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江蘇省鎮江市經濟發展狀況
不知道你是哪的?聽你一說你一定不是江蘇本地人,鎮江還可以,不過和南京 到上海這滬寧路段來說鎮江是最差的,我就是鎮江本地人,鎮江是屬於江蘇蘇南地區和蘇北比起來還是不錯的,其實蘇州靠水路,南京靠歷史,而鎮江則要靠自己去努力了,不過我相信再過幾年鎮江會發揮的更好的。
㈡ 你能簡單分析一下江蘇省的經濟發展狀況嗎
江蘇省是全國第二經濟大省,僅次於廣東省。江蘇省的經濟基本分為兩部分,以長江為界,江北經濟發展較為落後,江南經濟發展較為發達。
㈢ 江蘇的各個城市的經濟情況的排序是
根據江蘇省城市綜合實力,南京 蘇州 無錫 常州 南通 徐州 揚州 鎮江 泰州 鹽城專 連雲港 淮安 宿遷
江蘇城市整體經濟屬發展程度排名:(參照小康水平)
1蘇州 2無錫 3常州 4南京 5鎮江 6揚州 7南通 8泰州9徐州 10鹽城 11連雲港 12淮安 13宿遷
江蘇城市綜合實力排名:(參照國家統計局城市綜合實力)
1南京 2無錫 3蘇州 4常州 5徐州 6揚州 7鎮江 8南通 9泰州 10連雲港 11鹽城 12淮安 13宿遷
江蘇城市民間富裕度排名:(參照人均消費額、富豪數量、人均可支配利潤、人均經營性收入等)
1常州 2無錫 3蘇州 4鎮江 5南京 6南通 7揚州 8泰州9鹽城 10徐州 11淮安 12連雲港 13宿遷
江蘇城市文明程度排名:
1蘇州 2常州 3無錫 4鎮江 5揚州 6泰州 7淮安 8南通 9鹽城 10連雲港 11宿遷 12南京 13徐州
㈣ 近十年江蘇經濟發展情況
我來談談一點看法:蘇北原來就是底子窮,好多人都不願意去。主要還是領導層不行,不團結。內比如連容雲港,市長換的像走馬燈似的,干一年半載,搞點所謂的政績,鍍鍍金,馬上調走高就。其實就是把連雲港當跳板。你說,這樣能搞好嗎?再者,江蘇各級領導人都把重點放在蘇南,根本不關心蘇北,大力支持蘇南,蘇北就像沒娘的孩子,沒人管,你說能搞好嗎?
㈤ 在哪裡可以查反映江蘇省經濟發展情況的數據
http://www.jssb.gov.cn/jstj/tjsj/tjnj/江蘇省統計局的統計年鑒,希望可版以幫權助你
㈥ 江蘇鎮江的經濟如何發展狀況如何
說點個人想法,想找點數據的也沒找到。最為一個來這里讀書的學生,我感專覺鎮江較之三年前屬還是發生了很大變化的,對鎮江的第一印象是交通亂,房屋舊,但是目前來看這種面貌正在改觀。
不知道你是想來投資還是來這工作呢?
