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社會保險的作用及意義
交社保的意義抄是什襲么?
社保的意義重大,簡單的來講社保就是讓全社會的人生活有所保障,老有所樣,病有所醫等,購買社會保險可以很好的解決和減少生活中額外的開支,比如退休無收入、生病開支大、工傷無人管、失業無收入等,根據保險的比例和說明可以通過社會的幫助讓我們度過生活難關,減少不必要的煩惱。
社會保險有什麼作用?
1、養老保險:達到退休年齡時並繳納夠一定年限,可以按月領取養老金;
2、醫療保險:如果因為生病、住院等大額開支時可以通過這項保險來抵扣一部分費用,避免看病貴、看病難的情況發生;
3、工傷保險:通俗的來講就是企業職工在上班過程中發生意外傷害或者因職業原因長時間引起的職業病,就醫治療期間可憑借這項保險來報銷費用,降低經濟負擔;
4、失業保險:如果從業者突然失業而沒有收入來支撐生活開銷而強制實施的保險基金,可以給失業人員基本生活提供保障;
5、生育保險:指在職工作的女性因生孩子而不能工作沒有收入來源的情況下社會提供的一種醫療服務、生育津貼和產假幫助。
⑵ 政府在構建農村社會保障中的作用是什麼
社會保障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 沒有社會保障,構建和諧社會就無從談起。社會保障制度對於和諧社會建設來說至關重要,具有基礎性意義。 第一,社會保障可以有效地防範和應對社會風險。由於社會資源分配結構的不完善、市場經濟的風險、家庭「遺傳」優劣勢的不同以及個人能力的差異等諸多因素的存在,社會成員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生存與發展方面的風險。所以,社會有必要通過社會救助、社會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生育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社會福利以及社會優撫等多個方面的社會保障,確保每一個社會成員有一個合理的基本生活水平,以有效地應對社會風險。 第二,社會保障可以有效地增強社會的團結與合作。作為個體的人是無法生存和發展的。人們只有在社會合作中,方能得到生存和發展。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應當對社會負有一定的責任。同樣,社會對於每一位社會成員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特別是對於處在困難狀態的社會成員有責任和義務予以必要的幫助,使之共享由社會發展所帶來的益處。如是做法,有助於減少社會成員、社會群體之間的隔閡,最大限度地消除社會的離心因素,增強人們對社會的普遍認同,形成社會群體之間、社會成員之間相互信任的風氣,進而提升社會的相互合作與相互依賴的程度,增強社會的整合性。 第三,社會保障可以有效地激發社會活力。對於一個社會來說,社會成員潛能開發得如何,將直接影響著這個社會的持續性發展的動力,同時也事關這個社會發展的整體質量。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社會發展最為重要的目標,是要使每一位社會成員獲得自由而全面的發展。而社會成員通過必要的義務教育和職業訓練,可以獲得最為基本的發展能力;通過社會保障,可以消除社會成員的種種後顧之憂。這樣,便可使這部分社會成員具備正常的發展能力,至少使其發展能力有所提升,使其發展潛能得到普遍的開發。 第四,社會保障可以有效地保證社會成員未來生存與發展的基本水準。社會保障不僅具有當前的意義,而且具有長時效的意義。從某種意義上講,社會保障是一種預先的制度准備與安排。它不僅可以有效地解決處境不利的社會成員當前的困難,而且可以有效地增強社會成員解決未來困難的能力。所以,社會保障對於保持與促進長遠的社會和諧,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 把社保和就業放在政府公共服務供給的重要位置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面臨的一個主要矛盾是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長與公共產品供應嚴重不足的矛盾。「十一五」時期,就業繼續處於高壓狀態,社會保障不完善,城鄉發展和地區發展不平衡,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拉大,社會事業基礎設施薄弱,教育普及和勞動力受教育程度偏低,公共衛生體系不健全,特別是農村基層醫療衛生基礎薄弱,精神文化生活不夠豐富,文化體育設施十分匱乏。另外,我國公共服務產品分配嚴重不均衡。換句話說,在公共服務總量不足的情況下,公共服務的分配也存在失衡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利於不同群體享有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服務的基本需要,不利於平衡不同群體的利益關系,影響社會公平公正的實現。 促進就業、健全社會保障是政府應該提供的公共服務,是政府的重要職責。