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稅收主要影響經濟的哪些方面其經濟效應如何
第一節 稅收經濟效應的作用機制
所謂稅收的經濟效應,是指納稅人因國家課稅而在其經濟選擇或經濟行為方面做出的反應,或者從另一個角度說,是指國家課稅對消費者的選擇以及生產者的決策的影響,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稅收的調節作用。
稅收的經濟效應表現為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兩個方面,各個稅種對經濟的影響都可以分解成這兩種效應。
● 稅收的收入效應
稅收的收入效應,是指稅收將納稅人的一部分收入轉移到政府手中,使納稅人的收入下降,從而降低商品購買量和消費水平。(如圖)
4
稅收的收入效應
● 稅收的替代效應
稅收的替代效應,是指稅收對納稅人在商品購買方面的影響,表現為當政府對不同的商品實行征稅或不征稅、重稅或輕稅的區別對待時,會影響商品的相對價格,使納稅人減少征稅或重稅商品的購買量,而增加無稅或輕稅商品的購買量,即以無稅或輕稅商品替代征稅或重稅商品。(如圖)
第二節 稅收的經濟影響
● 稅收對勞動供給的影響
——稅收對勞動供給的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分析
在市場經濟中,勞動者面臨勞動取得收入和閑暇之間的選擇。
稅收對勞動供給的影響,是通過稅收的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來表現的。
● 稅收對勞動供給的影響
——稅收對勞動供給的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分析
稅收的收入效應是指征稅後減少了個人可支配收入,促使其為維持既定的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而減少或放棄閑暇,增加工作時間。
稅收的替代效應是指由於征稅使勞動和閑暇的相對價格發生變化,勞動收入下降,閑暇的相對價格降低,促使人們選擇閑暇以替代工作。它表明的是純粹的價格變化效應。
稅收的綜合效應取決於兩種效應的對比:如果收入效應大於替代效應,征稅對勞動供給主要是激勵作用;如果收入效應小於替代效應,征稅對勞動的供給就會形成超額負擔,人們可能會選擇閑暇替代勞動。
● 稅收對勞動供給的影響——我國的實際情況
對我國而言,稅收幾乎不影響勞動的供給,而且個人所得稅在短期內也不會成為主體稅種,因此我國目前和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需要解決的不是如何增加勞動供給,而是如何消化勞動力過剩的問題。
● 稅收對居民儲蓄的影響
——稅收對居民儲蓄的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分析
影響居民儲蓄行為的兩個主要因素是個人收入總水平和儲蓄利率水平。
個人收入水平越高,儲蓄的邊際傾向越大,儲蓄率越高;儲蓄利率水平越高,對人們儲蓄的吸引力越大,個人儲蓄意願越強。
稅收對居民儲蓄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個人所得稅、利息稅和間接稅影響居民的儲蓄傾向及全社會的儲蓄率。
收入效應
在對儲蓄的利息所得不征稅的情況下,徵收個人所得稅對居民儲蓄只有收入效應,即徵收個人所得稅會減少納稅人的可支配收入,迫使納稅人降低當前的消費和儲蓄水平。
替代效應
對儲蓄利息(收益)征利息稅,會減少儲蓄人的收益,從而降低儲蓄報酬率,影響個人的儲蓄和消費傾向。具體來說,居民會增加當前消費,減少儲蓄。於是產生了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此時的收入效應表現為對利息征稅降低了個人的實際收入,替代效應表現為消費代替了儲蓄。
16
● 稅收對居民儲蓄的影響——我國的實際情況
就我國的情況而言,稅收對儲蓄的影響並不明顯,這說明人們對儲蓄的態度還取決於稅收以外的諸多因素,如對教育、醫療的儲蓄等,還有投資渠道缺乏。
● 稅收對投資的影響——稅收影響投資的原理
投資決策是由投資的凈收益和投資的成本決定的。稅收對投資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徵收企業所得稅、稅前抵扣和稅收優惠等措施影響納稅人的投資收益和投資成本。
● 稅收對投資的影響——稅收對投資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
課征公司所得稅會降低納稅人的投資收益率,如果因此而降低了投資對納稅人的吸引力,導致投資者減少投資而以消費替代投資,就是發生了稅收對投資的替代效應。
如果征稅和提高稅率減少了投資者的稅後凈收益,而投資者為了維持過去的收益水平趨向於增加投資,這就是稅收的收入效應。
● 稅收對投資的影響——稅收對投資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
稅收對投資的替代效應
稅收對投資的收入效應
● 稅收對投資的影響——稅收對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影響
一般而言,發展中國家吸引外資都給予內資所不能享受的特殊優惠措施。
