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城市旅遊對城市經濟的影響
2月16日,桂林市二屆人大五次會議召開。記者從代市長張秀隆代表桂林市政府向大會所作的《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報告》了解到,今年桂林市將啟動創建中國最佳旅遊城市的工作。
代市長張秀隆在報告中提出,2006年桂林力爭旅遊總人數增長7.8%以上,其中入境遊客人數達到11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超過66億元。今年桂林正式啟動創建中國最佳旅遊城市工作,年內爭取再增開1~2條國際航線。要加快以灕江旅遊為重點的旅遊資源整合,改造提升一批傳統旅遊景觀設施,抓好兩江四湖景區續建、以及桂林喀斯特地質博覽世界等一批重點旅遊建設項目。抓住開展「中國鄉村游」主題年活動的契機,加快縣域旅遊項目和基礎設施建設,推出地方特色旅遊產品,完善會展、文化旅遊等設施和服務。
據了解,2006年,桂林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11%,萬元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2%左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9%,財政收入增長1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外貿出口增長1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7%,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控制在3%以內,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以內。此外,「堅持以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被擺在桂林今年要重點抓好工作的首位。
這個還好吧?
❷ 國內生產總值對國民經濟的影響
今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2018年一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發布。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新聞發言人邢志宏披露,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19878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8%。
邢志宏指出,一季度國民經濟實現良好開局,初步核算,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19878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8%。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8904億元,同比增長3.2%;第二產業增加值77451億元,增長6.3%;第三產業增加值112428億元,增長7.5%。
邢志宏從十一個方面介紹了2018年一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
3月份,服務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3.6%,比上月小幅回落0.2個百分點,但仍高於上年均值。鐵路運輸業、航空運輸業、郵政快遞業、電信廣播電視和衛星傳輸服務、互聯網軟體信息技術服務、貨幣金融服務、資本市場服務、保險業等行業商務活動指數均位於55.0%及以上的較高景氣區間。從市場預期看,服務業業務活動預期指數為60.1%,連續10個月高於60.0%。
四、民間投資增速加快
一季度,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100763億元,同比增長7.5%,增速比1-2月份回落0.4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回落1.7個百分點。其中,民間投資62386億元,增長8.9%,比1-2月份加快0.8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加快1.2個百分點。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2900億元,增長24.2%;第二產業投資35813億元,增長2.0%,其中製造業投資增長3.8%;第三產業投資62050億元,增長10.0%,其中基礎設施投資增長13.0%。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同比增長7.9%,增速比全部投資快0.4個百分點。從環比看,3月份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比上月增長0.57%。
五、商品房待售面積繼續減少
一季度,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21291億元,同比增長10.4%,增速比1-2月份加快0.5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加快1.3個百分點,其中住宅投資增長13.3%。房屋新開工面積34615萬平方米,同比增長9.7%,其中住宅新開工面積增長12.2%。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30088萬平方米,增長3.6%,其中住宅銷售面積增長2.5%。全國商品房銷售額25597億元,增長10.4%,其中住宅銷售額增長11.4%。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購置面積3802萬平方米,同比增長0.5%。3月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57329萬平方米,比上月末減少1138萬平方米。一季度,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36770億元,同比增長3.1%。
