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請運用文化生活說明我國保護和開發文化遺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2008年10月11日報道,安徽黟縣徽州文化研究所所長余治淮說,30年來從徽州古建築群的保護中,看到了文明的傳承和進步。30年前,根本想不到這些房子會變得如此金貴。曾經一段時間,當地村民發展生產的熱情高漲,有的村民把自家 的花園改成豬圈,書房變成了倉庫。很好的木雕上就釘上了釘子,掛上了臘肉。從那時起, 他就開始通過當地黨委、政府勸阻村民對古民居的破壞性改造,並幫助西遞、宏村辦起旅遊 公司。2000年,西遞、宏村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外來遊客的贊嘆和迅速增長的旅遊收入,讓村民們開始重新審視自家的古老民居和傳統文化。
(1)運用《文化生活》有關知識,說明我國保護和開發文化遺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8分)
.(1)①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不僅對於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於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的作用,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4分)
② 保護文化遺產有利於繼承和發展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育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品格;有利於建設社會主義先進義化,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也有利於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4分)
(2)運用《政治生活》有關知識,分析說明政府應該如何有效地保護文化遺產?(12分)
(2)①政府應該加大保護文化遺產的經濟投入,加大文化遺產公共設施建設的力度, 處理好文化遺產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系。(4分)
② 政府應積極履行社會主義文化職能,加大保護文化遺產的宣傳力度,讓人們真正懂得和理解文化遺產的價值,增強保護文化遺產意識,遵守法律意識和公約意識。(4分)
③ 政府必須堅持對人民負責的原則。保護好中華民族歷史文化遺產,推動中華民族文化發展與創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中華民族文化的可持續發展。(4分)
⑵ 中國的遺產保護面臨的問題是什麼
你能夠保護我的面臨問題。太多了,比如說像這個覺悟的問題,還有思想普及的問題。
⑶ 中國世界遺產資源的保護和發展
世界遺產的評定
世界遺產的評定標准主要依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第一、第二條規定(參看前例)。遺產項目要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必須經過嚴格的考核和審批程序。
每年舉行一次的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將對申請列入名單的遺產項目進行審批,其主要依據是該委員會此前委託有關專家對各國提名的遺產遺址進行實地考察而提出的評價報告。
對各國提名的遺產遺址的考察,主要由該委員會會同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和世界保護聯盟(IUCN)組織專家進行。前者總部設在巴黎,成立於1965年,是國際上唯一從事文化遺產保護理論、方法、科學技術的運用與推廣的非政府國際機構,有80多個國家會員和4500多名個人會員;後者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成立於1948年,原名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護聯盟,宗旨是促進和鼓勵人類對自然資源的保護與永久利用,成員包括分布在120個國家的富方機構、民間團體、科研和保護機構。兩者受世界遺產委員會委託,分別對提名列入《名錄》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地進行考察並提交評價報告。
文化遺產
《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規定,屬於下列各類內容之一者,可列為文化遺產:
①文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建築物、雕刻和繪畫,具有考古意義的成分或結構,銘文、洞穴、住區及各類文物的綜合體;
②建築群: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因其建築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觀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單獨或相互聯系的建築群;
③遺址:從歷史、美學、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人造工程或人與自然的共同傑作以及考古遺址地帶。
凡提名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遺產項目,必須符合下列一項或幾項標准方可獲得 批准。
①代表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一種創造性的天才傑作;
②能在一定時期內或世界某一文化區域內,對建築藝術、紀念物藝術、城鎮規劃或景觀設計方面的發展產生過大影響;
③能為一種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一種獨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見證;
④可作為一種建築或建築群或景觀的傑出範例,展示出入類歷史上一個(或幾個)重要階段;
⑤可作為傳統的人類居住地或使用地的傑出範例,代表一種(或幾種)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轉之變化的影響下變得易於損壞,
