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近幾年取得的成就,政治方面,經濟方面,軍事方面等等
1、政治方面的成就:
一帶一路,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合作共贏之路。
亞洲投行,由中國主導,打破日本美國控制的亞洲開發銀行對亞洲基建方面的壟斷。
杭州G20峰會,促進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
抗戰勝利70周年大閱兵
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中國版TPP。
上合組織,亞洲版的小北約
東盟+3,中國與東盟的對話窗口
非洲論壇,中國開拓非洲的急先鋒
2、經濟方面的成就
中國GDP超10萬億美元,是世界上10萬億俱樂部成員,是日本GDP的2倍。
西氣東輸,保護環境,掃除霧霾。
南水北調,史無前例。
西藏天路,世界屋脊上的巨龍。
高鐵2萬公里,佔世界6成。
鳥巢,世界最大的鋼結構體育場
鋼鐵產量,世界16億噸,中國佔8億噸。
中國高速公路12萬公里,佔世界的52%,力壓美國佔世界第一。
有六個世界之最的港珠澳跨海大橋。
世界第一的三峽大壩
外匯儲備N年保持世界第一,中國美國已經太多,所以中國不斷減持美元。
其他的例如電腦、電視、冰箱、平板、空調、手機產量佔世界一半以上之類,就根本不用說了。
3、體育方面的成就
里約奧運會,中國發揮的不好,才得了金牌前三。
跳水從夢之隊時代到里約奧運會中國隊的金牌第一的超級夢之隊
中國女排東山再起,兩奪世界冠軍,更奪得了里約奧運金牌
女子網球崛起,金花群芳爭艷
4、科技方面的成就
中國天眼,世界最大的望遠鏡
北斗衛星,世界排名第二位。
神舟飛船,載人航天;我國是世界第三個把飛行員送入太空的國家
長征系列火箭,發生成功率、有效載荷都是杠杠的!
長征五號,大火箭,世界僅有中美俄能造。
嫦娥工程,把飛船發射到月球。
天舟貨運飛船,為太空站提供補給。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太空進行試驗
兩彈一星,國之重器
神威·太湖之光計算機,計算能力世界第一
天河二號計算機,曾經的第一,現在的第二
量子衛星墨子號,世界獨一無二
探索一號深海科考探測器船,探尋水下五千米的秘密
大型客機(C919),世界第三
雪龍號極地考察船,31次赴南極,踏遍世界五大洋。
巨型戰略預警雷達,世界僅有中美俄三國可造,探測距離5000公里
鐵基超導,新一代常溫超導材料
八光子糾纏態,再次刷新了光子糾纏態制備的世界記錄。
悟空,尋找暗物質的衛星
5、軍事方面的成就
遼寧航母,大國霸權
東風21D,專打航母的彈道導彈
中華神盾,數量佔世界第二
預警飛機,從進口到出口
四代重殲,世界第二個能造四代重型殲擊機的國家
大型運輸機,戰略運輸
自造航母001a,百年夢想終成真
歐洲野牛,落戶中國變中國野牛
雙體穿浪導彈艇,世界上第一種雙體穿浪軍用船隻
萬噸大驅,世界只有2個國家能獨自建造萬噸神盾艦
戰略核潛艇,和平捍衛者
和平方舟,世界唯一的專用醫院艦
東風41,只有中國和俄羅斯才有的陸上機動式洲際導彈
機動登陸平台艦,世界上只有美國和中國有的半潛式運輸艦。
蛟龍600,世界最大的水陸兩用飛機
巨浪導彈,世界上只有五個國家能水下發射戰略導彈
航天測量,航天測量船遠望1-7號,海軍天眼。
⑵ 中國建國初期的經濟成就有哪些
從此,中國人民意氣風發、鬥志昂揚,走向集體走向人民公社向著社會主義道路邁進。中國從52年工業的人均產量不及比利時的1/15到70年代中期已建立起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從1952到1976年,鋼由135萬噸增長到了2046萬噸,煤炭從6600萬噸增長到48300萬噸,水泥從286萬噸增長到4670萬噸,木材從1100萬噸增長到5100萬噸,電力從73億千瓦/小時增長到2031億千瓦/小時,原油從44萬噸變成了8716萬噸。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工業總產值達到3.15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1965年增長了172.6%,平均每年增長9.5%。中國還生產大量的噴氣式飛機、鐵路機車和海船,成為了一個主要的核強國,完成了洲際彈道導彈的發射。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1967年爆炸了我國第一枚氫彈,1969年進行了我國首次地下核實驗,1970年第一顆衛星上天和第一艘核潛艇下水,1973年我國第一台每秒運算百萬次的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研製成功並於同年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雜交水稻,1975年繼美蘇後成功回收返回式衛星。1966到1976十年中,我國的糧食生產平均每年增產近180億斤,即平均增長4.2%。1977年中國人均佔有耕地比印度少14%,而人均糧食生產卻比印度高30%至40%。我國1952年到1978年的GDP年均遞增6.5%,同期的世界GDP年均增長速度為3%左右。
⑶ 中國這些年的發展成就
1、1953年7月27日,戰爭雙方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
抗美援朝,又稱抗美援朝運動或抗美援朝戰爭,是20世紀50年代初爆發的朝鮮戰爭的一部分,僅指中國人民志願軍參戰的階段,也包括中國人民支援朝鮮人民抗擊美國侵略的群眾性運動。
1953年7月,雙方簽訂《朝鮮停戰協定》,從此抗美援朝勝利結束。1958年,志願軍全部撤回中國。10月25日為抗美援朝紀念日。
2、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新疆羅布泊爆炸成功,成為繼美國、蘇聯、英國、法國之後,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
同日發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聲明》稱,中國政府一貫主張全面禁止和徹底銷毀核武器;中國發展核武器是為了防禦,為了打破核大國的核壟斷。中國政府鄭重宣布,中國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
3、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爆炸成功
