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分析的內容簡介
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不同於一般的區域發展戰略,前者應包含在後者之中,後版者具有更權廣的內涵和外延。區域發展戰略具有系統綜合性,包括發展的各個方面,涉及人口、資源、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科教等各個領域。區域發展不但包括區域經濟發展和區域全體成員的經濟條件的改善,也包括社會政治狀況的改善,社會文明程度的進步,生存環境的改善,生活質量的提高,人民各方面素質的提升等。《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分析》僅僅論述了其中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分析》是《區域經濟與城市經濟研究系列》之一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分析》分冊,《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分析》中具體包括了:戰略制定中的自然資源分析、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供求分析、戰略制定中的產業結構分析、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模式選擇等內容。
B. 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分析的目錄
前言
第一章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基本原理
第一節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內涵
第二節制定和實施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理論依據
第三節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供求分析
第四節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制定中的分析因素
第二章戰略制定中的區位分析
第一節區位分析的理論依據
第二節區位經濟分析與區域經濟發展戰略
第三節區位因素及其分析方法
第三章戰略制定中的自然資源分析
第一節自然資源稟賦與比較優勢
第二節自然資源因素與分析方法
第三節自然資源與發展戰略的制定
第四章戰略制定中的人力資源分析
第一節人力資源與發展戰略的制定
第二節人力資源的培養與聚集
第三節人力資源的產業構成
第四節人力資源開發的環境
第五節人力資源的流動與合作
第五章戰略制定中的金融與資本要素分析
第一節區域經濟增長中的金融與資本要素
第二節資本形成與資本流動分析
第三節金融和資本要素與發展戰略的制定
第六章戰略制定中的科技資源分析
第一節區域經濟增長中的科技資源
第二節區域科技創新能力
第三節科技進步對區域經濟的影響
第四節科教興市主戰略的確立與實施:以上海市為例
第七章戰略制定中的產業結構分析
第一節區域經濟增長中的產業結構
第二節區域產業結構的合理化與高度化
第三節區域產業集聚分析
第四節區域主導產業發展戰略
第八章戰略制定中的制度環境分析
第一節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變數:制度
第二節政治體制與法制環境
第三節公司治理與企業制度
第四節市場秩序與經濟自由度
第五節政府行政效率
第九章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規劃的編制
第一節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與區域經濟規劃
第二節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管理與規劃編制流程
第三節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規劃制定中的SWOT分析
第四節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規劃:案例研究
第十章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模式選擇
第一節現實中具體戰略的理論抽象
第二節區域發展時序與區域經濟發展戰略
第三節經濟空間結構與區域經濟發展戰略
第四節經濟發展的驅動源與區域經濟發展戰略
第十一章區域經濟差異與戰略協調
第一節區域經濟差異對戰略實施的影響
第二節區域經濟差異的度量
第三節問題區域的診斷與治理
第四節縮小區域經濟差距的戰略選擇
第十二章區域經濟關系與區域經濟一體化
第一節區域經濟關系:競爭、沖突、合作與協調
第二節區域經濟關系對戰略實施的影響
第三節區域經濟一體化:以長三角為例
參考文獻
……
