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近代史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上的史實有哪些
共同作用:.使中國走向近代化,走向民族獨立.在一定程度上沖擊力本國封建勢力,同時也打擊了外國帝國主義的侵略.
1.洋務運動產生了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出現了工人、一定程度促進了中國生產力的發展
2、新文化運動促進了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國出現自由主義、三民主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傳播
3、中國知識分子於開始為民主和自由奮斗,洋務運動是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積累了經驗。培養了人才、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為近代史開辟了道路
4、戊戌變法是在中國歷史上一次資產階級的改良運動,在當時是符合中國歷史發展趨勢的具有很大的進步意義、它還是一次愛國救亡的政治活動,在當時激發了人民的愛國思想和民族意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辛亥革命並不是完整的民族主義革命,他沒有完全推翻封建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才完全推翻封建制度,也沒有建立共和制的國家,但它是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再也不能復辟封建制度
6、新文化運動嚴重動搖了封建統治思想、人民思想得到空前解放、先進的知識分子受到一次民主與科學之洗禮
7、推動中國自然科學之發展、後期傳播的馬克思主義成為縣級知識分子改造國家、拯救社會之利器
共同作用:使中國走向近代化,走向民族獨立、在一定程度上沖擊力本國封建勢力,同時也打擊了外國帝國主義的侵略
② 中國近現代經濟史題目
廣義的對外貿易結構包括對外貿易商品結構,對外貿易方式結構,對外貿易模式結構,對外貿易區域結構。
狹義的對外貿易結構即對外貿易商品結構。
對外貿易商品結構是指一個國一定時期內,各種類別的進出口商品占整個進出口貿易額的份額。
一個國家對外貿易商品結構主要是由該國的經濟發水平,產業結構狀況、自然資源狀況和貿易政策決定的。發達國家對外貿易商品結構是以進口初級產品為主,出口工業製成品為主;而發展中國家的對外貿商品結構的特徵則是以出口初級品為主,進口工業成品為主。
[編輯本段]中國對外貿易結構調整的對策
多年來,經過一系列改革和政策調整,中國已經初步奠定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國際經濟通行規則的新型外貿調控體系。外貿運行機制發生了根本性改變,市場化程度大幅度提高,財政、金融和產業政策等已經上升為宏觀調控的主要手段。單一、封閉的外貿經營格局已經改變,經營主體多元化為外貿發展帶來了活力,成為中國外貿、特別是出口的主要推動因素之一。這些已經和正在構成中國未來對外貿易長期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基礎。但另一方面,正如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的那樣,中國的對外貿易還存在發展不穩定、結構調整緩慢、缺乏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高新技術和高附加值產品等許多問題和矛盾。這些以進出口貿易質量等外在形式表現出的不足,有著外貿調控和經營機制不夠完善等體制性原因,其根源在於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粗放型外貿增長方式的影響。
從國際環境來看,在即將到來的21世紀,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展,中國的對外貿易也將面臨許多新的機遇和挑戰。首先,由於發達國家的經濟穩定增長,中國將在優勢互補和水平分工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國際貿易的有利條件;其次,日趨活躍的國際資本流動必將帶動世界進出口貿易的持續增長,為中國產品進入國際市場創造良好機會。但是,東亞新興工業化國家的蓬勃發展、南亞經濟的崛起和拉美地區經濟的上升將會進一步改變世界經濟格局,與中國發展出口形成強烈競爭,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也將進一步加劇國內國際市場的競爭程度。因此,如何進一步完善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外貿調控體制和經營機制,培育具有長期發展潛力的主導產業,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促進進出口貿易的較快增長,為中國經濟的長期持續快速發展創造條件應該成為跨世紀時期中國對外貿易結構調整的重要課題。
1.加快對外貿易管理體制改革,逐步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和國際通行規則的外貿調控體系。多年來中國的外貿體制改革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成就,但由於受過去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依靠行政手段和計劃經濟方法決定外貿經營的現象依然存在,尚未完全形成有效運用匯率、利率、稅率等經濟杠桿的外貿調控體系,外貿宏觀管理的規范化、法制化水平不夠高。因此,今後幾年中,加快外貿體制「兩個轉變」的進程,推動匯率、利率和關稅稅率的市場化,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外貿運行機制,仍然是中國外貿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之一。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政府的管理職能應當進行徹底轉換,而且需要加強商業外貿中介機構以及行業協會、商會等民間市場協調機構服務功能,促進管理、經營、服務三方面的配套改革和協調發展。
