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標準是什麼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小康社會」是由鄧小平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規劃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藍圖時提出的戰略構想。
標准:
一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3000美元。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標志。
二是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萬元。
三是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8000元。
四是恩格爾系數低於40%。
五是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30平方米。
六是城鎮化率達到50%。
七是居民家庭計算機普及率20%。
八是大學入學率20%。
九是每千人醫生數2.8人。
十是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指標:
中共十七大報告在此基礎上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經濟建設
(1) 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轉變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進入創新性國家行列。居民消費率穩步提高,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的增長格局。城鄉、區域協調互動發展機制和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政治建設
(2) 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公民政治參與有序擴大。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深入落實,全社會法制觀念進一步增強,法治政府建設取得新成效。基層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能力顯著增強。
文化建設
(3) 加強文化建設,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風尚進一步弘揚。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文化產業占國民經濟比重明顯提高、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適應人民需要的文化產品更加豐富。
社會建設
(4) 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現代國民教育體系更加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養水平明顯提高。社會就業更加充分。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佔多數,絕對貧困現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社會管理體系更加健全。
生態文明建設
(5) 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Ⅱ 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要求是什麼
階段目標: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
五大建設:全面推進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版
小康宗旨:各族權人民過上更好的生活;
尋求共同: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實現。
然後,加上具體要求: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Ⅲ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的目標要求是什麼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的目標要求是:
一、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實質就是堅持科學發展,只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才能築牢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的物質基礎。
二、人民民主不斷擴大
人民民主是我們黨始終高揚的旗幟。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總結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正反兩方面經驗,強調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始終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始終把政治體制改革擺在改革發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堅定不移加以推進,成功開辟和堅持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
三、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
文化實力和競爭力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重要標志。我們要全面建成的小康社會、建設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發展的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無論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還是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都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
四、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在經濟發展基礎上使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全面提高,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目的,是擴大消費、促進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保持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保證,體現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擴展資料: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新要求的鮮明特點:
一、以黨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目標為基礎,保持目標的連續性
發展目標是長期性與階段性的統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一個長期性的總體目標,黨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描繪了到2020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宏偉藍圖。黨的十六大以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重大成就充分證明。
二、集中精力著重解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使目標更具有針對性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是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因此在目標要求的導向上,要把解決「三不」問題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主要著力點。
黨的十八大報告根據這些問題和矛盾有針對性地修訂或增加一些定性和定量指標,以強化提高發展的質量、效益、全面性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導向,而不是面面俱到地進行修訂。
三、增加深化改革開放的要求,突出改革開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重要戰略地位
21世紀第二個10年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具有關鍵意義的歷史階段,這期間我們不僅要著力解決好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更要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邁出實質性步伐。
以改革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同時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動力和制度保障。
四、把生態文明建設和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的目標一起提出,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要求
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經過多年的實踐,各方面普遍認為,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進一步強調生態文明建設的地位和作用。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
Ⅳ 黨的十八大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新要求,具有以下5個鮮明特點。
首先,要以黨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目標為基礎,保持目標的連續性。發展目標是長期性與階段性的統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一個長期性的總體目標,黨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描繪了到2020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宏偉藍圖。黨的十六大以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重大成就充分證明,這些目標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符合科學發展觀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是完全正確的,我們必須繼續為實現這些目標努力奮斗。黨的十八大根據新的情況新的條件變化對一些具體指標進行調整和深化,提出發展改革的新要求,是在堅持已經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基礎上提出的,而不是另起爐灶提出一套新的目標。
其次,是集中精力著重解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使目標更具有針對性。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是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因此在目標要求的導向上,要把解決「三不」問題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主要著力點。黨的十八大報告根據這些問題和矛盾有針對性地修訂或增加一些定性和定量指標,以強化提高發展的質量、效益、全面性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導向,而不是面面俱到地進行修訂。
再次,是增加深化改革開放的要求,突出改革開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重要戰略地位。21世紀第二個10年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具有關鍵意義的歷史階段,這期間我們不僅要著力解決好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更要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邁出實質性步伐,以改革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同時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動力和制度保障。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並明確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各領域深化改革開放的重點和突破口。供參考。
Ⅳ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經濟社會發展這一根本的途徑是什麼為什麼
「小康社會」是由鄧小平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規劃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藍圖時提出的戰略構想。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深入,其內涵和意義不斷地得到豐富和發展。在20世紀末基本實現「小康」的情況下,中共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黨的十八大報告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新的階段性特徵,在黨的十六大、十七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提出了一些更具明確政策導向、更加針對發展難題、更好順應人民意願的新要求,以確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的小康社會,是發展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小康社會,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全面發展的小康社會,是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宏偉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基礎的小康社會。
Ⅵ 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要求
