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誰知道如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
話題緣起:令人矚目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前夕,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明年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特別是要更加註重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更加註重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更加註重推進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增強經濟增長活力和動力,更加註重改善民生、保持社會和諧穩定,更加註重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這實質上指明了我國明年經濟工作的重點以及我國今後的發展戰略。雖然我國、我省經濟最困難的時刻已基本過去,但回升的基礎還有待鞏固。面對政府投資高增長難以持續、消費還不足以為經濟增長提供穩定動力、外需低迷短期也難以改觀的情況,後危機階段,我省必須把應對經濟短期波動與解決結構性矛盾結合起來,更加重視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切實轉變發展方式,通過擴大內需,保持經濟平穩快速發展。在政府高投入不可持續,出口嚴重受阻情況下,要保持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必須注意發揮市場啟動消費的作用,推動經濟增長的動力從以政府的高投入為主轉向以依靠投入與擴大消費相結合上來 把推動經濟增長的重心轉到啟動市場需求上來 廣東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宏觀處處長、研究員 譚炳才 當前,我國以及我省經濟已走過最困難時期,觸底反彈,進入了後危機時代。但經濟增長的基礎還不牢固,存在政府主導力量下降、經濟結構不協調、增長動力減弱、要素缺少互動性等突出問題。處在保增長、調結構、防通脹的關鍵時刻,要解決這些制約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除繼續發揮政府在應對危機中的主導作用外,更需要建立多種動力機制,尤其是要發揮我省市場機制完善的制度優勢,轉變政策導向,從直接的政策刺激轉向啟動市場需求上來,以促進經濟平穩運行。為此,關鍵是做到「三個及時三個轉向」。及時調整發展思路,把推動經濟增長的動力從依靠政府投入為主轉向投入與消費並舉目前,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嚴重失衡,投資一家獨大。今年上半年,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33.5%,投資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87.6%,拉動GDP增長6.2個百分點,貢獻率迄今最高。預計全年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會超過50%。我省情況與全國基本相似,估計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超過18%,高於近年來的平均水平。投入高增長主要是基於去年底開始實施的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的支持,政府投資主導經濟增長的特徵十分明顯。發展經濟學理論表明,長期依靠政府投資不可持續,再加上受金融危機影響,財政收入大幅減少,財政的長期支撐也受到限制。與此同時,受出口大幅回落影響,出口推動經濟增長的動力大大減弱,估計我省出口要在1-2年內恢復正常增長可能性不大。因此,在政府高投入不可持續,出口嚴重受阻情況下,要保持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必須及時調整宏觀調控政策,注意發揮市場啟動消費的作用,推動經濟增長的動力從以政府的高投入為主轉向依靠投入與擴大消費相結合上來。為確保這一宏觀政策的順利實施,在經濟企穩回升的基礎還不穩固情況下,經濟刺激政策短時期內不宜退出,但要注意防範預期通脹。及時啟動市場需求,把拉動消費的模式從拓市場促內銷轉向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為重心擴大消費需求,通過拓市場促內銷的做法無疑是十分正確的選擇。去年以來,我省在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為保增長作出了重大貢獻。但是,僅靠這一手段遠遠不夠。在我看來,啟動消費需求的根本在於增加居民收入,就是讓占絕大多數人的中間群體擁有購買商品的支付能力,即藏富於民。這迫切要求改變國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實現的路徑主要是提高兩個比例:一是大幅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第一次分配中的比例———勞動報酬收入,這是擴大最終消費的前提和基礎;二是適當提高民生支出在第二次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可通過財政轉移支付以健全醫療衛生和教育制度的形式,對貧困地區、弱勢人群進行補貼,使這類人群獲得隱性福利收入。提高這二個比例,無論是國家還是我省完全有能力做到。擴大消費需求還有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以市場化手段調動民間投資主體的積極性,扶持全民創業。啟動內需還要從增加有效供給和實現最終消費上做文章,目前主要是通過政策杠桿有效地啟動房地產、汽車、家電等大宗消費品的供給,使之成為推動消費轉型升級的龍頭。及時轉變發展方式,把產業發展模式從以傳統為主轉向以現代為主上世紀90年代末期,我省開始推動發展方式的轉變,但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是處於經濟上升周期,政府、企業、村集體都缺乏轉型升級的內在動力。去年以來,我省借力世界金融危機,大力推進「三促進一保持」和「雙轉移」,轉變發展方式取得重大突破,淘汰了大批落後產能,建立起一批富有競爭力的高端產業,生態經濟、低碳經濟、循環經濟應運而生,逐步取代傳統經濟,成為重點扶持發展的新的產業形態。我省發展方式初步轉型成功的事實證明,建設現代產業體系是轉變發展方式的核心。