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經濟未來十到二十年的發展前景
保健市場潛力大
據統計,我國保健品銷售額也以每年15%—30%的高速度增長。預計至2010年,我國保健品銷售額將達到1000億元。 女性用品利潤高
中國目前有6億女性,年紀在12~45歲之間的有3億。據權威機構統計,2002年,中國女性用品銷售總量超過800億元人民幣,並以19%的年增長率節節攀升。
旅遊休閑發展快
據國際旅遊組織預測,中國旅遊產業年均增長率將高達8.5%,位居世界第三。
旅遊業快步發展,可帶動旅遊配套行業、餐飲服務業、民族小工藝品業等10多個直接相關和間接相關聯產業發展。
農產品加工利潤高
我國是農業大國,但在農產品深加工上卻較落後,農產品深加工占農產品總產量的不到12%。以玉米為例,美國深加工玉米佔到玉米加工量的20%以上,品種超過2000個,而我國玉米深加工量不足玉米總產量的9%,品種只有100多種。
汽車美容市場大
根據國家汽車工業的發展規劃,2005年我國汽車的保有量將達2545萬輛。汽車售後服務業(包括汽車維修與養護、汽車停靠和汽車零配件及附屬產品的開發)將成為新的投資大蛋糕。
這塊大蛋糕主要包括汽車的專業美容(清洗、去污、打蠟、輪胎翻新等)、車飾美容、漆面美容、汽車防護(粘貼防爆太陽膜、安裝防盜報警系統等)和汽車精品(在店內銷售汽車香水、內飾、車用吸塵器等)等5個方面。
寵物身上錢景寬
城市丁克家族的出現和老年空巢現象的增多,家有寵物已成為一種消費時尚。
據測算,我國市民每年用於寵物的消費已高達十幾億元。進入90年代以來,中國已成為世界上寵物產品產量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寵物各方面的需求量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長。這為寵物投資經營者帶來了極大的市場。 清潔洗滌需求旺
清洗服務業屬於國家保護的產業之一,國際大牌公司很難拿到入場券,這給民族產業帶來發展機會。根據清洗范圍的不同,通常將清洗分為民用清洗和工業清洗兩類。民用清洗即在日常生活中,與個人與家庭生活密切相關的洗滌,包括衣物清洗,頭發清洗,家庭用品、房屋的清洗等。小本創業主要是投資衣物洗滌、廚房浴缸、抽油煙機、傢具、冰箱、空調清洗業等和鍋爐管道、建築物牆壁、門窗、玻璃等一般工業清洗。據信息產業部的統計,我國每年潛在著3000億元的專業清洗需求,是世界上最大的專業清潔市場。
《世界經理人數據》最近刊登一篇文章,稱該報在綜合專業招聘網站所做的擇業調研,以及雅虎中國今年所做的中產階級調查,並結合中國經濟發展的大趨勢,請專家預計出四年後的中國職場新趨勢,希望能給即將步入大學校園的學子們提供一些幫助。
以下是這十大行業及該報的分析:
1. 同聲傳譯
年進賬三四十萬沒問題
同聲傳譯員被稱為「21世紀第一大緊缺人才」。隨著中國對外經濟交流的增多和奧運會帶來的「會務商機」的涌現,需要越來越多的同聲傳譯員。
「同傳的薪金可不是按照年薪和月薪來算的,是按照小時和分鍾來算的,現在的價碼是每小時4000元到8000元。」相關人士告訴記者。「4年之後入駐中國和北京的外國大公司越來越多,這一行肯定更吃香,一年掙個三四十萬元應該很輕松的。」業內相關人士表示。
2. 3G工程師*
基本年薪15萬元至20萬元
據計世資訊發布的相關研究報告稱,估計國內3G人才缺口將達到50萬人以上。
由於目前3G人才比較少,尤其是復合型人才奇缺,預計4年之後3G工程師的基本年薪會在15萬元至20萬元。「從目前的一些趨勢來看,在無線增值服務行業里的一些精通2.5G技術的人才年薪都在10萬元左右,3G到來之後這些人才的收入應該會更高。」空中網的相關人士表示。
3. 網路媒體人才
年收入在10萬元至12萬元
目前,類似於在新浪和搜狐的網路編輯的月薪都在5000元左右、中等職位的收入在8000元至10000元。
