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打造全省能源物流基地促進地區經濟發展

打造全省能源物流基地促進地區經濟發展

發布時間:2021-02-22 11:51:52

『壹』 物流基地的促進作用

城市經濟是一個中觀集合概念,其運行成本的降低主要是通過微觀個體集合來體現,物流降低城市經濟運行成本的作用主要表現為降低企業運營成本,這里的企業包括物流企業和其他企業。
對於傳統的物流企業而言,它們多作為社會活動中的公益活動,或由國家作為公益事業投資,或作為企業組織的一部分,投入不講回報、組織不合理、服務水平低、技術落後,經營方式粗放、效益低下。如果在這些領域採用現代物流的組織、管理和技術,可以改變這些企業的經營方式,轉換其經營觀念,使其作為一種實業,走向市場,參與競爭,採用現代化的技術和設施提高運營效率和效益,成為城市經濟新的利潤源。
對於其他企業而言,現代物流是企業降低物質消耗、提高勞動生產率以外的重要利潤源泉,可以成為企業新的利潤增長點。我國企業物流成本壓縮的空間十分可觀。相比較而言,發達國家的物流成本佔GDP的10%,而根據國際有關機構的估算中國要佔到15%以上。現代物流的發展可以使企業將自己的物流業務外包,一方面精簡企業組織,另一方面集中資金全部投入到生產中,避免盲目投資,並可將全部的管理精力用於改善企業內部管理。同時,社會物流的合理化可以降低企業的采購和銷售成本,從而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提高企業的生產率。 根據城市產業結構發展演進規律,城市產業結構的發展方向是合理化和高度化。產業結構合理化是以第三產業的發展水平來衡量的。產業結構高度化是一次產業向二、三次產業升級演進,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演進。
建設物流基地的目的就是通過興建物流業的大型啟發市場,培育並集中物流企業,使其發揮整體優勢和規模效益,促使城市物流業形成並向專業化、合理化的方向發展。現代物流產業的本質是第三產業,是現代經濟分工和專業化高度發展的產物。物流產業的發展將對第三產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發達國家的實踐還表明,物流中心的發展,推動、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既解決了當地的就業問題,又增加了稅收,促進了其他行業的發展。此外,物流基地的建設還將進一步帶來商流、資金流、信息流、技術流的集聚,以及交通運輸業、商貿業、金融業、信息業和旅遊等多種產業的發展,這些產業都是第三產業發展的新的增長點,是第三產業重要的組成部分。
建設物流基地還有利於對分散的物流進行集中處理,量的集約必然要求利用現代化的物流設施、先進的信息網路進行協調和管理。相對於分散經營、功能單一、技術原始的儲運業務,現代物流屬於技術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的高科技產業,具有資產結構高度化、技術結構高度化、勞動力高度化等特徵。從這個角度來說,建立物流基地有利於城市產業結構向高度化方向發展。 一般來說,城市是商品集散和加工的中心,而且物流設施和基礎建設齊全,流通人力資本高,消費集中而且需求量大,交通與信息發達,城市與周圍地區存在不對稱性,在這種非對稱結構中城市扮演著「中心地」或「增長極」的作用,以其為核心樞紐將其他地域「極化」成一個商品流通整體,所以在此意義上講,物流基地所輻射的經濟區域屬於法國經濟學家布德維爾提出的「極化區域」。物流基地建設對於以城市為中心的區域市場的形成和發展的促進作用表現為:
(1)促進區域經濟的形成。物流基地的建設,特別是狹義的物流基礎設施,即交通、運輸設施的完善,能使新的資源開發及已有資源有效的分配成為可能,以能源、原材料的物品數量平衡為基礎,以大規模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為軸心,區域內自給自足體系為特徵的「計劃經濟時代型」經濟區域轉向以各區域比較優勢為基礎的,與其他區域的分工關系、物流狀況為軸心的較為現實的「市場經濟型」經濟區域。
(2)促進區域經濟結構的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物流產業的發展,在提高經濟運行質量的同時,可以從整體上提高地方經濟的競爭能力,結合資源開發和其他產業的發展,逐漸形成各地的比較優勢,由此來促進產業在不同地區之間的合理布局,通過比較優勢和地區之間的競爭形成各地區的產業結構特點,使地區經濟結構雷同的問題得到逐步的化解,使地區經濟實現協調和共同發展。
(3)有利於經濟區吸引外資。作為增長極,城市從外部吸引資本,吸收大規模投資,同時向其他地區和部門輸出大量的資本來滿足自己發展的需要。一般地,吸引外資的比重與經濟發展有很強的正比關系,達到高增長的地區是吸引外資成功的區域,也是外資所要求的物流基礎設施完備的地區。1995年由《經濟智囊團》(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EIU)進行的一項調查研究表明,對外國公司來說,在中國成功經營的最大障礙是中國落後的物流。因此,建設物流基地,優化交通運輸系統,發展現代物流產業,是吸引外資的必要條件。
(4)有利於網路化的大區域市場體系的建立。德國學者克里斯塔勒曾指出要有益地組織生產與流通,必須形成以城市為中心,由相應的多級市場區構成的空間市場結構,優越的市場空間結構對產業配置可以產生巨大的吸引力。而且他認為任何產品和勞務必定有一定范圍的市場區,在此范圍內可能達到的最大銷售額和營業額就是該產品和勞務的限界值。由此可見,城市物流業的發展是城市發展成為該市場區中心的一個必要條件。合理、順暢的物流能夠促使由多級市場構成的空間市場結構趨於穩定、合理,有利於網路化的大區域市場的建立。

