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人口下行經濟影響

人口下行經濟影響

發布時間:2021-02-23 03:32:00

1. 人口流動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和影響

城市流動人口問題是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產生的一個重大的社會經濟問題,也是我國在實現經濟增長方式根本轉變過程中必須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它直接關繫到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關繫到有效推進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整體進程。本文擬在分析人口流動對經濟發展利弊的基礎上,探討加強城市流動人口管理的思路與對策。一、流動人口現狀及其問題目前,我國共有流動人口8000多萬,相當於德國的總人口,其中由農村到城市的流動人口為6000多萬。如果農村人口向城市的超高速流動得不到控制,到2000年由農村流往城市的人口將突破一億人。城市流動人口,可分為四大類:第一類是單位用工,這類人組織化程度高,易於管理:第二類是建築用工,組織化程度也較高;第三類是社會用工,如外地來的保姆、裝修工等;第四類是游動人口,如拾破爛的、無業人員等,這類人的組織化程度低,最難管理。流動人口對社會經濟發展具有正效應。其積極作用主要表現在:第一,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流動,形成了國家經濟建設所需的產業大軍。國家重點工程的建設,城市面貌的改觀,城市第三產業,特別是服務業發展,沒有一項能離開流動的民工。更為重要的是,農民工填補了城市某些職業的空缺,流動的農民工乾的是城裡人不願乾的重活、臟活、累活。第二,農民外出做工,是農民奔小康的重要途徑。外出民工能創造大量的勞力收入。

2. 人口問題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好處:
1.人口密度高,勞動力資源豐富;
2.大量的人口經過教育,將來會轉變為寶貴的人力資源
3.人多了,市場就大,商機也就多。
4.人口基數大,敵對國家或集團對我們發動大規模侵略戰爭的可能性也就小了,國家被征服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壞處:
1.人口多,人均資源佔有量低;
2.人口多,尤其是青壯年人口多,城市和農村同時勞力過剩,就業問題突出,競爭越來越激烈;
3.人口素質低,貧困人口多;
4.人口多,住房問題,教育問題,治安問題,老齡化問題突出。
採納哦謝謝

3. 人口增長對經濟的影響

在1999年出版的《中國發展報告:社會與發展—中國社會發展地區差距研究》第章中,胡鞍鋼博士(1999a)使用回歸分析技術,根據我國30個省區市1979-1994年的有關數據(共16×30=480個樣本點),測算了發展的初始條件(即1978年的人均GDP)、區位條件、基礎設施、資本投入、人口增長、人口質量等因素對經濟增長(用人均GDP增長率表示)的影響。在4個多元回歸方程中,人口增長率作為自變數之一,其回歸系數均為負值,在-0.59至-0.36之間,於是得出結論:人口增長率每降低1個千分點,人均GDP增長率可提高0.36~0.59個百分點,並進而推論:「人口自然增長率只要降低幾個千分點就會明顯促進人均GDP增長」(胡鞍鋼,1999b)。這個結論隨即被大量引用(如田雪原,國家計生委《西部大開發中的人口與發展問題研究報告》等)。

我們試用1998年的數據來檢驗上述結論。1998年全國人口自然增長率比1997年下降0.53個千分點(註:從1997年的10.06‰下降到1998年的9.53‰。),那麼,根據上述推論,1998年的人均GDP增長率應比1997年有所提高(1998年固定資產投資比1997年增長13.9%)。但實際情況是,按可比價格計算,1998年人均GDP增長率為6.7%,反而比1997年下降了1個百分點(註:1997年人均GDP增長率為7.7%。)!由此看來,人口增長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絕非如此簡捷明了,更不會「立竿見影」。胡鞍鋼博士的上述結論值得商榷。

2 經濟學理論的「矛盾」

作為一種強有力的定量分析手段,回歸分析應該以定性分析為先導,回歸分析的結果也應該用正確的理論來解釋。在發現人口增長率對經濟增長的回歸系數為負數後,由於胡鞍鋼博士沒有分析二者之間內在作用的因果關系,因而從經濟學的意義上看,所得出的結論缺乏說服力。

迄今為止,人們對人口與經濟關系之間的研究還很不充分,對人口增長如何影響經濟增長的內在機制(及作用幅度與方向)還沒有達成共識。關於人口增長對經濟增長的理論分析,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大類型,即馬爾薩斯派和反馬爾薩斯派。

馬爾薩斯派的主要觀點是,人口增長會導致勞動生產率降低,生態環境退化,社會總儲蓄減少(投資率下降),從而不利於經濟增長。盡管技術進步可以加速經濟增長,但是,如果人口無限制地增長下去,那麼,技術進步的步伐將最終趕不上人口增長的速度,從長期的觀點看,人口增長阻礙經濟的增長。

