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國家發改委關於2015年經濟發展安排想法

國家發改委關於2015年經濟發展安排想法

發布時間:2021-02-21 17:16:30

1. 2015年,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發生了哪些變化

上海,早晨7點,李阿姨已經和老姐妹們相約在上海自貿區大門口,你一言我一語,討論著各自要淘的「洋貨」。上海自貿區成立以來,這樣的情景常見,享受消費紅利的市民越來越多。改善消費結構,促進消費升級,路徑越來越清晰。
從上海沿長江朔流而上1000多公里,江城武漢,盾構機操作師小趙,此時正往地鐵8號線工地走。今年6月底,國家發改委再次批復武漢市軌道交通第三期規劃,國家的投資更側重支持經濟投資缺口腹地。
距離武漢4000多公里的大西北,中國和哈薩克邊境口岸霍爾果斯,大型貨車在晨曦中來來往往。這座絲綢之路經濟帶上最年輕的城市,設有我國首個跨境邊境合作中心。我國的建材、電子、紡織等商品正源源不斷地出口到中亞、西亞市場。
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從內到外,消費、投資、出口正在形成一盤大棋局。這盤棋該怎麼下,「三駕馬車」的定位非常重要。在轉型有陣痛、發展遇關口的時刻,「三駕馬車」只有協同發力,才能形成混合動力,促進經濟順利換擋,提質增效。
消費者:速度很快,馬上就可以下單、支付,付錢,立即驗證一下就可以。
這是北京市民李霞正在購物,大到傢具,小到水果,她都習慣了網上下單。我們幾乎每天都要消費,但我們有多長時間沒掏過錢包了?移動互聯讓隨時隨地消費成為可能,錢包的作用變得越來越小,逛超市、吃飯、打車、旅遊,動動手指就能搞定。上半年的數據,網路消費增速是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的近4倍。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說,這說明消費結構正在改變。
盛來運:居民消費結構正在由吃、穿等「生存型」消費,向以住、行、教育、旅遊等發展型和享受型消費過渡,另外信息消費也有巨大的空間。消費成長空間還比較大。
消費的成長空間,還在兩個很火的產業體現出來。
一是旅遊,二是電影。今年上半年,國內旅遊人數已經超過20億人次,旅遊消費總額創歷史新高。一位掙扎在九寨溝人海中的遊客發微博說,避暑游成了人海大戰。
電影市場也紅火得很。《捉妖記》《大聖歸來》甚至延長放映檔期,《捉妖記》的票房達到20億元,超過《阿凡達》。上半年全國電影總票房超過200億元,同比增加將近50%。
消費已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今年上半年,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4.4%。現在的問題是,如何讓消費這駕馬車繼續保持「一馬當先」?培育和壯大新的消費熱點成為共識。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國際合作室主任張建平分析,新的消費熱點代表未來消費升級方向,是需求的「富礦」,蘊藏巨大潛力。
張建平:在不同的領域,這樣的消費新亮點肯定要朝著消費的更高的品質、更高的質量保證、更高的技術支持和更好的服務質量這些方向去挖掘。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則提出,要讓消費這駕馬車更「給力」,最重要的是提高收入水平,同時降低基本物價。說白了,要讓老百姓有錢消費、敢消費。從上半年的數據看,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萬0931元,同比名義增長9%,繼續「跑贏」GDP增速。
遲福林:有兩條特別重要,一是努力提高收入水平的同時,我們的基本物價保持一定水平,能夠讓大家敢於消費;第二、公共服務和產品的供給,我們的公共服務、公共產品供給和需求比差距還很大。
說到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供給,就必須說到另一駕「馬車」:投資。投資是春種,沒有春種,哪來秋收?但是,我們需要的投資不是「大水漫灌」式的亂投資,而是有效投資,要先搞清楚「投什麼、誰來投、怎麼投」,這樣的投資,才是我們需要的。
今年上半年,我國房地產市場逐步回暖。但亮麗數據的背後,「鬼城」現象仍然存在。
在內蒙鄂爾多斯,聳立著一座耗資50億元的新城,2010年建成後就被曝幾乎無人居住。今年全國兩會上,鄂爾多斯市長回應:至少還有三年時間才能消化。有經濟學家指出,這是典型的不考慮消費需求的「過剩投資」。中國人民大學國家戰略與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強調,有消費配合的投資才會有意義。
劉元春:政府應該針對有中長期規劃項目,給予有前瞻性的投入,而不是簡單地等消費自身「漲起來」。
和消費需求配合,還要和未來方向結合。繼去年推出七大類工程包後,國家發改委今年再推出製造業六大領域工程包,涉及高端技術等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領域。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說,這意味著當下的投資越來越注重與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相結合。
趙錫軍:我們現在要做的工作就是,怎樣把作為製造業大國的優勢轉變和升級為製造業強國的優勢,核心就是競爭力要發生深刻變化。
消費一馬當先,投資相對穩定。和它們比起來,今年上半年,「出口」這駕馬車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負的2.9%,面臨的挑戰不小。
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低迷、發達國家製造業逐漸回歸,國際市場需求減弱。逆風之下,出口如何逆襲?中國農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向松祚的建議是,從「拼價格」轉為「拼內功」。
向松祚:中國這些出口行業,特別是服裝、鞋帽、玩具,還有低端的電器、不僅中國在做,我們周邊的國家也都在做,拉美這些國家也在做,非洲也在做。所以,企業家要穩中求進,以時間換空間,向高端轉移。
今年上半年,出口額占外貿的比重為57%,這個佔比並不低,再繼續增加出口份額也未必是好事。未來,出口不應該一味追求增速,而應該從質量上發力。發展外貿,前有對手,後有追兵,當前需要盡快推動外貿往「高端」走、往「頂端」去,這是突圍的關鍵。北京建龍集團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例子,6月份,他們自主研發、獨有專利設計的汽車滾裝船獲得了價值7.2億美元的訂單,這也是中國船企最大的汽滾船訂單。看來,企業有了高附加值產品,才能掌握市場話語權,訂單才會紛至沓來。
融通則進,貿易便利化正在激發出口活力。上海、廣東、天津、福建四個自貿區「關通天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成為新的增長點。一年來,北京有近8600家進出口企業從「京津冀通關一體化」中受益,北京賓士海關事務經理韓慶欣對此感受頗深。
韓慶欣:一體化以後我們在北京海關一個關區就可以完成全部手續,從時間上來說,減少了大概四到五個工作日。
傳統的「三駕馬車」消費、投資、出口結構出現新變化,經濟增長的動力處於轉換之中,這是經濟步入新常態的必然趨勢。消費是基礎,要在穩步培育上做文章。投資是關鍵,要在優化結構上下功夫。出口是支撐,要在增量提質上多用力。「三駕馬車」協同發力,行穩致遠,澎湃動力將源源不斷。

2. 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解讀的主講內容及題目:

第一講:新常態下2015年中國經濟形勢及政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解讀(上)
1.新常態下九大階段性特徵
2.明年中國經濟形勢
主講人: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副主任、研究員、王小廣
第二講:新常態下2015年中國經濟形勢及政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解讀(下)
3.新經濟政策
4.五大發展任務
主講人: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副主任、研究員、王小廣
第三講:深化改革元年:回顧與展望(上)
1.一年來推出的改革舉措
2.我們離市場經濟目標有多遠
主講人: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教授、時紅秀
第四講:深化改革元年:回顧與展望(下)
3.下一步改革的重點
4.經濟體制改革的難點
主講人: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教授、 時紅秀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9日至11日在北京舉行,會議提出,要加快推進改革開放。要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敢於過深水區,加快推進經濟體制改革。要圍繞解決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推進改革,推出既具有年度特點、又有利於長遠制度安排的改革舉措,繼續抓好各項改革方案制定。要加快行政審批、投資、價格、壟斷行業、特許經營、政府購買服務、資本市場、民營銀行准入、對外投資等領域改革,使改革舉措有效轉化成發展動力。要尊重和發揮地方、基層、群眾首創精神,從實踐中尋找最佳方案。要抓好改革措施落地,狠抓落實,強化責任,加大協調力度。要強化督促評估,落實督辦責任制和評估機制,讓群眾來評價改革成效。推進國企改革要奔著問題去,以增強企業活力、提高效率為中心,提高國企核心競爭力,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
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研究員、著名經濟學家王小廣表示,2015年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將有更實質推進,一定會啃硬骨頭、涉險灘、過深水區。王小廣認為,今年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有良好布局,但還須實質推進。
此前,記者從國家發改委獲悉,11月份下旬國家發改委總結了今年以來經濟體制改革重點任務落實情況,討論了2015年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工作和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等重要改革事項。
對此,專家指出,從改革重點任務落實情來看,肯定成績言語不多,相反對於進一步深入改革的態勢卻非常濃厚。即會議「討論了2015年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工作和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等重要改革事項。」這意味著,迎接2015年的關鍵詞仍將是「改革」,而且是「重要」甚至「重大」的改革任務。

3. 關於國家發改委的通知問題!

政府網站:
http://www.gov.cn/gzdt/2009-03/06/content_1252354.htm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電監會、國家能源局
關於清理優惠電價有關問題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發展改革委、物價局、經貿委(經委),各區域電監局、城市電監辦,國家電網公司、南方電網公司,華能、大唐、華電、國電、中電投集團公司:

近一段時間以來,針對經濟增長放緩、高耗能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等情況,部分省(區)自行出台措施對高耗能企業實行優惠電價。這種做法,造成電價政策的混亂和價格信號的扭凸,不利於促進高耗能行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為維護正常的市場秩序,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保證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順利實施,報經國務院批准,決定對各地自行出台的優惠電價措施進行清理,同時推進電價改革。現通知如下:

一、堅決取消各地自行出台的優惠電價措施。各省(區、市)價格主管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立即開展對國家電價政策執行情況的自查自糾工作。凡是以發、用電企業雙邊交易等名義,擅自降低發電企業上網電價或用電企業銷售電價,對高耗能企業實行優惠電價措施的,3月15日前應全面停止執行,並將自查自糾情況於3月底前上報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電監會。

二、積極穩妥地推進大用戶直購電試點工作。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要求的大型工業企業,用電電壓等級在110千伏及以上的。可以按自願協商的原則,向發電企業直接購電,電價由供需雙方協商確定,同時按國家規定的輸電價格支付輸電費,並繳納隨電價收取的政府性基金與附加費。各省(區、市)政府有關部門按照市場化原則,按程序上報大用戶直購電試點方案,經批准後實施。具體實施辦法國家將另行下達。

三、合理調整峰谷電價等需求側管理措施減輕企業電費負擔。2008年降水充沛、冬季來水較好且水電豐富的地區可適當延長豐水期電價執行的時間。以降低用戶實際負擔的電價水平。各地還可以依據電網負荷特點通過合理調整峰谷分時電價結構,鼓勵高耗能企業用電削峰填谷,減輕用電負擔,提高電力工業整體效率。具體由省級主管部門商有關部門提出方案,報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准後實施。

四、電網企業要嚴格執行國家電價政策。國家電網公司、南方電網公司要認真督導所屬省級電網公司嚴格執行國家政策規定,自覺抵制違反國家規定自行出台的優惠電價措施,按照國家核定的上網電價與發電企業結算。對違反政策繼續執行優惠電價措施和剋扣發電企業電費的電網企業,將依法予以嚴肅查處,並追究有關負責人責任。

五、加強監督檢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電監會、國家能源局將組成工作組,對各地自查自糾情況進行督查,並將督查情況報告國務皖。對於屆時繼續對高耗能企業實行優惠電價措施的,將予以通報批評,追究有關負責人責任。

國家發展改革委 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 國家能源局

二〇〇九年二月二十五日

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電監會、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了《關於開展電解鋁企業直購電試點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根據國務院《研究促進有色金屬工業健康發展有關問題的會議紀要》要求,遴選了15家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具備直購電條件的電解鋁企業開展直購電試點工作。
《通知》要求,有關省、自治區經委(工業主管部門)要會同有關電力監管機構,根據國家電監會、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印發<電力用戶向發電企業直接購電試點暫行辦法>的通知》等文件規定,按照政府指導和市場化配置資源相結合的原則,提高電力資源利用水平,指導企業做好直購電試點工作,實現鋁電行業共同發展。

直購電試點電解鋁企業名單

1、撫順鋁業有限公司

2、雲南鋁業股份有限公司

3、山西關鋁股份有限公司

4、中國鋁業連城分公司

5、中國鋁業山東分公司

6、中國鋁業貴州分公司

7、中國鋁業廣西分公司

8、中國鋁業青海分公司

9、山西華聖鋁業有限公司

10、甘肅華鷺鋁業有限公司

11、包頭鋁業公司

12、四川啟明星鋁業公司

13、陝西銅川鋁業有限公司

14、青銅峽鋁業集團公司

15、四川廣元啟明星鋁業有限責任公司

4. 2015國家發改委第13號文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公告(2015年第13號)
根據《關於印發<電力需求側管理辦法>的通知》(發改運行[2010]2643號)和《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印發<電網企業實施電力需求側管理目標責任考核方案(試行)>的通知》(發改運行[2011]2407號)要求,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對國家電網公司、南方電網公司2014年度電力需求側管理目標責任完成情況進行了評價考核,現將考核結果公告如下:
2014年,國家電網公司、南方電網公司繼續深化推進電力需求側管理工作,創新管理機制,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加強平台建設,拓展培訓方式。根據各地經濟運行主管部門對省級電網企業的考核結果,結合各地區之間的交叉檢查,以及我委和有關部門組織的專家組對部分地區的抽查情況,綜合來看,2014年國家電網公司、南方電網公司均超額完成電力需求側管理目標任務,共節約電量131億千瓦時,節約電力295萬千瓦。除西藏外,全國30個省(區、市)的電網企業參加了考核,全部完成2014年度目標任務(詳見附件)。對社會節電比重較高和考核組織管理工作較為突出的北京、河北、上海、江蘇、四川、寧夏、廣東、海南等省份予以通報表揚。
下一步,各地經濟運行主管部門和電網企業應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為契機,積極探索需求響應等電力需求側管理新機制,繼續加大電力電量節約特別是社會節電工作力度,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平台的建設和應用,應用互聯網技術豐富培訓手段,注重宣傳引導,進一步提高各方參與電力需求側管理工作的積極性。
附件:2014年度電網企業實施電力需求側管理目標責任完成情況

