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流域生態經濟發展環保

流域生態經濟發展環保

發布時間:2021-02-22 14:26:19

1. 急求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關於全市生態環境情況的調查報告
生態環境建設調研組
一、全市生態環境建設取得的成績

我市歷史上是個山清水秀、生態良好、風調雨順、資源豐富的地方。但是在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由於政策等因素導致生態環境建設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使全市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大量的森林植被遭到破壞,森林蓄積量和覆蓋率逐年下降,到2007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30.1%,比1980年相比下降近6%。草原遭到破壞,人們盲目擴大耕地面積,大量草原被開墾。從1986年到現在年平均開墾草原2000公頃以上,目前平原鄉鎮草原基本已經全部退化(具體數字目前正在普查中)。早年的訥謨爾河兩岸草塘因圍墾造地,使其喪失了應有的生態功能。其結果導致了水土流失嚴重、水源涵養能力下降、生態多樣性遭到破壞、物種不斷減少、自然災害時有發生。森林草原植被的破壞不但惡化了環境,而且嚴重影響了人們生產生活,制約了全市經濟可持續發展。對此,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堅持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實施「生態立市」戰略,做大做強礦泉生態和旅遊休閑特色產業經濟,著力打造「生態、休閑、養生、宜居」城市,走出了一條特色化的生態發展之路。

(一)生態保護成果顯著。

大力實施森林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工程。2002年以來共完成各類造林面積14.7065.365萬畝。其中:「三北」防護林造林0.41萬畝,退耕地造林1萬畝,宜林荒山荒地造林5萬畝,封山育(造)林面積5.5715萬畝,重點公益林培育林間空地造林面積1.46萬畝,重點公益林培育疏林補植面積0.9萬畝。

不斷加大草原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力度。2002年以來實際完成退耕還草1900畝、草原治理900畝。加強草原管理,堅決制止和打擊毀草開荒案件,累計查處毀草開荒案件120餘起,解決草原糾紛36起,累計種植牧草780畝,青貯玉米1000畝。

全面推進國土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加強地質環境治理,2008年8月投資200萬元完成了團結鄉地質災害治理項目。嚴格基本農田保護,保護區面積12.5萬公頃,佔全市耕地面積的84.37%。完成省重點小流域治理面積達1.8萬公頃,全市水土流失治理率達24.39%。2006年完成團結礦泉稻土地整理一期工程250公頃,訥謨爾河流域土地整理項目585.77公頃,全市退化土地治理率達到14.6%。2002年10月闢建山口省級自然保護區一處,總面積為994.899平方公里。

積極開展城鄉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作。一是圍繞建設「礦泉旅遊文化名城」發展戰略目標,不斷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改善城市環境質量。2005年至2008年四年累計投資3897.98萬元,共完成市政工程64項。其中硬化道路15條,總面積62497平方米;栽植行道樹1325株,綠化防護林5200餘株;改造自來水干線4條2210米,排水管線12條8058延長米;新增和改造人行道13段,面積84194平方米,瀝青罩面道路5條88326平方米;新增和改造路燈394桿;翻新公廁32座,新建水沖式公廁2座,維修公廁44座;新建3處休閑健身廣場,總面積為31838平方米;完成道口硬化、盆栽花卉等項目。2005-2008年,新開工建設項目45項,40.07萬平方米。其中,住宅24.15萬平方米,占整個建設面積的60.27%。自2005年開始實施集中供熱工程,用3年時間完成了5台20噸鍋爐的熱源廠、5萬延長米的供熱管網和9個換熱站的建設。截止目前,市區集中供熱面積已達100萬平方米,樓房供熱普及率97%。污水處理廠工程項目2006年10月被國家環保總局、發改委、建設部以環發{2006}149號列為國家「十一.五」松花江流域污染防治規劃,至2007年完成了可研、初設、環評、一期等相關批復手續。2008年全面啟動了污水處理廠建廠工作,廠區佔地19500平方米,工藝採用德國cwsbr先進工藝,出水將達到國家規定的一級a標准,日處理能力1萬噸。目前規劃、用地、征地補償、建設項目主體確立等相關手續齊備,進廠道路、輸電線路已經完成施工,施工圖紙委託省規劃設計院設計,設計已基本完成,工程已於今年10月13日正式開工建設,計劃於2009年10月竣工投入使用,屆時我市城市生活污水將得到有效處理並達標排放。二是圍繞以增產增收,提高農業生產力為突破口,積極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改善村民生活質量。加強農業基礎建設,全面提高農業抗災能力,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2003年以來,累計完成總工程量29.8萬立方米,完成投資729.05萬元。先後建成灌澇區配套建築物50座,維修渠首攔河壩1座,維修病險水庫5座,改擴建塘壩3座,新打人畜人水井34眼,新購噴灌設備12套,完成渠道防滲500m, 本文章共2頁,當前在第2頁 上一頁 [1] [2] 維修各級灌溉渠道15000m,新增旱田節水灌溉面積2379畝,改善灌溉面積1萬畝,挖排水干、支、斗溝37條、截流溝1條共計39.5公里,清淤河道900米,新增澇區治理面積8790畝,改善農田排澇面積6000畝,新建護岸工程3處。認真落實全國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會議精神,完成了龍鎮發展村生活污水處理示範工程項目和雙泉鄉龍豐村畜禽養殖糞便

無害化處理工程項目的申報工作。改善農村能源結構,積極推廣農村沼氣清潔能源的使用。現已建成全市 「一池三改(沼氣池、改廁、改圈、改廚)」國債農村沼氣項目515戶,重點建設范圍涉及到全市6個鄉6個村,實現了集養殖業、特、綠色農業,農戶照明、取暖、做飯為一體的綜合開發利用。農村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有效改善。

(二)生態經濟不斷發展。

以發展特色、綠色農業產業為重點,實現由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向現代生態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堅持特色綠色農業發展方向,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和標准化作業水平,合理調整種植業結構,建設科技示範園區17處、15萬畝,引導農民重點發展「雙高」大豆、優質麥、礦泉稻、雜豆、柞蠶、礦泉魚等優勢作物,建立「雙高」大豆、優質專用小麥、馬鈴薯、礦泉稻四大糧食生產基地。「雙高」大豆發展到60萬畝,優質專用小麥發展到10萬畝,馬鈴薯發展到13萬畝,礦泉稻達到6萬畝,水稻大棚達到11個,雜豆10萬畝、柞蠶600把、礦泉魚2500畝,綠特色食品種植面積85萬畝,農作物品種優質率達到95%。同時開展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的認證申報工作,礦泉稻獲得綠色標志,山口湖漁通過了省有機食品檢測中心的檢測,成為中國有機食品。

以培育優良、優質畜禽養殖產業為重點,實現由以農業生產為主導向畜牧業生產「半壁江山」的轉變。以新農村建設為主線,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繼續堅持以「兩牛一羊」和特種養殖為重點,調整畜牧產業結構,優化區域布局,壯大龍頭企業和基地飼養規模。加快畜牧業規模化、集約化、標准化和產業化發展步伐。截至今年9月份存欄奶牛、肉牛、肉羊、生豬、家禽分別為7238頭、35225頭、151940隻、34544頭、60.11萬只,同比增長25.8%、33.9%、9.2%、17%、60.4%。打造龍頭企業及基地建設,已建立朝陽蒙陽冷凍廠、龍鎮旺仔冷凍廠等6個肉羊屠宰廠,8個榨乳站點,和平鎮大鵝屠宰廠1個。初步形成了5個養殖基地,建成了4個奶牛養殖專業村、3個養殖小區,截至今年6月份發展各類養殖專業戶1229個,全市畜牧產業化發展格局雛形顯現,逐步向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畜牧發展模式轉變。

