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戰後日本的經濟發展史

戰後日本的經濟發展史

發布時間:2021-02-22 01:09:44

Ⅰ 二戰後日本實現了經濟的崛起幾個時期

許多學者認為,日本經濟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歸結為日本政府適時地制定和實施了與其市場經濟模式相適應的宏觀調控法,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共同打造了日本二戰後經濟迅速崛起的奇跡。
在西方市場經濟國家中,日本的宏觀調控法別具特色,可以說日本是西方發達國家中宏觀調控法發揮作用較為徹底、成功的一個範例。在考察日本宏觀調控法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筆者深刻地感受到了日本市場經濟模式與宏觀調控法之間存在的密切關系。為了對這一論點提供佐證,本文擬從歷史角度對日本市場經濟模式對宏觀調控法的影響加以事實論證。
一、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模式
日本經濟體制的重要特點是政府一直重視和強調對經濟的管理、干預。當代日本的市場經濟模式在資本主義世界中獨樹一幟,這種模式的形成既與日本從明治維新以來所逐步建立的具有東亞特色的市場經濟體制有著歷史的聯系,又是戰後日本學習歐美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經驗,並將其同本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實際相結合的結果。
日本的經濟是在政府的直接扶植和保護下逐步發展起來的。二次大戰期間,日本實行「戰時管制經濟體制」,國民經濟完全置於政府的統一控制之下。二次大戰結束後,一直到1952年基本實現經濟復興為止,在美國佔領軍控制下的日本政府仍然高度集中地控制國民經濟,實行「統制經濟體制」。直到五十年代中期之後,日本才逐步確立以市場調節為基礎的自由競爭機制。但是,政府並沒有放鬆對宏觀經濟的干預,政府主導型的宏觀經濟管理體 M一直延續到現在。只不過是政府控制宏觀經濟的手段和方式發生了變化,從行政手段為主改變為經濟手段為主,從直接方式改變為間接方式。
正是這種歷史導致日本的經濟雖為市場經濟,但有著遠比歐美各國更廣泛、更深入和更有成效的國家參與和干預。歐美型的市場經濟模式首先是市場制度自身的運動,政府幹預只限於對市場制度自身運動的缺陷進行補充。日本的市場經濟模式則不只限於此,這是由日本特殊的國情及其市場經濟形成和建立時期所處的特定的歷史環境決定的。二戰之後的日本經濟要在戰爭的廢墟上重建,同時要盡快趕超歐美經濟水平,世界經濟發展的壓力和日本自身的國情都不容許它走英美模式發展的漫長道路。為實現超常的發展速度,日本選擇了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模式,將過去那種政府與壟斷資本的密切關系來了個變種,演變為一種新型的政府強有力的指導經濟活動的關系。日本的「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是在市場競爭的基礎上,由政府出面,積極主動而強烈地干預經濟。這種干預不等於直接管制和行政強制,政府的計劃是導向性的,主要通過產業政策有目標、有步驟地引導資源配置過程,推動經濟發展。
日本的市場經濟是建立在市場經濟運行機制基礎上的政府主導型模式,具有兩個顯著特點:(一)強有力的經濟計劃導向
(二)卓有成效的產業政策調控
二、計劃法和產業政策法為主導的宏觀調控法
歷來計劃與法律,看起來毫無緣份,但兩者間尚潛在著一種本質性的內在聯系,同時在歷史性的發展過程中,計劃在法律上的意義也更加明顯起來。經濟計劃被直接以法律形式表現出來,或者被賦予法律意義,或者以法律規范計劃,還是二次戰後的事。西方國家在二次大戰以後,其計劃與法律的關系就開始日益密切起來。它們往往根據國家計劃制定經濟政策,又根據經濟政策制定有關法律。
經濟計劃在日本的宏觀調控法中佔有重要地位。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和戰爭期間就制定了一系列計劃,但這些計劃只屬於經濟政策的領域,在法律上並無任何規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逐漸出現了有關經濟計劃的法律。在戰後糧食不足對策的《確保糧食臨時措施法》中制定了《農業計劃》;同時在《糧食管理法》修改時制定了《配給計劃》。另外,這一時期許多有關物資供給的法律中都有對計劃的要求,這些計劃主要有:根據《穩定蔬菜生產交售安全法》制定的「生產交售現代化計劃」;根據《甜味資源特別措施法》制定的「生產振興計劃」;根據《石油業法》制定的「石油供應調整計劃」和根據《石油供求調整法》制定的「石油生產計劃」等。
日本的產業政策法數量多、覆蓋面廣,可分為四類:一是基本的法律與法規。主要針對基本經濟關系及各類產業,為各類產業的發展創造條件、理順關系,是具有綜合性的法律與法規,如企業合理化法。中小企業法等。二是培育振興的法律和法規。主要目的是扶持基礎薄弱的戰略性產業的發展,如機械工業振興措施法、汽車工業振興法等。三是協調產業內部企業關系的法律與法規。四是調整援助的法律和法規。這類法律法規主要是為了解決傳統產業和衰退產業的調整問題,如平穩調整產業法等。
日本產業政策法的基本特徵是具體的產業政策立法都有相應的產業政策規劃為依據,不同時期的產業政策規劃為具體的產業政策立法提供了指南。在日本經濟發展的各個階段,都有相應的產業政策法律,每一階段經濟發展的方向大體上也與產業政策所指的方向相吻合。
日本的市場經濟模式與宏觀調控法之間存在著事實上的密切聯系,這種一致性絕不僅僅是一種巧合。法律作為一種上層建築,是被經濟基礎所決定的。日本的市場經濟模式和宏觀調控法正代表著這樣一種決定和被決定的關系,這是二者之間存在的第一位的關系。雖然除去市場經濟模式之外,社會政治條件以及歷史文化背景等也是影響一國宏觀調控法體系的重要因素,但相對於基礎性的關系來說,這種影響要弱的多。當然,日本的市場經濟模式與宏觀調控法的影響是相互的,正如有的學者指出的那樣,日本之所以在戰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市場經濟模式,除了經濟和政治因素外,還與它的法律制度息息相關,甚至可以說它的法律制度有效地支撐了其市場經濟模式的形成和完善。但宏觀調控法對市場經濟模式的影響相對兩者的關系來說只是次要的、第二位的,一國的市場經濟模式對其宏觀調控法在形式和內容上的影響才是根本。只有真正協調、處理好二者之間的本末關系,才有助於宏觀經濟目標的實現。

