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19世紀末經濟的發展再加上

19世紀末經濟的發展再加上

發布時間:2021-02-21 06:54:03

Ⅰ 19世紀世界經濟

本課作為《經濟常識》的最後一課,主要講述在世界市場上的商品交換以及相關內容,特別強調了我國的對外貿易。一方面它是經濟四個環節中交換環節的補充和延伸,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容前後呼應,並與經濟的其他三個環節共同構成了經濟常識各課之間相互聯系的理論體系。另一方面,本課的學習要求突出體現了學習經濟常識應具有理論聯系實際能力,辯證地、歷史地觀察、分析經濟問題的能力以及政治課學習中的遷移能力。

本課考點為:1、當代世界市場 2、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 3、經濟全球化 4、世界性貿易與金融組織 5、世界市場與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6、外匯與匯率

二、重點難點

1.世界市場與國內市場的主要區別和聯系

區別:

1)產生的時間不同:國內市場產生於原始社會第一個社會大分工時期,隨著商品交換的出現而出現;國際市場產生於資本主義社會形成時期,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而形成和發展。各國國內市場發展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使商品和勞務交換關系突破國界擴大到世界范圍。

2)活動的范圍不同:國內市場主要在國內進行;國際市場則不同,主要在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進行。世界市場是國內市場在范圍上的延伸,但並不是各國國內市場的簡單相加。因為各國的商品和勞務交換相當大的部分仍然在國內市場進行,而不進入世界市場。

3)市場的主體不同:由於世界市場的活動范圍超越了一國國界,市場活動的主體是不同國家的法人和自然人,其中包括各個國家主權政府,它們往往以各種方式干預國際競爭格局,由於各國經濟實力的差異,在世界市場上就會出現不等價交換的壟斷價格。

聯系:

首先,世界市場是國內市場在范圍上的延伸。其次,可以說國內市場的形成是國際市場形成的前提。再次,也可以說國際市場是國內市場發展的客觀要求。因為各國國內市場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求突破國界建立世界市場,這是社會生產力水平提高和國際分工發展的必然結果。

2.國際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首先,從國際市場的形成看,大致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世界市場的萌芽階段。15世紀末、16世紀初,由於工場手工業的發展、東西方新航路開辟,以及資本的原始積累,商品交換超出了一國的范圍,發展成為國際性的商品交換,出現了世界市場的萌芽。

第二階段為世界市場的形成階段。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70年代,在英國及其他歐洲國家與美國先後發生的產業革命,確立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這些國家的統治地位,使資本主義機器工業得到迅速發展,巨大生產力所帶來的大量產品,需要日益擴大的銷售市場;所消費的大量原料與糧食,需要日益擴大的供給來源,從而促進了國際分工的發展,加強了國與國之間的經濟聯系,使世界市場得以最終形成。

第三階段為國際市場迅速發展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下,社會生產力進一步提高,國際分工進一步擴大,使當代世界市場迅速發展,並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

其次,從世界市場形成和發展的過程我們不難發現,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同三次科技革命有著密切聯系。

3、當代世界市場的特點

商品結構的復雜化、區域集團化趨勢的加強,跨國公司的迅速發展,國際貿易方式的多樣化,市場競爭的激烈化。

4、對貨幣貶值的具體分析

1) 對國際收支的影響

首先對出口收入有影響:一國貨幣貶值通過降低本國商品相對外國商品的價值,使國外人們增加對本國產品的需求,本國居民減少對外國產品的需求,從而有利於本國的出口,減少進口;外國貨幣購買力相應提高,貶值國商品、勞務、交通、住宿等費用相對便宜,有利於吸引外國遊客,擴大旅遊業發展;其次對國際資本流動也有影響,如果貶值趨勢不斷發展,那麼人們將會把資金從本國轉移到其他國家,引起資金外流。

2) 對國內經濟的影響

貶值後,一國的貿易收入往往會得到改善。整個經濟體系中外貿部門所佔比重會擴大,從而提高本國的對外開放程度,可以有更多的產品同國外產品競爭,有利於本國企業「走出去」;貶值對物價也有影響:一是出口擴大,引起需求拉動物價上升;二是通過提高國內生產成本推動物價上升,貨幣貶值對物價的影響會逐漸擴大到所有商品,引起全社會供求不平衡,甚至導致通貨膨脹。