六、市場銷售持續活躍
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0275億元,同比增長9.8%,增速比1-2月份加快0.1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回落0.2個百分點。按經營單位所在地分,城鎮消費品零售額77096億元,增長9.7%;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3179億元,增長10.7%。按消費類型分,餐飲收入9711億元,增長10.3%;商品零售80564億元,增長9.8%。消費升級類商品銷售增長較快,限額以上單位化妝品類、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商品同比分別增長16.1%和11.4%,分別比上年同期加快6.2和3.4個百分點。3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0.1%,比1-2月份加快0.4個百分點,環比增長0.73%。
一季度,全國網上零售額19318億元,同比增長35.4%,比上年同期加快3.3個百分點。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14567億元,增長34.4%,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16.1%,同比提高3.7個百分點;非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4751億元,增長38.7%。
七、貿易順差大幅收窄
一季度,貨物進出口總額67516億元,同比增長9.4%。其中,出口35389億元,增長7.4%;進口32127億元,增長11.7%。進出口相抵,順差3262億元,比上年同期收窄21.8%。貿易方式結構進一步優化,一般貿易進出口增長13.2%,占進出口總額的58.3%,比上年同期提高2.0個百分點。機電產品仍為出口主力,機電產品出口增長9.5%,占出口總額的59.4%。對前三大貿易夥伴進出口保持增長,我國對歐盟、美國和東盟進出口分別增長8.2%、6.3%和13.7%;與部分「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進出口增勢較好,對俄羅斯、波蘭和哈薩克等國進出口分別增長20.5%、16.6%和16.2%。3月份,進出口總額22453億元,同比下降2.5%。其中,出口11078億元,下降9.8%;進口11375億元,增長5.9%。
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出口交貨值27145億元,同比增長7.6%。3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出口交貨值10016億元,增長4.0%。
八、市場物價漲勢溫和
一季度,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1%,漲幅比1-2月份回落0.1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擴大0.7個百分點。其中,城市上漲2.2%,農村上漲2.0%。分類別看,食品煙酒價格同比上漲1.9%,衣著上漲1.2%,居住上漲2.4%,生活用品及服務上漲1.6%,交通和通信上漲0.7%,教育文化和娛樂上漲2.2%,醫療保健上漲6.0%,其他用品和服務上漲1.4%。在食品煙酒價格中,糧食價格上漲1.1%,豬肉價格下降9.9%,鮮菜價格上漲6.6%。3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1%,漲幅比上月回落0.8個百分點,環比下降1.1%。
一季度,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上漲3.7%,漲幅比1-2月份回落0.3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回落3.7個百分點。3月份,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上漲3.1%,漲幅比上月回落0.6個百分點,環比下降0.2%。一季度,全國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同比上漲4.4%;3月份同比上漲3.7%,環比下降0.3%。
九、就業形勢總體穩定
1至3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分別為5.0%、5.0%和5.1%,分別比上年同月下降0.2、0.4和0.1個百分點;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分別為4.9%、4.8%和4.9%,分別比上年同月下降0.1、0.2和0.1個百分點。一季度末,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總量17441萬人,比上年同期增加188萬人,增長1.1%。
十、居民收入穩步增長
