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經濟發展的程度與社會犯罪率的關系
你說的事情是2回事情 是咱們經濟在發展 但是咱們人口基數很大 人口很多 地區不平衡很回嚴重 個個地區經濟發展不均答衡 甚至有的地區一般發達一般不發達
比如山西煤礦 煤礦主有錢 但是你下煤窯沒錢 為什麼 大錢都在少數部分人手裡那 還有 咱們改革開放30年 物質變化很快 有了錢你就可以過上好日子沒錢你什麼都幹不了 這樣就導致現在社會都像錢看齊 畢竟誰都要過好日子 但是人口多 經濟發展又不是很均衡 所以 才會出現很多這樣的事情 同時咱們的法律 教育 廉政 這些方面都做的很不好 社會風氣不正
其實咱們的生活水平高了 其實在一定程度上並不是很高 最簡單例子 為什麼年年火車那麼擁擠 我在火車站親耳聽到的 檢票的時候人很多 大家都擠 有人就說 檢票的太慢 檢票員就說 擠也沒辦法 有錢你坐飛機去
大家現在基本都能爭上1000多 但是你可以看看想現在1000多能幹什麼 你要是花一下就沒 只能什麼都不買少買 才能贊下錢
所以現在咱們社會的問題基本上就是人多鬧的
B. 犯罪會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嗎
會的來,犯罪也會帶動源一些產業,總的就是媒體的關注度。和警力的調動。
還有細的:放火---建築業的使用開始。
殺人---帶動產業,火葬廠[有家屬的還要辦喪
事,還帶動了飲食業]交通費。
偷盜搶劫--是財物多次流通而產生大量了GDP
經濟案等等就不說了反正所有是都有反正的面只是犯罪的反面太大,就被打擊了。
C. 為什麼說經濟快速增長也會刺激犯罪率
犯罪與經濟同步增長論是指現代犯罪原因研究中的一種觀點。認為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刑事犯罪必然增加,並呈現出犯罪與經濟同步增長的趨勢。流行於現代西方社會。在西方的一些國家裡,社會生產、社會經濟的一定發展,並沒有帶來犯罪率的下降,反而造成犯罪率的不斷上升,由此,西方一些犯罪學者總結出一條「規律」,即認為犯罪率與社會經濟同步增長。50年代以來,在歷屆聯合國預防犯罪與罪犯處遇大會上,幾乎都要討論經濟發展與犯罪的關系問題。[1]
比較一致的觀點有:(1)社會發展與經濟發展齊頭並進時,經濟發展不一定導致犯罪增加;(2)不能把社會經濟和科技進步看成是犯罪的主要原因;(3)某些犯罪正是由於沒有及時進行社會經濟改革而引起的;(4)經濟發展可以增強預防和控制犯罪的機制;(5)只有規劃不良的經濟發展,或把經濟發展當作社會主要目標,而忽略社會發展時,才會導致犯罪的增加;(6)不能以預防犯罪為借口而阻礙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也有的學者持有相反的觀點,認為迅速發展的經濟會打破各種社會關系的平衡狀態,削弱社會控制犯罪的傳統機制,從而導致犯罪增加;社會發展進程和社會發展成就都有助於犯罪;犯罪已成為現代化方面最明顯最重要的代價之一。我國學者自80年代中期以來,對經濟發展與犯罪的關系也進行了研究和討論。
D. 經濟發展對社會發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重農抑商政策產生的原因
重農抑商政策與封建制度相始終絕不是偶然的,一個國家或政權實行什麼樣的經濟政策,歸根到底是由其經濟基礎和統治階級利益所決定的。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對於人們來說擁有土地可以榨取巨額財富,且地租收入較穩定,是發家致富的最好手段;同時對封建國家而言,農業的發展可使人民安居樂業,人丁興旺,使國庫糧倉充盈,既可內無糧荒、動亂之虞,也可外無侵擾之慮。因此歷代統治者都把發展農業當作「立國之本」,而把商業(有時也包括手工業)當成「末業」來加以抑制。
重農抑商政策在封建社會初期對當時農業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的鞏固起到了積極作用。例如商鞅變法,實行重農抑商政策,鼓勵發展農業生產,從而促進了秦國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為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物質基礎。