5.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計劃的建議》具體內容、突出特點、重大意義

《建議》主要內容
1.「十三五」期間建成法治政府。《建議》提出,「十三五」時期,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各領域基礎性制度體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顯提高。人權得到切實保障,產權得到有效保護。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
2.放開「油電氣」等壟斷行業競爭性業務。《建議》指出:完善能源安全儲備制度。加強城市公共交通、防洪防澇等設施建設。實施城市地下管網改造工程。加快開放電力、電信、交通、石油、天然氣、市政公用等自然壟斷行業的競爭性業務。
3.提速降費,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聯網。《建議》提出:拓展網路經濟空間。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完善電信普遍服務機制,開展網路提速降費行動,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聯網。推進產業組織、商業模式、供應鏈、物流鏈創新,支持基於互聯網的各類創新。
4.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權。《建議》提出: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權,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人財物支配權、技術路線決策權。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例,鼓勵人才弘揚奉獻精神。
5.深化農村土地改革,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建議》提出: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完善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依法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構建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體系。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6.堅守耕地紅線,確保口糧絕對安全。《建議》提出: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守耕地紅線,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提高糧食產能,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7.進一步理順中央和地方收入劃分。《建議》提出: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適度加強中央事權和支出責任。調動各方面積極性,考慮稅種屬性,進一步理順中央和地方收入劃分。
8.推進股票和債券發行交易制度改革。《建議》提出:加快金融體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積極培育公開透明、健康發展的資本市場,推進股票和債券發行交易制度改革,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降低杠桿率。
9.促進有能力的農民舉家進城落戶。《建議》提出: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並與城鎮居民有同等權利和義務。實施居住證制度,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
10.引導農村宅基地自願有償轉讓。《建議》提出:維護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支持引導其依法自願有償轉讓上述權益。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大城鎮棚戶區和城鄉危房改造力度。
11.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體。《建議》提出:加強網上思想文化陣地建設,實施網路內容建設工程,發展積極向上的網路文化,凈化網路環境。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加快媒體數字化建設,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體。
12.五年內實現軍隊機械化。《建議》提出:加快推進國防和軍隊改革,深入推進依法治軍、從嚴治軍。到二二年,基本完成國防和軍隊改革目標任務,基本實現機械化,信息化取得重大進展,構建能夠打贏信息化戰爭、有效履行使命任務的中國特色現代軍事力量體系。
13.發展綠色金融,設立綠色發展基金。《建議》提出:支持綠色清潔生產,推進傳統製造業綠色改造,推動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鼓勵企業工藝技術裝備更新改造。發展綠色金融,設立綠色發展基金。
14.建立領導幹部「空間治理體系」。《建議》提出:以市縣級行政區為單元,建立由空間規劃、用途管制、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差異化績效考核等構成的空間治理體系。
15.鼓勵綠色出行,實施新能源汽車推廣計劃。《建議》提出:推進交通運輸低碳發展,實行公共交通優先,加強軌道交通建設,鼓勵自行車等綠色出行。實施新能源汽車推廣計劃,提高電動車產業化水平。
16.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建議》提出: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以水定產、以水定城,建設節水型社會。合理制定水價,編制節水規劃,實施雨洪資源利用、再生水利用、海水淡化工程,建設國家地下水監測系統,開展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治理。
17.建立全國統一實時在線環境監控系統。《建議》提出:改革環境治理基礎制度,建立覆蓋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業排放許可制,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建立全國統一的實時在線環境監控系統。健全環境信息公布制度。探索建立跨地區環保機構。開展環保督察巡視,嚴格環保執法。
18.嚴禁移植天然大樹進城,停止商業性採伐。《建議》提出:完善天然林保護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增加森林面積和蓄積量。發揮國有林區林場在綠化國土中的帶動作用。擴大退耕還林還草,加強草原保護。嚴禁移植天然大樹進城。
19.推動人民幣成為可兌換、可自由使用貨幣。《建議》提出:擴大金融業雙向開放。有序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推動人民幣加入特別提款權,成為可兌換、可自由使用貨幣。轉變外匯管理和使用方式,從正面清單轉變為負面清單。
20.積極參與新領域國際規則制定。《建議》提出: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國際協調,促進全球經濟平衡、金融安全、經濟穩定增長。積極參與網路、深海、極地、空天等新領域國際規則制定。
21.實行脫貧工作責任制,重點考核脫貧成效。《建議》提出:實行脫貧工作責任制。強化脫貧工作責任考核,對貧困縣重點考核脫貧成效。加大中央和省級財政扶貧投入,發揮政策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的互補作用,整合各類扶貧資源,開辟扶貧開發新的資金渠道。
22.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學科達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建議》提出:提高高校教學水平和創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學科達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優化學科專業布局和人才培養機制,鼓勵具備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
23 完善職稱評定製度 與大城市落戶掛鉤
《建議》提出: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技術工人培養模式,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提高技術工人待遇,完善職稱評定製度,推廣專業技術職稱、技能等級等同大城市落戶掛鉤做法。
24.全民參保,適當降低社會保險費率。《建議》提出: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基本實現法定人員全覆蓋。堅持精算平衡,完善籌資機制,分清政府、企業、個人等的責任。適當降低社會保險費率,完善社會保險體系。
25.建立基本養老金合理調整機制。《建議》提出:實現職工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建立基本養老金合理調整機制。拓寬社會保險基金投資渠道,加強風險管理,提高投資回報率。
26.出台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建議》提出:逐步提高國有資本收益上繳公共財政比例,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出台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發展職業年金、企業年金、商業養老保險。
27.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建議》提出: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改革醫保支付方式,發揮醫保控費作用。改進個人賬戶,開展門診費用統籌。實現跨省異地安置退休人員住院醫療費用直接結算。
28.推進公立醫院改革 破除逐利機制。《建議》提出:全面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堅持公益屬性,破除逐利機制,建立符合醫療行業特點的人事薪酬制度。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健康服務業,推進非營利性民營醫院和公立醫院同等待遇。
29.實施全面二孩 多建幼兒園婦幼保健院。《建議》提出: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提高生殖健康、婦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務水平。幫扶存在特殊困難的計劃生育家庭。注重家庭發展。
30.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議》提出:優化領導班子知識結構和專業結構,注重培養選拔政治強、懂專業、善治理、敢擔當、作風正的領導幹部,提高專業化水平。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政績考核評價體系和獎懲機制,調動各級幹部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31.建立國家人口基礎信息庫 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建議》提出:加強社會治理基礎制度建設,建立國家人口基礎信息庫、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和相關實名登記制度,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疏導機制、危機干預機制。
◎《建議》中的「56536」
◆五大理念
《建議》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深刻總結,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理論內涵的豐富和提升,也是指導「十三五」規劃編制和「十三五」發展的思想靈魂。
◆六大原則
就怎樣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建議》提出必須遵循六大原則: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科學發展、堅持深化改革、堅持依法治國、堅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堅持黨的領導。
◆五大方面
《建議》在已經確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要求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的目標要求,主要包括五大方面:一是提出了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二是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三是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四是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五是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三大關鍵詞
一是建設「美麗中國」,加大環境治理力度是重中之重。規劃建議確定到2020年實現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形成政府、企業、公共共治的嚴格、嚴密的環境治理體系,才能給子孫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家園。
二是建設「健康中國」,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新目標、新任務的提出,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全國人民群眾健康的高度重視。要想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必須把人民的健康問題解決好。
三是建設「平安中國」,堅持以人為本、共建共享,是平安中國建設的源頭性工程。要在發揮好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作用的同時,引導社會成員增強主人翁精神,激發社會自治、自主、能動力量,要善於運用新思路新辦法,調動社會成員維護公共安全的積極性,要善於運用法治思維謀劃、推進平安中國建設的各項工作,善於運用法治方式研究、解決平安中國建設面臨的問題。
◆六個新提法
 「三大戰略」:網路強國和國家大數據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
「五大工程」:重大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工程、城市地下管網改造工程、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工業強基工程、智能製造工程。
「四大領域」:區域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
五招「綠色大棋」:設立統一規范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發布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圖和農產品主產區、重點生態功能區目錄、推進能源革命、實施全民節能行動計劃、實施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計劃。
對外開放「三大布局」:對外開放區域、對外貿易和投資。
精準扶貧脫貧路線圖:對「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實施扶貧搬遷、對喪失勞動能力的實施兜底性保障政策、探索對貧困人口實行資產收益扶持制度。

