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香港回歸後,經濟是發展了還是退步了
香港回歸前,後台是英美,經濟起飛靠的是轉口貿易、自由港地位。
大陸改革開放之後,香港特殊貿易優勢不再。
剩下與台灣地區關系,如今也逐漸讓位給三通、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
香港的優勢,如今已經完全不同於以往,取而代之的是一國兩制試點,完善的法律,深圳製造業的互補優勢,乃至中國未來的金融中心。
其實,香港回歸的最大好處就是獲得了大陸的政策與經濟支撐,這是英美無法給予的。
要知道,香港自治,是在回歸已是必然之後的事了。沒有回歸,香港就什麼都不是。也正是因為香港必然回歸,才會獲得當年大陸轉口貿易的特殊地位。
當然,這也是中英之間的政治博弈結果,將欲取之,必固與之。英國從香港獲得了多少利益,新中國肯定也通過香港獲得了多少利益!
縱向比較,香港肯定是發展了。橫向比較嘛,不好說,亞洲四小虎里,香港與新加坡是一對,台灣地區與南朝鮮是一對。拿新加坡做比較,是相對合適的。
新加坡的特殊轉口貿易地位至今猶在,這是新加坡的優勢,除非在泰國地峽開通運河,否則新加坡的這一優勢就永遠存在。
金融領域上,算是半斤八兩,但香港有中國支撐,就看政策如何了。
科技上香港人口比新加坡還多,也不比新加坡差,從大學排名上可以看出來,而且深圳與香港優勢互補,這是香港的優勢,新加坡作為獨立國家,永遠不會獲得周邊國家的無條件支撐,其成本永遠無法降低。
綜合看來,新加坡與香港還真是歡喜冤家,各擅勝場。
❷ 香港回歸之後,香港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怎樣
香港回歸20年的經濟發展情況
1、跨越香港回歸的浩大工程——香港新機場啟用
耗資1550億港幣的香港國際機場總面積達1248公頃,在彈丸之地的香港是個奇跡;單是客運大樓就佔51萬平方米,相當於86個足球場,是世界最大的建築物之一。
這一跨越香港回歸的浩大工程,在經過幾年運行之後,新機場迎來黃金發展時期,連續4年被評為世界最佳機場,航空貨運量穩居世界首位。
2、金融保衛戰:擊退「金融大鱷」索羅斯
1998年「閃襲」香港金融市場是索羅斯為數不多的敗仗之一。在香港遭到國際金融炒家的狙擊之前,東南亞金融市場經歷了一場暴風驟雨的襲擊,許多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匯市、股市輪番暴跌,金融系統乃至整個社會經濟受到嚴重創傷。
索羅斯的一連串狙擊,令港幣遭到大量投機性的拋售,匯率受到沖擊,一路下滑,香港金融市場一片混亂,港幣多年來首度告急,保衛香港貨幣穩定註定是一場你死我活的生死戰。香港特區政府動用外匯基金合法地干預香港股市,與國際炒家在金融市場上進行殊死拼殺。
中國政府強調,將會全力支持香港特區政府捍衛港幣穩定。必要時,中國銀行將會與香港金融管理局合作,聯手打擊索羅斯的投機活動,這對香港無疑是一種強心劑。一連串的反擊,使索羅斯的香港征戰未能討到任何便宜,損失慘重。
3、CEPA出世
2003年,在香港回歸六周年之際,中央政府回應特區政府的提議,簽署了《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穩定了香港商界對香港經濟的信心,香港經濟開始明顯復甦。
2004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CEPA,將香港與內地的經濟緊緊維系在一起。CEPA自簽署後,香港GDP增速在2004年、2005年、2006年都保持在高速發展的態勢,超過世界經濟平均發展速度的一倍多,使得香港日益成為跨國公司拓展內地與亞洲業務的首選之地。
4、香港自由行開放
中央政府於2003年7月28日起,放寬了內地居民往來香港的簽證政策,先後允許內地49個城市居民申請來港「個人游」(自由行)。作為香港四大經濟支柱之一的旅遊業,自由行由2002年的638萬人次逐年遞增,至2014年達至最高峰,有近4725萬人次,占整體旅客量逾77%,增幅逾七倍,帶動的行業每年可吸引30多萬香港勞動人口就業。
5、「滬港通」「深港通」相繼問世
2014年11月,「滬港通」正式開通,開通以來,南向交易(從內地到香港)日益受到歡迎,兩年間南向交易佔香港主板成交量的比重由1%-2%上升至12%。
從「滬港通」到「深港通」,邁出這一步耗時七百多個日夜。在「滬港通」成功運行兩周年,「深港通」也正式啟動。啟動「深港通」,全面實現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是中國必須尋求國際金融話語權的強國之路。從長期來看,「滬港通」和「深港通」對吸引外國資金進入中國股市意義深遠,它們的開通是中國資本市場改革的重大里程碑。
6、獲評全球最具競爭力經濟體
在國際知名機構的評選中,香港仍是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最自由的經濟體、亞洲最具活力的城市。
2017年6月1日,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發表《2017年世界競爭力年報》,在其調查評估的全球63個經濟體中,香港連續第二年被評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瑞士、新加坡和美國分列第二至第四位。此外,據統計,到2017年,香港已連續23年被美國傳統基金會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
7、「債券通」獲批
2017年5月16日,中國人民銀行和香港金融管理局發布聯合公告稱,決定同意開展香港與內地債券市場互聯互通合作(以下簡稱「債券通」),正式啟動時間將另行公告。這是繼「滬港通」、「深港通」之後,中央政府支持香港發展、推動內地和香港金融合作的又一重要舉措。
