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紹興哪個縣市經濟最發達,哪個經濟最差
紹興市(地區)抄按行政區劃分為一襲區五縣(市),分別為越城區、紹興縣、上虞市、諸暨市、新昌縣和嵊州市等,但越城區這一大塊最近又有大的變化,分別又劃分為越城城區、袍江工業區、鏡湖開發區和濱江開發區(成立不久)等。
紹興各縣(市、區)經濟發展,其實很有特色,如紹興縣是以紡織為主業,諸暨市以金屬加工、襪業生產和珍珠養殖與加工為主業,上虞產業相對比較廣泛一些,如有機電產品、燈具產品、化工產品等為主,新昌以制葯、農副產品加工為主,嵊州以領帶與旅遊為主。因此,紹興的經濟很難說,那一個最好或最差,只是分工或發展重點各有不同。
如果按GDP劃分,排名應該是紹興縣、上虞市、諸暨市、新昌縣和嵊州市;大越城區(含越城城區、袍江、鏡湖)加起來相當於紹興縣的水平,但如果把最近剛成立的濱江新區加起來,就很難說了。
如果從產業結構的合理性來看,上虞市的產業結構比較合理。
如果從近幾年發展速度來年,諸暨市肯定是第一名;
如果從第三產業(服務業)的發展來看,嵊州市很有前景。
我想,這樣的回答,你應該滿意了喲。
❷ 紹興經濟發展如何哪些是龍頭行業。龍頭企業
紡織、黃酒、化工、太陽能、電池、
如:輕紡城、古越龍山、龍盛、向日葵、卧龍等企業
❸ 紹興經濟發展的優勢和劣勢
你好 樓主!
很幸運的看到你的問題。
由於您的問題太過專業,而且積分又那麼少,所以沒人會。或者別人沒有遇到或者接觸過你的問題,所以幫不了你。建議你去問題的相關論壇去求助,那裡的人通常比較多,也比較熱心,可能能快點幫你解決問題。
希望我的回答也能夠幫到你!
祝你好運。
祝你好運。
❹ 紹興三十年的變化
紹興城建「路線斗爭」三十年
紹興是一座有著歷史悠久的古城,2010年,她即將迎來自己建城2500年的里程碑。
這當然是紹興的光榮,紹興的優勢,紹興的亮點。但對於市政當局而言,有時未嘗不是一種負累,一個包袱,一大麻煩。終究是掙脫束縛不拘一格追趕時代的步伐呢,還是尊重歷史突出個性而不惜因循守舊以「低矮舊」示人呢?這確實是一個問題。近三十年來紹興城市忽左忽右的規劃建設思路,就是歷屆政府和官員們矛盾不一的的歷史觀城市觀在現實中的注腳和寫照,從而也給我們留下了今天這么一個充滿爭議的城市現狀。
可以說,改革開放三十年,也是紹興城建「路線斗爭」的三十年。我作為一個旁觀者,耳聞目睹,也不免一聲嘆息。
王余良主政時期,正逢紹興撤地設市,自然著一股勁要大幹快上,於是填河拆橋,拓寬了解放路,人民路,延安路和勝利路。紹興傳承幾千年的風貌由此豁然一變。
「要是當初不怎麼怎麼,現在紹興如何如何了得」雲雲,這是眾多事後諸葛亮們經久不衰的話題。其實人不不太可能超越歷史范疇的,假如當初你是市長,可能也會這么做,畢竟那個時候政策上沒有開發區,沒地兒讓你建新城,而局促狹小、小橋流水的古城和以汽車為標志的現代文明是格格不入的。紹興居於杭甬之間,又得鄉鎮企業發展之先,不可能坐而不動,因而不可能如今日走紅之麗江等地因發展慢而得以倖存。紹興要發展,不甘落於人後,當初好象除了拆和拓別無選擇。
王余良之後是有著一副農民臉孔的王賢芳市長,這位在新昌時以改革開拓形象升任的市長到是非常難得地有著敏銳的歷史觀。當然這跟經過改革開放最初幾年的唯經濟論的狂熱盲動後人文思潮風頭漸起的大氣候也不無關系,或者說更多是後者影響了他的決策,反正在他短暫的主政期間,紹興有了仿古的軒亭口、步行街和小商品市場,記得以迴廊、天井和台門等元素組成的小商品市場在設計建設上還得了全國的一個什麼大獎。王賢芳好象也是最早意識到對紹興城市河道進行改造的市長,紹興飯店後門的環山河整治就是他當年的手筆。城市的建築控制好象也是從他任上開始的。
顯然,對於王賢芳等的看法並不是一致的,事實上,有關紹興城市建設新舊兩條道路之爭從來沒有停止過。當時和王賢芳搭班的市委書記是汪曦光,汪是民辦教師出身,但多年的基層歷練令其頗有理論修養,他似乎是不贊同王賢芳的右傾城建思路的,表現之一是在他即將離任的最後時刻,在紹興日報上以罕見的幾乎頭版全版的規模發表了他的一篇紹興城建專論---《讓古城煥發青春》。我之所以記得這么清晰,是因為當時我「認真學習」之後,以讀者來信的方式給時任紹興日報總編陳瑞苗寫了一封信,大意是與汪曦光同志商榷。呵呵,書生意氣夫復何加,由此可見一斑。
市長走馬燈一樣換,思路各唱各的調,不是前赴後繼而是另起爐灶,這也是中國特色。
王賢芳之後來了個小個子市長張啟楣。此人短小精悍,做起事來卻是大刀闊斧----他一斧頭生生地在密集的老城中心開膛破肚,劈出了一條中興路;一斧頭劈寬了魯迅路,並在咸亨酒店對面和旁邊開發了紹興最早的高檔小區百草園和燕甸園;再一斧頭突破城市控制高度,在勝利路和解放路的交叉咽喉之地矗起了越都大酒店和震元堂。當時他還雄心勃勃地想把人民路打造成紹興的華爾街,要在此建十幾幢二三十層高的銀行大廈,現在的中國銀行、紹興縣信用聯社(亞都大酒店)就是這個精神亢奮、干勁十足、老是處於「勃起狀態」的小個子市長的歷史遺存。
也不是沒有不同聲音,可當時的城建委由於「跟不上思路」,思想不解放,被來了個大換血。如此這般,城市大躍進的火就越燒越旺了,也就無人能抵擋了。
這三板斧下去,真叫繼任者哭笑不得。後來在一私人場合,有領導浩嘆:前任的政績一不小心就可能是後任的包袱!我體會,所指中極可能包括這「三板斧」。