反馬爾薩斯派則認為,人口增長可能在短期內會不利於經濟增長,但從較長的時期看,人口增長將最終促進經濟增長。首先,人口增加將增加勞動力供應,增加人口密度,人口壓力的存在將激發技術創新,推動經濟發展。第二,「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較多的人口可能產生更多的知識與技能,科技進步正是經濟發展的動力來源。第三,人口多也是資源優勢,較大的市場規模必將產生「規模效應」(註:前些時候,有的學者曾在某大報上著文,強調人口多對我國當前擴大內需的積極作用。)。

3 統計方法應用的「陷阱」

統計分析,尤其是基於不同時期不同地區數據(所謂時間序列橫截面數據)的分析充滿了「陷阱」。

在胡鞍鋼博士的回歸分析中,有一個潛在的基本假設條件:人口增長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是單向的,人口增長本身不受經濟增長的影響(註:用計量經濟學的術語講,人口增長應該是一個外生變數.在以經濟增長為因變數,以人口增長(及其他變數)為解釋變數(或自變數進行回歸分析時,由於人口增長與經濟增長的作用是相互的,得到的人口變數的回歸系數必然是有偏估計,不能反映人口增長對經濟增長的真實影響。)。很顯然,這個假定靠不住。人口與經濟的關系是雙向的,人口增長必然要受到經濟增長的影響,並最終取決於經濟增長(註:例如,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國遭受嚴重的自然災害,經濟發展嚴重受損,人口增長率因此急劇下降,甚至負增長。),人口自身的生產必須與物質資料的生產相適應。因此,把人口增長作為自變數,把經濟增長作為因變數,進而計算得到的回歸系數是不正確的,不能正確反映人口增長對經濟增長作用的方向與強度。因此,胡鞍鋼博士的4個回歸方程並不必然支持「人口增長率每降低1個千分點,人均GDP增長率可提高0.36-0.59個百分點」這個結論。

從統計學的意義上講,任何兩個變數在數量上的變化都可能呈現某種「相關」的關系,但如果不對這種「關系」的內在作用做認真科學的分析,很可能導致錯誤的結論。「規律性的現象」並不就是規律本身!「相關關系」不等於「因果關系」。試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改革開放以來,教師收入增長很快,環境污染也越來越嚴重。教師收入與環境污染這兩個變數之間並無必然聯系。但是,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就進行回歸分析,那麼就會得到教師收入增長不利於環境保護的荒唐結論。

4 統計水分的「迷霧」

統計數據存在系統誤差,使分析人口增長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十分困難。

由於種種原因,特別是體制方面的原因,我國的人口統計數據和經濟統計數據與實際情況均存在較大誤差。據估計,計劃生育統計報表的水分約為30~40%。有人認為,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人口出生和人口增長數據可能還存在一定的漏統。

與人口統計數據相比,經濟統計數據的水分更大。據2000年2月3日的《中國經濟時報》,連續兩年獲湖北省「十強縣市」的丹江口市的經濟統計數據水分極大(見下表),GDP和鄉鎮企業產值高報幅度分別在100%和160%以上。毋庸諱言,這種虛報經濟增長指標的現象在全國非常普遍。

表1 湖北省丹江口市經濟數據統計水分

附圖{圖}

說明:「1998年統計水分」的計算中有一個假定,即:1999年有關經濟指標的實際值與1998年相同。如果1999年經濟有所增長,那麼,實際的統計水分將比以上計算值更大。

經濟統計數據高報、人口統計數據低報,勢必人為造成(或加劇)經濟增長與人口增長之間的負相關關系。目前,我們還很難計算經濟增長與人口增長的數量關系。換句話說,即使我們能夠確定人口增長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定性關系,在計算定量關系時也沒有太大的把握。

5 實證分析的「反例」

1992年11月,為迎接開羅「人發」大會的召開,聯合國秘書處經濟和社會事務司(註: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of the United Nations Secratariat.)在巴黎召開了專家組會議。在這次會議上,法國學者Blanchet運用世界各國的歷史數據做過類似的分析。

其回歸結果表明,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口增長率與人均GDP增長率出現強烈的負相關,而在60年代到70年代,人口增長與經濟增長之間沒有顯著聯系。雖然這項研究結果得到許多其他研究的驗證,但是,Blanchet認為,這些分析並不必然表明80年代以後人口增長對經濟增長具有明顯負作用。相反,他認為,回歸系數為負,意味著增加經濟活動人口(註:總人口與經濟活動人口高度相關。)將使社會總產出下降,這很難從理論上得到解釋。因為在較短時間內,大致可以認為資本總量、自然資源的數量和質量等其他因素基本不變,勞動力的邊際生產力不可能為負值。Blanchet還用實例說明,即使人口增長對經濟增長的內在作用機制不變,人口增長率的回歸系數的符號和數值也不是固定的,而是在一定時期為正,在另一時期為負,在某一時期甚至接近於零。

