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中國發展知識經濟

中國發展知識經濟

發布時間:2021-02-21 08:20:25

⑴ 知識經濟給中國帶來什麼樣的挑戰

新時代的知識經濟這對全人類都是曙光與希望。
知識經濟是人類社會解決生存發展中資源不足、環境惡化、生態失衡的唯一出路。能否使我國由資源經濟盡快進入知識經濟,關繫到國家的安危、民族的興衰。 哲人曾將充滿矛盾與斗爭的階級社會稱為史前社會,將已走進工業文明階段的人類稱為裸猿。哲人的思考是大宇宙觀。縱觀人類社會幾千年,一部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造河山史,更是一部對地球的野蠻掠奪史。人類在沾沾自喜於輝煌成就時,已將自己推向了生存的危機。一邊是人口無節制地出生,一邊是資源趨於枯竭、環境日益惡化。千瘡百孔的地球已經難以負擔人類的生存,而以智力資源為依託的知識經濟,成為人類社會解決資源、環境、人口矛盾,實現生態平衡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在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一點點物質,加上了智力成果,便產生了神奇的效力和強大的價值。美國目前500家大企業,幾乎都是高科技,其佔有物質資源的總和,怕也抵不過曾稱雄世界的汽車大王、石油大王、鋼鐵大王的一個企業。把微軟的全部硬體收到一處,能裝幾車船?巴掌大的一個光碟,幾乎存得下一個圖書館,人們又何必為製造紙漿而瘋狂砍伐森林、污染水源?快要山窮水盡的人類,應從這里邊悟出道理。 一個民族,有沒有決心和能力進入知識經濟,不僅干係自身生死存亡,也是一個民族的基本覺悟,是一個民族自覺減輕地球負擔從而減輕人類負擔的大德之行,這種文明和道德,已不再是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條件下的價值標准和審美標准。長期以來,人類社會是以犧牲生存與發展的條件來謀求生存與發展的。可以說,人類社會走向知識經濟的過程,就是走向解放的過程,就是真正從自在走向自為,由必然走向自由的過程。地球正在變小,空間概念正在發生變化。地球村的提出,使人類利益在矛盾中趨於一致,在趨於一致中產生矛盾。水土流失、森林減少、草原沙化、大氣污染、臭氧層變薄,非洲的乾旱餓不死歐洲人,但非洲的日益沙化卻危害全球;亞洲人口的激增降低不了北美的人均收入,但卻拖整個人類的後腿。用馬克思的博大胸懷,可以定義為:人類中的任何一員,只有關心人類,才是真正關心自己;而關心知識經濟,則是關心人類的未來。即使我們以一個民族主義者的世界觀,也必須認識到知識經濟干係到一個民族的生死存亡。人類社會走到了今天,一個民族興也在其、亡也在其。在一定意義上說,這是中華民族的歷史性機遇,也是最後的選擇機會。

⑵ 中國當前有哪些知識經濟現象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全球經濟突飛猛進,在經濟飛速發展的背後是各種科學技術的發內展,由科學技容術又帶動經濟發展,總體來說這種良性循環一直在進行著並且速度越來越快。當人們認識到這一點:知識帶動經濟,與先進科學技術密切相關的產業如雨後春筍般地發展起來,這些行業不斷直接由先進科學先進知識帶領向前發展。與傳統的製造業和加工業相比,其發展與知識更為密切,速度也大為突出,是世界經濟中很有活力和實力的新血,由此有人提出"知識經濟時代"來臨了。由於目前來說,IT產業是知識經濟產業的主力,以及我知識淺薄,閱歷較淺,所以本文以IT產業作為知識經濟產業代表來說明問題。
與傳統的工業一樣,在IT業內也存在著經濟學中各種現象:價值規律,利潤分配,資本生產,壟斷等等,本文敘述在以科技為動力的產業中壟斷的各個方面。
其實在科技產業確立的時候,它就不可避免地刻有"壟斷"二字,這是由科技產業本身的性質所決定的。IT業更是如此,但這里的"壟斷"與傳統意義上的壟斷有很大不同的地方,我更願意稱之為"知識的標准"。

⑶ 中國如何迎接知識經濟的挑戰

從別人那抄來的,先向作者表示感謝,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淺析知識經濟對中國企業的影響