多家機構紛紛表示,「債券通」的獲批是一份迎接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的特別禮物,意義重大,而這對於國內和香港乃至全球投資者和債券市場參與者都是一條通往更大業務機會的「快車道」,且將強化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8、亞投行首位非主權經濟體新成員
2017年6月13日,香港特區政府宣布,香港已成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新成員,成為亞投行首個吸收的非主權意義的經濟體,既體現了亞投行的成員組成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又為後續其他非主權經濟體的加入做出了成功示範。
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擁有「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成熟穩健和流動性充裕的金融市場、以及大量具國際經驗的頂尖金融人才,這些優勢可以協助亞投行籌集資金,為其不同基建項目融資。
❸ 香港回歸中國之後香港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又怎樣
香港回歸20年的經濟發展情況
1、跨越香港回歸的浩大工程——香港新機場啟用
耗資1550億港幣的香港國際機場總面積達1248公頃,在彈丸之地的香港是個奇跡;單是客運大樓就佔51萬平方米,相當於86個足球場,是世界最大的建築物之一。
這一跨越香港回歸的浩大工程,在經過幾年運行之後,新機場迎來黃金發展時期,連續4年被評為世界最佳機場,航空貨運量穩居世界首位。
2、金融保衛戰:擊退「金融大鱷」索羅斯
1998年「閃襲」香港金融市場是索羅斯為數不多的敗仗之一。在香港遭到國際金融炒家的狙擊之前,東南亞金融市場經歷了一場暴風驟雨的襲擊,許多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匯市、股市輪番暴跌,金融系統乃至整個社會經濟受到嚴重創傷。
索羅斯的一連串狙擊,令港幣遭到大量投機性的拋售,匯率受到沖擊,一路下滑,香港金融市場一片混亂,港幣多年來首度告急,保衛香港貨幣穩定註定是一場你死我活的生死戰。香港特區政府動用外匯基金合法地干預香港股市,與國際炒家在金融市場上進行殊死拼殺。
中國政府強調,將會全力支持香港特區政府捍衛港幣穩定。必要時,中國銀行將會與香港金融管理局合作,聯手打擊索羅斯的投機活動,這對香港無疑是一種強心劑。一連串的反擊,使索羅斯的香港征戰未能討到任何便宜,損失慘重。
3、CEPA出世
2003年,在香港回歸六周年之際,中央政府回應特區政府的提議,簽署了《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穩定了香港商界對香港經濟的信心,香港經濟開始明顯復甦。
2004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CEPA,將香港與內地的經濟緊緊維系在一起。CEPA自簽署後,香港GDP增速在2004年、2005年、2006年都保持在高速發展的態勢,超過世界經濟平均發展速度的一倍多,使得香港日益成為跨國公司拓展內地與亞洲業務的首選之地。
4、香港自由行開放
中央政府於2003年7月28日起,放寬了內地居民往來香港的簽證政策,先後允許內地49個城市居民申請來港「個人游」(自由行)。作為香港四大經濟支柱之一的旅遊業,自由行由2002年的638萬人次逐年遞增,至2014年達至最高峰,有近4725萬人次,占整體旅客量逾77%,增幅逾七倍,帶動的行業每年可吸引30多萬香港勞動人口就業。
5、「滬港通」「深港通」相繼問世
2014年11月,「滬港通」正式開通,開通以來,南向交易(從內地到香港)日益受到歡迎,兩年間南向交易佔香港主板成交量的比重由1%-2%上升至12%。
從「滬港通」到「深港通」,邁出這一步耗時七百多個日夜。在「滬港通」成功運行兩周年,「深港通」也正式啟動。啟動「深港通」,全面實現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是中國必須尋求國際金融話語權的強國之路。從長期來看,「滬港通」和「深港通」對吸引外國資金進入中國股市意義深遠,它們的開通是中國資本市場改革的重大里程碑。
6、獲評全球最具競爭力經濟體
在國際知名機構的評選中,香港仍是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最自由的經濟體、亞洲最具活力的城市。
2017年6月1日,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發表《2017年世界競爭力年報》,在其調查評估的全球63個經濟體中,香港連續第二年被評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瑞士、新加坡和美國分列第二至第四位。此外,據統計,到2017年,香港已連續23年被美國傳統基金會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
7、「債券通」獲批
2017年5月16日,中國人民銀行和香港金融管理局發布聯合公告稱,決定同意開展香港與內地債券市場互聯互通合作(以下簡稱「債券通」),正式啟動時間將另行公告。這是繼「滬港通」、「深港通」之後,中央政府支持香港發展、推動內地和香港金融合作的又一重要舉措。
多家機構紛紛表示,「債券通」的獲批是一份迎接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的特別禮物,意義重大,而這對於國內和香港乃至全球投資者和債券市場參與者都是一條通往更大業務機會的「快車道」,且將強化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8、亞投行首位非主權經濟體新成員
