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用經濟周期理論解釋經濟新常態
從現實表徵來看,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中不斷呈現出一些看似矛盾、但似乎又合乎邏輯的新現象。主要表現是:雖然經濟增速在回落,但物價水平卻相對穩定,就業狀況不但沒有惡化,反而有所改善;在出口需求大幅下降,製造業因全面產能過剩而處於蕭條的情況下,服務業依然保持了相對強勁的發展勢頭;在整體經濟景氣下滑的過程中,「劉易斯拐點」逼近導致的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的勢頭不僅沒有回落,反而在「民工荒」不斷蔓延中保持了較高的漲幅。
上述三大典型現象,用傳統的經濟周期理論顯然解釋不通,但潛在增長理論和結構轉換理論卻能把個中的緣由說清楚。
首先,潛在增長理論認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總是和潛在增長率密切相關。所謂潛在增長率,一般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一定時期內在各種資源得到最優配置和充分利用的條件下所能達到的經濟增長率。潛在增長率是理想狀態下的增長率,實際增長率往往會圍繞潛在增長率合理波動。影響潛在增長率的因素主要有資本投入、勞動力狀況、自然資源、技術進步等,其中,技術進步對潛在增長率具有長期的、決定性的影響,而資本、人力、資源在既定的潛在增長區間,對短期增長率具有重要影響。過去,我們依靠大量的資本投入、廉價的勞動力、充裕的自然資源,再加上比較寬松和有利的技術引進條件,使得我國的潛在增長率和實際增長率在較長時間內都處於較高水平,從而保持了經濟的高速增長。金融危機以後,資本回報率降低、勞動力成本上升、資源約束趨緊,特別是隨著我國與發達國家之間技術差距的不斷縮小,簡單地引進國外設備和技術,已經沒有多大空間,技術進步最終還是要靠自己創新。所以,在技術創新沒有重大突破的情況下,潛在增長率的下降是必然的,GDP增速回落也在情理之中。可見,此輪的經濟下滑,與此前的增長速度回落並不相同,它不是短時周期波動造成的,而是階段性潛在增長率下降的產物,盡管增速下降,但發展還算平穩,尤其是物價水平與就業狀況,沒有出現周期性的大起大落。
其次,從結構調整與轉換的角度來看,一個國家或地區由工業經濟轉向服務經濟的時候,由於第二產業的勞動生產效率一般都高於第三產業,所以在服務經濟比重不斷增大、工業經濟比重日趨縮小的情況下,經濟增長率也會趨於下降。2013年,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2014年第一季度,第三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8%,比第二產業增幅高0.5個百分點;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9%,高於第二產業4.1個百分點。鑒於服務業絕大多數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所以它對就業的帶動作用更強,同樣每億元國內生產總值,第二產業容納的就業量約為1058人,第三產業為1348人,後者超過前者約30%。這就是為什麼經濟增速放緩,就業狀況反而有所改善;經濟景氣下滑,人員工資仍在增加的奧妙所在。
Ⅱ 如何理解新常態下地方經濟發展的新機遇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貧困縣如何適應新常態、謀劃新發展,是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新常態為縣域經濟發展帶來新機遇,必能有番新作為。
一是在活用政策上使足新力度。貧困縣份發展,靠的就是國家政策支持,要變被動等靠為主動爭要。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黨中央提出「要穩定政策穩住增速,為全面深化改革創造條件」,所以,在新一年裡,中央政府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意味著將繼續實施結構性減稅,還意味著保持適當的赤字規模,以利於加大對基礎設施、社會保障等的投資支出。貧困縣就必須利用好這一政策導向,加大對縣域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社會民生項目的規劃、儲備、包裝和申報。要充分認識縣情,准確把握縣情,找准自己最需要什麼、最緊迫什麼、最長謀什麼,發揮政策最大效應,使項目增量與提質同步,助推貧困縣份經濟轉型升級。
