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長江三角洲經濟
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
本文利用搜集到的長三角各城市統計部門大量豐富的統計數據,對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的地位和發展狀況,紹興與長三角各城市改革開放特別是近二十年來經濟發展的主要方面進行了比較深入詳細的對比分析,從統計角度簡述紹興經濟總量和增速在長三角地區位置變化情況,剖析紹興在經濟發展某些方面落後於部分城市的原因,並由此提出了一些建議,以期找出差距,揚長避短,為黨政領導和有關部門進一步分析紹興「工業立市、開放興市、文化強市、合力建市」的發展戰略和政策措施提供參考依據。
長江三角洲屬於中國東部沿海地區,自然地理基礎為長江入海口處的沖積平原,土壤肥沃,自古以來就是中國歷史上的「工商輻輳之所」,對外埠際貿易發達,在近、現代中國經濟發展史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人們廣為傳頌的「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東南財賦地、江浙人文藪」、「無寧不成市、無紹不成衙」的詩詞民諺,就生動地記載了長三角經濟繁榮、人才輩出的歷史豐碑。 長三角地區歷來是中國經濟的重心,改革開放以來,長三角地區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經濟、社會得到前所未有的迅速發展,作為一個強大的經濟區域在全國崛起,成為全國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這一地區以全國1%的土地和6%的人口,創造出全國15%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近1/4的工業產值和財政收入,1/4以上的外貿出口,30%以上的外資利用額。
紹興作為長江三角洲地區的主要城市之一,經濟與社會同樣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八五」、「九五」期間,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速度分別達到26.2%和14.2%,分別比全國平均速度快14.2和6.1個百分點。但是,將紹興置身於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的大格局看,目前的經濟總量卻只能處於中等水平,面臨著前有標兵,後有追兵,不進則退,小進也退的嚴竣形勢。如何認清自身不足,揚長避短、保持優勢、准確定位、搶抓機遇、加快發展,提高紹興區域競爭力和國際競爭力,大力提升紹興經濟、社會在長江三角洲區域的地位,確保長江三角洲第二層次城市領頭羊,努力躋身第一層次城市,是當務之急和今後定位發展的方向。
長三角區域有十六個城市,分別為上海、江蘇省的南京、無錫、蘇州、常州、鎮江、南通、揚州、泰州和浙江省的杭州、寧波、嘉興、紹興、湖州、舟山、台州(2003年新加入)。從各城市經濟綜合實力看,到2002年,GDP超過1000億元的有6個城市,分別為:上海(5408億元)、蘇州(2080億元)、杭州(1782億元)、無錫(1602億元)、寧波(1500億元)、南京(1298億元);GDP在700—1000億元的城市有5個城市,分別為:紹興(928億元)、南通(887億元)、台州(858億元)、常州(761億元)、嘉興(706億元),其餘5個城市GDP均在700億元以下。本文依此將十六城市分為三個層次,紹興暫居第二層次第一位。 一、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狀況分析
『貳』 長江三角洲的經濟
2009年,長三角兩省一市國內生產總值(GDP)達72494.10億元,占同期中國經濟總量的21.29%。其中,第一產業產值為3538.76億元,佔全國的比重為10.05%,第二產業產值為36476.64億元,佔全國的比重為23.14%,第三產業產值為32478.7億元,佔全國的比重為22.00%。從三次產業結構來看,長三角2009年三次產業結構為4.88∶50.32∶44.80,與2008年相比,第三產業比重上升了2.49個百分點,而第一產業、第二產業比重則分別下降了0.17個和2.32個百分點。 銀行業
2009年,上海、浙江和江蘇兩省一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總額為138582.58億元,比2008年增加30494.8億元,增長28.21%,存款總額佔全國比重為17.67%,比2008年低4.92個百分點;貸款發放量增長平穩,兩省一市金融機構各項貸款總額為104204.7億元,比2008年增加24219.21億元,增長30.28%,貸款總額佔全國比重為18.79%。
證券業
2009年末,上海地區集合理財產品共有9個,首發規模超過150億元,涵蓋股票、債券、貨幣、FOF、混合型等多種形式。江蘇省境內上市公司由上年末的117家增加到128家。2009年末浙江省證券經營機構數位居全國第三。全年證券市場交易規模含肆增長72.8%,交易總額居全國第三,證券營業部平均利潤水平居全國第二。期貨公司綜合實力和盈利能力繼續保持領先,期貨經營機構代理交易金額居全國第一,增長87.6%。期貨公司規范運作水平持續提升,實現規模增長和強化風險管理雙重目標。總體來看,長三角地區證券市場表現良好,在金融業中的地位不斷提升。
保險業