3)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主要工業國的貨幣貶值會影響其他國家的貿易收支,由此可引起貿易戰和匯率戰。在國際貿易和借貸活動中,收進貶值貨幣的一方會遭受損失,而要付出貶值貨幣的一方將從中獲利。主要工業國的匯率變化還會引起國際金融領域的動盪。主要貨幣的匯率不穩定還會給國家儲備體系和國際金融體系帶來巨大影響。

三、典型練習分析

例1(單選題)世界市場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佔了統治地位

B. 商品生產的發展和各國經濟聯系的加強

C. 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國際分工的發展

D. 產業革命的勝利和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發展

分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世界市場形成和發展」。世界市場是伴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國際分工的發展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與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密切聯系在一起。對世界市場的形成起決定作用的是資本主義大工業的建立,世界市場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佔了統治地位後才最終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但就世界市場形成的根本原因來說,則是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國際分工的發展。因為社會生產力提高,生產出了大量商品,才有可能建立世界市場,而國際分工的發展又有必要建立世界市場。所以,該題答案中題肢C才是正確答案,題肢ABD講的不是根本原因,因而不選。所謂「根本原因」是指事物發展的來源或最重要、最主要的原因。

例2(單選題)1999年1月13日,巴西總統卡多佐突然宣布:巴西中央銀行行長已經換人,緊接著,新任央行行長洛佩斯宣布:巴西貨幣雷亞爾貶值8.5%。在亞洲金融危機進一步深化、蔓延,新一輪金融危機再次拉開序幕,世界經濟處於十字路口的形勢下,而中國卻緊守營盤,嚴正承諾:人民幣絕不貶值。我國政府承諾的根據,不正確的是( )

A. 我國經濟發展態勢良好,為這一承諾創造了良好的宏觀環境

B. 這一承諾對我國經濟發展更為有利

C. 出口貿易在我國經濟中所佔比重較小

D. 人民幣貶值會減少外資流入,制約我國經濟增長速度

分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有:我國對外經濟關系、外匯與匯率、人民幣與通貨膨脹等。我國人民幣不貶值,首先,是我們的「硬體」過關:幾年來,我國一直保持著低通脹高增長的好局面,經濟運行態勢良好,這為人民幣創造了良好的宏觀環境。其次,人民幣並非可自由兌換貨幣,沒有來自國際金融市場的拋售壓力。最後,目前人民幣貶值對中國危害更大,因為貶值會減緩外資流入,加劇外匯流出,這將制約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還直接影響國際收支平衡,有可能造成人民幣進一步貶值,再度通貨膨脹的惡性循環,使政局不穩定。可見,我國政府承諾人民幣不貶值,並不以出口貿易在我國經濟中的比重為根據,B。

Ⅱ 19世紀末 我國經濟現代化的特點 謝謝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現代化的含義:1、經濟層面,工業生產力水平高,農業方面產品質量高種類豐富產量豐富,科技得到大程度利用,城市鄉村建設程度高,人民生活質量高。2、政治層面:民族國家的建立、憲政民主在世界各國的確立、生產的科學管理,政治透明化。3、公民素質高文化層面:繼承先進文化精髓,並發展,呈現百花齊放健康發展的場面
十九世紀末大約就是在五六十年代英法聯軍入侵中國到八國聯軍侵華之間這段時間了。
在這段時間之中,中國幾乎沒有民主憲政,政治由清政府掌握,貪污腐化、機構臃腫。國家教育落後,能上學的人少之又少,而教育的也是傳統落後文化,與先進文化沒有接軌。
可以說總體的現代化特點就是:政治的現代化,社會的現代化,在這一階段基本沒有。而唯一可談的就是中國開始了工業化進程,逐漸瓦解自然經濟。其經濟現代化主要的特徵有以下幾點:

其一,中國經濟現代化剛剛起步,十分弱小。這段時間中依然是農業為主導,自然經濟是支柱。工業發展十分困難。可以將其理解為「前現代化階段」、「初步現代化階段」。
其二,有很強的半封建半殖民色彩。此時民辦企業和民族工業非常少,全是大地主大封建階級出資興辦,或是油外國商人、政府投資的外企。
其三,發展迅速但十分困難。一是由於國內外的政治經濟形勢不穩定,二是工業企業發展不持續——對於大地主興辦的企業,如李鴻章搞得哪些,往往是賺了錢再投入到土地、豪宅中,用於個人的奢侈享受。外資企業則是賺了黃金白銀就跑,榨取中國廉價的勞動力。
總的來說,落後的中國現代化舉步維艱,這種歷史背景也就促成了中國建國之後拚命要工業化現代化,趕超發達國家。當然,有一些路子不對,但也是應該同情理解的,中國人不能在落後了,要發展、要發展啊!

Ⅲ 19世紀末美國經濟發展特點

19世紀後半期,美國由抄於第二襲次工業革命的推動、壟斷組織的促進、國內豐富的天然資源、歐亞移民帶來技術與勞動力和歐洲剩餘資本湧入,到1894年工業總產量已躍居世界第一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代替歐洲掌握了世界經濟霸權,紐約成為世界新的金融中心。美國憑借經濟實力推行金元外交,妄圖支配世界各國,並把侵略重點移到亞太地區。

Ⅳ 19世紀末,德國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越詳細越好

第二次工業革命。普魯士統一德國。俾斯麥的正確領導。歐洲其它列強之間的矛盾。

Ⅳ 19世紀後期世界經濟發展形成怎樣的局面

19世紀中後期這個歷史時間段正是西方先後完成兩次工業革命的時期,這道題可以1870年以後,科學版技術的發權展突飛猛進,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這就是第二次

15-16世紀庄園制度解體,商品經濟得到發展,生產力獲得長足進步。15世紀開始進行資本原始積累,西歐國家通過開辟新航路,進行殖民擴張,奴隸貿易進行資本積累。西歐早期殖民活動是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在英國同時還通過圈地運動進行資本積累。
君主專制損害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利益。於是開始了資產階級革命。英國確立了君主立憲制。資產階級革命後所建立的君主立憲政府積極推行有利於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政策,為工業革命的到來提供了政治前提。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得以確立,19世紀中葉英國工業革命基本完成,成為世界工廠。法、德等西歐國家也先後開始了工業革命,獲得進一步發展的資本。19世紀70年代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末殖民體系最終形成。