二是在凸顯特色上下足新功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全面認識持續健康發展和生產總值增長的關系,不能把發展簡單化為增加生產總值,努力實現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會帶來後遺症的速度。」這就釋放出一個信號:地方經濟發展特別是貧困地區要把提高扶貧對象生活水平作為衡量政績的主要考核指標。發展不僅包括GDP增長,還應當包括結構調整的推進、民生的改善、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生態環境的保護等豐富內涵。作為貧困縣,就是要結合實情,實事求是地發展,在發展中走出具有地域特色的路子。
三是在區域合作上聚足新合力。加強區域整體合作已成為新常態下經濟聯動的必然趨勢,以往圈內單干、圈外觀看、關起門自滿的現象已不合時宜。。
四是在優化環境上喚足新氣象。一個地方的投資環境好壞決定其發展速度。新常態下,貧困縣必須轉變思維,適應形勢發展需要,要有「不優化環境就要挨窮受苦」的壓力感、「不優化環境就無人問津」的緊迫感來促動新思維。貧困縣份首要解決的是思想觀念障礙問題,擯棄以往「你投不投資我們照樣運轉」或者「你來了我還沒戲唱了」的舊思想,真正樹立起「你發財我發展」的大理念。思想問題解決了行動上才會正比呼應,從目前縣級投資服務流程看,要致力扭轉審批環節多、研究討論多、期望回報多、強調客觀多和用地儲備少、激勵機制少、改革創新少、承諾兌現少、解決訴求少「四多五少」的弊端,把「一站式」、「一條龍」服務更加簡潔高效,公開透明,嚴肅查處損害投資利益、破壞政府形象的行為,讓投資者放心。
五是在依法行政上樹足新形象。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各級政府必須在黨的領導下,在法治軌道上開展工作,加快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依法強化政府職能,推進機構、職能、許可權、程序、責任法定化,目的就是讓政府想乾的事能幹、該乾的事敢幹、幹了的事干好,真正把權力用好用實,實現職能與權力的配比統一,這對於貧困縣而言尤為重要。同時,要健全政府依法決策機制,把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作為重大行政決策的法定程序嚴格遵守落實。縣級政府作為國家政權的基層代表,必須建立和完善一整套自我約束機制,對權力運行的效果進行自我評價、自我檢驗、自我免疫,防止出現「權力無限大責任無限小」的現象。特別是在規范決策者依法決策行為上,要建立起決策前、中、後的及時糾錯制度,避免有錯不糾、糾而不嚴的現象。另外,要堅持以公開為常態、不公開為例外原則,推進決策公開、執行公開、管理公開、服務公開、結果公開,這是法治政府建設「開門執政」的關鍵一步。
六是在民生改善上惠足新成果。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解讀可知,政府進一步簡政放權、加大對小微企業稅收減免力度、設立民營中小銀行、提高國企上繳紅利比重、資源價格改革、公立醫院改革等方向已經非常明確,明年可望有重大進展。我們必須充分利用和轉化,使之成為彌補貧困縣份經濟結構單一、底子不厚、服務弱化的「良劑」。同時,要把民營經濟作為增強後勁的重點來抓,用大政策促動小政策,鼓勵自主創業、轉移就業、品牌開發、因時而蹴,以帶動地方第三產業健康發展,更好地發揮以改革促發展、促轉方式調結構、促民生改善的作用。
Ⅲ 用通俗的話解釋下什麼是"新常態"
所謂常態,就是正常狀態;新常態,就是經過一段不正常狀態後重新恢復正常狀態。人類社會就是從常態到非常態再到新常態的否定之否定中發展,人對社會的認識就是從常態到非常態再到新常態的否定之否定中上升。
貫穿在常態-非常態-新常態中的主線,是事物的本質與規律。人類總是經歷事物的正反面發展、總結正反面經驗,經過感性-知性-理性、具體-抽象-具體的否定之否定後,才對事物有一個完整的認識,才能認識事物的規律與本質。經濟新常態,就是人類經濟發展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波浪式前進的成果;經濟學新常態,就是人類經濟認識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的結晶。
Ⅳ 新常態經濟的釋義
新常態經濟是經濟學範式轉換。新常態經濟是以一般均衡論為基礎、價格經濟學為核心、線性抽象為方法的政治經濟學範式向對稱平衡論為基礎、價值經濟學為核心、復雜系統論為方法的科學經濟學——對稱經濟學範式轉換。
新常態經濟是經濟發展模式轉軌。新常態經濟是以金錢為中心、價格為核心機制、GDP增長為導向的市場經濟發展模式向以人民幸福為中心、價值為核心機制、社會全面可持續發展為導向、共有制為基礎、政府宏觀調控常態化法制完善市場規范充分自由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模式轉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模式中,政府宏觀調控的主導作用與民間市場的基礎作用是統一的而不是對立的。