⑥與具特殊普遍意義的事件或現行傳統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學藝術作品有直接或實質的聯系。(只有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或該項標准與其它標准一起作用時,此款才能成為列人《世界遺產名錄》的理由。)
自然遺產
《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給自然遺產的定義是符合下列規定之一者:
①從美學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由地質和生物結構或這類結構群組成的自然面貌;
②從科學或保護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地質和自然地理結構以及明確劃定的瀕危動植物物種生態區;
③從科學、保護或自然美角度看,只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天然名勝或明確劃定的自然地帶。
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自然遺產項目必須符合下列一項或幾項標准並獲得批准:
①構成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階段的突出例證;
②構成代表進行中的重要地質過程、生物演化 過程以及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關系的突出例證;
③獨特、稀有或絕妙的自然現象、地貌或具有罕見自然美的地帶;
④尚存的珍稀或瀕危動植物種的棲息地。
文化景觀及其它
文化景觀這一慨念是1992年12月在美國聖菲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16屆會議時提出並納入《世界遺產名錄》中的。這樣,世界遺產即分為:自然遺產、文化遺產、自然遺產與文化遺產混合體(即雙重遺產,我國的泰山、黃山、蛾眉山——樂山大佛屬此)和文化景觀。 文化景觀代表《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第一條所表述的「自然與人類的共同作品」。文化景觀的選擇應基於它們自身的突出、普遍的價值,其明確劃定的地理——文化區域的代表性及其體現此類區域的基本而具有獨特文化因素的能力。它通常體現持久的土地使用的現代化技術及保持或提高景觀的自然價值,保護文化景現有助於保護生物多樣性。一路來說,文化景觀有以下類型:
①由人類有意設計和建築的景觀。包括出於美學原因建造的園林和公園景觀,它們經常(但並不總是)與宗教或其它紀念性建築物或建築群有聯系。
②有機進化的景觀.它產生於最初始的一種社會、經濟、行政以及宗教需要,並通過與周圍自然環境的相聯系或相適應而發展到目前的形式。它又包括兩種次類別:一是殘遺物(或化石)景觀,代表一種過去某段時間已經完結的進化過程,不管是突發的或是漸進的。它們之所以具有突出、普遍價值,還在於顯著特點依然體現在實物上.二是持續性景觀,它在當今與傳統生活方式相聯系的社會中,保持一種積極的社會作用,而且其自身演變過程仍在進行之中,同時又展示了歷史上其演變發展的物證。
③關聯性文化景觀.這類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以與自然因素、強烈的宗教、藝術或文化相聯系為特徵,而不是以文化物證為特徵。 目前,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景觀還不多,廬山風景名勝區是我國「世界遺產」中的唯一文化景觀。 此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古跡遺址、自然景觀一旦受到某種嚴重威脅,經過世界遺產委員會調查和審議,可列入《處於危險之中的世界遺產名錄》,以待採取緊急搶救措施。
長城
北京故宮
北京頤和園
北京天壇
敦煌莫高窟 new
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 new
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
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
孔府、孔廟、孔林
武當山古建築群
西藏布達拉宮 new
麗江古城 new
平遙古城
蘇州古典園林
明清皇家陵寢
龍門石窟
大足石刻
都江堰——青城山
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
山西雲崗石窟
⑷ 一篇《中國世界遺產的保護》一千個字左右的
中國世界遺產保護與利用研究
原作者: 陳耀華 趙星爍 來 源: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39卷,第4期,2003年7月
作者:陳耀華 趙星爍
(北京大學環境學院城市與區域規劃系,北京,100871)
摘 要 保護世界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是每一個《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締約國應盡的責任。由於將世界遺產等同於一般的商品資源,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管理體制不完善等原因,中國的世界遺產正因為「商業化、城市化、人工化」等錯位開發而在生態環境、歷史風貌等多方面受到破壞。為此,人們必須站在保存人類文明、對歷史負責的高度上,認清遺產本質,合理遺產地產業布局,優化區域產業結構,並由國家成立專門的世界遺產管理機構,制訂相應法律,完善管理體制,才能正確處理目前存在的保護和利用的矛盾並使中國的世界遺產得以永續利用。
關鍵詞 世界遺產;保護;利用
1 世界遺產的特性與中國的世界遺產
1 1 世界遺產的概念與特性