以特有的自然資源景觀和突出的人文社會環境為重點,實現生態旅遊經濟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異軍突起。圍繞「礦泉旅遊興市」發展戰略,依託特有的旅遊資源優勢,有效整合旅遊資源,使旅遊產業成為我市經濟增長的重要產業。境內除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五大連池風景區外,山口湖風景區是旅遊觀光、休閑度假的理想之地,也是國家aaa級旅遊區、國家級水利風景區、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自然保護區;沾河國家森林公園是我國最大的森林濕地,「神州第一漂」聞名遐邇,現已被列為國家級濕地保護項目。旅遊配套產業長足發展,現有三星級飯店1個,二星級飯店2個,總投資達6億元的五大連池宏福溫都水鄉國際旅遊中心正在建設,屆時將使旅遊接待能力和服務水平得到大幅提升。2007年實現旅遊業收入10562萬元,佔gdp比重的3.9%。

(三)生態市建設扎實推進。

2003年啟動生態市建設以來,先後召開政府常務會議5次,市長辦公會議11次,認真研究解決生態市建設與環境保護重點工作。

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健全了黨政主要領導親自抓、負總責制度,先後三次調整了我市生態市建設領導小組成員。由市編委批准成立了生態市建設辦公室,設在環保局並由專人負責。建立了聯絡員隊伍,健全了28個部門46個聯絡員個人檔案。

科學合理規劃。2003年參照《黑龍江省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編制完成了《五大連池市生態市建設規劃(草案)》,同年10月該規劃通過了市人大常委會審議並批准實施,2004年對該規劃進行了二次修編,同年4月份修編後的《規劃》順利地通過了省專家組的評審,使我市的生態市建設規劃日趨完善、更加科學縝密。成為我市今後一個時期生態市建設的綱領性文件。

年度重點工作有效推進。2006、2007兩年,由我市「政府搭台、企業唱戲」,圓滿完成「中國環境友好型社會成果展覽會」一、二屆的我市參展任務,一方面有效地推介了參展企業的產品,另一方面宣傳了我市特有的自然資源和城市風貌。深入開展生態示範試點創建活動,農村環境「臟、亂、差」的問題逐漸消除。2005年11月我市被正式命名為省級生態示範區。2007年10月雙泉鄉被正式命名為省級環境優美鄉鎮。今年龍鎮、龍鎮發展村、雙泉鄉龍豐村三個試點已完成申報工作,年底有望獲得省環保廳的驗收與命名。

二、全市生態環境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我市的生態環境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生態環境逐漸得到恢復,生態對經濟持續發展和改善人居環境的促進作用開始顯現,但總體看還處於起步階段,尚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

(一)全民生態保護意識淡薄。

一部分人為了眼前的利益,違法破壞生態植被開荒、興建魚池等現象仍然存在。化肥過度使用,有機肥施用量逐年減少,造成土壤養分單一,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長受限。農葯殘留危害,致使土壤葯害嚴重。

(二)生態治理資金投入明顯不足。

目前國家的地方生態建設與治理項目資金,主要是投向典型生態示範試點地區,多數採取以獎代補形式進行資金補助,其他地區享受資金支持補助甚少。由於受資金困擾,一些大型農業水利建設、小流域綜合治理、城市垃圾處理項目、農村能源建設和綠色產品生產開發進展比較緩慢,有的不能開展。

(三)生態環境保護相關部門聯合執法工作機制尚未形成。

個別部門行政許可把關不嚴,不遵守環保前置審批條件,擅自對資源開發項目和城鄉建設項目審批,同時又沒有履行對其他部門的通告義務,一旦發生環境權益糾紛,相互推諉,刻意減輕承擔的責任,社會影響與群眾反映強烈。部門間聯合執法相互配合不到位,執法不嚴、工作不力、效果不佳等問題不同程度地存在。

三、全市生態環境建設下步工作思路與措施的建議

總體思路:以十七大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市委六屆六次全委(擴大)會議和市七屆四次人代會精神,牢固樹立生態優先、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保護青山綠水就是發展的理念,繼續加大生態市建設力度,加強城鄉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抓好全市污染減排工作,確保完成目標考核任務;建立多渠道投資體系,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加強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強化生態環境監管,積極打造「生態、休閑、養生、宜居」城市,實現經濟與社會、人口與自然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協調發展。

(一)實施生態立市戰略,實現生態市建設有效推進。

按照《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和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發展節約型農業、循環農業、生態農業。使我市農村真正步入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道路。抓住國家著力建設大小興安嶺功能區有利契機,繼續推進林業重點工程建設,完善政策、鞏固退耕還林成果,開展植樹造林,提高森林覆蓋率。實施草原建設和保護工程,保持草原現有水平,推進退牧還草,發展灌溉草場,恢復草原生態植被,逐步解決草原畜禽超載放牧的問題。加強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合理推進山口電廠開閘放流,實現下游水生生物資源增殖養護和農業灌溉用水永續利用,使水源下游水生生物物種及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恢復和保護。圍繞礦泉水、蘇打水項目系列合理開發利用,嚴把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審批關,進一步強化對雙泉水源地和農村水源地的監督管理。推進訥謨爾河流域團結、建設區域水土流失綜合防治,加大土壤侵蝕、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加快山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批建進程,積極開展訥謨爾河流域省級自然保護區闢建工作,打造訥謨爾河流域生態長廊。加大山口庫區濕地及其動植物多樣性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力度,保護珍稀物種和物種資源,防範外來動植物疫病和有害物種入侵。開展國家級生態示範區試點的晉級工作,積極謀劃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依託比較優勢資源,開創我市特色生態礦泉旅遊經濟之路。重點發展高層建築,節約城市用地,塑造現代化城市形象。加快園林式公園、沿街花草植被建設步伐。合理規劃,建設訥謨爾河橋北生態休閑城,吸引外來人口落戶我市,促進消費增長,努力創建「生態、休閑、養生、宜居」 的綠色之都、魅力之城。

(二)大力推進污染減排,實現主要污染物達標排放。

加強重點工業企業、生活污染和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鑫源熱力公司要新上先進脫硫設備,減少二氧化硫排放,實現總量削減。多方籌集資金爭取城市垃圾處理場項目建設,繼續加大棚戶區改造工作力度,實現並入城區集中供熱管線。大力發展生態產業,繼續加大生態農業,特別是礦泉系列農作物的開發,積極開展綠色、有機、無公害食品的認證管理工作,引導和鼓勵相關企業開發認證綠色食品,不斷打造企業和產品品牌。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生態工業園區建設,壯大工業經濟,全面推進清潔生產審核制度與管理。加大生態旅遊產業景區、景點及基礎配套設施開發建設,以「太平——和平——建設」、「新發——雙泉——龍鎮」兩條主線,闢建生態農業觀光園,打造生態農業綠色走廊,吸引觀光遊客到我市休閑旅遊,提高對外知名度。加快林業特產經濟發展,實現自然資源的有效開發,提高山產品深加工的附加值。促進畜牧業規模化,實現農民「環境權益、經濟增長」雙贏。

(三)暢通資金投入渠道,實現生態環境建設投入多元化。

要積極爭取國家和上級扶持,抓住國家和省加大對生態治理專項補助資金投入的契機,做好上下對接,加強生態和環保項目的篩選、申報及立項工作,多渠道籌集森林、草原、水土保持等生態效益補償資金。制定地方優惠政策,廣泛吸納民間資本和域外投資參與生態環境建設。