「十一五」時期,反映在就業方面的突出矛盾,是勞動者充分就業需求與就業崗位供給不足、勞動者素質與經濟結構調整不相適應,表現為勞動力供求總量矛盾和就業結構性矛盾同時並存、城鎮就業壓力加大和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領域轉移速度加快同時出現、新增長勞動力就業和失業人員再就業問題相互交織。以公共衛生為例,由於農村衛生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相對較低,醫療保障制度不健全,醫葯費用負擔超越了一般農村居民的經濟承受能力,影響了農村居民對衛生服務的利用,一些農村居民陷入了「因病致困」、「因病返貧」的惡性循環。「十五」後期,開展了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工作,但由於試點剛剛起步,覆蓋率不高,保障水平有限,因此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的基本醫療保障問題。城鎮居民衛生服務需求也迅速增長,對醫療服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統計數據顯示,我國享有醫療衛生保障的人只佔總人口的15%,且享受的待遇標准不一,差異巨大。 解決公共服務發展滯後、總量供應不足、公共投入短缺、分配不平衡的問題,關鍵是解決政府在社會公共領域的缺位問題。政府管理理念創新和完善公共資源管理體制是完善政府公共服務功能,提高政府公共服務能力的關鍵,也是「十一五」時期促進就業、健全社會保障的中心環節。 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是緩解住房矛盾的關鍵 住房保障制度是一個包含范圍很廣的概念。廣義地說,「宅基地」、「福利分房」都是住房保障制度的一種具體形式。它們是低生產力水平下保障「人人有房住」的制度。依靠市場配置住房資源,並不等於說人人都只能依靠自己的收入買房子住,也不等於說人人都只能靠市場化競爭、自主分散決策來獲取住房。
⑶ 社會保障制度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
社會保障作用是社會保障功能的外在效果。我國的社會保障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保證社會安定,減少社會動盪
人民基本生活得不到保證,社會就不可能得到安定。為了保持社會的安定,每個國家都採取各種措施,其中社會保障這種措施被普遍採用。在我國,有時會出現決策失誤或管理不善而導致經濟失調,有些企業會在市場競爭中破產,勞動者也會因此而暫時失業,就會造成生活上的困難。建立社會保障制度,幫助勞動者擺脫或減輕經濟上的困難,消除職工退休、失業等後顧之憂,安定民心,有利於安定社會秩序。社會保障作為國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對消除城鄉之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工農之間、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之間的差別,縮小各類居民收入的差距,消滅貧困、緩解各類社會矛盾,協調各種社會關系,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2、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生產發展
人類的繁衍發展與勞動力再生產是人類發展的必然過程。社會保障與工資一樣,為勞動力的再生產提供必要條件。勞動力再生產是社會再生產的基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生產的發展,取決於勞動力維持和再生產。而社會保障的實行可使勞動者患病時得到及時治療,較快恢復勞動能力;同時義務教育、職業培訓等又提高了勞動者的勞動技能。因此,勞動者具有健康的體魄、旺盛的精力和較高的技術,就可以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促進生產的大力發展。
3、破除陳舊觀念,配合計劃生育政策
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以及伴隨著社會進步產生的傳統大家庭的分化,大大瓦解了我國傳統的家庭保障功能,相應增加了社會保障的責任和義務。特別是在廣大農村,如果實行健全的社會保障,使勞動者在年老喪失勞動力時能獲得社會的物質幫助和照顧,還可減輕子女贍養老人的負擔,破除千百年來人們養兒防老的觀念,對控制人口的增長,實行計劃生育有積極推動作用。
4、協調各方關系,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社會保障為社會成員提供多方面的物質生活保障和精神生活保障,徹底解除了勞動者的後顧之憂,必然會促使勞動者自覺地參與競爭,並更有效地為社會工作。同時,社會保障制度是以互助共濟為主要行為方式的制度,其實質就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社會保障在橫向上是各種社會成員間的彼此互助、互濟;在縱向上則是不同年齡勞動者之間的代際贍養、撫育,是代際互助、互濟,這有利於社會成員間的團結,有利於代際的溝通和交流,有利於社會公德、道德觀念的維護和延續,可以促進社會成員、社會各階層為共同的利益而努力工作。這是先進道德觀的體現,有利於協調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形成團結互助、同舟共濟的良好社會風氣。