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一次次石油危機的出現,為世界經濟和科技發展方向產生了深遠影響,石油危機引導工業經濟逐步走入資本經濟,同時引導科技更快的地向低實物資源利用的軟科學領域發展。人類經歷了農業化浪潮、工業化浪潮後逐步邁向信息化浪潮——知識經濟。
全球性的經濟運行模式正在逐步發生根本性的變化,200年前替代了農業經濟的工業經濟,正在逐步被另一新型的經濟模式替代,它就是知識經濟。
一、知識經濟理論
知識經濟,通俗地說就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從內涵來看,知識經濟是經濟增長直接依賴於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傳播和使用,它以高技術產業為第一產業支柱,以智力資源為首要依託,是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按照世界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的說法,知識經濟就是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核心的,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存儲、使用和消費之上的經濟
知識經濟理論形成於20世紀80年代初期。1983年,美國加州大學教授保羅•羅默提出了「新經濟增長理論」,認為知識是一個重要的生產要素,它可以提高投資的收益。「新經濟增長理論」的提出,標志著知識經濟在理論上的初步形成。
知識經濟與傳統的工業經濟相比,具有八大特徵:(1)資源利用智力化 ;(2)資產投入無形化(3)知識利用產業化;(4)高科技產業支柱化;(5)經濟發展可持續化;(6)世界經濟全球化;(7)企業發展虛擬化; (8)人均收入差距擴大化
二、知識經濟通過全球化經濟直接對我國企業產生影響
1、對企業內涵的影響
首先,決定創辦企業的不再是資本,而是知識和技術。傳統的生產要素--土地、人力和資本已成為經濟發展的限制力量而不再是驅動力,而知識將成為關鍵性的資源,成為企業發展的新動力。
其次,在企業里,擁有專門知識和技術的人才,地位迅速上升,舉足輕重。
第三,企業的成功在於企業內技術人才擁有的正確的知識和技術。這一點,將深刻地動搖原有企業內的所有權基礎,深刻改變企業的內涵。
2、對企業競爭行為的影響
在知識經濟條件下,以知識為基礎的企業的競爭優勢將會發生根本變化,將從對資源的佔有、配置、生產經驗、技術和經營規模以及開發、加工、營銷產品的能力等方面轉變為以下幾個方面:覓集、創造和更新智力資產的能力;智力資本和有形資本的有效配合能力;通過智力資本出現的資源最佳配置以及人力資源的開發能力等。
3、對企業管理方式的影響
首先,創新和服務將替代傳統的控制和管理。依靠不斷找出需要以及解決辦法之間的聯系。成功企業所提供的價值多來自於問題所需要的專業研究、工程和設計服務,以及把上述兩方面連接起來的專門化戰略,加上金融和管理服務。
其次,企業的柔性管理將具有更重要的意義。企業管理將更注重人的因素,更強調以人為中心。通過實施各種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智慧和潛能,發揮在科技創新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並有效地協調生產組織、生產群體乃至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來實現企業的目標。
三、我國企業如何適應知識經濟的發展
(1) 企業要注重技術創新開發研究。
知識經濟時代主要以知識作為戰略資源,而知識資源的傳播與使用不受時空限制,在運用過程中又能創造出新的知識來。企業必須提高獲取和應用知識的能力,企業的管理者要有戰略眼光,瞄準國內國際網路創造出來的信息市場,把企業自身具有的知識資源轉化為生產力,在此過程中又生產出新的知識資源,促進技術開發研究。
以IT行業為例,IBM每年投入的研發資金達40億美元,而我國的聯想公司每年投入的研發資金不到IBM的1/10。為此,聯想成立了專門的研發公司,投入更大量的資金用於研發,並使企業從原來外購技術然後推廣為主的經營模式轉化自主研發以後技術推廣型的知識創新型企業。
(2) 實現企業現代化管理,充分認識知識的價值。
知識的價值是由包含在產品和服務中的知識的含量決定的。
以大眾汽車為例,不斷應用新管理和技術手段,通過增加汽車設計中微電腦應用面、增加工藝過程的自動化操作程度、增加業務管理中品牌化管理、增加機構設置中的扁平化和區域決策,充分提高企業的管理效率和產品技術含量。
(3) 知識經濟不僅要求企業要建立健全企業文化。
在世界經濟走向一體化的進程中,各國在企業管理的企業文化上要互相借鑒,取長補短,相互融合,形成綜合性的管理技巧和藝術。
以海爾公司為例,海爾以市場為導向,以用戶需求為目標,不斷開拓進取,充實其服務意識和創新意識,提出了「先賣信譽,再賣產品」、「只有淡季思想,沒有淡季市場」、「市場唯一不變的法則就是永遠在變」以及「用戶永遠是對的」、「海爾真誠到永遠」等理念。海爾集團也由80年代末期的虧損電冰箱企業向洗衣機、彩電、空調、電腦等其他領域推進,並逐步走出國門,打入歐美市場。正是這樣一步一步的發展中,海爾人特有的理念得以形成、鞏固和強化,並最終形成獨具特色的企業文化,引領了中國工業企業知識經濟管理的新潮流。
(4)始終堅持面向市場並佔領市場。
全面轉變市場營銷觀念,變開發與導向型為市場導向型是中國企業適應新知識經濟形式的必然渠道。
以上海大眾汽車為例,作為中國初期工業經濟模式下最早的汽車合資企業,在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創造了汽車企業壟斷中國汽車市場的神話。但是進入21世紀以來,由於世界品牌、技術、資本全面拓展,上海大眾受到越來越多的國內汽車企業的競爭和擠壓;十年內從50%的市場份額下滑到到10%,而且國內汽車產銷排名跌至四名左右。面對挑戰,上海大眾及時調整內部管理策略,變革開發、生產、計劃、銷售、市場和服務之間的關系,從組織架構上、從業務流程上、從理念上重新建立市場導向型的企業運行模式。上海大眾一路重振雄風,到2008年底重新牢牢地坐上中國汽車企業的頭把交椅。