來投資的話,鎮江人很愛吃,飲食不錯。不知道鎮江有多少消費能力,反正大商場是一個一個的蓋起來。近兩年,歐尚、沃爾瑪入住鎮江,是不是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鎮江的發展呢?鎮江下面的幾個縣也是重工業密布,吸收了南京蘇錫常不要的企業。
來這工作的話,這里的工資只能說是蘇北的水平,但是鎮江是一座適合養老的城市。有一點不得不說的就是房價了,這兩年鎮江大規模拆遷,導致了很多靠這富起來的人,也使得房價上漲。鎮江是個小城,但是小也有小的好,省去了很多麻煩。
總之,我覺得目前鎮江還是蘇北的經濟水平,但是鎮江畢竟是蘇南的城市,現在的發展條件儲備的很好,只能說差一個契機。
㈦ 江蘇蘇州的經濟發展如何
江蘇蘇州經濟發展還是比較不錯的,而且發展的比較先進,讓人有一種喜歡的感覺。
㈧ 江蘇省各市經濟排名
1、上海市 13698億元 增.7% (滬)
2、北京市 10488億元 增長9% (京)
3、廣州市 8215億元 增12.3% (廣東1)
4、深圳市 7806億元 增12.1% (廣東2)
5、蘇州市 6701億元 增長13% (江蘇1)
6、天津市 6354億元 增16.5% (津)
7、重慶市 5096億元 增14.3% (渝)
8、杭州市 4781億元 增11% (浙江1)
9、青島市 4409億元 13.5%(山東1)
10、無錫市 4400億元 13%(江蘇2)
11、佛山市 4300億元 15.4% (廣東3)
12、寧波市 3964億元 10.1% (浙江2)
13、武漢市 3960億元 15.1% (湖北1)
14、成都市 3901億元 12.1% (四川1)
15、大連市 3858.2億元 增16.5%(遼寧1)
16、沈陽市 3855億元 (遼寧2)
17、南京市 3775億元 增12.1% (江蘇3)
18、東莞市 3710億元 (廣東4)
19、唐山市 3560億元 增13% (河北1)
20、煙台市 3460億元 (山東2)
21、濟南市 3017億元 同比增13%(山東3)
22、鄭州市 3002億 同比增12.5% (河南1)
23、長沙市 3000億元 同比增15%(湖南1)
24、哈爾濱市 2800億元 增長13.2%(黑龍江1)
25、石家莊市 2770億元 同比增11%(河北2)
26、泉州市 2700 同比增14% (福建1)
27、長春市 2588億元 (吉林1)
28、南通市 2550億元 (江蘇4)
29、濰坊市 2500億元 (山東4)
30、溫州市 2430億元 8% (浙江3)
31、淄博市 2300億元 (山東5)
32、福州市 2296億元 同比增13.1% (福建2)
33、紹興市 2223億元 (浙江4)
34、大慶市 2220億元 (黑龍江2)
35、常州市 2200億元 13%(江蘇5)
36、西安市 2190億元 同比增15.6% (陝西1)
37、東營市 2065億元 (山東6)
38、徐州市 2000億元 14%(江蘇6)
39、濟寧市 2000億元 (山東7)
40、邯鄲市 2000億元 11.5% (河北3)
41、台州市 1965.2億元 10% (浙江5)
42、臨沂市 1958億元 (山東8)
43、洛陽市 1919億元 14.4% (河南2)
44、嘉興市 1815.3億元 10.7% (浙江6)
45、威海市 1795億元 (山東9)
46、包頭市 1700億元 (內蒙古1)
47、金華市 1681.8億元 10% (浙江7)
48、滄州市 1678億元 13% (河北4)
49、合肥市 1664.84億元 增17.2% (安徽1)
50、南昌市1650億元14.5% (江西1)
51、南陽市 1620億元 12.5% (河南3)
52、鞍山市 1608億元 (遼寧3)
53、鹽城市 1600億元 13.6%(江蘇7)
54、昆明市 1600億元 12% (雲南1)
55、揚州市 1580億元 14%(江蘇8)
56、廈門市 1560億元 (福建3)
57、鄂爾多斯 1560億元 22.5% (內蒙古2)
58、保定市 1534億元 11.7% (河北5)
59、太原市 1468億元 增8.1% (山西1)
60、鎮江市 1421億元 13.6% (江蘇9)
61、中山市 1409億元 (廣東5)
62、德州市 1400億元 (山東10)
63、泰安市 1398億元 (山東11)
64、泰州市 1394億元 14%(江蘇10)
65、南寧市 1300億元 同比增14.5% (廣西1)
66、吉林市 1300億元 (吉林2)
67、呼和浩特1294億元 17.5% (內蒙古3)
68、惠州市 1280億元 11.5% (廣東6)
69、江門市 1277億元 11% (廣東7)
70、濱州市 1230億元 (山東12)
71、茂名市1200億元10.1% (廣東8)
72、聊城市1200億元 (山東13)
73、岳陽市 1140.3億元 (湖南2)
74、棗庄市 1100億元 (山東14)
75、湛江市1050億元 (廣東9)
76、許昌市 1050億元 (河南4)
77、常德市 1050億元 13% (湖南3)
78、廊坊市 1050 12% (河北6)
79、平頂山 1050億元 (河南5)
80、安陽市 1036億元 13.1% (河南6)
81、湖州市 1034.9億元 (浙江8)
82、焦作市 1031億元 15% (河南7)