(四)堅持依靠科技進步,實現生態環境建設科學化。

在造林綠化上,要按照適地適樹原則,以林種、樹種結構調整為主線,以低產林改造為突破口,全面提高造林質量,積極推廣應用造林新技術,提高造林成活率;在農村能源建設上,要注重推廣「四位一體(沼氣池、畜禽舍、廁所、日光溫室)」生態模式;積極推廣秸稈氣化、風能發電等新能源技術;在小流域綜合治理上,實行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切實加快綠色食品開發、環境污染防治與保護步伐,努力提高生態環境建設總體水平。

(五)切實強化監督檢查,實現生態環境建設考核目標化。

建立健全生態環境建設各部門協調工作機制,對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採取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以推進。加強重點工程監管,對新建和改擴建項目嚴格環境影響評價審批程序,對嚴重污染環境的企業或項目堅決不批。把生態環境建設作為包鄉(鎮)、村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把生態環境建設工作成績的好壞作為評價幹部的一項重要指標。繼續堅持鄉鎮黨政領導幹部環保目標和生態目標量化考核機制。

2. 經濟發展和環境生態關系

正確認識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關系:

一、發展經濟必須保護環境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   

我們生活的環境,我們的子孫後代也要在這里生活。我們發展經濟破壞了環境,有些破壞是無法彌補的。我國是具有悠久歷史和文明的大國,在發展經濟過程中更應該重視環境保護,為子孫後代留下美好的生活空間,不能犧牲後代人的生存環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二、發展經濟必須保護環境是自然規律的要求。 

經濟發展過程中,如果自然環境受到了嚴重損害,那麼我們將受到自然的嚴厲懲罰。世界各地因為環境破壞而受到重大損失的例子很多,洛杉磯光污染事件,倫敦煙霧事件,我國北方沙塵暴肆掠,尼羅河洪水泛濫等。

自然規律是無情的,誰侵犯了它誰將受到它的報復。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發展經濟過程中保護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三、解決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矛盾的根本出路在於科學的發展。 

我們講的發展,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也就是要科學發展。我們不能為了發展而發展,不能為了發展而自毀家園。發展,歸根結底是以人為本,如果經濟的增長,換來的是人的生活空間被逼迫得越來越污濁狹小,這樣的發展是害人。

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破壞環境也就是遏制發展。科學的發展則可為環境的改善和美化創造條件,使之更加適宜於人的需要。當前的關鍵是,如何在二者之間找到平衡點。這就要根據各地的地理和環境特色,發展與之相適宜的產業。

(2)流域生態經濟發展環保擴展閱讀:

把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起來,在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之間找個一個最恰當的平衡點。

一、全面樹立落實科學發展觀,建立健全環境友好的決策和制度體系。       

堅持以人為本,從維護群眾的環境權益,改善環境質量出發,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制定有關法律法規和發展戰略、規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要研究綜合環境與發展的國民經濟核算方法,將發展過程中的資源消耗、環境損失和環境效益納入經濟發展的評價體系;

推行領導幹部任期環境保護政績考核,克服單純追求GDP的傾向。做到發展經濟時,生態環境也得到保護,符合環境友好型的要求。 

二、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發展循環經濟,就是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轉變不可持續的生產和消費方式。

建設以節水、節地、節能、節材、節約其他資源和保護環境為主要內容的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按照「減量化、再使用、資源化」的原則,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保護環境為核心,努力實現產業生態化;

積極推行清潔生產,以生態化改造工業園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積極利用經濟手段、運用市場機制,鼓勵各行各業節約資源、降低污染排放;繼續推廣各類循環經濟試點示範。安陽市應該加快產業升級,利用自身的優勢,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做到可持續發展。