結束語
知識和技術創新是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泉。知識經濟正在給中國的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注入更大的活力和帶來更好的際遇。大力發展知識經濟有利於優化經濟結構、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協調發展、提高人口素質、徹底消除貧困等,有利於在新的世紀里建設國家創新體系,通過營造良好的環境,推進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體制創新,提高全社會創新意識和國家創新能力,從而實現中國跨世紀發展之路。
在知識經濟來臨之際,中國企業管理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抓住發展機遇,實現企業再造,迎接知識經濟挑戰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

⑷ 知識經濟與中國發展的演變基礎

那麼抄,為什麼人類社會要向以知識為基礎的社會轉變呢?知識經濟社會演變的基礎是什麼呢?
我們知道:人類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動因,一是有生產力發展的推動,二是有人類自身發展的需要。在農業社會,種植業是生產的主要形式,人們的一切生產經營活動都是圍繞土地而開展的,不論是耕種或是放牧或是養殖都離不開土地,而產品也是為了滿足人們基本的溫飽和生存繁衍的需要,分配形式是以土地的佔有量為基礎。在這個階段的生產力表現為對勞動力資源的需求。這時的生產力水平是很低的。正由於此,人類自身發展的需求一般來說主要停留在滿足生存的低層次上,還無從談到精神上的消費,至多也只是有一些民俗文化而已。工業革命促進了生產力的極大發展,人們已經離開了土地,生產的對象轉為對資源的開采和使用機器,而形成以製造業為中心的生產經營方式。

⑸ 知識經濟與中國發展的介紹

知識經濟與中國發展,主要講生產的對象轉為對資源的開采和使用機器,而形成以製造業為中心的生產經營方式。

⑹ 什麼是知識經濟

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生產、分配、使用基礎上的經濟。其核心是知識生產,本質是創造性的腦力勞動。從經濟本源角度考察,知識經濟具有腦力勞動者是勞動主體、創造性腦力勞動是核心動力、智力資源是主要資源三個本質特徵。

腦力勞動者是知識經濟的勞動主體
在長期的農業和手工業的勞動實踐中,由於知識的積累、認識水平和改造能力的提高,人們的智力得到了較好的發揮,並將其物化在生產工具中,在物質生產中發揮了巨大作用。蒸汽機和紡織機的發明雖是偶然的,但是這些發明及其廣泛應用則是必然的。正是由於機械製造和生產的發展,製造工具的研究和設計人員首先從手工藝工人和機械製造工人中分離出來。隨著機械的廣泛使用,生產規模的擴張,工人的大量集聚,管理者便從生產人員中分離出來,專門從事管理工作。由於商品的產生和市場擴大,金融人員和商業人員也從企管人員中分離出來,專門從事金融和商品交換工作。科研人員、設計人員、管理人員、商業人員和金融人員的出現,是工業經濟發展的表現,也是知識經濟萌芽的標志。