2017年6月13日,香港特區政府宣布,香港已成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新成員,成為亞投行首個吸收的非主權意義的經濟體,既體現了亞投行的成員組成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又為後續其他非主權經濟體的加入做出了成功示範。
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擁有「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成熟穩健和流動性充裕的金融市場、以及大量具國際經驗的頂尖金融人才,這些優勢可以協助亞投行籌集資金,為其不同基建項目融資。
❹ 香港回歸後有什麼變化
香港回歸後的變化:
1、回歸祖國後的香港,與內地的聯系日益密切。一方面,香港繼續作為內地聯系國際市場的橋梁和引入資金、技術、管理經驗的窗口,為內地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作出重要貢獻;另一方面,香港以內地廣闊的腹地為依託,從內地的快速發展中獲取了更多發展機遇和不竭發展動力。
2、背靠祖國,面向世界,香港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正面臨著實現更大發展的難得機遇;抓住機遇,乘勢而上,毫不動搖地堅持「一國兩制」方針,毫不動搖地落實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鞏固和發展香港政通人和、繁榮穩定的良好局面,是中央政府和祖國人民的共同心願,也是廣大香港同胞的共同利益。
(4)香港回歸後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對國內的意義:
1、有利於推進祖國的和平統一大業,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2、有利於促進香港地區的繁榮穩定與發展。香港回歸十餘年,在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針下,香港發展走向日益繁榮;
3、香港回歸是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的成功實踐,通過香港回歸的實踐證明鄧小平提出這一政策是英明正確的,同時為澳門問題的解決以及澳門的回歸提供了實踐的範本,最終也為解決台灣問題實現中國完全統一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
對國外的意義:
1、香港的順利回歸不僅是給西方大國以有力的回擊,而且香港回歸的成功實踐也為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解決類似問題提供了實例,對世界政治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❺ 香港回歸之後的繁榮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基本法開始實施。香港進入了「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歷史新紀元。
1997年9月,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年會在香港舉行。這次年會是香港回歸祖國後承辦的首個大型國際會議,也是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第一次在中國舉行年會。
2004年6月初,首屆「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論壇」在香港舉行,內地9省區和港澳特區「9+2」區域經濟合作正式登場。2005年9月,香港迪士尼樂園開業迎客,這是全球第5個迪斯尼樂園。
2008年8月,北京奧運會馬術比賽在香港成功舉辦。2009年12月,第五屆東亞運動會在香港舉行,這是香港回歸祖國後首次承辦國際性綜合賽事。
香港回歸後香港經濟保持高速穩定發展,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兩地文化經濟交流不斷深化。在香港人民的努力和國家支持的下,香港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成為海內外投資者的天堂。
這十幾年來,香港失業率不斷下降,人均收入不斷提升,香港人民真正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香港回歸後香港經濟保持高速穩定發展,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兩地文化經濟交流不斷深化。
在香港人民的努力和國家支持的下,香港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成為海內外投資者的天堂。這十幾年來,香港失業率不斷下降,人均收入不斷提升,香港人民真正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842-1997年間,香港曾為英國殖民地。二戰以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不僅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更成為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中央擁有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香港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並可享受外交及國防以外所有事務的高度自治權。「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中國政府的基本國策。
