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談談民生支出對經濟發展

談談民生支出對經濟發展

發布時間:2021-02-22 09:49:01

Ⅰ 談談為什麼財政支出投入向民生傾向

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內,是實現國家治容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國際形勢復雜多變,我們黨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黨要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更好維護和運用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更好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使我國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實現我國和平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

Ⅱ 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改善民生的關系

正確處理民生問題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民生問題與經濟發展是辯證統一的。經濟發展是解決民生問題的物質基礎,經濟發展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民生問題也將相應得到解決。而民生問題解決得如何也影響著經濟發展,民生問題解決得好,對經濟發展具有促進作用;民生問題解決得不好,就可能因為民生的矛盾影響經濟發展。改善民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取決於發展的協調性。只有不斷發展,促進社會物質財富持續增長,使可供分配的財富不斷增加,才能為改善民生創造前提條件,奠定必備的物質基礎。只有創造出更多更好的發展成果,才能做到統籌兼顧,解決好社會發展中的薄弱環節,支持欠發達地區的發展,妥善地處理社會各階層的利益關系,有效地促進各種社會矛盾的解決;才能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建立更加完善、更高水平的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增加投向民生領域的財政支出;才能有效增加公共產品的供給,健全社會福利、社會保險和社會救濟,扶貧濟困,實現發展的成果真正惠及全體人民;才能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吸引力、凝聚力,社會才得以穩定。沒有發展,沒有又好又快的發展成果,即使再有強烈的民生思想和要求,也無從實現、無力而為。不把社會財富這塊「蛋糕」做大做好,僅僅在「分蛋糕」上做文章,改善民生、促進和諧的目標最終不可能達到。雖然富裕不一定就會產生和諧,但窮困肯定是產生社會不和諧的重要因素,長期下去必然會導致社會危機四伏。因此,改善民生,說到底是經濟實力問題,是經濟發展問題。

Ⅲ 改善民生對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有什麼意義

高度關注民生,是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動力源泉。研究民生問題,促進民生問題解決,既是當今社會科學研究的重大課題,也是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動力源泉。這項大型民生調研,就是適應時代發展的新要求,順應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關注研究民生問題,反映群眾呼聲和利益訴求,尋求符合科學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方法、經驗,為黨和政府解決民生難題提供科學的決策參考。事實證明,好的經驗、好的方法、好的研究成果都是出自社會實踐和對實際問題的研究。

民生調研活動作為關注民生的具體實踐及其在實踐中創造的新經驗,不僅成為社會科學工作者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研究素材和學術源泉,也有力推動了社會科學的繁榮和發展。

堅持以人為本,是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根本要求。搞好民生研究,努力使研究成果轉化為提高人民幸福指數的智力支持,要求社會科學研究代表和反映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增進人民的福祉建言獻策。我們以改善民生為目標,關注人的生活質量、幸福指數,樹立濟世為民的科研理念,把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言群眾之所盼、解群眾之所憂作為科研課題研究的價值取向,不斷推進理論創新,真正把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落到實處;立足於民生實際,汲取人民群眾的智慧,使關注改善民生的科研成果更好地體現人民群眾意志和願望,為人民群眾享受到改革發展成果提供更加多樣化的選擇路徑。

堅持「三貼近」,是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有效途徑。社會科學研究關注民生,就要貼近民生領域各方面實際,貼近與民生息息相關的群眾,貼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聯系當前社會、地方的實際,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抓住事關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重大民生問題和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深入調查研究,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准確把握人民群眾的思想脈搏、心理需求和生活追求,提出符合社會和時代需要的民生理念,得出解決民生問題的錦囊妙計;努力從人民群眾廣闊和豐富的實踐中提煉研究題材,汲取思想營養,把人民群眾創造的新鮮經驗升華為理論,不斷開拓新的理論視野,為改善民生、服務群眾提出真知灼見。

實施聯合攻關,是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有效方式。改善民生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需要各方面的協同配合。求解民生改善之道的課題調研,也需要多學科的知識的互補和多學科人才的聯合攻關,需要能夠聯合攻關的科研團隊和善於率領聯合攻關的學術領軍人物。我們通過整合研究資源、人才隊伍,組織跨學科、跨部門、跨地域聯合攻關,深入開展應用研究和對策研究,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