如果說王余良時代囿於意識和條件,對古城保護沒有盡責尚可理解的話,那麼張盲目的城市大躍進則是不能原諒的。當時連普羅百姓都認識到在魯迅路開發現代化房產小區不妥,他這個一市之長居然無知無畏到這個程度,正是令人匪夷所思。何況這時候紹興已在城東興建「經濟開發區」,有相對的空間來開拓建設新城,可張對新區作為不大,偏偏對老城大動干戈。更令人驚詫的是,由於他在紹興的大幹快上,他由紹興市長直升浙江省副省長,把當時的書記都甩在了後面。所以所謂政績和包袱,也是見仁見智,只有歷史最有發言權。
接下來就是魯志強和紀根立了。魯紀時代在城建方面似無顯明觀點,在任上紹興面上變化不大,但有三個亮點值得銘記:一是留給紹興一個湯浦水庫,解決了紹興人飲用水問題,此為千秋之功;二是留給紹興一座立交橋(昌安立交),當時被人譏為擺設,,但現在倒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三是大抓創建創衛,一輪輪的創建創衛轟炸終於讓紹興告別了多年臟亂差形象。其它則似乎乏善可陳了。他倆後期都對旅遊比較感興趣,雄心勃勃地要把紹興建設成為國際旅遊城市,錢和精力都投向了這兒。魯抓會稽山,紀抓江南遊樂城,結果兩者都幾乎成了笑柄。
董君舒任市長不長,眉目不清,印象不深,不說也罷。值得說道說道的,是至今還一直掛在紹興人嘴邊的是***馮市長馮書記。
馮在位時,大刀闊斧地進行城市改造,紹興的城市面貌在馮時期獲得了有史以來最大的發展。最著名的有三個工程,一是整治環城河(這讓今天的紹興市民受益匪淺,念念不忘),二是城中村改造,三是設立袍江工業區。此外,還提出了紹興大城市的宏偉設想:紹興大城市由袍江、越城、江濱、柯橋四片組成。馮在最後一次當選紹興市委書記時,對媒體說:「我將做一個紹興的孝子」。這句話到今天都留在紹興市民的心中。
馮之後,王上台。王是哲學博士,重文化,輕經濟與城建。所以,城市建設基本陷入停滯狀態。王經常從財政中拿出大把資金,支持搞文化節會,以及參加諸如最佳魅力城市之類的商業性評比,為紹興掙來了不少榮譽稱號,並傾力建設黃酒博物館、越文化博物館、越王城之類的文化設施。還積極支持各類學術性活動,使得一些純公益性的演出、研討會能在紹興圓滿舉辦。王在政時,紹興的城市建設聚集於迪盪。因此,到今天,迪盪已經矗立起幾個樓盤,並且有點氣勢。當然,王走後,今後迪盪怎麼發展,難以預測。
張是水利出身,為人不錯,因此人際印象評價不錯。但是好人不一定能當好的一把手,張在統攬全市工作,帶領紹興人民進一步又好又快發展方面,經驗與能力不足。再加上受王時代消極影響,下面的機構已有較強的惰性,開拓創新能力大大下降。同時,效率不高,所有城建工程,多是口號,沒有實際行動。或者雖有實際行動,但總不能按時完成。因此,在張任期內,紹興城建完全陷入停滯狀態,估計接下來的五年中也不可能有任何突破。當然,紹興的經濟、社會建設將一如既往地向前發展。
❺ 紹興地形特點對當地經濟發展的影響
自然環境
紹興地處杭州灣南,會稽山北麓,北緯29°42′02″~30°19′15″,東經120°16′55″~120°46′39″,東西寬46.6公里,南北長68.5公里,周邊長356萬公里,總面積149萬平方公里。
【西南部低山丘陵河谷區】會稽山脈尾閭分成二支,成西南—東北方向伸入縣境南部和西部,構成一片崎嶇低山、丘陵、河谷地,面積757萬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50.76%。區內群山連綿,山勢險要,山體抬升強烈,地形深切、破碎,水系源短流急。一般海拔在300~400米之間,最高駱家尖747米,延伸到蕭甬鐵路南側約5~10公里地帶,高度即降至海拔20米左右,與無數沖積扇和中北部沖積平原相連,坡度以15°~25°和大於25°為主。地貌類型復雜,還可分成丘間谷地、低丘、高丘和低山四類,主要有夏履、型塘、漓渚、蘭亭、平水、石泄及小舜江河谷,王壇、平水盆地。此類河谷與盆地面積較小,山壠較狹,水流湍急,砂礫含量較高,土壤沖積明顯。與水網平原交界處均有大片坡地、階地,尤以漓渚、蘭亭、南池、坡塘、九里、上蔣一帶面積較大。坡度皆在10°以下,土層深厚,適宜農耕。新石器時代已有頻繁農墾活動,現大部辟為茶、桑、果等經濟作物種植地和旱糧地,在紹興農業史中佔有重要地位。
【中北部水網平原區】面積572萬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38.33%。除零星火成岩殘丘外,皆為沖積、淤積、海積而成。地勢平坦,平均海拔6~7米。偶有孤丘殘丘高度一般亦不超過200米。中部,河流縱橫,湖泊星散,農田被切割成大小渡田,有「水鄉澤國」之稱。靠近古海溏北部狹長地帶,地勢低平,平均海拔4.5米,河流較少,水面狹窄,為向濱海灘塗過渡地帶。歷史上稱山會平原,原為一片淺海沼澤,潮汐出沒。全球性冰後期為海水所淹。距今6000年前,漓渚、平水均為海水直拍之山丘和海岸交界處。
公元前21世紀左右開始海退,海岸北移。海退結束,海岸線輪廓已與近代相似。因泥沙來源豐富,溺谷淤淺不暢,淺海逐漸墊高而變成咸潮出沒之沮洳沼澤,《管子·水地》稱「越之水重濁而洎,故其民愚疾而垢」。距今3000年前後,越族居民從會稽山內部北移,開始墾殖咸潮所不及之山麓沖積扇和平原中一些較大孤丘及附近坡地,從而形成中部沖積平原。
公元前5世紀初,越國把都城從會稽山南部遷到沼澤平原,經過與近世圍墾灘塗相似之圍堤、築塘、拒咸、蓄淡,造就會稽山北麓沖積扇以下大批耕地。
秦漢時代,北人南遷,湖沼地加快開發。至公元2世紀中葉,鑒湖建成,湖以下開辟良田9000頃。海塘建設和河湖網也加速整治。唐垂拱二年(686)山陰與蕭山50里界塘築成;開元十年(72萬會稽縣令李俊之主持增修山會海塘。後經大歷十年(77萬大和六年(83萬次增修,才形成東起上虞,西至山陰,全長百餘里之防海塘,山會平原全面形成。至今,中北部水網平原610個自然村中,以溇、湖、埭、橋、江、墅、葑、塘、瀆、堰、岸、港、浦等命名者計226個,佔34%,展現水鄉特定景觀。