『貳』 廣東茂名濱海新區的新區建成因素

廣東省茂名濱海新區(以下簡稱茂名濱海新區)位於南中國海之濱,廣東省西南部,泛珠三角、大西南經濟圈、東盟的交匯點和重疊核心地帶,是中國最大的煉化一體化基地,廣東粵西地區正在崛起的具有較大開發潛力和支撐引領作用的新興增長極。濱海新區要通過建設世界煉化中心和廣東省重要的能源物流基地,要把濱海新區打造成為國家海洋經濟試驗區、國家綜合改革試驗區和後發展地區加快城市化和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試驗區,成為實施國家南海戰略和能源戰略實施的重要的載體和平台,逐步成為粵西崛起的推動力和南中國智慧型生態宜居海韻綠城。 茂南區:鰲頭古鎮、袂花鎮、鎮盛鎮、公館鎮、金塘鎮、新坡鎮等6個鎮,及河西、紅旗、新華、露天礦等4個街道辦。
茂港區:七逕鎮、坡心鎮、小良鎮、沙院鎮等4個鎮,及南海、高地2個街道辦。
電白縣:水東鎮、電城鎮、林頭鎮、旦場鎮、博賀鎮、麻崗鎮、樹仔鎮、嶺門鎮、馬踏鎮等9個鎮。 濱海新區規劃面積1688平方公里,有250多萬人口,19個鎮、6個街道辦。新區圍繞著「一帶一軸兩城四港五區」的空間發展格局」展開戰略布局。劃分為海灣發展帶,南北發展軸、環水東灣新城、博賀灣新城,博賀新港區、水東港區、博賀漁港區和吉達港區。
規劃面積約220平方公里(包括水東灣水面27平方公里)。依託環水東灣,將濱海特色融於城市核心區建設。在水東灣東岸及南岸構建集商務、金融、經濟、休閑度假旅遊、時尚濱海生活區等中心於一體的中央商務區,成為濱海新城乃至整個茂名城市形象的標志性區域。在水東灣北岸,構建集行政辦公、文化體育等多功能為一體,公共服務機構相對集中的中央政務區。在水東灣西岸構建教育培訓產業基地以及生態居住區。將環水東灣新城建設成為具有濱海特色的核心區。
博賀新港區擁有「水深好、泥沙少、掩護佳、建設快造價低」的特點, 規劃建設76個萬噸級以上碼頭泊位,吞吐量3.5億噸。30萬噸級原油碼頭泊位1個,20萬噸級礦石碼頭泊位2個,10~15萬噸散貨碼頭泊位12個,10~15萬噸級集裝箱及通用碼頭泊位16個,5萬噸級液體化工碼頭泊位9個,發展定位為:以油氣、大宗散貨接卸、集裝箱運輸為主,通過保稅港區建設,發展成為影響東南亞、輻射大西南和中南地區的油品、鐵礦石、煤炭、化工品、化肥、糧食、食糖等大宗貨物集散、區域性航運及物流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吉達港區立足於為博賀臨港工業區服務,加快港口及集疏運基礎設施建設,成為服務後方園區企業的專業化港區。
水東港區是以成品油、液體化工品、煤炭、集裝箱碼頭為主,兼一定數量雜貨和農副產品運輸。2011年,水東港區已建成碼頭泊位14個,其中萬噸級以上碼頭泊位8個,港口貨物吞吐量達到2384萬噸,水東港區已達到中等以上規模的綜合性港區。規劃發展散雜貨運輸和旅遊客運服務為重點,著力發展成為城市生產、生活和商貿發展服務的綜合性港區。
規劃用地面積100平方公里,首期30平方公里。依託茂名港博賀新港區深水港資源,重點發展石化、能源、裝備、船舶、冶金、物資集散、出口加工業、糧油加工、集裝箱製造、港口機械、海洋產業及其他關聯產業,打造華南重要的臨港產業基地。探索建立符合國際規范、適合濱海新城定位的國際產業合作園區,依託博賀灣,建設臨港產業商務運營及物流會展中心,為在港區和產業園區的企業提供辦公、商務和財務、管理、研發、物流、會展及培訓和技術支持等商業活動配套設施。
信息產業區規劃用地55平方公里,首期13平方公里。以廣東省「雙轉移」為契機,主動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引入計算機、通信終端、家電等領域具有較強帶動能力的企業,大力發展加工裝配製造產業,建立電子信息製造業基地。利用茂名石化原料的優勢,提升和延伸石油化工產業鏈,加快發展電子試劑溶劑、光刻膠、印刷線路板材料、封裝材料等電子精細化工材料產業。緊跟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的趨勢,培育發展物聯網、平板顯示、半導體照明等高端新型電子信息產業。以數字內容為重點,加快建設數字媒體內容庫,搭建數字媒體內容傳播和動漫、游戲服務平台。建立面向石化、物流等優勢行業及金融、IT、政府部門等重點領域的呼叫中心,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和信息服務業,建設粵西信息產業「雙轉移」基地。
茂名濱海休閑旅遊灣包括大、小放雞島、博賀--龍頭山、浪漫海岸、虎頭山、「中國第一灘」、晏鏡嶺-歌美海等功能組團;御水古溫泉、觀珠溫泉等溫泉度假區;浮山嶺、羅坑水庫等自然區;庄山冼太廟等文化古跡。發展定位為國內知名的濱海旅遊休閑游、會議度假游、觀光商務游目的地。建設成為國家級濱海旅遊產業試驗區。

『叄』 青海「四區兩帶一線」區域協調發展格局指的是什麼

——區域特色突出,協調發展能力顯著增強。把以西寧為中心的東部地區建成引領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經濟區和促進全省協調發展的先導區;進一步提升產業發展的層次和水平,優先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資源精深加工業,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的第三產業;積極承接三江源、環青海湖等生態功能區的人口轉移;打造中高級人才培訓基地,為全省資源開發和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把柴達木地區建成全國重要的新型工業化基地、循環經濟試驗區和支撐全省跨越發展的重要增長極;進一步加大資源開發的深度和廣度,為東部地區工業發展提供能源、基礎原材料支撐。

把環青海湖地區建成全省生態旅遊和現代畜牧業發展的示範區;打造全國重要的旅遊目的地和國家級旅遊景區,促進全省旅遊業的快速發展;打造全省現代高效畜牧業生產基地,為農牧區畜牧業發展提供優質種源,為東部和柴達木地區提供優質畜產品;打造環青海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示範區,為東部地區提供生態安全保障。

把三江源地區建成全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和國家級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為全國和省內其它區域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提供經驗和模式,為高原野生動植物資源開發利用提供種質支撐;加快草原畜牧業向生態畜牧業轉變,推進全省脫貧致富進程;打造三江源—九寨溝—香格里拉高原生態旅遊精品線路,為全省開發探險、登山、科考等高端旅遊市場提供支持。

實施軸線開發戰略,把「兩帶一線」打造成全省重要的特色農牧業走廊、新型工業走廊、水電開發走廊、生態旅遊走廊和城鎮化發展帶,成為全省經濟、人口的主要集聚區。加快「兩帶一線」交通、物流、電力、通訊、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健全區域合作互動機制,加強帶線之間、上下游之間、園區之間的分工協作和產業延伸,成為全省經濟發展的主要增長帶。加快蘭新第二雙線、格爾木-庫爾勒、格爾木-敦煌鐵路及地方支線鐵路建設,充分發揮乘數效應,點軸結合,經緯交織,區域聯動,促進全省區域協調發展。