1956年,以聶榮臻為主任的國防部航空工業委員會成立,負責導彈的研製工作和航空工業的發展工作。5月,中央軍委召開會議,討論《關於建立我國導彈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見》。中央果斷作出發展導彈技術的決策。
1965年,導彈和人造衛星的研製被統一納入中央專門委員會的領導范圍之內。全國26個部委,2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000多家單位的科技人員大力協同,在攻克尖端科技難關方面顯示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
4、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1967年6月17日8時20分,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實測當量330萬噸,中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掌握氫彈技術的國家。
「一切准備就緒。……震動世界的時刻來到了。」「驟然間,閃光萬丈,碧藍天空涌現出一個烈焰翻騰的大火球,只聽一聲天崩地裂的巨響,火球消失,一個蘑菇形狀煙雲上升。
我國自己設計、自己製造的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了!」1967年6月18日,人民日報刊發文章,對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進行了紀實報道。
5、中國首次登上了月球的背面
2019年1月3日上午10點26分,「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並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揭開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紗。此次任務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首次月背與地球的中繼通信,開啟了人類月球探測新篇章。
6、全世界最高的五軸摩天輪—渤海之眼
「渤海之眼」摩天輪,位於山東濰坊,是當今世界上最高的無軸摩天輪。有別於傳統的有軸摩天輪,渤海之眼摩天輪中間沒有任何支撐,運行時輪盤不轉動,轎廂自帶行走機構,通過軌道沿輪盤轉動。
7、墨子號衛星的成功發射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簡稱墨子號),於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在酒泉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此次發射任務的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空間科學研究又邁出重要一步。
中國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院士介紹,如果說地面量子通信構建了一張連接每個城市、每個信息傳輸點的「網」,那麼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就像一桿將這張網射向太空的「標槍」。
這張縱橫寰宇的量子通信「天地網」織就,海量信息將在其中來去如影,並且「無條件」安全。
2017年1月18日,中國發射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圓滿完成了4個月的在軌測試任務,正式交付用戶單位使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院等單位相關領導在交付使用證書上簽字 。
⑷ 中國建國初期的經濟成就有哪些
新中國建立以後,經過三年的經濟恢復,國民經濟得到根本好轉,工業生產已經超過回歷史最高水答平,但是我國那時還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許多工業產品的人均擁有量遠遠低於發達國家。
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我國政府編制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它的基本任務是:集中所有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第一個五年計劃從1953年開始執行。 它成為我國工業化的起點。
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時,我國的工業化水平是很低的,毛澤東對此有過一段形象的描述:「現在我們能造什麼?能造桌子椅子,那造茶壺茶碗,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麵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因此「一五」計劃的重點是優先發展重工業。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編制工作,由周恩來、陳雲主持,從1951年開始著手先後歷時4年,五易定稿,到1954年9月基本定案。自1953年至1957年為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
⑸ 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就
以我的理解,在進行經濟建設時,應該首先考慮經濟利益、其次是考慮環保利益。我國確實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把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人口控制和人口素質提高、社會進步等因素相結合、協調,反對「殺雞取卵」式的、不顧環境保護、引起環境惡化和生態污染的經濟增長方式和道路。
但是,必須同時看到,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並不是並駕齊驅的。經濟建設是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工作中心,是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與落後的社會生產的主要矛盾決定的,除非發生外族大局入侵,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決不動搖的!