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代表全人類文明的文化和自然遺產越來越受到破壞和威脅。為此,1972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1)(以下簡稱《公約》)。《公約》中的遺產包括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其中文化遺產是指具有歷史學、美學、考古學、科學、民族學和人類學價值的紀念地(Monuments)、建築群(GroupsofBuildings)和遺址(Sites);自然遺產是指有突出價值的自然的、生物學和地質學形態、瀕危動植物物種棲息地,以及具有科學、美學和保護價值的地區。世界遺產公約的宗旨是通過採取公約的形式,建立一個根據現代科學方法制定的永久性的有效的保護制度。因此,世界遺產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確認的具有突出重要價值的、人類罕見的、目前無法替代的財富[1]。世界遺產的含義決定了它的3個特性:即世界性、多樣性和獨特性。「世界性」強調遺產的世界性突出價值、世界性所有和世界性保護。「多樣性」體現在其包容類型幾乎涵蓋地球上所有自然創造的以及人類創造的精華。「獨特性」具體表現在遺產在世界或國家和地區范圍內獨一無二的、無可替代的、不可逆的特性,一旦破壞,其原有景觀永難恢復。截止2001年12月14日,世界遺產名錄中列有721項遺產地,分布在124個國家。其中文化遺產554處、自然遺產144處,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23處。
1 2 中國的世界遺產中國於1985年正式簽署《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成為締約國。目前共有世界遺產地28處,遺產數目在西班牙、義大利之後位居世界第三。其中21處世界文化遺產、3處世界自然遺產以及4處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從地域分布特點看,涉及17個省市,北京最多,有5處世界遺產(周口店、故宮、天壇、長城、頤和園);其次是四川4處(青城山—都江堰、九寨溝、黃龍、峨眉山);河北(承德避暑山莊、明清帝王陵)、安徽(皖南民居、黃山)、山東(泰山、孔府孔廟孔林)、山西(雲岡石窟、平遙古城)4省各有2處;其餘重慶、湖北、雲南、河南、江西、甘肅、江蘇、西藏、陝西、湖南、福建等11省市各1處。而由於申報重視程度、申報工作進展、發展保護矛盾等特殊原因,一些傳統的風景資源大省如浙江、廣西等尚屬空白。另外有一些自然和文化資源都很突出的省份如雲南等,還有進一步挖掘的潛力。
2 中國世界遺產保護與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2 1 錯誤的認識觀念
世界遺產是人類寶貴的文化財富。但隨著近年來一些世界遺產地申報成功之後知名度大增,遊客蜂擁而至,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一些地方和領導對遺產的認識出現了嚴重的錯誤,將遺產這種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完全等同於一般的經濟資源而且是無成本的經濟資源,以旅遊價值完全取代了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於是世界遺產被當作了地方的「金字招牌」和開發商的「搖錢樹」,有的地方政府公然要求遺產地幾年內要成長為當地財政的「頂樑柱」,市場化炒作,商業化經營,更有甚者將世界遺產當作地方或私有商品捆綁上市,發行股票,導致世界遺產遭受無法挽回的破壞。如泰山的3條游覽索道對泰山景觀以及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敦煌莫高窟由於遊客過多,遊人呼出的CO2和光線的影響造成壁畫變色剝落,20年間的人為損壞超過過去幾百年來的自然侵蝕。1) 1)施芳.讓文化遺產澤被後人———專家評說旅遊熱中的文化遺產保護,人民日報,2001 10 23
2 2 片面的經濟效益世界遺產被利用後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而這種價值是全面的、綜合的,空間上決不僅限於遺產地景區內,產業上更不只限於旅遊業本身。然而,我們目前一方面過分追求遺產的經濟價值,一方面卻又在自覺或不自覺地浪費這種價值,結果是超載利用,低效收益。主要表現,一是過分追求景區內的直接收益,忽視區域的整體效益;二是旅遊消費結構失衡,食宿交通比例過大,而彈性大、效益高的購、娛比例小;三是過分倚重經濟效益而忽視科學文化效益,打著所謂「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旗號,盲目崇拜市場作用,將自然文化遺產市場化;四是低效益的觀光游覽為主而缺乏參與性強的休閑、科普等利用方式。
2 3 錯位的過度開發
(1)無序的建設———造成遺產地內部「城市化」。遺產地景區內的「城市化」一方面是由於景區內部門經濟尤其是第三產業的商業、飲食住宿服務業以及交通業過度發展,而且在空間布局上造成商業網點密布、樓堂館所林立且過分集中於一些遊人較多,區位較好的景區、景點,從而破壞了這些地區的原有風貌以及氛圍,降低了風景資源的審美內涵,影響了遊客的游覽情趣。另一方面,由於對遺產地內居民點規劃調控不力、外來人口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景區內城鎮建設用地、服務設施用地大量擠占風景用地,人口密度和重點地區建築密度過高。(2)混亂的布局———造成遺產地整體「孤島化」。景區外違反外圍保護地帶的要求,商業化、城鎮化現象嚴重,從而造成景區外圍的「孤島化」。遺產地外圍土地的過度開發或不合理使用(包括產業部門的不合理布局)、工業化、都市化的發展以及環境污染等原因而使景區周圍環境惡化、生態受損,遺產資源受到嚴重威脅。比如在美國黃石國家公園,灰熊同大溫泉、峽谷、奔騰的溪流和無限的風光一樣,都是黃石公園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灰熊在不斷的遷移,它們要求公園邊界外有更好的生存空間,而隨著外圍人口的增長和生產的開發,灰熊失去了公園周圍的緩沖地帶。再如位於佛羅里達南端的大沼澤地國家公園,曾是著名的水鳥世界,但是由於外圍土地的開發,這些水鳥已減少了90%。在我國,遺產地「孤島化」現象早已存在且相當嚴重和普遍。如承德避暑山莊(與外八廟),由於城市用地的急劇膨脹、工業迅速發展和種植業、牧業的不合理發展導致風景區外圍森林景觀衰敗,武列河水源驟減,山莊內山泉枯竭,昔日「自有山川開北極,天然風景勝西湖」的避暑山莊,終於淪為現代城市所包圍的「孤島」。(3)品位的降低———造成遺產地整體「瀕危化」。在「一切向錢看」的錯誤觀念沖擊下,許多早已「超載」開發的景區、景點,為了牟利,繼續被當作純經濟對象而遭到破壞性開發。有的把世界遺產地當作野外游樂場和「吃喝玩樂綜合體」,大興土木,亂建索道、賓館飯店、寺觀廟宇等。「娛樂城」、「鬼文化」等人造景觀也紛紛進入遺產景區,破壞地形、破壞生態,導致自然風景區人工化、商業化和城市化,以及自然度、美感度和靈感度的降低,使這批傳世數千年的遺產資源品位嚴重下降,有些遺產因「原作」嚴重受損甚至接近「瀕危」狀態。