——區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綜合實力明顯增強。構建以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1區6園和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1區4園為主體,沿湟水發展帶10個縣域工業集中區為補充的工業化格局,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特色優勢產業,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逐步形成具有青海特色的現代工業體系。構建「三區十帶」農業和「三大區域」畜牧業格局,以基本農田為基礎,建設東部農業區麥類、豆類、油菜、馬鈴薯、果蔬產業帶,柴達木綠洲農業區小麥、蔬菜、沙生植物(沙棘、枸杞等)產業帶,環青海湖地區油菜、青稞產業帶。穩步發展三江源地區生態畜牧業,加快發展環青海湖地區現代畜牧業,大力發展東部農區畜牧業。構建以青藏鐵路為主軸,以西寧、格爾木為樞紐,呈放射狀、覆蓋四區的交通網、物流網、電力網、通訊信息網,提升傳統服務業,發展新型服務業。

——城鎮化快速推進,人口分布漸趨合理。構建「一軸兩群(區)」為主體的城鎮化格局,以蘭青—青藏鐵路為主軸,以軸線上的主要城鎮為支撐點,推進形成以西寧為中心的東部城鎮群,以格爾木為重心的柴達木城鎮化地區,以結古、大武等州府所在地城鎮組成的城鎮化格局,加快大通、樂都、貴德城鎮化步伐,逐步發展成為新興城市,使其成為全省人口和經濟的主要空間載體。

——公共服務產品供給能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會事業與經濟發展相適應,公共財政支出規模與公共服務覆蓋人口規模相匹配,城鄉、區域間公共服務和基本生活條件差距逐步縮小。

——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落實生態立省戰略,構建以三江源草原草甸濕地生態功能區為屏障,以青海湖草原濕地生態帶、祁連山地水源涵養生態帶為骨架的「一屏兩帶」生態安全格局,生態建設工程取得重大進展,生態補償、資源補償等政策機制基本建立。

『肆』 物流業的發展對促進地區經濟的發展具有哪些作用

物流是一個新興的產業,在我國的出現與發展也是近幾年的事。它以其巨大的潛力推動著經濟的發展,對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也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物流從其定義上講,物流是供應鏈的一部分,它是對商品、服務及相關信息在起源地到消費低之間有效率和有效益的正向和反向移動與存儲進行的計劃、執行與控制,其目的是滿足客戶要求。這一產業的出現在我國還是近幾年的事,但它以其迅猛發展而很快引起人們的關注。物流是企業營銷活動的延伸,包括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環節。在當今,企業間的競爭日趨激烈,產品成本可下調空間越來越小,運輸與倉儲費用的壓縮成為企業競爭的焦點,物流已經成了企業的「第三利潤源泉」。

在我國沿海地區,專業化物流服務需求和專業化物流企業已經出現並且不斷發展,一些地方的政府正著手研究和制定地區物流發展的規劃和有關促進政策,推動物流產業成為二十一世紀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產業部門和新的經濟增長點。據專家介紹,跨國公司和國內大批優勢企業對專業化物流服務的需求,已使沿海地區涌現了一個能夠提供多樣化服務的專業化物流企業群體。這些企業圍繞貨運代理、商業配送、多式聯運、社會化儲運服務、流通加工等物流職能和環節的專業化物流服務發展迅速,並正嘗試為生產、流通企業提供從物流方案設計到全程物流的組織與實施的物流服務。據世界銀行分析, 發達國家物流成本佔GDP的10%左右,美國低於10%,中國估計約為16.7%。 「十五」期間,如果中國物流成本佔GDP比重降到15%,每年將為全社會直接節約2400多億元物流成本,並為企業和社會帶來極為可觀的經濟效益。業內人士指出,經濟發展迅速和比較活躍的沿海地區,交通運輸、倉儲設施、信息通訊、貨物包裝與搬運等物流基礎設施和裝備發展已初具規模,擁有發展物流業必要的物質基礎。可以預見,這些地區的物流業發展將快於其他地區,特別是沿海開放城市、重要的樞紐城市和中心城市入上海、深圳、廣州等將成為區域物流市場快速發展的主要基地。

一個地區物流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地緣特色,離不開可以利用的資源和條件。因此,充分認識地緣或區位優勢,找准地方物流經濟發展方向,准確定位,明確戰略重點,採取有針對性地措施與手段,大力發展物流產業,並以此推動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加快沿海地區經濟發展,充分發揮沿海地理優勢,是沿海省份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多區域合作的迫切需要,對於促進沿海各省份經濟社會全面發展、輻射和帶動西南地區經濟增長、推動西部大開發戰略深入實施、維護國家安全和周邊地區穩定,都具有重要意義。

縱觀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的發展經驗毫不例外的證明,沿海地區大多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產業重心,對周邊及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龍頭帶動作用。航海技術的發展促進海洋運輸向遠距離、大批量、時間快、成本低的方向發展,帶動沿海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尤其是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沿海地區的這種優勢更加凸顯。 沿海的省區如廣西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其所處的北部灣沿海區域毗鄰我國經濟最發達地區粵港澳,地處華南經濟圈、西南經濟圈與東盟經濟圈的結合部,對內是西南地區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對外是促進中國與東盟全面合作的重要橋梁。

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正處於工業化初、中期階段,產業結構也相應發生了變化。以第一產業為主體,第二、三產業依次排列的落後局面已經根本改觀,第二、三產業迅速發展,在GDP中佔有的比重不斷提高。

綜上分析沿海地區的區位優勢和結構發展現狀及特點,可以知道物流作為第三產業對沿海地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沿海地區在投資、消費、進出口活動中,工商企業特別是外商獨資與中外合資企業以及家電、服裝、汽車、日化、連鎖超市、飲料、醫葯、煙草等行業將釋放出巨大的物流需求。運輸需求將進一步趨旺,客貨運輸生產有可能創歷史新高。同時,由於市場多元化和大宗物資增多,再加上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等重大工程將進一步促進東西部的物資交流,物流運作將更趨繁忙,對運輸的需求也更為巨大,將帶動運輸業務收入明顯增加。