在中央政府和祖國內地的大力支持下,香港戰勝了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等種種風險和挑戰,繼續保持著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的地位。
盡管香港在回歸後走過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在今後的歲月里也還會遇到各種風險和挑戰,但有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作為堅強後盾。
有廣大愛國愛港同胞的團結進取,只要我們始終堅持「一國兩制」的基本原則,全面貫徹落實基本法的各項規定,香港就一定能夠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困難險阻,保持長期繁榮穩定。
❻ 香港回歸後的發展
幾個中心地位沒變 在經濟領域,香港的不變首先表現在她的幾個「國際中心」的地位上。 上世紀70年代,香港成為亞洲地區出現最早的國際金融中心。今天,香港已與英國倫敦和美國紐約並列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根據倫敦今年3月公布的環球金融中心指數,香港在金融中心競爭力方面的排名是世界第三,並被視為未來真正的重量級金融城市。 到2006年年底,全球100家最大的銀行中,有70多家在香港營業。今天,漫步在香港島繁華的大街上,街道兩旁最多的不是商場、超市,也不是店鋪、酒家,而是鱗次櫛比的銀行。多年來,香港一直流行一個說法,叫「銀行多於米鋪」。這可以說是今天香港金融業高度發達的最鮮明寫照。 今天的香港,依然是名副其實的世界貿易中心。現在,香港的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總額已接近本地生產總值的四倍。近幾年,香港的對外貿易發展暢旺。整體貨物貿易出口連續4年獲得兩位數的增幅。人們常說,香港具備「三優四通」的優勢。 「三優」是指優越的地理位置、健全的制度和簡單的低稅制。「四通」是指信息、人才、資金和貨物自由流通。這些優勢在回歸十年來依然發揮重要作用,使得香港繼續保持著亞太地區的地區總部中心地位,不少跨國企業都選擇在香港設立地區總部,以統籌和集中管理區內業務。 香港還是亞太地區的航運中心。每天,有幾十條國際海上航線從這里穿插運行,通往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上千座港口。約70個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小型港口為香港提供喂給服務。 今年以來,圍繞香港回歸十周年,美國和英國政界的一些要人,對香港事務也多有評價。他們最核心的觀點就是,對香港的未來充滿信心。 回歸十年來,香港依然是自由之都,香港的民主也按照循序漸進、均衡參與的原則在逐步發展。 那麼,香港有沒有什麼變化呢?其實變化也很多。但這種變化是發展中的變化,是邁向繁榮的變化,是回歸旅途中的變化。這些變化中,有兩個方面最值得提點。 回歸之前,香港是漂泊的「遊子」;回歸之後,香港能真切感受到來自大陸這個強有力靠山的力量。這大概就是最大的變化。這個變化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香港過去十年的發展歷程。 人心回歸的歷程 香港回歸以來的十年並不是風平浪靜的。十年間,香港先後遭遇了亞洲金融風暴、禽流感疫情擴散、世界經濟衰退、九一一事件、伊拉克戰爭以及沙斯襲擾等多種風險的沖擊,但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特區政府的沉著應對下,每一次都成功地化險為夷,並成為香港邁上新台階的基石。 香港回歸以來,內地一直關心、支持著香港的繁榮、穩定和發展。當香港十年間面臨一次又一次嚴峻考驗時,中央政府總是不斷推出各項措施,幫助香港紓困解難。十年來,內地推出「建立更緊密經貿安排」(CEPA)、個人游、粵港合作、泛珠三角合作、京港與滬港合作、開放人民幣業務、推動國企到港上市等一系列措施,支持香港經濟復甦,創造了兩地互利互惠的雙贏局面。 十年回歸風雨路,也是一條「人心回歸」的道路。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2006年4月進行的民意調查顯示,75%的香港人表示會以身為中國人為榮;62%表示會以身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為榮;65%的人認為因為有中國今天的國際地位,中國人才可以吐氣揚眉;76%同意香港人需要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同年12月,另一份民意調查顯示,有51%的香港人表示滿意「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行情況,64%同意「一國兩制」是對香港有利的安排,62%同意中央政府有誠意照顧香港利益,66%認為香港和內地有很多共同利益,62%覺得香港人與中央政府有很多共同利益。這些數據反映了港人對中國、對內地和對中央的態度,與回歸初期比較是天壤之別,顯示大部分香港人實現了「人心回歸」。 近代以來的香港,發生了滄海桑田般的變化。經歷了戰火的洗禮,經歷了動盪的考驗,經歷過經濟的騰飛,也經歷過心靈的磨難。回歸十年後的今天,在變與不變之間,香港依然充滿榮景、動感、祥和,依然是璀璨耀眼的東方明珠,依然是引領時代潮流的國際大都會.