新常態經濟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GDP增長方式向再生型增長方式轉變:由配置型增長方式向再生型增長方式轉變,擠掉配置型增長方式中的GDP泡沫;由經濟結構畸形、產能相對過剩的不對稱態增長方式,向經濟對稱態穩增長結構轉變;由資源低端產品粗放不可再生型增長方式向生態化創新性精細可再生型增長方式轉變;由外延數量增長型增長方式向內涵質量增長型增長方式轉變;由效率型增長方式向效益型增長方式轉變;由出口導向型增長方式向內需導向型增長方式轉變;由資源運營-產品運營-資產運營-資本運營向知識運營轉變。所謂穩增長,不僅是數量上的穩增長,而且是增長方式由低級向高級轉變過程中的自覺性、有序性、持續性,通過發現、培植新增長點與技術、結構創新,自覺推動增長方式由低級向高級轉變,不存在其他自由主義盛行的發展中國家在由低級增長方式向高級增長方式轉變過程中出現的所謂「中等收入陷阱」這樣的增長停滯不前現象 。
新常態經濟是調結構穩增長的經濟,而不是總量經濟;著眼於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及在對稱態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而不僅僅是GDP、人均GDP增長與經濟規模最大化。新常態經濟就是用增長促發展,用發展促增長。新常態經濟不是不需要GDP,而是不需要GDP增長方式;不是不需要增長,而是把GDP增長放在發展模式中定位,使GDP增長成為再生型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模式的組成部分。屬於發展范疇、能夠促進發展的可持續的增長速度越高越好,屬於發展范疇、能夠促進發展的可持續的高速增長是新常態經濟的追求目標。把減速和高效劃等號、高速和低效劃等號、GDP高速增長和經濟過熱劃等號,把新常態經濟定義為減速增效、增長速度降溫是錯誤的;人為降低增長速度將導致「滯漲」的嚴重後果。新常態經濟就是在找准經濟增長點、實現經濟結構對稱態的基礎上實現經濟高速可持續發展,其中包括高質量無水分的GDP高速可持續增長,即我們講的「調結構穩增長」。
為了實現調結構穩增長的目標,政府實行常態化的積極的財政政策是必要的,不能把我國政府積極的財政政策混同於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政府周期性的「刺激經濟」。根據再生經濟學原理,無直接經濟效益的長期基本建設投資永遠優先於有直接經濟效益的中短期基本建設投資,基本建設投資永遠優先於生產資料生產投資,生產資料生產投資永遠優先於消費資料生產投資。由於無直接經濟效益的長期基本建設投資只能由政府實施,所以政府投資永遠優先於民間投資。根據再生經濟學原理,只有增量改革才有存量調整,只有新經濟增長點才能優化舊產業結構化解產能過剩實現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增長方式轉變經濟質量保證。根據再生經濟學原理,投資永遠主導消費,只有投資主導下的消費才有可持續消費,只有投資主導消費才有經濟結構優化經濟可持續增長與發展。由於節約有利於積累,積累有利於投資,投資有利於生產和經濟發展,所以節約、居民高儲蓄率有利於經濟發展,而鋪張浪費、寅吃卯糧不利於經濟發展,所謂「消費拉動經濟」是個偽命題。根據再生經濟學原理,投資驅動和創新驅動是統一的,投資驅動和創新、創業、企業技術提升產業結構升級生產效率提高增長方式轉變經濟質量保證不但不矛盾而且內在一致。只有投資驅動,創新、創業、企業技術提升產業結構升級生產效率提高增長方式轉變經濟質量保證才有基礎;只有創新、創業、企業技術提升產業結構升級生產效率提高增長方式轉變經濟質量保證為主導,投資驅動才有明確的目標與方向,使投資有效 。
新常態經濟的核心是價值,新常態經濟的經濟學範式、新常態經濟的經濟發展模式、新常態經濟的經濟增長方式,核心都是價值。價值體現了經濟主客體的對稱;經濟新常態的一切特徵,都是以價值關系為核心的經濟主客體對稱關系的展開。以價值為核心的新常態經濟,與以價格為核心的舊常態經濟有本質的區別,新常態經濟與舊常態經濟的一切區別,都是以價值為核心還是以價格為核心這一本質區別的展開。無論投資驅動還是創新驅動,抑或投資驅動基礎上的創新驅動,都是手段,實現經濟高速可持續發展、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是目的。如果把經濟核心定位於價格,經濟發展定位於一切向錢看,GDP增長就會演變為GDP增長方式;如果把經濟核心定位於價值,經濟發展定位於生產力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會可持續發展,GDP增長就從屬於發展。演變為GDP增長方式的GDP高速增長確實會破壞社會可持續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真正提高,這樣的GDP增長確實需要減速;定位於價值、從屬於發展的GDP增長有利於社會可持續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真正提高,這樣的GDP增長不但不需要減速而且還要加速。只要是真正屬於發展范疇的增長,其增長率不封頂不設限。GDP增長率只是增長的參數,既非目標,也非指標;對其預測、評估只有參考價值,其意義不容誇大 。