3.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目的和意義急急急

以下資料給你小參考下~
一、充分認識做好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意義
(一)環境保護工作取得積極進展。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環境保護,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各地區、各部門不斷加大環境保護工作力度,在國民經濟快速增長、人民群眾消費水平顯著提高的情況下,全國環境質量基本穩定,部分城市和地區環境質量有所改善,多數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得到控制,工業產品的污染排放強度下降,重點流域、區域環境治理不斷推進,生態保護和治理得到加強,核與輻射監管體系進一步完善,全社會的環境意識和人民群眾的參與度明顯提高,我國認真履行國際環境公約,樹立了良好的國際形象。
(二)環境形勢依然十分嚴峻。我國環境保護雖然取得了積極進展,但環境形勢嚴峻的狀況仍然沒有改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過環境承載能力,流經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許多城市空氣污染嚴重,酸雨污染加重,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危害開始顯現,土壤污染面積擴大,近岸海域污染加劇,核與輻射環境安全存在隱患。生態破壞嚴重,水土流失量大面廣,石漠化、草原退化加劇,生物多樣性減少,生態系統功能退化。發達國家上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近20多年來集中出現,呈現結構型、復合型、壓縮型的特點。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危害群眾健康,影響社會穩定和環境安全。未來15年我國人口將繼續增加,經濟總量將再翻兩番,資源、能源消耗持續增長,環境保護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
(三)環境保護的法規、制度、工作與任務要求不相適應。目前一些地方重GDP增長、輕環境保護。環境保護法制不夠健全,環境立法未能完全適應形勢需要,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現象較為突出。環境保護機制不完善,投入不足,歷史欠賬多,污染治理進程緩慢,市場化程度偏低。環境管理體制未完全理順,環境管理效率有待提高。監管能力薄弱,國家環境監測、信息、科技、宣教和綜合評估能力不足,部分領導幹部環境保護意識和公眾參與水平有待增強。
(四)把環境保護擺上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加強環境保護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是堅持執政為民、提高執政能力的實際行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有力保障。加強環境保護,有利於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實現更快更好地發展;有利於帶動環保和相關產業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增加就業;有利於提高全社會的環境意識和道德素質,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有利於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和延長人均壽命;有利於維護中華民族的長遠利益,為子孫後代留下良好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因此,必須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環境保護工作,痛下決心解決環境問題。
二、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環境保護工作
(五)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按照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堅持環境保護基本國策,在發展中解決環境問題。積極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切實改變「先污染後治理、邊治理邊破壞」的狀況,依靠科技進步,發展循環經濟,倡導生態文明,強化環境法治,完善監管體制,建立長效機制,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努力讓人民群眾喝上干凈的水、呼吸清潔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生活。
(六)基本原則。
———協調發展,互惠共贏。正確處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關系,在發展中落實保護,在保護中促進發展,堅持節約發展、安全發展、清潔發展,實現可持續的科學發展。
———強化法治,綜合治理。堅持依法行政,不斷完善環境法律法規,嚴格環境執法;堅持環境保護與發展綜合決策,科學規劃,突出預防為主的方針,從源頭防治污染和生態破壞,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決環境問題。
———不欠新賬,多還舊賬。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所有新建、擴建和改建項目必須符合環保要求,做到增產不增污,努力實現增產減污;積極解決歷史遺留的環境問題。
———依靠科技,創新機制。大力發展環境科學技術,以技術創新促進環境問題的解決;建立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投入機制和部分污染治理設施市場化運營機制,完善環保制度,健全統一、協調、高效的環境監管體制。
———分類指導,突出重點。因地制宜,分區規劃,統籌城鄉發展,分階段解決制約經濟發展和群眾反映強烈的環境問題,改善重點流域、區域、海域、城市的環境質量。
(七)環境目標。到2010年,重點地區和城市的環境質量得到改善,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基本遏制。主要污染物的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重點行業污染物排放強度明顯下降,重點城市空氣質量、城市集中飲用水水源和農村飲水水質、全國地表水水質和近岸海域海水水質有所好轉,草原退化趨勢有所控制,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態修復面積有所增加,礦山環境明顯改善,地下水超采及污染趨勢減緩,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自然保護區等的生態功能基本穩定,村鎮環境質量有所改善,確保核與輻射環境安全。
到2020年,環境質量和生態狀況明顯改善。
三、經濟社會發展必須與環境保護相協調
(八)促進地區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各地區要根據資源稟賦、環境容量、生態狀況、人口數量以及國家發展規劃和產業政策,明確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將區域經濟規劃和環境保護目標有機結合起來。在環境容量有限、自然資源供給不足而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實行優化開發,堅持環境優先,大力發展高新技術,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產業和產品的升級換代,同時率先完成排污總量削減任務,做到增產減污。在環境仍有一定容量、資源較為豐富、發展潛力較大的地區實行重點開發,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科學合理利用環境承載能力,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同時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做到增產不增污。在生態環境脆弱的地區和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實行限制開發,在堅持保護優先的前提下,合理選擇發展方向,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確保生態功能的恢復與保育,逐步恢復生態平衡。在自然保護區和具有特殊保護價值的地區實行禁止開發,依法實施保護,嚴禁不符合規定的任何開發活動。要認真做好生態功能區劃工作,確定不同地區的主導功能,形成各具特色的發展格局。必須依照國家規定對各類開發建設規劃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對環境有重大影響的決策,應當進行環境影響論證。
(九)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各地區、各部門要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編制各項發展規劃的重要指導原則,制訂和實施循環經濟推進計劃,加快制定促進發展循環經濟的政策、相關標准和評價體系,加強技術開發和創新體系建設。要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根據生態環境的要求,進行產品和工業區的設計與改造,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在生產環節,要嚴格排放強度准入,鼓勵節能降耗,實行清潔生產並依法強制審核;在廢物產生環節,要強化污染預防和全過程式控制制,實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合理延長產業鏈,強化對各類廢物的循環利用;在消費環節,要大力倡導環境友好的消費方式,實行環境標識、環境認證和政府綠色采購制度,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大力推行建築節能,發展綠色建築。推進污水再生利用和垃圾處理與資源化回收,建設節水型城市。推動生態省(市、縣)、環境保護模範城市、環境友好企業和綠色社區、綠色學校等創建活動。
(十)積極發展環保產業。要加快環保產業的國產化、標准化、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強政策扶持和市場監管,按照市場經濟規律,打破地方和行業保護,促進公平競爭,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環保產業的發展。重點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要環保技術裝備和基礎裝備,在立足自主研發的基礎上,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努力掌握環保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大力提高環保裝備製造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推進重大環保技術裝備的自主製造。培育一批擁有著名品牌、核心技術能力強、市場佔有率高、能夠提供較多就業機會的優勢環保企業。加快發展環保服務業,推進環境咨詢市場化,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的作用。
四、切實解決突出的環境問題
(十一)以飲水安全和重點流域治理為重點,加強水污染防治。要科學劃定和調整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切實加強飲用水水源保護,建設好城市備用水源,解決好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堅決取締水源保護區內的直接排污口,嚴防養殖業污染水源,禁止有毒有害物質進入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強化水污染事故的預防和應急處理,確保群眾飲水安全。把淮河、海河、遼河、松花江、三峽水庫庫區及上游,黃河小浪底水庫庫區及上游,南水北調水源地及沿線,太湖、滇池、巢湖作為流域水污染治理的重點。把渤海等重點海域和河口地區作為海洋環保工作重點。嚴禁直接向江河湖海排放超標的工業污水。
(十二)以強化污染防治為重點,加強城市環境保護。要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到2010年,全國設市城市污水處理率不低於7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不低於60%;著力解決顆粒物、雜訊和餐飲業污染,鼓勵發展節能環保型汽車。對污染企業搬遷後的原址進行土壤風險評估和修復。城市建設應注重自然和生態條件,盡可能保留天然林草、河湖水系、灘塗濕地、自然地貌及野生動物等自然遺產,努力維護城市生態平衡。
(十三)以降低二氧化硫排放總量為重點,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加快原煤洗選步伐,降低商品煤含硫量。加強燃煤電廠二氧化硫治理,新(擴)建燃煤電廠除燃用特低硫煤的坑口電廠外,必須同步建設脫硫設施或者採取其他降低二氧化硫排放量的措施。在大中城市及其近郊,嚴格控制新(擴)建除熱電聯產外的燃煤電廠,禁止新(擴)建鋼鐵、冶煉等高耗能企業。2004年年底前投運的二氧化硫排放超標的燃煤電廠,應在2010年底前安裝脫硫設施;要根據環境狀況,確定不同區域的脫硫目標,制訂並實施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規劃。對投產20年以上或裝機容量10萬千瓦以下的電廠,限期改造或者關停。制訂燃煤電廠氮氧化物治理規劃,開展試點示範。加大煙塵、粉塵治理力度。採取節能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地熱、生物質能等新能源,積極發展核電,有序開發水能,提高清潔能源比重,減少大氣污染物排放。
(十四)以防治土壤污染為重點,加強農村環境保護。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施農村小康環保行動計劃。開展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和超標耕地綜合治理,污染嚴重且難以修復的耕地應依法調整;合理使用農葯、化肥,防治農用薄膜對耕地的污染;積極發展節水農業與生態農業,加大規模化養殖業污染治理力度。推進農村改水、改廁工作,搞好作物秸稈等資源化利用,積極發展農村沼氣,妥善處理生活垃圾和污水,解決農村環境「臟、亂、差」問題,創建環境優美鄉鎮、文明生態村。發展縣域經濟要選擇適合本地區資源優勢和環境容量的特色產業,防止污染向農村轉移。