但外國投資者是否會真正得到稅收優惠的好處或能夠得到多少,還取決於投資者的居住國和東道國之間的國際稅收關系。
投資者的居住國對納稅人在東道國的已稅收入可以有三種不同的處理方法,即免稅法、扣除法和抵免法。東道國的稅收優惠有可能轉移到投資者的居住國。
● 稅收對個人收入分配的影響
1.個人所得稅是調節收入分配的最有力工具。
2.稅收支出也是影響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
3.社會保險稅是實現收入再分配的良好手段。
4.所得稅指數化是減輕通貨膨脹的收入分配扭曲效應的一種方法。
第三節 稅收與經濟發展
● 稅收與經濟發展關系的理論觀點
18世紀的自由資本主義時代,亞當·斯密認為,一切稅收都是減少社會各階層的收入,影響資本積累,或直接減少投資資本,是妨礙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因素。
19世紀下半葉和20世紀初,壟斷資本主義時代,阿道夫·瓦格納認為,從社會政策的意義上來看,賦稅不僅是滿足財政的需要,同時,也是出於糾正和調整國民所得的分配和國民財產的分配的目的。
1929-1933年大危機之後,凱恩斯學派主張政府幹預,實施管理政策,而且以財政政策為主要手段。
⑵ 求以 我國宏觀稅收負擔分析 為題的稅收經濟學論文
經濟學財政稅收稅收理論 - 我國宏觀稅收負擔水平的選擇和優化
據美國財經雜志《福布斯》發表的2005年度的「稅負痛苦指數(Tax Misery Index)指出 ,從2000年開始進入福布斯的統計以來,中國的宏觀稅收負擔指數便一路上揚,2002年位居第三,2004年位居第四,2005年更是以160的指數躍升全球第二。,我們無法客觀評價該指數的合理性和真實性,但是,任何時候都需要合理確定政府稅收收入規模,即確定一個合理的宏觀稅收負擔水平。在這一水平下,既能滿足政府對稅收收入的需要,又在整個的承受能力之內,不會對社會產生負面。因此,理性地界定宏觀稅收負擔的合理水平並實現其優化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宏觀稅收負擔水平的界定:影響因素與國際經驗
(一)宏觀稅收負擔水平的影響因素
宏觀稅負是指一個國家的總體稅負水平,一般通過一個國家一定時期內稅收總量占同期GDP的比重來反映。准確把握一定時期的宏觀稅負水平,需要全面、充分、地考察和影響宏觀稅負水平高低的因素,從中找出性的認識,正確處理宏觀稅負與這些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一般說來,一定時期的宏觀稅負水平高低的決定因素主要有經濟增長水平、政府職能范圍和政府非稅收入規模。
1.經濟增長水平因素。一個國家一定時期宏觀稅負水平的高低與經濟增長水平正相關。經濟增長水平愈高,社會產品愈豐富,人均GDP的水平就愈高,這樣稅基就比較寬廣,整個社會稅收的承受能力就強。因此,經濟增長水平較高的經濟發達國家,其宏觀稅負水平要高於發展中國家。從上講,宏觀稅負水平增長應與生產力發展水平協調同步。據有關專家測定,西方國家稅收收入增長對GDP增長的彈性系數通常大於1,而這一彈性系數在我國保持在0.8左右是比較合適的。
2.政府職能范圍因素。一定時期宏觀稅負水平的高低取決於政府職能范圍的大小。政府職能范圍寬、事權多,需要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數量就多,宏觀稅負水平就應高一些,反之則低。社會中政府的規模和作用范圍日益擴大。政府職能范圍拓展,必將使政府支出的規模不斷膨脹,要求有較大規模的稅收來支持,這樣必然要求宏觀稅負水平不斷提高。在稅收收入成為政府主要收入來源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用一定時期財政支出占稅收收入的比重來反映稅收對政府履行其職能的支持程度。根據灰色模型的測定量,稅收規模對政府履行其職能提供穩定的支持,一般應滿足:-0.03<政府職能稅收支持的發展系數<+0.03.
3.從非稅收入規模因素。稅收並不是政府籌集財政資金的惟一方式和渠道。在衡量宏觀稅負水平時,需要考察政府通過非稅方式取得的收入規模的大小。因為一定時期內整個社會創造的可供分配使用的GDP是一個定量,政府的各種收入都來源於當期社會所創造的GDP,在滿足政府一定支出需要的情況下,通過非稅形式取得的收入規模大,通過稅收取得的收入規模必然減少。在我國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國有以上繳利潤代替稅收,從而導致稅制結構簡單,稅收數量減少,財政收入中企業利潤的份額大,而稅收的份額則相應少,宏觀稅負水平也隨之較低。但是合理的稅負,則要求稅收收入與非稅收入相結合,統籌安排。從各國財政收入構成看,都有或多或少的非稅收入。如日本、美國、法國、荷蘭、 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等國中央政府的非稅收入占稅收收入的比重都在10%左右。發展中國家非稅收入占財政收入的比重約為15%~25%.所以,稅收負擔並不是納稅人的全部負擔,政府取得財政收入也不僅僅只有稅收一種形式。要保證宏觀稅負水平合理化,首先應保證政府收入形式規范化。按照灰色模型的測定量,在政府收入形式較為規范的條件下,實際稅收狀態與稅收基本能力的發展系數的差距應小於0.03.