【東北部濱海平原區】淤漲型灘塗,地勢平坦,人工水系縱橫交錯,海拔5米左右。區域總面積162萬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10.91%,已圍墾67.4平方公里,潮上帶或潮間帶尚待開發。受錢塘江和曹娥江涌潮頂托,北岸不斷被侵蝕,南岸逐漸淤漲。明永樂至萬曆(1403~1620)間,錢塘江主槽北移,山會兩縣海塗外漲,已有人自發墾殖,種植棉、瓜、豆和水稻。清咸豐年間(1851~186萬度成為三江口西部乾、坤兩號沙地,面積超過4萬畝。清末民初,灘塗曾向杭州灣伸展20多里,有磨盤丘、豆腐畈等墾區。此後,由於錢塘江南股槽游移,灘塗大片坍方,至建國前夕,喪失殆盡。1969年開始有組織地大規模人工圍塗造地,至1991年,圍塗10次,獲土地66.3平方公里(1993年10月至1994年4月「九三丘」第一期圍塗獲土地8.7平方公里,未計入內),才有濱海平原,並奠定境內自南而北山脈—平原—海岸梯階式地貌。
紹興經濟
目前的紹興主要以工業為主。經過多年的艱苦發展,紹興現在已做到工業立縣。在國內生產總值中,工業經濟佔64%。全縣擁有規模企業554家,117家銷售收入過億元。二是工業經濟以輕紡為主。全縣有3064家紡織企業,2002年,紡織品產值占工業產值的75%,輕紡產業擁有三個全國之最,即設備最好,擁有當今最現代化的無梭織機26000台;產能最高,年產各類化纖原料45萬噸,約佔全國同類產品1/10,年產化纖面料近30億米,印染加工量近60億米,約佔全國總產量的1/5,被中國紡織協會命名為「全國十大紡織產業基地」之一。三是經濟發展以民營為主。全縣已形成以民營經濟為主的發展格局。2002年工業銷售的85%來自民營企業,在22家規范化股份公司中,有三家上市企業,民間資本具有極大的活力和潛力。
現在我縣經濟和社會發展正處於加速發展的關鍵時期,2002年人均接近4000美元,進入國際所謂的經濟發展「快跑期」。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緊緊抓住這一可以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決定再經過5年努力,到2007年達到人均8000美元的目標。紹興充分發揮經濟這三個特點的巨大優勢,以大開放促大發展,突出「一條主線」、打造「兩個中心」、建設「三型政府」,努力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全省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
2007年,經濟發展的宏觀基本面保持良好狀態,國際油價相對穩定,國內政策調控適度且有序。該市經濟總體平穩,眾多領域顯現出新的增長動能,主要經濟指標增勢普遍好於上年,並呈現出「生產趨升,需求趨活,效益趨好」的可喜局面,經濟增長方式加快轉變。但經濟運行過程中同時呈現出許多復雜的新情況、新問題,必須引起重視。
結構調整穩步推進,內涵提升明顯加快
2007年以來紹興市經濟走勢總體平穩,二季度工業經濟受減排壓力等因素的影響沖高回落,主要經濟指標走勢均較平穩,增長情況仍普遍好於上年。經初步測算,上半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890.72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去年同期增長14.7%,增長速度比上年年度提高1.5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5.36億元,增長2.8%;第二產業增加值539.94億元,增長16.4%;第三產業增加值305.43億元,增長13.6%。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利潤分別增長26.4%和23.2%,分別比上年同期提高6.7和9.0個百分點;出口、消費、投資的增幅分別高達30.5%、15.9%、11.2%,增速各比上年同期提高9.6、0.6、5.0個百分點。在橫向城市的比較中,我市多數經濟指標增速位次比上年有所提升。
❻ 東晉及南朝時期紹興經濟的發展和政治地位的崛起有著怎樣的關系
東晉朝的開始——正當八王混戰、匈奴、羯起兵反西晉、黃河流域陷入大混亂的時候,長江流域算是較為安靜的地方,中原一部分士族和民眾開始渡江來避亂。三○七年,晉懷帝任命琅邪王(邪音牙yá)司馬睿為安東將軍,都督揚州、江南諸軍事,鎮建鄴(晉愍帝時改稱建康)。司馬睿有了這個職位和地盤,來投靠的士族也就多起來,成為長江流域的中心勢力。三一六年,晉愍帝被俘,西晉滅亡。三一七年,司馬睿被推戴為晉皇帝(先稱晉王,三一八年稱帝),建立起東晉朝。晉元帝(司馬睿)向來缺少才能和聲望,在晉宗室中又是疏屬,他能夠取得帝位,主要依靠王導的支持。王導出身中原著名的高級士族,是老練的政治家,是東晉朝的實際創造者。長江流域建立起漢族政權以後,有利於抵抗北方少數族的侵入,經濟和文化也逐漸發展。自東晉至陳亡約三百年間,南方經濟上升,文化更是遠遠超過北方。這是東晉和南朝在歷史上所起的積極作用,首先創立東晉政權的晉元帝和王導是有功的。
