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創新為經濟發展

創新為經濟發展

發布時間:2021-02-21 20:35:06

Ⅰ 為何說創新是引領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

據報道,抄目前中國已崛起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正面臨一場深刻的動力變革,而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並成功完成全部預定科學目標、成功實現世界首次洲際量子通信、研製出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機……幾年來,潘建偉團隊不斷刷新量子信息研究的世界紀錄,成為重量級的領跑者。

中國科技創新水平不斷提升,推動我國實現從跟跑為主到跟跑、並跑、領跑「三跑」並存的歷史性轉變,越來越多像潘建偉這樣的科學家成長起來,中國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知識產出國。

希望中國科學家可以不斷開拓創新!

Ⅱ 什麼是創新型經濟

創新型經濟是體來現資源節約源和環境友好的要求,是以知識和人才作為依託,以創新為主要的驅動力,以發展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新技術和新產品為著力點,以創新產業作為標志的經濟,現在談經濟轉型升級。轉型最重要的就是增長方式轉型,發展創新型經濟實現經濟轉型,主要靠物質投入的推動轉向創新要素驅動。這個創新型經濟有三個特徵,一是以創新知識密集產業和綠色技術產業作為標志,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互動結合,第三知識創新為主體,也就是大學、科研機構同技術創新主體緊密合作。 在領先發達的地區應該領先發展創新型經濟,這里概括沿海過去兩次機遇,第一次機遇是沿海經濟發展鄉鎮經濟,實現農村工業化。第二次機遇,開放型經濟,實現經濟的國際化。現在這兩個發展經濟的活力和動力在沿海地區充分釋放,優勢不再明顯,因此創新型經濟成為第三個發展機遇。

Ⅲ 如何通過創新引領,為經濟發展帶來新的生機和活力

布吉島。。。

Ⅳ 創新如何促進世界經濟發展 最好有案例

加強管理創新 促進經濟發展

國家「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要堅持走自主創新道路,這標志著我國的經濟發展戰略轉移到自主創新的軌道上。目前,各個城市將走自主創新道路視為自己發展的靈魂。特別是許多成功的企業,已將自主創新寫入企業文化的信念中,無論是管理創新、業務創新,還是技術創新,都在加快腳步。唯有不斷創新,才能有新的生機和活力。自主創新已經成為經濟領域發展的一個大趨勢。

一、管理創新是經濟發展的要求

第一,管理創新是知識經濟和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要求。信息高速公路、工業機器人、數控機床、程序式轉輸設備和監控儀器等,構成了一種全新的生產力體系;自動化生產線、計算機輔助設計、管理自動化已成為企業的主旋律;自動櫃員機、家庭影院、國際互聯網路也已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家庭辦公、視頻會議、遙控醫療、電子商務更成為人們生活中議論的熱門話題。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正使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發生著深刻的變革。知識經濟已成為許多國家的先導產業,以「知識密集」為主的新興產業蓬勃興起。今天,信息已成為極其重要的戰略資源,被稱為「世界經濟的生命線」,當今時代也被人們稱之為「信息經營」和「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經濟就是信息經濟。知識經濟的大發展,向世界各國提出了全新的挑戰。面對知識經濟帶來的機遇和挑戰,現代企業只有不斷適應變化和發展了的形勢以及適時作出管理變革和創新,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第二,管理創新是適應市場經濟激烈競爭的要求。「以產定銷」的計劃經濟時代已經成為過去,信息化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生產的基礎。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必須要置於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比如,全球電子數據交換系統EDI,使企業在產品生產和供應方面的地理概念與時間概念大大淡化,資金流通與商品流通日趨市場化、全球化。這些變化既給企業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又給企業帶來了更高的要求。市場上,商品已愈來愈趨於同質化,企業要想佔有更多的市場份額,只有憑借自身的經濟實力與企業策劃,在質量、價格和服務上佔有優勢,才能在激烈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目前,市場競爭已經明顯地取決於兩個方面:一是企業的「綜合經營力」。所謂「綜合經營力」,是指企業從研究開發、產品設計、生產過程式控制制、營銷策略、售後服務和顧客的信息反饋等全方位的系統經營能力。這說明,現代企業競爭成敗不再是物力資源的擁有多寡而是智力資源利用強弱所決定。二是市場需求的快速反應和企業形象。高新技術使生產過程更加靈活,同類產品的花色品種不斷翻新,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大為加快。消費者需求結構也發生變化,消費需求的單一性已向多樣化轉化,企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明顯地影響著消費者的需求選擇。為此,要構建不斷適應市場的應變系統,企業的策劃力與創新力已成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

