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兩廣一帶的政策有什麼
最著名:
對廣東的改革開放,在珠海汕頭設立經濟特區,開發珠三角沿海版地帶。
對廣西實行權西部大開發,廣西雖數中部地區,的內在政策上並入西部,實行西部大開發。
其他:廣西作為少數民族聚居地,有一定的少數民族優待政策,在政治經濟人大代表選舉,中考高考加分上都有一定的優待。
廣東作為華僑聚居地,對華僑也有一定優待,包括在住房落實,投資辦廠,戶口轉移等各方面。
歷史上:兩廣一帶屬於西南邊陲地區,在元代曾設立土司,進行管理。清朝時期實行大規模的改土歸流。
② 珠江西江經濟帶發展規劃 展望到哪一年
2015.7.31
③ 到2020年珠江西江經濟帶什麼處理處置率達到百分之百
網路游戲都基本沒問題,大型單機游戲只要不要求是四核CPU都可以,看門狗這游戲要求一定是四核,
④ 區域發展戰略
隨著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我國區域發展呈現多樣化的發展態勢。為了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實現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通過不斷探索,黨中央研究形成了新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黨的十八大以來區域發展呈現新動向和新趨勢,區域發展戰略內涵更加豐富(圖7–1)。綜合起來,我國區域發展戰略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一是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從頂層確定了我國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總體部署。為了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中央於1999年做出了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決策,2003年做出了實施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戰略的決策,2006年做出了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決策,形成了國家關於區域發展的戰略體系。「十一五」規劃綱要將其概括為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簡稱「四大板塊」戰略),即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形成東中西相互促進、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格局。黨的十八大確定: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優先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1]。
二是主體功能區戰略明確了我國國土空間開發格局。2006年,國家在「十一五」規劃綱要中首次提出了「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的要求。2010年,國務院印發了《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2011~2014年,全國31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發布了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我國國土空間總體格局由「兩橫三縱」的城市化格局、「七區二十三帶」的農業發展格局和「兩屏三帶」的生態安全格局等三類格局組成。
三是跨國、跨區域經濟帶深化了四大板塊戰略對內對外互聯互通的內涵。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的構想。環渤海與京津冀地區協同發展進入新的階段。2014年下半年國務院發布了《珠江—西江經濟帶發展規劃》和《國務院關於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區域發展新棋局雛形顯現。這一新棋局,既有擴大開放的內涵,如「一帶一路」向東連接東北亞、東南亞、澳洲,向西連接中亞、中東、歐洲;也有區域協調發展的內在要求,如長江經濟帶打通了沿長江東部沿海、中部與西部欠發達地區,絲綢之路經濟帶將東部沿海、中部地區和西部內陸地區連接在一起,珠江—西江經濟帶打通了外接東盟國家、內聯西南中南的通道。
四是重要經濟區是落實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引領全國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在我國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的指引下,國家出台了一系列區域發展規劃。以2005年6月21日國務院批准上海浦東新區為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為開始,截至2014年9月12日印發《國務院關於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國家先後出台了近40項區域發展規劃或總體方案(表7–1)。通過區域發展規劃,一批重要經濟區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成為推動我國工業化、城鎮化,推動全國經濟持續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級的經濟高地(圖7–2)。重要經濟區是我國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成敗的關鍵,關繫到我國經濟發展的未來。
圖7-1 我國區域發展戰略示意圖
表7-1 近年來國家出台的主要區域發展規劃
續表
圖7-2 全國重要經濟區分布圖
⑤ 在對珠江流域綜合規劃中,主要採取的措施有哪些
此次《規劃》在思路、定位、內容等方面發生了不少的變化。規劃思路從以重大工程論證為主線轉變為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按照'維護河流健康,建設綠色珠江'的總體目標,注重科學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強薄弱環節建設,大力發展民生水利。