2.按照統一政策和競爭條件的一致性原則,促進外貿經營主體的多元化發展,逐步實現外貿經營權制度向外貿登記制度的轉變。傳統外貿專營體制的打破,為近幾年中國的對外貿易發展帶來了活力。但是,由於外貿經營權以及市場准入方面的種種限制,外貿經營還未形成充分、自由競爭的多樣化格局。長期壟斷經營的優越環境也造就了專業外貿企業難以適應市場競爭環境的內在「體質」。為此,完善外貿企業的經營機制,創造多元化的市場競爭環境對於跨世紀時期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應當賦予更多的生產企業外貿經營權,促使各種企業直接進入國際市場、參與競爭。有必要逐步實行商業外貿的跨行業綜合經營,最終建立外貿經營登記制。專業外貿公司應當加強自身改革,完善經營機制,逐步走上以經濟效益為中心的發展道路,提高企業經營的集約化程度和規模經營效益。總之,多元化的競爭格局和各類外貿經營主體的不斷發展,將在培育新的外貿增長點、提高外貿經營的質量、效益、信譽和優化產業結構、商品結構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
3.發展具有競爭優勢的主導產業,提高中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優化出口商品結構。仍然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的出口商品結構,反映了中國的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落後、缺乏國際競爭力,即使是出口比重正在逐漸上升的機電產品,也大多數屬於加工程度低、技術含量不高的一般性工業製成品,由此造成中國的出口長期面臨東南亞國家等發展中國家的強烈競爭,很容易受到國際匯率等成本因素變動的影響,難以創造穩定的出口發展環境。所以,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狀況是提高中國出口產品國際競爭力的當務之急。
③ 中國近代經濟發展史
一、晚清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
1.外國資本主義經濟侵入 鴉片戰爭後,列強打開中國市場,向中國輸出商品,並在東南沿海地區創辦了一些船塢和工廠 這是中國境內最早的近代經濟成分。
2.自然經濟的解體 (1)原因: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勢力入侵。(2)表現:東南沿海一些地區「紡織」「耕織」分離,手工業者大批破產,中國城鄉商品經濟發展 (3)實質:中國逐漸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成為世界資本主義的附庸
3.洋務運動(官僚資本的產生)
(1)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進科技,維護清朝統治。
(2)內容:①自強、求富—創辦軍事工業、民用工業。②籌劃海防。③培養人才—興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
(3)結果:甲午戰爭失敗,洋務運動破產。
(4)實質: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
(5)評價:積極作用:洋務派引進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一些近代科學技術,興辦了一批近代企業,培養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和技術工人,邁出了中國近代化的第一步。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對外國的經濟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製作用;對本國封建經濟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局限性:只學習西方的科技,不改變中國的制度。說明「中體西用」的洋務運動不可能使中國走向富強
二、民族工業的發展
1.晚清民族工業的興起 (1)產生(19世紀六七十年代):①自然經濟日益解體;外商企業刺激;洋務運動誘導。②概況: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一些官僚、地主、商人,開始投資創辦近代企業,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2)初步發展(甲午戰爭後):①原因:甲午戰爭後,列強向中國輸出資本,進一步破壞中國自然經濟;清政府為擴大稅源,解決財政困難,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②影響: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發起維新變法運動、辛亥革命,倡導實業救國論
2.民國時期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 (1)民國初期的短暫春天:①原因:辛亥革命影響;群眾性反帝愛國運動促進;實業救國思潮影響;一戰的影響。②特點:地域不平衡(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區);部門不平衡(輕工業發展迅速);短暫。③影響:為新文化運動及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到來提供了經濟基礎和階級基礎 (2)國民政府統治時期的曲折發展:①1927—1936年較快發展,國民政府基本實現全國統一,提出廢除不平等條約,推出一些有利於發展的經濟和政治措施,民族工業有了較快的發展 ②抗日戰爭時期遭受沉重打擊 (淪陷區日軍的吞並、擠壓;國統區的戰時體制;官僚資本的壓榨等因素影響)③抗戰勝利後走向萎縮;民族工業陷入絕境。(美國商品排擠、官僚資本擠壓、苛捐雜稅、通貨膨脹等因素)④新中國成立後獲得新生,三大改造使之成為社會主義經濟的一部分