第三,管理創新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要提高經濟效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從粗放經營轉到集約經營上來,即由「總量增長型」向「質量效率型」轉變。這些轉變又表現在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一是生產技術從「高耗型」(能源、原材料消耗高)向「節約型」轉變;二是生產方式從「分散性、單向性、傳統性」向「規模化、多元化、標准化」轉變。因此,要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以市場為導向,走集約經營路子,發展規模經濟;廣泛採用先進技術設備,提高生產要素質量和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生產要素的節約和優化組合,提高產品質量,少投入、多產出;充分利用現有生產能力,進行挖潛、革新、改造。所有這些,都要通過深化改革、轉換機制來實現,而深化改革進一步要求和更加激活管理創新。

第四,管理創新是實施人本管理的客觀要求。人本管理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在以社會化大生產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特別是在未來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時代,企業的生產和經營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企業只有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才能不斷增強企業活力,促進企業持續快速發展。目前,有些人把人本管理理解為「以人為本」的管理理論和方法,這種認識沒有把人真正視為企業的主體,沒有把人和企業這兩個利益主體統一起來。人本管理應具有以下二層含義:一是企業為確立人在管理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而進行的調動人的積極性的一切管理活動。目前,企業所進行的人本管理就屬於這個層次,並且,企業大多以傳統的物質和精神刺激手段進行激勵,而且沒有提高到以給職工更多的權力和責任來充分發揮員工潛力、積極性和創造力的層次。二是企業為完善和提高人的素質,即增強人的意志和體力,提高人的智力和能力,健全人的心理,提高人的品格和思想等,為使人全面地、自由地發展所進行的一切管理活動。也就是說,人本管理要體現出人的主體性和自我發展性。第二層含義才是人本管理的實質和目的,才是運用人本管理時應堅持的指導思想。實施人本管理要牢固樹立依靠全體員工、以職工為主體的思想。要制定有利於調動和保護員工積極性和創造性的政策和管理制度。在分配上,領導要先人後己,堅持公平合理,不搞平均主義,兼顧公平與效率,同時還要制定福利計劃和職工培訓計劃等,既能使職工能力提高,又能使勞酬對等。要合理開發人力資本。善於使用人才,做到用人之長、取長補短、獎懲分明,並要強化員工的自我管理。人本管理的核心是員工通過自我管理來控制自己,進而達到自由發展自己的目的。因此,要多給每一個人發展的空間,多為企業的人本管理創造良好的環境。

二、管理創新的現實表現形式

管理創新的現實表現形式有多種,但是,對區域經濟發展來講,最重要的有三種形式:

第一,技術創新是管理創新的現實基礎,管理創新是技術創新的重要保障。技術反映的是操作層面上人與物的關系,管理反映的是具體層面上人與人的關系。一方面,人與人關系的改善,有賴於人對物改造能力的增強;另一方面,人與人關系的改善,有利於人對物的認識與改造,即技術創新對管理創新有一種支撐性,而管理創新對技術創新有一種駕馭性。

第二,制度創新是管理創新的宏觀基礎,管理創新是制度創新的微觀運行。制度和管理反映的都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所不同的是前者是宏觀層次的,後者是微觀層次的。制度創新,為管理創新提供了一個操作平台,而管理創新則將制度創新的成果細化並實施。制度創新與管理創新互為因果,相輔相成,共同提高,缺一不可。但是,特別值得一說的是:制度並不能代替管理,制度創新並不能代替管理創新。因為,制度並不是萬能的,再好的制度也需要人去操作,而操作必需依靠管理。那種單純強調「制度決定論」和「以改代管論」的觀點,無疑是錯誤的。

第三,文化創新是管理創新的內在源泉,管理創新是文化創新的外在表現。文化反映的是人對人(自身和別人)的基本態度。人對人基本態度的改變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人與人的關系。同時,人與人關系的狀況又反過來影響人對人的基本態度。文化創新,只有通過管理創新才能現實地表現出來。如在管理學的發展史上,曾出現反映「經濟人」的理論假定;反映「社會人」的人際關系理論;反映「文化人」的企業文化理論等,而對於區域經濟的發展來說,文化創新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動力,也是管理創新的內在源泉。