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15元,同比名義增長8.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6%。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81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26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8%。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55,比上年同期縮小0.02。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6580元,同比名義增長8.5%。
十一、轉型升級成效明顯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扎實推進。一季度,全國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6.5%,比上年同期提高0.7個百分點。去庫存成效突出,3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積同比下降16.7%。去杠桿成效持續顯現,2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6.3%,同比下降0.8個百分點。實體經濟成本繼續降低,1-2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3.98元,同比減少0.33元。短板領域投資快速增長,一季度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公共設施管理業、農業投資同比分別增長34.2%、13.4%和25.4%,分別快於全部投資26.7、5.9和17.9個百分點。
經濟結構繼續優化。一季度,第三產業增加值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61.6%,高於第二產業25.5個百分點。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77.8%,高於資本形成總額46.5個百分點。新動能快速成長。一季度,全國新登記企業132.3萬戶,同比增長5.4%,日均新登記企業1.47萬戶。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6%,比規模以上工業快2.8個百分點。綠色發展穩步推進。一季度,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同比下降3.2%。
邢志宏說,總的來看,一季度國民經濟延續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支撐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有利條件不斷積累增多,為全年經濟穩定健康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❸ 對城市經濟學的認識
1城市經濟的作用及其運行問題
經濟學是一門很重要的學科。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這是人類社會的共識。經濟的發展帶動全局的發展。城市經濟是指城市空間范圍內,以非農人口和非農產業為主體的經濟形式、經濟活動或經濟體系。城市經濟的作用①城市經濟是各部門經濟在城市空間范圍內的重要紐帶。②城市經濟是國民經濟和區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核心支柱。③城市經濟的發展,加深了社會分工,促進社會生產力的進步。④城市經濟對其經濟腹地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扶持、引導和推動作用。
現代經濟的主要特徵①空間上的集聚性與規模性。空間集聚性是城市的本質特徵,也是城市經濟的本質特徵。②系統上的綜合性與網路性。現代城市經濟系統通常都包括工業、建築、房地產、金融保險以及信息等系統。城市經濟系統是這些系統的綜合。這些系統之間、各系統內部各單位之間都存在種種經濟關系,他們相互關聯與交融,使城市經濟又具有網路性的特點。③運行商的開放性與外部性。④績效上的高效性與裂變性。城市的人均投資低於農村,而投資取得的效益卻比農村高。城市經濟的高效性,使得城市經濟以較高的速度不斷增長和發展。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質的飛躍,呈現裂變性的特徵。
城市經濟運行的問題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空間集聚與城市化的問題。②城市空間規模增長管控問題。③城市經濟空間與城市經濟空間的合理配置問題。④城市空間范圍內產業結構問題。⑤城市空間范圍內經濟增長的影響因素問題。
對上述城市經濟運行問題的分析探討,是城市經濟學的主要任務。城市經濟學的研究內容包括空間集聚與城市化經濟、城市空間規模經濟與增長管控城市空間的合理配置、城市空間內的產業結構、城市經濟增長與發展、城市土地經濟、人口經濟財政金融經濟、管理經濟、住宅經濟、福利經濟、基礎設施經濟、交通經濟、物流經濟、環境經濟以及城市與區域經濟等。
2城市經濟學學科的發展
城市經濟學是隨著現代城市及城市經濟的迅速發展而逐漸產生和發展的。多數學者認為,1965年美國人威爾帕·湯普森編寫的《城市經濟學導論》的問世標志著城市經濟學的誕生。西方城市經濟學發展非常迅速。在黨的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為適應城市經濟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形勢的需要,城市經濟學才被介紹到我國,並且發展迅速,很快確立了它的學科地位,成立了研究城市經濟學的學會及系所,取得了相當數量的研究成果,培養了大批城市經濟學科理論與實際人才。我國城市經濟領域的權威性學術團體——中國城市經濟學會的宗旨包括:開展城市經濟理論前瞻性理論研究,總結城市發展經濟經驗,傳播城市現代化建設理論信息,推動全國學術研究成果交流,繁榮城市經濟,促進城市發展。
