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我國南方經濟發展呈什麼樣的趨勢這種趨勢對古代經濟發展格局有何影響
三國來時期南方蜀國的經濟是:
蜀國的源經濟 諸葛亮(181—234 年),琅邪人,漢末隨叔父玄流亡荊
州,依託劉表。劉備在荊州,與亮相結,以為謀主。諸葛亮除了熟悉統治階
級各集團之間矛盾斗爭的形勢以外,還從流亡生活中理解安定民生的重要
性。因此他在蜀國當政時循名責實,持法嚴謹;注意發展經濟,力圖造成穩
定的封建統治秩序,緩和階級矛盾。他設司金中郎將典作農戰之器,還經常
用一千二百人維護都江堰的水利工程①。左思《蜀都賦》說,成都「家有鹽泉
之井」;又說「火井沈熒於幽泉,高焰飛煽於天垂」,可見火井煮鹽頗為發
達②。織錦在蜀國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是蜀國的一項重要軍資
B. 我國古代南方的發展
唐中期後,北方戰亂不斷,大量人口遷徙到相對安定的南方,加速了南方經濟回的發展步伐答,到了宋代,南方經濟已經相當繁榮。
表現在:
農業方面——耕田墾辟范圍的擴大,出現了圩田;水稻成為了南方第一位的糧食作物,並引入了占城稻,太湖流域的稻米產量已佔全國首位(蘇湖熟,天下足);棉花的種植已擴展到長江以南廣大地區;茶葉已成為重要的經濟作物。
手工業方面——兩浙絲織產品躍居全國首位;在江浙出現了私人作坊的「機戶」;海南島有了較先進的棉紡織工具(棉紡織業的興起,在我國手工業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制瓷業也很發達,江西的景德鎮窯成為瓷業中心(瓷都);造船技術也居於世界前列。
商業方面——北宋時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南宋的會子也是發行量很大的紙幣。
C. 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狀況
一、中國古代政治史
1.皇帝制度
公元前221年。秦兼並六國。秦王嬴政政自稱始皇帝,並規定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凡行政、軍事、經濟等一切大權均由皇帝總攬。從此,皇帝成為我國封建時代歷代王朝最高統治者的專稱。明代,皇帝廢除宰相制度直接統管政府,並建立龐大的宦官機構和廠衛制度,實行專制特務統治,皇帝制度走向極端。在19世紀末的維新變法運動中,資產階級維新派主張以君主立憲政體代替君主專制政體。資產階級革命派則主張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實行民主共和制度。1912年,隨著辛亥革命的勝利,中華民國的建立,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壽終正寢。
2.中央官制
秦朝統一全國後,在中央設立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首創,唐太宗時進一步明確了三省的職權。三省為中央政府最高機構,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三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具體負責各項行政事務。
明太祖裁撤中書省,廢除了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權分屬六部。皇帝直接管理國家政事。從制度上集君權與相權於一身,保證了皇帝的專制獨斷。三省制度結束後,設立殿閣大學士參與決策,逐步形成內閣制度。
清初,中央機構大體採用明朝制度,設內閣,置六部,但保留著由滿洲貴族組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凡軍國大事都由議政王大臣會議決定,皇權受到限制。雍正時設軍機處,軍國大事全憑皇帝裁決,軍機大臣只是跪受筆錄後加以傳達執行,地方軍政首腦直接聽從皇帝指揮,君主專制制度走向頂峰。1861年,清朝設立總理衙門,它是主管外交、通商及其它洋務事宜的中央機構,地位高於六部,它是中國近代第一個常設的外交機構。
3.地方行政制度
秦統一全國後,郡縣制在地方普遍推廣,分封制被廢除,奠定中國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礎;
4.選官制度(科舉制)
漢武帝時期建立了地方每年向中央舉薦人才的制度。
隋文帝時,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
