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宏觀經濟政策是如何推動經濟發展的
每個時期得宏觀經濟政策都不一樣,宏觀調控的目標簡單作答就是:促、增、穩、保。
促進經濟增長
增加就業
穩定物價
保持國際收支平衡。
而社會主義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是:保持經濟總量平衡,抑制通貨膨脹,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實現經濟穩定增長。
以下的材料供你參考吧
我國1992年正式提出向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渡以後,市場經濟意義的宏觀調控逐漸走上歷史舞台。
從2003年起,中國進入新一輪經濟上升周期,既不同於上世紀90年代初期、中期的全面經濟過熱和嚴重的通貨膨脹,需要緊縮性的宏觀調控來治理;又不同於前幾年經濟偏冷和通貨緊縮趨勢,需要擴張性的宏觀調控政策來治理。現在我國實際經濟增長率還在潛在增長率的范圍內。我國現時潛在經濟增長率估計為9%~10%。實際經濟增長率2003年為9.3%,2004年為9.5%。
從經濟角度來看,當前既有局部過熱,特別是一些部門投資過多的現象,又有總體上供大於求,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
從投資過多方面來說,經過去年加強宏觀調控,取得成效,固定資產投資增幅由年初一季度的43%,回落到全年的25.8%,鋼鐵、水泥、電解鋁等部分行業投資過快的增長勢頭得到一定的遏制。今年1~2月固定資產投資達24.5%,漲幅比去年12月高出3.2個百分點,而且是在去年同期基數較高(52%)的情況下的增長,所以目前投資增速仍在比較高位運行,並且有局部反彈的現象,煤、電、油、運瓶頸制約仍然很緊張。
從供大於求方面來說,商務部對2005年上半年600種商品供求情況排隊,供過於求的商品占排隊商品總數的73.2%,供求基本平衡的佔26.8%,沒有供不應求的商品。現在通貨緊縮趨勢已經淡出,雖然出現通貨膨脹的壓力,但嚴重膨脹趨勢尚未形成,尚沒有強烈的信號表示近期會發生高通貨膨脹。
在宏觀經濟這一變化形勢下,我國實行了六七年的帶有擴張性的宏觀調控不宜簡單轉變為全面緊縮,只能由上一輪宏觀調控的「從松」政策,轉向採用「中性」的政策。由「從松」轉向「中性」,就要適當收緊。中央提出今年要實行雙穩健的財政貨幣政策,是一次科學的相機抉擇。
現在採取雙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實質上都是經濟學意義上的中性宏觀經濟政策。所謂「中性」的宏觀經濟政策,是相對於擴張性政策和緊縮性政策而言的,是一種有保有壓,有緊有縮,上下微調,松緊適度的政策。從以前治理通貨緊縮時期的適度從松的宏觀調控政策向目前的中性政策調整,客觀上具有從緊的效果,能起到抑制一些部門過快的投資需求,防範由通縮轉向通脹趨勢的作用。但實行中性政策的意義還不止於此。
中性的宏觀經濟政策,實質上是要「雙防」,既防止通貨膨脹苗頭的滋長,又預防通貨緊縮趨勢的重現。對於一些投資過熱的行業,如果不能通過政策調整及時控制,就有可能導致通貨膨脹;同時,過度投資形成的過剩生產能力,因為沒有最終消費的支撐,又會引起通貨緊縮。通過投資規模適當控制,既能遏制因投資膨脹而導致的投資品價格過度上漲,防止通脹苗頭滋長在先,又能抑制過度建設造成的產能過剩,防止通縮趨勢再現於後,從而實現「雙防」的目的。
中性的宏觀經濟政策也是對比較突出的結構問題對症下葯。對鋼鐵、水泥等投資過熱的行業從緊,對農業、西部開發、社會事業、生態環保,對經濟發展中的薄弱環節,加大支持力度,既堅決控制投資需求擴張,又努力擴大消費需求。上下微調,有松有緊,松緊適度,就能逐步緩解和克服當前比較突出的瓶頸制約和結構問題,延長此一輪經濟周期的上升階段。所以中性的宏觀調控政策,是把總量調節與結構調整結合起來,需求管理與供給管理結合起來,短期發展與中長期發展結合起來,保證中國經濟這艘大船持續平穩較快地航行的政策。
這兩年的經濟運行給我們的感受是,經濟增長超過了9%,就會出現某些方面綳得較緊,資源矛盾供應較為突出,煤、電、油、運持續緊張,物價上漲壓力也不時地增大。但所幸的是,還沒有引起全面的緊張崩盤,消費品以及日用品供需並不緊張,PPI(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傳導到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去,也受到阻礙。盡管如此,近期為了緩解資源供應的壓力,尤其是為了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轉向集約,不宜著重數量的增長,而是要下大力著重質量的提高、資源的節約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所以中央把今年經濟增長目標定在8%,作為控制經濟增長的杠桿,是有道理的。
我再重復一遍,拉長上升的經濟增長周期,才是我們這次宏觀調控的目的,而不是全面的軟著陸。現在有些中外研究機構和媒體熱衷於宣傳我國已經實現了軟著陸或正在實現軟著陸,其實中央、國務院文件沒有一處講過中國經濟將實現軟著陸的話。這與1997年的情況截然不同。當前國家的宏觀調控措施綜合考慮了各方面的因素,果斷有力,適時適度,區別對待,注重時效。只要我們全面、准確、積極地理解和貫徹中央加強宏觀調控的方針政策,就一定能夠消除經濟發展中的不健康因素,使國民經濟朝著全面、協調、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② 如何促進經濟增長
財政政策:財政投資促進經濟發展
貨幣政策:通過銀行信貸資金推動經濟發展
窗口指導:通過政策引導經濟增長和發展。
③ 經濟發展是如何推動汽車發展的