C. 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有什麼現實意義
1. 從歷史的角度看,農村人口大量湧入城市是社會工業化,城市化這個歷史進程的必然要求。大家知道,工業化、城市化,在近代以來,已經在世界歷史發展過程中被驗證並加以推崇,已經成為一個現代過國家發展不可逆轉的過程。縱觀世界歷史發展,無論是近代的美國還是法國,亦或日本、英國,都通過工業化實現了民族的騰飛與發展。中國的暫時落後恰恰從反面說明沒有現代化發展所需要的工業化發展以及伴隨其發展的城市化發展,就沒有農村人口正常有序,大量地向城市流動,也就沒有社會的快速發展進而導致落後。而工業化的發展必然帶來勞動力的集中,造成農村人口向城鎮區域集中,人群的集中就必然帶來市場活動、商業活動已服務業的發展,再次創造就業機會。這種聚集於發展是環環相扣的過程,也是工業化與城市化一體發展的直接表現。所以農村人口正常有序,大量地向城市流動,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是與工業化發展是與城市化發展緊密相連。
2. 從現實中看,解決大量農村剩餘勞動人口的出路問題是社會和諧發展所必須的。城鎮化不是把農村建造成為城鎮,我國許多邊遠地區的農村,很不適合人口居住,除了「封山育林」之外,很難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城鎮化,只有把農村人口吸納到城鎮,提升城鎮的人氣指數,擴大城鎮建設規模,健全城鎮的社會功能,進而克服傳統的城鄉二元社會結構的弊端,促進社會的協調發展。
3. 妥善處理好農村大量人口向城市正常,有序,合理的流動是解決三農問題,保持社會穩定發展的根本途徑之一。這是一個十分淺顯的道理:城市不可能獨立於農村獨自享受現代文明,就像一個人不可能抓住自己的頭發離開地面一樣。誠然,城市裡有富餘勞動力存在,失業人口存在,但與此同時城裡也有很多工作崗位,城裡人不願意干或干不好,農村勞動力來,卻能找到相應的崗位;從另一方面看,城市人口增加和創造新的就業崗位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人多了,衣食住行需求增加,相應的服務崗位需求也增加了。此外,隨著各大城市的的發展,以及農業剩餘勞動力的推力與城市吸力的共同作用,必將進一步促進一些大中城市基礎設施和房地產業的發展,促進人口向城市中的二、三產業集聚,促進城市化發展。如此相輔相成,共同發展,雙贏的好事,我們何樂而不為之呢?
4. 從政治經濟學理論上看,農村人口向城市大量、正常有序、合理的流動是社會生產力均衡發展的客觀要求。生產力是支撐社會發展最活躍的因素,而人,是最寶貴的生產力,這是政治經濟學最基本的原理。農村大量剩餘勞動生產力的棄之不用,那無異就是犯罪。城市化,工業化的發展,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密集型就業機會,而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正好是此發展間隙的有益補充,這樣一方面滿足了城市化過程中對大量勞動力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客觀上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均衡發展。
5. 從城市長遠發展的角度看,也需要妥善解決好農村大量剩餘勞動力的問題,否則城市的城市化發展就成為無米之炊,無源之水。誠然,我方也注意到,大量農村人口湧入城市之初,的確給城市的發展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但從國家近年來實施宏觀調整措施上來看,這些負面的影響到目前為止已得到有效的控制。
上面我方談到了我方的主要觀點,其後將由我方二辯,三辯,四辯對我方觀點進行進一步的拓展與闡述。總之,大量的農村人口湧入城市,不是洪水猛獸,無論從歷史,還是現實,無論從解決三農問題,保持社會安定,無論是從政治經濟學理論還是從城市的長遠發展的角度看,農村人口大量正常有序的向城市流動都是有利的,誠然在個別方面造成過一點負面影響,但從現實的情況看,這些負面的影響均在宏觀調控范圍內予以了妥善的解決或正在解決。因此,我方認為,農村人口大量湧入城市對城市的影響,總體上來說是利大於弊。這樣淺顯的觀點其實三十而立即該明白,而不必等到三十以後才明白。
這個問題我們學校辯論過 我也參加了 我是反方
從政治經濟學理論上看,人是生產關系的組成之一,生產關系要符合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城市需求的是要有技能的生產者,而並非農村大量剩餘勞動生產力的湧入,這種盲目大量湧入的客觀現象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逐步降溫。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城市化,工業化的發展,為社會提供大量的勞動密集型就業機會,正在向知識化,技術化,科學管理化而轉形,而手工作坊似的密集型勞作即將不復存在,請問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到那個間隙去補充?