對於我國來講,主要是解除了消費的後顧之憂,能擴大消費,刺激生產,因為我國經濟發展制約因素之一就是大家為了解決房子,看病,教育等問題就無法去消費大量的其它消費品,
⑷ 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意義
意義:
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與穩定是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基本前提,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是農業和農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與穩定的現實基礎。加快和完善中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是加快和促進中國農業和農村社會發展、改善民生、快速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內在需要,對於統籌中國農村和城市經濟發展、加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都具有重要意義,是中國社會發展與穩定的基礎,具有現實性和必要性。 (1)經濟發展方面:有利於農村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快速增加農民收入,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促進實現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當前,中國85%以上的經濟是市場經濟,農村經濟也只有走市場經濟的發展道路才能與社會主義中國的全局經濟保持同步。農村社會保障是農村發展市場經濟的強大而不可缺少的現實基礎。 (2)農村社會穩定方面:中國不同地區的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平衡,全國各地區普遍城鄉貧富差距較大,農村農民的社會保障制度也存在很大差距,社會矛盾也在隨之不斷升級。為平衡和加快全國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控制社會矛盾升級和鞏固部分地區的社會穩定,加快全國各地區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步伐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3)政策管理方面:在中國,大多數農村地區國家相關政策的執行和落實的效果和程度受農民對國家和該地方政府的態度影響很大。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快速建立和完善能在一定程度上極大地促進農民對國家政府和當地政府的信賴和依附,如此,將會在相當程度上促進和加快國家的計劃生育、土壤和耕地保護、農村社區化的其他相關政策實行和落實。 (4)國家建設方面: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是國家健全社會保障制度的必要部分,是涉關國家經濟發展全局和鞏固國防與穩定社會的必要手段。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健全的基礎上,國家可以更好地通過政策與經濟調控來更合理科學地分配農村及社會各階層的人口人力去向,從而更高效低加快中國城市與農村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促進國家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前進步伐。
社會保障制度的含義:社會保障制度,是國家根據一定的法律法規,以社會保障基金為依託,為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權利提供保障的一種制度。國家和社會,通過國民收入的分配與再分配,依法對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權利予以保障。社會保障的本質是維護社會公平進而促進社會穩定發展。社會保障體系是否完善已經成為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這為我國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據。
⑸ 農業保險對於農村經濟發展起到什麼作用
農業保險當然是最農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保駕護航作用。可以解除很多經濟發展中的後顧之憂。
⑹ 簡述農村社會保障的功能
我們一般都會說社會保障的功能,其實是一回事。至於農村社會保障應該是首回先具有社會答保障的一般功能吧。(在談社會保障功能是一般好像沒分農村還是城市)
社會保障主要具有穩定、調節、促進、互助的功能,除此之外還具有防控風險等其他功能。
1、穩定功能(即穩定社會的功能)