2009年,長三角地區保險業平穩發展。如圖所示,兩省一市2009年保費收入總額2218.23億元,比上年增長14.83%,佔全國比重為19.92%,略高於2008年。上海,江蘇和浙江保費收入均有所上漲,其中,江蘇省保險機構實現保費收入907.7億元,依然為長三角之首,占據長三角保費收入41%的份額。上海市和浙江省分別實現保費收入665.03億元、645.5億元。從增幅來看,江蘇省增長較快,同比增長17.06%。 截至2010年,長三角兩省一市已建成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共15個,國家級保稅區3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8個。除此之外,長三角還擁有4個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各地還擁有眾多不同類型的省市級開發區,其中,上海建成寶山工業園區等市級工業開發區26個,江蘇則有省級開發區116個,浙江有省級開發區100個。
2009年,與中西部地區相比,長三角地區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受經濟危機的影響較大,閔行經濟技術開發區、虹橋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均出現了負增長。2009年長三角14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123.69億元,佔全國54個國家級開發區總量的28.90%,同比下降了0.72個百分點,其中弊羨蘇州工業園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最多,達到1120.09億元,南通經租老拍濟技術開發區地區生產總值增長最快,為31.27%。
『叄』 長三角經濟發展對我國經濟發展有什麼影響
長三角城市群包來括:上自海,江蘇省的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南通、鹽城、揚州、鎮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寧波、嘉興、湖州、紹興、金華、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滁州、池州、宣城等26市,國土面積21.17萬平方公里,約佔中國面積的2.2%。
2014年,長三角城市群地區總人口1.5億人,約佔中國的11.0%。長三角城市群是少數民族散居的地區,56個民族齊全,有少數民族約120萬。 [
長三角城市群是中國外來人口最大的集聚地,也是外來人口落戶門檻最高的區域之一,城市群內約有2500萬人未在常住城市落戶。
2009年,長三角地區共完成客運周轉量3578.3億人公里,佔中國的14.44%,其中公路完成2011.2億人公里、鐵路完成653.7億人公里、水運完成15.1億人公里,分別佔中國的比例為14.95%、8.3%、21.88%;完成貨運周轉量25250.2億噸公里,佔中國的20.83%,其中鐵路完成672.2億噸公里、公路完成2403.8億噸公里、水運完成21637.8億噸公里,分別佔中國的比例為2.66%、6.61%和37.67%。
『肆』 長三角的經濟特點是什麼
【這個事給你的資料。很科學的研究數據。】
【如果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希望你能好評或者採納!謝謝{右上角採納或者
正下方好評} 如果有其他問題請不要追問。另外提問,圖片多了占屏幕空間。不好答題。謝謝】
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
本文利用搜集到的長三角各城市統計部門大量豐富的統計數據,對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的地位和發展狀況,紹興與長三角各城市改革開放特別是近二十年來經濟發展的主要方面進行了比較深入詳細的對比分析,從統計角度簡述紹興經濟總量和增速在長三角地區位置變化情況,剖析紹興在經濟發展某些方面落後於部分城市的原因,並由此提出了一些建議,以期找出差距,揚長避短,為黨政領導和有關部門進一步分析紹興「工業立市、開放興市、文化強市、合力建市」的發展戰略和政策措施提供參考依據。
長江三角洲屬於中國東部沿海地區,自然地理基礎為長江入海口處的沖積平原,土壤肥沃,自古以來就是中國歷史上的「工商輻輳之所」,對外埠際貿易發達,在近、現代中國經濟發展史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人們廣為傳頌的「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東南財賦地、江浙人文藪」、「無寧不成市、無紹不成衙」的詩詞民諺,就生動地記載了長三角經濟繁榮、人才輩出的歷史豐碑。 長三角地區歷來是中國經濟的重心,改革開放以來,長三角地區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經濟、社會得到前所未有的迅速發展,作為一個強大的經濟區域在全國崛起,成為全國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這一地區以全國1%的土地和6%的人口,創造出全國15%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近1/4的工業產值和財政收入,1/4以上的外貿出口,30%以上的外資利用額。