再者,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是我們經濟的發展,「發展是硬道理」。只有經濟發展了,才能維護和鞏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才能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才能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才能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歷史使命!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讓國家富裕了,軍隊強大了,科技水平提高了,人民生活改善了,市場繁榮了,工,農業生產效益高了;這是國人有目共睹的偉大成就。但是付出的代價是沉重的,如:
1,官僚主義滋長迅速,干群關系日益疏遠。
2,公權力濫用,貪污腐敗現象猖獗。
3,社會矛盾逐漸復雜,社會等級觀念凸顯,社會公平如同口號。
4,人心渙散,信仰危機。傳統美德缺失,傳統文化淡化。
5,資源消耗過大,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經濟結構有失平衡。
從五中全會看中國發展走向
金秋時節,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圓滿完成各項議程後,在北京勝利閉幕。
這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入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會議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擘畫了未來五年的宏偉發展藍圖。
這是今後一個時期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十六屆五中全會及其審議通過的《建議》,必將對中國未來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關鍵時期:「十一五」時期的歷史方位
「關鍵時期的一次關鍵會議」——這是輿論對十六屆五中全會的基本定位。
「二十一世紀頭二十年,對我國來說,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三年前,黨的十六大作出的這一重大判斷,吹響了新世紀新階段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新號角。
彈指之間,重要戰略機遇期的第一個五年即將過去。「十五」時期的中國,以舉世矚目的成就贏得全世界的贊嘆。「十一五」時期能否實現又快又好的發展,為下一個十年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對於能否實現十六大提出的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具有決定性意義。
這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面臨的第一個「五年時期」。如何適應紛繁復雜的國際經濟形勢,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中趨利避害,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航船繼續乘風破浪?成為擺在中國共產黨人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這是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000美元後的第一個「五年時期」。一些國家、地區的發展歷程昭示我們:在這個機遇和挑戰並存、希望與壓力同在的黃金發展期、矛盾凸顯期,如果舉措得當,經濟社會發展將實現新的跨越;如果應對失誤,很容易導致經濟徘徊、社會動盪。
面對戰略機遇期,我們耽誤不得;處於發展關鍵期,我們失誤不起。五中全會在深入分析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後,突出強調我們正「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十一五」時期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歷史地位」。
科學發展:「十一五」規劃的靈魂
「十一五」規劃,是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後編制的第一個五年規劃,是這一重大戰略思想由理念全面轉化為實踐的第一份「五年路徑圖」。針對「十一五」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全會突出強調,要堅定不移地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切實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入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發展取得的成績,讓每一個中國人自豪;發展存在的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一場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讓我國危機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暴露無遺。不斷拉大的城鄉差別、區域差別,嚴重製約經濟社會更快的發展。不少地方在發展中單純追求增長規模,經濟質量和效益低下,生態環境遭到極大破壞。重大安全事故接連發生,安全事故損失已佔全國GDP的2.5%……
堅持不同的發展觀,就會有不同的發展前景。2003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第一次全面、完整地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總結了國內外在發展問題上的經驗教訓,站在歷史的、時代的高度,進一步指明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重大發展。
堅定不移地走科學發展的道路——這是十六屆五中全會傳遞出的鮮明訊息。全會突出強調,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軌道。
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五中全會對「十一五」期間的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6個「必須」:必須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必須加強和諧社會建設,必須不斷深化改革開放,並作出一系列具體部署。
以人為本:提綱挈領的發展本質
突出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強調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是十六屆五中全會一個引人注目的亮點。
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從黨的十六大提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到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以人為本的重大思想,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始終是中國共產黨一切決策、舉措的中心。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都具有提綱挈領的意義。從各級幹部深入基層噓寒問暖、解困救急,到有關部門頻頻出台便民利民舉措;從全國28個省區市免徵農業稅,到社會保障體系框架初步確立……以人為本的理念,不僅對黨員領導幹部的政績觀、利益觀、地位觀產生深刻的影響,更在社會生活的角角落落引發廣泛的變化。