我國城市經濟學學科發展的新形勢:(1)學科理論基礎和理論體系研究將會進一步加強。(2)城市經濟學研究將會更加註重實踐性並將直面重大問題。當今城市社會的城市化規律與方針政策問題城市經濟增長中經濟組織結構、社會政治制度結構的作用及其對策、城市經營與管理問題、城市競爭力問題以及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等實踐實踐中迫切需要研究解決的難題,都是目前的研究熱點。(3)研究方式、手段以及方法將有大的變革。①個性化研究開始出現,「群體化的跨空間協作研究」也正在興起,出現了跨地域乃至跨國界的全球同步合作研究。②計算機應用更加頻繁和突出。建立城市經濟學數量經濟模型,採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進行大量的數據統計分析。③由專門化研究走向綜合研究趨勢明顯。在中觀層次和空間范疇上對城市經濟問題進行跨學科、跨部門的綜合研究將成為必然選擇。(4)城市經濟比較研究也將成為一個趨勢。城市經濟研究將逐步擺脫對單一城市的研究,開始注重不同國家、不同地域的不同城市的比較研究,尤其是發達國家經濟增長與發展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研究。
❹ 影響城市發展的因素
1、全球化。
全球化的本質是全球范圍內資源和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雖然從一般意義上講,全球化背景下各類要素都可以在全球范圍內流動和重新配置,但從目前觀察到的情況看,要素流動格局呈現出一定程度的不均衡和不對稱性。
具體而言,高端人才的流動性遠遠高於中低端人才;資本的流動性遠遠高於勞動力的流動性;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消費模式、生產模式、產業結構、治理模式等方面的影響,總體而言大於發展中國家在這些方面對發達國家的影響。
2、技術進步。
上世紀80年代以來信息通信技術的突破和廣泛應用,帶動了上一輪全球范圍內的高速增長。2008年底發達國家爆發的金融危機波及全球。展望未來,能夠啟動新一輪經濟增長,特別是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的根本力量,仍然是新的重大技術突破。
信息通信技術的深度普及和應用,清潔能源的發展,新材料的出現,生物技術的發展等,都有可能成為這樣的技術突破點。目前有學者提出,人類社會正在啟動第三次工業革命,可能是能源和信息技術發展所帶動,也可能是信息技術驅動下的製造業升級所帶動。
3、全球治理模式和治理議題的變化。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許多議題越來越超出主權國家的治理范圍,需要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協調,才能夠有效解決。諸如應對氣候變化、維護全球政治、經濟和金融穩定、控制傳染病等全球性公共產品,成為擺在人類面前的新的重大議題,相應的全球治理結構也在孕育著新的深刻變化。
4、各國民眾權利和平等意識的普遍增強。
美國著名戰略思想家布熱津斯基把這種現象稱為「全球政治覺醒」()。這種趨勢對於一國國內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的變化,具有難以預計、難以把控的重大影響,對國際關系也有重要影響。
(4)城市經濟如何影響國民經濟擴展閱讀:
城市發展的基本規律:
1、區域理論:城市是區域的核心,區域發展是不均衡的。1950年佩魯提出增長極核理論:城市通過極化效應、擴散效應的發展,是區域經濟趨於均衡,然後進入下一輪極化、擴散的發展階段。
2、經濟學理論:城市產業分基礎產業(城市發展的關鍵)、服務業產業。[2]
3、人文生態學理論:互相依賴、互相競爭是人類社區空間關系形成、發展的重要因素。
4、交通通訊理論:1962年梅耶《城市發展的通訊理論》
5、經濟全球化理論:認為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運行機制的日益緊密運動的進程。世界貿易組織1995年度報告認為,經濟全球化「是不同國家的市場和生產日益變得更加互相依存的過程,這是由於貨物和服務貿易的發展以及資本和技術的流動所造成的。」
6、城市進化理論:絕對集中(城市不斷增長)、相當集中(城市人口增長仍然高於郊區)、相當分散(郊區增長超過城市)、絕對分散(城市人口下降郊區人口上升)。
❺ 中國城市經濟發展的熱點問題有哪些(急急急)
外來人員增加快 城市話進程加速
環境污染問題 綠化
能源等資源短缺問題
教育產業化等
城市信息化與城市經濟發展
標 題: 城市信息化與城市經濟發展
城市信息化與城市經濟發展
北京大學 金江軍
城市信息化是指城市根據自身的客觀條件和地域特點,因地制宜發展信息產業,利用信息
技術及相關活動改造和發展社會、經濟、生活等一切領域,深入開發、廣泛利用信息資源
,通過信息化來提高和完善城市服務功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環境質量,加速城市實現
現代化的進程。城市信息化的主要目標是將信息化建設同城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真正融
合在一起,將信息技術應用於各項工作中,取得實實在在的效益,使之成為本市經濟起飛
和社會進步的推進器。同時,加快城市信息化建設是促進城市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環節。
城市信息化建設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建設重要組成部分。國家信息化辦公室的楊
學山認為:「一切有利於加快省市經濟和社會發展,提高本市人民生活水平的信息技術應
用都是城市信息化建設的內容。不能將信息化建設理解為獨立於省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整體規劃之外的建設任務, 不能認為信息化建設是獨立於一個個企業、鄉村的具體的經濟