(二)宏觀稅收負擔水平的國際經驗
早在1983年,原世界銀行部顧問基思?馬斯頓採用實證分析,選擇21個國家,通過比較分析揭示了宏觀稅負水平與經濟增長的基本關系。他得出的結論是:低稅國家的人均GDP增長率、公共消費與私人消費的增長幅度、投資增長率和出口增長率、社會就業與勞動生產率的增長幅度均大於高稅國家。稅收與經濟增長之間的變數關系是:稅收佔GDP的比值每增加一個百分點,經濟增長率就下降0.36%.高稅收負擔是以犧牲經濟增長為代價的,這幾乎成為一個普遍的規律,而對低收入國家來說,提高宏觀稅負水平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尤為明顯。稅收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是各國在確定宏觀稅負水平時非常重視的一個重要因素。通過對各種類型國家宏觀稅負水平的比較分析可以看到,西方發達國家的宏觀稅負水平是逐步上升的,目前的平均水平為30%以上;發展中國家稅負平均水平一般在16%~20%之間。
按照稅收與經濟增長關系理論進行綜合分析,從發展中國家稅負水平的一般情況看,15%~25%這個區間的宏觀稅負水平較為適宜,比較符合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狀況和平均利潤水平。
二、我國宏觀稅收負擔水平的分析
(一)宏觀稅收負擔水平與經濟增長水平的比較
一般認為,隨著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一個國家人均GDP水平增加,宏觀稅負水平也不斷提高。我國人均GDP水平自1991年以來一直保持著6%以上的年增長率,是宏觀稅負水平提高的基礎。但是由表2可見,從1994年以後,稅收佔GDP比重的增長要高於人均GDP水平的增長速度。我國稅收收入增長對GDP增長的彈性系數在1996年以前是小於1的,即稅收增長速度低於經濟增長速度。從1996年開始,稅收收入增長對GDP增長的彈性系數超過1,在2005年達1.285.從稅收收入增長對GDP增長的彈性系數的變化,可以明顯地看出近幾年我國宏觀稅負在多年下降滯後轉向升高趨勢,具有一定的恢復性質。但是,這一上升的過程恰好發生在經濟增長速度下降時期,與宏觀經濟調控的方向相背離。
(二) 宏觀稅收負擔水平與政府執行職能需要的比較
我國尚處於經濟體制轉軌時期,政府和市場的分工尚不完全清晰,政府職能的界定還存在不規范之處,這需要通過深化改革來調整。但應看到,雖然我國財政收入逐年增長,仍不能完全保證政府職能部門運轉及公共支出的基本需要。不少基層政府仍是「吃飯財政」。我國財政在增加農業、、等重點支出方面雖然盡了很大努力,但仍然難以滿足各方面發展的需要。以教育為例,我國財政用於教育的支出佔GDP的比重1994年為2.19%,到2005年為2.54%,仍然大大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從發展的需要看,隨著人均GDP的增長,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需求也會不斷地增加,公共支出佔GDP比重的不斷擴大已是被許多國家發展實踐證明了的一個規律。目前我國在改善人民群眾生活環境、縮小地區發展差異、促進要素流動、提高國際競爭能力等各方面都對公共支出水平有著越來越高的要求。
我國財政除了公共支出增長的壓力以外,還存在著相當大的潛在的財政支出負擔。多年的國債已經積累到相當規模,每年的國債還本付息支出已經佔了財政收入一個不小的比例。雖然1997年以後國債規模的擴大與宏觀經濟調控的需要有關,並不完全是因為財政困難所致,但是財政每年要承擔相當數量的國債還本付息任務。以2005年為例,國債還息支出達730億元,占財政支出的13.2%;國債還本支出為1579.82億元,占當年債務收入的37.8%.在新的社會保障制度運行和人口的老齡化過程中,為支付改革前參加工作的老職工的社會保障開支和承擔越來越多的老齡人口的社會保障負擔,也形成財政潛在負債。沖銷部分國有銀行呆賬和地方政府償還債務也將是財政不可迴避的一個負擔。從這些方面看,我國目前稅收佔GDP比重水平與政府職能履行所要求的財力水平是不夠適應的。
(三)宏觀稅收負擔水平與企業負擔的比較
宏觀稅負水平與企業稅負有關,但兩者又是不同的。企業稅負水平主要取決於其適用稅種的實際稅率的高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企業稅負水平的高低是影響宏觀稅負水平高低的基礎性因素。宏觀稅負水平除了受稅種和稅率的影響之外,還受到稅基和稅源范圍的影響,即使稅種和稅率不變,甚至有所減少和下降時,如果稅基和稅源擴大,也有可能導致宏觀稅負水平上升。如歐盟各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持續採取降低稅率的措施,但其宏觀稅負仍不斷上升,歐盟經濟貨幣聯盟區域2005年稅收佔GDP比率高達45%,使宏觀稅負達到新高,比美國和日本高出14%.其原因就是歐盟各國在降低稅率的同時,採取了擴大稅基和加強征管的措施。因此企業的稅負輕重並不能簡單地看這個國家的稅收/GDP比率,而且要看這個國家基本稅種的稅率。
