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我國經濟發展給人民帶來的影響

我國經濟發展給人民帶來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1-02-22 00:05:23

1. 經濟新常態對我國經濟發展將帶來怎樣的影響

新常態定位我國經濟發展大邏輯

經過改革開放35年的飛速前進,中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雖然中國經濟的基本面和戰略機遇期沒有改變,但確實進入了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動力轉換的新常態。再追求高速度、依賴強刺激,顯然不合時宜,還會耽誤未來發展機遇。

「必須歷史地、辯證地認識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准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從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出口和國際收支、
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生產要素相對優勢、市場競爭特點、資源環境約束、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九個方面進行了深度解析,得出
了「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明確判斷。

經濟新常態的具體特徵是什麼?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作出權威闡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

認識到新常態,就不會因為當前經濟增速回落、風險抬頭、企業生產經營困難而驚慌失措乃至喪失信心,從而能夠積極調整心態、採取措施,逐步適應新常態。然而,僅僅適應新常態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引領新常態。

「中央對經濟工作的領導,突出戰略性。新常態是個動態過程,我們不僅要認識、適應,而且最終要引領。也就是說,要在注意解決當前突出問題的同時,更加註重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夯實中長期發展基礎、增添未來發展新動力。」王軍認為。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內生動力不足、下行壓力較大等突出問題。在採取措施穩增長、保持必要增速的同時,要更加註重挖掘新的潛力,增添新的動力。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求,積極發現培育新增長點。我國存在大量新的增長點,潛力巨大。發現和培育新的增長點,一是市場要活,二是創新要實,三是政策要寬。

細心的人們會發現,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分析闡述經濟發展新常態後提出八個「更加註重」中,有三個更加註重與創新驅動有關,分別是:更加註重加強產權和知識產權保護,更加註重加強教育和提升人力資本素質,更加註重科技進步和全面創新。

在勞動力成本低廉優勢逐步消失、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強化的大背景下,唯有創新驅動能為中國這樣的大國發展,提供新的源源不斷動力。

放眼環球,美國正在積極推動再工業化,歐洲正在大力推進「工業4.0」,全球新一輪產業革命浪潮風起雲涌。中國如果再走過去發展的老路,不僅無法走出產能嚴重過剩的制約,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非但不會縮小,反而會擴大。
「新常態,意味著我們要與舊有發展模式告別,要求我們要加快打造新的驅動力量。以創新驅動推動結構調整,才能引領新常態,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宏偉目標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2. 我國調整貨幣政策給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將帶來哪些影響

①政府是管理國家行政事務的機關,必須履行組織經濟建設,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內,提容高生產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經濟職能。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管理經濟的職能主要是進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6分)②「雙率」下調,是為了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對下半年經濟工作的部署,解決當前經濟運行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落實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結構優化的原則,是國內經濟「保增長」的需要。「雙率」下調,重在維護金融市場穩定,也可以看成是全球央行聯手應對動盪金融形勢行動的一部分,充分體現了中國政府負責任的態度。降息有利於減輕企業的財務負擔,避免其利潤進一步惡化。有利於改善企業的融資環境。有利於提振企業的信心。是央行以更加積極靈活的貨幣政策來應對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的有效舉措。5.為擴大內需,鼓勵消費和投資,我國自1999年開征稅率為20%的儲蓄存款利息稅;2007年我國經濟發展中投資過熱,物價上漲,經國務院決定,利息稅稅率自2007年8月15日起調減為5%。國務院決定2008年10月9日起對儲蓄存款利息所得暫免徵收個人所得稅。

3. 農產品漲價給我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的生活帶來的影響是什麼

農產品價格上漲是否會引發通貨膨脹?這是多年來國內外學術界爭議較大的問題。如美國經濟學家Garner教授認為大宗商品價格是通貨膨脹的先行指標,原因在於大宗商品期貨市場提高了交易效率,使大宗商品價格變動能夠靈活反映宏觀經濟運行的變化。而另外兩個美國學者Pindyck和Rotemberg教授則認為,宏觀經濟或貨幣因素會引發大宗商品價格的變動。我國學者盧鋒、彭凱翔利用均衡修正模型對我國1987-1999年糧價變動與通貨膨脹關系進行協整分析,發現通貨膨脹與市場糧價存在著長期均衡關系,因此是通貨膨脹影響糧價變動,而不是糧價上漲導致通貨膨脹。