紹興作為長江三角洲地區的主要城市之一,經濟與社會同樣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八五」、「九五」期間,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速度分別達到26.2%和14.2%,分別比全國平均速度快14.2和6.1個百分點。但是,將紹興置身於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的大格局看,目前的經濟總量卻只能處於中等水平,面臨著前有標兵,後有追兵,不進則退,小進也退的嚴竣形勢。如何認清自身不足,揚長避短、保持優勢、准確定位、搶抓機遇、加快發展,提高紹興區域競爭力和國際競爭力,大力提升紹興經濟、社會在長江三角洲區域的地位,確保長江三角洲第二層次城市領頭羊,努力躋身第一層次城市,是當務之急和今後定位發展的方向。
長三角區域有十六個城市,分別為上海、江蘇省的南京、無錫、蘇州、常州、鎮江、南通、揚州、泰州和浙江省的杭州、寧波、嘉興、紹興、湖州、舟山、台州(2003年新加入)。從各城市經濟綜合實力看,到2002年,GDP超過1000億元的有6個城市,分別為:上海(5408億元)、蘇州(2080億元)、杭州(1782億元)、無錫(1602億元)、寧波(1500億元)、南京(1298億元);GDP在700—1000億元的城市有5個城市,分別為:紹興(928億元)、南通(887億元)、台州(858億元)、常州(761億元)、嘉興(706億元),其餘5個城市GDP均在700億元以下。本文依此將十六城市分為三個層次,紹興暫居第二層次第一位。 一、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狀況分析
(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發展水平大幅提高
長三角地區擁有良好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經濟資源,經濟總量一直名列全國前茅,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飛速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1978年GDP總量548億元,佔全國總量的15.1 %,到2002年GDP總量達19983億元,佔全國總量的19.5%,所佔比重提高4.4個百分點;人均GDP從1978年的800元提高到24685元,與全國平均水平之比從1978年的2.11:1上升到3.08:1(詳見圖一)。財政總收入從1978年的259億元上升到2002年的4129億元,年均增長12.2%,佔全國財政總收入的比重80年代有所下降,近幾年又穩步提高,2002年達到21.8%(詳見圖二)。長三角地區不僅財政收入增長比率較高,運行質量也較好,從宏觀經
金融頻道申請認證!財富值雙倍檢索優先專屬展現同行交流
濟效益指標看,財政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要高於全國,2002年長三角地區財政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0.7%,比全國比重高2.2個百分點。從各城市發展情況看,長三角十六城市是我國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城市群,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各市積極推進國民經濟結構調整,基本形成了以工業為主導的各具特色的產業結構,經濟增長速度一直名列全國前茅。 (二)產業結構以第二產業為主體,三產發展速度較快
所謂產業結構,是指經濟中各產業部門之間的相互關系。我國現行宏觀分類是按三次產業劃分,即第一產業,包括農林牧漁及為其服務的生產部門;第二產業,包括各種加工製造業和建築業;第三產業,包括各種服務業,如交通運輸、商業貿易、住宿餐飲、文教衛生、信息及公共機構部門。這種劃分一方面反映了經濟中各類活動的性質屬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經濟發展中產業結構變化的歷史順序,從人類經濟發展產業時序和國際歷史經驗看,非農產業特別是第三產業比重越高,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產業結構越先進。
長三角地區的產業結構以第二產業為主。改革開放以來,長三角各市積極推進國民經濟結構調整,使長三角地區的產業結構升級加快,逐漸形成了以工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1983年,長三角地區GDP三次產業結構為16.7:62.1:21.2,到2002年調整為6.0:52.1:41.9,其中第三產業比重提高了20.7個百分點。從國民經濟增長的動力看,以製造業為主體的工業經濟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特別是進入90年代,工業的基礎和主導作用更加突出;第三產業是經濟增長的強大助力器,從社會的各個領域推動經濟的快速發展,並在努力提升經濟運行的質量。