83、宜昌市 1026.56億元 (湖北2)
84、衡陽市 1020.4億元 (湖南4)
85、烏魯木齊 1020億元 增長15% (新疆1)
86、襄樊市 1020億元 (湖北3)
87、漳州市 1010.01億元 (福建4)
88、榆林市 1010億元 24% (陝西2)
89、珠海市 992.1億元 (廣東10)
90、邢台市 989億元 10% (河北7)
91、汕頭市 977億元 (廣東11)
92、周口市 916億元 12% (河南8)
93、淮安市 910億元 13.5%(江蘇11)
94、株州市910億元 13.5% (湖南5)
95、桂林市902.6億元 12.6% (廣西2)
96、柳州市900.6億元 13.2% (廣西3)
97、商丘市900億元 12% (河南9)
98、新鄉市 886億元 13.9% (河南10)
99、信陽市 860億元 (河南11)
100、贛州市 831億元 13% (江西2)
101、蘭州市 830億元 12% (甘肅1)
102、菏澤市 820億元 (山東15)
103、松原市 815億元 (吉林3)
104、貴陽市 813億元 13% (貴州1)
105、駐馬店 812億元 (河南12)
106、通遼市 802億元 23% (內蒙古4)
107、秦皇島 800億元 12% (河北8)
108、曲靖市 787億元 12% (雲南2)
109、日照市 780億元 15.5%(山東16)
110、咸陽市 764.6億元 16% (陝西4)
111、清遠市757億元 18.2% (廣東12)
112、連雲港 750億元 13.3% (江蘇12)
113、臨汾市 750億元 4% (山西3)
114、蕪湖市 749億元 (安徽2)
115、綿陽市743億元 4.5%(受大地震影響嚴重)(四川2)
116、赤峰市 740億元 (內蒙古5)
117、郴州市 734億元 (湖南6)
118、揭陽市725.03億元 16% (廣東14)
119、張家口 720億元 13.5% (河北9)
120、肇慶市 720億元 (廣東13)
121、寶雞市 714億元 15.8% (陝西3)
122、營口市 703億元 20.3% (遼寧4)
123、九江市 703億元 13.5% (江西3)
124、安慶市 702.7億元 (安徽3)
125、延安市 700億元 15% (陝西4)
126、德陽市 695.04億元 1%(受大地震影響嚴重)(四川3)
127、開封市 695億元 13% (河南14)
128、錦州市: 691億元 16% (遼寧5)
129、運城市: 680億元 8.5% (山西2)
130、宿遷市: 675.2億元 14.6%(江蘇13)
131、錦州市: 675億元 16% (遼寧5)
132、龍岩市: 672.8億元 14.5% (福建5)
中國社會科學院14日發布的《2009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顯示:中國城市的經濟增長全球第一,全球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前10名城市有8個城市屬於中國,依次是包頭、呼和浩特、煙台、東莞、中山、惠州、濰坊、蕪湖。全球增長前50名的城市中,中國有40個。
根據報告,中國最具競爭力的前十名城市依次是: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廣州、青島、天津、蘇州、高雄。
本次報告的年度主題為:「城市,中國跨向全球中」。將中國城市置於全球坐標繫上,探討其地位及成因,建議其對策。
中國城市總體處在全球的中下水平,中國城市之間的競爭力差異巨大,中國城市的經濟增長全球第一,中國建設世界城市的目標任重道遠。中國競爭力最強的城市香港僅排在全球500個城市的第26名。
城市競爭力最強的十個省區依次是:粵港澳、台灣、江蘇、浙江、山東、福建、遼寧、河北、內蒙古和湖南。
這份報告從環境、基礎設施、結構、開放、科學技術、人才、企業管理、文化、政府管理、制度、資本、綜合區位等城市發展的12個方面,對294個地級以上城市中的51個重點城市的分項競爭力進行了比較。
經濟規模競爭力前10名的城市為:上海、香港、北京、深圳、廣州、天津、台北、佛山、杭州、東莞。
人才競爭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澳門、杭州、南京、重慶、天津。
資本競爭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上海、北京、深圳、廣州、青島、杭州、天津、澳門、南京。
結構競爭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深圳、上海、廣州、杭州、北京、南京、佛山、澳門、台州。
綜合區位競爭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上海、北京、廣州、天津、重慶、杭州、長春、澳門、沈陽。
環境競爭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蘇州、威海、香港、杭州、東莞、廈門、揚州、無錫、大連、紹興。