「相信4年之後整個網路媒體的廣告收入越來越多的時候,從業人員會有一個更好的回報。」新浪網的一位編輯對自己所從事的行業頗有信心。據預測,年收入應在10萬元至12萬元。
4. 物流師
現在1年就能掙10萬
物流人才的需求量為600餘萬人。相關統計顯示,目前物流從業人員當中擁有大學學歷以上的僅佔21%。許多物流部門的管理人員是半路出家,很少受過專業的培訓。
據相關人士透露,殼牌在國內招聘的應屆大學生目前的薪金是每月6000元到8000元,在一年之後還會由相當大的提升空間。「現在一年就能掙個7萬元至10萬元,估計4年之後只會多不會少,因為能源越來越緊俏。」該人士表示。
5. 系統集成工程師
估計年收入10萬至20萬元
一名剛剛畢業,毫無經驗的大學生應聘系統集成工程師之後的薪金是年薪8萬元。用戶對系統集成服務的要求不斷提高,從最初的網路建設到基於行業的應用,再到對業務流程和資源策略的咨詢服務。未來系統集成工程師應該是一路走高的職業。
據招聘網站人士預測,系統集成工程師在未來的年薪估計會在10萬元至20萬元。
6. 環境工程師
年收入將在8萬元至10萬元
相關資料顯示,目前我國環保產業的從業人員僅有13萬餘人,其中技術人員8萬餘人。按照國際通行的慣例計算,我國在環境工程師方面的缺口在42萬人左右。
記者從相關途徑獲悉,隨著國內房地產行業的發展,國內園林設計師、景觀設計師的月薪都在七八千元左右。據預測,年收入應在8萬元至10萬元。
7. 精算師
年收入在12萬至15萬元
我國被世界保險界認可的精算師不足10人,「准精算師」40多人,在當今的國內人才市場上,精算師可謂鳳毛麟角。
隨著國際保險巨頭在中國開拓市場以及國內企業的需要,精算師是幾年後保險業最炙手可熱的人才,目前在國外的平均年薪達10萬美元,國內目前月薪也在1萬元以上。4年以後,隨著人們對於保險認識的加強,保險行業的興起必然會需要更多的精算師。據預測,年收入應在12萬元至15萬元。
8. 報關員
年掙10萬元很輕松
「入世」後,我國的對外貿易的迅速增長使得對報關員的需求增加。據中華英才網、智聯招聘網顯示的資料,報關員目前的收入每月在5000元至8000元之間,目前在貿易發達的珠三角地區報關員月薪都在七八千元。
未來幾年內,就業市場對報關員的需求將有數十倍的增長。報關員的工資漲幅一般在年10%-20%,到那時一年掙個10萬元幾乎不是問題。
9. 中西醫師/醫葯銷售
年收入至少應在6萬元左右
「醫學院校畢業的學生有三條路可以走,一是進入醫院,急救醫生、產科醫生、婦科醫生、眼科醫生、兒科醫生及牙醫和理療醫師都將十分吃香;二是進入醫葯生產流通企業;三是繼續深造。」某招聘網校園部總監表示,這個行業的特點是越老越值錢,目前的醫葯行業月薪水平在3000元到5000元,相信4年之後會有一個更好的薪金水平。據預測,年收入至少應在6萬元左右。
10. 注冊會計師
年收入將在10萬元左右
根據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需要,至少急需35萬名注冊會計師,而目前實際具備從業資格的只有8萬人左右,其中被國際認可的不足15%。
每年包括德勤、畢博在內的四大會計師事務所都會在高校招收畢業生,專業涵蓋統計、法律、數學等。而進入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應屆畢業生月薪大都在五六千元,再加上每年豐厚的獎金,收入會超過10萬元。
* 3G是英文3rd Generation的縮寫,指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相對第一代模擬制式手機(1G)和第二代GSM、TDMA等數字手機(2G),第三代手機一般地講,是指將無線通信與國際互聯網等多媒體通信結合的新一代移動通信系統。它能夠處理圖像、音樂、視頻流等多種媒體形式,提供包括網頁瀏覽、電話會議、電子商務等多種信息服務。
你看看吧 只是摘錄書上的 可能不全,我想對你有點作用吧!