活動和社會活動的新事物,更不能將信息化建設等同於信息網路建設、信息設備製造業發
展。」
進入21世紀,信息化已經成為推動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把城市經濟
發展與信息化結合起來,以信息化帶動城市的傳統特色經濟,以工業化和傳統經濟來促進
和支撐信息化,使城市經濟發展與信息化互為依託、整體推進,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討的一
個問題。
信息化的內涵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信息產業的發展,特別是軟體產業的發展;另一方
面是信息技術的應用。一個城市信息產業發展的水平會促進本地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而信
息化水平的提高會為本地的信息產業創造巨大的市場空間,促進本地信息產業的發展,並
且提升傳統產業的技術含量,促進工業化。
城市信息化可以推動城市經濟發展。城市經濟的發展過去通常取決於當地資源、規模
效應和營運成本等要素,但這種傳統經濟模式越來越顯示其不能適用社會信息化發展的需
要。一個城市的信息化水平,涉及到它的生產力水平、科技水平、公眾的人文素質與生活
質量,體現了一個城市的綜合實力。例如,浙江省作為一個自然資源相對貧乏的城市,近
年來大力發展「零資源經濟」,建起了全國最大的木材市場、五金市場和皮貨市場等,這
實際上反映出了浙江各縣市利用國內相對領先的信息能力,調配和使用外部的信息資源、
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的水平。運用信息技術改造和提升城市內部傳統製造業的水平,對經
濟落後地區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發達國家經驗表明,雖然開展信息化將增加30%的投資
,但可以提高產品檔次和質量、改善生產環境、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從而增加85%的
經濟效益。
信息作為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在社會和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信息化以新的價
值觀、社會觀、經濟觀沖擊著傳統的思想觀念,帶來了社會的深刻變化。首先在城市經濟
與社會發展的動力機制上,不再是單純的、短期的經濟利益驅動,而表現為全面的、長期
的、持續的知識利益驅動。其次,信息化是城市與全球溝通的橋梁,是貿易、投資、資本
和人才流動、技術轉移以及社會、經濟、文化等一切領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將給社會文
化、生產和生活模式、社會發展方式等社會構架帶來全面變化。再次,信息化將極大地促
進城市對信息的產生、交流、釋放和傳遞的有序化、高效化,帶動了城市經濟制度的規范
和完善,提高城市經濟和社會活動的綜合競爭能力,這對於消除城市內的城市間的發展不
平衡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信息化對於城市特色產業技術水平提高和產業升級具有重要意義。信息化強化了城市內部
和城市之間的科技、市場、動態經濟信息等的傳播和交流,使經濟發展模式發生了深刻變
化。這與以往任何一次技術革命的最大不同在於它的生產要素不再僅僅是資本、規模、勞
動力、自然資源和原材料,而是知識。城市經濟的增長方式將逐步依賴於知識密集型的新
興產業的發展,而不是傳統的生產要素。知識密集型的第三產業不再是社會經濟的輔助性
因素,而是帶動城市特色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因此,它改變了城市傳統經濟中對資本注
入的依賴,可以緩解資金緊缺的矛盾;同時,它確立了人才和知識在城市的新經濟結構中
的地位,可以促使大批高素質人才向新經濟結構的城市匯聚,迅速改變城市的人才和生產
者結構,知識型勞動者成為城市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力量。信息化對工業化的滲透可以為夕
陽產業注入新的活力從而躍升為朝陽產業,並且推動城市傳統特色經濟不斷升級換代。
信息化與城市經濟的緊密結合增加了城市與外界的交流,把城市特色經濟融入全球性經濟
構架之中,促進城市經濟的社會的發展。信息化加強了城市內的協調作用,通過各種專業
網路平台將眾多的中小企業聯成網路、整合市場,一方面發揮了整合後的規模經濟效益,
另一方面又擁有小企業機動靈活的運行機制,從而使城市特色經濟劣勢在信息化的作用下
轉化成為競爭優勢。這樣既提升和加強了傳統特色經濟產業,又將城市特色經濟與整體經
濟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城市的特色經濟在信息化過程中能夠生存並得到快速發展。
製造有形產品的整個環節包括研發、生產、營銷、售後服務等。從規模經濟的角度看,當
企業擴大到一定規模後,企業將進入規模不經濟的狀態。而軟體產品屬於無形產品,其研
發成果就是開發出一套產品,生產過程實際上是簡單的復制過程。軟體企業的規模是指營
銷規模,而營銷成本和售後服務的邊際成本是遞減的。信息化能為軟體企業提供發展的機
會,並把市場空間拓展到周邊城市,從而達到共推進城市經濟發展的作用。
信息產業作為高新技術產業中的龍頭,對城市經濟的促進作用是顯而易見的。這不但表現
在信息產業本身,還表現在信息產業對相關產業的帶動作用,從而推動整個城市經濟的發
展。
信息化加快了城市內知識積累的速度,增強了報酬遞增的強度。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是
經濟增長的根本,而生產力水平提高的根本是知識的積累。因此,城市經濟增長的速度是
和城市內知識積累的速度成正比的。
信息化會促進政府、企業等的體制改革,減少交易成本,為經濟發展營造出一個創新
的空間。在企業層面上,信息技術的採用使得企業內部管理發生質的變化,一方面表現為
