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應該怎麼理解"要堅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一、穩定較快地發展國民經濟,有賴於處理好經濟工作當中的各項關系,真抓實干。
要保持國民經濟穩定較快地增長,就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堅定不移地落實中央的宏觀調控政策,努力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還要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加強宏觀調控的政策措施,領導工作思路清晰,幹部群眾精神振奮,團結一心,真抓實干。各地各部門要進一步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對經濟形勢的正確判斷上來,統一到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上來,統一到中央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政策措施上來,全面、正確、積極地貫徹落實中央的決策部署,堅持不懈地做好各項工作。
要防止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支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市場准入條件的項目建設,及時為有市場、有效益、有利於增加就業的企業提供正常流動資金貸款,努力緩解煤電油運供求緊張狀況。要把工作著力點放在加快結構調整、深化體制改革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上。加強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努力擴大消費需求,注重改善人民生活特別是保障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推進城市建設要積極穩妥,注意節約用地,控制拆遷規模。更加重視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堅持用市場機制和經濟、法律手段解決經濟生活中的問題,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
要認真學習貫徹國務院關於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按照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確立企業在投資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規范政府投資行為,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營造有利於各類投資主體公平、有序競爭的市場環境,建立新型投資體制,促進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有效配置,優化投資結構,產業合理布局,提高投資效益。
生產企業要搞好工藝技術升級、產品開發升級、市場營銷升級,提高產出效益,大力研發核心技術,提升自主品牌的市場價值,推動經濟協調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與此同時,還要適時制定、運用好國家的各項投資政策、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稅收政策、價格政策、工資政策,保證國民經濟的協調有序地平穩發展。
二、調整經濟結構是保持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保證。
經濟結構調整是指國家運用經濟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的手段,改變現有的經濟結構狀況,使之合理化、完善化,進一步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過程。
經濟結構指國民經濟的組成和構造,包括產業結構(如一、二、三次產業的構成,農業、輕工業、重工業、服務業的構成等)、分配結構(如積累與消費的比例及其內部的結構等)、交換結構(如價格結構、進出口結構等)、消費結構、技術結構、勞動力結構等等。
經濟結構有多重含義:
(1)從一定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來考察,則主要通過不同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經濟成分的比重和構成來表現。
(2)從國民經濟各部門和社會再生產的各個方面的組成和構造考察,則包括產業結構(如一、二、三次產業的構成,農業、輕工業、重工業的構成等)、分配結構(如積累與消費的比例及其內部的結構等)、交換結構(如價格結構、進出口結構等)、消費結構、技術結構、勞動力結構等。
(3)從所包含的范圍來考察,則可分為國民經濟總體結構、部門結構、地區結構、產業結構,以及企業結構等。
(4)從不同角度進行專門研究的需要來考察,又可分為經濟組織結構、產品結構、產業結構、人員結構、就業結構、投資結構、能源結構、材料結構,等等。
結構調整應著力解決的核心問題:
首先,要立足擴大消費調整結構。在處理好擴大內需與穩定外需、增加投資與擴大消費等關系的前提下,著力擴大居民消費需求,努力實現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為此,就要加快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增強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眾的消費能力。要保持政策連續性,進一步做好家電、汽車摩托車下鄉工作,繼續實施家電和汽車以舊換新政策,增加農機具購置補貼,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給,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購房需求,加大農村危房改造支持力度。要適應群眾生活多樣性、個性化的需要,引導消費結構升級。
其次,加快推進致力於結構調整的自主創新。推進自主創新,就是找到了調整經濟結構的支點。如何貫徹以科技支撐作為一攬子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推動技術改造,加快實施重大科技專項,大力培育新興戰略性產業,都是關繫到經濟結構調整是否成功的重要環節。