5、從城市長遠發展的角度看,要妥善解決好農村大量涌如城市的問題,需要正確的引導,如果預先不正確看待農村大量湧入城市的問題,而將來去做亡羊補牢的事情,勢必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
1:在城市運作上,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城市的的容納空間是一個常數,而且是有限的。在城市容納能力沒有提高之前,突然蜂擁而來這么多農村人口,勢必會給城市的政府部門帶來了巨大的負擔,使城市變得擁擠,讓城市難以消化。城市道路、住房、供電、供水、供氣、供暖、交通、污水處理、學校、公共設施等一系列基礎設施,都要面臨巨大的壓力,增加城市發展的經濟成本。
2:在城市的環境方面,農村人口並沒有表現足夠的關愛。在某種程度上,大量的農村人口對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如吃完早點的塑料袋,對環境極大破壞的'白色垃圾'聚乙烯快餐飯盒,吃剩的速食麵湯……
3:在就業人員的素質方面上,農村人口大多文化素質較低。城市是一個區域政治經濟文化技術的中心,須要生存,須要發展,因此就需要更多的技術、資金、各種人才。然而,農村人口的特點使得他們難以適合城市高速發展的要求,反而使城市需要花費更多的財力物力和精力處理教育培訓問題,加重城市向前發展的包袱。
4:外地民工大量湧入,外來民工的增多,在增加經濟壓力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治安隱患,導致犯罪率不斷增高。據黑龍江省雞東縣檢察院對外來民工刑事犯罪的調查統計,2002年,該院共受理公安機關移送起訴農民工刑事犯罪案件為21件37人,占受案總數的16.6%;2003年,受理公安機關移送起訴的農民工刑事犯罪案件為31件53人,占受案總數的22.7%;僅一年時間外來民工犯罪率上升了6%;另據寧波市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統計,僅今年上半年,浙江寧波市452名未成年人被判弄,同比上升62%,呈犯罪年齡低齡化、犯罪行為成人化、獨罪目的多樣化的發展趨勢。以上調查分析均顯示,主要因為外來務工農村人口大量湧入城市,疏於管教,文化素質較低,法律意識差,法制觀念淡薄等帶來的原因。
5:在國際經濟競爭的影響方面,農民工似乎給市場提供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從而支撐了城市的的經濟發展。但是在透過表象之後就會發現,農民工從事的職業都是低層次的、低技術含量的工種,並沒有在關鍵的崗位發揮關鍵的作用。因而,除了給企業帶了了廉價的勞動力之外,並未在技術上、企業管理上帶來實質性的進步。而現代企業和城市之間的競爭,更多的是高層次、高技術含量、高技術人才的競爭,這是競爭的核心。遺憾的是,農村人口並未能在這些方面提供更高層次的幫助。
D. 試述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特
經濟發展戰略論文:發展區域經濟重要性及意義 【摘要】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是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總體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鑒於此在國家整體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國內外的專家學者進行了大量的理論研究和具體實踐,使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內容和形式不斷更新,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和與時共進的特徵。【關鍵詞】區域經濟;發展戰略。1 引言。1958年美國發展經濟學艾伯特·赫希曼在《經濟發展戰略》一書中率先提出「發展戰略」這一概念,重點討論發展中國家如何利用自己的潛力、資源與環境,謀求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自20 世紀60 年代開始,聯合國先後制定了60 年代、70年代、80 年代三個10 年的「國際發展戰略」,它使得「發展戰略」一詞逐漸越出以發展中國家為研究對象的范圍,也廣泛運用於發達國家。2 國外研究現狀。2.1 理論貢獻。(1) 區域平衡增長論。(2) 區域不平衡增長論。區域不平衡增長論認為增長過程在實質上是不平衡的。其代表理論有佩魯(Perour) 的增長極發展理論、繆爾達爾(Gunnar Myrdal) 的循環累積因果理論和赫希曼(A. O. Hirschman) 的依附理論。(3) 區域階段發展論。倒U 型理論(Reversed U - Shaped Theory)1965年,美國經濟學家威廉姆森( J. G. Williamson) 把庫茲涅茲的收入分配倒U 型假說應用到分析區域經濟發展方面,提出區域經濟差異的倒U 型理論。他通過分析24 個國家的國際橫截面數據和10 個國家的時間序列數據,認為國內不同發展階段區域不平等的變化趨勢,地區間收入差異的長期變動趨勢大致呈倒U 型。