《規劃》根據流域實際,制定了2020年、2030年完善流域防洪減災、水資源綜合利用、水資源與水生態環境保護、流域綜合管理四大體系的目標和任務。同時,按照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總體要求,《規劃》確定了8項流域控制性指標,包括流域內省(自治區)用水總量、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限制排污總量意見(COD、NH3-N),以及流域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12個控制斷面生態需水量和水質目標。
--防洪減災:遵循"堤庫結合、以泄為主、泄蓄兼施"的防洪方針,逐步完善以堤防為基礎、干支流防洪水庫為主要調控手段的7大堤庫結合防洪工程體系,即西北江中下游、東江中下游、鬱江中下游、柳江中下游、南盤江中上游、桂江中上游和北江中上游防洪工程體系。
《規劃》提出建設大藤峽、洋溪等控制性樞紐工程,續建龍灘水庫,進一步加快江海堤防達標建設;加大中小河流治理、河口整治和山洪災害防治力度,完成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建設流域防洪預警系統和山洪災害易發區預警預報系統。
《規劃》還提出加強廣州、南寧、梧州、柳州4個全國重點防洪城市的防洪和重點澇區治理。
--水資源綜合利用:《規劃》提出在強化節水的基礎上,建設一批必要的水源工程,提高應急抗旱能力。近期解決2
749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遠期進一步提高農村用水保證率。
上游以大中型水庫建設為重點,結合雲貴山區特點,建設一批小型水利工程;實施滇中、黔中等跨流域引調水工程,解決與紅河、長江流域接壤周邊地區缺水問題。中下游構建以西江龍灘及大藤峽、北江飛來峽等水庫為骨乾的水資源調配體系。實施引郁入欽、西水南調等工程,保障北部灣及粵西缺水地區的用水需求。
到2020年,多年平均用水總量控制在634億立方米以內,萬元GDP用水量降低到110立方米以下,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至0.53。到2030年,多年平均用水總量控制在640億立方米以內,萬元GDP用水量降低到60立方米以下,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至0.58。到2030年,每年東深供水工程向香港供水11億立方米,珠海供水系統向澳門供水1.46億立方米。
--水資源與水生態環境保護:加強水功能區水質保護和管理,嚴格控制入河排污總量。強化南北盤江上遊河段、雲南高原湖泊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河段的水污染綜合治理和污水達標排放,加強源頭區及高原湖泊水源涵養。
加強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及修復,嚴格控制生態環境敏感區域的治理開發活動。對地下水超采區實施限采等措施,嚴格控制開采規模。
到2020年,主要江河湖庫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提高到80%以上,城鎮供水水源地水質全面達標,水土流失治理程度達到40%,基本建成水資源保護和生態環境修復體系;到2030年,主要江河湖庫水功能區水質全面達標。
--流域綜合管理:逐步完善流域涉水法律法規、執法監督體系。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建立水資源管理責任和考核制度。建立跨部門跨地區協調合作、信息採集與共享、糾紛協調處理、應急管理等機制。進一步完善流域管理與區域管理相結合的體制機制、流域綜合管理法制體系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
《規劃》針對流域實際,提出了水力發電和航運近期及遠期規劃,優化調整部分河流(河段)的梯級布局,合理開發流域水力資源。構建西江航運干線、珠江三角洲高等級航道網、右江、北盤江-紅水河、柳江-黔江等組成的"一橫一網三線"的國家高等級航道。
⑥ "一帶一路"規劃給了中國各省怎樣的定位
"一帶一路"規劃給了中國各省的定位:
新疆被定位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按「一帶一路的願景與行動」的表述,要發揮新疆獨特的區位優勢和向西開放重要窗口作用,深化與中亞、南亞、西亞等國家交流合作,形成絲綢之路經濟帶上重要的交通樞紐、商貿物流和文化科教中心,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
福建則被定位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福建通過「一個樞紐、六個平台和三個基地」建設,發揮泉州、福州、廈門、平潭「一區三點」龍頭引領作用,漳州、莆田、寧德、三明、龍岩、南平「三港三地」腹地支撐作用,以陸上、海上、海外「三個福建」為載體,統籌經貿發展。
廣西的定位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一帶一路的願景與行動」提出,發揮廣西與東盟國家陸海相鄰的獨特優勢,加快北部灣經濟區和珠江-西江經濟帶開放發展,構建面向東盟區域的國際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新的戰略支點。
雲南的定位是面向南亞、東南亞的輻射中心。發揮雲南區位優勢,推進與周邊國家的國際運輸通道建設,打造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新高地。
對沿海諸市的定位是,「一帶一路」特別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排頭兵和主力軍。「一帶一路的願景與行動」提出,加強上海、天津、寧波-舟山、廣州、深圳、湛江、汕頭、青島、煙台、大連、福州、廈門、泉州、海口、三亞等沿海城市港口建設,強化上海、廣州等國際樞紐機場功能。以擴大開放倒逼深層次改革,創新開放型經濟體制機制,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形成參與和引領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
對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四地的定位是,形成面向中亞、南亞、西亞國家的通道、商貿物流樞紐、重要產業和人文交流基地。「一帶一路的願景與行動」提出,發揮陝西、甘肅綜合經濟文化和寧夏、青海民族人文優勢,打造西安內陸型改革開放新高地,加快蘭州、西寧開發開放,推進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
對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北京的定位是,建設向北開放的重要窗口。「一帶一路的願景與行動」提出,發揮內蒙古聯通俄蒙的區位優勢,完善黑龍江對俄鐵路通道和區域鐵路網,以及黑龍江、吉林、遼寧與俄遠東地區陸海聯運合作,推進構建北京-莫斯科歐亞高速運輸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