② 中國市場經濟未來的發展前景
近年來來,中國大陸的經濟增長源在亞太區持續保持領先地位,整個亞太區所有受訪者中有七成認為中國大陸的中小企業比其所在國家或地區的中小企業更具競爭力。但二○○七年的調查也發現,缺乏創新已成為阻礙中國內地中小企業競爭力發展的主要障礙之一。
③ 依現在的社會經濟市場看,大家覺得中國在哪一方面的經濟市場還存在很好的發展前景
新聞自由是中國經濟未來增長的必要基礎 對這種「重型」發展模式的挑戰來自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這種以高能耗、高自然資源消耗為特徵的發展模式不但抬升了世界能源價格,促使許多人預言地球能源供應危機即將到來,而且已經嚴重破壞了中國的生態環境。中國作為「世界工廠」是有代價的,環境與資源遭受重大損耗,河流與湖泊也遭到重度污染。 第二,作為紡織品、服裝、機械和電子產品的出口大國,中國正面臨著日益嚴重的貿易壁壘挑戰,這會使中國難以進一步擴大其在眾多製造品市場中的份額。貿易問題已是近幾個月來報紙頭版報道最多的問題。 第三,製造業已不能創造新的就業機會,而中國只能靠服務業來增加新的就業。舉例來說,雖然製造業產值自1978年以來以每年14%的速度增長,但在1995年時製造業從業人數達到9800萬的頂峰,到2002年製造業就業數已減少到8300萬人。隨著效率的提高和技術革新,製造業的生產力將得到提高,而這只會進一步減少其從業人數。根據亞洲開發銀行的估計,中國農村有大約兩億閑置農民,他們都需要工作。官方的城市人口失業率多年來維持在3.6%左右,真實的失業率我們不得而知。不管怎麼說,每年新增的可就業人數為1500萬(包括350萬大學畢業生),但每年新增的就業機會目前是800萬,這就意味著每年新增的失業人口是700萬(這還不包括新的失業人數)。中國的就業形勢十分嚴峻。 最後,中國長期以來希望改進在價值鏈的產業地位,慢慢減少對低經濟增加值的製造業的依賴度,而服務業的經濟增加值普遍較高,可取得更多的利潤。 從上述這些因素我們可以得出一個明顯的結論:中國必須進一步發展其服務業。確實,既然中國的服務業佔GDP的份額是世界最低的,這同時也意味著它蘊涵著最大的發展潛力。在有13億人需要服務的情況下,這種潛力尤其巨大。但是,正如上面講到的,發展服務業需要法治,需要獨立的司法,需要新聞自由。在近些年裡,這些制度機制已經得到了改進,但還是遠遠不夠。 以上海為例,在1949年前,上海是中國甚至亞洲的金融中心和國際貿易中心,其服務業十分興隆。在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1990年代以來,中央政府決定將上海重新塑造為未來亞洲的金融中心。十多年來,政府把相當多的金融業務都安排到上海,以此來重點把上海發展為服務業中心。比如,第一家證券交易所是1990年12月在上海建立的。過去幾年裡,證監會把新公司股票上市都安排到上海證券交易所,而不放到深圳證交所。在官方的鼓勵下,外國銀行和金融公司也陸續落戶上海。然而,雖然這只「看得見的手」多麼偏重上海,給它提供最好的服務業發展機會,但結果如何?上海服務業在其2004年GDP中所佔份額只有47.5%。而且,服務業份額在過去兩年裡每年下降了0.5個百分點。實際上,過去幾年上海房地產市場的持續紅火給了其服務業不少推動,但它的服務業還是連續兩年在衰退。1995年,上海金融服務業的經濟附加值占其GDP的10%。在2000年,這一份額創下15%的新高。但在2004年,金融服務業的份額又降回到10%。造成這一趨勢的原因之一是自2001年夏天以來股價一直在下跌。因此,在未能改進新聞媒體和法治環境的情況下,連具備最好的服務業發展機會的上海也無法提高其服務業水平,其47.5%的服務業GDP份額甚至低於印度全國的水平。 制度改革勢在必行 過去多年,政府將經濟發展與政治改革分開。政治性的刊物受到嚴格審查,而財經類報刊則「在一定的模糊范圍之內」享受一定的自由。但是,在一個以國有企業與國有銀行為主導的經濟社會里,其政府對經濟的行政管制又不受到民選議會的制約,那麼經濟和政治實際上很難分開,因此財經類報刊實際上難以有真正的自由空間。 比如說,國有商業銀行的董事長和行長都是由中央組織部任命的副部級幹部,對他們的工作言行的追蹤報道常常就與政治性新聞沾邊,因而屬於政治新聞審查的范圍。雖然關於金融風險和銀行不良貸款問題多年來討論得非常熱烈,各界也一再呼喚著加強金融風險管理,但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數量到底有多少,在很長時間里一直是一個機密。在「安然事件」發生之後,上市公司的治理問題開始受到重視。但是,1300多家上市公司又多數為國有控股,其最高管理層又大部分由相關行政部門任命。因此,如果記者敢於調查報道這些公司的負面消息,他們將面臨著工作被炒甚或吃到官司的危險。在股市價格走低之時,財經新聞編輯會受命只刊登正面報道,不登負面新聞,以此塑造出一個經濟與金融市場的積極景象。新聞審查限制了有用信息的供應,扭曲了市場中的真實信息,從而阻礙了市場尤其是對信息依賴度極高的金融市場的發展。 與中國歷史上的任何時期不同,中國現在有了高速公路、鐵路和航空網路,這些運輸網將各個地區整合成了一個全國統一市場。貨物和服務的交易已跨越了地域的界限。股票、債券、保險和其它金融產品在不同地區之間進行交易。在這么廣泛的市場經濟里,如果公司管理層行害,或者產品與服務的提供商行害、行騙,那麼他們對投資者和消費者的潛在損害都會是極為廣泛和深遠的。這種復雜市場里,信息的自由流通涉及到太大的公眾利益。在這種情況下,沒有哪個政府能僱傭足夠多的管理員、監督員來監督、揭露並矯正市場中的不良行為,即使政府能僱傭很多很多的市場與企業監察員,他們也不可能有足夠的激勵把監督做好,或許由此帶來的反而是新的尋租與腐敗機會。一個自由的、不加審查的新聞媒體則不僅可以獨立地提供完整的、公正的市場信息,而且他們能成為中國市場經濟的重要糾錯機制,我們知道「陽光是最好的殺菌劑」,由媒體將公司作假與商業腐敗曝光,這本身就可起到對商業和市場糾錯的效果,也是一種最自然的規避金融風險的手段。因此,新聞自由不僅對政治民主十分必要,而且可以對經濟增長和創造就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