三、管理創新促進經濟快速發展

隨著經濟的發展,管理創新將同技術創新一起,促進經濟快速發展,實現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飛躍。從世界范圍來看,管理創新與經濟發展相輔相成,第一次企業管理的突破使美國製造業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了2到3倍,奠定了美國成為經濟強國的基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日本企業創造了「全面質量管理」、「價值工程」、「精益生產」等管理思想,指導著大批企業迅速成長,成為近幾十年日本企業在全球市場競爭中一路領先的重要原因。而對於年輕的中國企業而言,卓有成效的管理創新將使中國經濟實現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跨越。戰略謀劃是城市經濟發展的靈魂,而經營管理則關乎發展進程,是保障戰略實施的支撐力量。它包括制定可行的戰略規劃和計劃,並提供有效的制度支持,也包括把握市場需求變化,創造性地有效合理配置企業資源。例如,神州數碼搭建了管理創新體系,以此解決企業在相持階段如何實現總量和利潤的增長的問題,力圖通過各個層面的創新與突破,推動企業發展,並通過自身能力的提升,為企業的長遠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神州數碼的管理創新體系,包含戰略管理、業務以及技術三個層面,企業所有戰略規劃、管理、業務和技術的拓展無不圍繞這三個層面展開一系列的創新性舉措。神州數碼創造性地提出「增值服務生態鏈法則」,得到了產業鏈合作夥伴的積極響應,也使神州數碼在激烈的競爭中闖出了一條路。邢台作為欠發達地區,近年來,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但是,要想進一步實現跨越式發展,還需要不斷加強管理創新。(作者單位:邢台市委外宣辦)

Ⅳ 創新驅動為什麼是經濟發展的核心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指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這是因為:
第一,從緊迫形勢看。當今世界.科技創新更加廣泛地影響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科技發展水平更加深刻地反映出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核心競爭力。一是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各種全球性問題相互交織,影響世界經濟全面復甦的不確定因素依然較多。在這樣的背景下,各國尤其是主要大國都在對自身經濟發展進行戰略籌劃,紛紛把發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網路、生物產業、節能環保、低碳技術、綠色經濟等作為新一輪產業發展的重點,加大投入,著力推進。世界范圍內生產力、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經濟社會發展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搶占國際經濟科技制高點已經成為世界發展大趨勢,科技競爭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二是我國已經構建了比較完整的學科體系,擁有豐富的科技人力資源,科技發展具有良好基礎,完全有條件發揮自身特色和優勢,跟上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步伐。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面對新形勢新要求,目前我國自主創新能力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許多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還依賴進口;科技體制機制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與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的迫切要求仍不適應,與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的新要求仍不適應,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仍不適應,必須增強機遇意識、憂患意識、責任意識,牢牢把握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世界科技創新格局整的機遇、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調高和市場不斷擴大的機遇,堅定立足自主創新,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體制機制保障,爭取在不太長時間內確保國家創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第二,從艱巨任務看。我們要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從國家發展全局的高度,集中力量推進科技創新。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所處的歷史階段要求我們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全面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以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為重點,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著力解決制約科技創新的突出問題,充分發揮科技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中的支撐引領作用,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二是實現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目標要求我們最大限度解放和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爭取到2020年,基本建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符合科技發展規律的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原始創新能力明顯提高,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大幅增強,關鍵領域科學研究實現原創性重大突破,戰略性高技術領域技術研發實現跨越發展,若干領域創新成果進入世界前列;創新環境更加優化,創新效益大幅提高,創新人才競相涌現,全民族科學素質普遍提高、科技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大幅提升。三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要求我們大力發展與民生相關的科學技術,把科技進步和創新與提高人民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緊密結合起來,大力發展能源資源開發利用科學技術,大力發展新材料和先進製造科學技術,大力發展信息網路科學技術、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科學技術,大力發展健康科學技術,大力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科學技術,大力發展空間和海洋技術,大力發展國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科學技術,著力解決關系民生的重大科技問題,不斷強化公共服務、改善民生環境、保障民生安全。