因此,加快推動經濟結構從傳統產業轉向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雙輪驅動」的現代產業,是我省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在應對危機保增長、構建未來經濟形態的大格局中,我省只要緊緊抓住市場取向不動搖、緊緊抓住轉變發展方式不動搖、緊緊抓住發展現代產業不動搖,定能率先擺脫危機,率先轉型升級,在爭當全國改革發展排頭兵方面再立新功! 繼續實施刺激經濟計劃推動產業結構調整 華南師范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楊永華市場機制的作用也會使產業結構緩慢地調整,但如果政府出手會加速產業結構調整的強度和速度。政府對產能明顯過剩的產業要干預,對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產業要運用財政手段和貨幣政策進行有力支持一年前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作出的保增長,實施刺激經濟的一攬子計劃已經取得重大成效。在這樣的形勢下,有觀點認為我們可以改變刺激經濟的政策取向。我認為,不宜改變政策取向,需要繼續實行適度的刺激經濟政策。比如調整產業結構的任務實際上並沒有完成,政府要繼續大力推動並在其中發揮作用。產業結構的突出問題:部分產業產能過剩、出口產業比重過大金融危機給我們的一個教訓,就是要調整不合理的產業結構。產業結構不合理的一個突出問題是,一部分產業的產能過剩,不但鋼鐵、水泥等傳統產業重復建設,而且風電設備、多晶硅等新興產業也出現了重復建設,導致產能過剩。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另一個突出問題是出口產業比重過大。出口產業的比重過大,這在大國中是不多見的。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貿易依存度處於20%—45%之間,比如美國的貿易依存度很少超過25%,美國卻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國家。美國經濟學家錢納里的研究結論是,大國的貿易依存度不大,這是因為貿易依存度與人口規模和人口密度有關,它隨一國人口的增大而下降。按照這樣的理論,中國既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貿易依存度應該不會很大,但事實上中國的貿易依存度卻在不斷上升之中,從1978年的不到10%上升到2007年的近70%,其中原因是國內居民需求沒有與經濟增長一同上升。中國人口雖然很多,但是人均購買力有限,即內需不足。出口產業比重偏大是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引致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產業結構,為什麼多年調整仍然嚴重不合理?這是中國產業結構受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約束所致。這種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的特點是:靠國際市場刺激生產、靠投資推動經濟增長、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很低(內需不足可以用消費率來表示,2007年我國消費率為35%,不到國際平均水平80%左右的一半)。內需不足實際上是外銷過大的條件。中國出口產品的較大比例是製造業提供的勞動密集型產品,這就是說,中國出口競爭力主要靠廉價的勞動力而不是資本和技術因素。為了保住外銷市場,並且能夠不斷增長,就壓低勞動者的工資。所以低工資是支持外銷的重要舉措,是外銷迅速增長的重要條件。有的研究者認為,中國的比較優勢在於廉價勞動力,提高了勞動者的工資,中國就不可能有比較優勢。這個看法是對的,問題是為了保持這樣的外銷市場,難道可以一直實行低工資制度?出口產業的比重偏大,容易受到國際經濟波動的沖擊。比如這次金融危機導致出口銳減,生產出口產品的企業出現了產能嚴重過剩。雖然內銷產業也存在著產能過剩,但是,出口產業的產能過剩與內銷產業的產能過剩是有區別的。出口產業的產能過剩主要受金融危機的影響造成的,內銷產業的產能過剩主要是內需不足造成的。政府刺激經濟有利於產業結構調整政府需要繼續實施刺激經濟計劃,推動不合理的產業結構調整。第一,要繼續充分發揮產業政策的作用。就目前的產業情況來看,相當數量產業的產品是沒有市場或者說市場容量不大的,就是說存在著嚴重的設備閑置,這在出口產業中表現得特別明顯。只要拿不到訂單,轟鳴的機器聲立刻停下來。一部分產業的產品具有良好的市場潛力,一部分產業處於產品供求大致相當的狀態。如果政府不出手,市場機制的作用也會使產業結構緩慢地調整,但這樣也許會付出巨大的代價。如果政府出手進行強有力的干預,就會加速產業結構的調整強度和調整速度。政府對產能過剩十分明顯的產業要進行干預,對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產業要動用財政手段和貨幣政策進行有力支持。第二,政府要繼續運用積極的財政政策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在金融危機面前的關鍵是要把企業救活,讓它們能夠活下來。有人說,從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得出的經驗是「剩者為王」。外銷企業在危機中能夠活下來就有希望,危機過後就能發展,這是有道理的。第三,政府採取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來支持產業結構的調整。為了配合投資政策的實施,政府可以運用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是有一個限度的,這個限度就是不能出現通貨膨脹現象。我看最近一段時間內還不會出現通脹,還可以執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 擴內需、調結構的政策基調不能變 暨南大學經濟學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劉金山 當前的政策微調要尊重機理變化,熨平短期波動,服務長期發展,慎對外部沖擊判斷政策轉向的關鍵點:經濟運行的機理有沒有發生實質性變化、政策效應有沒有充分顯現、外部沖擊發生什麼變化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即將召開之際,關於明年宏觀調控政策取向尤其是後危機時代宏觀經濟政策能否以及怎樣「軟著陸」的爭論甚囂塵上。其實,宏觀調控,既是科學,又是藝術。