④ 中國未來經濟的發展前景會是怎樣的
1978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經歷1978~1984年、1985~1987年、1988~1992年、1993至今的四個周期波動。與改革前相比,中國經濟波動的周期拉長了,峰位、谷位落差降低了。這反映了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不斷提高,由過去追求高速度逐步轉向兼顧發展與穩定、兼顧速度與效益、追求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同時,隨著市場經濟體制逐個建立,宏觀調控中經濟手段作用增強,使經濟運行擺脫了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的惡性循環。1996年、1997年軟著陸的成功,使中國在1997年5月開始的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沖擊下站穩腳跟。 ——產業結構有所改善 產業結構嚴重脫離需求結構的畸形狀態得到很大改善,長期困擾計劃經濟國家的商品數量「短缺」現象基本消除,能源、交通運輸與郵電通訊、重要原材料等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得到了快速發展,農業持續穩定增長,瓶頸產業制約經濟增長的現象得以緩解。第一、二、三產業的發展比較協調。接從業人員,三個產業的比例1985年為62.4:20.8:16.8;1998年改變為49.8:23.5:26.7。按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1985年為28.4:43.1:28.5;1998年改變為18.0:49.2:32.8,它們之間的關系已有了初步的改善。 ——科學技術和教育水平有一定提高 據1995年工業普查結果,20世紀80年代以後出廠的工業生產設備已佔設備總量的90.5%;大中型企業生產設備達到國際和日內先進水平的分別達到26.l%和27.7%,比1985年提高了13.2和5.9個百分點,平均每年提高1.3和0.59個百分點,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顯著提高。根據我們採用超越對數生產函數方法的測算結果,1953~1977年期間,生產率增長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為負值:1978~1995年,生產率增長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份額已上升到39.85%,僅次於資本投入增長的貢獻(46.84%)。 截止到1998年底,中國國有單位專業技術人員總數為2091.4萬人,平均每萬人口在校中學生588人,小學生118人;大學生27.3人。中國的巨大人口,通過發展教育將成為巨大的人力資源。 ——市場機制在經濟生活中作用增強 隨著改革的深化,中國已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作為改革的目標模式,市場正逐漸成為配置資源的基本手段。從1988年開始,中國開始了生產要素的市場化進程,1990年代生產要素市場化速度有所加快。在1980年代,生產要素市場化主要體現在生產資料流通領域,並以實物資本的形態進行。進入1990年代,土地、資金開始急速進入市場,推動房地產市場、股票市場、債券市場的超常發展。這表明大量生產要素脫離了計劃軌道,各經濟主體行為方式發生巨大變化,對中國經濟運行方式也產生較大的影響。同時,通過對計劃、投資、財政、金融、收入分配、就業和社會保障等一系列改革初步確立了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體系的框架。 ——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份並存的局面正在形成 改革開放前公有經濟一統天下,國有經濟在第二產業和多數第三產業中占據絕對壟斷地位的狀況已被打破。1998年我國按工業總產值劃分的經濟結構是國有工業佔28.5%,集體工業佔38.3%,城鄉個體工業佔18.9%,其他經濟類型工業(私營、中外合資等)佔19.9%。 ——對外開放日益擴大 1998年我國進出口總額已達到3239.3億美元,相當於1978年的15.7倍(其中出口為18.8倍),從1978年排在世界第32位躍升到第11位,表明我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日益上升。據海關統計,我國出口商品中工業製成品比重已由1980年的50%上升到1998年的92%,其中機電產品出口比重由5%上升到33%以上。表明我國的製造業在國際競爭中的競爭力有所提高。 實際利用外資數額不斷增加,1996~1998年三年分別達到548.04億美元、644.08億美元利585.57億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資均在400億美元以上。 ——由全面短缺走向相對過剩 在20世紀的大多數年份里,中國經濟基本是在短缺中運行的。進入1990年代以來,一般工業品出現了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化,中國經濟發展走出資源約束的商品短缺時代,進入需求約束和市場制約的新階段。目前,不僅一般工農業產品,而且生產資料都已初步形成了買方市場。1998年下半年國內貿易部統計范圍內的601種商品無一種是供不應求,半數以上的工業產品生產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絕大多數農產品也供大於求,許多商品庫存積壓有增無減。