社會保障是通過預先防範和及時化解風險來發揮穩定功能的。穩定家庭、個人,這是通過對個人生活的保障實現的,免除個人的生存危機。
2、調節功能
主要表現在政治、經濟與社會發展等廣泛領域。
政治上調節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關系;經濟上調節公平與效率之間的關系、調節國民收入的分配與再分配、調節國民經濟的發展;在社會發展方面,調節社會不同階層之間的關系以及社會地位的調解。
3、促進發展功能
促進經濟、社會、政治文明的發展
4、互助功能
⑺ 簡述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功能
我們一般都會說社會保障的功能,其實是一回事。至於農村社會保障應該是首先具內有社容會保障的一般功能吧。(在談社會保障功能是一般好像沒分農村還是城市)
社會保障主要具有穩定、調節、促進、互助的功能,除此之外還具有防控風險等其他功能。
1、穩定功能(即穩定社會的功能)
社會保障是通過預先防範和及時化解風險來發揮穩定功能的。穩定家庭、個人,這是通過對個人生活的保障實現的,免除個人的生存危機。
2、調節功能
主要表現在政治、經濟與社會發展等廣泛領域。
政治上調節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關系;經濟上調節公平與效率之間的關系、調節國民收入的分配與再分配、調節國民經濟的發展;在社會發展方面,調節社會不同階層之間的關系以及社會地位的調解。
3、促進發展功能
促進經濟、社會、政治文明的發展
4、互助功能
⑻ 農村社保證有什麼用處
農村社區
農村社區是相對於傳統行政村和現代城市社區而言的,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農村居民在農業生產方式基礎上所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農村社區是一個比自然村落、社隊村組體制更具有彈性的制度平台。它圍繞如何形成新型社會生活共同體而構建,注重通過整合資源、完善服務來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凝聚力、認同感。
農村社會學家對農村社區的含義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強調農村社區有一個共同的中心點;有的強調其居民有較強的認同感;有的強調具有特定的社會組織和社會制度;有的則強調有特殊的生活方式等。概括各家的觀點,構成農村社區的基本要素是:①具有廣闊的地域,居民聚居程度不高,並主要從事農業;②結成具有一定特徵的社會群體、社會組織;③以村或鎮為居民活動的中心;④同一農村社區的居民有大體相同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和行為規范,有一定的認同意識。
根據發展的時間順序和居民點分布的狀況,農村社區可分為散村、集村、集鎮等類型。
1.散村社區
它是最初形成的或因特殊地理環境而形成的零散的小村落。這類社區的特點是:一般發育程度低,聚居程度不高,三五家,七八家在一起,非親即故。居民大多從事種植、養殖業,經濟單一,居民往來頻繁,相知甚深,守望相助,關系密切。但這類社區一般與外界較隔絕,信息不靈,交通不便,居民傳統觀念強,比較保守,社區變遷緩慢,社會流動較少。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散村社區一般逐漸向集村社區過渡。
2.集村社區
它是人數較多,規模較大,居住較集中的村莊,一般是幾十戶甚至幾百戶聚居在一起,多以平原、沿海、交通沿線、三角洲等地為聚居點。集村社區的人際關系不如散村密切,血緣氏族關系開始淡化,常以一個或數個大姓宗族雜以外來的居民共同聚居。社會組織、社會制度則較散村多。集村多有服務中心,有的集村已有「期集」或集市。
3.集鎮社區
由集村發展而成,已成為農村小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現代集鎮中,已有加工業、商業、服務業等,這類社區已成為農村小型商品集散地和農村工業基地。集鎮社區中,經濟結構和居民成分比集村更為復雜,人際關系比集村更為疏遠,居民間的血緣關系和地緣關系逐步向業緣關系過渡,居民的傳統觀念也逐步向現代觀念轉變,社會組織和社會制度則更為健全。隨著農村商品化、社會化、現代化的發展,集鎮的社會功能日益多樣。
除了上述的劃分之外,還可按區位將農村社區劃分為平原村、濱湖村、沿海村、山村以及城郊農村等;按所從事的行業劃分為農業村、漁村、牧村、礦業村、綜合村等。
與城市社區相比,農村社區有如下特點:
1.據有較廣闊的地域,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依存性更強
廣義農業(以有生命的動植物為勞動對象的種植、林、牧、漁、蟲、微生物等業)的主要生產資料是土地及其附屬物,在土地上生長的植物和以土地為載體的動物占據著大量的地域空間;國土中不適宜於人口居住的大量的山地、水域也主要分布在農村,使農村社區據有較廣闊的地域,有較城市更為優越的生態環境。而生態環境對農村的生產與生活有著直接的影響,農業生產對生態環境的依賴性較強。如破壞了植被、森林,會造成水土流失,影響氣候,導致自然災害,造成農作物減產等。
2.人口密度小、受教育程度較低
農村所據地域較廣,人口密度相對於城市稀疏得多。一般發展中國家,農村經濟結構單一,教育、文化、科技發展水平較低,衛生事業不發達,交通、信息較閉塞,傳統文化積淀較深。人口的職業結構比較簡單,同質性較強。