這種科學與藝術完美結合的最高境界,是實現一項政策的完美生命周期:通過對經濟形勢的變化及准確預判,出台相關政策,政策效應顯現,政策目標實現,政策工具微調,政策實質淡出,政策取向轉型,根據經濟形勢變化出台新的(可能是完全相反的)經濟政策。其關鍵在於三個階段:微調,淡出,轉向。回顧1993年以來幾次宏觀經濟政策的轉向,我們可以發現,實行政策轉向的判斷關鍵點在於:經濟運行的機理有沒有發生實質性變化,這是根本;政策效應有沒有充分顯現,這是條件;外部沖擊發生什麼變化,這是約束。先微調,待經濟成長的自主力量增強後再淡出,何時轉向則要依約束條件的變化而定基於此,當前的宏觀經濟政策面臨的形勢是:經濟運行的機理有所變化,經濟在一定程度上復甦,但還沒有根本性改變,基於市場力量的微觀主體運營活力有待進一步提升;政策力度大,政策效應初步顯現,但政策退出後,誰來支撐經濟復甦、會不會二次探底?都充滿著不確定性;貿易摩擦加劇,外部需求的疲軟狀態還沒有根本性改變,熱錢加速流入釋放的巨量貨幣又形成了通貨膨脹壓力。這意味著,下一階段宏觀經濟政策的節奏、力度和取向的把握要慎之又慎。要先微調,待經濟成長的自主力量增強後再淡出,至於何時轉向,則要依約束條件的變化而定。根據政策的連續性與穩定性以及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短期與長期問題,「擴內需、調結構」的政策基調不會變;根據近期物價上漲的新情況,防通脹(或防通脹預期)會在具體政策中有所體現。難點在於:怎樣進行微調?擴內需重在居民消費,調結構的主體是企業,防通脹的重點在熱錢流入形成的沖擊擴內需,擴什麼,靠什麼?擴內需,平穩投資,緩解產能過剩壓力;重在消費,提高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持續貢獻至關重要。擴消費,重在居民消費。居民消費,一方面在於支付能力的持續增加,在於收入來源的多元化;另一方面在於拓展基本公共服務覆蓋面,完善消費環境與配套措施,便於消費升級。居民消費傾向的變化,與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程度及由此形成的制度預期密切相關。不同階層間、地區間、城鄉間的收入差距過大,會抑制整體內需的持續增長,收入分配體制亟待完善。調結構,調什麼,靠什麼?理順外需與內需的關系,實現良性互動,內需為主;理順投資與消費的關系,消費變數要越來越獨立;理順項目投資與產能過剩的關系,資金預算硬約束一定要形成;理順短期波動與長期發展的關系,短期行為要服務於長期發展;理順城鄉關系,城市化與真正意義上的農民市民化需要持續推進;理順地區關系,財政轉移支付重要,地區間的產業聯系與產業規劃更重要。這一切的調整,靠什麼?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企業為主體。企業是結構調整的自主力量,政府規劃、構建平台、完善服務、信息預警等增進市場的工作必不可少。防通脹,防什麼,靠什麼?目前,基於稀缺性和供求關系變化而出現的水、電、煤、油、氣、熱等價格的上調,是防通脹時考慮的因素,但不是防通脹的重點,這些方面重要的是推進價格改革,建立和形成一套更能反映市場運行規則的價格機制與價格體系,旨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實現產業轉型和消費行為模式轉變。防通脹的重點在於熱錢流入沖擊產生的貨幣量對通貨膨脹形成的壓力。這需要一方面加強對非正常資金流入的監管,另一方面運用對沖手段化解這種貨幣沖擊。此時,慎用加息政策,因為在進一步升值預期下加息會加劇熱錢流入,反而不易於控制貨幣量,卻抑制了企業的恢復性成長。
㈡ 如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高一政治題
1、把高新技術投入作為經濟發展的動力源,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迅速發展,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舉措。
2、把改善需求結構、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城鎮化作為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點。
3、優化產業結構,就是實行更加有利於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強化需求導向,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健康發展,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壯大,合理布局建設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
4、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就是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大力促進中西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
5、推進城鎮化,就是科學規劃城市群規模和布局,增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吸納就業、人口聚集功能。加快改革戶籍制度,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
拓展資料: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關系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
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再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是我們黨對我國現代化發展階段的敏銳洞察,是繼續推進中國現代化航船的戰略抉擇。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關系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
