生,讓人民群眾更加切實感受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果。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產能過剩化解、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創新驅動發展實現都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空間,經濟下行壓力明顯,保持較高增長速度難度不小。考慮到正向引導市場預期和留有一定餘地,在綜合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建議稿提出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目標。

國內外主要研究機構普遍認為,「十三五」時期我國年均經濟潛在增長率為6%-7%。綜合起來看,我國經濟今後要保持7%左右的增長速度是可能的,但面臨的不確定性因素也比較多。這是因為,未來一個時期全球經濟貿易增長將持續乏力,我國投資和消費需求增長放緩,形成新的市場空間需要一個過程。在經濟結構、技術條件沒有明顯改善的條件下,資源安全供給、環境質量、溫室氣體減排等約束強化,將壓縮經濟增長空間。經濟運行中還存在其他一些風險,如杠桿率高企、經濟風險上升等,都對經濟增長形成了制約。同時,隨著經濟總量不斷增大,增長速度會相應慢下來,這是一個基本規律。

「十三五」時期我國發展,既要看速度,也要看增量,更要看質量,要著力實現有質量、有效益、沒水分、可持續的增長,著力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中實現經濟增長。

第二,關於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直接反映城鎮化的健康程度。根據《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預測,2020年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將達到45%左右。按2013年戶籍人口城鎮化率35.9%計算,年均提高1.3個百分點,年均需轉戶1600多萬人。現在,按照常住人口計算,我國城鎮化率已經接近55%,城鎮常住人口達到7.5億。問題是這7.5億人口中包括2.5億的以農民工為主體的外來常住人口,他們在城鎮還不能平等享受教育、就業服務、社會保障、醫療、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公共服務,帶來一些復雜的經濟社會問題。

建議稿提出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提高,是要加快落實中央確定的使1億左右農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定居落戶的目標。這1億人主要指農村學生升學和參軍進入城鎮的人口、在城鎮就業和居住5年以上和舉家遷徙的農業轉移人口。

實現1億人在城鎮落戶意義重大。從供給看,在勞動年齡人口總量減少的情況下,對穩定勞動力供給和工資成本、培育現代產業工人隊伍具有重要意義。從需求看,對擴大消費需求、穩定房地產市場、擴大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投資具有重要意義。實現這個目標,既有利於穩定經濟增長,也有利於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與和諧穩定,是全面小康社會惠及更多人口的內在要求。這就要求加大戶籍制度改革措施落實力度,加快完善相關配套政策,確保這一目標實現。

第三,關於我國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我國現行脫貧標準是農民年人均純收入按2010年不變價計算為2300元,2014年現價脫貧標准為2800元。按照這個標准,2014年末全國還有7017萬農村貧困人口。綜合考慮物價水平和其他因素,逐年更新按現價計算的標准。據測算,若按每年6%的增長率調整,2020年全國脫貧標准約為人均純收入4000元。今後,脫貧標准所代表的實際生活水平,大致能夠達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所要求的基本水平,可以繼續採用。

通過實施脫貧攻堅工程,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7017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目標是可以實現的。2011年至2014年,每年農村脫貧人口分別為4329萬、2339萬、1650萬、1232萬。因此,通過採取過硬的、管用的舉措,今後每年減貧1000萬人的任務是可以完成的。具體講,到2020年,通過產業扶持,可以解決3000萬人脫貧;通過轉移就業,可以解決1000萬人脫貧;通過易地搬遷,可以解決1000萬人脫貧,總計5000萬人左右。還有2000多萬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可以通過全部納入低保覆蓋范圍,實現社保政策兜底脫貧。

第四,關於實施一批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和在重大創新領域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必須把重要領域的科技創新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實施一批關系國家全局和長遠的重大科技項目。這既有利於我國在戰略必爭領域打破重大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更有利於開辟新的產業發展方向和重點領域、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2014年8月,我們確定要抓緊實施已有的16個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進一步聚焦目標、突出重點,攻克高端通用晶元、集成電路裝備、寬頻移動通信、高檔數控機床、核電站、新葯創制等關鍵核心技術,加快形成若干戰略性技術和戰略性產品,培育新興產業。在此基礎上,以2030年為時間節點,再選擇一批體現國家戰略意圖的重大科技項目,力爭有所突破。從更長遠的戰略需求出發,我們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在航空發動機、量子通信、智能製造和機器人、深空深海探測、重點新材料、腦科學、健康保障等領域再部署一批體現國家戰略意圖的重大科技項目。已經部署的項目和新部署的項目要形成梯次接續的系統布局,發揮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集中力量、協同攻關,為攀登戰略制高點、提高我國綜合競爭力、保障國家安全提供支撐。

我國同發達國家的科技經濟實力差距主要體現在創新能力上。提高創新能力,必須夯實自主創新的物質技術基礎,加快建設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的創新基礎平台。國家實驗室已成為主要發達國家搶占科技創新制高點的重要載體,諸如美國阿貢、洛斯阿拉莫斯、勞倫斯伯克利等國家實驗室和德國亥姆霍茲研究中心等,均是圍繞國家使命,依靠跨學科、大協作和高強度支持開展協同創新的研究基地。當前,我國科技創新已步入以跟蹤為主轉向跟蹤和並跑、領跑並存的新階段,急需以國家目標和戰略需求為導向,瞄準國際科技前沿,布局一批體量更大、學科交叉融合、綜合集成的國家實驗室,優化配置人財物資源,形成協同創新新格局。主要考慮在一些重大創新領域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打造聚集國內外一流人才的高地,組織具有重大引領作用的協同攻關,形成代表國家水平、國際同行認可、在國際上擁有話語權的科技創新實力,成為搶占國際科技制高點的重要戰略創新力量。