(4) 鍾型發展理論( Bell Shaped Theory)1980年。 美國著名區域經濟學家阿朗索(W. Alonso) 提出了「鍾型發展理論」,引入了描述經濟發展過程的變化次序模式—鍾型模式。在發展初期,國家的增長是不平衡的,存在富裕地區與貧困地區。即使在某一區域內,用各人口組所佔財富比例來衡量,社會不平等現象也很突出。2.2 國外典型區域經濟發展政策的戰略選擇案例。(1) 美國區域開發的「均衡」戰略。美國在開發不發達地區時,採取的是均衡戰略,其有七個主要措施:一是對不發達地區實現優惠稅制;二是由政府出面組建經濟開發區,幫助落後地區加快發展經濟;三是以交通運輸為重點,扶持經濟落後地區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四是利用財政金融手段,鼓勵並引導私人企業向落後地區投資;五是優化產業布局,拉動經濟增長;六是有意識提高勞動力索質,注重引導人力資源流向;七是重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2) 前蘇聯區域開發的「傾斜」戰略。與美國不同的是,前蘇聯在區域開發上採取的是「傾斜」戰略,主要是通過建立一些科研中心來輻射周圍地區,為周圍地區經濟發展提供資金、技術、人才支持,以此來促進相應地區的經濟發展。(3) 巴西區域開發的「發展極」戰略。巴西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採取的措施是在落後地區建立「發展極」並以此形成發展網路,帶動整個落後地區的經濟開發。巴西「發展極」的建立是通過設立專門的開發機構來指導、組織並實施的。(4) 日本區域開發的特殊戰略。60 年代,日本政府為縮小經濟發達地區與落後地區之間的差距,緩解經濟布局的不合理現象,先後制定了四次全面綜合開發計劃,採取了「據點開」、建設「定居圈」和「技術集成城市」等措施來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3 國內研究現狀。中國從20世紀70 年代開始了經濟發展戰略的研究。劉國光(1984年) 在其主編的《中國經濟發展戰略問題研究》中提到,經濟發展戰略是指在較長時期內,根據對經濟發展的各種因素、條件的估量,從關系經濟發展全局的各個方面出發,考慮和制定經濟發展所要達到的目標、所要解決的重點、所經過的階段以及為實現上述要求所採取的力量部署和重大的政策措施;楊萬鍾(1999 年) 在《經濟地理學導論》中提出區域發展戰略是在經濟區劃的基礎上對未來區域經濟發展藍圖的總體勾畫,是進行區域規劃和產業布局的重要前提。方創琳(2002 年) 在《區域發展戰略論》中提出,區域發展戰略就是根據區域發展條件、進一步發展要求和發展目標所做的高層次全局性的宏觀謀劃;單於廣(2003 年) 認為我國當前宜採取非均衡協調發展戰略。他認為區域非均衡協調發展戰略指由於我國各地區發展同一產業或者同一產業投人產出效果不盡相同,在國家所掌握的資源十分有限的情況下,為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保證國民經濟較快增長,國家必須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採取重點開發的方式,並在資源分配和財政投入對重點開發地區的重點產業進行傾斜,以此求得中西部地區和東部沿海地區的共同富裕。4 結語。李奇澤、敖明山(2008 年) 在分析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演化過程三個重要的階段,均衡發展階段、非均衡發展階段、非均衡協調發展階段後,作者指出區域統籌發展戰略將是我國今後區域經濟發展將選擇的發展戰略,他認為具有很強的統籌協調力是區域統籌發展戰略的關鍵點,區域統籌發展戰略有強大的資源整合力,具有生態支撐力是區域統籌發展戰略的亮點,具有生態支撐力是區域統籌發展戰略的亮點。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其理論和模式也應保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和完善,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新的、適應需求的區域發展戰略將產生。
E. 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特點
全局性戰略性長期性穩定性 政策性
F. 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分析的介紹
《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分析》是由豆建民編寫,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書籍。
G. 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模式與類型有哪些
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模式與類型 :