3.社會問題不如城市復雜、集中和突出,犯罪率較低(見農村社會問題)
4.居民所從事的職業以廣義農業為主
農村社區是隨著原始農業的產生和發展而出現的。農村社區的發展,產業結構發生著重大變化,非農產業比重將逐漸上升,農業勞動力逐漸向非農產業轉移,第二、三產業有所發展,小城鎮相應增多。
5.農村社會組織較城市簡單
在一般傳統農村社區中,習俗組織(如宗族、宗教、幫會組織)較多而法定組織較少,分科執掌、分層負責的科層制組織尚不發達。
6.經濟、文化、技術相對落後
城鄉的長期對立和分離,是造成農村經濟、文化、技術相對落後的重要原因之一。教育普及程度沒有城市高,先進科學技術的普及和應用程度也較城市低。
7.居民的血緣、地緣關系較密切
特別是在自然經濟長期占統治地位的農村,人際關系受狹小地域的限制,尚未擺脫血緣、地緣關系的束縛。
8.生活方式比較單調,傳統色彩較濃,時間觀念不強,生活節奏較慢
在文化、教育、體育、娛樂等不夠發達的情況下,閑暇生活比較單調。個人消費品結構較單一,消費水平不高。居民政治生活興趣不濃,參政意識比較淡薄。由於長期受自然經濟生產方式的影響,比較迷信保守,地域觀念、鄉土觀念較強,不願離鄉背井,求穩怕亂,重農輕商,重生產輕經營,認同意識強,傳統文化積淀較深。
我們理解農村社區,應該注意到以下幾個特徵:
農村社區是一個社會實體
農村社區是一個相對完整的社會結構體系。農村社會普遍存在的一些現象都可以在農村社區內反映出來,人們能夠通過農村社區發現農村社會中存在的各種社會現象,能夠從農村社會生活中聽到社區居民最真實的意願。可以說,農村社會是由若干不同類型的農村社區所組成,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應該從農村社區建設入手。
農村社區的主體是農村居民
農村居民是農村社區產生、存在的前提,是農村社區的建設者,農村社區的建設與農村居民生活密切相關。這就要求我們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農村居民的根本利益做為建設農村社區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農村居民的主體地位,積極增加農村居民建設農村社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農村社區建設成為農村居民滿意的社會經濟生活場所。
基礎性經濟活動是農業生產
城市社區中勞動力的謀生方式基本上是從事二三產業,而農村社區中基礎性的經濟活動則是從事農業生產。但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的產業結構發生了顯著的改變。在農田種植業發展的同時,林牧副漁和二三產業大規模發展。許多地區的農村居民從事二三產業的數量已經超過了從事農業的數量,農民從非農產業中獲得的收入也已經超過了農業收入。
農村社區的多功能性
就我國的農村社區的情況而言,一是具有經濟功能。主要表現為農村社區發揮著組織、協調、管理生產經營活動,提供產前、產中、產後服務等作用。二是具有政治功能。主要表現為農村社區發揮著貫徹執行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維護村民的合法權益,建立和發展各類社區組織,推進村民自治和基層民主法制建設等作用。三是具有文化功能。主要表現為農村社區擔負著發展教育事業、組織開展文化娛樂和體育活動,組織開展為農村社區組織具有維護本社區的治安秩序、調解民間糾紛、管理計劃生育、維護社區的社會穩定等項功能。五是具有社會建設的功能。如發展本社區的社會保障和福利事業。
農村社區的人口密度
農村社區的人口密度較低,聚居規模較。小人口密度和人口聚居規模是衡量一個社區人口狀況的主要指標。與城市社區相比,由於農業生產活動需要在大面積的土地上進行,使得農村居民不可能像城市居民一樣聚居在一起,只能小規模分散居住於多處。這個特點就要求我們在完善農村社區建設、發展和管理中要因地制宜,尊重客觀規律。
農村社區中家庭功能比較突出
農村家庭不僅擔負著生育、贍養、消費、文化娛樂等項功能,而且還是農業生產的最基本單位和農村組織的主要構成單位。家庭的最基本特徵能夠比較充分的滿足農業活動提出的多項要求,而且,在農村社會生活中,個人往往以家庭成員的身份參加組織活動,社區組織在其活動過程中也往往把家庭視作接受任務的單位。可以說,家庭是農村組織的基本構成單位。
農村社區中血緣、地緣關系
農村社區中血緣、地緣關系發揮基礎性作用,但是業緣關系的作用日益重要。血親、姻親,以及由於世世代代血親姻親關系形成的復雜網路,是農村社會關系的核心和聯系紐帶。同時,鄰里關系也是農村社區中重要的人際關系。但是在現代農村中,原本緊緊地以血緣關系為核心的格局正在變得多元化、理性化,親屬之間關系的親疏越來越取決於他們在生產經營中相互之間合作的有效和互惠的維持。
農村社區具有多元類型
如果從生產職能角度,可以劃分為農村、林村、牧村、漁村等等;如果從法定地位角度,可以劃分為自然村和建制村兩種類型;如果從形態角度進行分類,可以劃分為集村型社區和散村型社區。農村社區的多元類型就要求我們要因地制宜地開展農村社區建設工作。
農村社區建設較之城市社區創建,存在不少問題:
1.對農村社區建設認識不足,社會共同參與意識有待完善和提高。
農村社區建設處在探索階段,是一個新事物,有的地方適應,有的地方不適應,鄉鎮黨政領導主要重視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農村社區重視程度不夠,對為什麼要建農村社區?建農村社區干什麼?農村社區建設與村民自治、新農村建設、城鎮化的關系是什麼?諸如此類的問題知之甚少。