6. 我國經濟發展問題

近些年,在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過程中出現了一些矛盾和問題,這些問題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能源消耗過大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雖實現了年均增速超過9%的高速度增長,但增長主要依靠投資拉動,增長方式相對粗放。一些產業的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雖實現了產量的增長,但卻以消耗大量資源能源為代價,不但不利於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而且也無益於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
2006年我國以佔世界總量15%能耗、30%鋼材消耗、54%水泥消耗的巨大投入和消耗僅產出了佔全球產值總量的5.5%的國內生產總值①。在過去的20年,能源需求彈性系數平均為0.5,「十五」期間卻超過1.0。我國「十五」計劃預測,200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減少10%,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0年的1995萬噸降到2005年的1796萬噸,結果反而增長了27%,達到了2549萬噸②。從我國與西方7個發達國家能源消耗的比較來看(表3一1),G一7國家平均創造1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為n.7*1O(6)焦,而中國每創造1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為:69*10(6)焦,是西方7個發達國家平均的5.9倍,是美國的4.3倍、德國和法國的7.7倍、日本的11.5倍。這說明了中國的經濟增長方式是粗放型的③.
1.2環境污染嚴重
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沒有把環境污染問題放在重要的位置,而是延續了西方國家發展初期所走的道路,先發展經濟,後對環境污染進行治理。工業排放廢氣、廢渣、廢水污染環境,尤其污染江河直接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例如:我國七大江河水系,有54%的斷面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76%的河流受到污染。工業經濟發展,大量消耗資源,導致空氣中二氧化碳劇增,固體廢棄物的大量排放,污染環境.
我國廢棄物排放水平大大高於發達國家,每增加單位GDP的廢水排放量比發達國家高4倍,單位工業產值產生的固體廢棄物比發達國家高10多倍。2006年我國工業和生活廢水排放總量453億噸,其中化學需氧量排放1348萬噸,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硫排放量2120萬噸,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2005年年初,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公布了最新的「環境可持續指數」評價,在全球144個國家和地區的排序中,中國位居第133位,在全世界污染最嚴重的20多個城市中,有16個在中國。根據中國科學院2003年的估計,我國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所造成的損失佔GDP的巧%。①目前,我國關於環境保護的各項法律法規不夠完善,財政政策出台滯後,公共財政政策對循環經濟的扶持力度不夠。如:涉及環境保護的稅種太少,目前只有資源稅和所得稅涉及到環保問題,其他主體稅種對綜合利用「三廢」生產的項目沒有優惠政策,這樣就限制了稅收對環境污染的調控力度,也難以形成專門的用於環保的稅收收入來源,弱化了稅收在環保方面的作用;對排放污染項目缺乏制約作用,有些稅種對環保項目本身免稅,卻對排污項目沒有限製作用,同時,那些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無污染的產品和清潔生產,又沒有享受到優惠的稅收政策;就現有涉及環保的資源稅來說,稅率過低,各檔之間的差距過小,征稅范圍狹窄,對資源的合理利用起不到明顯的調節作用,這與我國資源短缺,利用率不高,浪費現象嚴重的情況極不相稱,由於資源稅收入大部分歸地方,在執行過程中又因為是對使用煤、石油、天然氣、鹽等自然資源所獲得的收益征稅,往往起到了鼓勵地方對資源過度開發的作用,反而加劇了生態環境的惡化.
1.3投資消費關系不協調
我國長期以來主要是靠投資和出口,特別是靠高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消費長期不足。據統計,從2003年以來,我國每年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率都保持在25%左右,資本形成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40%②。但我國最終消費佔GDP的比重(消費率)卻從上世紀80年代超過62%,下降到2006年的50%,而世界平均的消費率是80.1%(2002年),我國低於世界平均水平28個百分點①。從國際比較看,我國消費支出尤其是居民消費支出在GDP中所佔比重不僅大大低於發達國家,也大大低於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投資所佔比重卻過高,分別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平均比重的2倍和1.6倍(見表3一2)。從世界上一些經濟發達、開放度高的國家來看,無論是美國、日本還是歐洲的幾個大國,推動經濟增長的第一要素都是消費,如美國是國際上進出口第一大國,但出口對經濟的貢獻率只有百分之十幾,它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遠排在國內消費之後。高投資低消費的後果是投資效率低下,部分行業生產能力過剩,影響產業結構調整,影響居民整體生活質量的提升,最終會影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4產業結構不合理
目前我國產業結構不合理,傳統產業仍佔主導地位,高技術產業比重低。在三次產業結構方面,仍存在農業基礎薄弱、工業素質不高、服務業發展滯後等問題.
自2004年以來,我國鋼鐵、水泥和電解鋁3個行業的投資增長過快,不僅引發了這些產品的輪番上漲,加大了物價全面上漲的壓力,還使得產業結構的矛盾進一步加劇。由於市場供需矛盾,導致鋼材價格上漲,致使鋼鐵產業盲目擴張,這樣的生產規模勢必造成高投入、資源浪費、環境污染、效益低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第一產業所佔比重明顯下降,第二產業所佔比重基本持平,第三產業所佔比重大幅上升。三次產業增加值在GDP中所佔的比例由1978年的28.2:47.9:21.9調整為2007年的11.3:48.6:40.1。與1978年相比,2007年第一產業比重下降16.9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上升0.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大幅上升16.2個百分點。但從國際上看,我國第一、二產業尤其是物質資本密集的第二產業所佔比重仍然過高,而人力資本相對密集的第三產業所佔比重仍然過低:不僅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甚至明顯低於低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見表3一3).
從三大產業對GDP增長的拉動作用來看,2003年以來,我國的GDP增長率都在10%以上,但第一產業的貢獻率都在0.8個百分點以下,第二產業在5.3個百分點以上,第三產業在4個百分點左右。第一和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比較低,而第二產業的貢獻率過高20世紀80年代,我國鄉鎮企業迅速崛起,同時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大量引進外資,主要發展加工產業。90年代後期,中國更成為發達國家與地區加工產業轉移的主要對象,從而急劇擴展為世界的「加工車間」。第二產業的急劇拓展成為80年代以來促進中國經濟蓬勃發展的主要原因,也是工業化發展階段的基本特徵.
急劇的工業化發展進程也給社會帶來了諸如資源的極度浪費、環境的嚴重污染、農業的相對落後、第三產業的發展不足等一些後遺症。中國目前正處於工業化中期,服務業佔GDP比重較小,還不到40%,國際上比較發達的國家一般都在70%以上②。三次產業間的不協調,已經到了不僅影響整個社會經濟健康發展,也影響到第二產業本身持續發展的地步.
從第一、二、三次產業的就業比例(各產業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重)看,2007年為40.8:26.8:32.4。與一978年相比,2007年第一產業的就業比重大幅下降了29.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就業比重上升了9.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就業比重顯著上升了20.2個百分點。但是,我國三次產業的增加值比例與其就業結構嚴重不相稱:第一產業增加值僅佔GDP的11%,卻集中了40%多的就業人數;第二產業增加值佔到GDP的近一半,卻只吸納了l/4多的就業人數;而第三產業的增加值與其就業比重雖然基本相稱,但同國際相比較,其就業比重不到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一半,也比許多發展中國家低得多(見3一4)。因此,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不僅是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實現充分就業這丫最大民生問題的主要途徑.
1.5城鄉和區域發展不平衡
改革開放以來,無論是沿海的東部地區,還是廣大的內陸地區,都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區域經濟的發展為全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然而,在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區域之間市場分割、地方保護、產業結構類同、無序競爭等問題始終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特別是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仍然不平衡.