第五,關於加強統籌協調,改革並完善適應現代金融市場發展的金融監管框架。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甚至決定著經濟健康發展。現代金融發展呈現出機構種類多、綜合經營規模大、產品結構復雜、交易頻率高、跨境流動快、風險傳遞快、影響范圍廣等特點。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主要國家均加大了金融監管體系改革力度,核心是提高監管標准、形成互為補充的監管合力和風險處置能力。

近年來,我國金融業發展明顯加快,形成了多樣化的金融機構體系、復雜的產品結構體系、信息化的交易體系、更加開放的金融市場,特別是綜合經營趨勢明顯。這對現行的分業監管體制帶來重大挑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就加強金融監管提出了完善監管協調機制的改革任務。近來頻繁顯露的局部風險特別是近期資本市場的劇烈波動說明,現行監管框架存在著不適應我國金融業發展的體制性矛盾,也再次提醒我們必須通過改革保障金融安全,有效防範系統性風險。要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加快建立符合現代金融特點、統籌協調監管、有力有效的現代金融監管框架,堅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主要經濟體都對其金融監管體制進行了重大改革。主要做法是統籌監管系統重要金融機構和金融控股公司,尤其是負責對這些金融機構的審慎管理;統籌監管重要金融基礎設施,包括重要的支付系統、清算機構、金融資產登記託管機構等,維護金融基礎設施穩健高效運行;統籌負責金融業綜合統計,通過金融業全覆蓋的數據收集,加強和改善金融宏觀調控,維護金融穩定。這些做法都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

第六,關於實行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解決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問題,必須採取一些硬措施,真抓實幹才能見效。實行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就是一項硬措施。這就是說,既要控制總量,也要控制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的強度。這項工作做好了,既能節約能源和水土資源,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排放,也能倒逼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高我國經濟發展綠色水平。

「十一五」規劃首次把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強度作為約束性指標,「十二五」規劃提出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現在看,這樣做既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根據當前資源環境面臨的嚴峻形勢,在繼續實行能源消費總量和消耗強度雙控的基礎上,水資源和建設用地也要實施總量和強度雙控,作為約束性指標,建立目標責任制,合理分解落實。要研究建立雙控的市場化機制,建立預算管理制度、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更多用市場手段實現雙控目標。

第七,關於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經過長期發展,我國耕地開發利用強度過大,一些地方地力嚴重透支,水土流失、地下水嚴重超采、土壤退化、面源污染加重已成為制約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矛盾。當前,國內糧食庫存增加較多,倉儲補貼負擔較重。同時,國際市場糧食價格走低,國內外市場糧價倒掛明顯。利用現階段國內外市場糧食供給寬裕的時機,在部分地區實行耕地輪作休耕,既有利於耕地休養生息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又有利於平衡糧食供求矛盾、穩定農民收入、減輕財政壓力。

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國家可以根據財力和糧食供求狀況,重點在地下水漏斗區、重金屬污染區、生態嚴重退化地區開展試點,安排一定面積的耕地用於休耕,對休耕農民給予必要的糧食或現金補助。開展這項試點,要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不影響農民收入為前提,休耕不能減少耕地、搞非農化、削弱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急用之時糧食能夠產得出、供得上。同時,要加快推動農業走出去,增加國內農產品供給。耕地輪作休耕情況復雜,要先探索進行試點。

第八,關於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生態環境特別是大氣、水、土壤污染嚴重,已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扭轉環境惡化、提高環境質量是廣大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是「十三五」時期必須高度重視並切實推進的一項重要工作。現行以塊為主的地方環保管理體制,使一些地方重發展輕環保、干預環保監測監察執法,使環保責任難以落實,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現象大量存在。綜合起來,現行環保體制存在4個突出問題:一是難以落實對地方政府及其相關部門的監督責任,二是難以解決地方保護主義對環境監測監察執法的干預,三是難以適應統籌解決跨區域、跨流域環境問題的新要求,四是難以規范和加強地方環保機構隊伍建設。

建議稿提出的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主要指省級環保部門直接管理市(地)縣的監測監察機構,承擔其人員和工作經費,市(地)級環保局實行以省級環保廳(局)為主的雙重管理體制,縣級環保局不再單設而是作為市(地)級環保局的派出機構。這是對我國環保管理體制的一項重大改革,有利於增強環境執法的統一性、權威性、有效性。這項改革要在試點基礎上全面推開,力爭「十三五」時期完成改革任務。

第九,關於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當前,我國人口結構呈現明顯的高齡少子特徵,適齡人口生育意願明顯降低,婦女總和生育率明顯低於更替水平。現在的生育主體是80後、90後,他們的生育觀念變化了,養育孩子的成本也增加了,同時社會保障水平提高了,養兒防老的社會觀念明顯弱化,少生優生已成為社會生育觀念的主流。一方面,據調查,實施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以來,全國符合政策條件的夫婦有1100多萬對。截至今年8月底,提出生育二孩申請的只有169萬對,佔比為15.4%。另一方面,我國人口老齡化態勢明顯,2014年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已經超過15%,老年人口比重高於世界平均水平,14歲以下人口比重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勞動年齡人口開始絕對減少,這種趨勢還在繼續。這些都對我國人口均衡發展和人口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戰。

⑺ 上海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六項主要任務是什麼信息化建設對國民經濟的作用是什麼

六任抄務:
1.信息襲產業 2.信息基礎設施
3.信息技術 4.信息資源開發利用
5.信息化人才隊伍 6.信息化管理

三作用:
1.信息化建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倍增器
2.信息化建設即是知識經濟建設,是增強國際競爭力 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步伐
3.信息化建設創造的就業機會增多,工資增長率升高,對GDP增長貢獻大

閱讀全文

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信息化規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