新常態經濟發展是價值的發展不是金錢的增長。經濟是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人類經濟活動就是創造、轉化、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動,價值規律而非價格規律是經濟學的核心規律。以經濟為中心是以再生生產力為中心而非以錢為中心,經濟發展是價值的發展、生產力的發展、再生生產力的發展、中國人民創新能力的發展而非GDP數字增長。從現象看經濟發展是社會財富快速增加;從本質看經濟發展是先進生產力快速發展。社會財富快速增加不僅是高樓林立,先進生產力快速發展應落實為社會資源可再生能力、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與人民生活狀況確實改善。改革開放發展的根本目標,就是提高、進一步提高、再進一步提高「先進生產力」——再生生產力 。
新常態經濟發展是效益的發展不是效率的增長。再生生產力不能歸結於生產率——再生生產力是質和量相統一的范疇,而生產率只是量的概念。生產率概念產生於工業經濟時期,再生生產力則屬於知識經濟。是把「先進的生產力」放在首位,還是把「生產率」放在首位;是把「再生的效率」放在首位,還是把「配置的效率」放在首位,是「發展」與「增長」的根本區別,是新常態經濟與舊常態經濟的根本區別 。
新常態經濟發展是全面的發展不是片面的增長。作為價值的創造、生產、實現的經濟是整體范疇而不是層次范疇,知識經濟條件下的市場經濟是立體經濟而不是層次經濟。知識市場經濟沒有外部性,經濟發展就是社會整體的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強化政府經濟職能,但只有把政府行為納入法制化的軌道才能使政府經濟職能成為服務型政府的內在環節。新常態經濟發展不僅指社會財富總量或社會有效經濟總量的增加,而是社會福利總水平或社會總的幸福指數的提高與人的全面發展 。
新常態經濟發展是辨證的發展不是線性的增長。經濟發展是對稱的、時空層次相統一的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的辨證發展過程,經濟全球化是中國經濟後來居上的契機而不是中國重演西方經濟增長史的平台。中國經濟的發展不是以西方為中心的發展而是以中國為主體的發展,中國經濟的發展邏輯不是西方經濟的增長邏輯而是五度空間相互轉化的邏輯。中國經濟發展的主體是人民,其成果本來屬於人民而不僅是惠及廣大人民群眾。新常態經濟發展是政府執政能力與民間活力、國富與民富、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民族主體性與開放性、物資財富增加與人民幸福指數提高的對稱發展 。
新常態經濟,是對經濟本義的復歸,對人類經濟活動本義的復歸。新常態經濟把改革開放的目標定位於生產力發展、人民幸福、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而不是不可持續增長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 。
世界也許再也無法回到全球金融和經濟危機前穩定的「正常」狀態,它將面臨一個全新的「正常」狀態。什麼是全球增長的「新常態」?這成了昨天在瑞士滑雪勝地達沃斯開幕的第40屆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首場專題研討會的主題。這一由2500多名全球政治和經濟界領袖參加的「思想盛宴」為期5天。年會的主題為「重新思考、重新設計、重新建設」。
Ⅳ 如何以五大發展理念引領經濟新常態
用新的發展理念引領時代發展,拓展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格局新面貌。發展理念是否有效,要看它是否契合實際、推動發展。這「五大發展理念」,契合中國發展實際,必將引發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深刻變革。
用合規律合目的的發展理念指引未來,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夯實根基開辟道路。發展理念能否管長遠,要看它能否經受住歷史檢驗、持續推動發展。「五大發展理念」合規律合目的,必將引領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繼續指引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
堅持創新發展——「五大發展理念」解讀之一
創新是歷史進步的動力、時代發展的關鍵,位居今日中國「五大發展理念」之首。用以創新為首的「五大發展理念」引領時代發展,必將帶來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根本遵循、注入強勁動力。