Ⅵ 十九世紀末經濟發展的特點是什麼分析原因。

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資本主義經濟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取得了迅猛發展。世界工業生產在1850―1870年的20年間只增長了一倍多,而1870―1900年的30年間卻增加了近兩倍,20世紀初的13年又增長了59%。世界鋼產量由1870年的52萬噸上升到1900年的2,830萬噸,增加了54倍多。同期,石油由80萬噸升至2,000萬噸,增加了25倍。從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初,世界的交通運輸業也取得了顯著的發展。全球船舶的總噸位由1870年的1,680萬噸上升到1900年的2,620萬噸。到1910年則達到3,460萬噸,比1870年增加了1.3倍。其中汽船的比例由16%增長到75.7%。海上運輸工具基本上實現了機械化。輪船在航運中逐漸取得了優勢地位,使運費從1870―1913年下降了一半以上。這就極大地便利了國際間的經濟交流。在這一時期,鐵路運輸業的發展更為迅速。全世界鐵路總長度由1870年的21萬公里增加到1913年的110.2萬公里,在不到45年的時間里增加了4.2倍。環世界的鐵路網初步形成。它把大多數國家納入了世界市場,對世界經濟的發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工業和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及世界市場的擴大,使這一時期的世界貿易獲得了巨大的發展。1870―1900年,世界貿易總額由455億法郎上升到1,182億法郎,增加了約1.6倍,到1913年則增加了3.2倍,達到1,924億法郎。農業機械和化肥的普遍使用,是農業的生產效率有了極大的提高,使得農業人口大幅度減少,城市人口迅猛增加。20世紀初,英、美、德等國實現了農業現代化。美國西部、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等地涌現出許多機械化的大農場,成為世界的重要商品糧基地。世界糧食產量成倍增長。
在這個時期的世界資本主義經濟高速發展中,呈現一些突出的特點。首先,資本主義各國經濟發展極不平衡,由此引起它們在世界經濟中地位急劇變化。美、德超過英、法躍居世界的第一位和第二位,英國降至第三位,法國僅到第四位。俄國和日本的地位雖有顯著提高,但它們在世界工業總產值中所佔的比重仍然很少。其次,英國的貿易壟斷地位被打破,世界貿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格局。在19世紀50―60年代,捲入世界市場的大多是農業佔主導地位的國家。它們圍繞著一個巨大的中心——英國。英國消費它們的原料,同時供給它們必需的工業品。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於一批新工業國的興起,英國的貿易壟斷地位被打破。在世界市場上,美、德成為英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以英國一個國家為中心的貿易格局發生變化,代替它的是歐美一系列工業化國家。世界貿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再次,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發生得更加頻繁。由於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於迅速,工業產品的增長超過了世界市場的需求。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不斷發生。從1873―1907年,共發生了5次世界性經濟危機。同70年代以前相比,這些危機的破壞性更強,其間隔時間在縮短。
從總體上看,第二次工業革命使19世紀最後30年的世界經濟發展十分迅速,不斷創造新的奇跡。世界經濟作為一個整體是繁榮的。
答案補充
言簡意賅:總體上看,第二次工業革命使19世紀最後30年的世界經濟發展十分迅速,不斷創造新的奇跡。世界經濟作為一個整體是繁榮的。 但是由於個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資本主義世界矛盾加劇。目前經濟呈現多極化趨勢,由於經濟全球化,發展中國家多了機遇但是同樣將要與資本主義國家一同承擔經濟風險本次金融危機可以證明。所以發展中國家應該提高自身科技發展水平,調整經濟產業結構,適應全球經濟格局,並且擁有適合自己的經濟模式

Ⅶ 19世紀末,美英兩國在世界經濟發展中處於什麼地位結合史實說明原因,從中我們可以總結出哪些經驗和教訓

地位:美國經濟發展迅速,工業總產值躍居世界第一版位;英國經濟發展緩慢,退居世界第三位。權
原因:美國是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積極採用新技術,大量引進歐洲資本,吸收歐亞移民,開發西部,擴大國內市場,加上領土遼闊,資源豐富,所以美國經濟發展迅速。
英國是老牌的殖民帝國,靠對殖民地的掠奪獲取巨額利潤,設備陳舊,不採用新技術,把大量資本輸往國外,因而被美德超過。
經驗教訓:發展經濟要積極採用先進技術,不斷更新設備,擴大海內外市場,引進外資。發展經濟,不能固步自封,要充分利用國內資本,要注意引進外資,發展民族工業。

Ⅷ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情況是怎樣的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壟斷成為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全部經濟生活的基礎,各國也相繼進入了帝國主義發展時期。從此,資本主義經濟處於迅速發展時期,促使整個社會的生產盲目擴大。

Ⅸ 19世紀末上海社會和經濟發展到了什麼階段

19世紀60~90年代,是上海租界體系基本定型、上海大城市特點逐漸凸顯、社會經濟穩定發展的時期。其間,清咸豐十年至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軍3次進攻上海,戰事主要發生在外圍地區,對上海地區產生不小影響,對上海縣城和租界影響不大。

租界體系方面,清同治二年,英租界與美租界合並為英美公共租界,吳淞江兩岸的租界連為一體,上海4家2方的市政格局變成3家2方。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英美租界又改稱國際公共租界。同治八年會審公廨的建立,確立租界當局對華人的司,法管理權,使得租界更像「國中之國」。租界面積逐步擴展,到光緒二十五年,公共租界和法租界面積分別達33503畝和2135畝。