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主攻方向,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重要支撐,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重要著力點,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強大動力。這「五個堅持」,指明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方向和重點,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反映了對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規律性認識。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公報指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一場深刻變革,必須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各領域。之所以如此,是因為:
第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改革開放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解放思想的過程,如果說以前歷次思想解放更多是尋求政策層面的突破,要求體制松綁,那麼現在解放思想更多地需要提高全國各族人民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的思想、文化、教育素質,更快地適應科學發展。
思想的解放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需要我們深入地刻苦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與傳統的不合時宜的思想和觀念決裂,特別是與一味追求經濟增長而不顧及環境和社會代價的傳統思想決裂。
第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然涉及到各個方面的切身利益,如何處理好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個人利益與社會、國家利益,需要審慎處理,處理好了社會就穩定,處理不好就會成為社會不穩定的源泉,最終殃及全社會。
第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需要加快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科技進步和創新將給人類社會生活帶來巨大變化。當前人類社會正在經歷一次新的科學技術革命,范圍之廣、程度之深前所未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既需要依靠科學技術進步,同時又將深刻地改變人類的命運,我們難以想像5年之後、10年之後、20年之後的世界是什麼樣子。
第四,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並不僅僅意味著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更多的是要解決人與經濟、經濟與社會、經濟與資源、經濟與環境、經濟與文化等一系列各個層面的問題,而且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一個無止境的過程,要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
㈢ 試述我國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對外經濟發展方式應如何轉變
我國對外經濟發展戰略的主要目標,應該從單純的追求GDP增長轉向提高國民社會福利水平。這一目標並不否認促進GDP增長的必要性,因為一國GDP的增長是提高國民社會福利水平的主要途徑。然而,我們在追求GDP增長的同時,必須考慮為此所付出的代價。否則就會陷入只有經濟增長,沒有經濟發展的怪圈。國民社會福利水平的提高最終需要反映為個人收入的增加和社會財富的增加。如果說個人收入是一個流量的話,那麼財富反映的則是存量。除了收入和財富的增加,國民社會福利水平的高低還取決於良好的自然環境、生活環境、社會環境等等。
為此,在國際經濟領域,除了獲取更多的市場准入機會(以促進出口拉動經濟增長)和引進外部資本之外,至少還必須關注下述目標:第一,貿易條件的改善。改善貿易條件意味著貿易所帶來的直接收益增加。第二,獲取先進的外部技術,並與自主創新形成良好的互動機制。這是發展中國家擺脫被「鎖定」在國際分工低水平鏈條上的必要條件,同時也是實現可持續經濟增長的必要條件。第三,擴大對國際經濟規則制定過程的影響力。作為大國,中國具備參與影響國際經濟規則制定的能力,同時中國也需要在國際經濟事務中維護自身利益。第四,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經濟全球化時代,國家經濟安全的衡量標准和實現手段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國際范圍內,大國與小國對經濟安全的界定也有很大差異。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意識形態仍然是國際經濟事務影響因素的前提下,維護我們的國家經濟安全是至關重要的。
一國對外經濟發展戰略的各種目標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其中某一個目標受到損害都會危及到根本目標的實現。
㈣ 結合當前經濟形式,談談如何加強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央果斷地採取了一系列應對措施。這些措施已經開始見到成效。由於中央財政投資在帶動銀行貸款、帶動社會投資、帶動居民消費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去年下半年以來經濟增速持續下滑的趨勢初步得到遏制。但是,形勢依然嚴峻。近年來,我國出口總額已接近國內市場消費品零售總額。在這種情況下,出口由前幾年的年均增長20%左右轉為大幅下降,對實現全年經濟增長目標造成了很大困難。預計年內發達國家經濟難以復甦,我國全年出口將下降5%—10%。因此,實現全年經濟增長目標,除了穩定出口,關鍵還在於擴大內需的力度能否彌補出口下降的影響。而擴大內需政策能否在近期和長遠都發揮作用,財力支持和政策效能是否具有可持續性,則取決於能否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也就是說,只有擴大內需政策在推動發展方式轉變上取得突破性進展,我們才能從根本上戰勝國際金融危機,真正實現變壓力為動力、化挑戰為機遇,不僅在今年而且在今後一個較長時期把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勢頭保持下去。
調整需求結構,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