一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體現在6方面:第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第二,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兩個「倍增」,即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第三,通過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使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第四,通過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使工業化基本實現,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鎮化質量明顯提高,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第五,通過繼續實施區域總體發展戰略,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基本形成;第六,通過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使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高,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
二是人民民主不斷擴大。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強政治建設,總的就是要在黨的領導下,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使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豐富,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進一步發揮;更加註重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尊嚴、權威,實現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
三是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目標要求:第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必須使之深入人心;第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使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高;第三,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必須實現文化產品更加豐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第四,文化越來越成為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元素,要不斷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必須要使中華文化走出去邁出更大步伐。總之,要使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基礎更加堅實。
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第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這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普遍提高的重要標志。第二,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育水平明顯提高,進入人才強國和人力資源強國行列,教育現代化基本實現,這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第三,就業更加充分,這是民生之本得到保障的具體體現;第四,收入分配差距縮小,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扶貧對象大幅減少,這是發展改革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的重要體現;第五,社會保障全民覆蓋,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住房保障體系基本形成,這是實現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病有所醫的必然要求;第六,社會和諧穩定,這是人民安居樂業的必要前提。
五是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在以下4方面取得明顯成效:一要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使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二要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初步建立資源循環利用體系;三要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四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實現森林覆蓋率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增強,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Ⅶ 十八大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是什麼
黨的十八大報告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報告從以下5方面充實和完善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一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十八大報告提出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要求體現在6方面:第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第二,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兩個「倍增」,即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第三,通過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使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第四,通過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使工業化基本實現,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鎮化質量明顯提高,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第五,通過繼續實施區域總體發展戰略,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基本形成;第六,通過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使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高,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
二是人民民主不斷擴大。人民民主是我們黨始終高揚的旗幟。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強政治建設,總的就是要在黨的領導下,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使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豐富,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進一步發揮;更加註重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尊嚴、權威,實現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
三是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文化實力和競爭力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重要標志。十八大報告從以下方面提出了增強文化軟實力的目標要求:第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必須使之深入人心;第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使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高;第三,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必須實現文化產品更加豐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第四,文化越來越成為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元素,要不斷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必須要使中華文化走出去邁出更大步伐。總之,要使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基礎更加堅實。
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在經濟發展基礎上使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全面提高,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目的,是擴大消費、促進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保持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保證,體現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第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這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普遍提高的重要標志。第二,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育水平明顯提高,進入人才強國和人力資源強國行列,教育現代化基本實現,這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第三,就業更加充分,這是民生之本得到保障的具體體現;第四,收入分配差距縮小,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扶貧對象大幅減少,這是發展改革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的重要體現;第五,社會保障全民覆蓋,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住房保障體系基本形成,這是實現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病有所醫的必然要求;第六,社會和諧穩定,這是人民安居樂業的必要前提。
五是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在以下4方面取得明顯成效:一要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使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二要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初步建立資源循環利用體系;三要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四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實現森林覆蓋率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增強,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Ⅷ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是什麼 簡答
全面建設小來康社會的目標,概自括了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總體思路。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會不單是一個經濟概念,而是一個與時俱進即可以縱向和橫向比較的綜合目標。立足於我國現階段國情,要正確認識和處理人口、資源和環境的相互關系,牢固樹立人口意識和環境意識,始終堅持計劃生育和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促進經濟結構和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改變粗放型發展模式,注重經濟增長質量,切實解決工業化、現代化、城市化以及擴大對外開放中的環境新問題,注重地區、城鄉協調發展,通過強化生態建設和資源永續利用來維持全面小康的物質基礎,實現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生態保護的良性循環與相互協調。根據十六大報告的理論闡述,實現上述目標的根本條件在於: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面,各項工作要有新舉措。全面小康目標融入並體現了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題,突出了環境保護這一基本國策的戰略地位,在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裡,必須強調實施國家的法制調控與引導,從而對我國環境法制建設提出了高標准新要求,必然促使其在指導思想、調整理念、制度設計及運行機制諸方面有根本創新。
Ⅸ 黨的十八大在十六大十七大確立的全面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出的新要求包括哪些
沒有
大會,是我們黨在中國改革和發展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極其重要的歷史性會議。 29年以後的改革開放的發展歷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從生產力到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都發生了意義深遠的一系列重大變革。現在,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已經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歷史時期。前所未有的機遇,挑戰大於挑戰前所未有的機遇。我們的第一個20年,21世紀的政黨,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20年來,不僅實現了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必經的發展承上啟下的階段,同時也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關鍵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國的人均GDP將實現從1,000元至3,000歷史性跨越。從世界上一些國家看到的開發經驗,這既是一個發展的契機,也是一個矛盾凸顯期。如果我們應對得當,可以促進經濟和社會持續發展;如果此舉不當,就會影響經濟發展的步伐,改革,發展和穩定的影響。自黨的十六大,我們已經朝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邁出了堅實的步伐。但一定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2020年,還必須繼續努力。在未來的五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的道路上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是關鍵中的關鍵。正是在這個關鍵階段,一個很重要的會議召開黨的代表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