發展的力量來源於最廣大人民,發展的成果必須惠及最廣大人民。專家指出,雖然近年來我國各項事業全面發展,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但堅持以人為本,親近民生、關注民生,對「十一五」的中國而言,仍然是緊迫而現實的重大課題。
5年前,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提出,「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 是發展經濟的出發點和歸宿。」5年後,十六屆五中全會高揚「以人為本」的大旗,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的一系列層面,提出了諸多新的思路。這預示著,「十一五」規劃的編制,將從過去偏重於物質財富的增長,轉向更加重視人的發展。就業、教育、衛生、公共安全等人文和社會指標,正引人注目地出現在規劃編制者的視野。
和諧社會:進入操作、實踐的新階段
「把擴大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位置」「認真解決進城務工人員社會保障問題」「努力緩解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五中全會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確立為「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並就認真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作出了具體部署。
當前,我國正經歷經濟轉軌、社會轉型,不可避免地面臨大量復雜的社會矛盾。收入差距拉大的現象日益引人關注,侵害群眾利益的現象屢見不鮮。少數沒有得到妥善處理的人民內部矛盾,甚至發展成為群體性事件。
從黨的十六大鮮明提出使「社會更加和諧」的要求,到四中全會進一步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從今年2月,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黨校深刻闡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徵、重要原則和主要工作,到五中全會提出一系列思路和舉措……回顧這一發展軌跡,人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黨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考在不斷深化,和諧社會建設這個宏大命題,已逐步從初步破題進入操作、實踐的新階段。
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五中全會從這6個方面,對和諧社會建設作出全面規劃。這是黨中央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基於對國情、民情的深刻洞察而作出的重大部署。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由經濟、政治、文化的三位一體,擴展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四位一體,中國共產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也在達到新的高度。
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推進器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五中全會公報關於自主創新的敘述,讓人印象深刻。
近年來,在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有一種現象卻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註:醫葯生物技術領域,幾乎所有葯物專利均為發達國家擁有;DVD行業,大批企業交不起國際專利費而紛紛倒閉;汽車製造領域,真正的國產車僅佔10%。由於缺乏核心技術,缺少自主知識產權,我國在國際產業分工中仍處於低端位置……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將難以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強勁的動力支持。黨中央一再強調,必須更加堅定地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推動力量,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提高國家競爭力的中心環節,把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面向未來的重大戰略。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對我國來說,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既是保持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要支撐,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支撐,又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支撐,提高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的重要支撐。
全會明確要求把自主創新作為制定「十一五」規劃的著力點,強調科技發展要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不斷增強企業創新能力,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提出在「十一五」期間,要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這使得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更加系統、更加具體。
社會主義新農村:三農工作邁入新境界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五中全會公報中的這一表述,引起不少人的關注。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始終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針對近年來糧食產量連年下降、農民收入徘徊不前、城鄉差距不斷擴大的嚴峻形勢,黨中央及時提出對農業實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並迅速出台了一系列重農、惠農的政策。今年上半年,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實際增長12.5%,首次超過城鎮居民收入的增長幅度。