從事控制型勞動的工人從物質生產中分離出來充實科學技術隊伍或從事其它工作是知識經濟產生的標志。機械的普遍使用減輕了繁重的體力勞動,解放了部分體力勞動者,但是絕大部分的技術工人仍固定在工廠的車間,特別是生產流水線上,從事控制型的體力勞動。由於計算機、機器人的產生,並直接嵌入物質生產過程,從而把原操作控制生產運行的技術工人解放出來,轉移到科技行業或其他行業,提高了社會勞動生產率,增加了社會財富。隨著軟體業的發展,這種轉移速度越來越快。同時,由於信息技術的發展,經濟管理人員也開始向科技行業轉移。這樣,就出現了無人生產車間、無人工廠和無人駕駛飛行器等等。無人工廠的出現,並不意味著物質生產不需要人類勞動,也不意味著生產力要素中勞動力要素消失,而是勞動者的勞動時間、勞動方式和勞動對象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這些腦力勞動者在直接的物質生產過程之外,集中在技術、信息生產的環節之中將操作程序和控制機器等勞動物化在電腦和軟體中,使之在後續的物質生產過程中發揮作用。解放出來的人員,經過培訓將大部分轉向腦力勞動的崗位。工人除了被迫轉移外,還有主動轉移的機制。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的對立,不僅體現在勞動力性質上,還將體現在他們向社會提供有效的勞動量和從社會取得相應報酬的差額上(這個差額可能相當大)。這種機制也促使從直接物質生產過程中解放出來的大批體力勞動者自覺地轉變成腦力勞動者。

創造性腦力勞動是知識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
知識經濟產生之後,腦力勞動者與體力勞動者矛盾對立的雙方繼續此消彼長,其矛盾必然被創造性腦力勞動者和復制性腦力勞動者的矛盾所代替。由於信息技術革命,創造性腦力勞動者與復制性腦力勞動者的矛盾,就開始內化為復雜的創造性腦力勞動與簡單的創造性腦力勞動的對立。因此,創造性勞動便成為知識經濟唯一價值來源。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創造性腦力勞動也是知識經濟時代唯一生產手段和價值來源。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1)創造性勞動是腦力勞動者的必由之路。隨著計算機、軟體和網路等科學技術的發展,科技人員重復性的腦力勞動負擔減輕,重復腦力勞動的工作崗位就會逐步消失。同時,許多機器將進行自動化操作;許多管理工作也將趨於信息化管理,現場管理控制的人數極少。被解放出來的重復性腦力勞動者和管理者,必須轉入創造性勞動工作崗位,否則就要失業。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創造性腦力勞動的復雜力度將不斷提高,層次也將逐漸增多。

(2)創造性腦力勞動是人們謀生的主要手段。勞動作為謀生手段是迄今社會的通行規則。在農業社會靠體力勞動謀生。在工業經濟時代,部分人靠體力勞動謀生,部分人靠腦力勞動謀生。在知識經濟時代,要靠創造性腦力勞動謀生。創造勞動越強(越新、越復雜、勞動量越大),社會承認的價值就越大,社會給予的報酬也就越多,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就越高。反之,創造性越弱,社會承認的價值越少,相應報酬就越少,生活質量就不高。

(3)創造性勞動是勞動者的根本任務。根據馬斯諾的需要層次論,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追求和新需要的渴望,總是不斷攀升和翻新的,永遠不會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為滿足人們的新需求,就必須進行創造性勞動,開發新技術,創造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滿足人們的新需要。人類需求的滿足程度,總是受到人類對自然和社會認識程度制約的。人的認識能力雖是無限的,但人的認識水平由於受到實踐的限制卻總是有限的,且自然和社會處在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中,因此需要認識的領域越來越多,人類創造性腦力勞動的任務就越來越重。知識經濟時代的經濟結構是多元的、復雜的,與之相適應的技術結構也必然是多元的、復雜的。而創造性的腦力勞動投入就將越來越多。信息技術革命方興未艾,信息技術在通信領域中的廣泛應用只是萬里長征走了第一步。除了信息技術之外,還有生物技術、海洋技術、空間技術、納米技術等等。技術革命和技術創新,任重道遠。