轉變發展方式是黨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戰略,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舉措。轉變發展方式中的第一個轉變,就是調整需求結構,堅持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這是針對我國經濟結構中消費與投資、內需與外需比例嚴重失衡的局面提出來的。面對國際金融危機造成出口大幅下降的局面,實現這一轉變具有很強的緊迫性。
居民消費率過低、投資率過高,是我國經濟重大比例關系不協調的突出表現。2007年,我國居民消費率為35.4%,與歷史最高水平1985年的52%相比,下降近17個百分點;與發達國家相比,相差30個百分點左右。與低消費率相對應,2003年—2007年,投資率年均達到42.4%,是歷史上最高的時期。特別是鋼鐵、水泥、電解鋁、房地產等行業投資增長過快,出現了生產能力過剩的局面。如果消費市場不能相應擴大,由此形成的無效投資和銀行呆壞賬必然增加,將直接影響經濟持續平穩較快發展。出口連年大幅增長帶來的貿易摩擦增加、順差擴大、國際收支不平衡等,也影響著宏觀經濟穩定。經濟增長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消費的貢獻率偏低,大量生產能力閑置,已成為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主要制約因素。
提高居民消費率,降低投資率,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是當前宏觀調控的一項重大任務。一是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著力提高中低收入者特別是農民的收入。二是擴大消費領域,促進消費由生存型向發展型、享受型轉變。積極培育新的消費熱點,滿足多層次的消費需求。三是擴大消費信貸,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和完善個人消費信貸徵信體系,優化消費信貸市場環境。加快推進教育和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減輕居民教育、醫療負擔。擴大養老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的覆蓋面,盡快解決農民工保險賬戶轉移接續問題。四是圍繞消費結構升級的要求調整投資結構,改善消費環境。加快建設以鐵路為重點的現代綜合運輸體系,加強文化、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新一代互聯網建設,促進互聯網、通信網、廣播電視網三網融合。大力提高農村自來水普及率,完善農村電網,加快鄉村道路建設,擴大「家電下鄉」財政補貼品種。五是把促進房市、車市、股市聯動發展作為擴大消費的戰略重點。房市、車市在一定程度上受股市影響。為保持股市穩定健康發展,應在加強基礎性制度建設的同時,改善對股市供求總量的調控,避免大起大落。同時,通過資本市場的穩定和繁榮支撐房市、車市的持續繁榮,使房地產業和汽車產業成為拉動國民經濟長期增長的支柱產業。如果通過採取多種措施,用3年左右的時間將居民收入佔GDP的比重和居民消費率分別提高10個和15個百分點,達到55%和50%,接近改革開放以來最高水平1985年的56%和52%,就意味著每年將有5萬億元以上的商品由用於投資和出口轉變為居民消費,不僅經濟結構將得到改善,而且人民生活水平將有較大提高。這也是堅持以人為本、推動科學發展的重要舉措和根本目的。
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發展方式的第二個轉變,就是改變經濟增長過度依賴第二產業的狀況,加快第三產業發展,使一、二、三次產業結構相協調。第三產業發展滯後,是產業結構中的突出問題。2008年,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僅為40.1%,第三產業從業人員佔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僅為33.2%,不僅遠低於發達國家,而且低於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第三產業落後,造成就業矛盾突出,制約經濟發展。
在第三產業中,嚴重落後的有三個方面:一是研發、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後。在發達國家,圍繞科技研發形成了包括知識產權市場、人才市場、信息市場、風險投資市場、技術培訓市場的技術進步服務體系,為企業技術研發提供全方位服務。我國技術市場盡管發展較快,但遠遠滿足不了企業需要,與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要求相距甚遠。同時,物流業發展落後,專業化、社會化水平低,造成物流成本較高。發達國家的流通成本一般佔GDP10%以下,我國則高達18%。把相同的貨物從成都運到上海,比從德國漢堡運到上海的成本還要高。扶持、壯大物流業,建立跨國、跨地域的現代物流體系,建立一批物流中心,發展一批物流企業,已成為當務之急。二是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後。在發達國家,會計、審計、法律、咨詢、監理、徵信、認證、價格評估、招標投標等市場中介服務組織比較完善,從業人員眾多,在許多方面代替了政府的一些職能,對規范市場秩序、促進公平競爭發揮著重要作用。作為加劇美國金融危機的重大事件,信用等級被評為A+的雷曼兄弟公司瞬間倒閉,正是監管缺失、信用評級機構喪失職業道德的結果。我們應以此為反面教材,打破對國外市場中介機構的迷信,加快建立現代市場中介服務體系,為國內外客戶提供高質量服務。三是社區服務業發展滯後。在發達國家,社區服務是吸納勞動力就業的重要領域。社區服務的內容很廣,包括教育、醫療、家政、體育、健身、心理咨詢等。我國社區服務業剛剛起步,居民的許多服務需求得不到滿足,而大量勞動力就業困難,這個矛盾可以通過發展社區服務業來解決。目前,不少城市已有一些辦得很好的社區,並涌現出一批優秀社區工作者,在構建和諧社會、解決就業矛盾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優化要素結構,以自主創新帶動產業升級