由於前兩年的經濟危機,不少大學生都面臨嚴俊的就業壓力。就業問題不解決,沿海地區甚至國家的社會穩定始終會受到威脅。解決失業問題任重道遠,,作為我國來說,關鍵是發展第三產業,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物流業正屬於第三產業的范疇,物流業的發展必然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來從事一些基礎的勞作,這樣就可以為部分沿海地區乃至全國的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同時物流業的發展也急需高級人才。據權威機構調查,物流專業人才已成為我國12類緊缺人才之一,缺口達12餘萬,到2010年,全國需要物流高級人才20~30 萬人。這可以為我國高等教育指出方向,著重培養這方面的人才,也可以減輕大學生沉重的就業壓力。

沿海地區有著國家的政策和本身的區位優勢,物流業的發展帶動該地區新經濟的增長也成了難以避免的事實。所謂的新經濟即是涵蓋了信息經濟、網路經濟、知識經濟、後工業化的一個概念。新經濟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在中國經歷了一個轟轟烈烈發展的輝煌時期,進入本世紀以來,中國新經濟乃至全球新經濟發展趨於緩慢。而物流是新經濟的重要支撐力量,同時,現代物流的許多領域又直接是新經濟的組成部分。現代物流有兩個明顯的特徵是:物流的信息化,物流的網路化。物流信息化主要表現為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資料庫化、物流信息處理的電子化和計算機化、物流信息傳遞的標准化和實時化、物流信息存儲的數字化等。物流的網路化有兩層含義:一是物流配送系統的計算機網路,包括物流配送中心與供應商或製造商的聯系要通過計算機網路。二是組織的網路化。物流業的現代化,即信息化、網路化,需要新經濟為其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對新經濟有著巨大的需求。隨著物流業的崛起及高速發展,會對新經濟走出低谷起到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物流業對沿海經濟的影響可見一斑。我國已把現代物流業定位於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與進入21 世紀新的經濟增長點,是實現中國流通現代化的三大重點之一。這個新興產業在受到國家重視的同時,也必然促進區域經濟的蓬勃發展。

『伍』 皖北的發展定位

皖北地區是安徽經濟發展的重要板塊,是安徽省北上和西進的重要通道。2008年底,安徽省委、省政府立足於皖北的人口、資源、基礎設施、幹部情況等現狀,出台了《關於加快皖北和沿淮部分市縣發展的若干意見》,首次將皖北振興納入事關全省發展大局的層面提及。新老十條、宿州會議紀要、園區合作共建、幹部人才支持、建設皖北「四化」協調發展先行區等一系列舉措密集出台。2012年底,皖北五市一縣一區正式入圍中原經濟區。在政策的帶動及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疊加優勢開始顯現。2014年,國務院文件《國務院關於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到沿江五個城市群的發展規劃和戰略定位,其中首次明確了安徽作為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一部分,參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2016年,皖北地區淮河生態經濟帶進入十三五規劃。 皖北各市定位宿州打造煤電化產業、輕紡、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基地,加快融入淮海經濟圈,建設成為蘇魯豫皖四省交匯區域新興中心城市。蚌埠鞏固提升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地位,打造全省乃至全國重要的光伏、生物、精細化工、裝備製造基地和現代商貿物流中心,建設成為帶動皖北地區崛起重要增長極,皖北中心城市。 阜陽強化鞏固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地位,打造新興能源和煤化工產業基地、農副產品加工基地、經濟商貿物流中心和旅遊中心,建設成為帶動皖北、黃淮地區發展的重要城市,皖西北中心城市。 淮南推進合淮同城化,打造全國重要能源基地、全省重要的煤電化和礦山機械製造基地,建設成為依山傍水、生態優美的淮河流域重要現代化城市。淮北打造煤電化、礦山機械裝備製造和農副產品深加工基地,建設山水生態園林式城市。亳州打造現代中葯產業基地、農副產品加工及勞動密集型產業基地、養生文化旅遊基地,建設成為輻射皖豫交匯區域的新興中心城市。

『陸』 閱讀下面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山西省是我國重要的煤炭產地,經濟發展對煤炭依賴非常強,山西省

(1)中部地區;(1分)水資源短缺;生態環境脆弱;污染嚴重;水土流失;荒漠化;地面塌陷。(任意3點3分)
(2)緩解運輸鐵路運輸壓力;(1分)減少煤炭資源運輸途中的浪費,節約成本;(1分)減少運輸途中環境污染;(1分)延長產業鏈,有利於山西經濟發展等。(1分)
(3)對於山西:有利於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1分)促進山西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1分)給山西省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1分)
對於東部地區:有利於東部地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1分)促進東部經濟進一步發展;(1分)改善東部地區的環境質量。(1分)