隨著我國汽車產業的不斷發展,以建立網站的方式進行汽車品牌營銷已經非常普遍。互聯網用戶的不斷增長,為汽車網路營銷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汽車網路媒體應超越傳統的概念,研究探索能夠更有效發揮網路特性的營銷方式,從網路產業鏈中尋找汽車銷售的業務鏈並實現價值鏈。
汽車網路營銷的特點和優勢
宣傳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汽車產業鏈條的多環節以及與外圍產業的交叉,決定了汽車消費的多樣性和復雜性,除了購車消費,汽車消費可以延伸到維修、養護、美容、配件、保險、信貸等等,這就決定了消費者有所需求的時候便可以方便登陸網路站點,享受網路平台提供的各種資訊和服務, 網路廣告可以利用文字、聲音、圖像、動畫、三維空間、全真圖像等多種手段,將產品全面、真實地提供給網路用戶。這保證了網路媒介可以作為消費者的夥伴,在消費者購買行為發生前後的整個消費鏈條中,給予汽車用戶全程關注和跟蹤服務。
宣傳信息定位準確,傳播即時。網路窗口式互動使得受眾可以有針對性地選擇廣告的內容、詳細程度、觀看時間和次數。同時可以知道,通過點擊進入的基本上是對廣告內容或者企業的產品感興趣的。可以通過程序跟蹤客戶的來源和興趣。網路媒介在傳播信息方面具有快速實時的特點,這是傳統媒體無法擁有的優勢。對於消費者來說,使得消費者能夠迅速了解汽車行業市場行情、第一時間掌握的促銷信息、降價信息、車型款式等。對於廠家和經銷商來說,能夠及時把握市場動態和競爭對手狀況,積極調整行銷戰略,促進市場競爭。
網路媒介搜索功能方便,消費者可准確定位目標產品和所需信息。消費者在登陸汽車網路頻道或網站之後,可以通過檢索功能,通過不同的指標,包括價格、品牌、車型、排放、所在城市等等進行單檢索或者復檢索符合自己要求的車型。網路媒介的檢索功能和超鏈接使得消費者能夠方便地對產品進行比較,消費者在購買汽車之前,既要充分了解汽車信息,同時也非常看中不同車型之間的比較。因此,在橫向比較便捷性這方面,網路媒介無疑對汽車消費者有很大的消費幫助。
我國目前汽車網路營銷存在的問題
我國目前的汽車網站普遍存在企業規模較小、經營企業數量龐大、產業循環效率低等諸多特點,這些都極大地阻礙著行業的快速發展。
品牌意識不強。網路經營者面對的首要問題是如何把自己的品牌打出去,擴大自己站點的知名度,網站的知名度提高了,便會有網路用戶光顧站點,自然也會吸引到不少的廣告客戶,我國汽車網站目前注重培養推銷產品的品牌,卻很少注重打造網站自己的品牌,客戶往往是尋找知名的產品,卻不知道有哪個網站能更全面、更准確地找到,目前客戶信任度較高的多數還是門戶網站的汽車頻道,而專業網站的品牌則較少。
創新意識不強。專業本土網站一般規模不大, 網站的服務內容以及廣告和一些知名的門戶網站大同小異,網站新聞內容有些是轉其它網站的,要不就是轉一些雜志報紙的,沒有自己的特色,沒有做出本土網站的優勢,沒有新意,也就意味著沒有生命力。
互動功能不強。目前專業汽車網站的主要功能還是廣告發布、信息查詢等,互動功能很少,網路的應用還只是停留在初級階段,更有效的功能沒有發揮出來,從而大大降低了網路的使用效率和網站的功能,互動功能應是未來汽車專業網站要發展和開拓的主要功能方向。
服務功能不強。我國的汽車網路媒體區別於國外的同類網站的最大特點是,還處於單純的資料庫與新聞展播的層次上,其交易等多元化和經濟平台等各方面的服務功能基本上還未得以發揮和實現,銷售全程跟蹤服務更是遠遠沒有展開。簡單的資料和信息服務,遠遠滿足不了消費者的需求,也難以對汽車專業網站構成有力支撐。
④ 如何推動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
發展城市群,城市群是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
城市群崛起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重要標志,同時對經濟發展具有巨大帶動作用。
世界級城市群隨著開放型經濟快速發展在灣區崛起。上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世界經濟快速發展、經濟全球化深入推進,各種生產要素日益向灣區集聚,沿海港灣地區快速發展,形成了以世界級港口為基礎、以產業集聚為動力、以廣闊腹地為支撐的灣區城市群。灣區城市群大多由濱海經濟、港口經濟、都市經濟與網路經濟高度融合而成,這種特有的經濟格局是海岸貿易、都市商圈與灣區地理形態的聚合體。
城市群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規模效應、技術外溢和不完全競爭會引導經濟活動在空間集中,在市場機製作用下,各類生產要素也會自發向資本回報率高的地區集聚。這種集中和集聚多在城市中實現,發展到一定階段,就逐步形成了城市群。城市群有利於促進要素自由流動,不斷拓展市場邊界;有利於形成規模經濟,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有利於勞動分工、知識溢出,產生正外部性,促進創新並帶動收益遞增;有利於在區域內形成合理的發展格局和健全的協調機制。城市群通過引領區域經濟轉型升級、資源高效配置、技術變革擴散,在增強區域經濟活力、提升區域經濟效率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⑤ 中國是如何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
這個是要有一定的能力,或者有點的潛力帶動國人的經濟。
⑥ 如何促進中國的經濟發展
加強對市場的監控。
⑦ 如何推進經濟發展