2 4 政出多頭的管理
我國在加入世界遺產公約以前,對風景區、名勝古跡、森林公園以及文物等的管理一直實行分部門的管理體制,政出多門的問題一直存在。而現在遺產地范圍內,更有遺產與風景名勝區、文物保護單位、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等重疊,而造成權屬不清的問題。沒有統一管理機構,更沒有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風景、旅遊、森林、土地、文物、宗教等分別屬於不同部門管理,因此經常出現政策沖突、互相扯皮、經費緊張、有利大家爭、無利沒人管的情況。例如武陵源,作為世界遺產的同時,它還是建設部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林業部的國家森林公園、國土資源部的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旅遊局的4A級景點。諸多頭銜在表示其重要性的同時,卻給管理帶來很大的不便。
2 5 多方面造成的破壞
按照國際社會的公認標准,主要有4大類因素威脅世界遺產的安全,一是大規模公共或私人工程的威脅,二是城市或旅遊業迅速發展造成的遺產消失的危險,三是土地的使用變動或易主造成的破壞,四是武裝沖突的爆發或威脅。具體在中國,世界遺產面臨的主要破壞有:(1)自然災害的破壞———由於自然原因,如氣候、地震、蟲害、暴雨等,對遺產造成的破壞。如安徽西遞、宏村,兩村中主要為明清時期磚木結構的古民居建築群,當地潮濕的氣候以及白蟻,對古民居造成了威脅。據當地政府提供的一份東南大學建築系2000年9月的專項調查報告,西遞村90%以上、宏村80%以上的古建築受到了白蟻的侵蝕,加上山區氣候潮濕,許多建築面臨倒塌的危險。1) 1)聶依匆.世界遺產豈能變國民遺憾.2001 07 12:http: www.ctn.com.cn Archive 2001 7 12 98883.html 2)馮昌勇.為給世界遺產峨眉山讓路四川最高電視塔將拆遷.2003 02 12:http: news.china.com zh-cn domestic 945 20030212 11411283.html 3)楊興國,詹國強.武當山火災續:遇真宮招商引資引來「大火」焚身.2003 01 24:http: news.china.com zh-cn domestic 945 20030124 11403321.html 4)彭俊,何小燕.張家界市接受批評還風景區天然風貌.人民日報,2001 12 13(2)人為災害的破壞———因放火燒山、清明祭祀、兒童玩火、電路老化等原因引起的人為火災以及砍伐盜伐、工程設施、外來種的引入等多種原因對自然生態、歷史古跡形成的嚴重破壞。30多年前,有著數百年歷史的峨眉山金頂四周的原始冷杉十分茂密,樹干直徑大多在50cm左右。但是,自1970年在海拔達3000m的金頂建了78m高的電視發射塔以後,受其強烈的電磁波輻射加上酸雨酸霧的影響,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這里的冷杉開始發生變化,先是樹尖掉葉乾枯,接著是整個樹干如同得了癌症般慢慢地枯萎死去,現在不得不將電視塔拆除。2)而2003年1月19日,有著600多年歷史的武當山古建築群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遇真宮主殿突發大火,最有價值的主殿三間共236m2建築不到3個小時全部化為灰燼。而火災的主要原因就是該殿被非法租用並因照明線路搭設不規范而引發火災。3)(3)違法採掘的破壞———在風景區內的礦藏開采、道路建設、工程設施等形成環境破壞和景觀「瘡斑」。泰山中天門索道的上站就破壞了月冠峰1 9萬m2的地形[3],裸露的白色山體使巍峨壯觀的南天門變得滿目瘡痍。而一些遺產地對石灰石、大理石等礦產的開發也是屢禁不止。為此,建設部2002年8月14日專門下發了《關於立即制止在風景名勝區開山採石加強風景名勝區保護的通知》。玉龍雪山的索道,在原始森林的綠蔭中撕開一條偌大的甬道,引起了小氣候的變化,導致山區溫度上升,原來終年積雪不化的山峰,在冬季到來前,雪線基本消失。[3](4)無序建設的破壞———景區大規模的違章建設對景觀生態、審美視覺形成巨大的負面影響。1998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在武陵源進行遺產監測時,對景區的「城市化」、「人工化」傾向提出了尖銳批評,認為「武陵源的自然環境已變成一個被圍困的孤島,局限於深耕細作的農業和迅速發展的旅遊業的范圍內」;「在峽谷入口區和天子山這樣的山頂上,其城市化對自然界正在產生深度尚不清楚的影響」;「將道路和旅館糟糕地定位於索溪峪溪邊,給河床擠窄的地方造成危險隱患」4)。遭遇「黃牌」後,張家界市耗資近10億元用於恢復核心景區原始風貌,景觀、生態、經濟都受到嚴重影響。(4)歷史風貌的破壞———歷史文化街區的現代建築對古街歷史風貌和意境的破壞。如安徽西遞、宏村開始申報世界遺產以來,共發現私拆亂建問題73處。在西遞村查處的37處違章建築中,以營業為目的的有17處。在宏村查處的36處違章建築中,以營業為目的的有16處。另一方面,由於人口增長,居民實際的住房需求與古村落保護發生矛盾,為解決基本居住問題,出現了在原本規整的院落中加蓋、分割傳統民居,以及使用大量新構件的現象;此外,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在古民居中的居民迫切希望改善居住環境,因此對古屋進行改建,甚至拆除另建新房。上述兩種情況在眾多的文化遺產地大量存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損害了遺產的真實完整性。(5)外圍環境的破壞———混亂的土地利用、雜亂的環境對歷史文化建築和街區形成的整體環境破壞。例如八達嶺長城腳下本已店鋪林立,又修建了與長城歷史文化毫不相乾的索道、熊樂園、蠟像館、甚至公墓,現在又有開發商「仰視八達嶺長城及古殘長城之巍峨壯觀」而要建300餘套歐美風格的別墅1),嚴重損壞了長城作為中國國家精神象徵的整體環境。
3 中國世界遺產保護與利用的對策
3 1 改變觀念———遺產不是搖錢樹
1)張可佳.先賣名氣再賣風光殘長城下豪華別墅施工忙.中國青年報,2002 10 16世界遺產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而非搖錢樹。明確登錄為世界遺產的意義,認識到登錄為世界遺產要應竭盡全力承擔的「保護、保存、展出和遺傳後代」的重大責任。《公約》中規定,「保證本國領土上的文化和自然遺產的確定、保護、保存、展出和遺傳後代,主要是國家的責任。國家為此將竭盡全力,最大限度地利用本國手段、必要時利用所能獲得的國際援助和合作。」「各締約國為保證保護、保存和展出本國領土上的文化和自然遺產的措施有效,應視其具體情況盡力做到:制定規劃和總體政策;建立負責這類遺產保護、保存和展出的措施;採取適當的法律、科學、技術、行政和財政措施以確定、保護、保存、展出這類遺產。」世界遺產不同於普通資源,它敏感而脆弱,一旦破壞無法挽回。不能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路子。