2.農村社區建設的投入不足,缺少經費,社區建設發展不平衡,運行成本較大,後勁不足。
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低,農民純收入不高,而有的農村又沒有工業和企業,不可能拿出錢來發展公益事業。農村的公共設施投入明顯不足,比如辦學校、修道路,農村的醫療衛生等。農村是經濟的原始區,農業是弱質產業,農村參加社區的熱情並不高。缺少經濟來源,社區就沒有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資金的不足是社區開展工作存在的主要障礙。社區辦的公益事業,資金由上級撥付和群眾自籌。如果喪失這兩部分資金,社區工作就難以發展。在很大程度上,社區工作的開展取決於上級有關組織單位給錢的多少,而政府支持的經費往往投放是有重點的。農村公共產品、公共服務短缺的問題尚未得到根本改善,農村社區建設的資金需求很大,僅靠地方和部門的投入是不夠的,更需要國家的支持。首先是增加資金投入;其次是把國家對三農的投入,社會各方面的投入,村裡現有的資源及其他一切可利用的資源整合起來,形成投入優勢。
3.社區建設以黨政有關部門推動為主,村民參與不足,缺少社區發展內驅力。
從當前的狀況看,社區建設宣傳工作不到位,居民對社區建設認識不清,絕大多數農民沒有真正理解社區自治組織是個什麼機構,對其成立的目的、工作的職責不了解。社區自治組織是在新的形勢下產生的一種以群眾自發自願為主參與社區建設的群眾組織,如果農民都積極參加,將會對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有極大的推動作用。現實是農村居民絕大多數人沒有興趣和心思去從事社區服務工作,特別是社區自治組織,認為又要做工作,又沒有勞動報酬。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還遠遠沒有達到農民自願掏錢發展社區,提高社區服務和生活質量的水平,因而社區建設主要由政府組織由上到下的推動。在當前勞動還是人們謀生的手段的經濟發展水平下,如果沒有利益的驅動,不可能有很多農民參加社區自治組織,因而,政府在推動社區建設中就要付出更大的成本。
4.村民缺少民主自治意識,對社區政治表現出冷漠。
受傳統封建思想影響,絕大部分村民不能正確認識和接受民主管理,對選舉表現出一種被動和無所謂。當前的村級管理、社會管理往往是鬆散無力的,農村村民自治也有較大的問題。在社區自治組織成立的過程中,各縣民政局、鄉鎮政府的積極推動和支持產生了決定性作用,如果僅僅村民自己籌備社區,在經濟薄弱的農村地區是不可能建立起來的。欠發達地區的農村,傳統觀念根深蒂固,小規模分散的生產與生活方式,造成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很低,農民的政治民主權利意識相對較弱,習慣於傳統的集權和統一的指導,加上經濟的落後,農民對政府和社會的依賴性較強,只要上級的有關政府能給村莊帶來利益,大家就樂於做些事情。由於血緣關系,人情、道德、自我保護意識的存在,權威在當前農村是一種較大的社會勢力,村級政治往往與宗族勢力范圍重合,村治受到宗族勢力的掣肘,一些歷任村幹部選舉的人員,都以大姓家族的人為主,排外意識較強,以大欺小的現象仍然存在。另一方面,一些基層組織軟弱渙散,缺乏凝聚力和戰鬥力,有的甚至被地方惡勢力把持。村兩委領導班子把握全局、促進發展、協調利益、服務群眾、依法辦事的能力差。政務公開、村務公開、財務公開遠沒有走向制度化、規范化的軌道。一些農村的基層幹部民主意識、法制觀念淡薄,對農民和農民的合法權益缺乏應有的尊重,不文明行政、不文明執法的行為時有發生,個別地方還存在亂收費、亂攤派現象。要真正發揮社區在村民自治和民主政治建設中的作用,需要一個較長的發展過程。
5.個別地區黨政組織對社區建設管理越位和錯位,沒有充分發揮村民的主體作用。
社區幹部一般都是由鄉村上層領導選定,不是由村民自己自願選舉或推舉。當然,這與村民的素質、觀念有關,但更主要的是權力對社區建設的操縱。村支部和村委對社區自治組織的指導,很容易變成領導,這樣社區自治組織
就成了村委或村支部的下屬機構,改變了社區自治組織成立的初衷。從現實組織和行政角度來看,社區自治組織完全是在村委會的安排下、在官方的組織下開展各項工作,實際上相當於一級行政組織,履行了一部分村委會的職能,它的存在只能說明村民自治功能的不完善和萎縮。
6.社區的隸屬關系不明確。
從政府來看,許多政府職能部門視社區為辦事員,把部門內無利、費力、不討好的職能強加給社區執行,政府任何涉及社區方面的職能部門都有權利對社區發號施令,造成社區工作無所適從。諸如衛生收費、村容管理、普查登記、數據統計等等,有些政府部門的職能工作既煩瑣、復雜又重復,搞得社區應接不暇,根本沒有精力從事服務村民工作。這種作法既增加了社區的負擔,又造成了村民對社區的不理解。由於在實踐中社區地位、職能不明確,造成社區建設自治不自主,社區職能得不到充分發揮,甚至偏離了服務村民的根本職能。
7.社區建設的義務與利益、義務與權利不對等。
從社區管理與服務的實際來看,社區建設的義務與利益、義務與權利存在嚴重不對等的對象。諸如,有權有利的社區管理與服務被政府職能拿走,剩下的只是些無權無利的麻煩事,權利在政府職能部門,義務卻落在社區。這是社區建設難開展、社區管理與服務力度不大、積極性不高的重要原因。同時也有少數領導幹部做表面文章,沒有真正做到以農民為本、為群眾辦實事,而是圖政績,以求個人仕途。不少社區建設只是虛架子,沒有達到社區建設的目的和真實的效果。社區建設搞幾個示範村是容易的,但要在農村全面鋪開就難了。農村這么廣,村落這么多,所有的村落社區都要政府去扶,效益會很低。