長三角地區的產業層次明顯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從勞動力結構來看,根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長三角地區一產的就業人數所佔比重為30.6%,比全國的64.2%,低33.6個百分點,而第二產業的比重為41.3%,高出全國24.4個百分點,三產比重28.2%,高出全國9.2個百分點;從生產結構來看,2002年長三角地區國內生產總值中第一產業增加值所佔比重為6.0%,比全國比重低8.5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所佔比重為52.1%,比全國高0.4個百分點,其中工業增加值高1.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所佔比重為41.9%,比全國高8.2個百分點。
(三)外向型經濟高度發展,對外開放日益提高
80年代以來,經濟國際化成為長三角各城市發展的目標,上海和江蘇部分城市率先發展外向型經濟,浙江七市在90年代以後也趨向於外向型經濟作為經濟跨越式發展的新支點,長三角地區的經濟國際化程度日益提高,利用外資增長強勁,出口連年提高。1990年長三角地區實際利用外資僅4.30億美元,2002年達到180.67億美元,增長41.0倍,年均增長36.5%,佔全國實際利用外資的比重從12.3%上升到34.3%,13年間累計實際利用外資1149.56億美元;自營出口總額從1990年的67.59億美元上升到2002年的941.99億美元,增長12.9倍,年均增長24.6%,佔全國外貿出口總額的比重從10.9%上升到28.9%。 二、紹興與長三角各市經濟發展狀況比較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增長迅速,但長三角區域經濟發展較不平衡,城市規模檔次不同,市與市之間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較大的差異,第一層次的城市發展速度基本一致,在總量和規模上遙遙領先,第二層次的城市發展速度稍有先後,城市之間的差距較小,第三層次的城市發展速度相差較大,有明顯斷檔現象。紹興處於第二層次第一位,近二十年來發展速度較快,但從近幾年
發展情況看,形勢不容樂觀,城市與城市之間競爭異常激烈,紹興競爭要素較為缺乏,地理、人文優勢不明顯,面臨壓力大於機遇。 (一)紹興與長三角各城市經濟比較
從近二十年的發展狀況看,紹興的經濟總量與第一層次的城市差距有所縮小,相對第二層次其他城市的優勢有所增強、上海經濟總量穩居首位,紹興增速暫居第一
從各城市經濟總量情況看,上海是名符其實的領頭羊,各項主要經濟指標穩居首位, 2002年GDP總量達到5409億元,占長三角總量的27.1%,佔全國總量的5.3%,1978—2002年GDP年均增長9.7%;人均GDP達到40640元,是長三角平均水平的1.65倍,是全國平均水平的5.1倍,在人口迅速集聚的情況下,1978—2002年均增速仍達到8.8%。
紹興市在改革開放以後,憑借著良好的歷史機遇、政策氣候,以及紹興人民頑強拼搏、真抓實乾的創業精神,紹興經濟內強素質、外拓市場,經濟總量得到長足發展,整體實力得到明顯提高,經濟發展基本走在長三角城市前列。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11.29億元增加到2002年的928.15億元,占長三角地區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1%上升到4.6%,居長三角十六城市的位次從第13位上升到第7位,總量增長了81倍,僅次於台州市(84倍)居長三角第二位;按可比價格計算,紹興市國內生產總值24年間翻了五番,年均增長15.7%,居長三角第1位。由於增長速度較快,紹興GDP總量陸續超過了鎮江、泰州、嘉興和揚州,從第二層次末位上升到第一位,並且與這些城市相比,紹興的優勢有所擴大。與第一層次的城市相比,紹興在其中所佔比重有所上升,但從總量上看第一層次城市擴張更為顯著,紹興與之相比,是速快量小,差距越來越大,與1978年改革開放時相比,從總量上看,紹興國內生產總值與上海、蘇州、杭州的差距
從262億元、21億元、17億元擴大到4481億元、1152億元、854億元;從各城市佔長三角地區比重變化情況看,紹興占長三角比重僅提高2.6個百分點,遠遠慢於蘇州、杭州和無錫等城市。
2、各城市經濟發展水平提高較快,紹興居長三角位次穩步上升
受城市規模大小影響,經濟總量的大小並不一定能夠反映經濟發展水平,因此往往以人均指標來反映經濟發展水平。從人均水平看,目前紹興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水平在長三角諸城市中處於中游水平。
上世紀80年代以來,長三角各城市經濟發展水平普遍快速提高。1983年最低城市台州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425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73.0%,2002年最低城市泰州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10021元,也已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3倍。1983—2002年十六城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均在9.6%以上,最高的達到16.3%,而同期全國的年均增幅僅為8%左右。 改革開放以來,紹興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有了很大提高,按戶籍人口計算從1978年的299元提高到2002年的21414元,居長三角十六城市的位次也從第14位上升到第8位;按可比價格計算年均增長15.0%,年均增速位居長三角十六城市第1位。