其三,盡快實現全國范圍的產業結構升級和「產業漂移」。經過統籌規劃,使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聯手發展。發達地區可為欠發達地區提供技術支持和項目拓展;欠發達地區可為發達地區提供廣闊市場和發展支撐。通過產業結構升級和「產業漂移」,借機淘汰部分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粗放型企業,同時加強企業對科技的投入,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這樣既能夠順利實現經濟結構調整,又能夠推動不發達地區的發展。
我國現存經濟結構、產業結構明顯失衡的問題體現在:
第一、產業結構的失衡。產業結構的重工業化,導致了資源、能源的高消耗,溫室氣體的高排放,對環境造成了高污染。
第二、內需和外需的比例失調。在中國現在的經濟結構下,外需高速增長、內需萎縮;而在內需中,又主要是依靠投資,造成了消費萎縮。就一個大的經濟體制來講,如果經濟發展模式不具有可持續性,在一定條件下,就會誘發很多問題,比如說外部條件變化,一旦外部消費沒法提供,經濟就發展就會很困難。
支撐這種生產模式的生產要素有四個方面:資本、土地(自然資源)、勞動、管理和技術創新。高資本投入,低廉的勞動力價格、資源價格,技術創新不足,都會影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現在已經不是我們要不要轉型的問題,而是必須要轉型的問題了,現在我們已經是被動式的了。在金融危機之後,出口部門的壓力越來越大,貿易保護主義盛行,貿易摩擦時有發生。歐美市場吸納中國製造產品的能力下降了,出口很難恢復到金融危機以前的水平,所以經濟必須轉向內需,這是被動式的。
第三,投資消費比重失調嚴重影響經濟的內生動力。投資和消費的問題,計劃經濟時代就注意到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時候,這個問題就已經提出來了,當時採取了很多措施試圖解決,但不徹底。最近幾年這一情況有所惡化。經濟的重化工業化必然是投資高漲,消費受到擠壓。從儲蓄率來看,在政府、企業、居民當中,政府和企業的儲蓄率增長得遠比居民的儲蓄率要快,政府和企業的儲蓄呈上升的態勢,居民的儲蓄呈下降的態勢,這是高投資的來源,高儲蓄才有高投資,高出口。
第四,國民收入分配結構扭曲,各階層收入差距擴大,社會消費傾向降低。居民收入增長相對緩慢直接造成消費需求不足。
經濟結構的失衡,制約了國民經濟的平穩較快的發展,因此來說,對於這些結構失衡就必須扭轉。
經濟轉型的阻力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點、我國經濟發展所處的特殊階段。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而且是一個轉型中的國家,現在這個發展階段發達國家也經歷過。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一個國家很難逾越重化工業階段。在這個發展階段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經濟重工業化,「三高一資」產業處於主導地位,這個發展階段所具備的特性我們難以避免。但是,中國的特點是,與相同發展水平的國家相比,我們的城市化和市場化程度發展不足,服務業嚴重滯後,重化工業比重畸高。
第二點、體制上存在的問題。其實這個很早就存在,在內需中,投資的比重過高,消費的比重過低,而且消費比重處於一個持續下降的地位,屬於典型的投資拉動型經濟增長模式。在內外需的關繫上,我國是出口導向型的經濟模式,過度地依賴外需,這對於一個大國經濟而言,顯然是不可持續的。金融危機之後,我國很難再現危機之前出口高速增長的情景,這就迫使我們必須要加強國內制度建設、信用體系建設,引導出口部門的產品轉向內需。
第三點、政策上的問題。我國一直以來鼓勵出口,鼓勵加工製造業。盡管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過剩勞動力的就業,提高了從業者的收入,但也有很多負面效應。我們國家對出口部門的鼓勵實際上是建立在比較低的資源價格、勞動力價格上,出現了為了出口而出口的現象,客觀上就造成了政府鼓勵經濟結構畸形化的結果。
三、為了保持國民經濟穩定較快發展,該如何控制好通貨膨脹及其預期。
先分析通貨膨脹的類型,有需求拉動型、成本推進型和國際輸入型,還有就是混合型,對於需求拉動型的通脹,宏觀緊縮政策是有效的,而對於成本推動型的通脹與國際輸入型的通脹,緊縮政策作用就不那麼明顯了。所以,政府要採取綜合性的治理措施,而不應僅僅依賴單純的宏觀緊縮政策。「一刀切」的緊縮政策在應對混合型的通脹預期,尤其是在應對成本推動型和國際輸入型通脹時,不僅不利於穩定物價水平,還有可能減緩宏觀經濟發展速度,即導致「滯脹」。
應對通貨膨脹,尤其要預防「滯脹」的發生,不能單獨採取宏觀緊縮政策,必須採取綜合性的治理措施:第一,有必要從貨幣政策的總量調控轉為總量調控與結構性調控並重。我國通過採取調整存款准備金率、調整利率政策以及調控信貸規模等貨幣政策的總量調控來應對通貨膨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局限性也很大。貨幣政策的結構化,會更加適合我國現階段的國情。第二,從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轉向從緊的貨幣政策,要分階段推進,避免急轉彎。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採用「松緊搭配」的方式可能更加有效。
通貨膨脹預期是可以發生變化的,很有可能使通貨膨脹成為現實。在這種形勢下,穩定社會的通貨膨脹預期就顯得至關重要。政府近期的對策是採取結構性措施,增加市場上短缺商品的供給。供給的增加是穩定物價的迫切措施。當某些原材料和消費品國內產量短時期內無法增加更多供給時,可以動用外匯儲備進口一些國內短缺的商品。只要供給增加了,企業和居民個人的通貨膨脹預期就會趨於穩定。此外,政府採取打擊商品炒作行為的措施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抑制非正常的需求和有序地增加供給應當雙管齊下,而且有序地增加供給相對更加重要。
但在現實情形中,控制通貨膨脹並不難,難的是如何抑制物價上漲的同時,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抑制投資過快增長的同時,刺激消費需求的增長。在這種情況下,主要作為總量調控的貨幣政策難以單獨發揮有效作用,必須有財政政策和產業政策的密切配合,調控政策「適」字當頭。