從我國的實際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作為判斷通貨膨脹的重要指標,根據現行統計方法,其中食品價格所佔的權重為33.6%。顯然,食品價格或其代表性商品價格變動對CPI具有直接影響。通過計量模型評估農產品價格變動對CPI、農民增收和城鄉居民消費支出的影響,我們可以得出結論:

價格上漲處於合理范圍,不會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

2007年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持續上漲,全年漲幅有可能達到4.5%-4.6%。數據顯示,2007年8月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6.5%,直接誘因是食品大幅漲價,食品價格上漲達18.2%。而非食品價格和服務價格漲幅保持在較低水平,分別只有0.9%和1.8%,顯然對CPI影響較小。由此可以判斷,CPI上漲是典型的結構性上漲。而在選擇的糧食、油脂、肉禽等反映糧食價格的代表商品中,只有豬肉價格對前期CPI具有明顯的推動作用。進一步分析,假定除豬肉之外的其他農產品價格不變,若以2007年8月為基期,則豬肉價格每上漲10%,就會推動CPI上漲0.5%。因此,2007年8月CPI上漲6.5%,其中有3.6個百分點由豬肉價格上漲推動,豬肉價格上漲對CPI上漲的貢獻達54.7%。

但是,農產品價格上漲不會推動CPI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若將CPI作為通貨膨脹的預警指標控制在一定范圍,可以根據模型測算豬肉價格漲幅的調控上限。如表1所示,假定將2007年12月CPI預警指標控制在8%,以2007年8月為基期,12月豬肉價格漲幅須控制在101%的水平(相當於豬肉漲價前2006年11月價格的3.5倍),月均漲幅不能超過19%,依此可分別計算其他預警方案下的豬肉價格漲幅調控水平。而實際上,2007年11月豬肉價格比上年同期上漲60%,遠遠不及調控的上限水平。可見,現階段豬肉等農產品價格上漲處於合理范圍,對CPI上漲的影響僅具結構性特徵,並不是推動通貨膨脹的根本因素。(表1)

對CPI影響顯著的豬肉價格,受玉米、豆粕等飼料價格影響較大。分析顯示,玉米價格對豬肉價格的影響具有滯後效應,5個月前的玉米價格(考慮生豬出欄大致為5個月,同樣滯後5期也是模型多次試驗的結果)每上漲10%,就會使現行豬肉價格上漲5.3%。而大豆價格則對豬肉價格具有即期影響,大豆價格每上漲10%,豬肉價格上漲7.8%。

對豬肉價格有直接影響的大豆價格,由於市場化、國際化程度較高,既受國內其他農產品價格變化的影響,也對國際市場變化反應比較敏感。如玉米價格每上漲10%,大豆價格將上漲4.8%;豬肉價格每上漲10%,拉動大豆價格上漲0.7%;國際市場大豆價格上漲10%,國內大豆市場價格相應上漲0.5%。

與此同時,不同品種農產品之間的價格波動存在傳導性和同步性,具有多米諾骨牌效應。當一種農產品價格波動時,將影響到其他農產品的價格預期,所有農產品價格都將發生波動。因此,豬肉價格作為這一輪農產品價格上漲的先導,帶動了糧油價格的上漲,進一步推動整個食品價格的全面上漲,使CPI持續攀升。

價格上漲,使農民農村居民人均月增收217元。

這一輪農產品價格上漲對農民增收有多大的影響?分析結果顯示,如果農產品價格不上漲,即保持在漲價前2006年11月的水平,2007年上半年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為1894元,而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上半年農村居民實際人均現金收入為2111元,這意味著,農產品價格上漲使農村居民人均月增收217元,增長11.5%(表2)。若通過直補等措施使農民人均增收217元,需要中央財政轉移支付1600億元,相當於2006年國家財政用於農業支出的一半。(表2)