發展方式的第三個轉變,就是實現經濟增長從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一些地區和企業卻能逆勢而上,奧秘就在於它們注重技術研發投入,開發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商品,提高了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競爭力和市場佔有率。比如,深圳市在全國經濟增速下降的情況下發展勢頭強勁,主要原因就在於通過多年來的努力,形成了鼓勵技術研發的政策環境,培育起一批高技術企業,成功實現了由外資企業為主向內資高技術企業為主、由加工貿易為主向一般貿易為主的轉變,走出了一條以自主創新帶動產業升級的道路。又如,深圳華為公司每年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10%,全公司近一半人員搞研發,去年申請國際專利數量在全球企業中躍居首位,合同銷售額增長40%以上。我國不少城市的科技資源要優於深圳,許多企業特別是大型國有企業的科技資源要優於華為,只要能像深圳和華為那樣建立技術進步機制,把廣大技術人員的創造智慧充分激發出來,就能開辟新的發展空間。
推動自主創新,需要高度重視管理和創新人才隊伍建設。管理與技術是驅動經濟發展的兩個車輪。應根據開展國際化經營和全球競爭的需要,努力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創新管理體制和機制。學校應注重培養創新型人才,企業應建立和培養技術創新隊伍,並為科技人員開展發明創造搭建良好平台。
創造出口需求,千方百計遏制出口下滑
在發達國家經濟衰退、進口需求減少的情況下,我們應採取有效措施,通過多種途徑穩定和擴大出口需求,盡快扭轉出口下降趨勢,緩解經濟增長和就業壓力。
當前,應利用我國外匯儲備充足、生產能力過剩的有利條件,通過資本輸出創造出口需求。一是通過擴大海外能源、資源投資,帶動設備和勞務出口。鼓勵大型企業和中小型企業「走出去」,到海外取得較多的能源、資源勘探權、開發權。通過增加海外投資,帶動地質勘探設備、資源開發設備和技術勞務出口。這也有利於滿足我國經濟發展對能源、資源日益增長的需求。二是通過擴大政府對外援助貸款,帶動相關物資和勞務出口。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亞洲、非洲、拉美一些國家基礎設施落後、能源供給不足,如能適當增加對這些國家的貸款援助,擴大貨幣互換規模,對擴大出口將起到重要的拉動作用。三是通過鼓勵企業到海外發展加工貿易,帶動國內零部件和原材料出口。我國製造業特別是輕紡工業、汽車工業等領域,已經具備在海外投資設廠的能力。通過海外投資,像當年外商在我國發展「三來一補」那樣發展加工貿易,將能有效地拉動出口。四是通過提供人民幣貸款,擴大海外經銷商對我國商品的進口。國際金融危機使國外金融機構受到沉重打擊,許多經營中國商品的經銷商因缺乏流動資金而減少了進口。鼓勵我國銀行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對海外中國商品進口商提供人民幣貸款,可對我國商品出口起到支持作用。五是通過增加買方信貸,擴大電力設備、工程機械、機床、船舶、輕紡設備等機電產品出口。我國機電產品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和明顯的比較優勢,機電工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產能過剩壓力,企業有擴大出口的動力。通過買方信貸支持機電產品擴大出口,有助於緩解出口下滑趨勢。
㈤ 如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關系我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大局,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根本要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路,是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化資源配置方式,打造合格的市場主體,推進科技創新市場化,創造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政策環境,從而在市場競爭中,實現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要從以下五個方面著力推進:
一、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優化資源配置。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這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基本前提。一是加快政府投資體制改革。明確界定政府投資的職責和范圍,優化政府投資結構,政府投資加快從競爭領域退出,轉為主要用於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創新政府投資運作機制,積極推廣"代建制"等市場化運作模式,提高政府投資利用效率。二是進一步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減少行政審批和對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轉為更加註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對企業投資項目政府一律不再審批,政府僅從外部性、公共性、合規性方面對企業投資項目予以核准或備案,履行好對重大項目規劃協調、發布行業信息等服務職能。
二、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打造合格的市場主體。只有理性、合格的市場主體,才能有降低成本、追求技術進步、實現利潤最大化的內在動力,這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載體。深化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積極引入國內外有實力的戰略投資者,形成多元投資主體,改善公司治理結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繼續推動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做好政策性關閉破產,國有經濟要從一般性競爭領域退出,逐步向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增強國有經濟控制力和影響力。深化鐵路、郵政等壟斷行業改革,實行政資分開、政企分開,引入競爭機制,積極推進特許經營模式。加快開展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試點,規范國家與國有企業的分配關系,體現政府的所有者權益。