首先,積極財政政策的功能,要從反經濟周期轉向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1100億建設國債項目重點向三農傾斜,向社會發展傾斜,向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傾斜,向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傾斜,向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和改善困難群眾生活傾斜。
其次,隨著積極財政政策功能轉型,貨幣政策作用相應上升、重要性加強,財政政策將不再擔綱宏觀調控主力。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主導地位轉換的背景下,為保證新一輪經濟平穩增長,央行應根據經濟形勢變化採取預調和微調辦法,合理調控貨幣供應量增幅,保持信貸總量穩定增長,通過貨幣政策窗口指導,控制投資過快行業的信貸規模,及時傳達貨幣信貸政策意圖,引導社會投資預期;必要時,小幅上調貸款利率,抑制投資過快增長。
第三,積極發揮產業政策和投資政策的作用,努力抑制投資過快增長,增加有效供給。一是要實行最嚴格的土地保護制度,強化對土地使用的審批和監督。二是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增加糧油播種面積。利用國際市場,調節國內糧油供求。三是大力加強交通、能源等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能源交通項目建設應適度超前。四是加快投資體制改革步伐,投資權直接下放給企業,加強市場機制引導投資的作用;國家通過經濟的、法律的手段,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措施,調控企業投資方向,穩定經濟增長。
Ⅱ 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是什麼意思
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是指一個國家在可持續發展理論下具有可持續性的綜合國力。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是一個國家的經濟能力、科技創新能力、社會發展能力、政府調控能力、生態系統服務能力等各方面的綜合體現。
從可持續發展意義上考察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不僅需要分析當前該國所擁有的政治、經濟、社會方面的能力,而且需要研究支撐該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生態系統服務能力的變化趨勢。
關於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的研究,是以可持續發展戰略理念、條件、機制和准則為據,全方位考察和分析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各構成要素在國家間的對比關系及其各要素對綜合國力的影響,系統分析和評價綜合國力及各分力水平,對比分析並找出不足,同時提出相應對策和實施方案,以期不斷提升綜合國力,達到國家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目標。
站在可持續發展的高度,用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去衡量綜合國力,使綜合國力競爭統一於可持續發展的宏觀框架內,從而適應社會、經濟、自然協同發展的需要,就必須從觀念、作用、評價標准等方面對綜合國力進行全面的再認識。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的價值准則是國家在保持其生態系統可持續性的基礎上,推動包括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在內的廣義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實現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過程。顯然,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的內涵決定了在提升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的過程中,科技創新是關鍵手段,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是基礎,經濟系統的健康發展是條件,社會系統的持續進步是保障。
當代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向人類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這些問題既對科技、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更高目標,也使日益受到人們重視的綜合國力研究達到前所未有的難度。在目前情況下,任何一個國家要增強本國的綜合國力,都無法迴避科技、經濟、資源、生態環境同社會的協調與整合。因而詳細考察這些要素在綜合國力系統中的功能行為及相互適應機制,進而為國家制訂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決策提供理論支撐,就顯得尤為迫切和尤為重要。
隨著社會知識化、科技信息化和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推進,人類世界將進入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激烈競爭的時代。誰在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上占據優勢,誰便能為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奠定更為牢靠的基礎與保障,創造更大的時空與機遇。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將成為爭取未來國際地位的重要基礎和為人類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主要標志之一。在這樣的重要歷史時刻,我們需要把握決定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競爭的關鍵,需要清楚自身的地位和處境、優勢和不足,需要檢驗已有的同時制定新的競爭和發展戰略,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的迅速提升的總體戰略目標.