『柒』 粵東的經濟規劃

進一步加快粵東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事關粵東地區人民福祉,事關全省改革發展大局,意義十分重大。
——有利於形成粵東地區發展合力。進一步加快粵東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加強統籌規劃、政策引導和資源整合,有利於形成錯位發展、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發展格局,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
——有利於促進全省區域協調發展。進一步加快粵東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發揮區位優勢、發展特色產業、提升產業層次,加快發展速度,做大經濟總量,有利於形成全省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縮小與珠三角地區的發展差距,促進全省區域協調發展,提升全省整體競爭力。
——有利於完善沿海地區經濟布局。進一步加快粵東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加強與閩西南、贛東南區域合作,積極融入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深化對台經貿合作,有利於強化閩粵贛經濟聯系,促進三地融合發展,形成東南沿海良性互動、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全省重要的經濟增長極。充分發揮現有產業基礎,積極發展特色經濟。實施重大項目帶動戰略,建設全省重要的能源石化基地和特色製造業基地,打造我省新的經濟增長極。
——全省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進一步擦亮經濟特區品牌,充分發揮粵東地區地處海峽西岸經濟區、臨近港澳台的區位優勢以及僑鄉優勢,積極參與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深化與港澳緊密合作,積極拓展對台經貿合作,加強與東盟等國際經濟區域的合作,建設成為我省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
——全省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立足海陸統籌,充分發揮粵東地區沿海港口優勢,積極布局建設粵東沿海工業經濟帶,深度開發和集約利用海洋資源,優化粵東地區產業結構和地區結構,建設全省海陸關系協調示範區域。
——宜居宜業的特色城市群。完善區域基礎設施,推進一體化發展,增強公共服務能力,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改善投資環境,美化人居環境,建設各具特色的現代海濱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努力打造文明富裕、充滿活力的宜居宜業特色城市群。 到2015年,具有粵東地區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建成、自主創新能力明顯提高、基礎設施更加完善、生態環境進一步優化、一體化發展格局基本形成、人民生活水平較大提高,基本實現「十年大發展」的目標。
——經濟實力再上新台階。經濟增長速度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到2015年,粵東地區生產總值達到5980億元,年均增長13%以上;人均生產總值達到34150元。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三大產業比例達到6∶52∶42,產業體系更加完善,產業整體競爭力大幅提升。城鄉區域發展更加協調,城鎮化水平達65%,初步實現區域、城鄉一體化發展。
——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交通建設大會戰成效明顯,消除區域內省道以上公路「斷頭路」,新增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約500公里,新增鐵路通車里程約220公里,港口貨物吞吐能力超過1.8億噸。能源供應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電源、電網、成品油管道、天然氣管網等能源基礎設施加快建設。初步建立現代化水利支撐保障體系,地級市市區防洪防潮標准達到100年一遇,縣城防洪防潮能力達到50年一遇。
——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城鄉居民收入進一步提高,年均實際增長均達到12%左右。人口數量得到控制,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0‰以內。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質進一步提高,基本普及學前三年教育。高水平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縣域內義務教育基本達到均衡發展。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0%,職業教育有較大的發展。社會保障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不斷提高,城鄉三項醫療參保率達到98%.
——生態環境持續優化。資源利用效率明顯提高,完成省下達的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下降目標,生態環境明顯好轉,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在省下達的指標內,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65%,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75%,森林覆蓋率達到52.6%.政務環境、法治環境、市場環境明顯改善。 按照主體功能區規劃的要求,合理劃分空間功能,加強空間聯系和組織,建設形成點圈一體(市區、重要城鎮及「汕潮揭」都市圈)、塊帶結合(產業園區和沿海工業經濟帶、休閑旅遊產業帶)的空間發展布局。
(一)構建點圈一體的城鎮發展格局。
以汕頭中心城區為中心,潮州、揭陽市為副中心,提升重要城鎮發展品位,打造特色品牌名鎮,推進「汕潮揭」同城化,構建「汕潮揭」都市圈,形成協調發展的粵東城鎮群。
強化汕頭市作為粵東中心城市的地位,加快建設現代化港口城市和生態型海濱城市,形成臨港工業、現代服務業和效益農業基地。建設中部珠港新城、南部濠江海濱新城、東海岸新城、沿海產業新城和西部牛田洋生態新城。汕尾市以城區和紅海灣經濟開發區為全市中心發展區,建設成為「海在城中、城在山間」的現代化濱海新城,積極參與「汕潮揭」合作,加快融入珠三角,打造粵東地區通向珠三角的橋頭堡,建設國家級海洋漁業基地、廣東重要的電力基地和電子信息產業基地。潮州市形成中心組團、潮安縣城組團、饒平縣城組團和柘林灣臨港組團四大發展組團,建設成為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歷史文化名城和現代化濱江臨海城市,重要的特色產業基地和廣東重要的臨港產業集聚區。揭陽市按照「粵東水城」的要求建設成為山海工商城市,能源石化及製造業基地、粵東航空物流基地。
加強汕頭、潮州、揭陽三市合作,加強城鄉規劃、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公共服務和環境保護等的對接,加快推進融合發展,形成一體化的「汕潮揭」都市圈。
專欄1粵東地區的中心鎮