Ⅱ 二戰後日本經濟發展分為哪三個時期

一、戰後經濟恢復階段(1945-1955年)日本窮兵黷武,侵略亞洲、挑起太平洋戰爭的結果,不僅給亞洲各國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而且使國內軍事經濟畸形發展,國民經濟疲憊不堪。戰爭後期,由於美軍的空襲,以東京為首,全國119個城市嚴重被炸被毀,到處都變成一片廢墟和焦土。尤其是廣島和長崎,更遭到了原子彈的毀滅性破壞。
二、經濟高速增長階段(1955-1972年)日本經濟在高速發展階段有過三大景氣時期,分別是神武景氣、岩戶景氣和伊奘諾景氣。伊奘諾景氣:景氣持續期間為57個月,1966-1970年度,實體經濟增長率分別為10.2%、11.1%、11.9%、12.0%、10.3%,1971年降為4.4%。如此長時間連續的高速經濟增長,不僅在日本歷史上是罕見的,而且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由於伊奘諾景氣的出現,日本經濟高速增長就達到了光輝的頂點。
三、經濟低速增長階段(1973-1990年)
在經濟穩定發展特別是在重化學工業迅速發展的基礎上,日本的國際競爭力迅速提高。結果,從1983年貿易黑字超過西德、資本輸出超過英國以來,日本就一直是世界第一的貿易黑字大國、經常收支黑字大國和資本輸出大國。1987年,貿易黑字和經常收支黑字分別高達964億美元和870億美元;1986、1987和1988年,長期資本輸出額連續3年超過了1300億美元,分別為1315億美元、1365億美元和1309億美元,都大大超過了其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長期資本輸出的總和。另外,從1985年起,日本就取代英國,成了世界第一海外債權大國,而美國則開始淪為世界最大的海外債務大國。由此,日本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地位不僅進一步鞏固了,而且還開始被稱為「世界第二超級經濟大國」。這樣,日本經濟就達到了戰後的頂點。
平成景氣期間也是泡沫經濟的發展期間。泡沫經濟發展,雖然通過資產效果推動了平成景氣的發展和擴大,但與此同時,也使日本經濟孕育了深刻的矛盾,留下了嚴重的後遺症。在虛擬經濟迅速發展的過程中,日本資產的規模迅速膨脹了。

四、長期經濟停滯階段(1991- ) 1989年12月29日,東京證券交易所的日經平均股價曾高達38915日元,而1990年10月1日卻跌破了2萬日元,為19781日元,跌幅達49%。由此,東京股票市場的時價總額就像泡沫一樣消失了270萬億日元。這一天被稱之為「黑色星期一」,也是泡沫經濟開始崩潰的起點。
由於泡沫經濟崩潰及其後遺症的影響,
日本經濟從1990年3月起,就陷入了泡沫經濟崩潰蕭條。泡沫經濟崩潰蕭條一直持續1993年10月,共持續了32個月。 1993年10月泡沫經濟崩潰蕭條下降到谷底以後,盡管景氣停止了下滑
的勢頭,但復甦卻十分乏力,到1997年5月,景氣上升一共持續了43個月。

上世紀80年代以前,日本一直是世界經濟的優等生。然而,90年代以來,日本經濟卻失去了往日的輝煌,都是負增長。由此可見,在這10年間,日本的企業生產能力和國民生活水平基本上沒有什麼提高,勉強實現的經濟增長主要是依靠公共投資和出口的擴大。
2000年前後,受美國IT繁榮的影響,日本曾出現過暫短的IT景氣。

Ⅲ 請介紹一下日本詳細的戰後發展史

日本的發展史帶給我們深刻的啟示:要不斷進行改革和創新,全面提高人口素質,防止兩極分化,自強不息。中國的改革和現代化建設需要借鑒日本的發展經驗

日本擁有不足2%的世界人口、0.25%的世界面積和極為匱乏的自然資源,卻創造了17%的世界財富。筆者隨團到日本研修和考察,在領略世界經濟大國的富裕、發達和文明程度的同時,切身感受到我們在許多方面需要向日本學習。其中,最讓我們感慨和深思的是日本低起點、快速度的發展史!

19世紀中葉之前,和中國一樣,日本奉行閉關鎖國的政策,沒有接觸到歐洲的新興文明。1853年,美國軍艦開進了日本港,日本國門從此被打開。日本政府被迫與西方列強簽訂了許多不平等條約,成為被壓迫的國家和民族。自此,國內矛盾觸發,幕府統治結束,明治維新開始。明治政府推行「富國強兵」政策,迅速提高了日本的綜合國力,也將日本引上了與西方列強為伍、競相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1945年,日本戰敗,整個國家經濟陷入崩潰邊緣。其後,在以美國為主的外力下,日本開始了國家改造和經濟復甦。1960年開始,日本經濟進入高速增長期。今天,日本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我們不能否認,日本創造了一個奇跡。考察日本的發展史,結合在日本的見聞和感受,筆者認為以下幾點經驗對中國的發展應當有所啟示。