市場需求對經濟增長的約束機制明顯強化。自1993年以來,經濟增長一直呈現下降趨勢,從1992年的14.2%的高峰降至1999年的7.1%,平均每年下降0.91個百分點。 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對經濟運行機制產生深遠的影響。經濟增長的主要矛盾由供給轉向需求。在短缺經濟時代,經濟增長速度的高低主要取決於供給能力尤其是「瓶頸」產業供給能力的提高;在買方市場態勢下,擴大投資不一定能夠帶動消費增長,企業投資只有與市場需求協調時才產生相應的經濟效益,脫離市場需求的投資增加只會產生更大的浪費。同時,企業為爭奪有限的市場空間展開了更激烈的競爭,中國經濟開始進入一個競爭的時代,生產和效益逐步向優勢企業集中。 ——發展中存在眾多的困難與問題 總的看,在中國步入21世紀時,全國經濟已進入全面、快速工業化的階段;在取得巨大的成績的同時,也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集中表現為明顯的、多側面的二元現象:新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開始運行,但舊體制仍然在許多領域起作用,新舊體制雙軌運行並存,轉軌緩慢,特別是國有企業改革面臨巨大困灘;經濟高速增長與低效率、低質量並存,經濟仍然以粗放型增長為主,資源配置結構不合理,規模經濟效益差;在國內市場容量不斷擴大的情況下;相當部分的國產商品生產能力過剩,銷售困難與部分商品大量進口並存,國產名牌不斷消失,一些「民族工業」被外資打壓兼並,國家經濟安全受到威脅;出口高速增長與傳統的低附加值產品佔主導地位並存,高檔名牌產品和高新技術產業國際競爭力不強,國內市場佔有率日益下降:東南沿海地區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人民生活奔向富裕與中西部多數地區經濟發展緩慢、收入水平相對低下並存,經濟發展的地區差距日益拉大;隨著經濟規模擴大、就業人數不斷增加與全社會的失業率上升並存,農村剩餘勞動力流動速度加快與困難加大並存,這將使得潛在的社會不穩定因素有增加的趨勢;少數人暴富與相當部分的城鄉貧困人口並存,社會不同人群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工農業產品積壓,產銷率不高與相當一部分人民群眾(尤其是農村居民)的有效購買力不足並存;經濟規模迅速擴大與資源浪費、環境污染日益嚴重並存,能源和水資源短缺和生態失衡、環境惡化日益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對科學技術和人才的需求日益提高與大量低素質的剩餘勞動力並存。 這些問題都是短期內難以克服的,必須經過長期的艱苦努力和精心的操作才能逐步解決。這表明,我國的未來發展前景是美好的,但面臨的困難也是很大的。 21世紀上半葉(2000~2050年)中國經濟長期預測 對2000~2050年中國經濟的發展進行預測是超長期預測。未來50年不確定的因素很多,我們只能在一定的假定條件下(如不發生世界大戰,國內基本保持社會安定等),採取定性分析和定量計算相結合的辦法進行預測。這里我們使用了系統動力學、投入產出、經濟計量三者相結合的模型,預測中國在2000~2050年間人口、經濟增長以及結構變化情況。下面就是預測結果與分析,有關預測模型的情況,將在本文的最後予以說明。 一、人口預測:總量不超過16億,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 1、人口總量和勞動力預測 中國目前仍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1995年中國的人口數為12.1121億,佔世界總人口57.16億的1/5。1995年世界的人口增長率為1.5%,中國則為1.06%。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同時政府加強了計劃生育政策的指導,人民群眾的生育觀念逐步發生了變化,人口出生率有了大幅度下降,從1970年代初的20‰以上降到了目前的10‰左右。在城市和鄉鎮企業發達的富裕農村,獨生子女已經蔚然成風,成為居民的自覺要求。即使在較為貧困的邊遠地區和農村,群眾也已經認識到,少生優生是脫貧致富的重要一環,多胎生育大大減少、但是,由於巨大的人口基數,中國每年新增加的人口數仍然在1000萬以上。實現零增長還需要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根據模型預測,中國大約在對世紀的30年代出現人口的零增長,其後為緩慢的負增長。各主要年份的人口數、勞動力數見表2。 表2:主要年份人口數與勞動力預測 年份 人口數 勞動力數 年份 人口數 勞動力數 1995 12.11 6.239 2025 15.50 7.748 2000 12.87 9.239 2030 15.72 7.748 2005 13.60 6.920 2035 15.84 7.703 2010 14.23 7.247 2040 15.85 7.655 2015 14.76 7.498 2045 15.72 7.569 2020 15.18 7.678 2050 15.52 7.437
⑤ 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趨勢
中國未來經濟發展趨勢就是從「世界工廠」轉變為「世界市場」。也就是從外貿型經濟轉變為內需型經濟。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以前外貿型經濟因為世界金融危機的發生,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受到了打擊,對中國商品的需求呈萎縮狀態,並且西方發達國家為了經濟轉型也會重振製造業,這對我國未來的商品出口也是不利的因素。為了消化外貿出口的萎縮,和達到我國經濟長久持續穩定的發展,我國經濟急需從外貿出口型經濟向內需型經濟轉變,也就是從「世界工廠」轉變為「世界市場」。實現中華民族的再次崛起。