據2007年2月國家發改委發布的《2006年中國居民收入分配年度報告》,2005年,我國東部地區與中部地區、西部地區之間的收入差距分別比2004年擴大了462元和545元。同時,各地區內部的「城鄉收入差」比上年擴大500元以上;全國農村居民人均收入不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①.
隨著經濟增長速度的加快,社會各群體之間的利益差別已經十分明顯。我國甚至被國際上稱為不平等發展最快的國家,改革已經不能夠普遍提高各群體的「收益」。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公布的2005年《人類發展報告》中就有對中國的地區差距、貧富差距的描述。據國家統計局披露,內地最富裕的10%人口佔有了全國財富的45%;而最貧窮的10%的人口所佔有的財富僅為1.4%;銀行60%的存款掌握在10%的存戶手裡。這些都表明,中國經濟多年高速增長的成果未能被社會各階層共享,而是聚集在少數人手裡。①我國居民收入差距過大,大量居民屬於低收入或中低收入階層是我國GDP中居民消費所佔比重過低的根源。這同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個人所得稅和財產稅等稅制不健全,再分配作用沒有充分發揮直接相關。如:我國個人所得稅實行分類所得稅制,沒有綜合考慮居民家庭的人口、生計、健康狀況和教育支出等實際負擔,稅負分配不公.
1.6人力資本資源醫乏實現
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離不開高素質的勞動者,他們是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主體力量。教育投資是人力資本形成和積累的主要途徑。教育不僅要傳授科學知識和技能,還應加強勞動態度和職業道德的教育,為經濟發展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人才基礎和智力支持.
目前,我國對科技人才、教育及研究與開發的投入偏低,嚴重影響了科技水平及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從而制約了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例如:從教育事業看,2007年發展中國家的教育投資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平均在4%以上,而我國僅為1.32%。我國「十一五」規劃提出到2010年前後實現「財政性教育支出佔GDP比例達到4%」的目標。同樣是發展中人口大國印度,雖然經濟發展水平不如我國(按照世界銀行的統計,2007年我國人均國民收入為2360美元,而印度只有950美元),但印度早在2000年就己經達到了該目標,並雄心勃勃地向OECD國家平均為5%的目標努力。②因此,盡管我國政府十分重視教育事業,在財政支出中,教育支出增長速度高於財政支出的平均增長速度,但由於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太低,所以教育投資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也太低,這必然會制約教育事業的發展。同時,我國勞動力人口眾多,但勞動力的整體素質不高。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提供的研究結果表明,生產率與勞動者的受教育程度呈現高度的正相關關系。與文盲相比,小學畢業生可以提高生產率43%,初中生可以提高108%,大學生可以提高300%.
因此,我國人力資本資源是比較匾乏的,我國的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水平急需提高.1.7自主創新能力低下
與創新型國家相比,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仍顯薄弱,自主品牌缺失現象嚴重,自主知識產權與主要工業化國家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將難以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強勁的動力支持,並會造成國家創新地位下滑。據央視報道,2002年一2003年度中國「全球競爭力」的排名為第33位,2004一2005年度的排名為第46位①.
造成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薄弱的主要原因是研發投入不足、科技人才短缺、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尚未確立、稅收政策在促進自主創新的應有功能未得到充分發揮。我國現行激勵自主創新稅收體系不健全,稅收政策目標不明確,缺乏.系統性,稅收優惠受益不均。如:在稅收優惠政策支持和鼓勵的科技發展領域缺乏傾向性,在如何協調發展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發展高新技術和改革傳統技術等方面目標不清晰;現行優惠政策使科技成果的受讓者受益較多,而科研單位和科技工作者獲益較少。我國對自主創新的稅收優惠政策以事後優惠為主,缺乏事前的鼓勵和支持。如:我國現行的高新技術產業稅收政策激勵的重點在產業鏈的下游,對於高新技術產業的形成和規模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於缺少了對產業鏈上游的政策支持,企業自主創新的積極性受到抑制。缺乏針對風險投融資的相關稅收政策。在技術創新的整個過程中,都存在著資金風險,而由於技術創新活動自身所具有的高風險性和收益的不穩定性,一般難以得到商業銀行的支持,而僅僅利用政府的直接財政支出來資助企業技術創新的效果是非常小的,所以,我國具有核心技術創新項目的高科技企業和擁有核心技術創新項目的個人,在技術創新的起步階段,都面臨著籌資難、利潤低的困難,而我國目前缺乏相關針對風險投融資的稅收政策使其在自主創新方面受到影響。我國現行的稅收政策中,對於高科技人才的收入並沒有明確的個人所得稅優惠,尤其是對高科技人才的創新發明所獲收入缺乏相應的稅收激勵,對高科技人才的技術入股、股票期權的個人所得稅徵收等問題也沒有得力的稅收措施。這些問題的存在既不利於調動科技人才的積極性,又降低了高科技行業對人才的吸引力,使得大量人才流向海外.
1.8企業海外投資困難
國際投資有利於全球資本、資源、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我國政府越來越重視對外投資問題,部分企業也有對外投資的積極性。但是,由於受到諸因素的限制,我國企業在海外投資方面困難重重,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8.1海外投資法規與政策落後
我國涉外投資法律體系和結構不盡合理,現行涉外投資立法僅限於有關吸引外商來華投資方面,而有關企業海外投資方面的立法工作幾乎一片空白。長期以來,我國對海外投資企業發展缺乏總體規劃,海外投資處於企業自我發展狀態.
境外投資的政策依據主要是《海外投資項目審批所需主要文件的內容和要求》,它完全是按中央各部委文件的內容要求而制定,政府並未制定《境外投資管理辦法》.
上述《要求》僅僅涉及國有及集體所有制的企業,沒有規定民營、「三資」企業的海外投資審批程序.
1.8.2.境外投資手續煩瑣
國家有關部門對境外投資項目進行審批的初衷是試圖從嚴把關,為對外投資項目的落實和實施後的經濟效益提供保障。但是,目前參與審批的政府部門層次太多,范圍太廣,環節太多,加上各部門把握的尺度不同,為企業進行項目申請帶來許多困難。這不僅挫傷了企業對外投資的積極性,而且也會延誤商機.
1.8.3外匯管制的制約
我國迄今沒有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自由化,對境外投資所需外匯的匯出管制嚴格。盡管中央已經定下了促進海外投資的總體方針,但具體的外匯管理措施還沒有相應改變。這對我國實施「走出去」戰略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資本項目外匯管制過嚴,阻礙了境外投資的發展:利潤匯回保證金管理,對企業資金周轉不利;現行《境外投資外匯管理辦法》提高了企業的用匯成本,加大;海外中資企業融資的難度.
1.8.4境外投資缺乏資金支持
目前,我國金融保險業的發展還遠遠不能適應海外投資的需要。主要表現在:海外企業獲得的資金支持力度不夠,企業能採用的融資方式不夠靈活,對國際商業融資的控制,阻礙了企業利用國際資金市場;對租賃業務認識和管理方面存在不足,租賃業的經濟地位和作用尚未得到充分肯定,缺乏完善的租賃立法,影響了企業依靠租賃業務增強資金實力並向海外擴展;投資咨詢業發展滯後.
1.8.5政策支持措施不完善
我國在對境外投資保護方面缺乏必要的科學機制,利益比較和風險評估方面的工作尚未形成體系,甚至連承擔海外投資擔保的合適機構也沒有,這些問題的存在無疑對我國企業的對外投資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制約和阻礙.
1.8.6信息服務欠缺,境外投資信息不暢
政府尚未建立和完善海外投資企業服務網路,境外信息渠道少。海外投資尤其是高科技企業的投資,通常要求企業事先做好充分的調查研究。由於由於我國企業實力薄弱,難以獨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了解國際市場信息,這就要求有關部門建立涵蓋廣泛市場空間的境外投資服務網路,為國內企業投資提供從考察、調研、注冊到辦公場所、經營、稅務、法律、會計等全面的咨詢服務.
1.8.7對企業海外投資保護力度不夠
進入海外市場投資,若遇到東道國經濟政策、政治形式、國際收支和匯率政策等多方面的影響,具有較大的風險,可能使企業遭受重大損失,因此發達國家對境外企業和境外投資行為都有比較完善的風險保障機制。而我國在這方面做得不夠,至今還沒有海外投資保險機構為企業進行海外投資保險.
1.8.8企業境外投資實力不足
與國內經營相比,企業開展海外經營需要付出額外的成本,因此需要較強的實力。與西方跨國公司相比,我國企業實力比較薄弱,中小企業尤其突出。從海外投資項目規模來看,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平均投資規模為600萬美元,發展中國家為260萬美元,而我國非貿易性企業平均投資額僅為120萬美元。①1.8.9缺乏跨國經營人才成功的跨國企業離不開優秀的管理人才,尤其是高級管理人才。跨國經營更需要高素質的人才,而且要有良好的激勵和約束機制。我國在經濟快速增長過程中,人才匾乏的問題己經顯現,國際性、復合型經營人才更是奇缺,這使得我國企業外派人員素質不高。同時,我國跨國經營企業實力薄弱對人力資源的挖掘和培養也產生了制約作用.
1.8.10缺乏稅收支持
我國對企業「走出去」缺乏系統的稅收促進法律體系。國際上通用的做法是以低稅或免稅方式,鼓勵本國企業到海外進行資源性開發。近些年,我國對境外投資企業開始實施稅收優惠,但優惠政策很少而且零散,原則性規定多,能真正落實到企業的很少,扶持政策范圍有限。另外,現行的對外投資所得稅政策是一種無投資導向性的無差異政策,對特定項目也沒有給予稅收優惠傾斜,結果導致對外投資地區結構和產業結構的不合理。因此,目前我國在稅收政策上對企業「走出去」的支持,既沒有體現在投資產業上的區別,也沒有體現在投資地區、投資形式上的政策導向。對特定項目和產業對外投資的稅收優惠幾乎空白,體現不出產業發展導向,也不利於促進國內產業升級,從稅收支持形式看,主要是減稅或免稅,形式比較單一.