這就告訴我們,實現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就要不斷創新社會科學研究聯合攻關的體制機制,優化社會科學隊伍人才結構,創建高水平復合型科研創新團隊,培養一大批學科領軍人物;鼓勵和扶持更多關注民生研究的社科工作者大膽實踐,勇於創新,努力推出更多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精品力作;高度重視社會科學人才培養,努力造就高素質的社科研究隊伍,讓更多弘揚理論聯系實際、嚴謹治學和具有創新思維的社會科學學術領軍人物脫穎而出,使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具有持續強勁的後勁。

Ⅳ 如何看待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 系2,民生指數的出現反映了什麼問題

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聯系
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關系:經濟增長重在數量,而經濟發展重在質量,也就是說經濟增長側重於經濟數量的增加,而經濟發展則側重於經濟質量的提高以及經濟結構的改變,經濟增長與發展共同構成數量與質量,結構與總量的統一;經濟增長是手段,經濟發展是目的,二者相互影響、相互包含、相互促進。也就是說經濟增長追求好快省的方式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同時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也為持續有效的經濟增長提供了條件;經濟增長是基礎,經濟發展是結果,離開了經濟增長就不能談經濟發展,經濟增長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必要的物質條件。因此體現社會經濟進步的必要條件是經濟的增長,而實現社會經濟進步的充分條件是經濟的發展。
首先,東部地區民生發展水平依然在整體上處於全國領先地位。從2013年民生發展指數排名中看出,東部地區基本排名都處於全國前10位。整體上看,東部地區民生發展處在全國領先,這與東部地區雄厚的經濟基礎有關。東部地區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基礎設施較完善,生活便利度高,政府在教科文衛、環境保護等方面投入較大。盡管面臨較大的收入分配差距、交通擁堵、環境破壞嚴重以及保障性住房尚不能滿足需求等問題,東部地區仍有較高的民生發展水平。測算結果表明,隨著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政府對民生關注也越來越高,用於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人力、財力等投入也相應越來越多,且更加註重提高政府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水平,進一步提升了當地民生發展水平。
與此同時,中西部地區重視民生發展的跡象更加明顯。往年我國民生發展水平大致呈現「東部—東北部—中部—西部」由強漸弱的階梯形分布趨勢。但是結合近3年的總體情況和2013年的現狀看,雖然東部地區民生發展指數排名普遍居前,但西部的重慶、東北部的遼寧已經進入前10位,西部的陝西、內蒙古的排名也已進入前15,而中部地區的山西、安徽排名均有顯著攀升。這說明,中部地區的經濟和民生狀況正在逐步追上東部,沿海和內陸的差距正在縮小。課題組也提醒,雖然中部地區民生發展有了長足進步,但總體民生發展依然有待加強,社會事業發展水平依然落後於東部地區。中部地區正處於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加快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階段,面臨的資源、環境等壓力會進一步加劇,中部地區仍要不斷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質量。
而從全國層面看,西部地區民生發展相對落後,呈現兩極分化局面。其中,重慶、陝西、內蒙古的民生發展水平位居中等,排名分別為第10、13和15位。其餘8個省(區、市)則全部位居全國末10位。西部地區民生事業發展依然受到經濟發展水平落後的制約,民生發展依然任重道遠。

Ⅳ 民生問題是事關經濟發展基礎動力的大問題這句話對嗎

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負責人、國務院研究室主任黃守宏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近年來,我們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民生不斷完善中形成了推動發展的強大力量,走出了一個良性循環。

第一,今年提出了就業優先政策。要把就業的問題置於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高度,來審視和推動。《報告》里講穩增長首要是為保就業。要求在支持各個產業發展的同時,大力支持就業容量大的小微企業和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就業優先政策,《報告》里提出兩項跟就業有關的提高勞動者素質的重大政策,一是今年我們高職院校要擴招100萬人,現在中國高職在校學生1300多萬,每年招生400萬人左右,今年要在這個基礎上再擴招100萬人,並有相關政策作保障。二是今年從失業保險基金結余中拿出1000億用於1500萬人次的職工技能提升和轉崗轉業培訓。

第二,《報告》提出了促進居民增收的政策措施。因為促進消費增長關鍵是促進居民增收、提高消費能力。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政策,大體上將使8000萬納稅人無須再繳個人所得稅;實施六項專項附加扣除政策,覆蓋教育、養老等民生支出,將惠及7000多萬戶家庭。二者之間有所交叉。