我國近幾年宏觀稅率上升,但企業基本稅種的名義稅率並沒有變化,工商稅收各稅種的法定稅率仍然保持在1994年稅制改革時的水平上。企業的實際稅率則是有升有降,一方面由於財稅部門加強稅收征管,糾正地方政府隨意減免稅收等措施而使實際稅率上升;另一方面,1994年以來政府也出台了一些新的稅收優惠措施,如對高新技術產業的稅收優惠、對西部地區的稅收優惠、提高出口產品的退稅率等,則起到了降低企業實際稅率的作用。當然,在不同產業、不同類型企業之間,實際稅率的這種升降分布是有所不同的。因此,比較客觀地看,近年宏觀稅負上升的主要原因並不是增加了企業的稅負。
通過上述分析,作者得出以下幾點結論:(1)我國政府制度內的收入(指預算內和預算外收入的總和)佔GDP的比重與國際上相近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接近,尚在正常范圍內。但是還存在相當大的制度外政府收入,加大了政府實際集中資源的比例。(2)我國宏觀稅負上升的過程中,企業的法定稅率並未提高,總體上講是屬於恢復性和發展性的上升。但是企業確實存在基本稅率較高與制度外非規范負擔過重的。(3)雖然宏觀稅負上升,稅收收入有了較大的增長,但政府為執行基本職能和滿足基本公共需要的財力仍然存在不足現象。(4)我國近年稅收收入的增長速度高於GDP的增長速度,稅收彈性系數提高較多,與經濟低速增長時期擴張性財政政策目標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宏觀稅負水平的合理化並不單純是稅率水平調整的問題。
⑶ 稅收對國家經濟的影響
稅務部門是國家經濟的執法機構。
對經濟起著平衡和杠桿的作用。
⑷ 稅收對國民經濟的影響亦哪些
一、我國財政風險的深層次成因分析
財政風險是一種體制風險,其深層原因當然應從體制方面入手進行分析。
(一)財政體制改革仍未觸及實質性問題,收支劃分方法的技術性手段難以解決權力本質性問題。我國的財政改革一直沿著「分灶吃飯」的思路進行,這無疑是正確的。但問題不是如何分灶,而是誰來分灶,這就是分灶主體的資格與地位問題。為什麼財政改革一統就死,一分就亂?原因很簡單,技術手段解決不了實質性問題。實質問題是什麼呢?就是條塊矛盾。「條」是業務范疇,它是一級政府權力的垂直延伸,下級對上級是一種從屬關系,這種關系首先表現為下級對上級的行政權力依賴,其次才是經濟權力的依賴。「塊」是地緣范疇。它是政府權力的橫向分割,政府間關系是一種地緣關系,這種關系首先表現為經濟上的相互依賴性,其次才是行政權力范圍的地緣性。條塊關系交織使部門之間、地區之間在處理財政問題時,相互爭執利益,推諉責任。下級政府部門在財政權力上缺乏自主性,因而也就沒有責任心,形成了濫用財權,浪費財力的局面。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權利定位不夠准確,無法明確事權范圍。由於依據模糊,劃分收支的標准就很難把握,忽而偏重中央,忽而偏重地方,偏重地方也有地區差異。特別是中央與地方之間有交叉的支出,跨地區的支出,具有外溢性的支出,更是容易造成相互干擾,混淆不清。可見,體制缺陷是造成財政風險的最本質的原因。
(二)復合稅制中主體稅種設計有缺陷,稅權劃分重量輕質,容易造成矛盾和沖突
我國稅收設計的基本目標首先是保障國家的財政收入,而流轉稅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最佳選擇,這也正是我國長期以來以流轉稅為主體稅種的主要原因,雖然理論界不乏將所得稅作為主體稅種的聲音。如現階段實行的增值稅,就是在國家財政收入中占很大比重的流轉稅。地方稅中的營業稅也屬於流轉稅類。流轉稅的共同特點是以商品或勞務的流轉額為課征對象、可征環節多、稅源廣泛,但缺陷也很明顯,它既不能體現公平合理的稅收基本原則,也難以體現量能負擔的原則。近五、六年來,我國稅收收入連續以1000億元的絕對數增長,本身就隱含著很大的風險性。因為在目前稅制下,稅收收入量的目標很容易實現,但稅收對國民經濟發展的質量的反映越來越不夠明顯和准確,從而形成了稅收收入不斷增加,企業經營越來越困難的背反現象。
(三)國有企業改革仍未實現質的突破,國家和企業的關系的復雜性加重了財政風險發生的可能性
我國國有企業的現實問題很多,諸如經濟結構不合理、高負債率、低利潤率,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困難,國有企業多餘職工的分流和再就業,等等。所有這些問題,無一不與財政有關。大凡國企改革首先是產權改革,即對產權進行界定,明確投資主體,明確產權的歸屬,明確資產經營的盈虧責任。政企關系不清集中體現在企業與財政關系不清上,企業改革的各種風險必將形成財政風險。
(四)稅權劃分缺乏穩定性和科學性,使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財力矛盾突顯出來,加大了財政風險因素
稅權即稅收的管轄權。國家擁有取得稅收的權力,但這種權力,必須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間進行合理科學的配置。我國目前在稅權劃分上缺乏一個穩定的規則,立法權過分集中於中央,地方越權、濫權現象較為嚴重。另外稅收征管主體的重復和交叉,也對行使稅權產生了一定的障礙,從而導致中央稅收保障性下降,地方濫用收費權,且收費規模日益膨脹。這種與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財政收入的規范分配方式嚴重悖離的結果,必然導致更深的財政風險。
(五)政府職能轉變的艱巨性和矛盾性,也成為產生財政風險的深刻因素