去年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深刻指出,我國現在總體上已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黨中央、國務院一再強調,要按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要求,切實把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放到國民經濟全局中統籌安排。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提出,格外引人注目。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絕不僅僅意味著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五中全會突出強調,「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這意味著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農村教育、文化、醫療、社會保障、基礎設施等社會事業,也將進入加速發展時期,城鄉差距有望逐步得到縮小,農村面貌將迎來新一輪的歷史性巨變。
改革攻堅:在關鍵領域和重點環節尋求突破
「目前我國正處於改革的攻堅階段。」五中全會的這一科學判斷,形象地揭示了歷經2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正處於一個新的關鍵時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為古老的中國注入了強大發展動力。然而,我們的市場經濟體制還很不完善。兩年前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根據十六大精神,作出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決定,對新世紀新階段的改革開放作出全面規劃和部署。
改革的本質,是體制機制的創新。農村稅費改革、壟斷行業改革、股權分置改革、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投資體制改革、國有企業改革等一系列關鍵領域的關鍵改革加速推進,就業、社會保障、教育、醫療等事關百姓切身利益的改革也被擺上突出位置……一系列改革舉措的相繼出台,使得2005年成為「改革攻堅年」。
但「攻堅」還僅僅是開始。從現實看,有些改革進展不快,處於滯後狀態;有些改革仍止於表層,整體上沒有實現質的突破。全會號召全黨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更大決心加快推進改革」,努力從根本上消除制約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性障礙,「使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體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
全會從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推進財政稅收體制改革,加快金融體制改革,加強現代市場體系建設,形成有利於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機制,完善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體制保障等7個方面,對攻堅階段的改革作出具體部署。
全會同時強調,在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聯系日益緊密的情況下,我們要有寬廣的世界眼光,著力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
憂患意識:永不自滿、永不懈怠
談成績,實事求是;講問題,切中要害。五中全會會場內外,求真務實的清風撲面而來。
全會深入分析了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強調必須緊緊抓住機遇,應對各種挑戰,認真解決前進道路上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表現出強烈的憂患意識和理智、清醒的科學態度。
誕生於民族危亡關頭的中國共產黨,在80多年的風雨歲月中,始終保持著強烈的憂患意識。黨的十六大告誡全黨,一定要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風險。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反復強調要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永不自滿,永不懈怠。
強烈的憂患意識,源自於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和新世紀新階段國內外形勢的科學分析與正確判斷。胡錦濤總書記強調,「十一五」時期我們面臨的仍將是一個機遇和挑戰並存、機遇大於挑戰的環境,一個總體上有利於我們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但不利因素可能增多的環境。我們要牢牢把握和切實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妥善應對各種挑戰,實現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
心存憂患,方能從容應對各種挑戰;居安思危,才會始終挺立時代潮頭。五中全會強調,實現「十一五」規劃目標,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關鍵在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要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加強各級領導班子和基層黨組織建設,不斷提高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
這是中國共產黨對自身使命的清醒把握,是中國人民對中國未來的信心之源。
⑹ 中國發展有哪些成就
●GDP年均增長由低收入國家躍升至中等偏下收入國家
國內生產總值(GDP)是一國經濟核心指標。國家統計局報告指出,1952年至2008年,扣除價格因素,我國GDP以年均的速度增長,經濟總量增加77倍,位次躍升至世界第3位。
●城鄉居民儲蓄增加2.5萬倍人民生活由貧困邁上總體小康
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不足100元提高到2008年的15781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由44元提高到4761元。2008年底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達21.8萬億元,比1952年底增加2.5萬倍。
1978年全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仍還約有2.5億人,約佔全部人口的四分之一;到2007年末,減少為1479萬人,貧困發生率降至.聯合國和世界銀行認為,近25年來全人類扶貧事業成就中,三分之二應歸功於中國。
●財政收入增長985倍有效提高了政府宏觀調控能力
1950年國家財政收入只有62億元,到1978年上升到1132億元,到1999年達到11444億元。進入新世紀,財政收入連續跨越新台階,2008年達到61317億元,比1950年增長985倍。
●糧食產量增長3.7倍不僅解決了吃飯問題而且支撐工業化進程
2008年我國糧食產量比1949年增長3.7倍,達到52871萬噸;豬牛羊肉類產量達到5337萬噸,而1952年只有339萬噸。
●粗鋼年產從16萬噸到5億噸成為世界製造業大國
2008年與1949年相比,我國粗鋼產量由16萬噸增長到50092萬噸,紗產量由32.7萬噸增加到2149萬噸。我國由一個只能製造初級工業產品的國家發展成為世界製造業大國。根據聯合國資料,我國製造業增加值佔世界的份額由1995年的上升到2007年的.