王導在政治上的主要措施,就是收攬一批北方來的士族作骨幹,聯絡南方士族作輔助,自己作為南北士族的首領,在自己的上面,安置一個姓司馬的皇帝。這個措施說來很簡單,可是做起來卻完全不是簡單的事情。因為北方來的士族間、北方士族與南方士族間、王氏勢力與司馬氏勢力間都存在著矛盾。不能調劑這些矛盾使之處於相對的平衡狀態,便不可能建立東晉朝。王導的事業就在於調劑這些矛盾,造成苟安江左的局面。
王導勸晉元帝選取北方名士百餘人做屬官。這些名士避亂南來,得到官職,算是有了安身地。其中有不少人懷疑晉元帝能有什麼作為,例如桓彝,初到時見晉元帝勢力單薄,對人說,我到這里避亂,原想得個安全,不料如此不濟,看來難有前途。和王導談話以後,知道他有些辦法,才安心任職。大部分名士更是失望悲觀。例如,有一次諸名士在江邊一個亭上宴會,周
❼ 紹興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
中國民營經濟最具活力城市展示———紹興市
紹興模式———民營經濟發展的先發優勢□紹興市人民政府
2008年02月27日
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紹興民營經濟得到迅速發展,經過自我積累和滾動發展,依託體制先發優勢,不僅迅速實現資本的原始積累,而且已成為紹興市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截至2006年底,全市登記在冊的個體工商戶183330戶、私營企業35239家,個體私營企業總注冊資本(金)6710802萬元,從業人員767313人,全年實現總產值39866319萬元;集體(聯營、股份合作制)企業9261家。民營企業在全市企業總數中所佔比重達到95%以上,上繳稅金佔到85%以上,民營經濟總量佔全市國民生產總值的90%以上。
紹興民營經濟的發展現狀
1992年,在鄧小平南巡講話的鼓舞下,紹興市民營經濟發展進入了黃金時期。黨的十五大確立了民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地位以後,紹興市提出放心、放手、放開、放膽「四放」要求和不限發展比例、不限發展速度、不限經營方式、不限經營規模的「四不限」原則,這些方針政策的出台,使紹興民營經濟迅速駛入了發展快車道,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地位作用明顯增強,成為全市國民經濟最具活動力的增長點,並形成了獨特的優勢。
機制上的活力優勢
紹興民營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發展模式———「紹興模式」,即「鄉鎮基礎、民營機制、市場經濟」。「紹興模式」是對「溫州模式」和「蘇南模式」的兼容並蓄,「溫州模式」的基本特徵是「個體為主、私營機制、市場經濟」;「蘇南模式」的特徵是「鄉鎮基礎、集體機制、外向經濟」。而「紹興模式」既具有蘇南民營經濟的區域集約性優勢,又兼容了溫州民營經濟高度靈活的市場機制優勢,從而形成了這樣一種復合型發展模式。正是這種獨特的發展模式,為紹興民營經濟的持續、穩健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並越來越迸發出迷人的魅力。
行業的群體優勢
紹興民營經濟主要集中在以紡織、服裝等輕工行業為代表的製造業。全市規模以上民營企業工業總產值中製造業所佔比重達到98.4%,其中,大紡織業(織造、化纖、服裝)、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設備製造業三大行業總產值佔全部民營企業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分別為46.6%、7.5%、14.4%,三大行業所佔比重共計68.5%。產業的集聚發展,形成了十分明顯的規模效應和產業優勢,從而具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力,使紹興多種工業產品市場佔有率居全國第一,不少行業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有較大的影響力。
骨幹企業的帶動優勢
經過20多年的發展,紹興民營企業中已涌現出了一大批具有規模大、實力強、行業領先優勢明顯的骨幹企業,成為紹興民營企業中的「排頭兵」,引領著紹興市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2006年,全市工業企業中有6家民營企業銷售收入超50億元,其中超80億元的2家;全國500強民營企業中,紹興市佔了44家;2006年度浙江省百強民營企業排序中,紹興市佔了30席。到目前為止,全市已有29家企業在境內外上市,其中民營企業佔了25家;擁有中國馳名商標54件,其中民營企業佔了48件;擁有中國名牌產品61隻,其中民營企業佔了54隻。
產業上的集聚優勢