相比而言,2006上半年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1800元,比2005年同期增長12%。如果農產品價格不上漲,2007年上半年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僅1894元,比2006年同期只增長5.6%。顯然,這一輪農產品漲價,使農民在2007年上半年比上年同期增收17%。

使城鎮居民消費支出月增加58元。

同樣,我們可以估計農產品價格上漲對城鄉居民消費支出的影響。如表3顯示,2007年上半年農村居民人均實際消費支出1286元,而若農產品不漲價,則消費支出為1166元,可見,農產品價格上漲使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增加120元,平均每月增加20元,增長10.3%。城鎮居民2007年上半年人均實際消費支出4830元,比農產品不漲價的情形下多支出350元,平均每月增加支出58元,增長7.8%。

農產品價格波動新趨向

這一輪農產品價格屬於恢復性上漲,盡管推動了前期CPI的結構性上漲,但目前仍處於合理范圍。從全局上看,農產品價格的合理上漲,對於解決三農問題,尤其是促進農民增收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今後農產品價格持續高位運行,也將成為經濟發展過程中一個不可迴避的基本趨勢。因此,必須進一步認識和把握農產品價格波動的新特點和新趨向:

新一輪農產品價格波動首先由豬肉價格上漲,帶動禽、蛋、水產以及糧食等食品價格全面上漲,帶有明顯的恢復性特徵。這既有國際價格上漲的傳導作用,也有農產品生產成本上升的推動影響;既是農產品需求結構升級拉動的必然趨勢,也是動物疫病等突發因素影響的結果。

2007年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持續上漲,全年漲幅達4.8%。前期CPI上漲的直接誘因是食品價格大幅上漲,而非食品等價格漲幅保持在較低水平,因此具有典型的結構性特徵。其中,豬肉價格上漲對CPI具有明顯的推動作用。豬肉價格每上漲10%,就會推動CPI上漲0.5%。如2007年8月CPI上漲6.5%,其中有3.6個百分點由豬肉價格上漲推動,豬肉價格上漲對CPI上漲的貢獻達54.7%。若想將CPI控制在8%以下,則豬肉價格漲幅不能超過豬肉漲價前2006年11月價格的3.5倍,月均漲幅不能超過19%。而實際上,2007年11月豬肉價格比上年同期上漲60%,遠遠不及調控的上限水平。因此,現階段豬肉等農產品價格上漲處於合理范圍。

不同品種農產品之間的價格波動存在典型的傳導性和同步性,具有多米諾骨牌效應。如對CPI影響顯著的豬肉價格,受玉米、豆粕等飼料價格影響較大。其中,玉米價格對豬肉價格的影響具有滯後效應,5個月前的玉米價格每上漲10%,就會使現行豬肉價格上漲5.3%。而大豆價格則對豬肉價格具有即期影響,大豆價格每上漲10%,豬肉價格上漲7.8%。另一方面,玉米價格每上漲10%,也將使大豆價格上漲4.8%;豬肉價格每上漲10%,則會拉動大豆價格上漲0.7%。

農產品價格上漲對促進農民增收意義重大,必須切實讓農民真正分享價格上漲的好處。2007年上半年,農產品價格上漲使農村居民人均增收217元,比不漲價增長11.5%,相當於中央財政補貼農民1600億元。這意味著在我國經濟發展的新階段,在不斷加大對農業農村支持力度的同時,也要善於發揮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通過價格杠桿來促進農民增收,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

六大調控建議

當前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的壓力越來越大。實現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求基本平衡、保持其價格在合理水平上的基本穩定,是確保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穩定發展大局的基礎,這在當前新形勢下,更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第一,著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切實保障糧食等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要切實改善以水利為重點的農業生產條件,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提高農業抵禦自然風險能力。繼續在重點地區、對重要糧食產品實行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提高農民務農種糧積極性,促進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生產穩定發展。