隋煬帝時,設進士科,科舉制形成。
唐朝繼承和完善科舉制度,貞觀年間,增加考試科目,以進士科最為重要。
明朝沿襲了前代科舉取士制度。為嚴厲控制士人的思想,科舉試卷僅從儒家的四書、五經中命題,答卷不許發揮個人見解,文體為「八股文」。八股取士制度,嚴重地束縛了人們的思想。
20世紀初,由於國內形勢的劇變,封建科舉制度已不適應形勢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廢除了科舉制度。
5.儒家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以及儒學統治地位的終結。
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它在我國古代經歷了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
春秋末期孔子創立儒家學派。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仁」,他要求統治者「為政以德」,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戰國時期儒學初步發展,其代表是孟子,他認為「民貴君輕」,要求統治者輕徭薄賦,實行「仁政。」
二、中國古代經濟史
1.古代的農業經濟
農業的發展,一般表現在農具改進與農作物推廣、水利工程的興修、耕作技術的進步、墾田面積的增加、糧食產量的提高、政府收入增多、國家人口增殖等方面。發展的原因主要看歷代政府對農業發展的重視程度、農業政策、土地制度等。
①生產工具的不斷進步。
②農作物品種不斷增多,農產品的商品化程度逐漸提高。兩宋時期從越南引入優良品種占城稻。從兩宋時期開始,棉花逐漸成為重要的經濟作物。農產品商品化直接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③水利工程的興修。
秦朝修靈渠,溝通湘水和離水、連接長江與珠江兩大水系;隋唐時期大運河的開鑿,使南北得以貫通;唐代興修的水利工程遍及黃河、長江流域,邊遠地區也有。
④由於歷代封建統治者都重視農業,自秦漢至明清,耕地面積呈不斷擴大趨勢,使糧食總產量大幅增加,養活了眾多人口。
2.古代手工業經濟
手工業發展的表現,一般要注意重要的手工業部門,主要包括紡織業、冶金業、陶瓷業、造船業、造紙業等。每一部門的發展包括產地、規模、技術水平、產品數量與質量、產品銷路等方面。
①金屬冶煉技術。
②采礦技術。
③紡織技術。絲綢之路的開通說明漢代紡織技術處於世界前列;北宋時,南方絲織業勝過北方;明清時期,絲織業空前發展,蘇州、杭州、南京、廣州是著名的絲織業中心。棉紡織業於南宋後期興起。
④制瓷技術。宋瓷譽滿中外,瓷窯遍布各地。北宋興起的景德鎮後來發展成為著名的瓷都。
⑤造船技術:宋代造船技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明朝鄭和的船隊反映了明朝高超的造船技術。
3.古代商業和城市經濟
城市商品經濟逐漸發展,明清到達高峰。北宋時大城市的商業活動已突破坊和市的界限,營業時間也不受限制;市內還有娛樂貿易場所「瓦子」,出現了最早的紙幣「交子」。
4.古代對外貿易興盛
漢朝以絲綢之路為主要路線的陸路貿易開辟了中西貿易的新紀元,中國的絲和絲織品運到中亞,再轉運到西亞和歐洲。宋元時期海外貿易興盛,貿易范圍擴大。明朝前期鄭和七次下西洋,與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友好貿易,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地區。從明朝中後期起,由於倭寇入侵,政府開始實行閉關政策,到清朝時期,只開放廣州一地同外國通商,阻礙了對外的經濟文化交流,妨礙了對外國先進科學技術的吸收。
5.經濟重心的南移
三國以前,我國的經濟重心在北方,西南、江南地區初步發展。東晉南朝時,江南地區的開發出現了一次高潮,使得南北經濟均向平衡,為以後我國經濟重心南移打下了基礎。唐朝安史之亂後我國經濟重心開始南移,從五代開始,南方經濟逐漸超越北方,並日益成為全國經濟先進地區,而且南方人口數量也超過北方。到南宋時,全國的經濟重心由北方移到了南方,形成南方經濟領先於北方的格局,南方最發達的江浙地區長期成為全國的經濟重心。
6.邊疆地區的開發
秦始皇修靈渠,溝通了長江和珠江水系,便利了中原和嶺南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絲綢之路使中原先進的絲織技術和冶鐵技術傳到西域地區。