E. 科學技術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科學技術對社會經濟發展有巨大的、深刻的、全面的影響。近半個世紀發來,隨著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和科技成果的廣泛應用,不僅社會生產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而且科學技術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給社會經濟與生活以深刻的、全方位的影響。
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突破所產生的影響決不僅僅局限於產業部門內部,相反它將波及社會每一個角落。時下離我們最近的是計算機信息技術進步的例子,它已經徹底地改變了今天的世界,給社會各行各業帶來空前的機遇,同時也提出全新的挑戰。
科學技術對社會的影響以積極影響為主,影響「利大於弊」。
科學技術主要以兩種方式對社會發生作用和影響。一是作為「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是提高經濟效益的決定性因素,是促進人類物質文明建設的重要因素;二是科學技術通過科學思想影響社會。
一、科學技術是現代生產力取得突破性進展和促進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並決定著未來生產力的發展狀況。
(一)科學技術成為生產力諸要素的主導要素,成為決定生產力發展的第一要素
科學技術放大了生產力各要素:生產力=科學技術*(勞動力+勞動工具+勞動對象+生產管理)
1.科學化的勞動者所具有的能力,遠遠超過普通人的能力,會創造出更多的使用價值;
2.先進的勞動工具對生產力的發展起巨大的作用;
3.隨著科技的進步,新材料已成為重要的勞動對象;
4.管理也是生產力,現代管理極大地依賴先進的科學技術;
(二)現代科學技術的明顯超前性,是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的客觀依據
本世紀前,是按照 「生產—技術—科學」的順序發展的;在當代,是按照 「科學—技術—生產」的順序發展。如運用相對論及原子核裂變原理形成和發展了核技術,促進了原子能在軍事、發電等方面的應用。
(三)科學技術已成為現代經濟發展中最主要的驅動力
1.產業高次化,科學技術的貢獻超過勞動力和資本,已成為第一生產力;
2.產品科技含量高密化(如軟體);
3.科技應用於生產的周期大為縮短
(四)高科技及其產業的崛起和發展,是第一生產力的重要體現
1.高科技及其產業是當代經濟發展的火車頭;
2.發展高科技及其產業已經成為一股世界性潮流。
二、科學技術從根本上改善著人類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環境,使人們能獲得更多、更豐富多彩的物質和精神享受,提高了人類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食、衣、住、行各方面的物質生活更豐盛。
三、科學技術從根本上改變了社會結構,包括產業結構、權力結構、生產結構、就業結構和人際關系結構。
(一)產業結構將發生重大的變化,信息產業已成為主導產業
(二)生物技術的突破正在醞釀新的主導產業
(三)技術創新能力成為國際市場競爭中決定性的因素
(四)在激烈的技術創新能力競爭中,企業組織結構經歷新的調整
(五)高新技術的發展強烈影響國家安全的觀念和格局
(六)人類生產、工作和生產方式正在經歷深刻的變革
四、科學技術極大地擴展了人類活動的范圍,增強了人類的多種能力,其中包括對類發展有害的能力。
(一)人類的活動范圍擴大,如世界村的形成
(二)科學技術是一柄 「雙刃劍」。科技發展失調給又人類造成危害:1.科技負功能的危害(如DDT農葯的大量使用,對人和生物產生了持久的毒化作用);2.對科技管理失控的危害(如核電站事故會對人體健康、生態環境產生嚴重影響);3.高技術犯罪(如計算機網路已被用來犯罪);4.科技發展及應用引起的生命、資源/環境、信息/網路、空間等重要的科技領域中的倫理問題。
五、科學技術進步還促進人們的價值觀念與思維方式的改變。
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主要貢獻在經濟方面, 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納米技術、材料技術、氫能技術,將造就一個又一個的經濟高增長,推動著整個21世紀世界經濟的持續發展。
F. 犯罪是阻礙社會還是發展社會
一般來講復,犯罪是阻礙社會發展制的。但細細分析略有不同。
一、自然犯罪,如故意殺人、強奸、放火、搶劫等,大家一般會都會認為阻礙社會發展;