會審公廨的設置,對上海政、治、社會發展影響巨大。同治四年,會審公廨的前身洋涇浜北首理事衙門設立。同治八年會審公廨成立,確立了外國領事觀審會審制度。此後,法租界也設立會審公廨,陪審官權力更大於英美租界。英、美領事乘機奪取中國官員在租界的司、法權, 在領事法庭上審訊租界內的中國居民。
經濟方面,最大的變化是以國內埠際貿易為主而變為以國際貿易為主。進出口貿易,清道光二十四年,上海僅為廣州的七分之一,到咸豐二年和廣州相當,到咸豐五年是廣州的兩倍,取代了廣州的中國對外貿易的中心地位。同治三年至光緒二十年,進出口貿易年均佔全國一半以上,其中進口佔六成以上。近代金融業開始出現。同治四年匯豐銀行開設分行,後成為上海最大的外資銀行。光緒二十三年,第一家中資銀行中國通商銀行開辦。

19世紀中後期,工業發展,特別是船舶修造業、軍事工業、紡織業,在全國均居領先地位。同治四年,江南製造局創辦,其槍,炮製造水平、金工技術,在全國堪稱一流。光緒二十五年,工部局電氣處安裝東方最大的新型水管式鍋爐。

航運業發展,五六十年代美商旗昌洋行,英商太古洋行、怡和洋行的輪船進入上海,競爭激烈。同治六年,進入上海港的外輪有34條,噸位在570~1040噸,在遠東港口城市中居首位。同治十一年,輪船招商局創辦,標志中資輪船公司創辦並加入航運競爭。

新式文化事業發展迅速。40年代創辦墨海書館,60~90年代先後出現美華書館、江南製造局翻譯館、土山灣印書館、廣學會等新式出版機構,翻譯出版數以百計的西書,佔全國譯書八成以上。學科涉及數學、化學、天文、地質、生物、法學、兵工等多方面。50年代,《北華捷報》、《六合叢談》等報刊創辦,後出現《上海新報》、《萬國公報》、《申報》、《新聞報》等報刊,數量之多、影響之大均為全國之最。廣方言館、聖約翰書院、中西書院、格致書院、梅溪書院等國內著名新式學院創辦。清光緒二十三年,上海第一所中國人創辦的大學南洋公學開辦。任伯年、吳友如等創作的文人畫,開一代新風,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以海上畫派獨立於國內畫壇。

人口、市政發展迅速。長達10多年的太平軍與清軍的對峙,上海周圍地區戰火不斷,大批江浙難民流入上海,帶來豐裕的資金、眾多的廉價勞力和消費者。上海經濟與社會發展,商業繁榮,加上江南製造局、輪船招商局、機器織布局等大型企業的建成,加大了上海對外地人口的吸引力。上海開埠時有人口54萬人,同治四年近70萬人,光緒二十六年已超過100萬人。市政建設方面,碎石路、石庫門房屋和較完備的城市地下排水系統出現,煤氣、電燈、電報、電話、自來水、灑水車、垃圾車、大自鳴鍾、馬車、自行車的使用,跑馬、跑人(田徑)、劃艇、球類等運動的開展,外灘公園、跑馬場及愚園、張園、徐園等私家花園對外開放,林林總總的煙館與賭,場,使上海五光十色,形成與國內其他城市迥然不同的風格,上海始被稱為東方巴黎。

甲午戰爭後根據《馬關條約》,日本和其他各國取得了在中國通商口岸投資設廠的特權。上海成為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進行資本輸出的理想之地。光緒二十一年後,各國在上海投資猛增。至宣統三年(1911年),外商在中國共投資開辦91家企業,41家在上海,開辦資本占總額43%。外國資本在上海的投入及迅速擴大,既拓展了西方列強對上海的掠奪范圍,也刺激了上海的經濟發展。另外,對增強上海的經濟實力,密切上海與國際的聯系,提高上海的國際地位,對城市的發展,都帶來了重要和多方面的影響。

光緒二十一至光緒二十四年維新運動中,上海成為全國輿、論宣、傳中心。上海《時務報》風行一時,為戊戌時期影響最大的報紙。出現不纏足會、農學會等新式社團並影響全國。戊戌政變之後,上海成為維新人士的避難所,反對清廷倒行逆施的重要城市。光緒二十六年初,1000多名上海士紳通電反對慈禧擬通過預立皇儲而廢除光緒帝,反對緝捕通電為首之人,均取得成功。上海在全國的特殊地位越發明顯。