進入20世紀80年代,紹興的經濟發展水平在長三角的位次便穩步上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80年代中期超過揚州和南通,由第14位上升到第12位,在90年代中期又超過了湖州、嘉興和舟山,上升到第9位,在2000年初又超過了鎮江,上升到第8位。到2002年與第7位的常州市還相差801元,與第6位南京相差1444元。
3、各城市財政實力同步增強,紹興財政收入佔GDP比重較低 長三角地區不僅是江浙兩省財政收入主要來源地,也是國家中央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地之一。2002年長三角浙江七市的財政總收入為814.73億元,占浙江省財政總收入的77.6%,江蘇八市財政總收入為989.96億元,占江蘇省財政總收入的66.7%,長三角十六城市財政總收入佔全國的21.8%。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各城市的財政收入穩步增長。1978年長三角十六城市財政收入超過10億元的城市僅上海(190.67億元)和南京(10.85億元)2個,到2002年財政收入最低的城市舟山也達到了15.71億元。從1983—2002年的增長情況看,各城市財政收入年均增長均在13.0%以上,其中高於全國年均增長14.8%的城市有12個,增長最快的是台州市(22.3%),其次是寧波(20.0%)、蘇州(18.6%)和紹興(18.2%);上海和南京由於基數較大,總量增長較大,但增速較慢,居末2位。
財政收入佔GDP比重是衡量地方財政負擔大小的一個指標,由於城市在行政級別、經濟發展水平以及財政收入口徑不同等方面的差異較大,可比性不強,我們對照與紹興經濟發展水平、城市規模、行政級別相當的嘉興、台州、南通等城市就財政負擔問題作一簡單比較。
紹興的財政收入佔GDP比重近年來相對較低,改革開放以來,紹興的經濟快速發展,財政收入也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1978年,紹興的財政收入僅1.86億元,2002年達到85.0億元,年均增長17.3%。高於同期GDP的增速,但和嘉興、南通、台州等城市相比,佔GDP比重較低。1978—2002年紹興財政收入佔GDP比重為6.97%,比嘉興低1.22個百分點,比南通低0.9個百分點,比台州低0.03個百分點。從時間上看,紹興財政收入佔GDP比重在80年代以前低於嘉興和南通,高於台州,從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低於嘉興,但高於南通和台州,1995
年之後,便一直低於這三個城市。從理論上講,如果不考慮其他因素,財政收入佔GDP比重低,一方面說明財政負擔小,另一方面也顯現出稅收上還有潛力可挖。 4、三次產業全面發展,結構調整顯著,紹興二產領先、三產靠後
改革開放以來,長三角十六城市國民經濟三次產業特別是二、三產業都取得了較快的發展。1983—2002年的20年間,長三角各城市二、三產增加值均呈較快增長,其中台州二、三產增加值以年均22.8%和16.4%的增速分別位居十六城市第一和第二位,紹興以20.3%和14.2%的增速分別位居第二和第八位;蘇州三產增加值年均增速居第一位;從各城市二、三產增加值增幅比較看,上海及江蘇的大部分城市三產增速已高於二產,從產業結構發展的角度來看,在長三角地區已處於領先地位。
改革開放以來,長三角各市加快國民經濟工業化進程,產業結構得到了大幅度調整,以農業為主體的國民經濟產業結構已改變為農業比重趨向下降,以工業為主體的二產比重急劇上升,第三產業比重占據較大份額的產業結構,同時在以工業化為主的國民經濟產業結構調整進程中,各市以自身特色工業為基礎,發展塊狀經濟或產業群,與其他城市錯位發展,均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就。上海產業結構調整走在各城市前列,第三產業發展較為迅猛,城市定位已非常清晰,就是要成為長三角乃至全國的國際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從而帶動長三角地區和整個長江流域的經濟發展。1983—2002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提高了27.4個百分點,三產比重已超過50%。江蘇的南京、無錫、蘇州等市已進入工業化中後期,二產所佔比重已過最大時期,在鞏固發展二產的同時,三產發展一枝獨秀,與上海市較為接近,相融程度較高。浙江七市二產比重均已超過50%,已處於二產發展的鼎盛時期,三產快速發展,近幾年年均增速更是步步提高。
『伍』 長江對長江三角洲的發展有何影響
最直接的有利影響就是為長江三角洲提供的水利資源!首先,長江水系能為沿岸內城市提供生活容和工業用水,加快沿岸城市發展進程;其次,長江寬闊的江面以及良好的河道為水運提供了條件,使得沿岸城市的貨運更為便捷;最後,長江水系能為沿岸城市農業、養殖業提供便利,進一步加快城市發展。望採納,謝謝。
『陸』 長江三角洲區域發展對人們生活方式的影響
分析: 長江三角洲是由長江及錢塘江的泥沙淤積形成的濱海平原,長江三角洲有「專魚米之鄉」和「屬絲綢之鄉」之稱,長江三角洲是我國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綜合實力最強的區域,該地區公路、鐵路、航空、河運、海運齊全,交通運輸極其便利. 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出現新變化的最主要影響因素是便利的交通運輸.故選:B. 點評: 本題考查長江三角洲的交通,理解解答即可.