文化競爭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溫州、深圳、青島、台州、紹興、東莞、惠州、香港、揚州、長沙。
全球城市競爭力研究項目組負責人、社科院住房與城市經濟研究室主任倪鵬飛研究員說,這次還推出了十個最佳年度案例城市:蘇州、北京、寧波、包頭、重慶、南昌、廣州、杭州、南通、佛山。
㈨ 為什麼江蘇經濟這么發達主要是靠什麼富起來的好像工業比較發達
首先是紡織服裝業也就是輕工業,然後是工業,農業,服務業
1 江蘇經濟在省級單位內裡面一般都容是三甲之列,省級行政單位只有廣東在江蘇之前。
2. 「江浙滬」其實就是根據經濟實力而來的。從清朝開始中國的稅收重心就是在江浙兩地(民國初年租界以外的閘北和南市(華界)屬江蘇省)。浙江經濟特點是民營經濟較為強悍,而江蘇則在接受外資(特別是新加坡、台灣兩地)方面處於優勢地位。蘇錫常常亦是江蘇的經濟命脈,蘇錫兩地的IT業對於國內的IT產業產生著重要的地位!
3 蘇州與無錫每天的稅收收入都在億元之上,可以說為國家的經濟建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4 江蘇的蘇州被譽為是改革開放外商投資之典範城市,市內亦有中國新加坡工業園區和國家高新區。江蘇的蘇州也是迄今為止中國內地唯一能在本市之內就能打通電子計算機上下產業鏈的城市!電子計算機內的所有部件都可以在該市內找到。同時也是台商投資密集城市之一。
㈩ 浙江省與江蘇省的經濟比較
江蘇經濟與浙江經濟比較?
進入21世紀,江蘇經濟雖然也以高於全國平均速度在增長,但以民間資本為主的浙江經濟則以高於江蘇經濟增長速度在發展。更為引人注目的是,2004年下半年起,依靠外力和政府強勢推動的江蘇出現了邊際生產力遞減和外部投資「斷奶」、經濟增長難以為續的狀況,在走訪江蘇沿江城市途中,一些基層官員也紛紛向筆者表示了這方面的擔憂:而浙江則出現了資本大量外移,成為了中國大陸第一個GNP大於GDP的地區。
蘇浙經濟發展差距有多大?
目前,就經濟總量而言,江蘇依然排在了浙江的前面,2003年統計顯示,江蘇GDP為12451.75億元,浙江GDP為9200億元,按單位面積計算,江蘇每平方公里GDP為12136200元,浙江為9037328元。但就發展速度、人均指標及居民的富裕程度而言,無疑江蘇落後於浙江。
有統計數據顯示,從1978年到2000年間,江蘇GDP從249億元增加到8533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33.24倍;浙江GDP從124億元增加到6024億元,增長48.69倍。在人均GDP方面,浙江除了上海、北京、天津三個直轄市外,已連續多年超過廣東、江蘇,排名全國各省區之首, 2003年人均GDP為19730元/人,江蘇則為16796元/人,江蘇只為浙江85%,在人均收入方面,2003年浙江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431 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80元,江蘇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239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62元,江蘇只為浙江78%和70%。
在區域經濟發展方面,浙江是全國發達地區中唯一一個區域相對平衡發展和資本輸出的省份。以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為例,2003年浙扛水平最低麗水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當於水平最高的溫州市67.4%;而江蘇水平最低宿遷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相當於水平最高的蘇州市45.2%。另外,江蘇經濟發展水平按照蘇南——蘇中——蘇北順序,呈梯度分布;而浙江經濟較為均衡發展,浙西與浙東、浙南和浙北沒有明顯的區域發展差異。以進入全國百強縣為例,浙江是「東南西北,全面開花」,進入全國百強縣不僅數多,而且分布區域廣。另外,浙江經濟發展水平與自然條件、區位交通條件和歷史基礎沒有明顯的相關關系。以溫州為例,雖然1978年農民人均收入只有113元,有2/3的人處在貧困線之下,且浙江三個國家級貧困山區縣有兩個在溫州(泰順、文成),20世紀最後 10年才結束沒有機場和鐵路的歷史。但進入21世紀,完成原始資本積累的溫州,則是全國最著名的資本外溢地區,在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方面,溫州也成了浙江最高的城市。據保守估計,僅溫州游資就達1500億元,而整個浙江游資達到了7000億元。
江蘇雖然自然條件在全國各省區中最為均質,但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則列為全國最大地區之一。有統計資料顯示,蘇北淮安、鹽城、宿遷、連雲港等地級市不僅經濟總量達不到蘇南一些縣級市,而且人均GDP也只有蘇南一些縣級市的1/10,甚至更低。如按戶籍人口計算,宿遷入均GDP為每人0.54萬元,張家港人均GDP為每人5.5萬元,崑山人均GDP為7.01萬元。
為何江蘇經濟不敵浙江?