紹興市把培育發展區域塊狀經濟作為加快發展民營經濟的著力點,逐步形成了「一鄉一業」或「幾鄉一品」的產業集群,民營企業依託塊狀經濟而成長,塊狀經濟因民營企業的發展而發展。紹興縣年產紡織面料20多億米,可以繞地球50多圈;嵊州市年產領帶3億條,產量已佔國內的80%、世界的33%,被譽為世界領帶之都;「襪業之鄉」———諸暨大唐鎮「萬台織機響,天下一雙襪」,年產襪子90億雙,全球人均一雙還多;諸暨市的珍珠、五金,上虞市的傘業,新昌的醫葯都在國際、國內市場均佔有極大的市場份額。2006年,全市38個特色塊狀經濟實現工業總產值2982.9億元、銷售收入2875.7億元、利稅275.6億元、出口交貨值521.9億元、技改投入164.3億元。其中銷售收入在100億元以上的塊狀經濟有7個:紹興縣的織造印染塊狀經濟749.1億元,化纖塊狀經濟156.5億元;諸暨市的五金製造業塊狀經濟330.1億元,襪業塊狀經濟240.1億元,織造業塊狀經濟222.1億元,鋁塑管材塊狀經濟162.5億元;嵊州市領帶塊狀經濟115.5億元。塊狀經濟已成為紹興打造成先進製造業基地的主陣地和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力的主體力量。
專業市場的依託優勢
民營企業的快速崛起和迅速發展,在國內外市場上造就了紹興黃酒、化纖紡織、染料、化學葯品、塑料薄膜、機電產品及一些日用消費品等比較明顯的產業優勢,而且呈現工業、商業互動發展的態勢,各具特色、工貿結合的專業化產業區和市場互為依託。全市各類市場發展到379個,全年市場商品成交額超千億元。如紹興的輕紡民營企業依託的中國輕紡城年實現成交額301億元。目前紹興6個縣(市、區)中具有特色產業的塊狀經濟,相應形成了122個專業市場,極大部分的產品銷售依託相應的專業市場,基地和市場互為依託,共同發展。如紹興輕紡、嵊州領帶、諸暨襪業和店口五金、上虞精細化工和傘業等聞名遐邇的「基地+市場」區域特色。
地域上的人文優勢
千百年來,紹興形成了獨特的區域傳統文化,特別是越王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卧薪嘗膽」精神激勵和影響著紹興人民,紹興民營企業家秉承這一精神,形成了精明、理性、內斂、務實、不事張揚、穩扎穩打的風格,這是推動紹興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文化基因。正是這種卧薪嘗膽、奮發圖強、敢作敢為、創新創業的「膽劍精神」,與紹興人精明務實的性格與大氣開放的氣度的有機結合,續寫著新時期的「膽劍篇」。紹興人民特別是紹興的民營企業家發揚「堅忍不拔、奮發圖強、崇尚科學、務實創新」的紹興精神,不斷創新創業創大業、謀事幹事干大事,是紹興民營經濟保持持續快速發展的內在基因。
❽ 紹興經濟發展情況
長期看肯定鏡湖新區會比較好,區位也是鏡湖新區好
❾ 紹興經濟發展如何本地人回答一下。
紿興龍頭產業的話是釀酒業,旅遊業和紡織貿易出口,紹興柯橋是亞洲最大的紡織品市場所在地
最繁華的是解放路中段,輻射開去包括勝利路,人民路,中興路和魯迅路等,這一塊是所謂的市區
房價的話市區在一萬以上,從環城路到三環線這塊在7000到10000之間,我家就在這塊偏三環的地方,在7500左右。袍江開發區的房子應該嘴便宜,其次是城南的。柯橋房價近幾年猛漲,和市區的持平了
紹興人的鄉土觀念比較強,習慣居住在本地,但一些人會在杭州或蕭山買房。紹興的有錢人都比較低調
❿ 紹興的經濟
唐代以前,會稽一直是浙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境內所產的越國青銅劍,漢代到三國的銅鏡,唐及其以後的陶瓷、茶葉,隋唐開始聞名的絲綢,南宋時進入全盛期的紹興黃酒等,質量、產量都曾名揚海內外。南宋紹興三十二年(1162),紹興府茶葉總產量達38.5萬多斤(《宋會要輯稿》)。明末清初,平水鎮逐漸成為浙東重要茶葉集散地。清末,每年從平水鎮運銷外洋的茶葉約為880萬斤,運銷國內的180萬斤(《會稽縣勸業所報告冊》)。同期,紹興黃酒每年釀造達30萬缸,計300萬壇(約7.5萬噸)。民國時期內憂外患,天災人禍,生產停滯,民生凋敝。據《中國實業志》記載,21年(1932),紹興、上虞、嵊縣、新昌、諸暨5縣茶葉總產量僅為16.71萬擔,紹興黃酒108萬壇(約2.70萬噸),蠶繭13.93萬擔,生豬飼養量6.22萬頭,糧食106422萬斤,其中紹興縣49390萬斤。紹興人口眾多,糧食不能自給,每年從蘇、皖、贛及省內金華、蘭溪、建德、桐廬等地運入2億斤左右。工業生產則更為薄弱,以當時較發達的紹興縣為例:」機制工業惟麵粉、碾米、電燈、絲襪四業,共12家,職工663人」(民國38年《紹興概況調查》);手工業6798家,從業人員24907人(酒坊203家從業人數無記載)。主要產品產量未見記載,而出口數為:錫箔320萬塊,紹酒108萬壇,茶葉12萬擔,腐乳13萬壇,各種綢緞(含官紗)19.5萬匹。據《浙江經濟年鑒》記載,至民國36年,工農業生產進一步萎縮,5縣糧食產量僅7.75億多斤,茶葉8.4萬擔,酒11285噸,錫箔90萬塊,春繭(收購量)8663擔。到解放前夕,紹興已陷入生產落後、百業蕭條、人民困苦的境地。1949年,全地區工農業總產值3.42億元,年人均僅153.4元。其中農業總產值2.62億元,佔76.52%,人均117.4元;工業總產值0.8億元,佔23.48%,人均36元。糧食總產量48.54萬噸,畝產114公斤,人均218公斤。發電量100萬千瓦時,黃酒1.26萬噸,棉布43.6萬米,綢緞54.29萬米,日用陶瓷7.87萬件。
紹興所屬五縣(市)全部進入全國綜合經濟實力百強縣行列。2012年紹興市工業經濟先抑後揚,農業生產平穩增長,工業增加值1738億元,比上年增長9.9%,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79億元,增長2.8%。生產總值(GDP)達到3620億元,比上年增長9.7%,人均GDP為73304元,增長9.4%。居民收入也實現較快增長,農村增速高於城鎮。