Ⅲ 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必須遵循哪些原則
一、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人民是推動發展的根本力量。把「人民」放在了第一位,凸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我們黨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改造世界的主體和力量源泉。
二、堅持科學發展:科學發展是發展的基本依據。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這一重要論斷,在十八屆五中全會的《建議》中作為「十三五」時期我國發展必須遵循的一條重要原則。
三、堅持深化改革:深化改革是發展的強大動力。這個原則非常重要,對保證我們完成「十三五」規劃、對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是一個很重要的保障。
四、堅持依法治國:依法治國是發展的可靠保障。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就必須讓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怎麼才能實現呢?這就是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一切體制機制障礙,提供發展動力,釋放社會活力。同時,還得把這些活力往有序方面引導,納入法治化的軌道。
五、堅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我國已經進入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階段。中國同國際社會的互聯互動也變得空前緊密,對世界的依靠、對國際事務的參與在不斷加深,世界對對我國的影響也在不斷加深。我們觀察和規劃改革發展,必須統籌考慮和綜合運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兩類規則。
六、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是發展的根本政治保證。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實現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政治保證。構建發展新體制極為艱巨復雜。只有在黨的領導下,才能攻堅克難,扎實做好構建發展新體制的各項工作。從根本上來說,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
(3)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指什麼擴展閱讀
習近平在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節選):
第一、必須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不斷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改革開放40年的實踐啟示我們: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
第二、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改革開放40年的實踐啟示我們: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開放的初心和使命。讓人民共享改革開放成果,激勵人民更加自覺地投身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
Ⅳ 五大發展理念中,什麼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
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這場變革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五大發展理念」創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勢下我們要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的重大問題,是順應時代潮流、發展優勢的戰略抉擇,是我們黨關於發展理論的重大升華。
黨員幹部要緊密聯系維護和用好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聯系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聯系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深刻認識「五大發展理念」的重大意義,增強貫徹落實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4)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指什麼擴展閱讀
「五大發展理念」體現著黨的思想路線的本質要求。黨的思想路線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全黨必須堅持這條思想路線,積極探索,大膽試驗,開拓創新,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不斷研究新情況,總結新經驗,解決新問題,在實踐中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黨章規定,黨的建設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五大發展理念」體現了黨的思想路線的本質要求,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就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樹立與時代和實踐發展相適應的思維方式,注重從實際出發、按客觀規律辦事,更好用新的發展理念引領新的發展實踐。
「五大發展理念」貫穿著鮮明的問題導向。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表系列重要講話,深刻回答了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和國家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貫穿著強烈的問題意識、鮮明的問題導向,體現了共產黨人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展現了馬克思主義者的堅定信仰和責任擔當。
在新形勢下全面深化改革、開創事業發展新局面,黨員幹部必須有發現問題的敏銳、正視問題的清醒、解決問題的自覺。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必須堅持以問題為牽引,著力解決發展動力、發展平衡、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內外聯動、社會公平正義等問題,全力做好補齊短板這篇大文章,在破解發展難題中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
Ⅳ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什麼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只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的發展,才能築牢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的物質基礎。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是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召開的一次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的重要會議。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我們必須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堅定不移走科學發展之路。
一、發展首先是理念的創新。
十八屆五中全會鮮明提出必須牢固樹立並切實貫徹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的發展理念,這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能否堅定不移貫徹並踐行這五大發展理念,直接關繫到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能否實現全面發展的新格局,直接關繫到能否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直接關繫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宏偉目標能否順利實現。
二、堅持創新發展是實現科學發展的內在要求。
新的歷史起點上的科學發展,既是質量效益型的發展,又是具有內在動力的發展,這就需要把經濟社會發展的基點放在創新上,通過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激發社會機體內在活力,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使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三、堅持協調發展,是實現科學發展的基本路徑。
新的歷史起點上的科學發展,就是要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不斷實現經濟與社會協調、經濟與政治協調、物質與精神文明協調、城市與鄉村協調,不斷增強發展的協調性和整體性。
四、堅持綠色發展,是實現科學發展的重要環節。
新的歷史起點上的科學發展,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持續發展。只有堅定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才能真正實現全面小康的美好目標。
五、堅持開放發展,是實現科學發展的根本保障。
新的歷史起點上的科學發展,是深度融入全球化和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的發展,發展更加需要開放。我們只有堅定不移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把國內發展放到國際大格局中加以把握,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才能為我國發展創造更加有力的國際環境,並為人類文明作出積極貢獻。
六、堅持共享發展,是實現科學發展的價值指向。