3.影響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因素
(1)中國近代社會性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下,民族資本主義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多重壓迫。(2)國內政局和國際環境 (3)政府的政策措施。(4)民族資本主義自身因素:民族資本的獨立性與依賴性,民族資產階級的進步性與局限性等。
4.民族資本主義在近代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引進先進的生產方式,代表近代經濟發展方向,有利於經濟的近代化。(2)為資產階級維新變法和資產階級革命運動提供經濟基礎和階級基礎;民族資本主義的逐漸發展使無產階級隊伍逐步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奠定階級基礎 (3)民族資產階級倡導的立憲改良、民主共和、民主科學等主張,既推動了中國政治近代化的發展,也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
(4)受到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多重擠壓,始終未獲得獨立發展,沒能成長為中國經濟的主導成分。
④ 簡述中國近代史的發展特點,及史實!!
中 國 近 代 史 綜 述
綜述:
此時期是從1840年—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止。
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為中國由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在此後的近一百年間,以1919年五四運動為界標,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後期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但都屬於資產階級革命的范疇。
在整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中國的社會性質決定了中國社會主要矛盾、革命對象和任務性質。在近代史上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有兩個: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之間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之間的矛盾,而前者為最主要矛盾。但兩大主要矛盾在歷史的進程中,呈現出錯綜復雜關系和起伏狀態,兩大主要矛盾規定了近代中國的歷史主題就是要推翻外國資本—帝國主義,本國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和壓迫,爭取民族解放,國家富強,社會進步和人民幸福,或者說,近代中國的根本任務就是要徹底反帝反封建和實現國家近代化,改變中國近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前期綜述
(1840—1919年)
此時期又稱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舊民主主義革命其性質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是由資產階級領導的,反對外國侵略和本國的封建統治,以建立資本主義社會的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政權為政治目的;以發展資本主義為最終目標的革命,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較完整意義的一次舊民主主義革命)。
此時期從1840年鴉片戰爭始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止,共約80年間的歷史。據教材內容的種種歷史現象的內在聯系及相互關系,形成一個相對完整且嚴謹的知識體系,既能體現出這個時期發展的特點及客觀規律,又能涵容這個時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的基本知識。可分為以下三個發展階段。
〈一〉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19世紀40年代—60年代初)
此時期的歷史大事有兩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前者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發動的非正義的侵華戰爭,即中華民族的反侵略的正義的民族自衛戰爭,而後者是農民階級的革命運動,二者又有十分密切的聯系。19世紀前期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資本主義頭號強國,為擴大海外殖民地,以強占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英國等迫切要求中國的市場開放,用戰爭暴力作為達到它們目的的主要手段,而此時中國封建社會已經到了衰落期。到鴉片戰爭前,已經走到窮途末路,清政府統治腐敗、經濟落後、對內極力壓制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扼殺新思想、新技術的發展,殘酷地剝削人民,導致階級矛盾的激化尖銳,對外堅持天朝尊嚴和閉關政策,最終導致中華民族災難的到來。雖說在鴉片戰爭中,清政府是民族戰爭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中國軍民進行了英勇的抵抗。