第三,《報告》提出了促進社會事業發展的重大政策。比如在教育方面,今年中央財政用於教育的支出超過1萬億元;在醫療方面,今年繼續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醫保財政補助標准和大病保險保障水平,還提出實施癌症防治行動。《報告》把高血壓、糖尿病等門診用葯納入醫保報銷。

在社會保障方面,比如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適當提高城鄉低保標准等;比如發展社區養老服務業和嬰幼兒照護服務,解決好「一老一小」問題。這次《報告》還提出要推動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支持加裝電梯,解決老年人的生活不便等問題;推進移動網路提速降費,去年要求移動網路流量資費下降30%,我們做到了,今年在這個基礎上要再降20%,在全國實行「攜號轉網」,規范套餐設置,讓降費實實在在

Ⅵ 中央財政加大民生支出對擴大內需的經濟意義

最近一個時期,有關部門落實國務院關於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部署,相繼出台一系列涉及保障性安居建設、「三農」、就業和社會保障等民生領域的政策措施。 這些彰顯民生特色的政策措施,猶如冬日陽光,溫暖著百姓生活。
預計今年可開工建設80萬套廉租房
為了加大保障性住房力度,中央財政和各級財政加大投資力度,目前,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已補助了68億元廉租住房資金,各地累計籌集的資金已將近400億元。
今年前三季度,投入資金180億元,已開工建設廉租住房32萬套。預計今年可以開工建設80萬套廉租住房,租賃補貼戶數累計達到287萬戶,基本實現對低保家庭中的住房困難戶應保盡保。
另一種保障性住房——經濟適用住房的建設力度同樣加大。目前,全國新開工的經濟適用住房項目的套數已超過90萬套,預計到年底達到120萬套。這也是近年來經濟適用住房建設規模最大的一年。
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介紹,按照預定的工作目標,三年解決747萬戶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加上目前已解決的住房困難的200多萬戶低收入家庭,全國1000萬戶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的住房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今年醫療衛生教育文化等社會事業投入新增130億元
據發展改革委介紹,今年新增1000億元資金中,用於加快醫療衛生、教育文化等社會事業建設的資金約130億元。
據了解,用於教育事業的資金,將投向中西部農村初中校舍改造、中西部地區特殊教育學校建設和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
此外,這次出台的措施中,從加快建設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快基層計劃生育服務體系建設、重點中醫院建設三個方面入手,加大了醫療衛生事業的投入。
其中,2009年底要完成改擴建中西部地區鄉鎮衛生院,以及縣醫院、縣婦幼保健機構等,總投資達217億元。
這些投入政策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市醫療保險等醫療政策相配合,可以逐步緩解廣大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提高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以農村基層和城鎮社區醫療機構為核心的基層醫療衛生體系建設正成為新醫改關注的重點。

國家加大對醫療衛生、教育的投資,有助於城鄉居民減少在這些領域的支出,進而增加其他消費,有利於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發展。

促進就業與預防失業並舉

把穩定就業形勢當作頭等大事來抓,是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的承諾。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近日發出通知,要求對關閉停產企業已解除勞動關系的人員,要及時足額發放失業保險金。及時將下崗失業人員納入登記失業人員范圍,在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同時,落實各項扶持政策,開展有針對性的職業介紹、職業培訓等就業服務,促進其盡快實現再就業。

實施特別職業培訓計劃。加強對企業職工崗位培訓、城鎮下崗失業人員的再就業培訓和對農民工的技能培訓,以及對農村初高中畢業生的勞動預備制培訓,根據需要延長培訓期限,提高培訓補貼標准,緩解就業壓力,並以此提高技能水平,做好技能人才儲備。

要引導農民工有序流動,積極開展對農民工的就業服務。具體措施包括,輸入地要利用多種途徑,及時發布用工信息,將已在用工地穩定就業半年以上而目前又已失去工作的農民工納入失業登記,對符合條件的農民工要通過失業保險基金及時核發一次性生活補助,並提供免費的職業介紹和政府補貼的職業培訓等就業服務。

輸出地要依託鄉鎮勞動保障工作平台,結合當地實際和農民工需求,適應轉崗轉業和結構調整的需要,大力開展就業培訓和創業培訓,為返鄉農民工就地就業和創業提供服務。

此外,要妥善處理倒閉企業、裁員企業與農民工的勞動關系,把解決拖欠工資作為維護農民工權益、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任務抓好落實。