改革和創新是發展的靈魂

不斷改革和創新,為日本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歷史上,日本曾為中華文明所折服,虛心向中國學習,推動了經濟社會的發展。當國門被西方列強打開後,日本看到了西方文明,又虛心向西方學習。1871年,日本政府派出了100餘人的考察團,赴歐美進行了歷時22個月的考察訪問,對西方各國的政治制度、司法機構、教育體系等進行了詳盡的調查研究。我們參觀日本參議院時,見到大廳里矗立著當年的考察團團長,後來的四任首相、三任樞密院議長的伊藤博文的銅像,日本人民至今沒有忘記他。西方取「經」後,日本開始了深層次、全方位的自我革新,很快走上了發達的資本主義道路。二戰後,日本又開始向美國學習。20世紀50年代,日本派出大批青年赴美留學,多數學生學成後回國。從當今的日本生活方式可以看出,他們已將東方和西方文化融為一體,善於兼收並蓄,勇於變革創新,虛心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為日本的發展提供了不竭的動力,使日本最終確立了世界經濟大國的地位。

全面提高人口素質是發展的戰略選擇

日本是個非常重視人口素質的國家,總人口1.27億左右,人口密度是我們的2.5倍。在東京等大城市,購物、就餐等生活都需要排隊。日本人無論在車站、超市或其他地方都自覺地排隊,這種意識體現了日本國民的素質。日本把國民教育放在突出地位,把功夫下在提高人的基本素質上,注重人的全面發展,構建以人為本的社會體系。日本的教育制度與我國相似,小學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學4年。初中以下為義務教育,入學率為100%,高中升學率為96%,大學升學率為50%。20世紀80年代,日本就提出了終身教育的問題。1990年日本制定實施《終身教育法》,以促進形成學習型社會。日本教師的地位很高,公立學校的教師列入公務員行列,其工資高於政府一般的行政官員。筆者認為,與日本相比,中國人口多確實是一個很大的社會問題,但不能把它看成一個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把一切問題都歸於此,怨天尤人;而應當在毫不鬆懈地做好計劃生育工作的同時,下大力氣抓好基礎教育,特別是農村的義務教育,全面提高人口素質。

防止兩極分化是日本始終堅持的發展道路

有數據顯示,與美、英、德、法等國比較,日本的犯罪率最低。這與日本注重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有關。日本戰後的飛速發展階段,雖然實行的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但由於國家採取的措施得當,社會沒有形成兩極分化,並逐步消除了城鄉差別和區域差別。據有關機構調查,日本居民認為自己的生活狀況與別人比較處於中檔的比例,其滿意度1958年為72%,1979年為91%,1989年為87.3%。多數日本人認為,自己所處的是一個「平等社會」、「無階層社會」、「同質社會」。日本消除社會成員收入差距過大,維護社會公平是日本二戰後始終堅持的發展道路。日本戰後的發展史很注重社會成員收入差距的縮小。日本解決收入差距的途徑主要有:一是建立比較平等的工資體系,企業內部的管理層與普通員工的工資差距較小;二是對農戶、個體戶、中小私營企業的個人所得征稅率較低;三是個人所得稅遞增率高,在日本,你如果擁有1億日元,實際上只有3000萬可以支配。

自強不息是日本的民族精神

忍辱負重、自強不息,已經固化為日本民族的優良品格。許多日本人對軍國主義侵略史已經「淡化」,這已經引起國際公憤;但是,他們對自己戰敗時的慘狀卻記憶猶新。江戶東京博物館內,不僅存有當年東京等地被炸情況的圖片和錄相,還有專門製作的一些場景模型,他們教育後代不要忘記「悲慘的過去」。與日本人交談,提到日本歷史,他們總會滔滔不絕地講述被美軍轟炸的情景。可見,這些已經深深紮根於他們的思想和情感,成為激勵其奮發圖強的精神動力。翻開日本近代史,可以看到這個國家變化發展的軌跡:閉關鎖國導致了民族屈辱,由民族屈辱而富國強兵,富國強兵之後便對外侵略,對外侵略險些造成國家破碎,戰後的日本又在廢墟上再次騰飛。50多年來,日本因戰敗而迎來了和平,被佔領而實現了民主改革,失去了在國際事務的發言權而取得了經濟高速增長的成功。這些變化發展盡管有外力在起作用,但作為一個國家和民族,其面向未來、忍辱負重、自強不息的精神,不能不讓人贊嘆。

中國的改革和現代化建設正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們正處於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中國在積極發展自身的同時,需要積極借鑒日本發展中的有益經驗,我們要學會從日本的發展史中獲得重要啟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要吸收日本發展模式中的帶給我們的深刻啟示。[作者系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人文經管學院碩士研究生]

資料鏈接

戰後日本經濟發展的主要階段

日本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其經濟發展在戰後經歷了快速發展時期。這主要可分為四個階段。

經濟恢復期(1945—1955年)。戰爭毀滅了日本42%的國民財富,經濟混亂,物價飛漲,大量失業,通貨膨脹。藉助佔領軍的巨大影響力,日本政府提出了「增加生產以平息通貨膨脹,穩定國民生活」的政策,進行了經濟和社會的民主化改革。1949年基本穩定了通貨膨脹,經濟開始恢復,1953年接近戰前水平。

高速增長期(1955—1973年)。18年間國民生產總值(GDP)增加了12.5倍,人均國民收入增長10倍多,年均增長9.8%。1966年追超英國,1967年追超法國,1968年追超西德,在資本主義國家中僅次於美國,成為亞洲新巨人,引起全球經濟界的注目,被稱為「世界經濟奇跡」。

中速增長期(1974—1991年)。受兩次石油危機的打擊,日本經濟進入中速增長期。靠貿易立國的日本經濟被迫加快產業結構的重組和調整,重化工結構轉向知識密集型產品結構。這期間GDP年均增長4.3%,比高速增長期下降一半。

經濟危機並走出困境期。進入1992年,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出現經濟危機,1992—1998年實際GDP年均增長率僅為1%,其中1997、1998兩年出現負增長,但目前仍是世界經濟大國。受到企業效益恢復的刺激,設備投資逐漸復甦,僱傭及收入環境正在逐漸得到改善。由於企業的推動,日本經濟復甦的前景越來越明朗。