7.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管理編輯部是騙人的么

但就這個名稱而言,你可以在gov網站下面查到,是直屬事業單位。這個單位挺好的。

8. 2015年國家發改委關於新農村建設的文件

【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關於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內發布】容內容:
1·圍繞建設現代農業,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2·圍繞促進農民增收,加大惠農政策力度;
3·圍繞城鄉發展一體化,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
4·圍繞增添農村發展活力,全面深化農村改革;
5·圍繞做好「三農」工作,加強農村法治建設。
【糧食安全問題首當其沖】今年一號文件五方面被分為32個小點,首當其沖仍是糧食安全,文件針對增強糧食生產能力提出了許多細化要求,包括永久農田劃定、高標准農田建設、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以及投融資等等。同時也提出,科學確定主要農產品自給水平,合理安排農業產業發展優先順序。

9. 2015 經濟新常態事例

中國兩會全透析:經濟新常態下的新改革

2015年是一個具有標簽意義的年份。它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一年,也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還是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和結構調整的緊
要之年。這諸多「之年」碰到一塊,說明了2015年的不同尋常,其實正是新常態的表現。那麼,在新常態下,當幾千名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聚集北京,召開兩
會,共商國是,部署一年發展,人們能夠從政府工作報告和代表委員的建言獻策中讀出什麼新變化?
經濟仍是重中之重

經濟是中國兩會的主題。對於2015年的中國經濟,政府工作報告是這樣表述的:經濟下行壓力還在加大,發展中深層次矛盾凸顯,今年面臨的困難可能比去年
還要大。去年經濟增長7.4%,首次低於年初預定目標。今年這一目標定為7%,足以說明政府對經濟的困難有充分預估,兩會前央行的再次降息也顯示了這點。
經濟新常態的一個主要特徵,就是告別高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但對於中國經濟能否保證中高速增長的問題,學界其實並不樂觀,很多人憂慮經濟的問題不是強身而是保命,有可能較長時間鎖定在中低速增長的路徑中。一些學者最近發文表示,中國去年較為平穩樂觀的經濟數據存
在兩個「看不懂」:平減指數與CPI、PPI的關系出現了顯著背離,發電、運力和貨幣這三個與經濟增長相關性最強的指標與實際經濟增速背離。如果按照消費
與工業物價走勢,以及電力、運輸和貨幣所表現出的經濟運行態勢,去年的實際經濟增長水平可能已經「破5」,現價增長率更可能在去年四季度已經進入負值。假
如這種看法是真實的,7%的經濟增長目標其實不低,不經過努力很難達到。
當然,既是新常態,經濟發展的方式也要跟著改變。即使是保增
長,也不能像過去一樣只是大上項目,尤其是上一些污染嚴重的項目;必須在保增長的同時,推進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為此,需要進行程度更深、領域更廣的行政
審批制度改革,更多激發市場活力,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進行力度更大的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遏制國企大擴張;圍繞實體經濟進行深層次的金融體制改革,
消除引爆地方債務危機的燃點;扎實進行投資體制改革,提高投資效率;下決心進行收入分配製度改革,遏制收入分配不合理現象蔓延;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來克
服經濟下行壓力。這也就是政府工作報告所說的,要著眼於保持中高速增長和邁向中高端水平「雙目標」,堅持穩政策穩預期和促改革調結構「雙結合」,打造大眾
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雙引擎」,推動發展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實現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015年,中國經濟必須保增長和促改革同步推進,才能真正體現新常態之特質。
改革須向縱深挺進

改革是推動發展的制勝法寶。在中國發展進入新常態,正處在爬坡過坎的關口,體制機制弊端和結構性矛盾是「攔路虎」,不深化改革,就難以實現平穩健康發
展。對此,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去年通過全面深化改革,以釋放市場活力對沖經濟下行壓力,啃了不少硬骨頭,今年仍必須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全面深化改革,統
籌兼顧,真抓實干,在牽動全局的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增強發展新動能。
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總量雖然已經位居全球第二,人民的
生活水平有較大提高,但也積累了大量的矛盾和問題,有些矛盾和問題並未因國力增強而有所改善乃被克服,相反,進一步惡化,如貧富分化加劇;資源環境被嚴重
破壞;經濟結構失衡,轉型升級緩慢;社會結構的固化與碎片化;主流意識形態缺乏解釋力;腐敗的彌漫性蔓延,政府信用惡化;權力失控,法制鬆弛,濫用專政工
具等等。上述矛盾和問題在經濟高增長時期,可以因蛋糕做大,收入增長而被暫時遮蔽或不顯突出,但在金融危機後的近二三年,中國經濟增速下降劇烈,債務問題
凸顯,影響財政、就業和公共服務,留給政府解決問題的時間不多,若它們遲遲得不到緩解,中國將極可能長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鑒於中國特殊的政治體制和社會
制度,加上人口龐大,如果走不出這個陷阱,進入發達國家行列,中國的前途和命運堪憂,用執政黨的話說,很可能「亡黨亡國」。而要解決上述問題,必須依靠進
一步深化改革。
去年實施的重點改革,包括簡政放權,財稅、預算、稅收制度改革、利率市場化、民營銀行試點,能源、交通、環保、通信等領
域的價格改革,以及科技資金管理、考試招生、戶籍改革、公務員車改、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並軌等,應該說,取得的成效還是不錯的。像公務員車改,十幾
年來屢次試點,但總是在原地踏步;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也是多年來無法突破,這兩項改革均被認為涉及既得利益,但去年在中央力推下,都有了進展。
2015年的改革,根據政府工作報告安排,將繼續把簡政放權,激發市場活力作為重頭戲,在投融資體制、價格、財稅、金融、國企、戶籍、土地等改革方面取得實效,讓人民從改革中受益。