2012年,紹興市有效投資總體回穩,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723億元,比上年增長20.8%,其中工業投資881億元,比上年增長18.4%,總量居全省第一。基礎設施投資284億元,增長17.9%。社會消費穩重趨升,紹興市共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59億元,比上年增長15.1%,全年旅遊總收入506億元,接待遊客4935萬人次。
2013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3967億元,增長8.5%;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93億元,增長10.3%;固定資產投資2002億元,增長16.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18億元,增長13.8%;外貿出口279億美元,增長9.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454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9618元,分別增長9.6%和10.8%;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城鎮登記失業率2.9%;人口自然增長率0.05%。;預計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生產總值比例為2.1%。其中,生產總值增幅低於預期0.5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增幅分別低於預期0.4和0.2個百分點。 新石器時期,越人使用骨耜、木耜和木鋤,從事稻作生產,開創境內水稻栽培歷史。
夏代,「大越海濱之民,獨以鳥(島)田」(《越絕書》),「復隨陵陸而耕種,或逐禽鹿而給食」(《吳越春秋》),開墾沼澤平原和丘陵旱地,種植水稻、麥黍等糧食作物。
春秋戰國,越王句踐採用范蠡、計倪之策:「兵之要在於人,人之要在於谷」,把發展糧食生產作為強國之本。糧食作物擴大到粢、黍、赤豆、稻粟、麥、大豆、穬7類。東晉、南北朝,「墾起湖田」(《宋書·孔季恭傳》),出現一批地主庄園(別業),糧食種植面積進一步擴大。唐代,元稹在越州「命吏課郡人,冬築陂塘,春貯雨水,夏溉旱苗」,大量開發糧地。南宋,「仲秋種麥,春種八谷」,糧食種類增多。「處處稻分秧,家家麥登場」,全面推行麥稻兩熟制和麥肥(苜蓿)輪作制,糧食產量進一步增長。明萬曆年間(1573~1619),引入玉米、甘薯;清乾隆年間(1736~1795),引入馬鈴薯,旱糧迅速發展。民國時,糧食播種面積擴大。30年代,常年糧食播種面積為491.19萬畝,常年糧食總產量為1178.64萬擔,播種面積畝產240斤。但「紹興人口眾多,五穀出產雖豐,尚不能自給,豐年僅及全年需要額(供應量)之半,若遇荒年,則二三折不等」(民國22年《中國實業志》)。40年代初,日軍侵紹,農業生產遭受破壞。40年代後期,糧食生產恢復緩慢。 1949年,5縣耕地276.58萬畝,其中水田229.84萬畝,糧食播種面積425.18萬畝,總產量48.54萬噸,全年糧食畝產183公斤,播種面積畝產114公斤。50年代,以改革耕作制度為中心,形成三熟制為主體的耕作制度。1959年,糧食畝產331公斤,總產86.58萬噸,比1949年增長78.34%。60年代初,提倡復種指數越高越好、種植越早越好、播種越密越好,違反糧食作物生育規律,導致糧食減產。1962至1966年,開展群眾性科學實驗,實行科學種田,紹興縣東湖農場創造「良田、良制、良種、良法」四良配套經驗,被湖南省農業廳副廳長李炎巨譽為「遂成就東湖農學特色,在全國農業領域中獨樹一幟」。80年代,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農業技術分級培訓到戶,年培訓20萬左右人次,農民科學種田水平迅速提高。1990年,開展噸糧田工程建設,52.75萬畝畝產超噸糧,佔全省首位;增產糧食7.6萬噸,佔全省增產總數的五分之一以上。紹興市糧地222.45萬畝,糧食播種面積537.15萬畝,總產量186.20萬噸,畝產833公斤。紹興市是以糧食作物為主,經濟作物、蔬菜作物內容豐富,品種多樣的綜合農業種植區,又是以水稻生產為特色,雙季稻為主體的三熟制地區,擁有紹虞水網平原、新嵊盆地、三界—章鎮盆地和諸暨盆地「四大糧倉」。