汕頭市:外砂鎮、東里鎮、蓮下鎮、隆都鎮、谷饒鎮、關埠鎮、和平鎮、兩英鎮、隴田鎮、陳店鎮、後宅鎮。
潮州市:庵埠鎮、彩塘鎮、古巷鎮、黃岡鎮、三饒鎮、錢東鎮。
揭陽市:漁湖鎮、炮台鎮、新亨鎮、白塔鎮、棉湖鎮、五經富鎮、靖海鎮、葵潭鎮、洪陽鎮、占隴鎮、里湖鎮。
汕尾市:海城鎮、公平鎮、可塘鎮、梅隴鎮、河口鎮、河田鎮、螺溪鎮、甲子鎮、碣石鎮、南塘鎮、
深汕特別合作區:鮜門鎮、鵝埠鎮。
(二)形成塊帶結合的產業空間布局。
積極承接珠三角地區和國內外產業轉移,重點建設深圳(潮州)、深圳(汕尾)、珠海(揭陽)和汕頭市產業轉移工業園。加快建設對台經貿投資合作園區。整合提升各類開發區和重點園區,構築高水平的產業集聚平台,促進形成集聚發展的塊狀經濟區,逐步形成帶動能力強、輻射范圍廣的產業經濟帶。依託沿海港口,大力發展臨港工業和港口物流業,積極發展石化、裝備製造等先進製造業,建設沿海電力能源基地和揭陽(惠來)石化基地,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形成汕尾紅海灣開發區—揭陽大南海工業園—汕頭沿海產業新城—潮州臨港產業集聚區為主的沿海產業帶。依託自然環境和潮汕人文景觀,加強旅遊資源整合和旅遊產業開發,打造粵東文化休閑、旅遊觀光產業帶。以發展高附加值特色效益農業為主,建設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場優勢的加工型蔬果、茶葉、花卉、水稻等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借鑒台灣精細農業的經營模式,在汕頭、潮州建設粵台精細農業合作發展示範園區,在揭陽、汕尾建設高效生態農業發展示範園區。
專欄2粵東地區的產業帶
沿海工業經濟帶:范圍西起汕尾紅海灣開發區、向東經揭陽(惠來)石化基地、汕頭南部工業經濟帶,東至潮州臨港產業集聚區等粵東沿海地區。屬於國家重點開發區域——海峽西岸經濟區南翼,定位為我省重化工業基地和特色製造業基地,對台經貿合作重要區域,我省新經濟增長極。依託海岸資源和港口優勢,大力發展能源、石化、裝備製造、臨港工業和港口物流業,提升發展電子信息、玩具、陶瓷、精細化工、生物環保、紡織服裝、音像製品、海產品及農產品深加工等傳統優勢產業,走自主創新創造名牌的發展道路,積極承接珠三角及國內外產業轉移。
文化休閑旅遊產業帶:依託良好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潮汕人文景觀,加強旅遊資源整合和旅遊產業開發,發展獨具特色的潮汕文化游、海濱度假游、地質遺址游、特色工業游、綠色生態游和革命老區紅色游,打造粵東文化休閑旅遊觀光帶。
專欄5產業發展重點
工業:裝備製造、高級遊艇;精細化工、生物環保、電子信息、金剛特種玻璃、數字化超聲儀器;印刷包裝機械、食品加工機械、塑料機械和輸配電設備、醫療設備等產業。
現代服務業:現代物流、金融保險、商務會展、文化創意、信息服務、旅遊休閑、總部經濟。
精細農業: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現代漁港經濟區;特色水產養殖基地;特色畜牧養殖基地;海洋牧場;茶葉、水果、葯材、蔬菜、花卉等基地。
特色產業:玩具、食品加工製造、金銀珠寶首飾及聖誕禮品;陶瓷;婚紗晚禮服;紡織服裝;塑料工藝鞋;不銹鋼製品;水族器材產業基地;醫葯製造、傳統工藝、五金塑料、印刷包裝、音像製品。 專欄3粵東地的產業
汕頭市:鳳翔街道辦事處(玩具製造)、永祥街道辦事處(包裝印刷)、兩英鎮(紡織服裝製造)、外砂鎮(潮式毛衫製造)、谷饒鎮(針織內衣製造)、達濠街道辦事處(工藝包裝品製造)、石炮台街道辦事處(包裝機械)、新津街道辦事處(包裝印刷製造)、澄華街道辦事處(工藝毛織製造)、和平鎮(文化製品製造)、峽山街道辦事處(精細化工製造)、同益街道辦事處(食品製造)、鮀蓮街道辦事處(水產養殖)、東里鎮(五金製造)、礐石街道辦事處(建築)、陳店鎮(電子製造)、貴嶼鎮(廢舊電子信息產品拆解處理)、烏橋街道辦事處(電源控制設備製造)、岐山街道辦事處(紙塑製造)、海安街道辦事處(醫葯化工)、蓮下街道辦事處(日用化工)、河浦街道辦事處(海水養殖)、珠池街道辦事處(電力電器製造)、深澳鎮(海水養殖)、龍祥街道辦事處(日用化學產品製造)、大華街道辦事處(塑膠製品)。
潮州市:新圩鎮(水果)、城西街道辦事處(服裝)、高堂鎮(高堂菜脯)、鳳塘鎮(陶瓷)、新豐鎮(日用陶瓷)、浮濱鎮(茶葉)、三饒鎮(日用陶瓷)、汫洲鎮(海水養殖、水產加工)、金石鎮(花卉種植)、古巷鎮(衛生陶瓷)、黃岡鎮(水族機電)、鳳凰鎮(茶葉)、彩塘鎮(五金不綉鋼製品)、庵埠鎮(食品及印刷包裝)。
揭陽市:錫場鎮(食品及食品機械)、玉湖鎮(淮山、芋頭)、河婆鎮(電子琴)、棉湖鎮(電線電纜電器、印刷包裝)、仙橋街道辦事處(鞋業)、梅雲街道辦事處(五金、不銹鋼)、榕東街道辦事處(微電機產業)、炮台鎮(汽車輪胎模具)、地都鎮(石材和石材機械)、京溪園鎮(旅遊)、惠城鎮(服裝)、鳳美街道辦事處(模具工業產業) 、占隴鎮(紡織服裝)、軍埠鎮(服裝產業)、里湖鎮(茶葉產業)。
汕尾市:公平鎮(服裝)、可塘鎮(珠寶)、東海鎮(海馬養殖與加工)、東坑鎮(青梅種植與加工)、
碣石鎮(聖誕禮品)、甲子鎮(傢具配件)、梅隴鎮(首飾)。
專欄4粵東地區的各類園區
汕頭市:汕頭經濟特區保稅區、汕頭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汕頭金平工業園區、汕頭龍湖工業園區、深圳龍崗(汕頭潮南)產業轉移園、汕頭市產業轉移工業園。
潮州市:潮州經濟開發區、潮安經濟開發區、饒平潮州港經濟開發區、潮州(饒平)台商投資試驗區、深圳(潮州)產業轉移園區。
揭陽市:揭東經濟開發區、揭陽經濟開發區、揭陽榕城工業園區、揭陽(惠來)大南海國際石化綜合工業園、珠海(揭陽)產業轉移工業園、揭陽高新技術開發區。 普寧英歌山工業園區、廣東(粵東)紡織產業生態園、廣東(普寧)生物醫葯產業科技園。
汕尾市:汕尾紅海灣經濟開發區、海豐經濟開發區、汕尾星都經濟開發區、深圳(汕尾)產業轉移工業園、陸豐東海經濟開發區。
專欄5產業發展重點
工業:裝備製造、高級遊艇;精細化工、生物環保、電子信息、金剛特種玻璃、數字化超聲儀器;印刷包裝機械、食品加工機械、塑料機械和輸配電設備、醫療設備等產業。
現代服務業:現代物流、金融保險、商務會展、文化創意、信息服務、旅遊休閑、總部經濟。
精細農業: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現代漁港經濟區;特色水產養殖基地;特色畜牧養殖基地;海洋牧場;茶葉、水果、葯材、蔬菜、花卉等基地。
特色產業:玩具、食品加工製造、金銀珠寶首飾及聖誕禮品;陶瓷;婚紗晚禮服;紡織服裝;塑料工藝鞋;不銹鋼製品;水族器材產業基地;醫葯製造、傳統工藝、五金塑料、印刷包裝、音像製品。
此外,就歷史概念而言,整個廣東省都曾被稱為粵東,與之對應的是廣西省(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曾被稱為粵西,但這種解釋已被棄用。