提高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水平

越是困難時刻,越要保障百姓基本生活,特別是使困難群體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從2009年1月1日起調整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調整的水平,按照當地2008年企業退休人員月人均基本養老金的10%左右確定。

同時,強調調整時繼續向退休早、基本養老金相對偏低的人員等傾斜。

此外,為了減輕參加社會保險人員的費用負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還提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基金結余規模較大的統籌地區,可採取一次性措施適當降低一定時期的繳費費率。

改善城鄉居民生活環境

據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介紹,今年新增1000億元中央投資中,340億元用於加快農村民生工程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來自水利部的消息,為了讓農民喝上「安全水」,今年第四季度,將優先安排50億元用於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可解決1500多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

據農業部有關負責人介紹,新增投資用於農村沼氣工程的有30億元,預計到今年年底,中央、地方和群眾自建的農村戶用沼氣將達3500萬戶,適宜農戶普及率達到25%。

此外,為了解決3億城鎮居民的早餐和大眾化餐飲需求,商務部有關負責人日前表示,擬從2009年開始,用三年時間,在全國125個百萬以上人口城市支持250家早餐企業建設5萬多個早餐網點。

面臨城鎮化快速發展的態勢,城鎮市政公用設施支撐能力仍顯不足。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有關負責人表示,要採取措施加快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36個大中城市要力爭明年底前實現污水全收集和處理;在「十一五」規劃基礎上擴大全國縣城污水處理設施覆蓋面,使全國90%以上縣城建設污水處理設施。要加快城鎮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在確保垃圾處理設施建設進度的同時,加快垃圾收運體系建設。

針對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和城鎮垃圾處理設施建設,今年中央追加投資補助資金50億元。

停止徵收100項行政事業性收費

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近日發出通知,決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國統一取消和停止徵收100項行政事業性收費。這一減費舉措將為企業和社會減輕負擔約190億元。

據介紹,此次取消和停徵的100項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涉及教育、勞動就業、人才流動、執業資格、工程建設、外貿出口、葯品生產、家禽養殖、農業生產等多個領域。

財政部數據顯示,連同自2008年9月1日起停徵的集貿市場管理費和個體工商戶管理費約170億元,今年以來國家採取的減費措施可直接減輕企業和社會負擔約360億元。

財政部綜合司負責人說,通過實施強有力的減費措施,進一步減輕企業和社會負擔,發揮與減稅政策相同的擴張效應,促進企業增加投資和居民消費,擴大國內需求。

Ⅶ 談談政府為何加大對民生的投入意義何在(要求1000字以上)

民生問題,簡單的說,就是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最主要表現在吃穿住行、養老就醫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民生問題也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關注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黨的性質、宗旨和目標一脈相承。教育是民生之基,就業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會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網。這四大問題都是民生的基本問題。
民生問題關乎社會治亂與政權興亡。「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是我國古代樸素的民本思想,也是對民生問題重要性的認識。
在中國目前的體制政策環境下,民生首先是一個政治層面的問題。
第一,這些看起來屬於經濟、社會層面的民生問題,它後面直接關聯的,是與政府的公共服務有關。一個政府行為規范,公共服務意識、公共服務提供能力強,圍繞民生問題反映的社會問題也許不很突出。因為政府的行為和能力容易受到民眾的認可。
第二,表現為經濟、社會層面的民生問題,也與一定時期社會的公平、正義有密切的關系。如果一個社會公平正義度比較高,即使這個社會的經濟能力有限,社會利益分配得比較合理,那可能老百姓的怨聲還不至於很高;如果說這個社會不能體現公平、正義,社會利益分配又明顯不公,即使經濟發展水平比較高了,民眾的呼聲仍然會很高,甚至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第三,這種經濟、社會層面的民生問題,也與一個國家和政府在一定時期的制度安排有關。就是說,這方面的制度安排得合理不合理,得當不得當,就不是一個簡單的社會、經濟問題,而首先是一個政治問題。因為這種制度安排的後面,直接反映著政府的價值追求和治國理念,也反映著一定時期政府的政策導向,這些都是其政治意志的直接體現。
解決民生問題的根本目的,是要讓廣大人民群眾過上幸福生活,是讓廣大人民群眾安居樂業。