創新發展居於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創新立足傳統、突破傳統,依託現實、推動變革。創新居於什麼位置?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創新發展放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是因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核心位置」與「第一動力」相輔相成、交相輝映。
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把創新發展放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發揮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第一動力的功能作用,歸根結底依靠上下同心、全社會一起努力,推動創新發展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堅持協調發展——「五大發展理念」解讀之二當今中國,處理復雜經濟社會關系如同彈鋼琴,統籌兼顧各方面發展如同指揮樂隊,只有協調,才能奏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交響曲、民族偉大復興進行曲。「五大發展理念」把協調發展放在我國發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堅持統籌兼顧、綜合平衡,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補齊短板、縮小差距,努力推動形成各區域各領域欣欣向榮、全面發展的景象。協調發展理念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協調發展理論的創造性運用,是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和升華,為理順發展關系、拓展發展空間、提升發展效能提供了根本遵循。歷史必將證明,把握好「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貫徹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做到協調發展,我國發展之路就會越走越寬廣。
協調發展促進我國經濟社會行穩致遠。協調與失衡相對立。歷史上,失衡的發展、失衡的體制使一些國家落入「陷阱」、陷入災難。協調發展理念,是認識把握協調發展規律提出來的,是總結中外經濟社會發展經驗教訓提出來的,是正視我國發展存在的不平衡問題提出來的,目的在於促進我國經濟社會行穩致遠。
促進區域、領域、兩個文明平衡發展。協調與整體關系密切。協調的范圍是整體,協調的方式是發揮整體效能,協調的目的是增強發展的整體性。作為發展理念,協調有其明確內涵和要求,主要是著力解決我國長期存在的發展不平衡問題,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實現整體功能最大化。
將協調發展貫穿於發展各方面全過程。以協調發展理念引領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增強大局意識、協同意識、補短意識,把協調發展貫穿於發展各方面、全過程,讓協調出動力、出生產力、出合力。
堅持綠色發展——「五大發展理念」解讀之三綠色是生命的象徵、大自然的底色。今天,綠色更代表了美好生活的希望、人民群眾的期盼。民有所呼,黨有所應。將綠色發展作為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個重要理念,作為「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基本理念,體現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將指引我們更好實現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人與自然和諧,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Ⅵ 全面論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各個方面的主要內容,並對我國當前經濟發展的新常態進行解讀
從中國實際出發來,對中源國經濟發展的基本性質、基本方向、基本宗旨以及由此決定所必須採取的基本經濟制度、經濟體制、分配方式、發展方略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的確定.