『柒』 上海的發展對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
長三角地區最大的特點是出口通暢,腹地開闊,口「惠」腹「實」。長三角地專區地理位置屬優越,其核心上海位於長江口,是長江流域的出海門戶,又是江海、水陸、空運的重要樞紐。長江中游以武漢為中心的經濟區域,上游以重慶為中心的經濟區域,縱貫數省,區域之間有干支流通航里程為7.9萬公里的黃金水道貫通,不但把中國的東、中、西三大地帶連接起來,而且還把京滬、京廣、京九等南北鐵路干線連接起來,便於東西推進、南北聯動,使經濟發展的空間極為廣闊。長三角地區已初步形成公路、水運、鐵路、航空、管道等多種運輸方式共同發展的綜合運輸體系。長三角以上海為龍頭,蘇、錫、常、通、杭、嘉、湖、甬等15個城市分排兩旁,組成了「口、腹、心」要素綜合、實力強大的經濟圈,它能夠更好地服務於長三角、服務於長江流域、服務於全國。
上海處於核心地位,經濟拉動以及國際金融城市的位置對長三角作用無疑至為關鍵。
『捌』 簡述河流對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的作用.
長江三角洲是由長江及錢塘江的泥沙淤積形成的濱海平原,長江對長江三角洲的作用是:提內供便利的水陸運輸,容有利於其對外聯系,提供農工業和生活用水等.
故答案為:提供便利的水陸運輸,有利於其對外聯系,提供農工業和生活用水等.
『玖』 長江三角洲發展經濟的優勢
長珠三角洲經濟發展優勢分析
■ 董 芸
《商場現代化》 2007年第13期
[摘要] 目前,長、珠三角洲是中國經濟最具活力的兩大經濟發達區,無論是經濟總量還是人均各項經濟指標都處於全國其他各地區的前列,如何保持這一地區的經濟發展優勢、促進該地區經濟進一步發展,是擺在人們面前的重要課題,本文試圖從經濟發展目前所具有的優勢角度出發,來為這兩個地區下一步的經濟發展發向出謀劃策。
〔關鍵詞] 長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小珠三角
長珠三角洲自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至今,已經成為我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兩大區域,是國民經濟的脊樑,回首她們發展的歷程,我們也可以發現,其發展道路的各不相同,成長的歷程也各具特點。
一、地理位置的優越程度不同,一個緊靠港澳,一個圍繞上海。龍頭作用各具優勢
長三角地區位於華東平原,交通便捷,四季分明,物產豐富,自古就是一個富庶之地。這里河網密布,通江達海,自古至今都是商賈雲集的繁華之地。這個地區也是我國人口最稠密、經濟最發達、人民生活最富裕的經濟區域。特別是最近,長江三角洲經過半個世紀的建設,滬寧、滬杭、杭甬交通沿線為城市密集帶,也是產業集中帶和生產力發展的主軸線,沿江、沿海地帶的港口、工業和城市,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也得到快速發展,以上海為龍頭、南京、杭州為軸心的經濟發展帶已經初步形成。
而珠江三角洲位於華南平原,這里的地表自然環境特點是地勢低平,河網密集,土質肥沃,水熱資源豐富。珠江三角洲地區自明末清初開始大興基塘耕作制度,並不斷擴大墾殖面積,發展商品農業,逐漸發展成為我國重要的農業區和商品糧基地。這里物產豐富,尤其區位優勢明顯:該地區緊靠港澳,20世紀80年代以來,作為中國經濟對外開放的窗口,了解世界經濟發展最新動態的跳板,經濟發展的戰略與港澳互補,在港澳經濟的帶動下,逐步形成自具特色的經濟發展模式。
二、一個最早開放,有各項政策扶持,各項政策法規較為健全,經驗豐富;另一個經濟基礎好,自古以來就是經濟發達區
珠江三角洲是我國最早對外開放的地區,由於其緊靠港澳的區位優勢,作為我國對外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國的窗口,國家在其發展建設過程中給予了相當大的政策扶持,包括財政和稅收方面,整個廣東省上交國家的財政收入不及一個蘇州市,令當時的上海、江蘇等地區非常羨慕。時任廣東省委書記的葉選平也非常感慨的說過:廣東地區的發展離不開國家的政策扶持。珠三角地區是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和主體,也是中國區域經濟中最具生機活力的重要增長極之一。進入20世紀80年代,珠三角在港澳外部因素和區域內改革力量的合力驅動下,經濟發展實現了歷史性的騰飛。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地區憑借其毗鄰港澳的區位優勢,以「三來一補」、「大進大出」的加工貿易起步,並大量吸引境外投資,迅速成為中國經濟國際化或外向化程度最高的地區。