(十五)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為重點,強化生態保護。堅持生態保護與治理並重,重點控制不合理的資源開發活動。優先保護天然植被,堅持因地制宜,重視自然恢復;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天然草原植被恢復、退耕還林、退牧還草、退田還湖、防沙治沙、水土保持和防治石漠化等生態治理工程;嚴格控制土地退化和草原沙化。經濟社會發展要與水資源條件相適應,統籌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建設節水型社會;發展適應抗災要求的避災經濟;水資源開發利用活動,要充分考慮生態用水。加強生態功能保護區和自然保護區的建設與管理。加強礦產資源和旅遊開發的環境監管。做好紅樹林、濱海濕地、珊瑚礁、海島等海洋、海岸帶典型生態系統的保護工作。
(十六)以核設施和放射源監管為重點,確保核與輻射環境安全。全面加強核安全與輻射環境管理,國家對核設施的環境保護實行統一監管。核電發展的規劃和建設要充分考慮核安全、環境安全和廢物處理處置等問題;加強在建和在役核設施的安全監管,加快核設施退役和放射性廢物處理處置步伐;加強電磁輻射和伴生放射性礦產資源開發的環境監督管理;健全放射源安全監管體系。
(十七)以實施國家環保工程為重點,推動解決當前突出的環境問題。國家環保重點工程是解決環境問題的重要舉措,從「十一五」開始,要將國家重點環保工程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及有關專項規劃,認真組織落實。國家重點環保工程包括:危險廢物處置工程、城市污水處理工程、垃圾無害化處理工程、燃煤電廠脫硫工程、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和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農村小康環保行動工程、核與輻射環境安全工程、環境管理能力建設工程。
五、建立和完善環境保護的長效機制
(十八)健全環境法規和標准體系。要抓緊擬訂有關土壤污染、化學物質污染、生態保護、遺傳資源、生物安全、臭氧層保護、核安全、循環經濟、環境損害賠償和環境監測等方面的法律法規草案,配合做好《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的修改工作。通過認真評估環境立法和各地執法情況,完善環境法律法規,作出加大對違法行為處罰的規定,重點解決「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問題。完善環境技術規范和標准體系,科學確定環境基準,努力使環境標准與環保目標相銜接。
(十九)嚴格執行環境法律法規。要強化依法行政意識,加大環境執法力度,對不執行環境影響評價、違反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施「三同時」制度(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不正常運轉治理設施、超標排污、不遵守排污許可證規定、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在自然保護區內違法開發建設和開展旅遊或者違規采礦造成生態破壞等違法行為,予以重點查處。加大對各類工業開發區的環境監管力度,對達不到環境質量要求的,要限期整改。加強部門協調,完善聯合執法機制。規范環境執法行為,實行執法責任追究制,加強對環境執法活動的行政監察。完善對污染受害者的法律援助機制,研究建立環境民事和行政公訴制度。
(二十)完善環境管理體制。按照區域生態系統管理方式,逐步理順部門職責分工,增強環境監管的協調性、整體性。建立健全國家監察、地方監管、單位負責的環境監管體制。國家加強對地方環保工作的指導、支持和監督,健全區域環境督查派出機構,協調跨省域環境保護,督促檢查突出的環境問題。地方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環境質量負責,監督下一級人民政府的環保工作和重點單位的環境行為,並建立相應的環保監管機制。法人和其他組織負責解決所轄范圍有關的環境問題。建立企業環境監督員制度,實行職業資格管理。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加強環保機構建設,落實職能、編制和經費。進一步總結和探索設區城市環保派出機構監管模式,完善地方環境管理體制。各級環保部門要嚴格執行各項環境監管制度,責令嚴重污染單位限期治理和停產整治,負責召集有關部門專家和代表提出開發建設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審查意見。完善環境犯罪案件的移送程序,配合司法機關辦理各類環境案件。
(二十一)加強環境監管制度。要實施污染物總量控制制度,將總量控制指標逐級分解到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並落實到排污單位。推行排污許可證制度,禁止無證或超總量排污。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對超過污染物總量控制指標、生態破壞嚴重或者尚未完成生態恢復任務的地區,暫停審批新增污染物排放總量和對生態有較大影響的建設項目;建設項目未履行環評審批程序即擅自開工建設或者擅自投產的,責令其停建或者停產,補辦環評手續,並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對生態治理工程實行充分論證和後評估。要結合經濟結構調整,完善強制淘汰制度,根據國家產業政策,及時制訂和調整強制淘汰污染嚴重的企業和落後的生產能力、工藝、設備與產品目錄。強化限期治理制度,對不能穩定達標或超總量的排污單位實行限期治理,治理期間應予限產、限排,並不得建設增加污染物排放總量的項目;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務的,責令其停產整治。完善環境監察制度,強化現場執法檢查。嚴格執行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按照有關規定全面負責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工作,環保總局及國務院相關部門根據情況給予協調支援。建立跨省界河流斷面水質考核制度,省級人民政府應當確保出境水質達到考核目標。國家加強跨省界環境執法及污染糾紛的協調,上游省份排污對下游省份造成污染事故的,上游省級人民政府應當承擔賠付補償責任,並依法追究相關單位和人員的責任。賠付補償的具體辦法由環保總局會同有關部門擬定。
(二十二)完善環境保護投入機制。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各級人民政府的重要職責,各級人民政府要將環保投入列入本級財政支出的重點內容並逐年增加。要加大對污染防治、生態保護、環保試點示範和環保監管能力建設的資金投入。當前,地方政府投入重點解決污水管網和生活垃圾收運設施的配套和完善,國家繼續安排投資予以支持。各級人民政府要嚴格執行國家定員定額標准,確保環保行政管理、監察、監測、信息、宣教等行政和事業經費支出,切實解決「收支兩條線」問題。要引導社會資金參與城鄉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和有關工作的投入,完善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環保投融資機制。
(二十三)推行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經濟政策。建立健全有利於環境保護的價格、稅收、信貸、貿易、土地和政府采購等政策體系。政府定價要充分考慮資源的稀缺性和環境成本,對市場調節的價格也要進行有利於環保的指導和監管。對可再生能源發電廠和垃圾焚燒發電廠實行有利於發展的電價政策,對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的上網電量實行全額收購政策。對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環保標準的企業,不得審批用地,並停止信貸,不予辦理工商登記或者依法取締。對通過境內非營利社會團體、國家機關向環保事業的捐贈依法給予稅收優惠。要完善生態補償政策,盡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中央和地方財政轉移支付應考慮生態補償因素,國家和地方可分別開展生態補償試點。建立遺傳資源惠益共享機制。
(二十四)運用市場機制推進污染治理。全面實施城市污水、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收費標准要達到保本微利水平,凡收費不到位的地方,當地財政要對運營成本給予補助。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污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運營。推動城市污水和垃圾處理單位加快轉制改企,採用公開招標方式,擇優選擇投資主體和經營單位,實行特許經營,並強化監管。對污染處理設施建設運營的用地、用電、設備折舊等實行扶持政策,並給予稅收優惠。生產者要依法負責或委託他人回收和處置廢棄產品,並承擔費用。推行污染治理工程的設計、施工和運營一體化模式,鼓勵排污單位委託專業化公司承擔污染治理或設施運營。有條件的地區和單位可實行二氧化硫等排污權交易。
(二十五)推動環境科技進步。強化環保科技基礎平台建設,將重大環保科研項目優先列入國家科技計劃。開展環保戰略、標准、環境與健康等研究,鼓勵對水體、大氣、土壤、雜訊、固體廢物、農業面源等污染防治,以及生態保護、資源循環利用、飲水安全、核安全等領域的研究,組織對污水深度處理、燃煤電廠脫硫脫硝、潔凈煤、汽車尾氣凈化等重點難點技術的攻關,加快高新技術在環保領域的應用。積極開展技術示範和成果推廣,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二十六)加強環保隊伍和能力建設。健全環境監察、監測和應急體系。規范環保人員管理,強化培訓,提高素質,建設一支思想好、作風正、懂業務、會管理的環保隊伍。各級人民政府要選派政治覺悟高、業務素質強的領導幹部充實環保部門。下級環保部門負責人的任免,應當事先徵求上級環保部門的意見。按照政府機構改革與事業單位改革的總體思路和有關要求,研究解決環境執法人員納入公務員序列問題。要完善環境監測網路,建設「金環工程」,實現「數字環保」,加快環境與核安全信息系統建設,實行信息資源共享機制。建立環境事故應急監控和重大環境突發事件預警體系。
(二十七)健全社會監督機制。實行環境質量公告制度,定期公布各省(區、市)有關環境保護指標,發布城市空氣質量、城市雜訊、飲用水水源水質、流域水質、近岸海域水質和生態狀況評價等環境信息,及時發布污染事故信息,為公眾參與創造條件。公布環境質量不達標的城市,並實行投資環境風險預警機制。發揮社會團體的作用,鼓勵檢舉和揭發各種環境違法行為,推動環境公益訴訟。企業要公開環境信息。對涉及公眾環境權益的發展規劃和建設項目,通過聽證會、論證會或社會公示等形式,聽取公眾意見,強化社會監督。
(二十八)擴大國際環境合作與交流。要積極引進國外資金、先進環保技術與管理經驗,提高我國環保的技術、裝備和管理水平。積極宣傳我國環保工作的成績和舉措,參與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荒漠化防治、濕地保護、臭氧層保護、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控制、核安全等國際公約和有關貿易與環境的談判,履行相應的國際義務,維護國家環境與發展權益。努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加快消耗臭氧層物質的淘汰進程。要完善對外貿易產品的環境標准,建立環境風險評估機制和進口貨物的有害物質監控體系,既要合理引進可利用再生資源和物種資源,又要嚴格防範污染轉入、廢物非法進口、有害外來物種入侵和遺傳資源流失。
六、加強對環境保護工作的領導
(二十九)落實環境保護領導責任制。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把思想統一到科學發展觀上來,充分認識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增強環境憂患意識和做好環保工作的責任意識,抓住制約環境保護的難點問題和影響群眾健康的重點問題,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地方人民政府主要領導和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是本行政區域和本系統環境保護的第一責任人,政府和部門都要有一位領導分管環保工作,確保認識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地方人民政府要定期聽取匯報,研究部署環保工作,制訂並組織實施環保規劃,檢查落實情況,及時解決問題,確保實現環境目標。各級人民政府要向同級人大、政協報告或通報環保工作,並接受監督。
(三十)科學評價發展與環境保護成果。研究綠色國民經濟核算方法,將發展過程中的資源消耗、環境損失和環境效益逐步納入經濟發展的評價體系。要把環境保護納入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考核的重要內容,並將考核情況作為幹部選拔任用和獎懲的依據之一。堅持和完善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環境目標責任制,對環境保護主要任務和指標實行年度目標管理,定期進行考核,並公布考核結果。評優創先活動要實行環保一票否決。對環保工作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應給予表彰和獎勵。建立問責制,切實解決地方保護主義干預環境執法的問題。對因決策失誤造成重大環境事故、嚴重干擾正常環境執法的領導幹部和公職人員,要追究責任。
(三十一)深入開展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保護環境是全民族的事業,環境宣傳教育是實現國家環境保護意志的重要方式。要加大環境保護基本國策和環境法制的宣傳力度,弘揚環境文化,倡導生態文明,以環境補償促進社會公平,以生態平衡推進社會和諧,以環境文化豐富精神文明。新聞媒體要大力宣傳科學發展觀對環境保護的內在要求,把環保公益宣傳作為重要任務,及時報道黨和國家環保政策措施,宣傳環保工作中的新進展新經驗,努力營造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輿論氛圍。各級幹部培訓機構要加強對領導幹部、重點企業負責人的環保培訓。加強環保人才培養,強化青少年環境教育,開展全民環保科普活動,提高全民保護環境的自覺性。
(三十二)健全環境保護協調機制。建立環境保護綜合決策機制,完善環保部門統一監督管理、有關部門分工負責的環境保護協調機制,充分發揮全國環境保護部際聯席會議的作用。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是環境保護的執法主體,要會同有關部門健全國家環境監測網路,規范環境信息的發布。抓緊編制全國生態功能區劃並報國務院批准實施。經濟綜合和有關主管部門要制定有利於環境保護的財政、稅收、金融、價格、貿易、科技等政策。建設、國土、水利、農業、林業、海洋等有關部門要依法做好各自領域的環境保護和資源管理工作。宣傳教育部門要積極開展環保宣傳教育,普及環保知識。充分發揮人民解放軍在環境保護方面的重要作用。