8.社區幹部與社區工作者綜合素質不高。
首先,現任社區幹部及工作者的年齡偏大、文化水平不高,解決社區建設各種問題的方法不活、招數不多,對市場經濟在社區建設中產生的影響認識不清,對社區建設中出現的新事物缺乏應對能力。其次,社區幹部及工作者待遇太低,在職的社區幹部積極性不高,年輕有為的村民不願意參與社區建設和管理,造成社區幹部和工作者後繼乏人。第三,對社區幹部及工作者的培訓力度不夠。任職前普遍沒有接受培訓,任職後培訓形式化,培訓內容不全面,培訓方式單一,參加人員缺乏全員性,為政府職能部門服務的業務培訓較多,為社區村民服務方面的培訓太少。
9.鄉村社區貧困面積大,保障機制不夠完善,貧困人口影響社區建設。
政府現有社會低保體系以及有關部門各類相關活動和載體覆蓋面有限,在農村的覆蓋率很低,相對於廣大貧困弱勢群體,只是杯水車薪,救急救不了窮。新農村建設以來,農村社區條件有所改善,但與其他區域相比,發展水平低,貧困面積大,社區集體經濟薄弱。許多由村集體出資修建的基礎設施無法落實,進一步加深社區物質貧困和文化貧困。自然條件惡劣,生存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繁是農村社區貧困的最主要因素,村落分布邊遠和交通落後增加社區發展困難。產業結構不合理,技術落後是村落貧困的技術根源,大部分貧困鄉村生產方式落後,生產結構簡單,經濟構成主要為農牧果業,工業、加工業幾乎沒有,鄉村的第三產業所佔比重小,絕大多數農戶僅靠有限的種植業收入維持生存,收入來源單一,經濟發展緩慢。欠發達地區農村普遍存在的問題是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結構調整往往帶有趨同性和滯後性,農業生產水平比較落後,經濟發展緩慢,集體經濟薄弱,農村基礎生活設施比較缺乏,農民文化素質低、困難群體龐大。改革開放以來,欠發達地區的廣大幹部群眾盡管作出了巨大的努力,經濟有了一定的發展,但由於受歷史、區位、結構、信息、觀念等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制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尚未消除,促進農村經濟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經濟發展仍比較緩慢,同發達地區的差距呈擴大化趨勢。
10.農村社區基礎設施比較落後,社區建設缺乏硬體,特別是公共設施建設的投入不足,現有資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
村容村貌的臟亂差是農村社區建設中一個長期存在較難解決的基本問題。從總體上看,與發達地區的農村相比,欠發達地區村級基礎設施投入明顯不足。當前,多數村莊處於無序建設狀態,空心村現象大量存在,盡管有些村莊進行了規劃,但由於長期形成的老村建設格局,一時難以規范。受村民收入低的制約,農村道路建設比較落後,很多村在美化、綠化方面投入不足,農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環境較差。
11.村常住人口發生變遷,社區建設主勞力缺失。
農村社區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向就近縣城就業轉移,或打工或經商形成勞務經濟,其勞務效益是部分農民家庭的經濟支柱,一定程度上拉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但大量有文化的主勞力外移,不僅阻礙了村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還使農村社區建設失去了主力軍。同時,由於農村社區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導致農村社區教育存在空洞,社區建設的希望值降低。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小孩一般留守隨其祖父母輩生活,隔代撫養現象普遍。而祖父母輩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對孫子輩的養育僅限於溫飽和平安,學習成績好壞無所謂,孩子缺少家庭輔導、管教和溫暖。
12.社區文化建設缺少氛圍。
農村文化事業經費投入明顯不足,文化站、館設施陳舊落後,農民群眾看書、看戲、看電影難,精神文化生活十分單調。村民閑暇時間除了看電視外,喜好打牌者比例較大,因賭博致貧、引起家庭矛盾和社會治安問題的現象時有發生,影響了社區文化的形成。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化,欠發達地區農民群眾思想文化多元、多變、多樣的特點日益顯現,在一些農村,非社會主義思想意識、價值觀念有所滋長,腐朽落後文化有所抬頭,是非、善惡、美醜界限混淆,封建迷信活動泛濫,黃賭毒等丑惡現象沉渣泛起,宗族文化盛行,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出現了不少值得注意的突出問題。
13.部門協調存在問題。