(4)創造性勞動是開辟市場的動力。隨著信息技術在通信領域的廣泛應用,傳統技術生產的傳統產品市場,由於技術陳舊,市場開拓困難,使大批傳統產品生產者被淘汰出局。創造性腦力勞動創造的新技術、生產的新商品,由於能滿足人們的個性化,多樣化消費的需要,在一段時間內可以獨占市場,市場回報特別豐厚。由於利益的驅動,技術市場競爭也日趨激烈。但其競爭的性質和方法與傳統市場競爭和新商品市場的競爭完全不同。新技術市場的競爭是開拓新市場的競爭,創新力的競爭,而不是市場容量、價格的競爭;競爭主體互相排斥,而不互相廝殺;競爭的目的是把蛋糕越拼越大,而不是在一塊蛋糕中越切越大。因此,新技術市場是主體多元化、技術高智化、高投入、高回報的市場,是知識經濟時代的主體市場。新技術生產需要資金投入,更需要創造性腦力勞動投入。這種資金投入可能有風險,但只是個別現象。如果說傳統商品市場是夕陽市場,新商品市場是中天市場的話,那麼新技術市場就是朝陽市場。這三種市場雖然同時並存,也會不斷升級,但新技術市場永遠是朝氣蓬勃的市場。在由工業經濟向知識社會過渡時期,也就是所謂新經濟時期,誰認識了這個市場,占據這個市場的份額越多,誰就佔領了經濟發展的制高點。美國正是由於先進入了這個市場,占據了這個市場較大的空間才取得了經濟十年高速發展的驕人成就。

智力資源是知識經濟的主要資源
沒有資源就沒有經濟。資源的性質決定經濟的性質,資源的數量決定經濟發展的規模。世界上只有兩種資源,一是自然資源,二是智力資源。其中最主要的是智力資源。不管是哪種經濟都需要這兩種資源,只是有主次之分罷了。在工業社會自然資源占居主導地位。在知識經濟時代智力資源是最主要的資源。誰佔有這種資源越多,誰的經濟規模就越大,發展速度就越快。創造性腦力勞動者與復制性腦力勞動者矛盾對立的雙方,此消彼長,使復雜的創造性腦力勞動與簡單的創造性腦力勞動的矛盾成為主要矛盾,因而智力資源必然成為知識經濟的主要資源。雖然知識也是知識經濟的資源,但它作為智力勞動的成果,不可能成為知識經濟的主要資源,只能作為重要資源。知識有壽命,智力無窮期。知識容易被大量復制而喪失價值,智力從屬於勞動者,蘊藏著巨大的市場價值。知識的數量總是有限的,而智力則是無限的。智力資源既有巨大的蘊藏量,而且也有巨大的需求量。一方面,科學研究、技術發明、產品開發,生產控制和企業管理,需要大量高素質的技術人才,消耗大量的智力。另一方面,在自然資源的節約與替代、再生資源的回收與利用、新資源的發現與開發方面都需要強大的智力支持。因而智力資源開發就成了知識經濟發展的巨大推動力量。

資源作為經濟的根本來源,從來就是各國爭奪的焦點。農業社會主要是爭奪土地、佔領地盤。工業經濟時代初期,人們主要是爭奪自然資源,劃分勢力范圍,搶占殖民地。在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過渡的歷史階段,人們主要是搶奪創新人才。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對創新人才的爭奪越來越激烈,爭奪手段越來越隱蔽。

由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過渡是一個較長的歷史時期。在這個時期內,兩種經濟形態並存。對我國來說,是農業經濟形態、工業經濟形態、知識經濟形態並存。但農業經濟形態、工業經濟形態消減與知識經濟形態的增長的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不可阻擋的。我們必須抓住這個重大的歷史機遇,在實現工業現代化的同時,盡快制定知識經濟超長發展戰略,把我國的經濟搞上去。中國人一點也不比外國人差,中華民族是勤勞智慧的民族,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有重視教育的民族傳統,有佔世界人口1/5人口資源,特別是有強大的政治優勢和科教興國的戰略。這都是我國發展知識經濟的得天獨後的有利條件。同時發展知識經濟主要是靠人的智力和積極性,有的領域並不需要巨大的投資,而且還有內外資金可以利用。因此,在現有的基礎上超常發展知識經濟是可能的。面對這種形勢,我們切不可循規蹈矩,慎走慢行,而要實事求是,大步前進。