Ⅳ 二戰後日本經濟的四個階段具體是怎麼的

Ⅳ 2戰後日本經濟發展 重大事件 (詳細敘述 正史)

第一是對待戰爭賠款。你不要麼?沙喲那拉,正好。日本國依靠掠奪起家,自然深深懂得戰爭賠款對於國家的意義。不要賠款,日本國的狂喜之情可想而知。精細與邪惡交織的日本人自然以為遇上了一個憨大,不欺負你豈非是暴殄天物?弱肉強食嘛,自古如此,這本來就是日本民族的國家意識與民族性格。於是,日本的作為是,既不贊揚你大度寬宏,也不會因此而心生歉疚,甚至還要在世界面前做出「日本更文明」的姿態求求你不要戰爭賠款,沙喲那拉,我給你無代價政府援助貸款作為補償。可是,且不說這種政府貸款的性質、數量與接受心理,都遠遠無法與戰爭賠款相比,就是在實施中,日本國也牢牢的將它與中國對日本的態度聯系在一起。你還是糾纏我給你添的那次麻煩么,多多關照,貸款沒有了,沙喲那拉。

第二是出口歧視政策。「日本製造」曾經在中國人心目中是一則完美的神話,中國人絲毫沒有因為戰爭而影響日本的中國市場。可是,曾幾何時,東芝筆記本計算機事件、豐田車安全事件等,終於使中國人知道了日本國的「政策」是一等產品銷售本國,二等產品銷售歐美,三等產品銷售中國。出口美國的產品出了問題可以大賠。出口中國的產品出了問題,對不起,你沒有那樣的法律,沙喲那拉。

第三是高技術封鎖。1993年日本政府白皮書宣布,對中國的高技術轉讓必須與日本保持在二十年以上的距離。一位朋友說,中國外貿官員在中央黨校大禮堂講到這里時,禮堂里全體鴉雀無聲,那位官員也沉默了好一會兒沒說話。我們原本不指望別人恩賜而發展,中國人對待封鎖還是有一套的,雖然肯定是苦一點兒。但是,從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待自己曾經血腥掠奪過的國家的經濟政策,是可以看到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本色的。

守定自己資源絕不觸動的「保護」政策。人們普遍認為,日本國地土狹小,資源貧乏。日本國的教材輿論也從來是這樣宣傳的。實際上,按照正常發展的需求說,日本絕不是資源匱乏國家。一個最基本的方面,日本森林覆蓋率佔66%,有20多萬平方公里的森林。在木材提煉為石油代用品即將成為現實的時代,這將是一筆何等豐富的能源!另外,日本周圍的海域都發現了海底油氣田(中國就驚喜的宣布過多次),偏偏地處茫茫太平洋的日本說自己海域沒有石油。這可能么?日本多山,卻宣布自己沒有什麼礦藏,於是各國也跟著這樣說。真是這樣么?中國人拚命在自己的土地上勘探資源,日本卻篤定的依靠進口,而絕不花大力氣去開發本土資源。但是,對於可以在海洋中流動的魚類(包括保護類鯨魚),日本的捕殺卻是毫不留情極為積極的,捕魚量世界第一!對鯨魚的捕殺世界第一!綠色和平保護組織的強烈抗議也絲毫不能約束住日本。為什麼?魚是流動資源,我不撈別人撈完了怎麼辦?這就是日本民族的經濟意識。五十年戰爭的資源是靠掠奪維持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那樣的全面戰爭,日本也沒有開發自己的資源(當然,也包括了來不及這一因素)。具有掠奪根性的民族,掠奪的原因絕不是自己沒有自己匱乏,而是本能的要將全世界資源據為己有的掠奪本性。強盜富起來之後如果還要做強盜,你能說他是因為什麼「匱乏」么?精明邪惡的日本民族明白,世界資源是有限的,總有一天會有普遍的資源危機。需要資源,一是戰爭掠奪,而是用加工品交換。等到世界資源耗到盡頭的時候,日本人才會開始享用自己的存糧