光緒二十五、二十六年,發生庚子事變,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 ,華北嚴重戰亂。為免戰火波及上海等長江流域,在上海官紳策劃下,清廷官員與英國駐滬領事等,議定《東南保護約款》和《保護上海城廂內外章程》,實行東南互保。實施結果,既阻止了英國等帝國主義對長江流域的佔領,也抗拒了清廷對外宣戰的命令。這一舉動,對上海城市發展關系甚大。阻止了北方戰火向南方蔓延,上海避免可能發生的一場兵燹,對穩定上海、凸顯上海城市的獨特性、增強上海對內和對外吸引力,都有重大作用。

清末10年,文化事業有很大發展。清廷廢除科舉以前,上海新式學校已蓬勃興起,科舉廢除以後發展更為迅速,澄衷學堂、文明學堂、愛國女學、震旦學院、復旦公學、中國公學等學校相繼興辦,到宣統三年有新式學校百餘所。學校教育水準得到提高。光緒三十二年聖約翰大學學位與美國有關大學具有同等性質。出版事業發展迅猛,繼光緒二十三年商務印書館創辦後,20世紀初10年成立文明書局、廣智書局、會文學社、中國圖書公司等50多家出版機構,與眾多的報社、雜志社一起,大多集中在福州路、棋盤街一帶。出版書籍絕大部分是譯自日文的西學書籍和一些西方社會科學和文學著作。商務印書館、文明書局等新式教科書,成為全國學校的主要教材。

市政和社會方面,租界越顯繁榮,華界建設和管理以租界為學習目標,大事舉辦各項事業。光緒三十一年至宣統三年,地方士紳開展頗有聲勢的地方自,治運動,先城廂內外總工程局,後城廂內外自治公所,推進租界以外上海市區的市政近代化進程。闢建、修築道路100多條,修理、拆建橋梁60餘座,新辟、改建城門9座,建築駁岸10處,修造碼頭6個,每年裁決民刑訴訟及違警事件1700多起。以向租界市政看齊為主要內容的市政近代化運動,對於改變華界舊貌,縮小華界與租界差距,提高整個上海城市近代化水平,都有積極作用。
上海開埠後上海經濟迅速發展,至20世紀初基本確立上海在全國的經濟地位。其間:(1)為適應進出口貿易發展需要,首先形成外商加工工業。外國資本勢力以上海為中心在華進行大規模的商業貿易活動,上海出現大批洋行,港口、航運業迅速發展,外商在上海形成船舶修造工業和繅絲、軋花、製革、打包等出口加工工業。甲午戰爭後,外資勢力繼續把上海作為對華傾銷商品和收購原料並用以出口的主要基地,同時開始大規模輸出資本,廣泛投資各行業,棉紡工業和卷煙工業發展成為上海最大的產業。(2)外商銀行進入上海,錢庄等傳統金融機構經營活動活躍。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上海首家外商銀行英商麗如銀行成立,至同治四年(1865年)上海有11家外商銀行,其中10家為英商銀行。銀行業務以經營國際匯兌為主,有的還利用東西方金銀差價經營金銀套做等業務。19世紀90年代,美、日、法、俄、德、荷、比等國銀行進入上海,銀行對上海乃至中國的金融的影響進一步擴大,英國人攫取清廷關稅存管權,壟斷中國國際匯差,擅自發行鈔票,擴大經營范圍。(3)官辦軍用工業、官督商辦工業和華商工業迅速崛起。19世紀60年代起仿製生產洋式武器。同治元年設立洋炮局,四年創辦江南機器製造總局。出現官督商辦、官商合辦等近代企業。19世紀80年代開始,華商工業投資活躍,投資領域從船舶與機器修造、印刷、木材加工等3大行業,擴大到繅絲、棉紡織(包括軋花)、造紙、麵粉、玻璃、製革、火柴、製冰及冶煉等行業。華商工業規模小,又受到國內外勢力雙重壓迫,發展困難,為求得生存和發展,注重改革生產技術,靈活經營。

與19世紀末經濟的發展再加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 Arrange www.ahjjxxzx.com 2010-2020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