4. 申論範文長江經濟帶保護環境的範文誰有

[標題示例]
1.綠色 長江經濟帶的底色
2.長江經濟帶引領「綠色富國」新常態
3.綠色發展治國理政擘畫「美麗中國」
[開頭示例]
1.實現綠色富國是中國發展理念、發展形態、發展模式的一次變根本性的變革。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通過的《十三五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
2.綠色是長江流域的底色,生態是長江經濟帶發展的保障。作為世界第三大河流,長江發源於唐古拉山脈,流經青藏高原、橫斷山區、雲貴高原、四川盆地,貫穿三峽,進入長江中下游平原,最後匯入東海,形成山-河-湖-海流域綜合體,生態系統類型多樣,生物多樣性豐富。長江流域上中下游生態各具特色,資源稟賦各異,從而保證了各區域發展的多樣性,使得長江流域成為我國的文明中心和經濟中心。
[結尾示例]
1.長江經濟帶不僅是一條有巨大潛力的經濟發展帶,更是關系子孫禍福的生態屏障帶。要在生態環境保護從嚴從緊的前提下,依託長江水道,統籌岸上水上,正確處理防洪、通航、發電的關系。只有統籌考慮經濟社會發展和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強化長江水資源水環境保護和合理利用,大力實施創新驅動和產業轉型升級,切實順應自然保育生態,中華民族母親河才能永葆生機活力。
2.綠色發展執政理念從自然環境建設,到經濟發展轉型,到政治綠水青山,一路走來,茁壯、精彩、豐富,傳遞清新,昂揚生機,打造力量,綠色發展治國理政擘畫「美麗中國」,讓美麗中國發展不斷升華,美麗中國為世界美麗大花園不斷增添亮色。

5. 加強水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的措施有哪些

(一)實現指導思想的轉變

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目標,必須實現指導思想上的轉變。要實現從數字減排到以質量改善為綱的轉變,從濃度控制到總量控制的轉變,從末端治理到全過程管理和風險防控的轉變,從單純考慮生態環境治理到與節能減排、優化國土空間格局、產業結構調整等結合起來轉變。

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基本要求。發展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保護則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兩者同等重要。要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基本理念。把人類活動控制在自然能夠承載的限度之內,給自然留下休養生息、恢復元氣的空間,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生態文明建設千頭萬緒,要分清輕重緩急,確定解決問題的路線圖。要一手抓當前群眾反映最為強烈的大氣、水和土壤等污染問題以及生態環境惡化問題,爭取早見成效;一手抓生態文明建設的長效機制,全面系統地統籌推進。要設定不可逾越的底線,防止出現生態環境不可逆惡化和人民群眾健康受到嚴重威脅的情況。資源和能源消耗要設定上限,污染物排放要設定上限,生態環境質量要設定紅線。

(二)加強頂層設計

頂層設計對於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意義重大。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建設的不斷發展,影響生態文明建設的因素也越來越復雜、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問題越來越多,如何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從源頭上化解積弊,在重點領域取得突破,在戰略層面上必須要有「頂層設計」。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通過頂層設計,形成有利於生態文明建設和五位一體建設的法律法規體系、管理體制和政策體系。要對政府和市場做更加准確的定位,要避免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要減少政府行為的盲目性,降低生態文明建設的風險與成本。

近期,為了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關於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戰略部署,做好生態文明建設頂層設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向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提出了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應加強頂層設計與地方實踐的結合,開展「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創建等活動。

當然,「頂層設計」也需要有自下而上的動力,要通過社會各個利益群體的互動,讓地方、社會及各個利益相關方都參與進來,使頂層設計更能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

(三)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提高城鎮化的集約智能綠色低碳水平

我國人口眾多而平原較少,要根據我國國土空間多樣性、非均衡性、脆弱性特徵,科學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按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完善區域發展政策,合理控制開發強度,調整優化空間結構,實現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