中國經濟結構目前還不健全,房地產在經濟中占的地位還很重,而現在住房問題又很嚴峻,只有盡量通過政府的調控讓房價趨於穩定,另外通過一些政策房滿足老百姓的住房問題,然後不斷轉變產業結構,從而實現其他行業升級,減少房地產在經濟中的比重。所以國家提出改變經濟結構體制也正是為了這個這個目的,最後的目的也是讓社會經濟適應人民大眾的需要,這樣社會才能進步!
⑥ 中國市場經濟發展前景如何
中國經濟來的發展總體前景是樂源觀的!但是中國經濟的發展具有明顯:高發展、低速度的特徵!就拿中國佔世界人均gdp來說吧,1949年中國排在世界100名,但是到了2010年,中國依然排在世界的100位!中國經過了所謂的60年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卻依舊原地沒動…看到這個數據我們不得不思考:中國的經濟到底發展了多少?所以,中國經濟的前景依賴於現在
⑦ 中國未來經濟市場
(一)中國目前深層次社會矛盾依然突出其實,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政府就已經提出維穩的口號。但是,21世紀的維穩實質已經變化。上世紀80年代,不穩定因素主要還只是「改革的陣痛」,是過渡時期的必然摩擦,突出表現為意識與觀念的沖突,主要存在於青年學生與知識分子之中;但是現在,由企業改制、土地徵收、房屋拆遷、官員腐敗等等社會問題累積的矛盾不斷爆發,深層次的改革卻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不穩定因素已經成為一種結構性的、長期性的危機,存在於社會各階層。各種各樣的影響社會不穩定「事件」,只是社會深層次「結構性」矛盾和問題的「顯現」。目前,統觀改革與發展全局,影響社會穩定的「結構性矛盾」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社會「貧富差距」持續拉大,分配領域的高低懸殊,社會不公正現象成為新時期、新階段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二是「權力結構」失衡現象加劇,「官本位」思潮的泛濫和人民群眾的「選舉權、參與權、知情權、表達權、監督權」等「五權」在實踐中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使人民群眾的「政治參與」熱情受到制約,致使公共政策質量不高,官民之間信任度下降,官民矛盾擴大。這兩點是產生社會不穩定的根源。我們知道,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是「社會公正」和「人民當家做主」,如果這些核心價值在制度上得不到真正落實,就無法發揮我們社會主義制度「民心所向」的「政治優勢」,也就無法維護我們發展所需要的「社會穩定」的前提。以上提到的情形,短期是難以迅速扭轉和改變的,即使是要有扭轉和改變,也要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的實施,以及很好的頂層設計。(二)目前中國經濟運行態勢3月份宏觀經濟數據再次凸顯中國經濟深層次調整的巨大壓力。一面是生產價格指數(PPI)在28個月以來首現負增長,一面卻是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3.6%,PPI與CPI之間的「價格差」越拉越大。PPI的負增長表面,實體經濟需求不足,企業難以把上游的成本上漲壓力轉嫁出去;CPI增長超預期表明「通脹陰霾」遠未散去,如何實現經濟結構調整下的「價格闖關」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事實證明,中國控通脹絕對不能盲目樂觀,當需求型、貨幣型以及輸入型通脹消退的時候,成本型通脹卻正在逼近。從中國通脹發展的未來趨勢看,盡管短期內推動物價上漲的因素可控,但長期壓力難以得到根本性緩解,要素等成本推動型價格上漲將成為中國新的通脹壓力。從某種程度上說,中國當前價格總水平的上漲,是對長期以來要素價格失衡的一種回補。從全球范圍看,當代發達國家進入了長期的後工業化進程,並且了水平分工體系,也同時形成了發達國家之間的價格體系。而發展中國家由於工業基礎相對落後,只能與發達國家垂直分工,即主要以原材料和初級加工產品與發達國家的深加工產品交換,由此不斷拉開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差距。發達國家在全球化過程中將發展中國家納入其全球化分工體系,由於國際競爭激烈,發展中國家產品被迫接受較低的價格,並壓低各種生產要素的價格。這樣就形成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高低相差懸殊的兩種價格體系。長期以來,我國在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供給下,企業得以克服資本邊際收益遞減規律的作用,通過以低廉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上獲得競爭優勢。低要素價格(包括低土地成本、低環保成本、低資金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中國以低價的中國製造風行全球,也形成了中國補貼全球生產成本,補貼美國消費者福利,補貼全球化紅利的失衡格局。如今,低廉的勞動力和資源條件正在失去,經濟發展將面臨高成本阻礙風險。劉易斯的二元經濟理論主要描述了發展中國家在「起飛」階段的發展形態,表現為傳統部門為現代部門提供「無限供給」的充裕勞動力。