『捌』 如何推動橋頭堡戰略在本地區、本行業中的落實

雲南省委提出「兩強一堡」戰略,5月6日國務院下發了關於支持雲南加快橋頭堡建設意見。意見中明確指出:
國家將採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雲南省推進興邊富民工程,建設繁榮穩定和諧邊疆,努力把雲南打造成我國連接東南亞和南亞國家的陸路交通樞紐、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西南地區的重要經濟增長極。
《意見》全文一萬多字,共有40餘項政策措施,包括加快建設面向西南開放重要橋頭堡的總體要求;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支撐保障能力;依託重點城市和內外通道,優化區域發展布局;加強經貿交流合作,全面提升開放水平;立足資源和區位優勢,建設外向型特色產業基地;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脫貧致富步伐,建設穩定繁榮邊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創新體制機制9方面內容。
《意見》明確了雲南省2020年發展目標:基本建成連接國內外的公路、鐵路、管道、電網和電信設施,形成交通、能源、物流、信息等通道,面向西南開放的平台和窗口作用進一步增強,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農民人均純收入顯著提高,絕對貧困問題基本解決。社會事業取得長足發展,基本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高原湖泊水質改善,江河上游水土流失面積明顯減少,石漠化得到有效控制,森林覆蓋率達到55%以上,生態安全屏障作用不斷鞏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
《意見》明確了雲南省的戰略定位:我國向西南開放的重要門戶;我國沿邊開放的試驗區和西部地區實施「走出去」戰略的先行區;西部地區重要的外向型特色優勢產業基地;我國重要的生物多樣性寶庫和西南生態安全屏障;我國民族團結進步、邊疆繁榮穩定的示範區。
《意見》指出,雲南省是我國通往東南亞和南亞的重要陸上通道,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加快把雲南省建設成為面向西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有利於構建我國通往東南亞、南亞的陸路國際大通道;有利於提升我國沿邊開放質量和水平,進一步形成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加強與周邊國家的互利合作,促進共同發展,增進睦鄰友好;有利於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加快邊遠地區脫貧致富,推動雲南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實現各族群眾共同富裕和邊疆和諧穩定。
《意見》提出雲南省加快外接東南亞、南亞,內連西南及東中部腹地的綜合交通體系、能源管網、物流通道和通信設施建設,構築陸上大通道;在對外經貿合作、對外文化交流、通關便利化等方面先行先試,深化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加強與東南亞、南亞合作;依託國際大通道,優化產業布局,把雲南打造成為我國重要的出口加工貿易基地、清潔能源基地、新興石油化工基地、優勢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生物產業基地和國際知名旅遊目的地。
《意見》要求雲南省加快滇池等高原湖泊水環境綜合治理,推進大江大河上游森林生態建設、水土保持和重點區域石漠化治理,切實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鞏固和發展民族團結、邊疆穩定的良好局面,大力推進興邊富民工程,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
具體內容你查查看,並結合自身工作梳理一下就可!哈哈,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玖』 粵西的經濟規劃