6 結論

在我國(及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控制人口增長有利於經濟發展,這一點毋庸質疑。但是,現有的研究還不能完全揭示人口與經濟相互作用的內在機制,尚不能准確反映人口變動與經濟增長有關指標的數量關系。正如一些學者(註:如Srinvasan;Johnson and Lee。)所指出的,目前所完成的研究經常出現樣本有限、數據質量不佳、定性分析失當、定量分析欠妥等問題,對發展中國家及地區人口增長率下降的後果(如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的研究還很不夠。因此,從提高人均GDP的願望出發,提出人口增長的控制目標,是不合適的。

胡鞍鋼博士的這項研究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嘗試,我們願意與胡鞍鋼博士一道,繼續探討我國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的相互關系。

後記:在本文剛剛完成後,我們看到了西部某地計生委的一個立項報告。該報告說明項目實施後,每年可使當地的人口增長率降低2個千分點。因為「人口增長率每降低1個千分點,人均GDP增長率可提高0.36~0.59個百分點」,所以,控制人口增長可以使當地每年的GDP至少增加xx億元(這個GDP的增加值=人口增長率下降幅度×0.36×總人口)。未來幾年,這個地區的人口增長率仍有下降的空間,但GDP是否能增加xx億元,我們期待著結果。

4. 經濟對人口的影響

經濟環境好,人口生育下降。經濟環境差,則相反。當然,影響人口的因素很多,人的受教育程度、國家生育政策等都影響著人口變化。

5. 人口增長對經濟有哪些影響

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問題是一個長期以來人口經濟學界爭論不休的問題,只是不同時期爭論的側重點不同而已。有些文獻強調人口增長對經濟發展的消極影響,有些則強調積極影響。
對於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問題的討論最有影響的文獻當推馬爾薩斯在1798年發表的《人口論》。馬爾薩斯的先驗假設是,糧食生產充其量以算術級數增長,而人口(如果沒有其他因素的制約)將以幾何級數增長,其結果是產生大量的「過剩人口」。這種過剩人口只能以飢荒、瘟疫、戰爭等消極手段或獨身、節欲等積極手段來消除。馬爾薩斯的人口論隱含:1)人口增長受到糧食供應或土地等自然資源的約束,當因人口增長過快造成失衡時,只能通過消除過剩人口的辦法實現平衡;2)從動態來看,如果經濟發展,人均消費水平提高,人口的加快增長會將消費水平重新拉回到維持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水平,即所謂的「貧困陷阱」。一方面,馬爾薩斯主義的理論被後人從不同的角度加以補充和發展;另一方面,馬爾薩斯的理論也受到很多人的批判,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認為人口過剩是資本主義制度造成的。馬爾薩斯的假設也未能得到實證數據的支持。

6. 當前中國經濟下行的背後,是否也有人口因素的影響

這個肯定是有的

7. 人口問題的經濟影響

討論人口政策問題,要算算經濟賬。所謂經濟帳,就是看看人的效益怎麼產生,算算人的成本是多少,以及人口變動情況對這些成本效益的影響。
在社會中人的效益只有加入經濟生產中才會產生,也就是有了工作、有了收入在能對社會產生貢獻。那麼在中國,人口增加會對收入水平產生怎樣的影響呢?很顯然,人口增加會降低人均收入水平,或者說,會阻止人均收入水平的增加。
在中國,人口眾多會降低收入水平,這首先是一個眾所周知的現象,「人太多、工作不好找」是人人皆知的事實。簡單的分析原因的話,就是經濟的形成需要市場、技術、資源、勞動力等多種因素限制,其它因素不足,某種因素過多是沒有用的,而在中國,就是人口過多,人口過多而經濟有限時,人口再增加不會自動增加經濟,而是相互競爭,使人均收入減少。這是中國的實際情況,在有些國家,可能情況不一樣,人口不多而資源等其它因素多,那麼增加人口就會直接增加經濟。
中國目前情況來說人口繼續增長,而產業水平也不斷提升,因此人均收入水平也在提高。然而人口增加阻止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的效果仍然存在,具體的說,就是就業壓力仍然很嚴重。
國家搞經濟的基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體來說,就是提高人均收入水平,是的,我們的確依靠勞動力成本優勢開始創建了一個巨大的經濟體系,但是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仍然是為了提高人民收入水平,而不是為了發展經濟而發展經濟。生活在現實中的人沒有不願意提高收入水平的,所以在我身邊的人,沒有願意讓人口增加而讓自己收入減少的。