二、行政犯罪,如非法經營、非法行醫、販賣毒品等,其中部分行為在當時特定歷史階段來看是阻礙社會發展,當然個別如「投機倒把」等經濟類犯罪,可能從現在或今後來看,也許是促進社會發展的,但對於販賣毒品則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還是將來都是阻礙社會發展的。
三、政治犯罪,對於統治者是阻礙社會發展,而對於與犯罪者同一階級的人來看,則往往相反。
五、思想犯罪,指只是思想觀點與大家不同,歷史上「日心說」的倡導者曾被認為他的觀點是犯罪,現在來看是一種進步。當然,歷史總是有局限的,不是所有的人能夠超越時代。還有一些極端思想者,可能影響許多人,可能給社會帶來不穩定。
總之,細細區分,並不能一概而論。
G. 一個社會對犯罪容忍度與經濟發展成正比還是反比
這個復雜的社會問題,如果能用一句正,反比就能解決,那世界就簡單了。。。
H. 經濟犯罪是否會隨著生產力的高度發展而消失
近二三十年來,世界上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和地區經濟高度發達,公民物質生活水平很高,然而,卻沒能給社會帶來安定與幸福,犯罪率急劇增長,公民缺乏基本的安全保障,直接影響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穩定,構成愈來愈嚴重的問題。
最為地道的早已進入現代化成熟期的經濟高度發達國家的美國,依然像處於現代化轉型期的發展中國家一樣,犯罪率增長勢不可遏。據美國《紐約時報》今年7月份的最新消息,該報對美國22個城市調查結果表明,其中竟有17個城市的兇殺案比去年同期有所增長,增幅最大的城市比去年高出75%。近幾年美國官方數字顯示,美國一些指標犯罪的犯罪率均居發達國家之首,其中殺人、搶劫和強奸之類暴力犯罪發案率比歐洲各國的平均水平高出4-9倍。
西方另一發達國家西德,僅毒品犯罪案件,去年就發生94,000多起,比1988年增長10%以上,西德的另一位犯罪學家對像瘟疫一樣愈演愈烈的青少年犯罪現象憂心忡忡的斷言:現代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青少年已是「犯罪的一代」。
至於法國這個老牌資本主義「文明國家」,其暴行之烈已是震驚朝野。巴黎記者對最近發生的兩起重大珠寶搶劫案,司空見慣而「處事不驚」,用平淡輕松的筆調作為報道的尾聲:「類似搶劫案在巴黎屢有發生」。
正如馬克思所說的那樣:「資本家害怕沒有利潤獲利潤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樣。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膽大起來。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被適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百分之百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可見,物慾的膨脹,利益的驅動是犯罪產生的必不可少的原因之一。但經濟的發展勢必會帶來犯罪的增長嗎?
在國際范圍內的犯罪學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論主要有以下三種:
(一) 同步增長論:犯罪現象的變化趨勢必然是伴隨著經濟的增長而相應增長。
(二) 相對增長論:經濟發展過程伴隨有相應的犯罪增長的現象,或經濟發展過程中犯罪現象呈總的增長趨勢;但是,經濟的增長未必引起犯罪現象的必然增長,相反,經濟停滯、蕭條乃至衰退時期仍有可能出現犯罪的增長趨勢。
(三) 未必增長論:少數學者持有此觀點。認為無論經濟增長還是下降,犯罪均呈現總的下降趨勢。即使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犯罪有時會有所增長,那也是偶然的,暫時的。
在我國,許多學者對經濟與犯罪的關系提出過各種見解,主要有:
(一) 正比論:犯罪率與經濟發展成正比。即:經濟落後,犯罪率低,而經濟發展,犯罪率高。
(二) 同步論:犯罪率上升趨勢與經濟發展趨勢成同步狀態。近似於「正比論」。
(三) 代價論:認為社會要現代化,就難免付出代價:犯罪率上升就是要付出的代價之一。
(四) 反比論:認為犯罪率與經濟的發展成反比。其理由是,經濟落後,人民貧窮,就會「飢寒起盜心」;經濟發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社會就穩定,犯罪率自然會下降。