對社區建設中出現的問題各職能部門之間缺乏有機協調,沒有一個統籌解決的方針,你做你的,我干我的。農村社區建設是一項宏大的社會系統工程,牽扯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各部門必須齊心協力,制定完整統一的方案。這其中,作為農村社區建設的牽頭部門民政部門,責任重大,而其他職能部門同樣有重大責任。這需要有一個很好的在當地政府領導下的有關部門參與與協調的機制。
農村社區建設還處於探索階段,從國外現有的模式和經驗來看,結合我國農村的實際,農村社區建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也有極大的推廣價值。在政府積極引導、人民群眾廣泛參與,真正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真正注重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農村社區建設就一定能夠得到更快、更好的發展。
以政府公共服務帶動社區服務發展
堅持政府公共服務、市場化服務與村民自我服務相結合,從農民群眾現實需求出發,建立完善農村社區服務體系。各地大力推進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拓展服務領域,改進服務方式,探索建立引導社會救助、社會福利、醫療衛生、計劃生育、社會治安、科技教育、文化體育、勞動保障、法律服務等公共服務進農村社區的機制,促進政府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積極為農民提供醫療衛生、就業指導、文化教育、社會保障、社會救助等公共服務和技術技能培訓、科技信息咨詢等「一站式」服務。同時,從解決農民關注的熱點問題入手,以社區服務中心或服務站為基礎,以志願服務活動為載體,組織動員村民和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農村社區服務活動。青島積極推進為民服務代理制度,建立了區(市)級為民服務代理中心、鄉鎮為民服務代理室、農村社區為民服務代理站;煙台市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改造建設標准化農家服務店;濟寧市注重完善農村社區志願者組織體系,依託農村社區建設工作委員會,建立健全社會救助互助協會、老年協會、擁軍優屬協會、紅白理事會、民間糾紛調解協會、治安巡防協會、計生協會、文化娛樂協會和居民讀書協會等組織,發揮農村社區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功能。初步形成了政府公共服務、市場化服務和村民互助、自我服務有序發展的格局。
發展前景
加強了基礎工作
搭建公共服務信息化平台,開展農村社區實驗工作,探索解決農村社區辦公和服務的場所、人員和經費問題,實現農村社區有人辦事、有地方辦事、有錢辦事的目標,為政府各部門和社會各方面搭建了服務平台,為實現政府公共服務向農村社區延伸創造了條件。
加強了服務體系建設
促進了公共服務覆蓋農村社區。農村社區建設,突出了服務功能,從農民群眾現實需求出發,建立完善了農村社區服務體系。拓展了服務項目,改進了服務手段,設立了服務窗口,實行了「一站式」服務。為農民提供了醫療衛生、社會救助、技術信息等公共服務。促進了老有所養、殘有所助、孤有所撫、病有所醫、貧有所幫政策的落實。
加強了民主政治建設
保障了農民群眾的民主權利。推進農村社區建設,依託社區黨組織和村民委員會,進一步深化和完善了村民自治機制,保障了農民群眾有序參與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促進了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政策的落實,提升了村級組織管理水平。
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
加快了城鄉一體化進程。推進農村社區建設,促進了基礎設施建設向農村延伸,公共財政向農村傾鈄,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科學技術向農村擴散,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提高了農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文明程度。調動了廣大農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實現了城鄉社會協調發展。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⑼ 如何認識當前農村社會保障政策的意義
建立農村來社會保障政策非常源必要
加快和完善中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
是加快和促進中國農業和農村社會發展、改善民生、
快速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內在需要,
對於統籌中國農村和城市經濟發展、
加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都具有重要意義,
是中國社會發展與穩定的基礎,具有現實性和必要性。
這樣明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