但這種狀況將隨著經濟發展而發生變化,亦即出現「轉折」。根據劉易斯的觀點,現代部門擴張之初的一段時間里工資將保持不變,之後經濟發展進程將面臨第一次轉折,工資水平從不變制度工資開始上升。當前,中國正逐步走出第一階段,這預示著資本的原始積累初步完成,勞動力的低工資時代即將結束,勞動報酬將加速上升,這意味著現代工業部門已經不能再用「不變工資制」來吸收「無限供給」的勞動力,工農業產品的剪刀差正在供求不平衡推動下逐步回補,這樣工業部門的利潤有可能越變越薄,的資金從實體經濟出走,尤其在流動性的推動下,資本品價格(某種程度上農產品也可被視為類資本品)將以更快的速度上漲。而另一方面,技術進步較慢,低端勞動密集程度較高的農業部門將出現劇烈的價格上漲。農產品和一些非貿易部門價格的快速上漲,系統性地推高了整體消費物價的中軸水平,因此,中國當前的通貨膨脹不僅僅是輸入型或是流動性驅動型的,而是要素供給趕不上貨幣需求的結構失衡型通脹。隨著資源日益緊張,資源要素價格扭曲對於經濟可持續發展、產業結構升級以及產業空間布局均造成了嚴重的影響。未來一個時期,依靠勞動投入和資源要素投入的產能將受到來自「市場」和「政府」兩個方面的制約,經濟由於面臨高成本阻力,其增速也將逐步放緩。這就引出更大的問題,既然某種程度上要素成本的提高是當前通脹的重要推手,那麼未來一系列要素價格改革、收入分配等體制機制性的改革還要不要推進,會不會因為恐懼通脹又把該做的事擱置了,如何在管理好通脹與推進重大經濟改革之間進行有效的平衡,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一般來說,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會在短期內造成比較劇烈的波動,形成比較大的外部沖擊和經濟壓力,而成本推動型的通貨膨脹,影響會相對溫和,但它也將是長期的、全面的和復雜的。成本推動型通脹會使得做實體經濟的企業感受更明顯,如果成本大幅提高,但銷售價格卻不能有效提高,那麼在雙向擠壓下,很多實體企業的利潤就會迅速變薄,甚至可能陷入所謂的「三明治陷阱」。未來中國將進入全面的要素價格重估階段,管理通脹的長期取向應該是:實現由「需求管理」向「供給管理」轉變,通過「供給管理」加強經濟社會中的薄弱環節,也就增加了宏觀經濟中的有效供給。加大要素投入的力度和制度改進,通過技術創新、人力資本積累以及勞動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來化解要素成本上升帶來的通脹壓力。
⑧ 中國在2020年經濟發展的前景展望以及有哪些短板
1、生態文明建設就是突出短板。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突出的短板主要在民生領域,發展不全面的問題很大程度上也表現在不同社會群體民生保障方面。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最突出的短板。
2、貧富差距
努力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強調的不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難做到的是『全面』」。
(8)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空間擴展閱讀:
2020年,我國消費升級的趨勢將繼續強化,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一是居民消費仍將保持平穩增長。
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快速增長,年均增速達到15%。在各項消費政策「組合拳」的刺激下,預計2020年我國消費將保持平穩增長。
二是消費對經濟增長的驅動作用繼續強化。
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政府更加重視發揮消費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拉動作用。消費升級過程推動各種資源要素匯聚融入實體經濟,促進存量資源進一步優化配置、優質增量資源進一步擴充,可以靶向破解實體經濟發展難題,熨平經濟結構調整升級帶來的影響。
⑨ 中國經濟發展趨勢
面對當前國內外復雜的經濟形勢,對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有看好的,也有唱衰的。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因國際國內形勢新變化而改變,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我們要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促進經濟增長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總體態勢良好,經濟增長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長有序轉變,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與此同時,經濟運行也面臨物價高位運行、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壓力增大等多方面挑戰。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要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既要把物價漲幅降下來,又不使經濟增速出現大的波動,並利用有利時機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鞏固經濟發展的好勢頭。