破除體制障礙,推進公平準入和改善融資條件,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三、推進科技體制改革,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動力。有效的科技體制將為科技進步與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供體制保障。要大力推進科技體制市場化改革,統籌不同所有制單位的科研投入,改變長期存在的所有制歧視和部門壁壘問題,支持教育體制改革,推動科技教育事業真正面向世界、面向市場、面向現代化。要全面落實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實施基礎研究、高技術研究和科技支撐計劃,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重點建設一批國家實驗室、國家工程中心,加強科技基礎能力建設。要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要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要創新產業研發資金的投入機制,擴大創業風險投資試點范圍,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四、加強環境資源制度建設,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加強節能環保,構建能源資源等生產要素投入的約束機制,這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條件。發展生產要素市場,建立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和市場供求關系的要素和資源價格形成機制,逐步取消壟斷行業產品的行政定價機制,相應建立與完善價格調整聽證制度。建立落後產能的退出機制,加快淘汰高耗能行業落後產能。著力推進建築節能、高效照明產品推廣等十大重點節能工程,增強節能能力。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循環利用資源和治理污染的先進適用技術,提高科技進步對節能減排的貢獻。繼續做好"三河三湖"和松花江等重點流域污染防治工作,實施渤海環境保護總體規劃和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方案。扎實推進節能減排報告、審計和能效標識工作,加強環境監管能力建設,完善能源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獎懲機制。發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新能源在能源供應中的比重。建立節能減排市場化運作機制,按照補償治理成本的原則,提高污水處理收費標准,實現治污成本內部化。
五、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提供製度與政策環境。優化財稅等政策設計與制度安排,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優良的政策環境。建立有利於科學發展的財稅制度,加快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完善省以下財政管理體制,積極推行"省直管縣"和"鄉財縣管"等財政管理改革,完善地方稅制,逐步建立財力向基層傾斜的機制,增強基層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引導地方政府由過於重視發展工業項目向重視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方面轉變。繼續運用出口退稅和關稅政策限制"兩高一資"和相關資源性產品出口,推進資源稅、燃油稅改革,加快擴大增值稅轉型試點,研究制定在全國范圍內實施的方案,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良好稅收環境。繼續深化銀行業改革,加快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按照市場經濟原則,完善銀行內部法人治理結構,使其真正成為企業化運作的商業銀行,切實提高銀行自身經營效率,促進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㈥ (高中政治題)如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第一,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把調整經濟結構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重點,按照優化需求結構、供給結構、要素投入結構的方向和基本要求,加快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加快調整城鄉結構,加快推進城鎮化,加快調整區域經濟結構和國土開發空間結構,既著眼於化解過去積累的矛盾和問題,又為經濟不斷邁上新台階、長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創造條件。第二,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適應需求結構變化趨勢,完善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推進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服務業,促進三次產業在更高水平上協同發展,全面提升產業技術水平和國際競爭力。第三,加快推進自主創新,緊緊抓住新一輪世界科技革命帶來的戰略機遇,更加註重自主創新,加快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加快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宏大的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謀求經濟長遠發展主動權、形成長期競爭優勢,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第四,加快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加快構建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加快推進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大幅