中國改革的目標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因此,新常態下的改革,必須圍繞治理現代化來進行,只有這樣,才是中國需要的「新」改革。為此,
在實施上述改革的同時,還需要推進政治和社會領域的改革。因為從中國的情況看,越往後,經濟改革受政治的羈絆越大。事實上,一些經濟改革舉措從形式而言屬
於經濟改革,但就其所起作用及內容而言,卻是政治改革之一種,如預算改革。故而,經濟改革最終要成功,必然觸及政治和社會改革。
經濟改革的內容主要是針對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政治改革的重點是要建立一種適應中國國情的分權和制衡機制;社會改革的目標則是建立社會自治,推進社會民主,解決民眾對公共事務的參與問題,三者合力,形成一種廣泛的對公共權力的制約和監督。
法治開局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十八屆四中全會對今後十年部署的任務,而2015年則是開局之年,這個「局」開得好不好,代表委員的履職情況如何,兩會是一個檢驗。
兩高報告不用說,政府工作報告也多處涉及到依法治國。即使是計劃報告和預算報告,看起來和依法治國關系不大,但其實大有關系。國家的規劃和預算安排能不能按照法定程序,依法進行,直接關乎依法治國的質量。

在中國的政治設計中,人大是立法機關,法院和檢察院是司法機關。立法的質量如何,能否做到有法可依,執法必嚴,司法公正,是衡量真假依法治國的試金石。
今年的人代會有一項重要議程,審議《立法法》修正案草案。作為「管法的法」,《立法法》在頒行的15年裡,影響了國家的立法宗旨、程序乃至效果。單單根據
《立法法》中「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只能制定法律」這一條,就廢除了嚴重損害公民權利的收容遣送制度、勞動教養制度。

這次《立法法》修改的內容超過三分之一,二審草案進一步明確了中央與地方的立法許可權,將原來只對40多個城市的立法權擴大到全部280多個地級市,並對
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專屬立法權事項作了進一步細化。根據稅收法定原則,《立法法》修正草案也將明確稅種和稅收徵收管理等稅收基本制度只能由法律規定。此
外,引人關注的還有,無法律依據,地方規章不得減損公民權利之規定。近年來,許多地方政府在城市治理上,動輒用限號、限行、限購等方式,來限制公民合法權
益,引起社會很大意見,如果這條通過,將對地方政府的權力是一大限制。
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國的一個重要方面。兩會前,最高法院出台了司法
改革65條,提出要設立巡迴法庭、跨行政區劃法院、知識產權法院;禁止讓刑事在押被告人或上訴人穿著識別服、馬甲、囚服等具有監管機構標識的服裝出庭受
審,強化人權保障;推動省級以下法院人員統一管理改革;建立院、庭長在監督活動中形成的全部文書入卷存檔制度等措施,這些改革有的正在落實,它們著眼於提
高法院特別是審判的獨立性,有助於司法公正的實現。
中國的依法治國是一個長過程,在2月召開的省部級領導幹部專題學習班上,中央提出了
抓「關鍵少數」的提法。「關鍵少數」一般指的是各級領導幹部,尤其是黨政一把手,因為他們掌控著巨大的權力和資源,其法治意識如何,能否做到依法行政,帶
頭遵守法律,成為治國理政的法治「模範」,對依法治國,帶動全社會落實法治,形成運用法治監督領導幹部用權的新常態,非常關鍵。然而,這「關鍵少數」能不
能包括非官員代表委員,大體說來,這上千名的非官員代表委員是社會精英,他們擁有的權力和資源比起社會中的多數群體來,多得多,如果他們能夠利用其影響
力,真正行使法律賦予代表委員的職責,中國的法治狀況將也比現在要好得多。
反腐任重道遠
腐敗不停,打虎不已,反腐是新一屆班子施政最突出的特徵,也是執政黨最得民心的舉措。3月2日,軍方一次性打包公布了十多名副軍級以上高級將領的腐敗情況。緊接著,3月4日,河北省委秘書長景春華落馬,這顯示中紀委並不因為兩會舉行而推遲打虎進度。

對反腐,政府工作報告是這樣指出的:少數政府機關工作人員亂作為,一些腐敗問題觸目驚心,有的為官不為,在其位不謀其政,該辦的事不辦;腐敗現象的一個
共同特徵就是權力尋租,要以權力瘦身為廉政強身,緊緊扎住制度圍欄,堅決打掉尋租空間,努力鏟除腐敗土壤,始終保持反腐高壓態勢,對腐敗分子零容忍、嚴查
處。對腐敗行為,無論出現在領導機關,還是發生在群眾身邊,都必須嚴加懲治。
十八大後的中國反腐,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為第五代領導人
贏得了巨大聲譽,但從目前來看,腐敗狀況還非常嚴峻,反腐要深入面臨著阻力。一是尚有很多領域的腐敗黑幕沒有揭開或者剛剛揭開一點,例如,前不久中央巡視
組對第一批央企巡視意見的反饋讓外界看到,央企的腐敗不亞於官場。包括央企在內,中國的國企有上萬家,加上金融機構,這一大塊的腐敗還只是撕開一個小角。
除此外,學校、科研機構、文化領域的腐敗尚未觸及。可見,反腐任務還非常繁重。二是反腐從治標到治本的過渡,能否建立一套與法治相銜接的預防腐敗體系。針
對中國在改革開放以來積累起來的巨大腐敗存量,開展疾風暴雨式的反腐是必要的,至少在未來幾年裡,這種反腐方式還不能退出,但客觀而言,它也帶來了一些副
作用,需要在大規模反腐後,適時推進制度反腐。這當然不是說,目前的反腐沒有進行制度建設,最大的制度改變,就是加強了中紀委對反腐的主導和統領。

反腐的制度建設包括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廣義的制度建設是針對一切公權力和政府行為的,包括公民參與、信息公開、預算民主、簡政放權等,就此而言,它已
經超越了反腐范疇,但對遏制腐敗有預防作用;狹義的制度建設是針對腐敗行為和反腐機構的,它包括重組反腐機構,加強中紀委對反腐的主導地位和相對黨委的獨
立性,強化辦案過程的公開和透明,建立官員財產公示制,及利益迴避機制等。
當前在這兩方面都有一定進展。去年新修了預演算法,規定政府所
有收入都要納入全口徑預算,加大了對政府的預算約束。刑法修訂也加大了對貪污賄賂的懲處力度,還建立了國際追逃網路,加強反腐的國際合作。另外,進一步規
范了對裸官的管理,官員財產申報也強化了抽檢環節。中央深改組會議最近還通過了上海試點規范領導幹部親屬經商辦企業,以遏制涉及官員親屬的裙帶腐敗行為。

執政黨的強力反腐是從嚴治黨的關鍵一著。從一開始,這輪反腐就有著明確思路,即先治標後治本,通過治標為治本贏得時間,以懲戒、教育、預防的「三位一
體」,使官員不敢腐、不想腐、不能腐。盡管如此,同腐敗官員的較量還任重道遠,要使反腐不出現反復,在加強執政黨內部反腐力度和制度革新的同時,需要開放
外部對權力和腐敗的監督,調動公民反腐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用外部多元主義去遏制政府權力腐敗。
環境問題格外被關注
環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在近年的兩會上,環境問題愈來愈受到代表委員的重視。