1: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2: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
3: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收入分配製度 .
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戰略 .
新常態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更高階段的表現
新常態是我國經濟運行度過增速換擋期、
轉入中高速增長的階段性特徵。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符合後發追趕型國家經濟發展的般規律,是後發優勢的內涵與強度、技術進步模式發生變化的必然結果,其實質是追趕進程邁向更高
階段出現的新變化新特徵。
Ⅶ 解讀材料一反映的經濟信息,說明在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生了哪些變化
消費成為拉動經濟發展主要動力,第三產業發展加塊,科技進步貢獻率增長,萬元國內生產總修士能耗降低。經濟結構改善,發展方式轉變。
Ⅷ 如何認識和適應經濟新常態
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經濟進入新常態
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從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出口和國際收支、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生產要素相對優勢、市場競爭特點、資源環境約束、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等九個方面,對經濟新常態的特徵進行了深刻闡述。
劉元春(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經濟的舊常態就是我們經常談到的高速度,背後又有兩個「高」來支撐,一個是高投資,另外一個是高出口,這兩個高引發出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所以加起來構成了過去30多年中國經濟增長奇跡的「六高」特點,形成了舊常態。
現在「六高模式」的舊常態難以持續下去了。一是增長的基礎出現了變化,特別是高出口,逐步受到全球經濟動盪的約束;二是高投資的基礎出現了變化,我們經常講的人口紅利、高儲蓄這些基礎,發生了一些中長期的變化。我們已進入老齡化社會,儲蓄率不再持續上揚,2008年以來儲蓄率有所減弱了。更重要的是,傳統增長所依賴的基礎出現了一些問題。所謂的新常態,就是由傳統的增長模式轉向一種可持續的增長模式,這種轉變的過程,很重要的是速度要變化,結構要變化,政策基礎要變化,增長的動力機制和來源也要發生變化。
龍永圖(原國家外經貿部副部長):我很贊成劉院長講的,我們要積極地看待這個新常態。
新常態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是增長速度放緩了。過去30多年來比較習慣的兩位數增長,現在逐步習慣放慢,也就是7%或8%這樣的增長速度,所以給人的感覺就是增長速度放緩了。我覺得還是要增強信心,要有戰略思維,要從積極的方面看待新常態。
第二個特點就是經濟轉型也加快了。很多人問什麼叫轉型,現在把它當成筐,什麼都往裡裝,我們認為主要是從追求經濟增長的數量轉變到追求經濟發展的質量,其中很重要的表現就是經濟增長以後老百姓得到實惠,民生得到改善,社會更加公平。
第三個特點就是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我們在淘汰退出一些過剩的產業,打造一些新的產業,比如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還有就是加快傳統產業的轉型和升級。
與其他國家新常態有區別
與歐美等國家相比,我們的新常態顯然是不太一樣的,一個是從谷底上來,一個是從巔峰下來,雖然都叫新常態,但含義是不一樣的。
劉元春:對美國來講,新常態主要是指金融危機後的治理和調整,他的一個很重要的主題就是去杠桿,通過大量的資產收購,大量的貨幣發行,使經濟回到一個相對穩定的復甦狀態。應當說美國的新常態相對比較短暫,從2014年3月開始,美國的很多金融指標和經濟參數,包括房地產參數,已經回到了危機前的水平。按照美聯儲的想法,它的非常規政策可能會在今年中期結束。
但是相對來說我們還有更重要的一些變化,就是我們的基礎參數發生了變化,適齡勞動人口總量開始回落,適齡結婚人口總量從去年開始也出現回落,人口紅利發生了一些變化。改革開放30多年所構建的改革紅利逐步減少,我們正尋找第二輪的改革紅利。第二個是基礎參數出現了一些變異,導致增長軌跡和方式做出調整。第三個是制度基礎,要從改革開放構建的初級市場經濟,向一個更高級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行轉變。這三種因素疊加構成了中國新常態的基礎。