第二,強化農產品市場調控的物質基礎,提高應對市場波動的調控能力。將糧食、豬肉等重要農產品儲備體系作為宏觀調控的關鍵手段,加大支持力度,優化儲備結構和區域布局,完善儲備吞吐調節機制,採取投資、補貼支持等方式,引導和鼓勵建立以企業為載體的重要農產品商業儲備體系。同時,要強化政府保障食品供給的責任,加強食品應急保障能力建設。

第三,建立健全重要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體系,密切跟蹤國內外市場形勢和變化趨勢,完善農產品供求和價格信息發布制度,增強調控的科學性和預見性。正確引導和穩定全社會對農產品的價格預期,是目前最為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第四,建立充分利用國際市場和資源的進出口戰略機制,靈活運用進出口手段,完善進出口調節機制,促進國內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求的基本平衡。

第五,加強農村市場流通體系建設,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讓農民真正分享農產品價格上漲的好處。要加快推進大中城市和集中產區中心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升級改造,加強鮮活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積極推進糧食現代物流體系建設,全面落實全國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政策。積極發展農產品期貨新品種,加強農產品市場風險管理。

第六,對受漲價影響較大的城鎮低保對象等困難群體,要通過提供財政補貼、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標准等方式,解決他們的實際生活困難

4. 如果人民幣匯率上升,對我國經濟發展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人民幣升值導致我們的產品在外國會漲價,導致銷量降低,影響版出口。如果降價,就要降權低成本,能降低的成本就是人力成本,工人工資降低。社會底層的人收入減少,國內消費能力會下降。影響中國實體經濟。有錢人大老闆,因為實體經濟利潤降低,從而撤出實體企業投資,把錢拿去做虛擬經濟:炒樓,炒股,炒大蒜,炒綠豆,炒各種能炒的東西。產生嚴重的經濟泡沫。社會的流動資金多了,就會產生通貨膨脹,銀行為了限制流動性,會提高利率,對貸款做限制。這樣,導致很多想靠貸款做生意,做實體經濟翻身的人,變成不可能實現的夢想。國家,進入以虛擬經濟為主的時代,生產力低下,必須品供不應求,物價上漲,人民變窮,從而形成少部分有錢人和大部分窮人的格局。由於,經濟衰退,兩極分化,社會矛盾突出,大量失業,等等問題出現,國家總體上將進入亞健康狀態。這樣的國家很多,印度,菲律賓等等。。人民過上小康生活基本不可能。少部分人是富豪,少部分人是小康中產階級生活,大部分是維持溫飽。