⑺ 中國怎麼在「知識經濟」時代保持經濟可持續發展

中國來高層駕馭經濟社會全局自的能力和高超智慧是一個重要原因.市場和民間的經濟推動力也起關鍵作用.創新能力提高和投資環境優化,建設資本的大量投入和貿易的迅猛發展同起作用.中國國際經濟地位和政治影響,國內廣闊的市場空間被世界普遍看好.等等.總的來說,中國大地呈現出一片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在知識經濟時代的大勢下,面臨時代的劇烈變革,中國依然穩如泰山,保持可持續增長.

⑻ 中國如何發展知識經濟

總的來說,面對上述機遇與挑戰,我國決不能掉以輕心。應採取
「沉著准備」的方針,按照「虛實並舉,攻防結合」的原則,實施四
大工程:人才工程,基地工程,體制工程,文化工程。

1、人才工程。知識經濟,人才第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教育
制度改革,取得了很大進展,但也要承認這種進展與時代的要求顯得
不太對稱了!甚至可以說我們的現行教育體制,殘留著傳統計劃經濟
的東西,在所有行業中是最多的了。它基本上還沒有實現由計劃配置
到市場配置的轉變。要改變目前這種教育滯後的局面,必須大力推進
教育體制的改革,使教育體制同整個國民經濟體制接軌,建立起以公
立學校為主體、多種辦學形式共同發展的新教育體制。只有這種教育
體制,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才能迎接知識經濟的挑戰。
最近,《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
對此已作出了詳細的規定。

在考慮人才工程時,還有必要提出「人才國際大循環」的戰略思
想,即:面對人才國際性流動的趨勢,我們要變被動的「阻攔」、
「吸引」為主動的建立一種開放式的「來去自由」的人才循環機制。
有意識地放手讓國內人才到國外去吸收新知識,只要國內有用武之地,
總會有許多人要回國為祖國效力。關鍵問題還是要認真營造好國內的
人才生態環境。

2、體制工程。體制工程實質上是人才生態環境的一個最重要的部
分。它包括三個方面:(1)建立知識型領導體制。一方面,加快領導
幹部「四化」、特別是知識化的進程,建立起跨世紀的能夠迎接知識
經濟挑戰的領導幹部結構;一方面,要特別致力於現代化決策體制的
建設,把相關專家參與高層決策制度化。(2)科技教育領域實行「首
席專家負責制」。科技方面,實行項目首席專家負責制;高等院校,
實行學部首席教授負責制。首席專家對本項目或學部所需的全部責、
權、利全面負責。(3)實行科研成果依法自由創業制。科研人員所獲
得的研究成果,在合法的條件下,可以自由創立產業和企業,以加快
轉化。原項目的各投資主體,按投資額及利息轉化為股份。

3、基地工程。將現有各地的高新技術開發區,轉變為融引資、引
技、科研、中試、開發於一體的「知識創新孵化基地」。建立起我國
獨立自主的科技創新體系,把對發達國家的技術依附降低到最小程度。
同時,在社會科學界,建立若干個馬克思主義創新研究基地,吸收真
正有識之士,專門研究馬克思主義如何迎接新時代的挑戰問題。

4、文化工程。面對國際化、網路化的新形勢,我們在文化方面必
須努力變守勢為攻勢。首先,要樹立文化的民族自信心。在當今國際
綜合大較量中,我國真正稱得上優勢的東西,除了人多地廣之外,就
是文化。其次,文化工程必須從娃娃抓起。從小要進行系統的國學、
國粹教育及歷史愛國主義教育。再次,要按照中華文化現代化和外來
文化中國化雙向整合的原則,切切實實地探索適合現代的中華新文化
範式。第四,要鼓勵貼近現實生活的、形式多樣的、生動活潑的文化
創作。總之,要使得中華文化在新形勢下不僅具有深厚的吸引力、包
容力,而且有強大的擴散力。這是我國在知識經濟強勁的挑戰下立於
不敗之地的基本條件之一。

閱讀全文

與中國發展知識經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