對於環境問題,要說政府不重視那是假的,五大建設中就有一個生態文明建設,成為治國方略的組成部分。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也用了四段集中進行闡述,表示要打
好節能減排和環境治理攻堅戰,鐵腕治理環境污染,對偷排偷放者出重拳,讓其付出沉重的代價;對姑息縱容者嚴問責,使其受到應有的處罰。生態環保貴在行動、
成在堅持,一定要實現藍天常在、綠水長流、永續發展。
然而,環境污染和破壞並未因為政府的重視而有很大改善,相反,一些方面程度還在加重,原因有兩個:一是中國進入重化工業發展階段,該階段客觀上會對
環境產生嚴重影響,所謂先污染後治理,這可能是人類工業化的一個發展規律,至少在當下人類尚沒有找出一條沒有污染的發展之路,不承認這點不行。二是保護環
境的法規沒有得到認真執行和落實。中國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情況普遍存在,但在環保上表現得特別明顯,盡管環保部門由以前的副部級升格為部級,成為內閣的
一個機構,可在各政府部門中,一向是個弱勢部門。當然,環保立法自身漏洞也很多,例如,環境保護法和大氣污染防治法嚴重滯後於今天的現實。所以如此,乃在
於長期以來以GDP為政績的考核體系,以及地區之間的競爭,追求GDP和財政收入的增長是地方政府發展的根本動力,而地區之間的競爭又加劇了這一傾向。

不論富貴與貧困,環境問題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在經歷過多次大面積的霧霾後,全民的環境意識和權益被激活,環境開始成為一個公共話題與政治問題,這些年因
環境破壞引起的群體事件已越來越多,政府也真正意識到不解決環境不行。所以在去年,重新出台了被稱為最嚴厲的環保法,強化了政府責任,明確環境保護工作的
考核評價制度,環境保護工作做得好不好,是對政府及其有關負責人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完善了環境保護的管理制度,重在源頭管理和過程管理;集中解決環保中
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問題,環保部門可以對污染企業實行日罰。值得一提的是,新的環保法還規定了環境信息的公開制度,環境影響評價參與制度和訴訟制
度,允許環保組織對企業進行公益訴訟,這是一個重大突破,它將開啟公民環境參與之門。
政府工作報告除表示打好節能減排攻堅戰外,還提出要採取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行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把節能環保產業打造成新興的支柱產業;推進重大生態工程建設,拓展重點生態功能區,辦好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等措施。
從其他國家的環境治理經驗來看,要改善環境,一方面是要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改變政府對經濟發展的決策模式和管理方式,做到決策透明化和陽光化;另一方面是嚴格環境立法,啟動公民環境參與,形成環境參與的強大公民行動。如此才能還公眾一個美麗家園。
讓權力不再任性
中國的事情能否辦好,關鍵在執政黨和政府。事實上,對一個壟斷社會關鍵權力和資源的政府來說,無論是經濟發展,深化改革,依法治國,反腐敗以及社會治理,都和它有關。而某些政府部門的問題,則是有權太任性。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用了一定篇幅,從四個方面談了如何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即要堅持依憲施政,依法行政,把政府工作全面納入法治軌道;堅持創新管理,強化
服務,著力提高政府效能;堅持依法用權,倡儉治奢,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堅持主動作為,狠抓落實,切實做到勤政為民,把中國政府建設成一個
法治政府、創新政府、廉潔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增強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一句話,成為一個現代政府。這就如政府工作報告
所說,政府要「大道至簡,有權勿任性」;換言之,政府不應將簡單的事情弄得太復雜,太復雜了,權力就會任性,但這需要為權力劃定清晰邊界,精簡政府職能。

盡管技術的發展為政府管理經濟和社會提供了高效手段,但是,中國政府本質上還不是一個現代政府。因為現代政府的一個本質特徵是權由法定,依法行政、依法
用權,沒有對權力的高度自覺,權大於法,權力在使用過程中就會任性,怎麼方便怎麼來,怎麼有利怎麼來,從而,公民的各項權利勢必會遭到權力及其使用者的侵
犯。
要使政府成為一個廉潔高效具有公信力的良善政府,就須按照治理現代化要求對政府予以改造,首先對政府應限權,把政府打造成一個有限
政府。政府並非管得越多越好,有所不為才能有所作為,政府的效率是建立在只管該管的事情基礎上,而非眉毛鬍子一把抓,大事小事全攬在手,事情管得多,就需
要相應的權力去支撐,否則,有責無權,事情不可能做好。而賦予政府過多過大權力,又必然會帶來腐敗後果。正如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的,腐敗的一個共同特徵,就
是權力尋租。
目前,對政府限權,除了用法律明確規制政府的權力外,另一方面是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大力推進簡政放權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
把該放的放掉,把該管的事務管好。去年中國政府共取消下放行政審批事項247項,其中,關系投資創業創新和就業的有160多項,涉及社會組織、事業單位業
務活動有70多項,有力地激發了市場和企業的活力,推動了政府職能轉變,促進了服務型政府的建設。今年按照政府工作報告的安排,將再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審
批事項,全部取消針對公民和法人的非行政許可審批,建立規范行政審批的管理制度,簡化注冊資本登記,制定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公布省級政府權力清單、責任清
單,做到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
中國正處在一個發展並向現代化社會邁進的過程中,所謂簡政放權,轉變政府職能,主要是指要減
少過去計劃經濟時代遺留下來的、尚未改變的、對市場或社會過多介入的事項,讓市場、社會組織和公民少受政府不必要的管制,能夠自主地決定自己的事務和命
運。當權力在制度約束下不再任性了,政府自身才能建設好,中國也就不會犯大的顛覆性錯誤。
一切重在落實
政府工作報告也多次提到要狠抓落實。任何雄心勃勃的計劃、規劃和設計,如果沒有一個強有力的團隊去執行,就只能停留在紙面上,空中樓閣而已。從這個角度說,強調制度的執行力,是如何都不為過的。

中國的很多事情,不在於沒有設想,而在於執行不力,宏圖早已畫好,但因為各種原因,最後都虎頭蛇尾。不只計劃是這樣,立法、制度、政策、規章甚至領導人
的命令也難逃這個宿命。所以,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和四中全會作出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決定後,中央一再強調,一分規劃,九分落實,擔心的就是這
么好的東西落實不了。特別是在當前反腐態勢下,一些官員抱著明哲保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不積極去落實中央已有部署,對此,兩會前召開的中央深改組
會議再次提出了「最後一公里」問題,不能讓事情阻斷在這「最後一公里」上,這說的仍是執行和落實問題。
兩會一定程度上是貫徹落實的會
議。大的規劃都已制定好,方向已經明確,真正要兩會出台的政策措施不會很多,兩會只要把發展藍圖或者施政綱領,在代表委員討論和審議其可行性後,再分解部
署,一件件把它們落實下去。尤其是今年的兩會,兩個主要的決定在去年都已出台,今年的任務就是貫徹落實。對此,政府工作報告也指出,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
精神面貌要有新狀態。各級政府要切實履行職責,狠抓貫徹落實,創造性開展工作。完善政績考核評價機制,對實績突出的,要大力褒獎;對工作不力的,要約談誡
勉;對為官不為、懶政怠政的,要公開曝光、堅決追究責任。總之,要堅持主動作為,狠抓落實。這是基於過去歷次的教訓。

無論是全面深化改革還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在規劃作出後,如何落實就成為攸關成敗的大問題。改革和法治是鳥之兩翼和車之兩輪,對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的中國夢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來說,前者是動力,後者是保障,如果不能將兩個決定的規劃和部署一條條貫徹落實,就不可能完成改革任務,建設法治國家,當然也
就無法實現中國夢了。事實上,黨和政府的戰鬥力就體現在執行黨和國家的法律制度、保證國家的戰略部署能夠得到落實上。
要不折不扣地貫徹
落實中央已有部署和決策,就不能大而化之,而應制定一個實施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內中有階段性的目標和任務,有對應的部門,有監督者,越細致越好,從這點來
說,兩會前出台的公安改革100條和司法改革65條,值得贊賞,因為它把要改革的任務和達到的目標都一項項列出來,並承諾完成時間,建立問責機制,這樣才
能倒逼政府主動作為,不得偷懶

閱讀全文

與國家發改委關於2015年經濟發展安排想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