但由於清王朝的腐敗、落後及戰爭中的妥協投降政策,戰爭的結局最終以失敗而告終,外來侵略者通過不平等條約,從中國取得了大量的主權,中國的門戶被列強用炮艦打開,中國開始論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半殖民地」是指喪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主權;「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義,又發展了資本主義。其兩者都有政治、經濟和文化內涵)。而第二次鴉片戰爭是列強對既取得的侵華權益不能滿足,力圖全面擴大侵華,並趁清政府處於內戰的窘境,以「修約」不成製造借口而發動,英法是主凶,美國是幫凶,俄是既追隨英法又單獨作案的兇犯。中國又喪失了許多主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進一步加深。
由上可知,鴉片戰爭後的二十年間,中國社會主要呈現出半殖民地特徵,到六十年代又呈現出半封建社會的特徵。但鴉片戰爭並未解決中外矛盾,更激化了階級矛盾,導致了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雖由於時代,尤其是階級的局限而最終失敗,但有著極重大的意義且承擔反封建反侵略的雙重任務與一些領導人發展資本主義的新時代特點(社會性質決定),這是以前農民戰爭所不曾有過的,是中國農民戰爭的最高峰。總之此時期的中國社會性質發生了巨大變化,且在思想界開始出現向西方學習的思潮,而清朝統治者在對待西方侵略的態度上,有對抗到暫時「和好」,在鎮壓中國革命的基礎上勾結起來,從而開始了中外反動勢力相勾結的歷史。
〈二〉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時期(19世紀60年代-20世紀初)
此時期的主要史實有民族危機加深、洋務運動、資本主義的產生、帝國主義掀起瓜分狂潮、戊戌變法及義和團運動等。此時期中國的社會經濟、階級關系、政治舞台及思想領域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從社會運動態勢看,既有沉淪,也有發展;在中國社會兩大主要矛盾中,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顯然居於最主要的地位,在中外暫時「和好」的形勢下,清建立了總理衙門,為解決內憂外患,掀起了洋務運動,但甲午中日戰爭戰敗,其「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目的破滅,以失敗局面而告終。隨著資本主義制度在19世紀中期的全世界勝利,英法美資本主義有了進一步發展,俄德日也走上了迅速發展資本主義道路,不久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向帝國主義過渡的進程。鑒於此,列強為擴大海外市場及占更多的原料產地,尤其是資本輸出的場所,加緊對外侵略,掀起了瓜分世界狂潮,而它們之間既勾結又相互爭奪。隨著中外「和好」局面的結束,以武力和戰爭手段造成中國邊境地區的普遍危機,以大舉輸出資本來控制中國經濟命脈,政治侵略和文化侵略也日益加深,先後發動侵略中國的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瓜分狂潮、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妄圖變中國為其殖民地,《馬關條約》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基本形成的標志, 《辛丑條約》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清政府完全成了列強統治中國的馴服工具。由於侵華的不斷加劇,使清統治集團不得不調整統治政策,也擴大了自身的分裂和形成新的派別,但都改變不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地位。隨著外國侵略勢力的擴張,中國封建經濟的瓦解加快了,中國近代資本主義艱難地產生和發展起來,同時產生了新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隊伍壯大,而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中國半封建經濟的特徵已經具備。而軟弱的資產階級形成兩個政治派別,都主張發展資本主義和挽救民族危亡。甲午戰後,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及中國資本主義發展,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維新變法運動和義和團運動都把救亡圖存作為主要斗爭目標,資產階級維新派通過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發展資本主義的變法(和平方式)來實現其救亡圖存的斗爭目標,而演出了一幕戊戌變法悲劇;以義和團運動通過「滅洋」(流血方式)來實現斗爭目標,它沉重地打擊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尤其是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美夢,使帝國主義改變侵華方針為「以華制華」,而後這兩次救亡運動的失敗都與清有極大的關系,從此以後,以推翻清政府為主要斗爭目標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在全國迅速興起。
〈三〉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化時期(20世紀初—1919年五四運動前)