5. 改革開放對我國經濟帶來哪些積極影響

改革開放30年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的成就:
(一)、GDP增長顯示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大提高
1979-2004年我國GDP平均每年遞增9.6%,而同一時期世界年平均增長速度在3%~4%之間。在這26年中,有將近一半年份的年增長速度超過了10%。人均GDP的增長態勢與GDP總量增長基本類似,1979-2004年我國人均GDP平均每年遞增8.3%。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經濟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到2006年間,中國經濟總量迅速擴張,國內生產總值從3645億元增長至21,0871億元,增長近60倍!中國的經濟成就不僅寫在了中國歷史之上,也在世界歷史上刻下了輝煌的一頁,過去25年全球脫貧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歸功於中國!
(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基礎設施建設有了巨大的改善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基礎設施建設有了巨大的改善,特別是東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已經成為全球的亮點區域,與發達國家無本質區別。中央政府現在每年撥款60多個億解決農村的飲水安全問題;農村用電與城市用電實行同網同價;87%的農村通客運班車;為修建沼氣池解決燃料問題的農戶補貼1000元以保護部分地區生態平衡;2007年9月起全國農村中小學全部免除學雜費;新型合作醫療和養老保障體系降低農民因病致貧現象的發生。
(三)東部地區經濟結構趨於優化
改革開放三十年後,我國東部地區結構調整趨於優化,經濟發展的集約性進一步體現。國家發展和改革委日前公布的最新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東部地區經濟形勢總體比較穩定,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幅同比分別提高了3.78、15.54和13.65個百分點,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隨著經濟快速增長,發達地區的人民生活水平也相應迅速提高。
(四)三十年投資建設碩果累累
改革開放30年,我國在經濟領域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30年前,中國老百姓還在為購買生活必需品大費周折,30年後,他們可以在商品豐富而充足的市場上隨意購買。巨大的反差告訴我們,30年來的改革開放,使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獨領風騷。資料顯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保持了年均近10%的經濟增長速度,經濟總量翻番增長。到2007年,我國GDP達到24.66萬億元,在世界上的排名上升到第四位,僅次於美國、日本和德國。
(五)城鄉消費迅速增加。隨著國民經濟的迅猛發展,我國城鄉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基本實現了從貧困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
隨著黨中央、國務院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的貫徹落實,增強了農民的購買能力,農村消費品市場發展明顯加快,城鄉之間消費增幅的差距不斷縮小。2006年,城市消費品零售額51543億元,城市和縣及縣以下消費品零售額分別比2002年增長64.3%和48.4%,年均增速分別為13.2%和10.4%。農村市場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的貢獻率,由2002年的21.3%提高到2006年的30.2%,拉動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由2.5個百分點提高到4.1個百分點。與上年增幅相比,城鄉市場消費品零售額的差距也逐漸縮小,由2002年的7.7個百分點縮小到2006年的1.7個百分點,表明城市消費一頭熱的狀況正在逐步改變。

6. 從經濟學角度分析人民幣升值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帶來哪些影響

兩個方面看:
有利影響:其一是有利於進口的增加,其二是外企利潤額增加,改善投回資環境,吸引再投答資;其三是吸引外資對資本市場的流入,間接投資比重上升;其四是有利於外債的還本付息,減輕債務償還的壓力,
這個表現在航空業上比較明顯;
不利影響:其一是抑制出口增長,減少凈出口;其二是作為新興國家,影響資本市場的穩定;其三是增加就業壓力;其四是影響調控政策尤其是貨幣政策的有效性。