Ⅵ 淺談創新在當今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論文2000字

摘要:創新是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進步的靈魂,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分析了什麼是創新,中國自主創新之路應該怎樣走以及在「十二五」時期如何更好地發揮好創新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過程中舉足輕重的作用。
關鍵詞:創新;經濟發展方式;自主知識產權;新型工業化道路
經濟創新指的是新產品的開發、新市場的開拓、新生產要素的發現、新生產方式的引進和新企業組織形式的實施。創新詞義解釋為創新行為、發明行為或者創造某種新事物的行為,因此有知識創新(即科學新發現)、技術創新(技術新發明)。「在現代經濟條件下,創新就是新的組合。」(1)總之,創新在經濟學上的意義就是新的組合,而這個組合最初可能就是由知識的創新和技術的創新引起的,一旦與經濟活動相組合,就會帶來一場經濟領域的變革。
一、創新的含義及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英語中Innovation(創新)這個詞起源拉丁語,原意有三層含義:更新,就是對原有的東西進行替換:創造新的東西.就是創造出原來沒有的東西;改變,就是對原有的東西進行發展和改造。「創」,即創造。提及創造,不得不提到中國製造——產品產自中國、銷往海外,在這一價值鏈中,中國企業獲得的效益是最少的,盡管這比在國內銷售更能保住其收益,也正是因為如此,中國企業才屈從於外國品牌的各種苛刻條件,甚至不惜出讓巨大利益,而真正能從中受益的是那些中間商、品牌商和外國的消費者,尤其中間商,更是最大的獲益者。
那麼中國如何提升中國製造能力呢?首先,要對企業生產進行全面質量管理,爭取以零質量事故為標准進一步提升產品質量;其次,要充分利用各種國際貿易爭端解決平台,在出現貿易摩擦時政府要鼓勵企業和行業協會聯合起來主動維權;第三,企業要盡快樹立品牌意識,要捨得在品牌方面的投入,這不僅有助於提升企業的產品競爭力,也有助於我國的產業結構升級,有助於本國企業獲取應得利益,也有助於實現權利與責任的均等劃分;第四,從國家政策上適時地作出一些調整;第五,從當前的宏觀調控角度看,我們有必要將中國製造的產品銷售市場從海外轉向國內,目前我們正面臨通貨膨脹的壓力,這樣不僅有助於緩和國內經濟運行緊張的狀況,也有助於減少中國產品在海外的銷售壓力。
中國創造是一個所有權概念,只要是技術、品牌、利益等屬於中國資本控股創造的,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在海外生產的,都叫「中國創造」。張瑞敏曾這樣分析:「『創造』是『人無我有』,而『製造』卻是『我有人也有』」(2)。「創造」是根據用戶需求進行生產的,假使不清楚用戶需求,「創新」產品再好也只能是生產量,依據用戶需求來生產產品,可以調節高低端產品分配和不同地區的市場份額,生產出多元化的成品,從而為提高我國企業國際競爭力和降低其在國際競爭中的風險保駕護航。「中國創造」是不僅要從硬體與低成本勞動力中出效益,最主要的是從管理與技術中出效益。
「中國創造」不僅意味著核心技術的創新、自主品牌的打造,也包含商業模式的轉變。
中國企業也可以從工業生產模式向服務生產模式轉變,在國際市場上開辟一條新的營銷道路。在現代競爭中,不是國際品牌的產品只能算是「半成品」,是「只能被有品牌的跨國公司來購買的初級產品」(3);隨著產品的更新速度加快和市場前景的不斷變化,新型高科技企業對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業的管理者和經營者必須對市場有開闊的視野和敏銳的洞察力,也只有在此引導下建立起良好的人才資源管理體系,才能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生產熱情,穩步提升企業的生產和活力;中國創造也需要持續不斷地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營造良好的經濟發展大環境。因此中國企業應該打造科技創新的堅實平台,跨越核心科技的「龍門」,開發和突破關鍵技術,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市場競爭力的企業。中國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必須以堅韌不拔的決心努力打造出屬於我們自己的品牌和產品。
二、以創新為助推器從而促進國民經濟又快又好的發展。
當今世界形勢發展、調整、變革之大——金融危機,引發了全球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全球經濟和國際市場走向已經發生巨變,科技產業在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尋求新的突破,全球合作治理模式也在發生調整,這些因素都給我國經濟發展提出很多挑戰。
「十一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但是發展過程中的失調問題突出,發展的環境和條件繼續發生新變化:「一是經濟社會結構變化呈現新特點;二是傳統增長模式面臨新挑戰;三是人民群眾對提高生活水平和質量有了新期待。」(4)世界在發生巨變,同時中國也在進行著經濟、政治、文化等全面而深刻的變革,我們應當清醒認識到:機遇和挑戰並存,有必要進一步加強培養國人的責任意識和緊迫感,從而達到增強憂患意識和風險意識的作用,在新形勢中抓住機遇,在國際交往中操控主動權,認清中國特色主義建設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難和風險,積極化解各種挑戰並利用當前中國良好經濟形勢的戰略機遇期,爭取推動國民經濟發展再上一個新台階。
「十二五」期間我國工業發展的大方向依然是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以結構調整和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為動力,以提高工業增加值率為主要目標,把工業發展建立在創新驅動、環境友好、惠及民生、內生增長的基礎上,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礎。」(5)
經濟結構是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因此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途徑。首先,應該在原有工業的基礎上,在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的融合中找到科技和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的創新點;其次,依託關鍵的核心科技,發展中國的自主品牌和加大對中小型企業的競爭力;再次,在國家的宏觀調控中應該取消一些體制性障礙,全面整合市場准入機制、技術標准制定、發展規劃等政策配套性要素,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最後,利用工業設計、現代物流、信息服務等公共服務資源為新興產業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務,創造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
加大改革攻堅力度、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經濟工作中的一項重要任務。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科學發展觀,切實做好思想工作並統一到「十二五」經濟工作的發展規劃上,全面推動各領域體制改革和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目前我國已經進入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時期,只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能有效解決我國經濟發展中的失衡問題,才能實現中國經濟的平穩快速發展。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制約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就源於體制的不合理,因此繼續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實現持久發展的迫切需要和可靠保證。體制改革是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也是推動政治體制改革的先行軍。加強體制改革力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進一步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充分發揮人民群眾作為創造者的作用,確定改革的先後順序,重點推進關鍵環節的改革。
積極推進經濟領域的稅費體制改革。要盡快建立和完善各層級的基本財力保障機制,改革個人所得稅徵收方法,探究並建設經濟改革試點,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建設全面的、多層次的市場體系,充分發揮政府在經濟結構調整的引導作用,促進社會經濟穩步增長和結構升級,防止「大躍進」式的盲目性模式再生。因此我們要堅持不懈地做好節能減排工作,充分探究循環經濟的新模式。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6)工業化為城鎮化的實現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信息化也使城鎮化水平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從這個意義上說,新興工業市場的擴大和其在全球的推廣成為我國工業和城鎮化進程中的有力手段。工業發展速度的加快,也必將有力的促使我國農業逐步實現現代化。我國現階段的主要矛盾沒有變,且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因此「十二五」期間我們必須立足中國的基本國情,加快建設社會主義事業,為早日實現現代化打好基礎。