❼ 香港回歸後的GDP增長情況什麼樣的經濟是什麼樣的狀況
數字與事實:香港回歸10年的10個關鍵數字 蘇曉 ——香港回歸以來連續在「全球最自由經濟體」評選中排名第一。 美國傳統基金會及《亞洲華爾街日報》2007年1月16日公布,連續第13年評選香港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系,以100分為滿分,香港以89.3分名列第一,較位列第二的新加坡高出3.6分。在10項個別范疇中,香港在其中4個范疇均列首位,包括貿易自由、投資自由、金融自由及產權保障。 ——截至2007年5月,共有約2048萬人次的內地旅客以「個人游」方式到港旅遊。 2003年春季香港暴發非典疫情,對香港旅遊業造成嚴重打擊。中央政府及時開放部分內地城市居民以個人身份赴港旅遊,有力促進了香港旅遊業復甦。截至2007年5月,「個人游」計劃已在內地49個城市推行,共有約2048萬人次的內地旅客以「個人游」方式到港旅遊,為香港帶來額外消費總計逾百億港元。 ——2006年,香港股市集資總額創下5245億港元的歷史紀錄。 根據香港交易所的統計,2006年香港股市集資總額創下5245億港元的歷史紀錄,是1997年集資總額的2倍。其中,首次公開招股集資額逾3300億港元,取得了超過倫敦、逼近紐約,全球第二的佳績。股市日均交易量339億港元,比1997年的155億港元增加一倍多;上市公司數目增至1173家,比1997年底增加515家;至2006年底股市市值急速上升至13.34萬億港元,比1997年的3.20萬億港元增加了10萬多億港元。2006年底,港股市值超過了多倫多和法蘭克福,香港晉升為全球第六大股票市場。 ——香港最新失業率4.3%,為9年來最低。 由於受亞洲金融危機、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影響,1998年香港經濟出現逆轉,GDP出現了5.1%的負增長。2003年春季非典疫情襲擊香港,香港經濟雪上加霜,許多行業深受重創,失業率一度升到8.3%的歷史新高,香港經濟跌入低谷。中央政府及時伸出援手,推出「個人游」和《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等措施,為香港經濟注入動力,香港經濟持續復甦。最新數字顯示,香港2007年3月至5月的失業率維持在4.3%,是9年來的最低水平。 ——香港每個賽馬日大約有120萬人觀看下注。 回歸10年,香港不僅「馬照跑」,而且「跑得更歡」。每逢周末、周三,香港沙田和跑馬地的兩個賽馬場,人流如織,喊聲四起,隨著自己投注的馬匹「尖叫一分鍾」仍然是香港人最愛的消遣之一。目前,香港每個賽馬日大約有120萬人觀看下注,每年舉行的國際賽馬大賽,電視觀眾達到10億人次。每年兩場的國際一級賽馬比賽,使香港成為除美國以外另一個擁有兩個國際一級賽馬賽事的地區。 ——67.9%的香港中學生因香港回歸祖國感到高興。 回歸10年,絕大部分香港人認同香港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並以身為中國人為榮。最近,香港學友社連續5年進行的國民身份認同調查發現,超過六成的香港中學生表示「我愛中國」,更有67.9%的受訪中學生因香港回歸祖國感到高興。 ——目前給予香港特區護照免簽證待遇的國家和地區已經達到134個。 據香港特區政府入境事務處的最新資料,目前給予香港特區護照免簽證待遇的國家和地區已經達到134個,大大超過英國國民(海外)護照的免簽證國家和地區數目。1997年底,只有44個國家和地區給予香港特區護照免簽證待遇。 ——香港負資產按揭貸款宗數2007年第一季度減至6700宗。 2003年香港暴發非典疫情,樓市跌入谷底,使負資產按揭貸款宗數達到高峰。近年,香港經濟復甦,樓市回升,負資產按揭貸款宗數大幅減少。香港負資產按揭貸款宗數在2007年第一季度減少約1800宗,至約6700宗,涉及金額110億港元。與2003年6月底約10.6萬宗的高峰水平相比,負資產按揭貸款宗數已減少94%。 ——香港是全球罪案率最低的城市之一。 香港在2006年底約有685.71萬人口,錄得整體罪案81125宗,平均每10萬人口中罪案率約為1183宗。香港特區政府警務處處長鄧竟成表示,香港10年來的治安狀況令人滿意。雖然每年的罪案數字有增有減,但起伏不大,罪案率保持在每10萬人口中1100宗至1200宗,香港是世界上罪案率最低的城市之一。 ——2006年在內地或香港登記的兩地婚姻宗數約34500宗。 據特區政府最新統計數字,2006年在內地或香港登記的兩地婚姻宗數約有34500宗。與以往最大的區別在於,近年涉及兩地的婚姻,不止是香港男士到內地娶妻,香港女士與內地男士結婚也漸趨普遍。在港注冊結婚而夫妻其中一方為內地人的數目,已從1997年的約2600宗上升至2006年的21400宗。 來源:新華網
❽ 香港回歸後經濟到底在發展還是在倒退
香港回歸前,廣大香港勞工一直缺乏退休保障。回歸後的2000年,特區政府實施強制性公積金制度(強積金),為私營機構設定強制性供款計劃,幫助雇員為退休生活儲蓄。截至2016年底,強積金制度已經覆蓋香港超過270萬人,總資產凈值超過6400億港元。
為持續改善勞工福利,特區政府通過立法程序,修訂勞工法例,制定帶薪侍產假等措施;實施法定最低工資制度,不斷提高雇員的收入,鼓勵更多人投入到勞動力市場。得益於此,香港自回歸以來一直保持著高就業率,近五年來失業率保持在3.3%左右,基本實現全民就業。
回歸後的第三年,特區政府設立「創新及科技基金」,隨後陸續出台「創科創投基金」「院校中游研發計劃」「科技券計劃」等舉措,鼓勵和協助香港企業提升科技水平,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為業務注入更多創新理念。截至目前,特區政府已投入超過180億港元財政配套資金,「創新及科技基金」已經資助超過5800個項目。