在當前經濟轉型過程中,首要問題是實現政府職能的轉變。但政府職能的轉變過程卻存在著明顯的艱巨性和矛盾性。因為在發展中國家經濟轉軌過程中,市場失效問題更為突出,政府糾正這些失效的能力也更弱,政府行動的局限性也更大,建立和完善市場的任務也更加艱巨。如果政府職能的轉變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政府很可能成為導致市場混亂的主要因素。
二、防範財政風險的思路與對策
財政風險屬於一種體制風險,防範財政風險首先應該從體制改革入手,具體說來,就是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繼續深入地改革經濟體制和財政體制,明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職責許可權
經濟體制改革和財政體制改革中的實質問題,就是關於權、責、利的劃分問題,就是各級政府的事權和財權的劃分問題。事權的劃分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很多人認為,財權的劃分很關鍵,但這只是表面現象,沒有清晰的事權劃分,財權的劃分就失去了起碼的依據。因此,事權劃分才是經濟和財政體制中的核心問題。談到事權的劃分,就必然涉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定位問題。中央政府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組織者和主導者,著重於經濟社會發展的方向性和原則性事務;地方政府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實施者和從屬者,著重於經濟社會發展的結構性和具體性事務。可見,「統一領導,分級管理」仍是我國未來相當時期內體制改革的基本目標模式,但今後的重點應集中在「分級管理」上,即下大力氣明確和規范地方政府的事權范圍。
(二)嚴格有序地區分財政問題和市場問題,逐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公共財政
在市場經濟中,政府是社會權力中心和社會義務中心,財政服務於政府,因此,公共性和社會性是確定財政問題的基點。這里有三層含義:財政問題的主體是政府而不是市場,是政府對經濟和社會發展所擁有的權力和承擔的義務;財政問題的客體具有普遍性和社會性,也即公共性,如失業和失業救濟、武器生產和國防。解決財政問題的目標是穩定和公平,絕非是市場的發展與效率目標。只有不誇大財政的職能和作用,不強求不切實際的財政目標,才是降低財政風險的必然選擇。
(三)合理有序地改革稅收體制,建立切實可行的稅權劃分模式
稅收制度改革是財政收入改革的核心內容。我國稅制改革應該考慮以下原則:一是建立多樣化的稅種范圍;二是建立明確的主體稅種;三是建立規范的中央稅收管理制度和地方稅收管理制度。稅權是國家權力的經濟體現。稅種的多樣化代表了國家經濟權力的深度和廣度。主體稅種的設立影響著國家干預經濟的基本思路和原則。中央稅和地方稅的劃分從經濟方面體現著國家權力的層次性。應該強調,稅權劃分必須考慮國家權力的統一性和權威性,否則會出現地方稅擠中央稅,附加稅擠正稅,形成地方割據,財政負擔加重,滋生嚴重的財政風險。
(四)加強預算硬約束,統一財政資金管理,實行集中支付制度和政府采購制度
加強預算硬約束,就是要增強其作為國家財力計劃的法律約束力和技術穩定性,嚴肅預算編制,嚴格執行預算。目前,我國已經開始部門預算編制試點,試行零基預算編制方法,這是增強預算約束力的有益嘗試。同時,維護財政資金的統一性也很重要,財政資金的所有權歸各級政府,管理權屬各級財政部門,由財政部門統一管理財政資金符合財政資金的屬性,也是降低財政風險的重要途徑。
(五)調整財政預算許可權,使中央預算和地方預算保持相對獨立,地方預算實行垂直管理,取消鄉鎮一級預算
維護各級政府財政的獨立性是明確財權責任的必要前提,但這種按地域板塊的過細分割,又會破壞財政資金的統一性。因此,可以考慮在中央預算和省一級預算各自獨立的基礎上,對省以下預算,包括省、市、縣級預算實行垂直管理。鑒於鄉鎮財政基本上失去了公共性和社會性特徵,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可以考慮逐步取消。當然經濟發達地區,可根據具體情況,特殊處理。取消財政許可權的鄉鎮,作為縣一級的部門預算,照樣能發揮財政的職能作用。
(六)合理適度地發行國債,建立國債專項預算,降低因過度舉債或使用公債不當所產生的財政風險
國債導致的財政風險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量大造成的過度風險;二是結構不合理造成的風險;三是使用不當造成的風險。事實上我國國債的發行量已經較大了,雖然橫向比,我們比發達國家特別是歐美等國的國債規模小得多,但縱向比,我國國債增長速度遠高於國民經濟發展的速度,屬超常發展。加之我國國債管理手段落後,國債的使用效率不高,長此下去,勢必產生不利後果。因此應實行國債專項預算管理,像管理基金一樣管理國債,真正發揮國債的應有作用。
(七)積極推進社會保障社會化進程,既減輕財政負擔,又能保證市場穩定和社會發展