從這幾種觀點中我們看出:除「反比論」外,前三種觀點都在肯定我國經濟形勢大好的同時,承認犯罪上升的事實,毫不諱言的指出了我國社會形勢嚴峻的一面。但這一階段的理論觀點略顯膚淺,不夠科學和全面。「反比論」只是對犯罪規律的理想描述,但不能解釋為何目前經濟狀況比50年代和60年代好而犯罪率卻高的多的現實。「正比論」和「同步論」承認當即犯罪現象相對嚴重的事實,但陷入這樣一個窘境:經濟發展是無限的,犯罪率也將會無止境地上升。照此觀點看,人類社會的前途豈不暗淡無光?因此這兩種看法也是站不住腳的。而「代價論」只看到現代化進程中經濟發展對社會穩定可能產生的消極影響或副作用,要付出代價,而忽視了經濟發展對社會穩定的積極影響和促進作用。
由此可見,犯罪是經濟發展過程中必然的代謝產物,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消極現象。但是,不能就此推出,經濟的發展與犯罪增長之間有某種固定的比例關系。也就是說,經濟發展與犯罪增長不是一種直線相關關系,或被描述為正相關關系或負相關關系。「正比論」、「反比論」、「同步論」想證實的那種「此消彼長」或「此長彼長」的關系,是違反事實的。
我們說經濟發展與犯罪增長之間不存在直接的相關關系,並不意味著不存在其他形式的關系。二者之間存在一種不確定的間接關系。而其中市場經濟對社會穩定的正負效應是這種間接關系的中介物。
正效應是指發展市場經濟對社會穩定的積極作用是首先應該肯定的。這主要表現在:(1)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這將從根本上改變舊體制下的僵化機制,使國民經濟充滿活力,使綜合國力大幅度提高,這就為社會穩定提供了可靠的物質基礎。(2)伴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增強,人民生活得到較快提高,安居樂業,那些起因於生活貧困的犯罪就會大為減少。(3)市場經濟要求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甚或企業改革,浙江一方面增強廣大職工對本企業的主人翁責任感,將個人利益與企業利益掛鉤,堅守企業內部各種不利於治安的因素;另一方面也將促使企業管理人員正確使用職權,減少濫用權力等腐敗行為的發生。(4)市場經濟不僅推動第一,第二產業的發展,第三產業也必將得到飛速發展,這就可以安排大量剩餘勞動力就業,穩定社會秩序。(5)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市場經濟的發展必將促進法治的完善,提高法的嚴肅性,市場經濟和社會治安將得到法律的有利保障。
負效應是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對於社會穩定同時又具有消極作用,承認並研究這種負效應是十分必要的。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其內在的某些屬性和副作用必然會刺激犯罪的產生和增長。主要表現在:(1)市場經濟具有盈利性,生產經營目的不是為了自我消費,而是為了盈利;資源配置、投資決策等都受到盈利左右。並且生產者對價值和超額價值的追求是沒有止境的。在這種情況下,商品拜物教,貨幣拜物教,在一定程度上泛濫開來,致使一些人唯利是圖,不擇手段,甚至鋌而走險,違法犯罪。(2)市場經濟的盲目性和自發性。市場經濟是靠「一隻看不見得手」在調節,生產經營者搞獨立決策和追求盈利,會導致生產經營活動的盲目性和短期性,表現為利潤豐厚的項目往往招致供應者隊伍的迅速膨脹,造成經濟危機,發生經濟形勢的波動,打破一些人的心理平衡,引發各種潛在的犯罪因素。(3)市場經濟的競爭性。市場經濟的主體對自身利益的追求決定了市場經濟的競爭性特徵更為激烈。競爭愈激烈,利己動機就愈激烈。優勝劣汰是競爭的必然結果,競爭中劣汰者為了不被淘汰,可能採取不正當的競爭手段,這必然破壞社會發展的和產生犯罪。(4)市場經濟的開放性。商品的生產和交換突破了小小封閉的地域范圍,一切生產活動都捲入到全國乃至世界的大市場中,商品的大流通,人、財、物的大流通,是繁榮經濟必不可少的條件,但對社會穩定也有著不利的影響。這種大流動為違法犯罪活動提供者誘發因素和條件,提供了犯罪的可乘之機和侵害目標,同時也給管了控制和偵察破案加大了難度,導致了犯罪的增長。
從以上幾個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目前仍處於不完善狀態,並必將對我國的犯罪產生影響。還有學者從三個方面闡述了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的特點:1.