●對外貿易增長2266倍從封閉半封閉走向全方位開放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走上了對外開放之路,從大規模「引進來」到大踏步「走出去」,一躍而成為世界第三對外貿易大國。
●城鎮化率從提高到走向城鄉統籌協調發展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城鎮化水平很低,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僅為,城鄉之間處於嚴格的分割狀態。改革開放以來,城鎮化進入加速發展時期,2008年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上升到,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文盲率降至教育普及程度接近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教育關繫到國家的未來。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人口80%以上是文盲,學齡兒童入學率只有20%左右。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下,目前的教育普及程度已經接近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2008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高中毛入學率74%,初中毛入學率,小學凈入學率達,文盲率降至;當年高中階段在校生人數4546萬人,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達到2057萬人。
●科技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
2008年,我國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4570億元,占,比1991年提高個百分點。科技成果大量涌現。
●居民平均預期壽命由35歲提高到73歲公共衛生體系初步建立
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村地區缺醫少葯,人民健康水平低下。經過60年建設,我國覆蓋城鄉的公共衛生體系初步建立,人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
2008年年末全國每千人口擁有醫院、衛生院床位數2.8張,處於發展中國家中等偏上水平,而1949年為張。居民平均預期壽命由1949年的35歲提高到2005年的73歲,在世界同等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中居於領先地位。(國家統計局)
⑺ 建國以來中國取得的經濟成就
一、經濟實力快速成長
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回立和逐步完善答
四、商品市場、金融市場和勞動力、技術、信息等要素市場不斷完善,現代市場體系逐步建立
五、成為世界經濟體系的重要成員
六、在階層分化方面,產生了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成熟的企業家階層和農民工階層兩大新的社會階層,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推動了我國經濟的發展
⑻ 中國近幾年來的新成就(十年以內)
1、中國天眼,世界最大的望遠鏡
工程於年3月正式開工建設,預計2016年9月竣工,工期5.5年。望遠鏡台址挖掘完工,基地、主動反射面的建造均於2013年內動工。總投資概算為6.67億元。
2、港珠澳跨海大橋
港珠澳大橋於2009年12月15日動工建設;於2017年7月7日實現主體工程全線貫通;於2018年2月6日完成主體工程驗收;於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時開通運營。
3、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於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在酒泉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此次發射任務的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空間科學研究又邁出重要一步。
4、嫦娥工程
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並命名為「嫦娥工程」。嫦娥工程分為「無人月球探測」「載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個階段。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嫦娥一號」成功發射升空,在圓滿完成各項使命後,於2009年按預定計劃受控撞月。
2019年1月14日,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艷華表示,2019年年底前後將發射嫦娥五號。
5、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是在後金融危機時代,作為世界經濟增長火車頭的中國,將自身的產能優勢、技術與資金優勢、經驗與模式優勢轉化為市場與合作優勢,實行全方位開放的一大創新。
⑼ 中國近幾年的經濟成就
2006年,是我國實來施「十一五」規劃並源實現良好開局的一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就。
——經濟平穩快速增長。國內生產總值20.94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0.7%;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1.5%。經濟增長連續四年達到或略高於10%,沒有出現明顯通貨膨脹。 ——經濟效益穩步提高。全國財政收入3.93萬億元,比上年增加7694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增長31%,增加4442億元。
——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新進展。進出口貿易總額1.76萬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3.8%;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695億美元。 ——社會事業加快發展。科技創新取得重大成果,教育事業繼續發展,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得到加強,文化、體育事業進一步繁榮。
——人民生活有較大改善。城鎮新增就業1184萬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587元,扣除價格因素,分別比上年實際增長10.4%和7.4%。這些成就,標志著我國綜合國力進一步增強,我們朝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又邁出堅實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