轉軌時期,為了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現平等競爭,維護職工合法權益,保持社會穩定,必須建立起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但社會保障資金不應、也不可能完全由財政解決。要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需要的資金來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層次、權力與義務相對應、管理與服務社會化的社會保障體系,逐步減少財政負擔的份額。同時加強社會保障資金市場化管理手段,實現保值增值目標。
除此之外,還可以採取稅收征管制度改革、靈活運用公開市場業務等諸多方法,降低財政風險。
另外,虛機團上產品團購,超級便宜
⑸ 說明稅收如何發揮對經濟的影響作用
稅收職能是稅收所具有的內在功能。稅收職能作用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稅收是財政收入的主要平來源。組織財政收入是稅收的基本職能。稅收具有強制性、無償性、固定性的特點,籌集財政收入穩定可靠。稅收的這種特點,使其成為世界各國政府組織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目前,我國稅收收入已佔國家財政收入的90%以上。
稅收是調控經濟運行的重要手段。經濟決定稅收,稅收反作用於經濟。這既反映了經濟是稅收的來源,也體現了稅收對經濟的調控作用。稅收作為經濟杠桿,通過增稅與減免稅等手段來影響社會成員的經濟利益,引導企業、個人的經濟行為,對資源配置和社會經濟發展產生影響,從而達到調控宏觀經濟運行的目的。政府運用稅收手段,既可以調節宏觀經濟總量,也可以調節經濟結構。
稅收是調節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從總體來說,稅收作為國家參與國民收入分配最主要、最規范的形式,規范政府、企業和個人之間的分配關系。從不同稅種的功能來看,在分配領域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如個人所得稅實行超額累進稅率,具有高收入者適用高稅率、低收入者適用低稅率或不征稅的特點,有助於調節個人收入分配,促進社會公平。消費稅對特定的消費品征稅,能達到調節收入分配和引導消費的目的。
新的形勢下如何發揮稅收職能作用呢?筆者認為,應著重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摒棄保守、落後、封閉、狹隘的觀念,牢固樹立積極主動發揮稅收職能作用的理念。稅務部門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稅收工作全局,把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到稅收工作各個方面,促進經濟和稅收協調發展。要從實際出發,深刻認識新形勢下充分發揮稅收職能作用的重要意義,積極探索和把握稅收發展的基本規律,增強工作的系統性、預見性和主動性;始終把服務、支持經濟發展作為工作的根本出發點,認真落實稅收經濟觀,把握經濟發展與稅收增收的內在關系,分析掌握稅收收入與對應的經濟稅源協調增長及稅收佔GDP的比重情況,為政策的制定和調整提供依據。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任務繁重,要解決的問題很多,許多事情都需要我們用新視角去審視、新策略去對待,否則就很容易被難題束縛手腳,難以大踏步前進。這就要求我們結合工作實際,進一步解放思想,堅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充分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深入調查研究,勇於探索和實踐稅收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辦法和途徑。
二、堅持依法治稅,大力組織收入,擴大收入規模,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財力保障。依法治稅是稅收工作的基礎和靈魂。要正確處理好收入與執法的關系。在組織收入中規范執法,在規范執法前提下大力組織收入、擴大收入規模。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社會發展,說到底要靠政府財政投入。而政府財政收入主要來源於稅收。因此,我們必須充分發揮稅收組織收入職能作用,堅持組織收入原則不動搖,進一步夯實征管基礎,強化稅收經濟分析、納稅評估、稅源監控和稅務稽查互動機制,大力提高稅收征管質量和效率,確保稅收收入隨著經濟的發展而穩步快速地增長。
三,用足用好稅收調控經濟、調節收入分配政策,更加註重發揮好稅收服務經濟、改善民生的宏觀調控作用。目前我國正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大力改善民生。我們一定要抓住歷史機遇,在充分發揮稅收職能作用上有更大的作為。一方面,通過實施有增有減的稅收政策,影響企業、社會成員的經濟行為和經濟利益,調控資源配置,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推動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利用稅收參與國民收入分配的主要形式,調節收入分配,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另一方面,堅持以服務、支持經濟發展為根本出發點,通過稅收服務經濟,促進經濟的發展,經濟的持續發展將帶來城鄉居民收入的持續增長,提高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從而改善民生。