世紀之交,江蘇經濟急劇落後於浙江,可歸納的原因很多,有自然、歷史、文化、經濟、體制等因素。從自然、經濟基礎的角度看,江蘇無疑優於浙扛,但正如著名戰略學家邁克爾.波特在《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所說:「不虞匱乏的生產要素可能會反向地抑制競爭優勢,而不能提供正向的激勵作用。因為當企業面對不良的生產環境時,才會激勵出應變的戰略和創新,進而持續競爭成功。」
20世紀80年代,在中國還處於短缺經濟時代時,具有先天優勢的江蘇鄉鎮企業無疑要比溫州的企業更能獲得成功,但同時溫州企業由此激勵出應變的戰略和創新。區位條件和經濟條件的差別,使得溫州企業用於運輸的成本要遠高於蘇南企業,這使得溫州企業要勝過蘇南企業,必需在降低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上下功夫。結果,一方面,溫州企業形成了微利也爭的商業文化,使得溫州在蘇南企業看不上的一些小商品上,發現了大市場,另一方面,為降低交易成本,通過民間資本改善交通,修建機場、鐵路,並且,建立專業批發市場,走生產和銷售分工的道路,由此,浙江企業的市場網路越做越大,產業競爭優勢越來越強。所以,當中國短缺經濟時代結束之時,也就是作為「住商」(住在家裡做生意)的蘇南本土企業丟失市場和溫州企業崛起之時。這也驗證了邁克爾.波特所言:「一個國家的競爭優勢其實還可以從不利的生產要素中形成。」 而世紀之交江蘇經濟滯後於浙江,在宏觀層面上,則主要與江蘇高層戰略失誤有關。20世紀80年代中期,浙江經濟發展模式與江蘇並無二致:杭嘉湖經濟發展模式與蘇錫常經濟發展模式雷同,以鄉鎮企業發展為主要特色,溫州經濟發展模式與蘇北「耿車模式」雷同,以家庭作坊見長。但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江蘇與浙江經濟發展之路出現了分歧:溫州經濟發展模式擴大到整個浙江,蘇南經濟發展模式推廣到整個江蘇,包括整個蘇北。結果到了1999年浙江農村經濟全面超過江蘇,江蘇高層方始反思蘇南模式。於是,為保持經濟總量的不斷增長,江蘇又憑借區位優勢,趁世界產業大轉移之際,走上主要依靠外型工業化實現經濟增長之路。由此,GDP和地方財政收入有了較大增長,但同時城鄉居民收入沒有見長。
於是乎,不論在理論界還是政界、經濟界,頗受爭議的「梯度轉移」理論在江蘇繼續得到強化。一方面,蘇南繼續放在重中之重的戰略地位,嚴格按照蘇南----蘇中----蘇北的次序進行經濟布局:另一方面,最需要強勢政府按市場原則推動的基礎設施規劃建設也按「長官意志」隨意「拍腦袋」決策。由此,整個江蘇變成了「碎片化」的江蘇。
經濟相對發達的蘇南,雖然城市密集,但依然沒有一個真正能成為經濟中心的城市,蘇州經濟60%以上依賴於所轄五縣市,無錫1/3左右經濟總量來自於江陰,由此,蘇州、無錫所轄縣市更普遍地存在著一種離心現象。另外,更為明顯的是,蘇州、無錫兩市對蘇南經濟中心的爭奪,在更大程度上造成了基礎設施建設分散和規模不經濟。 20世紀後20年沿江港口建設高潮,在江蘇高層推動的沿江經濟發展戰略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四百餘公里的江蘇長江岸線,「一」字排開的深水泊位就有四百餘座。然而,據長江口航道建設有限公司提供的資料,經過一期工程的整治,長江口航道通過能力得到了提高,但目前每個潮水理論船舶最大通過量也只有47艘, 8.5米長江口深水航道開通後,2001年1月1日到6月30日,1?5萬噸級船舶平均每天通過量為27.5艘,5萬噸以上船舶平均每天通過量為2.1 艘,2001年7月1日到12月31日,1?5萬噸級船舶平均每天通過量為32.5艘,5萬噸以上船舶平均每天通過量為3.1艘。按此推算,長江口航道又怎能滿足日益增長船舶需要呢?