信息化可以消除時間和空間障礙,實現實時監控、集中管理;另一方面表現為把不同職能
間的自我約束轉化為由信息技術進行強制約束,這種集「集權+分權+自律」的管理體制為
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環境。在政府層面上,信息化對加速政府職能轉變、提高
行業監管力度等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綜上所述,城市信息化建設對城市經濟發展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只有認真分析本地
的實際情況,制定出符合本地區經濟發展條件的信息化規劃,才能在信息化浪潮中抓住機
遇,不斷推動城市經濟的發展。
❻ 推進城鎮化帶來的積極的經濟影響
國內外發展的歷史表明,推進城鎮化的過程,就是不斷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過程。提高城鎮化水平,可以改善城鄉經濟結構,拓展經濟發展空間,有力促進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和社會協調發展。
推進城鎮化有利於優化城鄉經濟結構。結構調整是國民經濟發展的主線。我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已經取得成效,但歷史上長期積累下來的結構性問題仍比較突出。加快今後一個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進一步加大結構調整力度。世界各國發展的一般規律表明,城鎮化是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結構得到調整和優化的重要推動力量。我國經濟結構的變化也符合這一規律。充分發揮城鎮的聚集效應和輻射作用,可以帶動經濟資源重組整合,引導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城鎮經濟規模的擴大,人口的適度增加,能夠創造出新的消費需求,促進二三產業發展。這樣,就可以帶動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就業結構的調整。城鎮是聯結城鄉的橋梁和紐帶。城鎮商貿、金融和科技的發展,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有重要支撐作用。城鎮各類農產品加工業、服務業以及多樣化的消費需求,可以有力帶動農村種植業、養殖業、服務業和特色產業的發展,改善農業種植結構、農村產業結構和農民就業結構;反過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又為城鎮經濟的壯大和結構的調整奠定基礎,促進城鄉經濟良性互動、一體化發展。
推進城鎮化有利於為經濟發展提供廣闊的市場和持久的動力。市場消費需求是經濟發展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推動力量。保持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勢頭,必須大力開拓市場、擴大需求、促進消費。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商品供給充裕。但由於絕大部分商品的供給已滿足或超過市場需求,市場約束加大。特別是近幾年來,國內市場有效需求不足制約著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必須繼續堅持培育和擴大內需。在目前情況下,推進城鎮化是擴大內需的有效途徑之一。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可以擴大城市的投資和消費需求,有力拉動經濟增長。當前農村消費水平低是國內需求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農村存在著巨大的市場潛力。農村消費水平低,主要是農村增收渠道少,農民增收困難。如果城鎮化發展了,農民收入來源增多了,農民就可以隨著收入的增加而提高消費水平,把農村潛在的市場變成現實的消費需求。因此,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必將進一步開拓城鄉市場,擴大消費需求,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持久的動力。
推進城鎮化有利於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我國農村人口多,人均農業資源水平低,農村非農產業發展緩慢,大量的農村富餘勞動力滯留在有限的土地上。這是加快新階段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不把大量的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出來,就不能大幅度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就不能有效增加農民收入。推進城鎮化是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的重要途徑。城鎮特別是星羅棋布的小城鎮作為地域性經濟文化中心,是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的有效載體。不斷提高城鎮化水平,就可以通過城鎮經濟的發展,創造新的就業領域和勞動力需求,提高吸納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能力。同時,又會帶動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拓展農村就業空間。這就從農業外部和內部為優化農村就業結構,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開辟了新的途徑。把有條件的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到城鎮,把一部分農民從土地轉移到非農產業,不僅可以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而且可以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