1)要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必須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推行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推動國有資本更多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加快改革財稅體制,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完善金融監管,推進金融創新,維護金融穩定。
(2)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註重協同創新。
(3)進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要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狀況,考慮世界科學技術加快發展和國際經濟結構加速重組的趨勢。以市場為導向,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優先發展信息產業,積極發展對經濟增長有突破性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產業,培育和扶持新的經濟增長點,是調整和優化結構的重要方面和必然選擇。
(4)要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促進城鄉共同繁榮。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和扶貧開發,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著力促進農民增收,保持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5)要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
⑧ 如何促進經濟增長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關鍵是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新要求,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要繼續解放思想,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關鍵。要完成這項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首先必然打破一切教條主義、經驗主義、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把思想切實轉移到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和統籌兼顧的科學發展觀上來,並以此為指導,明確基本思路,改革體制機制、制定政策措施。
要加大自主創新力度,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加快科技進步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我國發展戰略的核心。要堅持走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再創新的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中心環節,貫穿到轉變發展方式的各個方面。為此,要健全科技創新體系,完善科技創新機制,並切實抓好科技領軍人才的培養工作。
要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著力增強消費需求的作用。要調整投資、消費、出口三者之間的關系,特別是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為此,必然要千方百計增加城鄉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貧標准和最低工資標准;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歸根結底,要切實改善民生,保證發展成果由全體人民共同享有。
要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發展現代產業體系。要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加強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現代能源產業和綜合運輸體系;著力發展現代服務業。
要統籌城鄉發展,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⑨ 如何推動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1、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2、實施創版新驅動發展戰略。權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3、進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要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狀況,考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