此時期在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尤其在政治上變動極大。中國社會兩大主要矛盾匯於一流,集中地體現為廣大人民群眾同帝國主義支持下的清統治集團及北洋軍閥統治的矛盾。20世紀初,帝國主義列強為重新分割世界展開激烈的爭奪,「一戰」的爆發影響到歐洲列強侵華政策的調整,以及列強在華勢力的變化,列強利用清政府及反動軍閥為工具進行侵華,清統治集團完全俯首聽命於列強。慈禧太後為苟延殘喘,既要取悅於列強,又要消弭於社會不滿,一手出賣國家主權、民族利益,一手耍弄「新政」、「預備立憲」,進行調整,但結果適得其反,直接間接地削弱了統治,促進了革命,而民族資本主義有所發展,資產階級的政治積極性明顯提高。隨著民主思想的傳播及論戰、團體及政黨的建立、一系列武裝起義的實踐、理論的指導,最終導致了辛亥革命,但其革命成果,因其階級局限性,革命果實為袁世凱所竊取,袁世凱及其後繼者對內獨裁專制復辟、對外出賣國家主權,投靠帝國主義,而導致了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為維護民主共和成果,不斷地進行斗爭,其斗爭的實質為封建主義與資本主義,但最終都以失敗局面而告終,這說明民族資產階級不能領導中國人民走向勝利,需要新的階級-無產階級來領導,而這一時期的中國政治斗爭的焦點為維護民主共和的斗爭,反映在思想文化領域內:一方面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掀起了復古逆流,一方面資產階級革命派倡導民主共和和知識分子倡導新文化運動,且隨著「一戰」期間帝國主義暫時放鬆對華侵略,辛亥革命、民主共和和實業救國兩大思潮的推動下,中國工業迅速發展,這促使中國無產階級隊伍壯大,為以後中國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化,為中共的建立,提供了階級基礎。
⑤ 中國近代史的發展歷程
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的70多年間,無數仁人志士前赴後繼地探索,無法解決這一問題。五四運動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爆發。
熱血青年為爭取民族獨立、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奮不顧身;青年知識分子高舉民主和科學的旗幟,努力探尋改變中國命運的科學真理和發展道路。
在救亡圖存的不斷求索中,在「改造中國」的艱苦實踐中,一條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歷經大革命的失敗、土地革命的挫折、抗日戰爭的壯大,在解放戰爭後,建立新中國,成功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崛起。
(5)以上饒近代的發展闡述中國近代經濟文化史擴展閱讀
中國的近代史因此而具有兩個鮮明的特徵:
其一是中國無力保衛自己免於侵略;其二是中國不得不接受不平等條約。
新中國成立後的1954年,胡繩在《歷史研究》創刊號上發表《中國近代歷史的分期問題》,引起了近代史學界的強烈關注和熱烈討論。
在文章中,胡繩非常明確地把近代史限定在1840—1919年之間,也就是說,以五四運動為分野,在此之前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為近代史;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開始取代民族資產階級成為民主革命的領導階級,此後則為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是為中國現代史。
胡繩的這一主張,得到了多數學者的認可。
從這時開始,中國歷史學界出現了中國近代史和中國現代史的明確分界,分界線就是1919年發生的五四運動。
⑥ 1840到1949與1949年至今的中國近現代經濟史的發展脈絡
1840年到1949年與1949年至今的中國近現代經濟史的發展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歷程。中國1840年至今的現代化歷程經歷了三條道路的轉化:
1、1840年1949年10月前,是中國「早期現代化」階段,以資本主義現代化為主體;
2、1949-1978年是「經典社會主義現代化」時期,帶有蘇聯的「經典」社會主義現代化模式的色彩:
3、1979年至今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時期,在政治經濟方面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
(6)以上饒近代的發展闡述中國近代經濟文化史擴展閱讀:
1949-1978年是「經典社會主義現代化」時期,中國走「經典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前提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新中國的成立、民族獨立、推翻三座大山等)
20世紀50年代我國探索社會建設道路出現的曲折史實:「大躍進」或人民公社化運動。
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轉化的標志是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實行改革開放。
20世紀90年代我國確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現代化是各國發展的必然趨勢;實現民族獨立是實現現代化的重要前提;應結合本國實際,走符合國情的現代化道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⑦ 求 中國經濟發展近代史,越詳細越好,謝謝
近代
民國經濟史
中國民國時期,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社會長期處於各種予盾的激烈斗爭之中,社會經濟在動盪、曲折中緩慢前進。民國時期中國社會經濟曲折發展的歷程,各種經濟勢力此消彼長的現象,給我們以如下啟示:
第一,要使中國近代社會經濟得到順利發展,必須以國家的獨立、自由、民主、統一為前提。近代中國歷史表明,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掠奪,對中國社會經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使近代中國經濟的發展,處於十分緩慢的狀況。沒有一個政治上獨立、自由、民主、統一的新中國,就不可能使中國經濟得到正常、健康的發展。