推進城鎮化有利於加強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高農村人口的綜合素質。這是實現城鄉經濟和社會持續協調發展的重要保證。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科技的進步,對農村人口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只有不斷加強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大力提高農村人口素質,才能全面加強農村小康社會建設。城鎮教育資源相對豐富,文化教育設施比較完善,有開展文化教育的優勢。城鎮科技、教育、文化的發展,有利於促進農村農業科技的普及和應用,為廣大農民學習科技文化知識提供有利條件。
❼ 我國的經濟增長是如何影響國民收入分配的
對於財富的分配方式主要有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然而不同的人具有不版同的勞權動能力,不同的人擁有不同的生產資料,這就決定了,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收入,由此產生收入差距,但是這是正常的差距,它有利於提高社會生產效率,有利於先富帶動後富。
但為何現階段我國的貧富差距會如此大呢?首先,我國雖為社會主義,但實行市場經濟體制,於是存在著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式的經濟體制。不免會存在著剝削與被剝削。於是掌握資本的一端財富迅速膨脹,廣大工人階級農民階層的財富則緩慢上升。由此差距開始產生。我國的貧富差距迅速擴大就是從實行市場經濟開始的。
當然,許多國家都實行市場經濟,為何它們的收入差距沒有這么大呢,這是因為 他們的市場經濟已經存在了二三百年,各方面體制已經相當完善,如社會保障體制等。而我國尚處於起步階段,體制上還存在許多不盡完善之處,加上我國現階段生產力水平低下。使得我國對於收入再分配的力度缺乏,並且難以建立起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這點與發達國家還是存在很大的差距的。
經濟增長本身並不會造成貧富差距,只是經濟賴以增長的經濟體制或者說經濟增長結構的不合理使得收入分配不合理。
❽ 什麼叫城市城市在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如何
城市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它的形成和發展,是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結果。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商業、手工業與農業的勞動大分工後,居民點也產生了分化,形成了以農業為主的鄉村和以商業、手工業為主的城鎮,這就是早期城市的雛型。城市的發展自古至今已經歷了五千多年的歷史,它的職能也經歷了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因此,城市的概念及其所包含的具體內容也隨著不斷發展、不斷豐富。
關於城市的表述,各國不盡一致,一般概括為:具有一定人口規模、而以非農業人口為主的居民集聚區,是一定區域內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是整個社會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重要基地。城市作為一定地域的中心,首先是經濟中心。工業是城市經濟的骨幹,是現代城市的主體。而城市作為經濟中心,又必然成為商業中心和交通中心,成為流通領域的樞紐。城市作為一定地域的中心,又不僅限於經濟方面,它也可以是政治中心、文化教育中心、科技中心等等。一個城市也可以兼具幾個中心。城市一般來說是各級行政機構的所在地,是經濟生活和文化生活的組織中心和管理中心。城市也是發展科學技術,傳播文化的中心,往往集中一國或一地區絕大多數的高等院校、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科研機構、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體育館等。城市又是信息中心、科技情報中心和社會活動中心。
城市的這種中心地位,決定了它必然對國家和地區的經濟與社會發展起重要的中心作用和動力作用,在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建設、社會發展中應充分發揮城市的作用。
產業革命,一般是指由於科學技術上的重大突破,使國民經濟的產業結構發生重大變化,進而使經濟、社會等各方面出現嶄新面貌。第一次產業革命亦稱工業革命,系指以手工技術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過渡到採用機器的資本主義工廠制度的過程。十七世紀到十八世紀,英、法等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為生產力的發展掃清了道路,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發明、創造,為向機器大工業過渡准備了條件。隨著市場的擴大,以手工技術為基礎的工場手工業日益不能滿足需要,資產階級為追求更多的利潤,廣泛採用了新技術。產業革命最早發生在英國。十八世紀六十年代首先從紡織業開始,八十年代由於蒸汽機的發明和採用,促使產業革命進一步深入,遍及化學、採掘、冶金、機器製造等部門。