落實《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逐步建立和完善與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規和政策。以主體功能區為依據,實行差別化的產業准入、環保標准等,加快形成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要通過採取合理的生態補償機制以及績效評價制度等,擴大生態綠色空間。

城鎮是消耗能源資源、排放污染物和溫室氣體的主體,要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全過程,從編制規劃到建設管理的全過程、各方面,都要融入生態文明理念,形成功能定位明晰、產業布局合理、體現區位優勢特色、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的城鎮化格局。

(四)實現生產方式的變革

資源環境問題是與經濟發展方式相伴隨的,傳統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排放的粗放型發展方式,必然結果是資源環境約束加劇。只有實現生產方式的變革,才能從根本上緩解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減少資源消耗過度和污染排放問題。

要推行綠色循環低碳的生產方式,推動各行各業按照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要求實現生產方式的根本轉變,工業生產要徹底拋棄高投入、高污染的粗放式增長模式,持續推動節能減排。農業生產要積極發展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降低水、土地、農葯、化肥的投入,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優化產業結構是現階段推進節能減排,建設生態文明的根本措施之一。要大力發展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提高其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要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過快增長,加快淘汰落後產能,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要調整能源消費結構,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節能環保產業可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物質技術基礎和產業支撐,也可提供綠色就業機會,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空間很大。據測算,「十二五」期間,我國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的節能潛力超過4億噸標准煤,可帶動上萬億元投資。環保投資需求高達3.4萬億元。

促進資源循環利用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有效途徑。要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圍繞提高資源產出率,遵循「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減量化優先」的原則,堅持政府推動、企業實施、公眾參與相結合,健全激勵約束機制,構建循環型產業體系,推動資源再生利用產業化,促進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

要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從源頭上加強清潔生產,減少污染物排放。除工業企業外,還應實施全方位的清潔生產,包括農業以及服務業。

(五)實現生活方式的變革

實現生活方式的變革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人的消費方式不但會對資源環境產生直接影響,同時也會通過消費需求間接影響生產方式。因此,實現生活方式的變革意義十分重大。

要大力弘揚生態文明理念,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營造良好的輿論和社會氛圍,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使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成為主流價值觀。落實黨中央「厲行節約、反對浪費」要求,在衣食住行游等各方面,加快向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轉變,反對各種形式的奢侈浪費、講排場、擺闊氣等行為。運用價格等多種手段鼓勵購買綠色低碳產品,使用環保可循環利用產品,減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限制過度包裝。

(六)建立完善的生態文明法律法規體系

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實行最嚴格的制度,實施最嚴密的法制,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要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導向修改完善現有法律法規,清理與生態文明建設相沖突或不利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律、法規或條文,加快完善生態環境、土地、礦產、森林、草原等方面保護和管理的法律制度,研究制定生物多樣性保護、土壤污染防治、核安全等法律法規。解決法律之間相互沖突、脫節、重復、罰則偏軟等問題,增強法律法規的可操作性。

在完善法律法規時,要側重解決幾個關鍵問題:(1)明確執法機關的責任,在出現問題時,知道由哪些部門和哪些人負責,該怎麼做,做不好的後果是什麼;(2)強化、細化程序性規定,減小地方自由裁量權;(3)完善行政執法與司法的銜接;(4)出現問題時,除了懲罰相關單位,還要追究其法人和責任人的責任;(5)要強化對服務業和消費領域環境問題的規范,增加相應的條款,特別是要把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引入環保法律。

(七)推行以績效考核改革為核心的體制改革,加強政策支持

建立科學規范的績效考核制度,是確保實現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目標的重要基礎和制度保障。要按照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將生態文明指標體系納入地方各級黨委政府考核體系,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後果的人,必須堅決追究其責任。

為使得這一新的績效考核體系發揮其作用,需要在有關的法律法規和三定方案中給出詳細的規范,使之成為一個可操作的績效考核體系,這一體系包括績效考核指標、監測監督辦法、實施程序、獎懲措施等內容。要根據不同區域主體功能定位、不同部門的責任定位,實行差別化的評價考核制度。

6. 保護長江流域生態環境應採取哪些有效措施

如何保護長江流域生態環境呢?

強化主體功能,優化長江經濟帶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強化主體功能,就是要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依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開發強度和發展潛力明確發展方向,完善開發和保護政策,控制開發強度,規范開發秩序,形成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盡快建立長江經濟帶空間規劃體系,推進「多規合一」。城市化地區,要優化空間結構,留足生態空間,確保水土氣資源不超載,防止城市病發生。糧食主產區,要嚴守耕地紅線和永久基本農田紅線,保障農產品綠色健康與供給。生態功能區,要以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提升生態資源質量、提供生態產品為首要任務,要持續降低人口壓力,減少當地居民對自然生態系統的經濟依賴。

建設綠色生態廊道,增強長江經濟帶優質生態產品生產和供給能力。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長江流域生態保護修復,事關我國重要生態寶庫安全,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立和形成具有保護生物多樣性、過濾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防風固沙、調節洪水等生態服務功能的水清地綠天藍的生態廊道非常重要。通過開展森林、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保護修復,提升流域國土面積綠色覆蓋率,特別是提高沿江地區退耕還林、退埦還湖,人工造林比例,優化長江經濟帶生態屏障網格體系,提升森林質量與濕地系統功能,增強生態保障能力。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資源實施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的生態補償制度,拓展補償領域,提高補償標准,完善補償方式,保證生態功能區政府、企業和居民專心投入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

嚴控污染物排放,改善長江經濟帶環境質量。長江流域水環境質量和水生態安全面臨巨大威脅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污染物排放過大。要實施最嚴格的污染防控制度,推廣「河長制」「湖長制」,建立跨區域、跨流域的聯防聯控體系,顯著降低污染物排放基數,全面遏制、根本扭轉部分流域、河段、湖泊水生生態環境惡化趨勢。重點實施化工污染、船舶污染以及尾礦庫治理工程,增加流域截面水質監測點,實現全流域、全天候實時監控,擴大流域污染物監控范圍,確保沿線工業污染源排放全面達標。推進沿線城鎮特別是中上游地區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開展農村生態環境大整治,補齊小城鎮與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短板」。構建市場為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壯大清潔生產技術,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產業體系,推動現有產能改造提升、有序轉移,提升防範長江經濟帶環境風險能力。

改進自然資源開發管理,確保長江經濟帶自然資源永續利用。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但自然資源無序和過度開發又會破壞生態環境。長江經濟帶城市發展和水利、礦產開發存在著對水、土、林、礦等自然資源的無序開發和過度開發現象,破壞了長江流域生態環境。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對自然資源管理而言,就是要保護優先、永續利用和代際均衡。為此,要強化長江經濟帶自然資源利用監管,按照自然資源類型、自然資源空間分布,進行分區分類精準管控。劃定自然資源利用上線,嚴格落實資源總量和強度「雙控」目標。推進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工作,改進幹部政績考核辦法,實施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建立自然資源損失賠償和責任追究制度。加快完成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完善水、土、林、礦等產權交易市場,推進自然資源有償使用。

7. 黨和國家為什麼高度重視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黃河流域是我國重來要的生自態屏障和重要的經濟地帶,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區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一樣,是重大國家戰略。

2、加強黃河治理保護,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積極支持流域省區打贏脫貧攻堅戰,解決好流域人民群眾特別是少數民族群眾關心的防洪安全、飲水安全、生態安全等問題,對維護社會穩定、促進民族團結具有重要意義。