Ⅵ 二戰後日本的發展史

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世界經濟史上最震憾人心的事件莫過於日本經濟的迅速崛起。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在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慘重失敗後,卻出人意料地在短短不到三十年時間內異軍突起,一躍成為當時繼美蘇之後的世界第三大工業國和經濟強國。是什麼促成了日本經濟的輝煌?要研究這個問題必須先了解戰後日本經濟發展史。
戰後日本經濟的發展大致分成四個階段:戰後復興期、高速成長期、過渡期和穩步成長期。
1.戰後復興期
戰爭結束後的日本經濟處於極度混亂和疲乏狀態, 工礦業生產水平只相當於1941年時的七分之一,嚴重的糧食危機和通貨膨脹遍及全國。當時支配日本的聯合國軍,以經濟的民主化和非軍事化為目標,重點實施了解散財閥、分散少數企業對經濟的控制權和確立勞動權等三項政策。在經濟環境有所改善後,美國開始將重點轉向幫助日本重建經濟。朝鮮戰爭爆發後,在日美軍的「特需」大大激發了日本企業的生產和投資活動,日本工業的潛在力量得到恢復和發展。到50年代中期,日本經濟已基本恢復到戰前水平。
2.高速成長期(1955~1973年)
從1955年開始,日本經濟由戰後復興期進入高速成長期。日本在50年代至60年代末約二十年的高速成長期中,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經濟發展速度。在外部經濟環境方面, 進入60年代以後,日本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關貿總協定的要求,逐步放寬了貿易和外匯管制。1964年,日本成為國際貨幣基金第八位條約國,即對貿易活動原則上不實行外匯管制。隨後,日本又開始著手資本流動的自由化,企業開始相互兼並。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消費品物價持續上漲和環境污染等問題開始困擾日本經濟和日本國民生活。在70年代初,日本經濟的國際環境也出現了較大的變化。
3.過渡期(1973~1985年)
1971年末,日元在維持了約20年的固定匯率之後第一次上調了16.8%, 從1美元兌360 日元升至1美元兌308日元。1973年2月,美元貶值又使日元升值到1美元兌260日元。同年末,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原油價格爆漲了4倍, 各種初級產品的價格也隨之上揚。日元升值和國際商品價格上漲二重因素對原材料嚴重依賴進口的日本經濟是個沉重打擊。1978年秋,日本經濟出現了復甦的徵兆。雖然在1979年又發生了第二次石油危機,經濟滑坡、物價上漲的情況又有所發生,但由於較好地總結了第一次石油危機時的教訓,不到一年就基本消除了石油危機帶來的不良影響,經濟沒有出現大的滑坡。80年代前半期,在經濟低速增長的前提下,日本開始建立健全財政制度、擴充社會資本和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經濟政策的導向也由追求高速發展轉向追求經濟活動質量的提高。到1985年底,日本的經常項目收支達492億美元。
4.穩步成長期(1985~)
在日本經濟實力穩步增長的同時,美國和歐洲的經濟實力則在相對下降。西方其它工業國要求日本分擔其國際義務的呼聲越來越強烈。1985年9月,西方7國財長作出了協調外匯市場的決定,日元因此而急速上升;1986年4月,「前川報告」(前川為當時的日本銀行總裁,又任產業結構審議會委員長,該委員會向內閣提交的關於日本產業結構調整的報告一般稱為「前川報告」) 出台,指出:為了適應全球經濟和發展的需要,日本自身必須調整結構,以縮小貿易順差。「前川報告」的要點有:①擴大內需;②改變經濟結構,擴大對外直接投資;③進一步開放國內市場;④推進日元的穩定化和國際化;⑤促進對外技術和經濟合作。「前川報告」對80年代後半期的日本經濟產生了巨大影響。
居於對日本戰後發展史的了解,我們下一步就可以探討促成日本經濟輝煌因素了。各國諸多致力於企業經營管理研究的學者在考察研究了許多成功企業的經驗後一致認為:戰後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和企業經營的成功無不與他們建設了強有力的企業文化息息相關它推動日本企業實現了"以人為中心"的經營,使企業具有巨大的凝聚力、旺盛的技術消化能力、局部的改善和調整生產關系的能力以及適應市場的能力,激勵著企業全體成員同心協力地為實現企業目標而努力奮斗。
另外,日本在二戰之後,由於美國首先提出了針對日本的「政治活動禁止法」,實際上就是解散了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日本軍隊提供武器和補給的財團與消除日本人心中皇國神民與軍國主義思想,但是他們又以企業集團的形式重新復活起來,所以日本在戰後在經濟上得到迅速的發展,1980年,日經指數首次突破一萬點大關,但是在1989年的時候,泡沫經濟出現,裕仁天皇去世,平成天皇繼位,史稱「平成不景氣」,90年代,美國又在經濟市場上率先推出了抵制日本的政策,就是日元的貨率上升,由原來的1USD:160YEN,到現在的1USD:80YEN,就是限制了日本經濟的發展,經過亞洲金融危機與石油危機之後,日本的經濟似乎沒有受到多大的動搖,但是現在亞洲鄰國的產品已經在國際市場上追趕他了,世界已經進入了信息化,小批量生產優質產品的時代,所以現在日本的經濟受到很大的威脅。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戰後近五年內就投資668億美元來對日本自衛隊進行武裝,日本的自衛隊現在已經逐漸成為世界第三強大的軍隊。這對於想控制亞洲主導權的日本來說,是一個極好的條件 。

Ⅶ 日本二戰後經濟發展原因

主要因為美國的扶持與日本自身的全面發展戰略。具體原因如下:

1、美國為了實現自己的強大,實現其自身的霸權戰略,由最初想佔領日本,並且扶植日本發展,從而輻射整個亞洲,所以那個時候日本就作為了美國在亞洲的代言人。並且隨著國際政治形勢的發展,美國認識到日本的經濟文化的恢復有助於自己在亞洲勢力的擴張。

2、二戰之後日本制定了相對全面的發展戰略,主動地參與國際競爭,重視科學與教育,國內的企業也制定出符合國家國情的發展策略,日本人獨有的民族心理幫助他們在二戰之後短時間內將日本的經濟迅速的崛起。

(7)戰後日本的經濟發展史擴展閱讀:

一、日本經濟發展歷程:從「成功」向「失落」的轉折

1. 明治維新後的崛起階段(1868-1945年)

2. 戰後經濟復興及高速增長階段(1946-1985年)

3. 泡沫膨脹及後泡沫經濟階段(1986年至今)

二、當前日本經濟的主要特徵與前景展望

1. 長期失落導致經濟疲態盡顯

2. 經濟前景展望及「安倍經濟學」評價

三、日本經濟從成功陷入失落的深層次原因分析

1. 政策層面看,出現了一系列決策失誤

2. 制度層面看,日本式經濟體制出現「制度疲勞」

3. 供給層面看,老齡少子化加劇,全要素生產率下降

四、全面看待日本經濟狀況和發展水平

1. 無論是國家還是國民富裕程度仍在全球名列前茅

2. 經濟增速雖低,但發展「質量」較高

3. 社會穩定程度較高

4. 城市化與基礎設施水平世界領先

5. 國民素質、醫療社保等處於世界較高水平

Ⅷ 求二戰之後日本經濟的發展簡史

歷史上,日本憑借其超凡的能力得以重建並發展起來,特別是二戰後的經濟復甦和繁榮。2001年10月第2版高中《世界近代現代史》下冊第四章第二節關於戰後日本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的原因中,教材把其闡述為以下幾點:第一,日本進行比較廣泛的社會改革,進一步消除了生產關系中的封建落後因素;第二,美國扶植日本;第三,國民經濟的非軍事化;第四,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 一、 美國的扶植政策。主要表現在:

第一,對日本的獨占和政治改造。二戰後,美國單獨佔領日本,長達七年,保證日本領土的完整性和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的單一性,有利於日本長期穩定發展。美國還對日本進行了以民主、法制為基礎的政治改造。羅伯特"埃德爾斯坦和讓"邁克爾"保羅教授說:「為取得成功,就必須立即進行廣泛的體制改革,即創造性地打破阻礙日本經濟復甦或經濟增長的那些障礙。」如解散財閥,在一定程度上去掉了大企業中以家族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封建性和排他性,革除了財閥企業的一些封建性弊端,為企業間較為平等的競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一批有能力的新人提拔到領導崗位上。農地改革,使日本半封建的土地制度基本瓦解,解放了農業生產力,擴大農村市場,這使日本進入了一個比較純粹的資本主義社會。美國出於在遠東戰略的需要,還保留了日本的天皇和天皇制,以美國的「三權分立」原則對日本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政體進行改革。美國的這些措施為日本戰後走上和平建設,集中精力抓發展道路提供了可靠保障。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由於「冷戰」需要,對日本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給予大力支持。美國放棄了對日本戰爭索賠,撤消了以拆遷日本軍事工業作為戰爭賠償的計劃。1947年1月至1948年3月,美國先後提出兩個新方案,對先前的「賠償方案」進行大幅度修改,將拆遷的工業設備減至方案的30%。至1949年5月,乾脆宣布取消日本的一切賠款。戰後初期,美國給日本20多億美元的援助和貸款,並向日本提供大量的石油、煤、鐵礦石等能源和原料。從而促進了戰後日本經濟的振興,並且美國「核保護傘」戰略大大節省了安全防務的費用。

第二、亞洲的兩場局部戰爭為日本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契機。特別是朝鮮戰爭,極大促進日本戰後經濟的復甦步伐。戰爭引起了「特需景氣」,侵朝美軍大量向日本廠商進行軍事訂貨和購買廉價勞務,使日本企業積存滯銷的1000-1500萬日元庫存產品一掃而空,並一舉改變了財政緊縮中苦苦掙扎的日本經濟被動局面。據統計,從戰爭爆發到1953年,這種特需收入為12.8億美元,廣義上的特需收入為23.8億美元。日本外匯儲備1949年僅為2億美元,1952年未增至11.4億美元,三年內增長了近五倍,特需收入在外匯收入中所佔比率到1953年達38.1%之多,20多萬人直接受益於特需生產,總之至1955年,日本特需收入總計達36億美元。特需收入刺激了日本經濟的恢復,增加了勞動者的收入,帶動了有效需求的增長,而且為增加原料進口和先進技術進口,更新陳舊設備提供了有利條件。朝鮮戰爭的爆發及由此引起的國際局勢的變化,促進了日本對外貿易的迅速發展。朝鮮戰爭賦予了日本實現擴大進出口上的機會,日本通常出口貿易顯著增加,1950年7月,日本出口總額增長為7400萬美元,比6月份增加18%,創造了戰後日本月出口額的最高記錄。1950年上半年,日本月平均出口額為5000萬美元,則下半年一下子躍升為8000萬美元。可以說朝鮮戰爭是日本經濟的回生妙葯。

二、日本政府強有力的國家干預和領導是經濟發展的源動力。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推動,其主要表現形式是國家加強對經濟的宏觀管理。

第一、政府在經濟發展的各個時期,根據不同階段的特點,通過各種計劃,促進經濟的起飛。如鳩山內閣《經濟自衛五年計劃》,岸信介內閣的《新長期經濟計劃》,池田內閣的《國民經濟倍增計劃》。

第二、政府致力於新產業的培育與開發、指導、調節新型工業的發展。如先後通過《關於合成樹脂工業的育成》、《電子工業振興臨時措置法》、《合成橡膠製造事業特別措置法》,通過這些規劃的實施,不僅調整了產業結構,確立了外向型經濟發展方向,而且使政府對經濟的宏觀管理和對國內經濟生活的調整達到了落實。當然重要的基礎產業,如果市場選擇它,那麼任何形式的政府幹預都是多餘的,對這些產業,政府在確認市場必定不去選擇,便以合適的方法選擇它們,由政府採用法律、金融稅制、中間組織協調利益手段的干預來補足。

第三、政府確定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制定新經濟政策,實現從「貿易立國」至「技術立國」的轉變。日本國內市場狹窄,工業產品依靠大量出口,為此政府提出「貿易立國」的口號,出口貿易增長很快,1960年-1970年,日本工業生產平均每年增長13.6%,而出口貿易平均每年增長16.9%。日本政府認為科技是國力的核心要素,適應新技術革命蓬勃興起的形勢提出「技術立國」的戰略思想。日本重視技術對國家發展的多方面作用,採取了從模仿到創新的經濟技術發展模式。據統計,從50年代至1977年,引進國外技術達2.9萬多項,然後根據本國的經濟特點和技術基礎加以改進、補充和發展,成為「日本化」的新技術。當然,許多人把經濟增長歸功於強大政府幹預,盡管有政府幹預,大部分時期日本的經濟依然是在按自己的規律發展。據一項重要研究,經濟自由仍是經濟增長的核心要素。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三、日本現代企業管理制度與企業精神的推動。