南京,作為江蘇的省會,從來就沒有起到過經濟輻射全省的功能。在江蘇境內,南京直接腹地歷來僅僅鎖定在寧鎮揚三市范疇。但由於長江阻隔,南京經濟輻射江北,客觀上很難,江浦大學城的失敗就是明證。但更為奇怪的是,作為最需要腹地支撐的機場,南京選擇了靠近安徽地方,既方便不了南京市民和企業,更方便不了鎮江、揚州。為此,揚州只得在江都規劃興建機場。
沿海南通、鹽城、連雲港三市,雖然區位條件優越,但事實上,江蘇高層並沒有重視蘇北沿海發展,由此江蘇沿海地帶成為了中國沿海經濟的邊緣化地帶。南通雖然擁有數十公里可建深水大港的岸線資源,但百年之港仍以河港形式而存在,鹽城雖擁有六百公裏海岸線,但江蘇高層定位為農業發展區。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位於歐亞大陸橋東端的連雲港,雖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定為數條鐵路的起點,但至今除了隴海鐵路連接間接腹地外,並無其他鐵路通過,為結束蘇北、蘇中腹地無鐵路的歷史,江蘇規劃建設的縱貫南北的新長(新沂----長興)鐵路,則選擇位於徐州與連雲港中間的新沂為起點,另外,兗滕煤田本可以通過連雲港對外輸出煤炭,結果由於行政管理分割,山東另起爐灶,興建了日照港和兗石鐵路。由此,連雲港成為了中國少有的只有間接腹地,沒有直接腹地的海港。
蘇北是江蘇真正的腹地。然而,一方面,江蘇高層嫌貧愛富,對於20世紀80年代來自貧困地區百姓求富所創造出來「耿車模式」,沒有讓其在貧困地區發揚光大,另一方面,江蘇高層也沒有在戰略上重視蘇北的發展,結果,靠海的蘇北日益內陸化、封閉化。目前,蘇北縱深地區的宿遷、淮安等市,不僅經濟發展上與蘇南的差距繼續擴大,而且也趕不上中部河南一些城市的發展。在基礎設施建設上,蘇北徐州、連雲港,鹽城及蘇中的南通雖然都建立了機場,開通了通往北京、廣州等地的航線,但依然擺脫不了內陸化的命運。
相反,浙江各級政府似是「無為」,但實質不僅在經濟體制改革上順從社會經濟發展發展需要,而且戰略上把握了的制高點。例如,浙西南是浙江丘陵、山地分布區,歷史上經濟落後,發展經濟的條件也遠不如浙北和蘇南,但政府通過培育義烏小商品市場,由市場造就具有競爭優勢產業,結果:義烏在1996年就成為了浙江人均GDP最高的縣市。其他城市,如溫州、紹興等,也通過培育專業市場,進而培育競爭優勢產業,使得浙江經濟獲得了全面發展。
進入21世紀,江蘇經濟雖然也以高於全國平均速度在增長,但以民間資本為主的浙江經濟則以高於江蘇經濟增長速度在發展。更為引人注目的是,2004年下半年起,依靠外力和政府強勢推動的江蘇出現了邊際生產力遞減和外部投資「斷奶」、經濟增長難以為續的狀況,在走訪江蘇沿江城市途中,一些基層官員也紛紛向筆者表示了這方面的擔憂:而浙江則出現了資本大量外移,成為了中國大陸第一個GNP大於GDP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