3 2 產業整合———萬紫千紅才是春
中國的現實國情決定了合理地發展旅遊等產業對於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的保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決不能僅限於旅遊業,更不能局限於旅遊業中的觀光游覽業,而應從「大旅遊,大產業」的視角出發,注意到旅遊業與諸多行業及部門關系密切的特點,加強旅遊內部六要素的組合以及旅遊業與其他產業的協調共進。在產業部門上,積極發展第一產業的旅遊農業、林業、畜牧業和漁業,第二產業的服裝製造、食品和飲料加工製造、工藝美術品製造、土木工程建築、交通運輸設備製造等行業,以及第三產業中的運輸、郵電通訊、娛樂、銷售、保險、信息服務等,這些行業和部門共同支撐旅遊業行、游、住、食、購、娛等旅遊產品的六要素。而在產業配套上,則應逐漸形成以出行系統(旅遊交通、旅行社)、接待系統(旅遊餐飲、旅遊商貿)、服務系統(旅遊通訊和信息業)、輔助系統(旅遊農業、旅遊工業、旅遊文化娛樂)復合而成的旅遊產業鏈群。
3 3 空間重組———牆里開花牆外香
遺產地經濟的發展具有一定的限制性,然而所在的地區經濟卻必須大力發展,如何能在保護遺產資源的前提下又充分利用它擴大地區知名度,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經濟部門的空間布局成為關鍵性問題。為此,我們應該將遺產地經濟劃分為「門內經濟」、「門外經濟」、「域外經濟」3個分區,以更好地探討遺產經濟與地區經濟發展的關系。「門內經濟」指遺產地界限范圍以內的經濟,尤其是由旅遊活動直接引起的經濟活動,也包括少量為旅遊業間接服務的農業生產等活動,它與「門外經濟」有較清楚的地域界線,狹義的遺產地經濟即指門內經濟。這里是遺產地的「資源保護基地」及「游覽審美基地」,是遺產地教育科研、山水審美等主要功能的集中展示處,因而具有十分嚴格的保護要求,門票收入(包括景區門票、科技館、博物館、展覽館等門票)是門內經濟的主要收入來源。「門外經濟」指遺產區界限外緣的城鎮(或個別范圍極大的自然遺產地界域以內的部分原有城鎮)作為遺產地高級服務中心或基地而提供的以第三產業為主的部門經濟,它們均與旅遊業相關,如商業、娛樂、餐飲、旅館、交通等服務行業,另外也有少量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的存在。因此,它主要是遺產地的「服務基地」,旅遊服務業收入應該是門外經濟的主要收入。門外經濟沒有明確的外圍界限,它可能本身就是遺產地的外圍保護范圍,也可能在保護范圍之外。門外經濟與門內經濟共同構成遺產地域經濟,即廣義的遺產地經濟。「域外經濟」指遺產地影響范圍內(以行政地域范圍為主)除去遺產地范圍後的經濟部分,它與「門外經濟」並無明確的地域界限,但至少在遺產地外圍保護帶以外。其功能主要為整個地區國民經濟服務,因而是多種產業部門尤其第一、第二產業發展的主要場所。同時也為遺產地提供部分建設資金、生活生產用品及旅遊購品,因而是遺產地的「生產基地」。域外經濟與遺產地域經濟共同構成遺產地地區經濟。遺產地的建立,是為了更好地保護遺產地資源而非單一為了經營,因此,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國民經濟的全面發展和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遺產地的經濟學屬性應越向外越強,越向內越弱,在空間結構上應逐步依照「門內消、門外長」的變化規律去發展,也就是說,逐步減小門內經濟活動的比重,為遺產地服務的大量設施則放在「門外」,加大門外經濟的發展,以遺產地的「品牌效應」促進整個遺產地所在地區經濟和社會的全面提高,以充分體現遺產地是廣大國民接受自然、環境教育以及審美享受的特殊公共場所的宗旨。
3 4 強化管理———國家戰略唱主角
政出多門、多頭管理的格局,一方面導致各部門只能從本部門的業務角度出發認識資源和進行管理工作,造成很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造成了管理上的混亂,以及管理許可權上的糾紛,各部門各自為政,從各自局部利益出發,對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十分不利,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壞。遺產保護的首要責任在國家。可借鑒國際上100多年來的國家公園制度,它在100多個國家實行,並選擇中央政府而不是社群或公司充當遺產地的管理者,反映了公益事業要由非盈利組織機構用非經濟手段負責的原則。為此,針對我國目前地方利益為重、管理體制混亂的現狀,有必要盡快實施由國家統一管理的「國家戰略」政策。主要包括:(1)改革現有的管理體制,建立國家遺產管理局,統一負責全國的遺產資源管理;(2)盡快出台《遺產法》,從立法給以保證;(3)建立遺產專家委員會,參與相關政策、法規的制定與監督;(4)國家加大資金投入;(5)加強世界遺產保護的國民教育。
3 5 保護為上———永續利用才能真
遺產保護是第一位的,有了遺產才有遺產地的旅遊。而對於遺產資源的保護,根本在於保護其「真實性」和「完整性」。真實性和完整性(AuthenticityandIntegrality)是世界遺產非常重要的原則,真實性反映遺產在設計、材料、工藝及技術方面須符合真實的原則。而完整性則強調盡可能保持自身關鍵要素、面積、生態系統、生境條件、物種、保護制度的完整以及文化遺產與其所在環境的完整一體。任何在自然遺產內大興土木、破壞地形地貌和景觀生態,以及在文化遺產點周圍私搭亂建、大搞娛樂工程、設立各類開發區的做法都是與遺產真實性和完整性的要求背道而馳的。大自然和我們的祖先經歷漫長歲月留給人類豐富偉大的遺產資源,我們有責任把它們完好地交給我們的後代永續利用而不是急功近利地毀了它們。
4 結 論
以長遠眼光來看,從整體利益出發,遺產保護與利用之間不只存在矛盾,雙方實際上存在一致性。遺產保護工作進行的好,遺產對旅遊者的吸引力才會持久,旅遊事業才能得以持續發展;旅遊業的繁榮也能夠促進遺產的保護和新生。麗江把旅遊收入中的一部分用於古城修復與文化保護,許多瀕臨失傳的納西族文化如納西古樂、東巴歌舞等在旅遊大潮的觸動下開始「復活」,打銅、制陶、民族服飾等傳統手工業也獲得了新生而成為一個產業。關鍵在於認清遺產本質,合理產業布局,優化產業結構,完善管理體制。保護好世界遺產,是對歷史負責!