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幅降低農業生產經營成本,大幅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全面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第五,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大力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加快推進節能減排,加快污染防治,加快建立資源節約型技術體系和生產體系,加快實施生態工程,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第六,加快推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針對社會發展和民生領域的突出問題,大力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加快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加快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加快發展面向民生的公益性社會服務,更好推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第七,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在重視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的同時,堅持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快發展經營性文化產業,加快開拓文化市場。第八,加快推進對外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統籌好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加快調整出口貿易結構,加快調整進口貿易結構,加快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平,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不斷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
[1] [2] [3] [4]
㈦ 如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途徑,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主要是要做到「一個立足點」「四個著力」「五個更多依靠」:
第一,把提高質量和效益作為推動發展的立足點。必須克服重規模輕質量、重速度輕效益的傾向,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真正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努力降低資源能源消耗和提高勞動生產率,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水平。
第二,做到「四個著力」。
1、著力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新活力。企業是最重要的市場主體,只有企業充滿活力,整個經濟才會有勃勃生機。
2、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只有形成有利於創新的體制機制,才能實現科學發展。
3、著力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現代產業體系猶如一個國民經濟有機體的軀乾和骨架,軀干骨架搭建合理,有機體才堅實有力、健康發展。
4、著力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只有在競爭中不斷形成新優勢,才會立於不敗之地。「四個著力」指明了新的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內容,明確了不斷增強我國長期發展後勁的路徑,體現了我國經濟發展全方位的戰略選擇。
第三,「五個更多依靠」。
1、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投資、出口、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由於國際經濟形勢和國內經濟發展階段的變化,依靠投資或者出口拉動經濟增長難以持續,必須依賴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的協同作用,特別是更多依靠和發揮內需,尤其是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把經濟增長建立在內需持續擴大、民生不斷改善的基礎之上。
2、更多依靠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帶動。不斷升級和優化是產業發展的一般規律,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產業發展的方向。要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更多依靠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帶動經濟發展是提升中國經濟質量和後勁的必然選擇。
3、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驅動。我國經濟發展由於過度依賴生產要素數量投入,,各項要素的技術含量不高,科技進步和創新的貢獻有限。必須改變這種狀況,逐步形成以科技進步和創新為核心的新的增長動力。
4、更多依靠節約資源和循環經濟推動。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短缺,在快速發展中資源、環境壓力巨大,通過資源節約和循環經濟推動經濟發展成為必然要求。
5、更多依靠城鄉區域發展協調互動。逐步改善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狀況,實現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良性互動、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