而長江三角洲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經濟發達、物產豐富的富庶之地,從「蘇湖熟,天下足」到資本主義萌芽的發源地,從發達的農業高產地區到今天全國工業最先進的集中之地,每一步的成就都不靠國家的政策優待,憑借自己的力量,從大力發展鄉鎮企業開始,以區域內城鄉自我積累為支撐,經濟獲得了快速發展。如今長三角經濟進入了一個以上海為龍頭,以建立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為目標,高新技術產業得到迅猛發展,產業結構高度不斷提升的中國最具經濟活力的城市帶。目前,長三角地區憑借其擁有的良好的基礎設施、發達的科技教育和日趨完善的政策環境,成為國內外投資者關注的「熱土」,特別是跨國資本正大舉向長三角地區轉移。
三、經過20多年的發展,長珠三角洲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脊樑,是中國國民經濟中最具競爭力的兩大區域
從總量指標上看:(以2005年統計公報數據為例)
從人均指標上看:
長珠三角洲包括上海和隸屬江蘇、浙江、廣東的25個地級以上城市,是我國人口最稠密、經濟最發達、人民生活最富裕的經濟區域。2005年末,全國人口數為130756萬人,而長珠三角地區25個城市,佔地面積不足20萬平方公里,佔全國960萬平方公里的2%;而人口僅為12183.925萬,只佔全國的9.32%,然而, 就在這片彈丸之地上,2005年無論從經濟總量上,還是人均相對指標上看,均遠處於全國平均水平之上,有些指標甚至達到全國水平的三分之一強!
盡管經過20多年的建設,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績,但是,由於長珠三角洲各個城市規模相對較小,無論從地理位置、人文歷史,還是氣候條件、生活習慣都非常相近,因此,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也不少,所面臨的發展過程中的障礙有所不同,下一步的發展戰略也有所不同
首先從長三角各個城市來看,由於他們分屬於上海、江蘇、浙江,長期的行政管理的割裂,在產業提升過程中必然存在:
(1)各自為政導致產業缺乏合理分工。從產業結構演變的規律來看,長江三角洲地區正處於工業化中期發展階段,已基本實現了產業結構從適應性調整向戰略性調整的根本性轉變,正朝著工業化後期階段迅速邁進。 但是,長三角在產業提升過程中,面臨著各自為政的問題。由於長三角內16座城市分屬浙江、江蘇、上海三省市,行政隸屬關系復雜,地區之間的協調難度很大,從三省市主要出口行業的產值看,名列前幾項的主要行業中就有三至四項是完全相同的。這種趨同的行業結構在以行政地域統計GDP的指揮棒下,必然導致惡性競爭,企業間的關聯與協作難以開展,區域整體優勢無法形成。
(2)從區域現代化的目標看,長江三角洲地區發展目前也存在一些制約因素。主要是產業結構趨同,城市間缺乏合理的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生產力布局重復、產業結構趨同等問題非常嚴重,甚至於在對外招商過程中還競相降低門檻。大都市連綿區尚不發達,基礎設施重復建設,缺乏統籌協調,區域環境污染嚴重,可持續發展能力亟待提高。而市場分割、基礎設施不完善以及城市化進程中存在的種種問題,都是導致經濟結構不合理的重要因素。
而珠江三角洲則其所包含的九個城市均屬於廣東省,因此,它不存在由於行政管理割裂所存在的各自為政等弊端,但是,由於地理上的區隔,珠江三角洲的經濟歷史上就不具有對內地的輻射性。改革開放20年,它也一直是以大進大出的加工貿易見長,對市場的輻射和影響主要在國外而不是國內,因此它對中國經濟上的貢獻,主要表現在出口大省這個角色上。而且,人們普遍認為珠三角沒有「龍頭」,也就是「龍頭效應」沒有在珠三角很好地發揮出來。
另外,再以城市功能和定位而言,據介紹,廣東省原來明確支持以「中心城市」定位的城市只有廣州和深圳,而東莞市之後又高調向媒體宣布「東莞要建成現代化中心城市」。再從產業來看,深圳有一年一度的「高交會」,東莞就來一個「電博會」,順德、珠海、中山、惠州、深圳,各地都在搞家電製造業,產業趨同性十分明顯。珠江三角洲地區缺乏一個大家公認的領頭羊城市。這種戰國紛爭的結果,造成資源的浪費,無法形成整體力量,其區域經濟的競爭優勢自然大打折扣了。
針對目前兩大經濟區所存在的問題,下一步的經濟發展戰略也已制定,作為亞太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長江三角洲發展的戰略重點是如何通過區域產業結構的升級,從整體上取得經濟發展的主動,保持其經濟體系相對的獨立性和完整性。因此,加強政府合作進行市場體系建設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產業協同調整的工作重點之一。