繼英國之後,法、德、美等國也於十九世紀相繼完成了產業革命。機器大工業的建立,為資本主義制度奠定了物質基礎,使之最後戰勝封建制度而居統治地位。產業革命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力的迅速發展,提高了生產社會化的程度。第一次產業革命時期的一系列發明、創造,構成了世界范圍的第一次科學技術革命。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以後,自由資本主義進入了壟斷資本主義時期。1873年爆發了空前深刻的世界經濟危機,企業之間、部門之間、各個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競爭愈演愈烈,推動了資本主義世界出現一系列的工業發明創造。其中發電機和電動機的發明,導致了「電氣化」時代的到來;內燃機的出現,促進了石油的開采;電話、電車和無線電的發明,進一步便利了交通。從而形成了世界范圍的第二次科學技術革命。這一時期中,煉鋼技術的改進,化學在工業中的廣泛應用,尤其是內燃機的發明與應用,不僅使原有的重工業部門(鋼鐵、採煤、機器製造等)有了進一步發展,而且形成和發展起來一系列新的工業部門,如電力、電器、化學、石油、汽車和飛機製造等,使世界工業生產又有了新的發展。到十九世紀末,重工業在世界工業中開始佔主導地位。繼英國之後,美、法、德、日等先進國家實現了工業化,成了以重工業為主導的工業國。工業的進步和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向全世界的擴展,促進了交通運輸和國際貿易的發展,同時也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各資本主義國家的農耕技術有了進一步提高,糧食產量有了顯著增長。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帝國主義國家國內生產集中壟斷和社會化過程的不斷加強,國際間競爭的日益加劇,以及國民經濟軍事化的不斷發展,在世界主要工業國家中,經歷了一場深刻的科學技術革命,人們稱之為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這次科學技術革命是以核能的利用、電子計算機和空間技術的發展、海洋的開發為其主要標志。科技革命波及各個領域,出現了一系列新興的科學技術,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許多嶄新的工業部門,如高分子合成工業、核工業、電子計算機工業、半導體工業、航天工業、生物工程、激光光導纖維等工業。尤其是電子計算機、控制和自動化技術的發展,取代了部分人腦的工作,大大增強了生產的自動化程度,從而提高了勞動生產率,推動了主要工業國家經濟的迅速發展,同時這些國家的農業也實現了現代化。人類在向海洋索取資源和征服宇宙,以及探索新的能源、原料等方面也取得了許多新的進展。此外,被稱為第三產業的非物質生產部門,也得到飛速發展。電子計算機,尤其是微處理機的廣泛採用,正在改變著人們的勞動、生活方式,微處理機正在進入家庭生活,將產生難以估量的社會影響。
至於世界上究竟發生了幾次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由於學術界對產業革命的界定和區分方法有分歧,故說法不一,但一般認為科技革命是指人類在科技方面獲得重大突破,建立了新的科學理論體系或革新了傳統的工藝過程。科技革命是產業革命的前提和條件,沒有科技上的重大突破,產業結構不可能發生根本性變化。不過這也並不意味著科技革命立即會引起產業革命,科技上的重大突破只有帶來了產業結構的深刻變化,直接改善了社會的面貌方可稱之為產業革命。因此,一般認為,世界上已發生了三次科技革命,而且正在萌發第四次。至於產業革命,對第一次科技革命後引起產業結構的根本變化稱為第一次產業革命意見一致,而對第二、三次科技革命與產業革命時期的劃分是否一致的問題看法不一。
❾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給中國的國民經濟發展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建設中國特來色社會主義的經濟自,就是在社會主義的前提下發展市場經濟,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首先從國家的角度來看:首先有利於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促進國民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其次走市場經濟這條路是實現國民經濟持續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最終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經之路;第三 有利於中國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與國際市場接軌。 第四 有利於從分發揮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從個人來講:首先是有利於實現全面小康,達到共同富裕。 第二 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降低貧困人口。
總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是國家發展了,社會進步了,人民生活提高了
注意:如果你是在答政治題的話還要從以下幾點進行分析: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企業經濟效益、促進企業(特別是國有大中型企業)的發展。
❿ 國有經濟與國民經濟有什麼關系分別有什麼含義
國有經濟指的是國家所擁有的部分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