1、初級產品出口戰略
2、進口替代戰略
3、出口替代戰略
4、工業趕超戰略
5、經濟、社會綜合發展戰略
H. 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現實意義
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是實現經濟和社會目標的需要。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相應的是:啟動經濟高速發展的車輪,實行非均衡發展戰略;進一步加速經濟發展,實行全局較均衡但局部不均衡的發展戰略;保持協調發展、實現共同富裕,實行協調發展戰略。
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是走向共同富裕的需要。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精髓就是從「先富到後富再到共同富裕」。鄧小平指出:「我們提倡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是為了激勵和帶動其他地區也富裕起來,並且先富起來的地區幫助落後的地區更好的發展。」在視察南方講話中,小平同志又一次強調了這個問題,他說:「走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要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同時,他又指出:「如果富的愈來愈富,窮的愈來愈窮,兩極分化就會產生,而社會主義制度就應該而且能夠避免兩極分化。」
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其實質是順應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允許而不是限制一部分地區先發展起來:而其最終目的則是實現共同富裕。
中央對東部沿海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關系高度重視,明確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方針,並進一步提出,「促進地區經濟合理發展和協調發展。東部地區要充分利用有利條件,在推進改革開放中實現更高水平的發展,有條件的地區要率先實現現代化。中西部地區要加快改革開放和開發,發揮資源優勢,發展優勢企業」,要「從多方面努力,逐步縮小地區發展差距」。
在「堅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方針的指導下,黨中央下決心加快中西部地區的發展步伐。這將使我國地區經濟結構發生重要變化,與此相適應,將逐步形成地區經濟協調發展的新格局,並為最終實現全國的共同富裕奠定基礎。
I. 我國區域經濟均衡發展戰略取得的成就有哪些謝謝!!!
寶成鐵路、蘭新鐵路。
包頭鋼鐵公司、武漢鋼鐵公司。
J. 試述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特徵
一、區域性 任何一個地區,由於其自然環境、資源、社會發展和文化、生活習慣等的差別,往往發展的 重點、方向有很大的差異、 ,而是依據地域合理分工的原則,發揮地區優勢,制定符合地區 實際情況的總體發展戰略和產業發展戰略。
二、預見性 1、狹義的預見性是指制定遠景目標對經濟發展的規模,速度和水平等指標的預測,狹義的 預測特點是時間越短,預測誤差就小,時間越快,預測誤差就越大。 2、廣義的預測性, 廣義的預測性包括更寬的含義,預測未來產業結構變動的基本態勢,把握區域政策的變 動方向,進而預見未來本區域經濟發展大的走勢,都屬預見性有范疇。
三、綜合性 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是一個完善有系統,它涉及區域的城鎮,鄉村、產業、部門、資源、環境、 以及社會發展、政府行為等方面的情況,可以說具有極強的復雜性和綜合性。 首先制定區域經濟發展戰略需要有條件是多方面的,它包括自然環境、自然資源、勞 動力、資金條件、交通運輸條件、文化教育條件以及區位條件等、並需要諸多條件因素進行 綜合分析和評介, 以正確的估計所處區域的經濟戰略所具有的復雜性和綜合性, 使制定和實 施具有很大難度。
四、可操作性 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有可操作性,主要表現在目標的實現和採取策略的可應用性,要制 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發展戰略, 要求制定者必須深入實際認真調查研究, 分析地區經濟發展四 存在的問題,研究問題產生的原因、摸清解決問題的中止路徑、同時,還必須准確的把握經 濟發展的總體走勢和宏觀環境, 分析宏觀因素區域發展的影響程度, 從而隨時把握區域發濟 發展的脈搏。不僅如此,還要求戰略的制度者有較高的政策流水平,能夠准確撐握國家的經 濟發展政策的尺度,並將這些政策區域化,使這適應當地的實際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