一
經濟增速雖有所放緩,但仍處於平穩較快增長區間
當前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全年經濟增長速度仍將高於9%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長總體平穩,物價漲幅總體可控,結構調整積極推進,經濟發展總體態勢良好。
第一,經濟增長總體平穩。上半年經濟增速雖比去年上半年有所放緩,但仍處於平穩較快增長區間。內需拉動作用明顯增強,民間投資保持較高增幅,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高位回穩。經濟增速適度放緩,既有全球經濟減速的影響,也是我國主動調控和市場需求變化綜合作用的結果,總體上符合宏觀調控的預期目標。
第二,物價漲幅總體可控。雖然食品、居住類價格同比漲幅仍處高位,但物價漲幅趨於收斂,價格上漲勢頭得到初步控制。
第三,結構調整積極推進。從需求結構看,在投資和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下降的同時,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提升。從生產結構看,農業生產投入增加,工業生產平穩增長,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較快,現代物流、軟體、信息服務、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發展態勢良好。從收入結構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快增長,財政對社會保障、教育和醫療衛生投入大幅增加,城鄉居民轉移性收入明顯增加。
總體上看,未來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控制物價上漲勢頭的有利條件較多,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因國際國內形勢新變化而改變,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受水利等基礎設施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投資增長、產業轉移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等因素的拉動,投資增速依然會保持在高位;最終消費在就業狀況改善、工資持續上升、城鄉居民收入和消費能力提高的情況下,將保持較快增速;出口增速受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會有所回落,但仍將回歸正常水平,全年經濟增長速度仍將高於9%。隨著穩健的貨幣政策效應進一步顯現,社會總需求增速放緩,加之糧食和主要工業品供應較為充裕,翹尾因素逐步減弱,以及穩定物價措施逐步落實到位,今後幾個月物價漲幅將有所回落。
二
世界經濟復甦進程艱難曲折,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增多
隨著經濟總量不斷擴大,保持我國經濟在更長時期內高速增長的難度在加大
世界經濟復甦進程艱難曲折,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增多。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在條件相對較為有利,但面臨的矛盾仍然較多,突出表現在物價高位運行、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壓力增大等方面。
第一,物價高位運行。由於推動物價上漲的因素短期內難以根本消除,食品、居住類價格同比漲幅仍處高位,勞動工資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壓力將長期存在,今後一個時期抑制物價上漲的任務仍很艱巨。
第二,經濟增速放緩。從投資需求看,今年以來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增幅明顯回落。從最終消費看,受汽車、住房等消費熱點降溫的影響,加之部分刺激消費的政策到期退出,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也將有所減弱。從外部需求看,全球經濟增速放緩與出口企業生產、資金、匯率成本提高等因素疊加,使得出口增速呈現放緩態勢。
第三,結構調整壓力增大。從需求結構看,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低於投資的貢獻率。從生產結構看,部分高耗能行業生產增長較快,局部地區電力供需偏緊,節能減排任務十分嚴峻。從收入結構來看,財政收入和企業利潤增長仍明顯高於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結構失衡使短期問題和長期問題相互交織,總量平衡和結構矛盾交互疊加,加大了宏觀調控難度。
與此同時,受融資成本、原材料價格上漲、工資上漲、匯率上升等因素的影響,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增大,經濟效益下降。房地產市場成交量萎縮,房屋竣工量增速下降,但大部分城市房價依然處於高位,買賣雙方博弈使市場陷入僵持狀態。
三
充分考慮國內外形勢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以及政策的滯後和累積效應,增強政策針對性、靈活性和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