⑸ 中國如何加強文化遺產保護
關鍵提高人們保護意識吧,尤其是提高遺產地人們的保護意識,只有大家都自覺地去行動時才能得到真正的保護
⑹ 求一篇600到800字,關於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發展之間的矛盾問題的作文
在海灣戰爭中,美國每個官兵都在讀中國的《孫子兵法》。或許,有人疑惑,一個科技如此強大的軍隊,為何需要《孫子兵法》呢?其實不然,這正體現了《孫子兵法》的價值。美國人接受了《孫子兵法》的價值,並懂得引進和運用,而作為中國人自己是否更應該去了解中國優秀的文化遺產,接受古人的熏陶,傳承中國的優秀文化呢?
唐朝時期的中國可以稱得上是歷史的鼎盛時期,其中重要的便是中西文化的交流。而清朝時期中國閉關自守,使中國與西方先進社會的差距越來越大,並最終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令中國人引以為榮的四大發明中的指南針和火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只是用來測風水和做鞭炮、爆竹;而西方人卻用指南針確定航向周遊世界甚至侵略中國,用火葯做炮彈、子彈擊垮清朝政府自認為堅不可破的城牆,並盜取中國珍貴文化遺產。於是,變出現了現在,圓明園獸首在海外拍賣的事件。因此,對本國文化過分自信是不可取的。一個小偷,竟然可以這樣公開拍賣他曾犯下的罪行,這不得不讓我們深思。
現代的青年人對本國的傳統文化抱以鄙視的態度,很多人對外來文化盲目推崇,熱衷於美國大片,盲目追趕時髦,追求外國名牌,總認為外國的東西才是好的。也許外國的一些東西確實好,一些科技確實比我們先進,如果是好的東西,我們就應該學習,而不是盲目的追崇。俞敏洪說:「你是一隻豬,不要因為貼了一隻時髦的標簽就以為自己不是豬了」。因此,盲目的推崇外國文化也是不可取的。很多年輕人痴迷於日劇.韓劇,而韓國卻將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申請成他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連小學生都知道,端午節是為了紀念中國的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難道說,以後我們吃粽子的時候,要告訴我們的後代,這是韓國的節日嗎?
中國的文化深邃而精深,源遠而流長。儒、道、墨、法、兵……雖然立場不同,卻不曾相互詆毀和排斥,每個學派各抒己見。《詩經》對美好愛情的嚮往: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論語》告訴我們如何待人處事: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中國的文化對世界有著深遠的影響,從鄭和七次下西洋到現在遍布世界各地的孔子學院,「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一個國家或者一個民族想要孤立的存在於這個世界,這將是不可能實現的。
作為中國文化的傳承者,有義務好好繼承和發揚本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對於那些並未了解的文化,應丟棄戒備之心,嘗試接納和吸收其中的精華,將中國文化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讓我們的子孫享受祖先留給他們的文化財富。
⑺ 如何保護中國的「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談談想法和建議。
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是歷史和自然留給我們的,並且是現今組成現在的不可或缺的組專成。首先應該屬做的就是加大宣傳和文化普及,提高國民對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的認識和對我們民族和後世的重要性;同時要提高國民保護的基礎意識,並加大政府的重視(不能為了加大客流量和經濟收入誇大或者增加噱頭),並且做好傳承(不能因為社會和技術的發展就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真正的就放進了博物館走進歷史了);從而達到全民參與的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的尊重和保護。
⑻ 如何處理中國經濟發展與遺產保護的關系
今天想藉此機會同大家談談三方面的問題:中國環境問題的現狀、中國環境問題造成的嚴重後果、解決中國環境問題的若干設想,目的是理清環境與發展的關系,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第一,關於中國環境問題現狀的認識人口資源環境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在1949年之前就已經有1/3天然不可居住了。這是兩千多年來多次人口的遷徙和幾次大屯墾造成的,一次在秦漢、一次在宋元、一次在明清,尤其是明清。三次大的遷徙,1/3的土地沒了,沙漠化、荒漠化了。建國以來,土地又因水土流失減少了1/3,現在可居住的國土面積是300多萬平方公里。但人口卻反而增加了一倍,從7億增到13億。許多人口學專家認為,中國人口在兩三億比較合適,7億就是極限,實際上我們的人口已經增加到了13億多。更不幸的是,人口增長得最快的地區,往往又是全國最貧窮的地區,也是全國生態屏障最重要的地區,也是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也是生態難民最主要的產生地區。先談談能源問題。