在特區政府的大力推動下,香港創科氛圍日漸濃郁,吸引越來越多國際頂尖科研機構在港落戶。2015年,擁有兩百多年歷史的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宣布在香港成立其在海外的首家分支機構「卡羅琳中國香港再生醫學中心」。2016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在香港成立首個海外創新中心。
這兩家世界頂級學府選擇香港,絕非簡單設立辦事處或聯絡機構。卡羅琳中國香港再生醫學中心將全球招募科學家,憑借其優勢的幹細胞技術,重點研究心臟、脊柱受損及帕金森症的治療新方法。而麻省理工學院香港創新中心則將重點與珠三角合作,促進研究成果產業化。
特區政府創新及科技局於2015年11月正式成立,專責推動科技、資訊及產學研協同發展。醞釀多年的港科院當年底成立,成為香港推動基礎科研的第一家民營機構。
港科院院長徐立之認為,香港發展創新科技產業有其自身的優勢。一方面,香港高等院校基礎科研實力雄厚,創新活力充沛。另一方面,「一國兩制」使香港保有自由、法治的環境,對於知識產權和投資者利益的保護都十分嚴格。
在國家支持下,香港近年來積極對接內地各省份,在粵港澳大灣區產業格局和國家創新科技產業格局下努力尋找自身的新定位。
自2005年開始,香港六所大學陸續與國家科技部共建了1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香港夥伴實驗室。自2012年開始,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等六家機構先後被科技部批准成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
2017年初,香港與深圳兩地政府共同簽署合作備忘錄,宣布兩地將在落馬洲河套地區共同發展「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打造香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創科平台。
(8)香港回歸後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2013年,特區政府以家庭平均月收入為標准,設立香港歷史上第一條貧困線。在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看來,設定貧困線是政府首次以科學量化的方式檢視社會貧困狀況,引導政策制定和檢查措施成效,體現政府解決貧困問題的堅定決心。
毋庸置疑,香港的經濟社會發展今天依然面臨一系列困難和挑戰,如房屋供應跟不上旺盛的需求,社會階層流動的通道仍十分狹窄,人口老齡化步伐即將加快。
面對這些深層次矛盾以及日益加劇的區域競爭,即將於7月1日就職特區第五任行政長官的林鄭月娥表示,新一屆特區政府的首要任務仍將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新一屆政府將在發展經濟方面扮演更多的角色。
「香港的發展是在國家發展的大前提下找到自身經濟新的增長點;過去是這樣,未來也將是一樣。我對國家的發展充滿信心,在國家發展的大前提下,香港的前景將會非常好。」林鄭月娥說
❾ 香港回歸前後的經濟發展情況
李秀恆:回歸十年香港社會經濟發展的新變化http://news.QQ.com 2007年06月12日15:21 中廣網 評論0條
作者:李秀恆 全國政協委員 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香港回歸祖國已經十周年。十年來在「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精神下,《基本法》在香港順利貫徹實施。在中央政府和香港廣大市民支持下,香港保持了過去的政治、經濟、法律制度,生活方式維持不變,實現了平穩過渡,經濟和社會保持繁榮穩定。
回歸十年來,香港經歷了一系列風風雨雨,尤其是經歷了「金融風暴」和「沙士」兩大沖擊,克服了經濟低迷的沉重壓力,在特區政府和全體港人的努力下,在中央一系列挺港政策的扶持下,香港經濟已走出低谷,逐步復甦,社會走向穩定和諧,同內地經濟進一步融合發展,並邁上新的合作台階。
香港回歸祖國的十年,是香港歷史發展進程的輝煌十年,是兩地經貿關系不斷發展的十年,也是不斷加深港人對國家歸屬、對民族認同、對中華文化凝聚的十年。回顧香港已走過的不平凡歷程,展望未來,港人對香港前途,對國家的發展,對和平統一大業充滿信心。香港在中國未來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的進程中,必將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一國兩制」深入人心
香港回歸前的一段過渡期內,由於中英出現政制爭拗,國際反華勢力興風作浪,以至部份港人對香港前途信心不足,香港曾一度出現「移民潮」。而有些市民對回歸後的香港能否真正做到「港人治港、高度自治」,香港的社會制度是否真的可以五十年不變,也抱懷疑、觀望態度。
十年後的今天,港人對「一國兩制」和《基本法》的信心已大大增強。十年來,中央政府嚴格遵守中英聯合聲明及《基本法》,不幹預屬於香港特別行政區內部的事務,全力支持香港特區政府依法施政,支持香港經濟渡過難關及邁向復甦,再加上中國經濟迅速發展和國力不斷增強,都給港人莫大信心。