龍永圖:其實與歐美等國家相比,我們的新常態顯然是不太一樣的,因為美國講的新常態是在全球金融危機以後,經濟跌到了谷底,然後回到比較增長的態勢,是這樣一個恢復。而我們從高峰的增長速度,回到一個中等的講求質量的可持續的發展。所以一個是從谷底上來,一個是從巔峰下來,雖然都叫新常態,但含義是不一樣的。
理性解讀消費與投資
投資和消費之間實際上並不矛盾,中國現階段是離不開投資的,關鍵是誰投資,效益怎麼樣,如果有大量民間投資,那麼我們發展的基礎就很穩固了。
劉元春:從短期來看,一個社會如果投資過多、消費過低,就會導致結構性問題,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如果從中長期來看,我們一般認為消費不構成增長的核心,如果消費構成了增長的核心,那麼我們拚命消費就行了,實際上從中期的角度來講,像中國這樣的大國,它的核心依然不在消費,而是在創新,依然在於國民素質的提高,以及我們整體資本形成的質量的提升,這是它的核心。
第二個要看到什麼?就是投資和消費之間實際上是不矛盾的,而是其背後的一個因素是有問題的,就是我們的收入分配結構、國民儲蓄結構存在問題,老百姓缺乏消費的基礎和制度。所以,資本與勞動之間的關系要進行調整,要構建一個常態化的、可持續的勞資關系。這是改革的一個重點。
龍永圖:一談經濟增長和方式轉變,投資似乎變成了一個壞事,其實在我們這個發展中國家,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還是要發揮投資這輛馬車的作用。投資並不一定是壞事,關鍵是要有效。
劉元春:投資並不是高與低的問題,而是誰來投資、投什麼的問題。比如印度就表示要向中國學習投資,特別是基礎建設和基礎教育的投資。我們經常發現社會輿論像鍾擺一樣,我們好像要拋棄其他新興國家想向我們學習的東西。對此我們要反思,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到另外一個極端。
龍永圖:中國現階段是離不開投資的,關鍵是誰投資,效益怎麼樣,如果有大量民間投資,老百姓把自己的錢投資到文化產業中,投資到健康產業、醫療事業、教育事業中,那麼我們發展的基礎就很穩固了。
蘇培科(財經評論員):要讓老百姓去消費必須要解決幾個問題。
首先,他要有錢去消費。我們需要解決的就是收入分配的問題,與政府和企業相比,個人儲蓄的增長速度是在減緩的,在這種狀況下,就要進行收入分配體制的改革,讓老百姓口袋裡有錢去消費。
第二就是敢於消費。如果通過財政的投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解決包括醫療、養老在內的一系列問題,那麼老百姓肯定是敢於消費的。
劉元春:再說說經濟增速和就業的關系。在新常態下需要關注幾個典型事實,一是GDP增幅回落,但是沒有出現明顯的通縮。二是GDP增速雖然回落,但是沒有出現大面積的失業,反而出現了民工荒、招工難現象,工資收入也是持續增長。為什麼有這種變化?其背後的潛台詞就是中國的GDP每增長1%,其帶動的就業量就發生了變化,也可以說是產業結構發生了變化。
龍永圖:為什麼經濟增長速度回落了,但是就業反而提升了?因為服務業的發展速度超過了製造業的發展速度,同樣一個單位的GDP,服務業所產生的就業崗位比製造業和房地產等產業多了30%,我們這兩年GDP增速雖然放緩了,但是就業率反而提升了,每年創造一千多萬就業崗位的任務一直超額完成,這點非常重要。
政府如何作為
從某種意義上講,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措施,就是消化一些過去存在和積累的問題。通過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可以從一個新的起點開始,健康並可持續地發展。
劉元春:我們強調區間調控有幾點考慮,第一個考慮就是要使民眾的收入水平在不斷改進的過程中來進行發展和改革,這就需要保持一定的速度。第二個,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要保持1300萬左右這樣一個就業水平,按照我們的測算,GDP增速應當在7.5%左右,實際上7.1%的增速就可以保證新增就業在1000萬。
龍永圖:如果服務業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將來有一天即使是7%的增長率,甚至6.5%的增長率就可以創造1000萬到1300萬的就業崗位。
朱煦(媒體觀察員):對於中國來講,新常態是一個嶄新的課題,也是新的挑戰。這就涉及到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也就是在政府的定位上,究竟是主導定位,還是服務定位?在手段上是積極砸錢,還是謹慎出手?在目標上是政績驅動還是其他?