四、發揮稅收政策引導作用,培植稅源,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培植稅源,壯大稅基是稅務部門同樣重要的另一項任務。稅收來源於經濟,只有經濟的跨越發展,才能有稅收的快速增長。一是在產業導向上,充分發揮稅收政策引導作用,扶持壯大一些經濟效益好,能創造更多稅收、安排更多就業的優勢產業,通過優勢產業的發展,促進經濟實力的增強。二是在稅基壯大上,注重培養壯大納稅主體,積極為企業提供快捷、周到、准確的服務,將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落實到位,使企業在發展中壯大,在壯大中創造更多稅收。
⑹ 稅收的經濟影響(簡答題)
為控制產業提高稅率,為鼓勵產業降低稅率
⑺ 稅收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世界銀行經濟學家馬斯頓在80年代通過選擇具有可比性的20個國家的經驗數據,研究了稅收對經濟增長率的影響,得到了反映稅收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的基本結論:低稅通過激勵生產要素總供給的增加,從而提高了經濟總產出;低稅也通過提供財政激勵,提高了資源利用的效率。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以年均9%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長,稅收體系為公共投資提供有力的資金保障,成為實現經濟高速穩定增長的有效財政工具之一。因此深入研究我國稅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和作用機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文應用供給學派分析思路,建立了一個探索稅收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理論體系,並據此對稅收影響經濟增長的途徑和績效進行解釋。 稅收對個人和企業的經濟行為具有深遠的影響,稅收由於減少了經濟主體的可支配收入,改變了市場的相對價格,從而影響了經濟人的決策行為、資本積累和勞動供給,最終影響經濟增長。本文從經濟增長的供給面出發,分析了稅收對經濟增長所需的要素供給的影響,藉助博弈概念分析由於政府和經濟當事人目的和利益的不一致導致稅收政策失靈。通過考察中國實際經濟運行中的稅收作用和建立稅收功能評價的熵模型,證明了稅收作為財政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經濟增長中的重要作用;最後運用計量經濟學的分析工具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要素供給與有效稅率進行多元回歸,探討了在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共同作用下稅收對我國資本和勞動要素供給的具體影響,在此基礎上建立稅收和經濟增長各變數間的VAR模型探討了中國稅收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長期平穩關系,並通過方差分解出稅收對各增長變數結構沖擊的重要性。結合實證分析對中國稅收與經濟增長互動過程中的各種事實作出相應解釋。鑒於長期中稅收對經濟增長的消極性,短期內對經濟穩定運行的調控功能,將長期減稅與短期相機性增稅有機結合,有效發揮一國稅收政策存在的必要性。希望以上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⑻ 稅收主要影響經濟的哪些方面
稅收的宏觀經濟效應:
組織財政收入
稅收是政府憑借國家強制力參與社會分配、集中一部分剩餘產品(不論貨幣形式或者是實物形式)的一種分配形式。組織國家財政收入是稅收原生的最基本職能。
調節社會經濟
政府憑借國家強制力參與社會分配,必然會改變社會各集團及其成員在國民收入分配中佔有的份額,減少了他們可支配的收入,但是這種減少不是均等的,這種利益得失將影響納稅人的經濟活動能力和行為,進而對社會經濟結構產生影響。政府正好利用這種影響,有目的地對社會經濟活動進行引導,從而合理調整社會經濟結構。
監督管理社會經濟活動
國家在徵收取得收入過程中,必然要建立在日常深入細致的稅務管理基礎上,具體掌握稅源,了解情況,發現問題,監督納稅人依法納稅,並同違反稅收法令的行為進行斗爭,從而監督社會經濟活動方向,維護社會生活秩序。
稅收的作用就是稅收職能在一定經濟條件下,具體表現出來的效果。稅收的作用具體表現為能夠體現公平稅負,促進平等競爭;調節經濟總量,保持經濟穩定;體現產業政策,促進結構調整;合理調節分配,促進共同富裕;維護國家權益,促進對外開放等。