今天,港人對國家歸屬感和民族認同感已大大增強。中國成功加入世貿;中國申奧成功和2008年北京奧運的舉行;中國載人航天飛船的升空;中國運動健兒在國際比賽中取得驕人成績;中國政府在一系列重大國際性災情中對海外僑胞的援助與關懷,以及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日益提高,都不斷加深港人作為中國人的光榮感、自豪感。今天,香港人自覺學習普通話,關心內地發生的事情,愈來愈多的港人到內地投資、置業、觀光、旅遊,愈來愈多港人把自己子女送回內地升學、就業、發展。不少港人還擔任內地各類職務,在各級建制架構中參政議政,或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領域做出貢獻。港人已感覺實實在在生活在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中。
在香港經濟最低迷的時候,中央政府接二連三出手相助,頒布一系列措施,力挺香港經濟復甦。中央政府同特區政府簽署「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CEPA),讓香港產品得以零關稅進入內地市場,增強了港產品在內地市場的競爭力;中央又以多種形式開放多個服務業領域,讓香港各類專業人士及商家,以至個體工商者得以廣泛在內地經營發展;中央政府從2004年開始實施「自由行」政策,先在沿海城市推出,現已擴展至全國近100個城市,每年從內地來港的遊客超過3000萬人,為香港每年帶來數千億元的消費,對香港經濟的復甦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經貿關系走過三階段
香港回歸祖國前後,兩地的經貿關系發生了很大變化。香港同內地經濟的經貿關系走過了三個不尋常的階段。第一階段是回歸前,尤其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香港是內地主要的外商投資者。當時,香港製造業正值北移,大量生產工序轉移到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港企在那裡投資建廠,發展加工貿易,大量雇聘工人,帶動了華南地區經濟的騰飛。到了90年代,長三角地區及上海浦東崛起,港企也到華東地區發展,帶動了當地基建、交通、物流、以及服務業的興旺,同時,也帶動了當地消費的暢旺,推動了房地產、旅遊、裝修、傢具、家電等行業的發展,使這兩個地區在內地發展中最早富裕起來。
第二階段是回歸初期,兩地經濟的互補性進一步增強,內地經濟在對外開放和中國入世的推動下,不斷擴張發展,而外商愈來愈多進入內地市場並大展拳腳,對已進入內地市場的港企增加了壓力,促進了港資與內地企業的合作發展。這段時間內,香港企業在內地與當地企業的差距逐漸拉平,而民營企業通過向港企學習與合作,逐漸掌握了國際市場的信息,有些民營企業更成功「出洋」發展,與港企攜手拓展國際市場,或在香港建立營銷中心或融資平台。而「自由行」的實施在促進香港旅遊業發展的同時,也促成了「民企自由行」的發展,吸引了愈來愈多的民企赴港考察、參展和洽商,不少民企更在港成立公司及注冊商標。令香港同內地的經貿關系不斷密切,也不斷強化。
近年來,兩地經貿關繫到了第三階段,在國家的「十一、五」規劃和經濟全面振興下,中國經濟已步入一個新的高速發展期。中國作為一個高度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場化的巨大經濟體,正在全球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香港作為一個地區性的商貿金融中心,與中國這樣龐大經濟體的合作,其模式及定位正發出根本變化,由以前的投資者、合作者角色,轉為服務者角色。因為中國這樣一個龐大、高速發展的經濟體,在國際化、市場化進程中,需要商貿服務業的支持,以及在拓展國際市場方面的協助,香港作為國際化程度較高的金融貿易中心,可以從資金、人才、信息、市場、物流、法律、會計等方面提供服務,為國家的經濟發展做出貢獻。而香港經濟也可以在為國家經濟發展提供服務中,得到自身的發展。香港特區政府和工商界要認清自己未來的定位,在兩地經濟融合及互動的新進程中,真正做好「服務者」的角色,與內地工商界及民營企業攜手合作,把中國和香港經濟高度結合,推展上新台階。
❿ 香港回歸後十年來各方面的發展~~
轉瞬間,香港已經回歸祖國十周年。在這十年裡她依然穩步發展;依然是「東方明珠」。
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的最新資料顯示,過去10年,香港經濟結構已明顯轉型:製造業占本地生產總值的比重,已從1997年的8.3%減至2006年的3.5%。服務業占本地生產總值的比重則從78.8%上升至87.4%。 在1997—2006年期間,香港所有服務業的凈產值平均每年實質增長2.4%,而同期製造業的凈產值平均每年實質下跌9.2%。10年中,香港就業人數持續從製造業轉往經銷貿易業、金融、保險、地產及商用服務業,以及社區、社會及個人服務業。製造業就業人數已從1997年的25.1萬人大幅減至2006年的15.8萬人。在此期間,製造業的附加值與生產總值的比率,一直保持在約三成的水平。就業人員的平均附加值更上升至約120%。10年中,香港從事進出口貿易的就業人數顯著增長,占經銷貿易業(包括批發、零售、進出口貿易、飲食、酒店業)就業人數的百分比,已從1997年的43%上升至2006年的51%。以就業人數計,在金融、保險、地產和商用服務業中,商用服務業和金融機構是兩個最大行業,2006年共占整個行業類別總就業人數的82%。 商用服務業包括法律服務、會計服務、廣告、公共關系和市場研究,以及機械及設備租賃服務。商用服務業在行業類別中所佔的百分比,已從1997年的38%上升至2006年的52%。