劉元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政府通過簡政放權等一系列措施,給市場擴展空間,讓市場有創新的空間、自我配置資源的空間,這是經濟改革或者說經濟治理現代化的一個最核心的工程。這個工程完成後,新的經濟增長的基礎就會構建起來。
現在特別強調要轉變政府的職能,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職能的轉變最後並不會導致政府完全退出市場。如果政府權力使用得當,同時又完全是在法律框架內行使的,是在監督的陽光下進行的,我覺得這對整個經濟發展是件好事。我們認為改革的目標,用三句話可以概括,第一個是公平統一的大市場;第二個是法治有為的強中央,而不是簡單地講我們把市場做大,把政府搞小,不是這個邏輯;第三個是低度廣泛的大福利。這三個是我們中長期的目標,他們是相互統一的。
龍永圖:現在要消化過去高速發展所帶來的一些問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措施,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消化一些過去存在和積累的問題。通過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可以從一個新的起點開始,健康可持續地發展,所以在看到成就的同時,解決存在的問題,這樣中國經濟才能保持新的增長常態,這是非常關鍵的。
劉元春:系統性改革從什麼地方著手?現在頂層設計已基本完成,而且已經開始破題,就是我們關注的反腐,通過反腐打破傳統的利益結構,來形成改革的活力和改革的共識,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階段。當然,目前全面改革的目標是要構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核心就是法治,這是我講的第一個切入點。第二個很重要的切入點就是國有體系的調整,下一步國有企業治理結構的調整,也會出現。另外,還有經濟領域其他的幾個重點,比如金融體制改革、財稅體制改革。
企業的增長機遇
在新常態下,企業有很多機會。以消費為主的服務業的增長將非常快,創新依然是企業的核心,服務和創新之間的支點就是生產型服務業,這是我們未來很重要的增長基礎。
劉元春:企業的機會是非常多的。看清未來發展的趨勢、結構調整的趨勢,以及新增長動力構建的基礎,就會發現:第一,以消費為主題的服務業增長非常快,實際上除2009年以外,其他年份基本上持續2%的增長速度,價格一直上揚,而且服務業的上市公司業績還是不錯的。第二,中國未來增長,創新依然是核心。國家建立了很多產業基金,進行了很多稅收和各方面的扶持,我們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專利申請國。第三,服務和創新之間的支點就是生產型服務業,這是我們未來很重要的增長基礎。所以大家會看到,阿里巴巴是一種或者幾種創新的表現,我們未來會尋找下一個、下下一個類似於阿里巴巴的企業。如果具有創新意識的企業在中國遍地開花,我想我們國家第二輪的黃金增長期就指日可待了。
龍永圖:企業有很多機會,比如老百姓越來越重視質量的問題,食品、空氣、生活、吃喝拉撒睡所有的質量,追求更高的標准,這給企業帶來了很多的機會。特別是中國的傳統製造業面臨大的升級,傳統製造業大升級的一個核心問題要解決什麼?就是服務業,從上游一直到下游,圍繞著製造業可以發展很多高端的生產型服務業,一方面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創造了很多新的就業形態;另一方面使得我們賴以生存的傳統製造業得以提升。另外,老百姓的需求越來越多,文化消費、健康消費、教育消費也越來越多,在中國經濟轉型當中,這些新的領域會給企業帶來很多發展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