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屬於起飛式的發展,這種發展意味著指的飛躍,必然引起各方面的新舊交替與沖突,導致空隙和矛盾的增多。2. 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屬於誘發趕超型的發展,在已現代化國家和現代化城市生活的示範下,社會及個體的供需矛盾變得格外突出。3. 我國經濟發展具有特殊的不平衡性。這種不平衡性不僅引起生活水平、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的差異,而且已引起某種法律性的沖突。並且,在考察社會活動的基礎—經濟狀況的發展和認真研究中國國情的基礎上,得出結論「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對社會犯罪現象的上升必然發生影響」。正是這種對社會穩定的負效應強於正效應,使我們當前的社會犯罪率一直上升。
但同時,犯罪率的這種上升不是如前所述簡單的「正比論」,我們也應看到,在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的過程中,產生的正、負效應是同時存在的,因此經濟發展對犯罪的作用是二元的,不確定的,與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相伴隨的既可能是犯罪增多,也可能是犯罪減少。這里起決定作用的是正、負效應交互作用的結果,是兩種作用力的合力。如果市場經濟對社會穩定的正笑盈盈超過負效應,那麼,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將是犯罪減少,而不是犯罪增多。
因此,在現代化進程中, 減少犯罪的主要方式即是使正效應超過負效應,而這種遏制方式,不僅要從經濟體制的完善入手,而且要從社會,文化,價值取向等各個角度進行考慮。
首先,提高政治的核心即權力關系制度化的程度。因為權力關系制度化程度越高,權力關系中人與人之間就越平等。這種平等主要體現在制度、規范、准則對人的強制和人對制度、規范、准則的服從,而非人與人的強制與服從。這項實踐具有廣泛的基礎:一是社會現代化的不斷推進,促進了社會的經濟的飛速發展以及根本法律制度的建立,權力刑事過程中各種非制度化因素的淡化,是人們更多的尊重法律;二是由於政府採取有了的措施嚴厲打擊利用權力關系中的優勢危害社會利益的行為,使廣大的權利服從者更加篤信權力公共運用中的正效應;三是各種權利之間監督機制的健全與完善,提高了權力運行的技術水平。
其次,提高經濟關系民主化的程度。即在經濟物質利益關系中,絕大多數社會成員都能佔有掌握有效的社會資源,諸如權利、金錢、聲望、文化、道德等,因為民主化的經濟關系體現著最根本的社會資源分配的平等化程度。當然,這種民主化,並不意味著絕對平等,它只是一種結構平等,並不排斥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獲得經濟優勢,從而減少犯罪率。
最後,現代化的推進,必然伴隨著文化的現代化,一個成熟的社會結構的演進必然是政治、經濟、文化三者的同步進行。從塑現代文明觀念、吸取傳統文化的精華,剔除其糟粕,在文化觀念徹底改革和恢復理性的基礎上克服觀念崇拜,是全面控制犯罪的基礎,也是我們走出社會在自身的無序和混亂中消耗其能量的狀態的一盞明燈。
I. 民航恐怖犯罪對經濟發展的危害
長期以來,恐怖主義以其血腥的暴力活動為顯著標志,在世界許多地區製造混亂,造成社會的動盪不安。「9·11」事件更是使這種活動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它以空前的破壞力、沖擊力和影響力,給世界政治、經濟、軍事,以及國際關系、國際秩序帶來深刻的變化;它也迫使世界各國再度聚焦恐怖主義,重新評估恐怖主義危害,並把反恐納入國家安全的戰略層面。雖然恐怖主義猶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但恐怖主義威脅並沒有在國際反恐斗爭的嚴厲打擊下日趨減小。仍不斷發生的一系列惡性恐怖事件顯示,恐怖主義威脅不僅依然存在,而且在一些地區還不斷惡化。由此可見,反恐斗爭仍是一項十分復雜、長期、艱巨的任務。
一、正確評估恐怖主義的危害
雖然從事恐怖主義活動的人只是極少的一小撮,但由於恐怖活動所具有的特性,使它所造成的危害遠遠大於普通的刑事暴力犯罪,並影響到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國際關系等各個領域。