稅收是以實現國家公共財政職能為目的,基於政治權力和法律規定,由政府專門機構向居民和非居民就其財產或特定行為實施強制、非罰與不直接償還的金錢或實物課征,是國家最主要的一種財政收入形式。國家取得財政收入的手段有多種多樣,如稅收、發行貨幣、發行國債、收費、罰沒等等,而稅收則由政府徵收,取自於民、用之於民。稅收具有無償性、強制性和固定性的形式特徵。稅收三性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它們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⑼ 如何看待稅收經濟效應
稅收效應是指政府課稅所引起的各種經濟反應。政府課稅除為滿足財政所需外,總是要對經濟施加某種影響。但其影響的程度和效果如何,不一定會完全符合政府的最初意願,納稅人對政府課稅所作出的反應可能和政府的意願保持一致,但更多的情況可能是與政府的意願背道而馳。比如課稅太重或課稅方式的不健全,都可能使納稅人不敢去盡心盡力地運用他的生產能力。又如政府課征某一種稅,是想促使社會資源配置優化,但執行的結果可能是社會資源配置更加不合理。凡此種種,都可歸於稅收的效應。
稅收效應在理論上常分為正效應與負效應、收入效應與替代效應、中性效應與非中性效應、激勵效應與阻礙效應等。在實際分析中,根據需要,稅收的效應還可進一步分為儲蓄效應、投資效應、產出效應、社會效應、心理效應等等。
一、正效應與負效應
某稅的開征必定使納稅人或經濟活動作出某些反應。如果這些反應與政府課征該稅時所希望達到的目的一致,稅收的這種效應就謂之正效應;如果課稅實際產生的經濟效果與政府課稅目的相違背,稅收的這種效應則謂之負效應。例如,我國曾開征的燒油特別稅,課征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通過對工業鍋爐和窯爐燒用的原油和重油征稅,以達到限制和壓縮燒油,實現以煤代油。如果有充分的數據說明,通過一年或若干年的課稅之後,政府課征該稅所取得的收入越來越少,則說明工業鍋爐和窯爐燒用應稅油品的現象在逐漸減少,該稅發揮的效應是正效應。稅收負效應一個最明顯的例子是1747年英國課征的窗戶稅,征稅的目的是想取得財政收入,但其結果是納稅人為了逃避該稅紛紛將窗戶堵塞。顯然政府通過該稅的課征不僅未能使財政收入逐漸增大,反而使納稅人將窗戶封塞而減少了舒適。
政府課征某稅究竟是在產生正效應還是在產生負效應,可用課征該稅取得收入的環比增長率來測定。用公式表示如下:
收入環比增長率=(本期收入-上期收入)/上期收入×100%
如果政府課征該稅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籌集財政收入,上式中收入環比增長率為正時,則該稅產生的效應是正效應;如果比率為零或為負,則說明該稅沒有產生正效應甚或產生了負效應。
如果政府課征該稅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籌集財政收入,而是為了限制經濟活動向原有方向發展或促進其向新的方向發展,那麼上式中收入環比增長率為負時,則該稅產生的效應為正效應,如果比率為零或為下,則說明該稅無效應或產生了負效應。
在這里,政府的職責在於應經常對稅收的正負效應進行分析,要根據產生負效應的原因,及時修正稅則,使課稅產生的效果和政府的初衷保持一致。
二、收入效應與替代效應
從稅收對納稅人的影響來看,一般可產生收入效應或替代效應,或兩者兼有。所謂稅收的收入效應,是指課稅減少了納稅人可自由支配的所得和改變了納稅人的相對所得狀況。稅收的收入效應本身並不會造成經濟的無效率,它只表明資源從納稅人手中轉移到政府手中。但因收入效應而引起納稅人對勞動、儲蓄和投資等所作出的進一步反應則會改變經濟的效率與狀況。
稅收的替代效應是指當某種稅影響相對價格或相對效益時,人們就選擇某種消費或活動來代替另一種消費或活動。例如,累進稅率的提高,使得工作的邊際效益減少,人們就會選擇休息來代替部分工作時間;又如對某種商品課稅可增加其價格,從而引起個人消費選擇無稅或輕稅的商品。稅收的替代效應一般會妨礙人們對消費或活動的自由選擇,進而導致經濟的低效或無效。
三、中性效應與非中性效應
中性效應是指政府課稅不打亂市場經濟運行,即不改變人們對商品的選擇,不改變人們在支出與儲蓄之間的抉擇,不改變人們在努力工作還是休閑自在之間的抉擇。能起中性效應的稅我們稱之為中性稅。中性稅只能是對每個人一次徵收的總額稅—人頭稅,因為人頭稅不隨經濟活動的形式變化而變化,所以它對經濟活動不會發生什麼影響。但人頭稅由於課及所有的人,它可能會影響到納稅人家庭對人口多少的規劃。所以,即使是人頭稅,在一般情況下,也不可能是完全中性的。可以肯定地說,在現代社會,完全意義上的中性稅是根本不存在的。
與中性效應相反,非中性效應是指政府課稅影響了經濟運行機制,改變了個人對消費品、勞動、儲蓄和投資等的抉擇,進而影響到資源配置、收入分配和公共抉擇等。幾乎所有的稅收都會產生非中性效應,因而現代社會的稅收均屬非中性稅收。
四、激勵效應與阻礙效應
稅收激勵效應是指政府課稅(包括增稅或減稅)使得人們更熱衷於某項活動,而阻礙效應則是指政府課稅使得人們更不願從事某項活動。但政府的課稅竟是產生激勵效應還是產生阻礙效應,取決於納稅人對某項活動的需求彈性。彈性很少,則政府課稅會激勵人們更加努力地工作,賺取更多的收入,以保證其所得不因課稅而有所減少;如果納稅人對稅後所得的需求彈性大,則政府課稅會妨礙人們去努力工作,因為與其努力工作,賺取收入付稅還不如少賺收入不付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