能源問題與環境問題是孿生兄弟,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全世界幾千年來戰爭主要為兩個目的而打:一個是為意識形態,如宗教戰爭、西方民主化輸出等等;再一個就是為了資源,兩次世界大戰都是為此而打的。日本可以做個例子。日本當時國土面積狹小,人口多,素質高,野心大,它有一個亞洲帝國的夢想。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能源。本來他有個「西進」戰略,即先朝鮮,後滿蒙,再中國,然後進軍西伯利亞的能源開發。後來發現,中國當時只有煤,沒發現石油能源,而進軍西伯利亞又成本太大,開發時間也太長(大約半個多世紀)。因此他們決定了另一個戰略,即「南下」戰略,就是打通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進入波斯灣,把中東的石油運過來。為此就必須發展海軍,發展海軍必須跟一路上所有的老牌殖民主義者發生沖突,而老牌殖民主義者的堅決盟友正是美國,日本背後的釘子正是美國太平洋艦隊,所以無論如何要打珍珠港,無論如何要把背後的釘子拔掉才能放心南下。日本還必須佔領澳洲,因為那裡有鐵礦砂。西方傳統工業文明的發展道路必然要走向資源枯竭,必然要為爭奪資源而不斷沖突。如今中國45個主要礦種在14年後將剩下6個,石油5年以後將60%以上依靠進口,木材鐵礦等等也統統要依靠進口。中國GDP佔世界4%,卻消耗了全球26%的鋼,37%的棉花、47%的水泥。傳統工業化需要的三大自然要素,一個是土地,一個是水,一個是礦產資源,中國已耗損大半。再說說環境問題。如今中國有三大污染:一是工業污染。我們現在拉動GDP增長幾乎都是高污染、高耗能的產業,如造紙、電力、化工、建材、冶金等等。二是城市污染。隨著城市化迅速發展,城市空氣嚴重污染。中國人好面子,在城市地上的高樓大廈鱗次櫛比,「上三路」都修得不錯,而「下三路」幾乎都不通。僅因排污管網不通,很多污水流不過去,那些建起來的污水處理廠就變成了形象工程。三是農村污染。這是我們治污工作中的弱項。農村面源污染那麼重,別說治理,由於體制制約,就連統計數據都算不出來。總體而言兩句話描述:一是1.5億畝土地受到污染,其中一部分是重金屬污染,很難恢復;二是1.5億噸垃圾露天存放,農村的環保設施幾乎等於零。現在談新農村建設,生態安全應該是第一位,如果生態文明沒有達到,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物質文明都沒有享受的基礎。如今,除了眾所周知的這些老污染以外,一些新的污染接連而來,比如廢舊電子電器的問題,比如機動車尾氣問題,還有室內建材污染問題。北京的空氣污染主要是機動車尾氣造成的,尤其是北京三面環山,這些污染就淤積在城市上空,形成「陰霾」現象,讓人昏昏暗暗看不清。還有洋垃圾進口問題,因為我們缺資源,就進口洋垃圾。但洋垃圾進來後應該有一個循環利用系統,可實際上他們將洋垃圾中有用的部件拆了,沒用的就扔,這就造成了重金屬嚴重污染。尤其在沿海城市十分突出,部分地方土壤重金屬污染非常嚴重。還有生物多樣性問題,還有爭論不休的轉基因生物安全問題,還有爭論不休的核能核電的問題,還有我們至今不知道的、沒有定性的新化學物質環境風險問題。
⑼ 如何處理好文化遺產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徐蘋芳:經濟建設要給遺產保護讓路
讀書報:現在,保護世界遺產、人類遺產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成為社會共識。但是,在城市化進程加快的今天,人口膨脹、資源減少,有人認為遺產保護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活人給死人讓地方」。不久即將舉行的「北京論壇」也專辟一個分論壇,討論遺產保護與社會發展的關系。那麼,當遺產保護與現實社會中人的利益發生沖突、與經濟建設的目標發生沖突時,孰重,孰輕?
徐蘋芳:我國有很豐厚的文化遺產的資源,這是我們的根本。我們政府也早就開始遺產保護工作了,《文物保護法》從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制訂,那時候,政府和一些專家開了一個好頭,但是等到經濟發展了以後,就出現了一些矛盾。比如在大規模的建設施工中,對文物造成的誤傷在我們國家簡直是數量驚人,那時候也沒有辦法,因為不是成心破壞。但是很快《文物保護法》就出來了,我們國家、省、市縣的三級保護,搶救了一大批文物。建設要為文化遺產讓步。在歷史上,有很多為搶救遺址讓經濟建設讓路的例子,比方說洛陽的偃師商城。
要從長遠的利益著想。如果不讓路,這些遺產就沒了,沒了就不可再生。現在不是提倡可持續發展嗎,說白了就是長遠的為我們的子孫著想,我們既然是文明古國,我們有這么豐富的資源,而且確實是很有價值的東西,再怎麼困難,我們也要把遺產留給子孫呀。經濟建設高潮過去,我們國家富強了以後,接著文化建設就來了,但是遺產沒了,以後就再也買不回來了。
拿北京城的保護來說,50年代的時候,梁思成說要把舊城整個保護下來,到三里河那邊建新北京,但沒被採納。我們現在申請歷史文化名城,這幾大古都一個都沒申請下來。最後是評了一個平遙一個麗江,但現在在我們的歷史文化名城裡面,就只剩它們了,太可憐了。那時是理念的錯誤,但是到80年代以後搞房地產開發,商人來了以後就是利益驅動,瘋狂地破壞,誰也制止不了。而且不管把遺產破壞到什麼程度,從來不追究個人的責任,沒有問責制。最近《文物保護法》修改以後才有量刑,但是在刑法裡面沒有「破壞遺產罪」這條,刑法沒有改,法院就沒法判。我們的法律不健全,遺產保護就難辦了。
讀書報:遺產公約強調遺產的普遍價值,但其概念其實是很模糊的。作為五千年的文明古國,我們國家留存至今的文化遺產是很多的。您能否舉例說明,是否所有的遺產都需要保護?或者說,哪些應該保護,哪些可能已經失去保護價值呢?