新的歷史起點上的科學發展,是使全體人民共建共享的發展。只有牢固堅持人民主體的原則,始終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激發發展活力、增強發展後勁,依靠全體人民的力量與智慧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Ⅵ 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遵循什麼原則
原則:來
第一,堅自持黨的領導;
第二,堅持改革開放;
第三,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第四,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第五,堅持依法治國;
第六,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小康標准:
一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3000美元。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標志。
二是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萬元。
三是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8000元。
四是恩格爾系數低於40%。
五是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30平方米。
六是城鎮化率達到50%。
七是居民家庭計算機普及率20%。
八是大學入學率20%。
九是每千人醫生數2.8人。
十是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Ⅶ 什麼是經濟社會和諧穩定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加強社會建設,是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保證。必須從維護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Ⅷ 如何解決制約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問題
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是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推進需求結構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區域和城鄉協調發展、收入分配體制改革,解決制約經濟持續發展的重大結構性問題,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推進需求結構戰略性調整,擴大內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保障。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資拉動,這使得經濟發展的後勁和動力不足。擴大內需特別是擴大國內消費需求,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充分發揮消費對促進經濟增長的動力功能,為可持續發展提供持久動力。近年來,我國通過家電下鄉、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調整收入分配等措施,擴大國內消費需求,促進了我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積極發展以現代服務業為重點的第三產業,謀求一個「以高新技術為先導,以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促進服務業的全面發展」的現代產業格局,促進經濟增長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促進可持續發展。上海「四個中心」建設,推進上海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為促進上海經濟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推進區域、城鄉協調發展,提高經濟發展的整體素質和水平,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由於各種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我國城鄉之間、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之間,經濟發展存在較大「落差」,農村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後,這不利於我國社會和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促進區域、城鄉協調發展,對經濟發展作出區域部署,合理布局生產力,突破地域、自然條件的限制,促進可持續發展。我國通過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城鎮化改革等戰略舉措,調整生產力布局,有利於提高經濟發展整體水平,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推進收入分配結構調整,縮小收入差距,維護社會公平,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勞動者只有在利益和權利分配上實現公平,才能激發出極大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去追求更高的效率,推動實現可持續發展。推進收入分配改革,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擴大中等收入的比重,調節過高收入,縮小收入差距,實現共同富裕,維護社會公平和社會穩定,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條件。近年來,我國通過稅收制度改革、提高最低工資標准、提高最低保障和扶貧標准、提高養老金比例等措施,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把維護社會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緩和社會矛盾,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創造了穩定和諧的社會條件。試題分析:知識范圍為經濟常識。此題為開放式,論述題,學生要綜合運用知識來分析,如同一個小論文,一定要有政治論文的語言和原理,理論聯系實際,才能得高分①從調整需求結構的視角論證,重要邏輯環節我國經濟發展依靠投資需求和出口(外需)拉動明顯,但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拉動作用還不夠;通過調整需求結構,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為可持續發展提供持久動力。②從調整產業結構的視角論證,重要邏輯環節是產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方向,三大產業調整的道路,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系。③從調整區域經濟結構的視角論證,重要邏輯環節是區域發展不平衡成為經濟持續發展的制約;通過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合理布局生產力,提升整體發展水平,為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④從調整城鄉結構的視角論證,重要邏輯環節是城鄉發展差距過大制約經濟持續發展,通過推進城鎮化,縮小城鄉發展差距,為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⑤從調整分配結構的視角論證,重要邏輯環節是差距適度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內容之一,公平是追求效率的社會條件,收入分配公平可以調動人們生產積極性,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⑥從調整貿易結構的視角論證,重要邏輯環節是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提高對外貿易的質量和效益,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優化進口結構,引進先進技術和關鍵設備,加快我國技術進步,促進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Ⅸ 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除了什麼別無他求
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除了 深化改革開放 別無他途。
補充:
1、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於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舉行。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
2、《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原文(節選)
面對未來,要破解發展面臨的各種難題,化解來自各方面的風險和挑戰,更好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除了【深化改革開放】,別無他途。
當前,在改革開放問題上,黨內外、國內外都很關注,全黨上下和社會各方面期待很高。改革開放到了一個新的重要關頭。我們在改革開放上決不能有絲毫動搖,改革開放的旗幟必須繼續高高舉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方向必須牢牢堅持。全黨要堅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辦法推進改革。
3、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簡稱: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於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開。主要議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員會報告工作,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問題。會議共有中央委員204人、候補中央委員169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有關方面負責同志、黨的十八大代表中部分基層同志、專家學者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