D. 自漢朝至唐朝,中國古代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趨勢是什麼
自漢朝以來,來一直是北自方經濟水平高於南方,因為那時中原地區一般是京都所在之地,傳統的經濟發達區域也在中原地區,南方因為氣候條件,地理位置等原因一直欠發達。但是到了五代十國時期,由於北方戰亂頻繁,南方相對穩定,使南方有了長足發展,但是真正南方超過北方應該還是在宋朝。在北宋時期,蘇杭地區就是當時全國經濟發展度較高的地方。「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想必你一定聽過。尤其到了南宋,由於宋室南遷以及大力發展海外貿易,使得南方首次超過北方,那時候就有「蘇湖熟,天下足」的說法。當然這里所說的南方是一個比較狹隘的地域觀念,一般指長江以南不遠的地方,太遠的象今廣東、廣西、福建一帶仍然不夠發達,用那時的話說叫瘴氣盛,不適合人居住,那時犯人發配也是往那些地方發配。蘇軾的「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就是例子。至於東西部,應該一直是東部經濟發展要優於西部發展,不過這個純粹是我主觀臆斷。
E. 史記和中所記載的漢朝和南朝時江南的經濟情況有什麼變化反映了怎樣的問題
(1)《漢書》反映了漢朝時江南經濟很落後,基本上是原始的刀耕火種,而《宋書內》則反容映了南朝時的江南經濟有了巨大發展,有很多地方甚至超過了北方.它們從總體上反映了中國古代經濟重心開始南移的情況.
(2)經濟重心的南移引起了文化中心的南移.漢代北方經濟發達,北方文化也非常繁榮.到南朝以後,由於南方經濟得到開發,南方的文化也發展起來.由此可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相互依存的,物質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礎,精神文明對物質文明建設也有著重大的推動作用.
F. 史記和宋書中所記載的江南地區從漢朝到南朝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一變化體現了我國經濟發展的什麼趨勢
1、變化:史記中說的是黃河以南,宋史說的是長江以南。
2、體現了」我國經濟內重心自漢末以容來由北向南轉移的趨勢。
3、原因: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一個動亂時期,北方戰爭不斷(內戰和外族侵擾),南方較為安定,所以導致經濟重心南移。
G. 漢書和宋書中所記載的漢朝和南朝時江南的經濟情況有什麼變化反映了怎樣的問題
.(1)《漢書》反映了漢朝時江南經濟很落後,基本上是原始的刀耕火種,而《宋書》則專反映了南朝時的江屬南經濟有了巨大發展,有很多地方甚至超過了北方。它們從總體上反映了中國古代經濟重心開始南移的情況。(2)經濟重心的南移引起了文化中心的南移。漢代北方經濟發達,北方文化也非常繁榮。到南朝以後,由於南方經濟得到開發,南方的文化也發展起來。由此可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相互依存的,物質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礎,精神文明對物質文明建設也有著重大的推動作用。
H.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我國南方經濟發展的最顯著特徵是什麼
特徵:南方相對穩定,江南經濟發展,南北朝後期各民族間經濟文化交流加強。版
原因:①從東漢末年開始,權許多人為了躲避北方的戰亂,遷到江南地區。西晉後期以來,更多的北方人遷到江南。北方人的南遷,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②那時候,江南地區的戰爭相對較少,社會秩序比較安定。③經過南北方勞動人民的辛勤努力,江南的經濟迅速發展起來。
I. 誰知道歷史上南方經濟發展過程
中國經濟史論述中國經濟千百年的變遷。中國經濟曾經在世界上一直佔有重要的地位,而現在中國經濟也在逐漸找回世界經濟領袖的位置。
中國古代的經濟重心隨著皇朝的興起與衰落、政治中心的改變、爭戰、人口遷徙、工農商的發展及海陸交通的改善而不斷改變。歷史學家認同中國古代的經濟重心轉移的趨勢是由北至南,此消彼長的,大體上可分為幾個重要的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渡江至鴉片戰爭,此時長江以南經濟已完全超越黃河中下游。
三國以前
中國歷史源自黃河流域,約在商、周時期,中國(以當時的華夏族)進入以農業為主的經濟。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其中一派法家提出了重農抑商政策,自此一直到近代,中國經濟主體一直都是農業。