——全國重化工業基地。依託粵西沿海岸線和深水良港等資源,大力發展石化、鋼鐵、電力、造船等重化工業,積極延伸產業鏈條,構建現代重化產業體系,打造世界級重化產業集群,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化產業基地。
——全省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依託濱海城市和陸域經濟,加快建設粵西沿海港口群,深度開發和集約利用海洋資源,優化海洋產業結構和布局,積極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推進粵桂瓊海洋經濟合作圈建設,成為全省海洋經濟示範區。
——全省現代農業示範區。充分發揮獨特的農業資源優勢,積極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做特做優熱帶、南亞熱帶農業,做大做強遠洋捕撈、水產養殖和加工等海洋漁業,全力打造國家級農業產業化示範區和海洋漁業基地,建設成為全省現代農業示範區。
——全省重要的經濟增長極。依託有利的區位和資源環境條件,充分發揮後發優勢,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提升地區經濟實力和影響力,成為重要產業承接地,努力打造充滿生機活力的沿海經濟帶和特色城鎮群,形成我省新的經濟增長極。
——我省參與東盟等區域合作的重要門戶和橋頭堡。充分發揮地處我省與北部灣、大西南和東盟地區聯結點的地緣優勢,加強與環北部灣經濟區和大西南的對接和合作,打造成為大西南的出海主通道;積極參與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建設成為我省參與東盟合作的橋頭堡。 到2015年,粵西地區振興發展取得明顯成效,在2012年實現「三年大變化」的基礎上,大闊步邁向「十年大跨越」的目標,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平穩發展,成為我省經濟新的增長極。
——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經濟增長速度超過全省平均水平。到2015年,粵西地區生產總值達到6340億元,年均增長12.5%以上;人均生產總值達到39160元。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三次產業比例達到13∶47∶40,輕重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31∶69,以鋼鐵石化為龍頭的臨港重化工業形成規模。城市集聚和輻射功能明顯增強,城鎮化水平達50%以上。
——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現代化水平顯著提高,支撐經濟發展能力明顯增強。基本消除區域內省道以上公路「斷頭路」,新增高速公路通車里程230公里,新增鐵路通車里程482公里,港口貨物吞吐能力超過3億噸。能源供應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電源、電網、成品油管道、天然氣管網等能源基礎設施加快建設。初步建立現代化水利支撐保障體系,地級市市區防洪防潮標准達到100年一遇,縣城防洪防潮能力達到50年一遇。
——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進一步提高,實現與經濟發展同步,年均增長達到11%.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5‰以內。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質進一步提高,縣域內義務教育基本達到均衡發展,職業教育有較大的發展。適齡兒童入學率、初中毛入學率均達到100%,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超過87%.就業形勢保持穩定,新增城鎮就業崗位38.4萬人。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不斷提高。城鄉三項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98%。
——生態環境顯著改善。資源利用效率明顯提高,完成省下達的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下降等約束性指標。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成效顯著,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在省下達的指標內,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70%,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3平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47.2%.營商環境、政務環境和治安環境進一步改善,地區形象顯著提升。 按照主體功能區定位,以「東融西聯、南拓北優」的開發策略,科學規劃發展布局,合理開發利用國土空間,構建「三核、四軸、兩屏」的國土開發格局和「三區、四帶」的產業空間布局,形成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互協調的發展格局。
(一)總體開發策略。
「東融西聯」——充分發揮東接珠三角、西臨環北部灣經濟區的區位優勢,積極推動與環北部灣經濟區和大西南地區的對接和合作,主動融入珠三角。
「南拓北優」——依託沿海岸線港口和海洋資源等優勢,充分利用海洋空間,進一步向南拓展發展空間,打造「海上粵西」,促進陸海協調發展;優化北部地區的自然環境,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適度推進適宜開發地區的建設。
(二)國土開發格局。
統籌考慮現有開發強度和發展潛力,以三市中心城區為核心,以高速公路、鐵路等通道為區域開發主軸,以各類自然保護區為生態屏障,加快「湛茂陽」經濟圈發展,全力構建「三核、四軸、兩屏」的國土開發戰略格局。(圖:粵西三市國土開發戰略格局示意圖)
「三核」——以湛江、茂名、陽江市的中心城區為核心區,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充分發揮輻射帶動效應,引領周邊地區加快發展。湛江市發展為全國重要的沿海開放城市、現代化港口城市、生態型海灣城市、粵西地區的中心城市和環北部灣重要城市;茂名市發展為世界級石化基地、全省重要能源物流基地和特色現代農業基地;陽江市發展為全省新能源產業基地、重要產業承接地和現代濱海旅遊目的地。
「四軸」——即以「徐聞—遂溪—湛江市城區—吳川—茂南—水東灣新城—陽西—陽江城南新區—陽東」為國土開發橫軸,「東海島—廉江」、「信宜—高州—茂南」、「陽春—陽江高新區—海陵島」等為國土開發縱軸,沿高速公路、鐵路等交通要道,以縣(市)城區為核心節點,輻射帶動周邊村鎮發展,形成「一橫三縱」的國土開發格局。
「兩屏」——即以大霧嶺自然保護區、雲霧山系、雲開大山及鶴地水庫水源涵養區等為重點的北部森林生態屏障和南部海洋生態屏障,以保護自然生態和生物多樣性為重點,利用生態優勢適度發展符合生態功能的適宜產業,實現經濟與自然協調發展。
以國土開發戰略格局為依據,以各類開發區和重點產業園區為依託,「點、塊、帶」有機結合,構建「三區、四帶」產業空間布局,實現產業合理布局,推進產業協調發展。
(三)產業空間布局。
「三區」——即湛江臨港重化工業基地、茂名世界級石化產業基地和陽江能源產業基地。以湛江東海島為核心,以湛江灣、雷州灣沿岸地區的產業園區為重要的產業配套基地,加快發展鋼鐵石化產業,建設一個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國家級重化產業基地;以茂名石化工業區、博賀臨港工業區和河西工業城為載體,以水東港區、博賀新港區等為支撐,促進石化產業集聚發展,把茂名打造為世界級的石化生產基地;以陽江核電等重大能源項目為依託,以陽江港等港口建設和岸線資源為支撐,積極穩妥發展核電產業鏈及其配套設備,把陽江建設成為新能源產業基地。
「四帶」——即現代港口物流產業帶、熱帶及南亞熱帶農產品產業帶、沿海海洋水產養殖加工產業帶和濱海休閑旅遊產業帶。以湛江港為中心樞紐,以茂名港和陽江港為支線港,充分利用深水良港優勢,積極發展港口物流項目,構建現代港口物流產業帶;沿「徐聞—遂溪—電白」、「化州—高州—信宜」、「陽西—陽春—陽東」等地區,建設糧食、甘蔗、水果、蔬菜、花卉、南葯等生產基地,構建熱帶及南亞熱帶農產品產業帶;沿粵西沿海岸線,打造國家級海洋漁業基地,構建沿海海洋水產養殖加工產業帶;沿海陵島至湛江徐聞的海岸線,打造國家級濱海休閑旅遊基地,構建濱海休閑旅遊產業帶。 專欄1粵西三市重點發展地區
湛江市:(1)經國家或省批准設立的各類園區。(2)三大物流基地:以湛江港區和東海島為中心的化肥、煤炭、油品、礦石物流基地,以湛江雲廣物流區為中心的糖料物流基地,以湛江港區和新港糧油物流區為中心的糧食物流基地。(3)東海島新城及其南岸新港區。(4)遂溪、吳川、廉江、雷州和徐聞城區及近郊城鎮。
茂名市:(1)經國家或省批准設立的各類園區。(2)建設水東灣新城,打造茂名新城區。(3)逐步東拓,建設電城、博賀,打造臨港工業區;以博賀新港區為中心,建設華南油氣產品、化工產品、煤炭為主的交易、儲備、物流中心。(4)電白、高州、化州、信宜城區及近郊城鎮。(5)以高州、電白、化州、茂南為主打造世界級的荔枝、龍眼、羅非魚生產、加工基地。(6)建設化州楊梅物流園,依靠接近粵西國際機場的地域優勢發展成粵西最大的物流園,帶動化州GDP。
陽江市:(1)經國家或省批准設立的各類園區。(2)南部沿海的陽西、陽東和高新區。(3)海陵島大力發展海洋旅遊、生態旅遊休閑業。(4)陽春重點發展春城區及周邊地區,產業發展必須滿足環保要求,保證漠陽江水體不受污染。 專欄2粵西三市重點保護地區
湛江市:(1)鑒江、九洲江、南渡河、袂花江、青年運河等生態廊道。(2)三嶺山森林公園、徐聞珊瑚礁省級自然保護區、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雷州珍稀水生動物自然保護區和湖光岩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等。(3)鶴地水庫、長青水庫、白水溝水庫、龍門水庫、大水橋水庫及其水源涵養區。(4)連片分布的農田。(5)重要山體:東海島龍水嶺、雷州半島石卯嶺。
茂名市:(1)大霧嶺、雲開大山、雲霧山、浮山嶺等重要的區域綠地。(2)茂名森林公園、大霧嶺省級自然保護區等。(3)鑒江、高州水庫、共青河、羅坑水庫及其水源涵養區。(4)連片分布的農田。(5)近岸海域紅樹林濕地。
陽江市:(1)漠陽江及其沿江區域,織篢河、洋邊河、大隆洞河、西山河、潭水河、那龍河等生態廊道。(2)天露山、雲霧山等區域綠地以及陽春國家地質公園、凌霄岩風景名勝區、花灘森林公園、陽春百涌省級自然保護區、陽春鵝凰嶂省級自然保護區、海陵島風景名勝區等,陽西程村鎮大面積天然紅樹林群落。(3)北河水庫、東湖水庫、江河水庫及其水源涵養區。(4)連片分布的農田。

『拾』 能源物流基地是什麼

作為新經抄濟時代的產物,現代物流業已經成為我國第三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其發展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現代化程度和經濟實力的重要標志之一,被喻為經濟發展的加速器。能源物流基地以能源及化工產品的陸路運輸、海洋運輸、鐵路運輸、管道運輸及儲存貿易為主要業務。以高效、快捷的能源、物流集成方案和配送體系,讓客戶享受更快捷、更經濟、更安全、更高效的能源物流集成服務。

與打造全省能源物流基地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 Arrange www.ahjjxxzx.com 2010-2020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