2012年,紹興市農作物播種面積494.69萬畝,比上年增長0.9%,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77.23萬畝,增長0.5%。蔬菜、生豬、茶葉、淡水產品、花卉苗木等五大特色主導產業總產值126.84億元,占紹興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56.2%。農業龍頭企業進一步發展壯大,紹興市擁有各級各類農業龍頭企業1266家,同比增加58家,其中超億元企業64家,同比增加9家。至年末,紹興市農產品共有中國名牌產品12隻,中國馳名商標26隻,浙江名牌產品48隻,浙江著名商標65隻。現代農業和綠色農業發展取得較大成果。2010年有10個現代農業綜合區、27個主導產業示範區和39個特色農業精品園被批准列入省級現代農業創建點。新增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面積9.81萬畝,累計達到89.07萬畝。新發展規范化農民專業合作社149家,總數達1808家。紹興市共建立各類農業標准化示範區165個,示範推廣面積67萬畝;認證無公害農產品363隻、認證A級綠色食品53隻、認定無公害農產品產地409個,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產地面積116萬畝,其中新認證無公害農產品68個,新認證綠色食品9隻。 春秋時期,越國境內已有銅錫開采、兵器鑄造、釀酒、繅絲、綢織、麻織和陶瓷等業。東漢時期,境內成熟青瓷的燒製成功,奠定了會稽作為我國青瓷發祥地的地位;銅鏡製作工藝的 迅速提高,使會稽成為江南鑄鏡中心,並在三國時期達到全盛階段。晉代,會稽地區社會安定,經濟繁榮,造紙、陶瓷業加快發展。隋代,越州絲織品列為貢品。唐代越州所產之越羅、剡藤紙、越窯青瓷,名重朝野。越窯青瓷以其「類冰」、「類玉」質地,達到生產鼎峰期。 宋代,紹興府制葯業、食品加工業日趨興盛,釀酒業更為聞名,酒肆遍布街頭,「蓬 萊春」等名酒譽滿江南。明代,紹興府出現一批釀酒、醬園工場,腐乳開始銷往海外。清代,釀酒作坊增加,規模擴大,黃酒最高年產量達7萬多噸,一批大釀坊紛紛在北京、天津、上海、杭州等大城市開辦批發零售業務,同時銷往東南亞國家。平水珠茶以其優良品質,大批加 工出口歐美及東南亞地區。紹興城區南街和華舍、齊賢等農村集鎮盛產的官紗、綢、緞,紹興柯橋周家橋一帶出產的黑白紙扇,新昌、嵊縣的工藝竹編等,陸續銷往國外。
紹興的近代工業始於清末。光緒二十一年(1895),使用機器的開源永絲廠在會稽縣白 米堰(今中塘鄉)開業,為浙江省近代首批工業企業之一。民國初年,紹興城區金恆豐鐵工廠、建新修理機器鐵工廠、華光電氣股份有限公司,諸暨、嵊縣小型火力發電廠的建成,以及在此推動下發展起來的機器碾米、化工、印刷業,為紹興地區的現代工業奠定了基礎,並且促使傳統工業的改造和進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紹興地區各縣(市)人民政府一面盡快恢復生產,一面陸續新 辦紹興茶廠、新華印刷廠、新建染織廠、紹興酒廠、雲集酒廠,嵊縣新建機械修理廠,諸暨人民電廠,上虞利民米廠,新昌縣生產救濟院糧食加工廠等30餘家公有制工業企業,為以後的工業發展打下基礎。同時引導勢單力薄的私營小企業,實行私私合並;對火柴、肥皂、食油、毛 巾、棉布等生活必需品私營生產企業,從生產原料、資金及產品銷售等方面予以扶持,幫助克服困難,恢復生產,發展經濟,穩定社會。
1979年起,工業生產迅速發展,先後建成紹興彈力絲廠、浙江滌綸廠、諸暨毛紡織廠、浙江建築衛生陶瓷廠、新昌毛紡織總廠、華越微電子有限公司等一批現代化企業。至1990年,紹興市已擁有紡織、食品、機械、冶金、化工、建材、電子等20多個工業部門,初步形成以輕紡工業為主體,釀造為特色,紡織、機械、食品三大工業為支柱的工業體系。
2010年,紹興市工業經濟以開展省級工業轉型升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為契機,全力推進工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取得明顯成效。紹興市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8623.86億元,比2009年增長21%。其中:5545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6797.39億元,同比增長23.17%;完成銷售收入6993.85億元,同比增長23.08.73%;實現利稅588.87億元,其中利潤405.2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1.88%和35.77%,呈現效益增長高於產銷增長的良好發展態勢;完成出口交貨值1225.54億元,同比增長20.79%,繼續維持穩健增長勢頭;企業成本費用利潤率6.45%,比2009年提高0.65個百分點,工業經濟總體處於」較為景氣區間」。 紹興市主要開發區及新區紹興高新區管委會 袍江新區 鏡湖新區 嵊州經濟開發區紹興生態產業園 柯橋經濟開發區 紹興縣濱海工業區 新昌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諸暨經濟開發區 上虞經濟開發區 上虞杭州灣精細化工園區 參考資料來源 紹興地區貿易起源甚早,代有盛衰。早在戰國時期,大越城內就出現商事活動。范蠡經商「積著〔貯〕之理」,影響至今。秦漢時,城內商事活動已見記載,在郡城都亭橋有大市,越人於此為市,相傳即薊子訓賣葯處。東漢永建四年(129),吳、會分治,山陰成為會稽郡治,從此商業發展迅速。永和五年(140),會稽郡守馬臻主持修築鑒湖,為發展經濟奠定了基礎,加以漢代實施減賦政策,提倡「食貨並重」,境內商貿活動益見繁盛。三國吳赤烏八年(245)八月,孫權「遣校尉陳勛將屯田及作士三萬人,鑿句容中道,自小其至雲陽西城,通會(稽)市,作邸閣」。其時,會稽郡為全國最重要的銅鏡、青瓷器交易中心,越布、絲綢市場海外有名。唐代,國家盛平,經濟發達,越州城不僅是一州首府,又是浙江東道節度使駐所,儼然一大都會。其越瓷、交梭、白紗、花紗、輕容、吳絹等聞名全國,暢銷各地,有「杭州在唐,繁榮不及姑蘇、會稽兩郡」之說。南宋,建都臨安,紹興當時與金陵不相上下,成為首都以外的全國兩大城市之一。宋高宗在此駐蹕逾年,城市擴大,市容繁華,街衢整齊,交通便利,商業發達,茶葉交易已居全國第一。元、明、清時期,紹興手工業發展迅速,促使商業繁榮,尤其是絲綢、釀酒等業,在全國已居重要地位。