香港回歸十年了,確實走過了一條不平凡的道路。這十年來,中央政府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方針,堅決按基本法辦事,沒有干涉屬於香港特別行政區內部的事務。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團結香港市民,戰勝了亞洲金融風波等一系列的困難,經濟得到穩定、恢復和發展,民生得以改善。香港目前處在一個重要的發展時期。我一直認為,香港背靠祖國、面對世界,有著特殊的區位優勢。香港有著世界最自由的經濟,國際上廣泛的聯系,有著較為完備的法制和經濟管理人才的優勢。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以至航運中心地位、貿易中心地位,是其它地區不可替代的。值此香港回歸十年之際,我衷心希望香港更加繁榮,更加開放,更加包容,更加和諧!紫荊花盛開了,今年花兒紅了,明年花更好! 2007年7月1日是香港回歸祖國十周年紀念日,4月至9月間,香港特區政府將連續舉辦系列慶祝活動。香港特區政府慶典籌備辦公室主任楊立門說:「我們希望慶祝活動能展現香港的活力和朝氣。」
香港回歸以來,在中央政府和祖國內地的全力支持下,克服了亞洲金融危機和非典疫情的沖擊和影響,繼續保持自由港和國際大都市的特色,繼續保持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的地位。 在中國大陸宣稱要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新任務中,香港似亦可承擔一定角色,中國科技部顯然對一個叫做「深港創新圈」的概念發生了興趣,確實香港特區在法治、知識產權保護方面表現優異,在國際上的困擾相對較少,如果加以善用,或可走出新路。
與香港特區相鄰的深圳,當地政府明確提出了「向香港學習」的口號,其實香港特區在法治社會和公共服務型政府等各方面的經驗模式,值得各個城市學習。改革正在過大關,與此前近30年對經濟管理體制的改革不同,接下來要改革行政管理體制和社會管理體制,建立法治國家和公民社會,內地何妨胸懷寬廣地實行「拿來主義」。
香港之所以能繼續迅速發展與鄧小平的"一國兩制"構想分割不開。"一國兩制"構想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野和思維,是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富有想像力的答案,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首先: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案,既適應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需要,也充分照顧到港澳台地區的歷史和現實情況,同時也妥善照顧到一些有關國家在這里的投資和其他利益,避免了武力統一和"一國兩制"可能造成的不佳後果,因而是一條損失最小、最得人心的國家統一的最佳方案。
其次:香港被英國統治了一個半世紀,英國在香港擁有巨大的政治經濟利益。同時香港又是國際金融中心,美國、日本、西歐等國家在那裡有大量的投資,中國恢復行使對香港的主權,首先涉及到的是中英關系,其次還有中國和世界不少發達國家的關系問題,處理不好,同樣給世界的和平與穩定帶來影響。鄧小平說,採用和平方式解決香港問題,就必須既考慮到香港的實際情況,也考慮到中國的實際情況和英國的實際情況,就是說,我們解決問題的辦法要使三方面都能接受。如果用社會主義來統一,做不到三方面都能接受。勉強接受了,也會造成混亂局面。即使不發生武力沖突,香港也將成為一個蕭條的香港,後遺症很多的香港,不是我們所希望的香港。所以,就香港問題而言,三方面都能接受的只能是「一國兩制」,允許香港繼續實行資本主義,保留自由港和金融中心的地位,除此以外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當年,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說:「一國兩制」的構想是沒有先例的天才創造,為香港特殊的歷史環境提供了富有想像力的答案。董建華評述說:「『一國兩制』方針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野和思維,是代表12億中國人對當代世界做出的偉大貢獻之一。」
香港的發展與祖國也是分不開的。祖國越發展,香港越美好。回歸十年來,作為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香港市民的生活不斷改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展望未來,香港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
香港回歸十年文章:
林瑞麟在出席「香港回歸十周年十件大事評選」活動啟動儀式上致辭,與香港 市民一同回顧過去十年香港的變遷和發展。
林瑞麟表示,香港回歸祖國十年,樹立了三個重要的里程碑。
他說:「第一個里程碑是基本法推動了香港的經濟轉型。亞洲金融風暴的沖擊,使香港經歷了一段最艱難的日子,但憑借香港本身足夠的財政儲備和穩健的金融體制,成功擊退國際金融大鱷,讓情況穩定下來。」
「第二個里程碑是基本法讓香港有了新的發展空間。因為基本法保留了香港世界貿易組織成員的身份,而內地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與香港特別行政區簽訂《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落實內地旅客來港『個人游』,使香港經濟逐步復甦。」
「第三個里程碑是基本法不斷推動香港的民主進程。回歸後,香港在民主和選舉制度上較回歸前更開放、更透明。回歸前,港督是由英國委任,香港人沒有參與的份兒。而現在,行政長官是經選舉委員會選舉產生的,全部立法會議席也都由選舉產生。」
展望未來十年,林瑞麟表示,香港社會要以積極和包容的態度,處理好經濟轉型及政制發展的議題,為年輕一代提供更廣闊的空間,使香港社會能繼續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