第二,民國經濟的歷史表明,在華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封建地主經濟、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經濟,是阻礙中國近代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在民國時期的中國,外國資本主義經濟控制了中國財政經濟命脈,他們利用政治上、經濟上的特權,瘋狂地掠奪中國的資源,並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進行壓制、打擊。封建地主經濟佔有農村絕大部分土地,對農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造成農民生活困苦,農村經濟萎縮。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經濟壟斷著中國主要經濟部門,對私人資本主義經濟進行排斥、打擊,阻礙了中國私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第三,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在民國時期曾得到發展,這表明代表著新的生產方式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是民國社會經濟史的重要內容,是貫穿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一條重要線索。但是,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在外國資本主義、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封建勢力的包圍打擊下,難以得到正常、自由的發展,最後走向衰落。歷史表明,要在中國實現資本主義是非常困難的,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
第四,新民主主義經濟的建立符合中國歷史的發展,中國近代經濟的發展前途是社會主義。由於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掠奪和封建勢力、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壓迫,阻礙了中國近代經濟的順利發展,因此,在中國人民進行爭取獨立、自由、民主、統一的革命斗爭中,必須建立新的社會經濟形態來代替舊的社會經濟形態。由於中國社會經濟的落後性,不可能馬上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必須根據中國的國情,建立一種符合中國經濟發展水平,並以發展生產力為主,為以後過渡到社會主義開辟道路的新的經濟形式,這種新的經濟形式就是新民主主義經濟,只有這種由多種經濟成分構成的特殊形式的新民主主義經濟,才符合中國歷史發展的需要。而在新民主主義經濟中,由於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居於領導和支配地位,這就保證了中國近代經濟的發展前途必將是社會主義。
1、民國經濟概述
2、民國初期社會經濟的初步發展
3、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社會經濟的曲折發展
4、抗日戰爭時期的社會經濟
5、民國末期社會經濟的崩潰
中國經濟發展史-現代卷
1949--1957年的經濟發展與制度變遷
1、新中國建立時的經濟背景和發展條件
2、新民主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
3、國民經濟的恢復
4、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和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開始
5、社會主義改造的提前完成
6、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和遺留的問題
1958--1978年的經濟發展與制度演變
1、「大躍進」及其嚴重後果
2、國民經濟的調整和恢復發展
3、「文革」時期國民經濟的艱難發展
4、徘徊中前進的國民經濟
1978--1998年的經濟發展與制度變革
1、經濟調整和開始改革開放
2、全面改革的實施和經濟高速增長中的曲折
3、治理整頓和深化改革
4、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
希望對你有幫助
⑧ 從中國近代經濟的發展過程來看,中國近代化進程步履維艱。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2~1894年、1895
(1)形成:制①民族資本主義企業受外商企業和洋務企業(或官辦企業)的刺激而產生。②洋務派為「自強」而開辦軍事工業,為「求富」興辦一批近代民用企業。③鴉片戰爭後,外國人在通商口岸開辦船塢和工廠,形成了外商企業。說明:外商企業在中國占據優勢地位。(2)最明顯的變化:商辦企業(或民族企業)超過官辦企業,發展迅速。主要原因:甲午戰爭後民族危機的刺激(或戊戌變法的影響);收回利權運動;南京臨時政府頒布發展實業的法令,這些都激發了民族資產階級投資近代工業的熱情。 (3)趨勢:持續增長,進入20世紀後增長更快。影響: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五四運動爆發,中國共產黨成立,國民黨召開一大,國共合作、國民大革命開始;經濟上出現了民族工業的黃金時期;思想上新文化運動,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 (4)特點:①農業和手工業是中國近代經濟的主體,中國經濟落後。②中國為世界資本主義市場提供原料,中國經濟具有半殖民地經濟的特點。③中國近代工業有了一定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