鴉片戰爭後,紹興市場開始出現洋貨,民族工業興起,商品種類增加,行業擴大,專業分細。清宣統三年(1911),城內有行棧290家,其中米行60家、棉花行27家、煤油行7家;有商店1719家,計74個行業,如米業、酒業、醬業、茶食業、南北貨業、百貨業、綢布業、鍾表業、金銀業、油燭業、茶漆業、銅錫業等。民國前期,商業又有所發展。民國25年(1936),紹興城區商業有103個行業,計4887家,資本總額940.1萬元,年營業額4828.8萬元。據37年7月21日《紹興工商報》載,紹興商會調查統計,時有商店2471家,從業4518人。
1956年,紹興市被批准實行全行業公私合營的有45個行業、5837戶、1.14萬人;直接過渡為國營商業的有98戶、331人;實行定股定息公私合營的有531戶、4325人;組織合作商店15個、79戶;合作小組361個、4713戶。此外,尚有416戶仍獨立經營,占總數的7.13%。
1978年起,改革商業管理體制,還權於企業;改革計劃體制,擴大非計劃商品供應;改革價格體制,開放商品價格。
1990年,紹興市社會農副產品收購總額212626萬元,比1978年增加8.21倍;社會商品零售總額358915萬元,比1978年增加6.3倍。紹興市零售商業機構48444個,為1978年的7.32倍;商業人員85605人,為1978年的3.59倍。紹興市商業零售機構中,國營和合作社商業佔6.44%,集體商業佔4.64%,個體商業佔88.92%。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中,國營和合作社商業佔56.96%,集體商業佔11.51%,個體商業佔31.53%。
交通
2012年,交通基礎設施項目投資額93.25億元,增長14.6%,投資額完成年度目標的124.33%。年末紹興市公路通車里程9081公里,同比增長0.02%。大力推進農村公路建設,投入資金8692萬元,完成農村聯網公路和通村公路建設目標任務。推進城鄉公交一體化,實施農村客運班線公交化改造,紹興市更新農村客運班車94輛,農村客運通達率99.2%。公路營業性客運量17314萬人次,周轉量45.88億人公里,分別比上年增長1.7%和1.4%;公路營業性貨運量7890萬噸,周轉量70.75億噸公里,兩者均比上年增長3.7%。
郵電
2012年郵電業務收入48.87億元,增長3.2%。年末城鄉固定電話用戶(含小靈通)201.80萬戶,固定電話主線普及率45.98號線/百人。年末行動電話用戶數(通話用戶)436.45萬戶,行動電話普及率99.44部/百人;互聯網用戶數(不含手機上網用戶)87.70萬戶。特快專遞業務發展迅速,全年特快專遞184.29萬件,同比增長11.8%。
金融
2012年年末紹興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4948.32億元,同比增長19.5%,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945.72億元,增長14.0%。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3934.27億元,同比增長19.3%,其中短期貸款2839.61億元,中長期貸款951.88億元,分別增長18.1%和29.9%。
外貿
2010年,紹興市外貿出口首次突破200億美元,達210.89億美元,比2009年增長33.80%,出口額佔全國總量的1.34%,佔比較2009年提高0.03個百分點。出口額在全國所有城市中排名第18位,增幅排名第6位;在地級市中排名第7位,增幅排名第4位。
紹興市共引進外資項目235個,新增合同外資14.46億美元,比2009年增長53.56%;實到外資9.53億美元,同比增長17.52%,完成預計目標8.41億美元的113.30%。其中,市區新批外資項目34個,新增合同外資2.13億美元,同比增長13.36%;實到外資1.47億美元,同比增長6.47%,完成預定目標的83.70%。除袍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外,紹興市其他縣(市)、開發區均超額完成了預定的目標,其中上虞市實際利用外資達3億美元,居各縣(市)之首。
紹興市新批境外投資企業164家,總投資額29885萬美元,其中中方投資額為28169萬美元,比2009年增長52.80%。紹興市已運營的107家境外投資企業總營業額106594萬美元,帶動出口98918萬美元,同比分別增長81.90%和87.50%。紹興市新簽承包勞務合同額52764萬美元,營業額50260萬美元,分別同比增長31.30%和18.50%。其中,實際境外工程營業額10095萬美元,同比增長11.70%。紹興市外派勞務49人次,期末在外人數30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