7. 我國城鄉居民儲蓄對國家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有哪些影響

儲蓄存款的不斷增多,對老百姓而言,是一件好事,因為總體上老百姓可支配的資金越來越多了。而在儲蓄額不斷攀升的同時,居民最終消費率卻在連年下降。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消費信心缺乏 消費信心用來概括影響居民消費的各種因素的總合,這些因素包括一個國家的宏觀政策、經濟發展情況、居民收入增長率、人口年齡結構以及文化背景等。缺乏消費信心是致使我國居民最終消費率持續低下的原因之一2.住房、教育、醫療負擔沉重
調查顯示,子女教育費用、養老、住房排在居民總消費的前三位;而人民銀行04年第四季度關於「儲蓄目的」的調查也顯示,居民儲蓄的目的依次是「攢教育費」、「養老」、「買房裝修」。住房、教育、醫療方面的負擔使得我國居民以支付這些支出為目的的儲蓄意願很高。
3.消費主力軍掌握的財富和儲蓄存款余額相對較少
我國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數也在不斷上升,目前已經達到0.447,已明顯高於國際上收入貧富差距0.4的警戒線。這表明,不斷遞增的財富儲蓄存款余額並不是平均分配給每一個百姓。
4.投資機會,特別是金融投資渠道缺乏
新興的理財投資由於缺乏誠信制度和相應的規范,始終未能成為居民重要投資渠道。雖然理財熱在各城市興起,部分居民也開始嘗試以購買保險等理財產品作為投資方式,但由於這一新興市場缺乏規范,產品過分宣傳投資效應,加之一些代理商在推銷中的違規行為,導致這一市場正在面臨誠信危機,讓消費者和投資者望而卻步。
高儲蓄率對我國經濟發展的貢獻
首先,改革開放以來,高儲蓄率為我國經濟增長提供了充足資金來源,是支持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因素。
其次,源源不斷的資金流保證了金融機構的流動性,增強了銀行的穩定性。從銀行角度而言,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在背負大量不良資產的同時還能正常運轉,其原因也在於儲蓄率居高不下,銀行有源源不斷的社會資金流入。當前銀行已有和已剝離尚未處理的不良資產、證券和非證券資產損失、保險業的投資損失和利差損失等積累的數額巨大,很難消化,如果不是高儲蓄率的支撐,金融的運行和平衡就將被打破。
最後,高儲蓄率伴隨著高投資率,對我國經濟發展的貢獻顯著。最近10年間,中國以遠高於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投資率,實現經濟高速增長,最根本原因在於高投資是以充分的國內儲蓄為保障。儲蓄是投資的來源,有了充足的資金供給,加上各方面加快發展的積極性很高,存在著巨大的投資需求,在外部條件上形成了投資率上漲的壓力。而投資正是我國經濟近幾年實現高速增長的最主要動力。
而對於普通百姓而言,1儲蓄余額意味著國民收入的不斷提高使得人們有能力儲蓄更多,這是看得到的財富。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 鄭京平 從長期增長因素看,高儲蓄率、高投資率以及比較旺盛的市場需求,還有充裕的勞動力,仍可以保持我國經濟繼續較快增長。
高儲蓄率對我國經濟的危害
事物都是兩面性的,儲蓄率居高不下的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最近幾年,在宏觀經濟總體形勢的影響下,高儲蓄率帶來的問題越來越突出。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 周小川 我國過高的儲蓄率值得擔憂,不希望這種現象再繼續下去。
首先,儲蓄的高增長加大了銀行的壓力,極易形成和加劇銀行的系統性風險。由於目前我國金融改革還沒有到位,金融市場規模偏小,投資渠道狹窄,銀行除了貸款給企業,很少有其他渠道來消化存款。儲蓄轉化投資的效率不高,就有可能導致銀行業的風險累積。
其次,儲蓄的高增長使我國形成了以銀行貸款為主的融資格局,而債券和股票市場等直接融資卻發展總體滯後,導致間接融資比例過大。結果企業融資高度依賴於銀行體系,銀行承擔了一些本應由金融市場承擔的風險,金融風險向銀行業集中。
最後,我國經濟中存在的投資率過高、較多依賴出口、消費率偏低等問題的根本原因,也在於我國的儲蓄率過高。有關數據顯示,我國投資增長27.8%,依然保持高位。而過去幾年,我國的儲蓄率一直佔到GDP的45%左右,這就意味著還有很大的資金等待投資。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 范劍平 高儲蓄率必然導致高投資率,也就造成了產能過剩的局面,而我國連續多年高增長的投資依然無法完全吸收過高的儲蓄率,而高投資率所形成的產能又不能被國內消費吸納,這就形成了我國對外貿易順差較大,而國內需求相對不足的局面。
降低儲蓄率、擴大內需是保持我國經濟長期穩定增長的任務和重要手段之一
綜上論述,高儲蓄率對我國經濟既有貢獻,也有危害。仔細分析可以發現,在時間上來看,貢獻更多地來自於過去,危害更多影響到未來;從性質上來看,貢獻更多地指向我們應該竭力避免和改變的方面,危害主要針對我們要追求的方面。也就是說,我們經濟發脹的目標是在不久的將來,讓這種貢獻無的放矢。這樣,就目前的時間點和經濟形勢來講,高儲蓄率的危害成為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為了保持我國經濟在未來長期穩定的增長,降低儲蓄率、擴大內需是不僅是重要任務,也是重要的手段.

8. 運用經濟生活知識,說明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對外經濟發展帶來的後果和影響

人民幣升值的對外經濟影響主要涉及以下三個關鍵詞
一是貿易,有利於我國版進口貿易,不利權於出口貿易,
二是投資,有利於我國企業走出去,擴大對外投資,不利於引進來,引進外資受阻。
三是消費,有利於我國居民出境消費,旅遊留學,不利於入境消費。

閱讀全文

與我國經濟發展給人民帶來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