日本企業實行嚴格而靈活的科學管理制度。50年代,日本許多大企業推行「終身僱傭制」和「年功序列工資制」,使職工利益與企業利益有機結合起來,職工感到有依靠,具有安全感;其次,拉大職工報酬上的差距,使職工感到只有不斷競爭,不斷創新才能得到高報酬,從而具有壓力感。企業重視對職工的「感情投資」,主動協調勞資關系,培養職工「以廠為家」的敬業精神。這種「日本公司」模式有助於日本培養強大的工業能力。企業管理者重視精神投資。正如索尼公司總經理盛田昭夫所說的「日本優秀的公司根本不存在什麼奧秘和秘訣。一個企業的成功,靠的是人而不是某種理論、計劃或政府政策。日本企業管理者的首要任務,就是要與職員建立良好的關系,培養親如一家、唇齒相依的感情。在日本,經營得有聲有色的都是那些能使全體員工同甘苦,共命運的企業。除日本之外,我還未發現有哪一個國家採用這套簡易的管理方法。實踐已經有力地證明它是行之有效的。」在日本,企業管理者千方百計地培養同勞動者的家族般的感情,不僅關心工人的工作,而且也關心工人的生活;不僅關心工人個人,還關心其家庭。工人生日、結婚、病喪,更是企業「感情投資」的良機。例如,西武集團每年舉行獨特的擦皮鞋儀式,首先由高級職員為新職員擦皮鞋,然後是新職員為前輩擦皮鞋,總社和各分社社長都親臨這一隆重儀式,並由電視台通過衛星向全國轉播,以培養職工熱愛公司的精神,促進同事間的溝通。日本的現代企業精神與日本傳統的家族主義和家庭觀念有密切聯系。日本的家族主義和家庭觀念不同於中國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族制度和家庭觀念,其家庭觀念的出發點是:家庭是一個經營單位。所以既排除了中國傳統的大家族關系和至今盛行的「裙帶風」,又可以比西方的結構更和諧、更密切、更團結,成為一種社會凝聚力。日本學者說:西方社會的單位是個人,由個人集合而成為國家,而日本的社會單位是家,由家而集合成國家。所以日本以「勞資一體」,「以企業為家」的宣傳教育,日本人的家庭本位觀念轉變成了公司本位觀念,形成一種團結奮進的工作精神。

四、日本傳統文化和教育的積極影響。

第一、島國文化環境促進了日本的開放。二戰後的美軍佔領前,外族從未侵入和征服日本本土,也未發生過大規模的外族移入的情況,長期安定和相對封閉的環境,使日本人養成一種特殊的民族意識,在他們的觀念和感情中,異民族與日本民族有著鮮明的分界線,自然形成本民族的親和感與凝聚力,同時形成對外民族「內外有別」的心理,這種心理成為當今日本企業團結對外競爭的集團意識的基礎之一,也成為日本樂意吸收外國先進文化的文化,包括敵對國家的先進文化的心理基石。所以傳統日本文化是兼容型的,具有受容性和並存性,是一種開放性、多元化的文化復和體。當然在國際文化交流中,它總是「接受了很多,但付出的很少」。

第二、輕思辯重實用的文化心理與有效吸收消化外來先進文化成果。日本人的文化心理是重現實、重實用、重實踐,日本可以稱為世界先進文化最優秀的繼承者和實踐者。在近現代,日本人成功地吸收和消化了歐洲近現代科學技術,而且極迅速,極有成效。

第三、他們拒絕失敗,承認羞辱的態度深深根植於其心理中。日本公司文化輕易地容忍低回報,卻很難容忍徹底失敗。而且在日本,一心向學是根深蒂固的傳統,日本公司里,求學氛圍十分濃厚。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第四、日本教育體制是普及型教育體制。江戶時代的教育體制,已初顯義務教育的雛形,明治維新初年的全民義務教育就是以此為基礎。二戰後,日本政府把發展教育作為國策,在財政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堅持實行小學和初中的義務教育,並免費為小學生和初中生提供餐點和教科書,1947年日本政府把義務教育增加了三年,每年要撥出國民生產總值的6%作為教育經費。這提高了國民的文化科學技術知識水平,為改善國民素質發揮了重要作用。由於政府重視培養人才,教育先行,並且做到人盡其才,學以致用。戰後日本經濟增長的60%,就是靠技術進步取得的。