商、周、秦、漢等朝代經濟和政冶中心都是位於北方關中。西漢中期,江南一帶還是待開發的地方,《史記·貨殖列傳》記載:「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果贏蛤,不待賈而是,地熱饒食,無飢饉之患,故呰窳偷生,無穩聚而多貧,是故江淮以南,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當時長江流域的經濟和人民生活是遠低於北方。
漢朝時代的農業基本上都是以地主為主體,當時各地方豪強都大力擴充自己的田產,形成所謂的土地兼並。如是者一直維持到三國時代,許多地主都因擁有大量田地,而自行築堡自據,形成所謂的庄園經濟。
三國時期
東漢末年開始經歷戰亂和災荒,「自三國時候開始,農業生產的重心已逐漸向江南轉移。」[3]其中人口在北方減少,南方增加,同時農業技術於南方有所提升,增加了收獲。《三國志·吳書·賀全呂周鍾離傳》載:「鍾離牧……字子干,會稽山陰人,漢魯相意七世孫也。少爰居永興,躬自墾田,種稻二十餘畝。……得六十斛米」,平均每畝收獲三石。「江南就近利用其資源的礦冶業、煮鹽業、制瓷業、麻織業等也有相當高的發展水平,造船業更為發達」
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時代庄園經濟大為盛行,但自西晉亡國後,北方長期受戰亂影響,不少田地都遭受破壞。
東晉時期,永嘉之亂後,大量北人南遷。「淮水北有大市百餘,小市十餘所。」《隋書·卷24·食貨》「進入魏晉南北朝以後,南方經濟始過去的零星與局剖開發,而轉入到大規模的全面開發階段。」 「永嘉之亂作為起點,主要持點是南方文化高度上升,無論去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南北均各自形成中心,已開始有南移傾向。」
到南北朝時代,北方的北魏承接著前朝戰亂遺下的大量荒地,把這些田地按制度分給農民,亦即是日後唐朝廣泛實行的均田制。
唐朝時期
唐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發生,其後七年內亂,黃河中下游被破壞。南方經濟趕上,這個時期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向南轉移的開始。同時,「……江南八道和四川,由於沒有大規模戰事和其他因素影響,在農業、手工業生產方面不斷發展。」江南農業出現了有系統的農業技術書,如く四時纂要>,農具的改造、肥料、品種、農葯的改造和進步等。
唐朝時代南方的經濟地位,亦可見於文人記述,如韓愈的《十九送陸歙州詩序》說「當今賦出於天下,江南居十九」。《新唐書·卷一百七十八》載「德輿建言:『江、淮田一善熟,則旁資數道,故天下大計,仰於東南。……』」唐憲宗也不得不承認:「軍國費用,取資江淮。」
宋朝時期
均田制自唐代末年開始崩潰,自宋代開始中國都沒有正式立過任何田制。當時宋朝開始有不同形形色色的工商業,其中有些還是與海外諸國進行貿易,通商城市包括泉州、杭州、廣州等。這種通商貿易到元代更加頻繁,直到明代實行海禁政策後,對外貿易才告停止。
《宋史·列傳第九十六》雲「國家根本,仰給東南」。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成熟於南宋時朝,當時北宋為避戰爭,由汴京遷都至臨安。政治中心轉移的同時,大量人口南遷,南宋政府「努力安定他們的生活,藉以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構成為南方勞動全產的生力大軍……此外還有許多小商人和手工業者」 對外貿易方面,南宋在泉州、廣州和明洲設對外貿易港口。南宋市舶司的收入因此比北宋時高出一倍,成南宋政府收入的二十分之一。此時期的特徵是除了過往南方經濟不斷發展,其政治中心亦已轉往南方,亦成為經濟核心。
明朝時期
明代實行海禁政策後,對外貿易停止,明代走回以農業為本體。
近代
近代的中國經濟發展的特色是逐漸被納入全球的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之中。早在清朝中葉開始,已有大量對外貿易活動,最初只集中在廣州一城,及後擴展至沿岸各城市,如上海、天津、寧波等等。清末新興工業盛行,主要集中在東面沿海,發展至今日,生產規模擴展至全國,為著名的「世界工廠」。
更多資料參考http://ke..com/view/4321862.htm(中國經濟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