(7)流域生態經濟發展環保擴展閱讀:

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脆弱,水資源保障形勢嚴峻,發展質量有待提高。要研究提出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具體思路和措施,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做好統籌謀劃。

要繼續推進沿黃九省區「三線一單」編制,完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開展生態保護紅線勘界定標,以行業規劃環評優化產業布局,促進黃河流域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大力推進高質量發展。

8. 長江流域在發展過程中出現哪些環境問題或生態問題

主要的生態問題:
1.上游水土流失問題
長江上游流域面積約100萬km2,森林資源十分豐富,是我國僅次於東北的第二大林區,也是長江水土資源保護的重要屏障。但多年來,由於不合理開發,重伐輕造,造成森林植被銳減。隨著森林植被的減少,土壤侵蝕面積和強度不斷增加長江上游水土流失面積已達35.5萬km2,占流域總水土流失面積的63%,年土壤侵蝕量達14.05億噸。
上游區處於我國地形第一和第二階梯,地勢陡峻,山高谷深,土層淺薄,森林一旦破壞很難恢復,而迅速演替為草灌群落,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大為下降,土地退化面積不斷擴大。外動力地質現象如泥石流、滑坡、山崩等災害日趨嚴重,每年都有造成傷亡的事件發生。近年來已加強了重點水土流失的整治和控制,但力度還不夠。

2.中、下游平原區洪、澇災害問題
長江小、下游平原湖區面積12.6萬km2,有耕地600萬km2,人口7500萬人,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棉、油基地,又是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由於平原區地面高程普遍低於洪水位數米至十數米,全靠3600餘km長江干堤和30000餘km的支堤保護,每當大汛來臨,防禦洪、澇災害的形勢十分嚴峻,遇大洪水就會發生不同程度的水災,是長江流域洪澇災害最集中、最嚴重、最頻繁的地區。
每次洪水災害人民生產財產都受到巨大損失,災區的生態與環境遭受嚴重的破壞;災後伴隨而來的是瘟疫流行,釘螺擴散,血吸蟲病蔓延,造成大量人員死亡和嚴重的精神創傷.

3.湖泊富營養化與土壤鹽漬化:

近年來,由於排入湖庫的氮、磷等營養物質不斷增加,水體富營養化進程加快。「九五」期國家重要點治理的「三湖」,即滇池、巢湖和太湖,全部都在長江流域;鄱陽湖、洞庭湖目前維持在中營養水平,但磷、氮含量偏高,正處於向富營養過渡階段;近城郊的湖泊水庫富營養化程度普遍較高,如杭州西湖、南京玄武湖及武漢東湖等均達富營養化程度。

在河口段則是出現鹽水入侵,一般發生在枯水期(11月至次年4月),鹽水入侵北支較南支嚴重,已基本不能引水灌溉。根據實測結果,吳淞瞬時氯化物濃度曾達1850mg/L
大大超過飲用水標准鹽水。入侵已給長江口兩岸,特別是上海市的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帶來嚴重危害。長江口沿岸鹽漬化土地面積約23.3萬km2。局部地區由於鹽水入侵,排水條件差,土壤鹽漬化有擴大趨勢。

4、生物多樣性面臨嚴峻挑戰。
水環境惡化改變了生物原有生存環境,生物多樣性受到重大影響,許多動、植物數量大大減省,一些珍稀品種面臨滅絕。
長江天然資源產量逐年下降,水質污染是減產原因之一。如南京以下江段盛產的鰣魚、刀魚與七十年代相比已減少80%以上。幹流四大家魚產卵場和漁場規模縮小,一些嚴重污染的江段甚至魚蝦絕跡。
長江口及其鄰近海域是我國的重要漁場。由於捕撈過度和近海區污染,
魚類資源逐年減少。傳統漁業的捕撈對象如大、小黃魚、帶魚和鯧魚等經濟價值較高的魚類,不僅數量銳減,而且平均個體重量小,漁獲物質量降低。

對策建議:
1、總體規劃、綜合治理
以可持續發展的原理為指導,把大江大河作為一個整體的大系統,從自然、社會、經濟綜合考慮,打破部門割據,統籌安排,進行綜合治理、宏觀調控;建立相應的管理和經營體制,妥善安排群眾的生產和生活:過去流域機構管江不管湖,
地方機構管湖不管江,農、林、水利部門各自為政,條塊分割,職責不清,管理紊亂。在地方和部門利益驅動下,採取短期行為,缺乏長遠打算。上游墾荒毀林,加大水土流失,中游圍湖造田,大搞建設,不僅減少排蓄能力,並且在關鍵時刻,難下決斷。
今後要改變條塊分割的管理機制,建立流域管理的統一協調的機構,對有關重大的生態建設和水利建設問題的決策,要進行宏觀調控和監督。同時,要加強決策的科學性和民主性。

2、加強林業建設
(1)加強天然林的管育。特別是在長江上游和兩岸地區,應明確劃分出水源涵養區,加強保護。應當認真貫徹天然林保護工程,一年內禁止進行任何形式的採伐。在此期間要抓緊制定天然林生態系統的管理辦法和措施,以便逐步過渡到分別類型進行生態系統的科學管理。
(2)大力開展封山育林和次生林改造封山育林,封山育林要以封為主,封管、撫補改相結合。對飛播林、生態脆弱地區的新林要實行常年封山,禁止人畜破壞,以便盡快發揮防護效益。
(3)開展群眾性的造林綠化,加速長江中上游防護林和公益林建設在土壤條件較差、植被恢復難度較大的地區,如石灰岩山區、退化嚴重的紅壤丘陵以及石化沙化嚴重的地區,應加大
投入,通過人工造林保證植被的恢復。造林工作應貫徹「喬、灌、草相結合;防護林與經濟林相結合;封山育林與造林相結合;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
(4)大力發展種草養畜在雨量與濕度較高而坡度較陡的山地和海拔過高的高原區,
以及不宜造林坡地和乾熱河谷應種植牧草發展畜牧業,以大幅度提高生物生產力,保持水土,改善生態環境,使山區人民早日脫貧致富,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3. 大力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
以小流域為單元,將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結合起來,進行立體布局、綜合開發是我國山地治理方面的成功經驗,也是景觀生態的主要研究內容。
在今後的山區生態系統恢復和重建中應予以大力推廣和扶持。
推廣坡地改梯田、坡地綠籬、橫坡種植等措施;陡坡耕地要退耕還林;防止在三峽移民中造成新的生態破壞;停止三峽移民過程中實行簡單的「後靠移民」的作法,後靠移民將加劇陡坡開墾。

4、加大工業污染防治力度,徹底關閉所有規模以下污染嚴重企業。
其它所有工業企業,都要實現污染物全面達標排放。關閉所有小型采礦點。所有搬遷企業必須實行清潔生產。對新建、擴建和改建的企業項目,必須嚴格執行有關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規,廢水須達標排放。同時,應以防止船舶油污染、垃圾及毒化物污染為重點;加強環保思想意識的宣傳教育及防污監測;完善客輪垃圾定點交付制度;提高船舶污染事故應急處理能力;制定完善管理法規。再次,加快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

5、要大力加強宣傳教育,更新觀念,提高全民對保護長江流域生態資源的重要性的認識。提出倡導講科學,按科學規律辦事。齊心協力,加快長江流域生態保護的步伐,為當代和子孫後代留下一個美好的水環境和生存空間。

以上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閱讀全文

與流域生態經濟發展環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