隨著市場意識的不斷強化,長三角目前已在實現錯位發展。如現階段二、三產業並舉的上海市,和以製造業為主的江浙發生競爭在所難免,但上海的製造業將會慢慢向周邊遷移,上海產業中的工業比重也會逐漸縮小,向以服務業為主的現代都市經濟過渡。在外來投資上,製造業去江浙,商業服務業去上海,中小企業去江浙,大型企業去上海。現在高科技台商紛紛向崑山、蘇州、無錫等地集聚,形成完整的IT製造業群落,上海則為周邊企業提供產前、產中和產後的全方位服務。這些具有不同功能和定位的城市群落,為外來投資者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選擇和市場。
本文原文
另外,作為實現區域經濟聯動發展的關鍵措施,長江三角洲16個城市都十分注重市場建設,現已初步建立了一批與國內市場接軌的金融、技術、商品等要素市場框架,形成了一批年成交額超百億元的商品市場。其中,上海目前已基本建立了包括批發、零售、現貨和期貨的多功能、高層次市場體系,成為中國現代化大市場交易數量最多、交易規模最大的城市。此外,在全國十大生產資料市場中,長江三角洲地區目前已擁有6個,使市場機制對資源的配置作用明顯加強,從而有利於引導企業按效益最大化的原則合理分工和安排生產。
而隨著CEPA的簽訂,標志著珠江三角洲的近年來極力倡導的「大珠三角」經濟區的規劃已經得到國家和香港、澳門的大力響應,所謂「大珠三角」就是在原來的「小珠三角」的基礎上,再加上香港和澳門。「大珠三角」中的中心和龍頭是香港,由香港這個以國際金融中心、物流中心、航運中心為主的國際服務業中心支撐和帶動「大珠三角」城市群製造業的發展。這樣就解決了中心城市之爭以及個城市的定位。廣東要發展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製造業基地之一,香港以服務業為主、製造業為輔,發展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以現代物流業和金融業為主的服務業中心之一。澳門則仍然是以其現有的旅遊業為主的服務業城市。?這樣,形成兩大產業群體:珠江口東部城群體即以製造業為主、服務業為輔,發展成為世界最重要的信息產業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石油化工工業基地(惠州)之一;珠江口西部城市群體即以製造業為主,服務業為輔,發展成為世界最重要的家電和五金製造業基地、高新技術產為基地和基礎工業基地(珠海)之一。CEPA加速港珠澳大橋建設,將影響珠江西岸尤其是珠海市的城市功能。港珠澳大橋建成後,將加速「大珠三角」世界最重要製造業中心向西岸擴展,珠海依託香港的國際服務業優勢和國際化中心城市優勢,發展成為粵西的製造業中心城市。
綜上所述,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要想持續高速發展,離不開區域經濟進的協調發展,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資源分布極不平衡,只有結合本地區的特點和優勢,大力促進各地區域經濟的發展,才能使中國經濟保持高速、可持續、健康地發展,長珠三角洲是中國經濟改革開放以來最具亮點的地區,因此,更好的研究、分析這兩個地區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尋找在發展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法,對促進中國區域經濟合作、更好地融合到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去,具有積極意義。
『拾』 長江三角洲地區主要經濟特點是什麼經濟為主
1.在長江三角洲地區,集中了近半數全國經濟百強縣,聚集著近100個年工業產值手此超過100億元的產業園區,包括萬向集團、金山石化、揚子乙烯、大眾汽車、上海貝爾、東方通信等在內的數千家巨人型。 2.「長三帶薯悔角」一體化是入世後中國經濟全球化的一個縮影。大量外企的存在,使得「長三角蠢正」地區的經濟國際化程度大幅度提升,整個「長三角」正在成為「世界工廠」,「中國製造」的產品源源不斷地從這里走向世界。 3.長江三角洲是我國對外開放的最大地區,該地區工業基礎雄厚、商品經濟發達,水陸交通方便,是全國最大的外貿出口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