Ⅶ 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創新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應該從哪些方面實施創新

一是增加國內市場需求來促進經濟穩定發展,通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來激發國內市場需求就成為了必然的選擇;
二是通過國際市場需求要求增高,對產品本身的質量、技術含量和使用效能要求增加,對創新技術和創新產品的需求增加,通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來創造出新的技術、新的產品和新的服務,從而穩定和增加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的需求及份額。
三是國內市場需求有待進一步開發,經濟發展環境「硬約束」進一步加強,必須走集約發展、高科技含量發展、高附加值發展的道路;
四是全面深化改革要全面深入推進,就必然要要通過增強經濟內生動力來支撐和促動體制和機制改革。

Ⅷ 一篇關於創新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動力的理解

創新驅動是形勢所迫。我國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位,社會生產力、綜合版國力、科技實力邁上了一權個新的大台階。同時,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人口、資源、環境壓力越來越大。我國現代化涉及十幾億人,走全靠要素驅動的老路難以為繼。物質資源必然越用越少,而科技和人才卻會越用越多,因此我們必須及早轉入創新驅動發展軌道,把科技創新潛力更好釋放出來。

Ⅸ 創新,是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動力 為什麼要把創新擺在

一、"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理念(一)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二)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必須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同時注重提升國家軟實力,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三)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四)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必須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共享是本質要求(五)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獲得感,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二、「五大發展理念」內在關系「五大發展理念」是一個整體,一個不能少,一個不能游離,都是為了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現「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其中,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從理念內容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者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從理念邏輯看,第一動力、內在要求、必要條件、必由之路、本質要求五者緊密聯系、層層遞進、順理成章、交相輝映。從發展理論看,「五大發展理念」正在「精神變物質」,增強發展的整體性、協調性、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既對傳統發展進行革新升級,又對現代發展內涵進行全面提升、對現代發展外延予以全方位拓展。從執行操作看,必須將「五大發展理念」統一貫徹、統一落實,一體推進、一起發力,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相互代替,從而贏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全面勝利。

閱讀全文

與創新為經濟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