徐蘋芳:對物質文化遺產有三方面的要求,一個是歷史價值,一個是科學價值,還有一個是藝術價值,這三項有任何一項都可作為文化遺產。歷史遺留下來的,或者我們發掘出來的遺跡或遺物,都有很具體的歷史價值。歷史價值不是說「古」的就好,不是那個意思,還得仔細去分。比如我們考古發掘挖完了,遺址很破爛了,而且這個遺址也不典型,裡面也沒有可保留的東西了,照相了,攝影了,就是把裡面有價值的都拿走,這個地方你就可以蓋樓了,不是說見一個就保一個。但是夠了級別的,比如說到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力度就要加大。如果說這個遺址范圍很大,你想在這個邊上修一條路過去,有時候我們也放,所以有時候建設部門和文物部門還是可以協商的。
讀書報:那麼,據您的觀察,目前文化遺產保護當中存在哪些問題?
徐蘋芳:最大的問題就是有些官員遺產保護的觀念太差,太模糊,這是遺產遭破壞的最主要的原因。
讀書報:現在很多名勝古跡都被作為旅遊景點來進行開發,而且大都存在短視行為。旅遊業使很多的文化遺產、自然遺產資源變味、變形、遭到破壞。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怎麼辦?
徐蘋芳:這種情況應該堅決制止,沒有第二條路,這個不能夠聽旅遊部門的。文化遺產不能夠成為資產,只能保護,只有向裡面投錢,不能夠老想著從裡面生錢賺錢。當然有些很有名的像故宮、像西湖旁邊上的文物古跡也很賺錢的,那人人都願去也沒有辦法,但是也得控制遊客人數,不能夠單純追求門票收入。
讀書報:現在我們國家文物管理實行分級管理制度,像有些地方政府……
徐蘋芳:地方政府把很多景點撥給旅遊部門了,這是錯的,絕對錯的。
讀書報:旅遊部門想把遺產作為旅遊景點,以獲得資金,能夠對這個景點進行維護。
徐蘋芳:你要守法經營這個旅遊。要是殺雞取卵,就徹底把它毀了。就是你當局長的時候還賺點錢,等再過上若干年這地方就沒了,人家都不來看了。如果為了旅遊你自己胡修亂建,那就完了,這個點很有可能就被取消了,所以這個絕不可取,絕不手軟。
讀書報:您覺得怎樣的保護是對遺產最好的保護?是原封不動還是適當開發?
徐蘋芳:在保護范圍之內那就是原封不動,威尼斯憲章、奈良文件,都講的清清楚楚,不讓它塌,不讓它壞,壞了的話趕快修,修的話照著原樣修,一切按照文物的保護規則、法則來修,不能在裡面添任何設施。有關部門要經常對這些文物進行監察,要有事情應該真處理,以後《文物保護法》是要和刑法掛鉤的。
讀書報: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按照傳統的歷史主義觀念,一定的文化形態是相應的社會物質的基礎產物,那麼隨著社會物質生活基礎的改變,建立於其中的文化形態肯定會相應的改變。比如說,一個傳統的鄉鄰社會的產物,還能不能在當代都市社會和當代生活當中原封不動的保存下來?非常難。再比如說,一些邊遠地區有一些習俗,但是慢慢的隨著這個地方跟中原地帶接觸多了以後,他願意接受現代生活方式,他要改變,或者,他把這個習俗作為一種旅遊商品來出售。我們的社會在變化,生活方式在變化,文化形態也在變化,那麼,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原封不動的保持呢?是把它放在博物館裡面嗎?
徐蘋芳:這個你不能強迫當地的人,還按照多少年以前的方式去過生活,這就不講理了。你們都改善了,不讓我改善,不是拿著我當玩意兒嗎,那可不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中有些特別的,比如說有些儀式,如儺戲,裡面含有宗教性的東西,那一套程序是很繁雜的,你要給他做錄像,做記錄。現在有些七八十歲的人還能唱也能表演,一套程序能下來,那就和孔廟裡面祭孔一樣,書上是有記載的,現在穿上衣裝就可以祭。剩下的那隻能放那裡了,人家該干什麼干什麼,該上哪就上哪,不能夠把人家限制住。在解放初期的時候,我們做過一次全國性的很大規模的民俗調查,好多少數民族的一些習慣都是幾百年以前的習慣呢。那時候就派了一部分人去做訪問做筆錄,他有什麼文物有什麼衣服,他家裡有什麼祖傳的東西,統統都收來、買來,現在都好好地保存在民族宮。
讀書報:文化遺產在中國非常的多,國家是沒有能力全部保護,所以目前實行分級管理,但是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在財力、物力、人力有限的情況下的時候,只能優先保護最重要的遺產,導致一些價值比較低的遺產得不到有效的保護,現在是已經慢慢的消失了。那您認為這個矛盾如何解決?
徐蘋芳:這個矛盾得慢慢來了,因為你沒有錢呢。不過現在國家撥的錢也在年年增加。我們在努力做,現在也還可以號召社會上的人,比如說一些企業家出錢來搶救中國的傳統文化。但是我有一個建議,政府應該成立基金會,踏踏實實規規矩矩做善事做好事的企業要給他一個減免稅的政策,各個國家都有這樣的一些政策。
讀書報:由此還有一個問題,誰來保護遺產的問題。中國歷史文化遺存非常豐富,專業保護者寥寥。以物質文化遺產為例,全國從事遺產保護和修復的專業人員不足500人;而且遺產保護是一個發展相對滯後的行業,待遇低,優秀人才不願意進入,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解決人的問題?
徐蘋芳:這可能就不是遺產保護本身所能解決的了。
讀書報:那麼,您看,在妥善保護遺產的前提下,如何更好的開發利用遺產呢?
徐蘋芳:無論什麼情況下,保護都是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