Ⅷ 中國政府是如何促進經濟發展的從民生方面回答

★中國政府是如何促進經濟發展的從民生方面:

中國政府在全力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大力推進民生工程。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困難情況下,更加註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1、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強化政府促進就業的責任。中央財政安排就業專項資金426億元,比上年增長59%。實施困難企業緩繳社會保險費或降低部分費率、再就業稅收減免及提供相關補貼等政策,鼓勵企業穩定和增加就業。開展系列就業服務活動,多渠道開辟公益性就業崗位,促進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應征入伍和到企事業單位就業見習。全年組織2100萬城鄉勞動者參加職業培訓。

2、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普遍建立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制度,出台包括農民工在內的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辦法。在320個縣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推動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邁出歷史性步伐。中央財政安排社會保障資金2906億元,比上年增長16.6%。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連續5年增加,去年又人均提高10%。農村五保戶供養水平、優撫對象撫恤補助標准、城鄉低保對象保障水平都有新的提高。中央財政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補助資金551億元,比上年增長2倍。新建、改擴建各類保障性住房200萬套,棚戶區改造解決住房130萬套。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積累6927億元,比上年增長44.2%。社會保障體系得到加強。

3、進一步促進教育公平。大幅度增加全國教育支出,其中中央財政支出1981億元,比上年增長23.6%。全面落實城鄉義務教育政策,中央下達農村義務教育經費666億元,提前一年實現農村中小學生人均公用經費500元和300元的目標。實行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績效工資制度。中等職業學校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涉農專業學生免學費政策開始實施。國家助學制度不斷完善,資助學生2871萬人,基本保障了困難家庭的孩子不因貧困而失學。

4、穩步推進醫葯衛生事業改革發展。組織實施醫葯衛生體制改革。中央財政醫療衛生支出1277億元,比上年增長49.5%。城鎮職工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4.01億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覆蓋8.3億人。中央財政安排429億元,解決關閉破產國有企業退休人員醫療保險問題。基本葯物制度在30%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施。中央財政支持建設了一批縣級醫院、鄉鎮中心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啟動實施擴大乙肝疫苗接種等重大公共衛生服務專項。加強食品、葯品安全專項整治。面對突如其來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我們依法科學有序地開展防控工作,有效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維護了社會正常秩序。

Ⅸ 經濟與民生的關系

經濟與民生兩者關系密切,從一定意義上來說,經濟是民生的基礎,先決條件。民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目的所在,發展經濟就是為保障和改善民生。

Ⅹ 結合自身情況,談談你對改善民生促進經濟的看法,作為大學生如何對此作出貢獻

要改善民生就要發展社會事業。
從醫療衛生改革到提高養老金標准,從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到擴大社保覆蓋面,中國正在全面採取措施,夯實未來發展的基礎。有關部門已經宣布,將提高明年糧食最低收購價格,繼續提高對農民的補貼,以增加農民收入;明年1月1日起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按照當地2008年人均基本養老金水平10%左右增加;增加城市和農村低保補助;用財政補助的辦法支持彩電、冰箱等家電「下鄉」,預計可拉動近萬億元消費。經過兩年多的准備,《關於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徵求意見稿)》終於「出爐」。意見強化了政府在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中的責任和投入,維護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一張覆蓋城鄉全部人口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網路,讓人們充滿期待。隨著居民收入的不斷增加,社會保障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醫療、教育、住房等巨大開銷壓力的逐漸減緩,消費這台中國經濟增長的真正發動機,將會迎來一個高速運轉的時期。「當前中國處於城鎮化、工業化加速推進的『雙加速』階段,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是完全能夠實現的。關鍵在於,我們要利用國際金融危機形成的『倒逼』機制,理清思路、著眼長遠,夯實未來發展的基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表示。危機中蘊涵著巨大的機遇。抓住這種機遇,就會迎來新的飛躍。歷史經驗反復證明,每戰勝一次危機和挑戰後,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就會邁上一個新的台階。中國消費和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比發達國家低30個百分點左右。這既是不足,但也是強大的結構性增長空間。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經濟發展的差距,也是增長的潛力和動力。「讓百姓更多地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而這種分享,又會為未來的經濟發展提供充沛的、不竭的動力。這會是一種良性循環,是中國經濟新一輪增長的希望所在。」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曹建海指出。

閱讀全文

與談談民生支出對經濟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