綜上所述,二戰後,日本經濟之所以能創造奇跡,是由於其充分結合本國優越的歷史地理文化,並利用有利的國際環境,從而創造更多的優勢來發展自己的結果。

Ⅸ 二戰之後的日本經濟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許多學者認為,日本經濟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歸結為日本政府適時地制定和實施了與其市場經濟模式相適應的宏觀調控法,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共同打造了日本二戰後經濟迅速崛起的奇跡。 在西方市場經濟國家中,日本的宏觀調控法別具特色,可以說日本是西方發達國家中宏觀調控法發揮作用較為徹底、成功的一個範例。在考察日本宏觀調控法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筆者深刻地感受到了日本市場經濟模式與宏觀調控法之間存在的密切關系。為了對這一論點提供佐證,本文擬從歷史角度對日本市場經濟模式對宏觀調控法的影響加以事實論證。 一、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模式 日本經濟體制的重要特點是政府一直重視和強調對經濟的管理、干預。當代日本的市場經濟模式在資本主義世界中獨樹一幟,這種模式的形成既與日本從明治維新以來所逐步建立的具有東亞特色的市場經濟體制有著歷史的聯系,又是戰後日本學習歐美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經驗,並將其同本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實際相結合的結果。 日本的經濟是在政府的直接扶植和保護下逐步發展起來的。二次大戰期間,日本實行「戰時管制經濟體制」,國民經濟完全置於政府的統一控制之下。二次大戰結束後,一直到1952年基本實現經濟復興為止,在美國佔領軍控制下的日本政府仍然高度集中地控制國民經濟,實行「統制經濟體制」。直到五十年代中期之後,日本才逐步確立以市場調節為基礎的自由競爭機制。但是,政府並沒有放鬆對宏觀經濟的干預,政府主導型的宏觀經濟管理體 M一直延續到現在。只不過是政府控制宏觀經濟的手段和方式發生了變化,從行政手段為主改變為經濟手段為主,從直接方式改變為間接方式。 正是這種歷史導致日本的經濟雖為市場經濟,但有著遠比歐美各國更廣泛、更深入和更有成效的國家參與和干預。歐美型的市場經濟模式首先是市場制度自身的運動,政府幹預只限於對市場制度自身運動的缺陷進行補充。日本的市場經濟模式則不只限於此,這是由日本特殊的國情及其市場經濟形成和建立時期所處的特定的歷史環境決定的。二戰之後的日本經濟要在戰爭的廢墟上重建,同時要盡快趕超歐美經濟水平,世界經濟發展的壓力和日本自身的國情都不容許它走英美模式發展的漫長道路。為實現超常的發展速度,日本選擇了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模式,將過去那種政府與壟斷資本的密切關系來了個變種,演變為一種新型的政府強有力的指導經濟活動的關系。日本的「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是在市場競爭的基礎上,由政府出面,積極主動而強烈地干預經濟。這種干預不等於直接管制和行政強制,政府的計劃是導向性的,主要通過產業政策有目標、有步驟地引導資源配置過程,推動經濟發展。 日本的市場經濟是建立在市場經濟運行機制基礎上的政府主導型模式,具有兩個顯著特點: (一)強有力的經濟計劃導向 (二)卓有成效的產業政策調控 二、計劃法和產業政策法為主導的宏觀調控法 歷來計劃與法律,看起來毫無緣份,但兩者間尚潛在著一種本質性的內在聯系,同時在歷史性的發展過程中,計劃在法律上的意義也更加明顯起來。經濟計劃被直接以法律形式表現出來,或者被賦予法律意義,或者以法律規范計劃,還是二次戰後的事。西方國家在二次大戰以後,其計劃與法律的關系就開始日益密切起來。它們往往根據國家計劃制定經濟政策,又根據經濟政策制定有關法律。 經濟計劃在日本的宏觀調控法中佔有重要地位。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和戰爭期間就制定了一系列計劃,但這些計劃只屬於經濟政策的領域,在法律上並無任何規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逐漸出現了有關經濟計劃的法律。在戰後糧食不足對策的《確保糧食臨時措施法》中制定了《農業計劃》;同時在《糧食管理法》修改時制定了《配給計劃》。另外,這一時期許多有關物資供給的法律中都有對計劃的要求,這些計劃主要有:根據《穩定蔬菜生產交售安全法》制定的「生產交售現代化計劃」;根據《甜味資源特別措施法》制定的「生產振興計劃」;根據《石油業法》制定的「石油供應調整計劃」和根據《石油供求調整法》制定的「石油生產計劃」等。 日本的產業政策法數量多、覆蓋面廣,可分為四類:一是基本的法律與法規。主要針對基本經濟關系及各類產業,為各類產業的發展創造條件、理順關系,是具有綜合性的法律與法規,如企業合理化法。中小企業法等。二是培育振興的法律和法規。主要目的是扶持基礎薄弱的戰略性產業的發展,如機械工業振興措施法、汽車工業振興法等。三是協調產業內部企業關系的法律與法規。四是調整援助的法律和法規。這類法律法規主要是為了解決傳統產業和衰退產業的調整問題,如平穩調整產業法等。 日本產業政策法的基本特徵是具體的產業政策立法都有相應的產業政策規劃為依據,不同時期的產業政策規劃為具體的產業政策立法提供了指南。在日本經濟發展的各個階段,都有相應的產業政策法律,每一階段經濟發展的方向大體上也與產業政策所指的方向相吻合。 日本的市場經濟模式與宏觀調控法之間存在著事實上的密切聯系,這種一致性絕不僅僅是一種巧合。法律作為一種上層建築,是被經濟基礎所決定的。日本的市場經濟模式和宏觀調控法正代表著這樣一種決定和被決定的關系,這是二者之間存在的第一位的關系。雖然除去市場經濟模式之外,社會政治條件以及歷史文化背景等也是影響一國宏觀調控法體系的重要因素,但相對於基礎性的關系來說,這種影響要弱的多。當然,日本的市場經濟模式與宏觀調控法的影響是相互的,正如有的學者指出的那樣,日本之所以在戰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市場經濟模式,除了經濟和政治因素外,還與它的法律制度息息相關,甚至可以說它的法律制度有效地支撐了其市場經濟模式的形成和完善。但宏觀調控法對市場經濟模式的影響相對兩者的關系來說只是次要的、第二位的,一國的市場經濟模式對其宏觀調控法在形式和內容上的影響才是根本。只有真正協調、處理好二者之間的本末關系,才有助於宏觀經濟目標的實現。

Ⅹ 日本的戰後經濟是怎麼發展起來動

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蘇對峙的國際形勢是顯而易見的原因,日本企業因而獲得源源不斷的軍需訂單,從而為戰後日本經濟的恢復提供了強有力的刺激。

二、出於抑制日本並與蘇聯對抗的考慮,美國一直以其核力量和海軍、陸軍保護日本本土和海上航道。這意味著,日本得以將大量經費從高額國防開支中轉移出來,為其工業和技術發展提供更多資源。

三、晚至經濟早已「起飛」的20世紀80年代,日本年均國防開支僅116億美元,而同一時期法國、英國、西德為210至240億美元,美國更高達2390億美元。按人均計算,1983年每個日本居民只需為防務支付98美元,而英國人為439美元,美國人為1023美元。

(10)戰後日本的經濟發展史擴展閱讀:

日本戰後70年的經濟增長主要分為三個階段,20世紀50年代後半期到70年代前半期的高速成長,70年代前半期到90年代前半期的穩定成長,以及90年代之後股票等泡沫崩潰的「失去的20年」,日本陷入被稱為通貨緊縮的低速增長。

而日本經濟實現高速增長的起點是1956年。當時已超過了戰前的經濟規模,日本政府的經濟白皮書中也記錄到「已經不是戰後」。冰箱、洗衣機和黑白電視這「三件神器」銷量驚人,豐富的勞動力對生產和流通構成支撐。

在經濟迅猛增長的背後,扭曲也出現擴大。大氣和水污染日益嚴重,由於增發國債,日本政府的債務出現膨脹。20世紀90年代之後,日本經濟經常陷入負增長。經濟刺激的資金和債務不斷增長,遠遠超過稅收收入,加劇了財政的惡化。

閱讀全文

與戰後日本的經濟發展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