8. 人口是如何影響經濟的

參考以下資料,希望對你有用
經濟發展與人口變動的關系及其相互作用

馬克思主義認為,經濟發展對人口變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不同的社會生產方式有著不同的人口增長規律。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每一種特殊的、歷史的生產方式都在特殊地、歷史地作用於人口規律。」人口變動反作用於經濟的發展,對經濟發展起促進或延緩的作用。當人口數量、質量和結構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時,將起到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反之,將起到延緩經濟發展,甚至造成社會經濟的停滯與破壞的作用。

經濟發展對人口變動的決定作用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經濟發展決定人口的自然變動,一般來說,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生育水平越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越低。其二,經濟發展決定人口遷移。在現代社會中,農業生產的現代化及第二、第三產業迅速發展,使經濟結構發生巨大變化,導致人們從農業部門轉向非農業部門,從農村走向城市,從一個地區遷移到另一個地區,以謀求生存空間和發展機會。其三,經濟發展決定人口結構。包括人口階層結構、教育結構和職業結構等。

從宏觀角度看,經濟發展主要通過以下方式影響人口變動。一是經濟發展使生產條件和生產方式由傳統型向現代型轉變,使得對勞動力由數量的需求轉向質量的需求。二是經濟發展促進了生存條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強化了人們對自身發展和享受的需求,生兒育女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地位逐漸弱化。三是經濟發展為城市化提供了物質基礎和條件。城市化體現了社會的全面進步,包括全社會教育水平的提高、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和完善、現代生育觀念的建立等等。四是經濟發展促進了科技進步,提高了避孕節育技術,改善了人類生殖條件,從而促進了人口素質的提高。五是經濟發展有助於提高婦女參與社會、經濟、政治、生活的能力,促進其生育觀念和生育行為的轉變。六是經濟發展促進社會保障制度、福利制度日益完善,弱化家庭所承擔的傳統功能如養老、保障、安全等,有利於生育率的下降。

從微觀角度看,經濟發展同樣對人口變動產生影響:家庭是一個生產單位,家庭的生育決策取決於家庭收益最大化這一影響機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經濟發展將增加對高質量的勞動力需求,減少對低素質勞動力的需求。家庭為了培養高質量勞動力,必須增加培養孩子的成本投入,從而產生孩子質量對數量的替代。二是父母受教育水平高,尤其是婦女受教育水平高,就業率高,收入水平高,則養育孩子的機會成本大,父母傾向於減少養育孩子的時間。三是社會保障制度、福利制度的完善,使得養育孩子的收益減少,生育效益下降,有助於降低生育率,四是城市化水平提高使人們更注重自我完善、自我發展,再加上城市規模擴大,生活費用上升,增加家庭撫育孩子的成本,促使人們傾向於少生孩子。

上述分析對於我們做好計劃生育工作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所有宏觀環境的變化、政策變化只有落實到微觀利益機制的變化上,才會最終發揮作用,目前我國生育率的下降主要是依靠強有力的行政制約手段實現的,不是建立在經濟發展基礎之上的生育率的自發下降,這在農村尤為明顯。群眾的生育意願和生育政策之間還有一定的距離。這是由於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還沒有在家庭這一微觀層次上建立起一個有利於計劃生育的利益機制。因此,我們必須把建立利益導向機制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推行「三結合」就是其中一個很好的途徑。

9. 人口流動性下降對經濟有什麼影響

1、流動人口提供了城市經濟和各項事業發展所需的勞動力資源。
2、流動人口通過參與內城市的就業競爭容促使勞動力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一方面促進了城市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勞動力成本,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勞動力素質和勞動力成本兩個方面的競爭優勢。
3、流動人口在一定程度上拉動了城市消費,為經濟發展提供了需求動力。
4、流動人口帶來了不同的思想觀念,與當地人口相互交流和溝通,豐富了城市的文化內涵,有助於建立開放的城市文化。
5、流動人口可以促進城市的輻射力、影響力的提升,從而有效地提高城市的競爭力。

10. 人口結構對經濟的影響

年輕人多,就業的壓力大,只要有工作機會社會財富就會增加,人版口結構年輕人多,老人權、小孩少是最好的狀態,我們可以回想下未認真執行計劃生育前我們的現狀和現在的歐美發達國家,受困於人口不發展的現實,這個問題很難有個合適的討論平台,現在的我們國家發展不平衡,要處於具體現實的環境來考慮,人口是可以流動的,我們處於什麼角色來參與討論也會對我們的立論和闡述有很大的影響,什麼觀點都沒有對錯,特別是現實面對傳統和現代時更是如此

閱讀全文

與人口下行經濟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