(一)恐怖主義危害不因從事恐怖活動的人員減少而縮小。恐怖主義既不同於普通刑事犯罪,也不同於常規戰爭,它是一種「以小搏大」的極端不對稱的暴力活動。這種「不對稱」之所以極端,是因為它並不是軍事作戰中的不對稱,而是恐怖組織有預謀地針對毫無防範能力的平民進行襲擊的不對稱。這種「不對稱」還體現在政府難以給予「受害群體」全面保護而防範這種襲擊,也就是說,任何國家、任何政府都不可能把所有人都像保護要人一樣地保護起來,不可能把所有民用建築、設施都像保護使領館、軍事基地、政府辦公駐地一樣地安裝各種防恐設備。由此可見,恐怖組織、恐怖分子與各國軍隊相比是「弱者」,但與它們襲擊對象相比則是「強者」。
雖然說恐怖組織不斷遭到重創,許多恐怖分子不斷落網,但殘余的恐怖分子「以小搏大」的危害並沒有減少。這種「以小搏大」,可以通過在人群密集的地方或交通工具里放置炸彈、大規模劫持人質、使用汽車炸彈、用導彈襲擊民用航空器等方式實現。在這些恐怖活動中,幾個恐怖分子、幾個炸彈、幾枚導彈同它們所造成的傷害與影響可以說難以成比例。因此,我們評估恐怖主義的危害,不能僅僅因其人員的減少而放鬆警惕。
(二)恐怖主義危害仍在不斷擴大。常規恐怖活動已經顯示了它的殺傷性與破壞力,每年死於恐怖活動的人數有增無減。與此同時,人們更加關注大規模殺傷性恐怖主義出現的可能。恐怖主義無視人類的任何道德規范,不受任何國際法約束,因此,它追求最具轟動、最具血腥、最具影響的各種恐怖活動方式,核、生、化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一直是其尋求使用的手段之一。1995年造成10多人死亡、5000多人受傷的東京地鐵「沙林」毒氣事件,使人們更加警覺使用化學武器的恐怖主義;越來越多的放射性材料的走私活動,也使人們對包括「臟彈」在內的核恐怖主義的恐懼與日俱增;而在美國蔓延的炭疽恐慌更使人們憂慮生物恐怖主義的來臨。隨著國際社會的日益開放,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恐怖分子得到製造包括核、生、化在內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技術和製造材料的途徑與方式也越來越多,亟需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與警惕。
「9·11」事件中,載滿乘客和油料的大型客機撞向世貿大廈和五角大樓的恐怖舉措表明,恐怖分子在使用常規武器的同時,也在不斷尋求新的更具危害的恐怖活動方式。一些恐怖組織逐漸超越傳統,嘗試高科技帶來的恐怖效應。它們在異地建立支持性網站,從事各種培訓、宣傳等活動;利用現代兩用技術如全球定位系統、行動電話、尋呼機等進一步加強其恐怖活動。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非暴力恐怖主義的危害越來越大,信息恐怖主義就是其中一個最突出的問題。當人們在享受現代化傳播技術給人們帶來的便利,當人們越來越依賴於計算機網路時,恐怖主義也把邪惡的目光瞄準這一領域。他們不僅利用互聯網結成跨地區、跨國界的大型組織,利用網路的便利條件獲取和發送各種信息、交流經驗,利用網路從事各種犯罪活動;同時,他們也把這種支撐現代化社會的系統作為攻擊目標:癱瘓網路、干擾攻擊通信衛星等。此外,人們賴以生存的基礎設施也處在恐怖活動的威脅之下。
(三)恐怖主義危害還在於它造成大范圍的心理恐慌,影響經濟發展。恐怖主義主要特徵有二:一是以濫殺無辜來追求更大規模的血腥效果;二是力圖製造更大范圍的恐慌效應。直接造成人員傷亡與物質財產損失只是恐怖主義危害的一個方面,它的危害還表現在對人們心理的沖擊。雖然恐怖活動最直接的受害者只局限於案件現場,但人們由此所產生的心理恐慌則遠遠超過這個范圍。因心理恐慌而產生的負面效應是全方位的:一是對政權的穩定有所影響,有時甚至造成政府的更迭;二是造成社會一定程度的動盪不安,人人自危;三是妨礙正常的工作與生活秩序,一遇到事件便與恐怖活動相聯系,造成交通中斷、工作停止等狀態。
而且,恐怖主義的危害還在於恐怖活動的放射性作用,極大地阻礙了經濟的發展。表現一,通過各種類型的恐怖活動,增加社會安全成本。為防範恐怖襲擊,各國都投入大量資金用於各種安保措施。這不僅使得人們工作生活的各種快捷途徑大打折扣,而且這種安全成本也使其他經濟活動的效益有所下降;表現二,直接對經濟構成沖擊。1997年埃及旅遊勝地盧克索發生屠殺外國遊客的恐怖事件後,世界各國紛紛取消原定去埃及的旅遊計劃,使埃及當年的旅遊收入下降了30%;2001年印尼巴厘島爆炸事件後,不僅已在該島的遊客匆匆離去,而且去該島的人數也急劇下降。事發第二天,印尼股市開盤,綜合指數下降了10%。「9·11」事件中,美國紐約在其地標性建築物——100多層400多米高的世貿雙子塔被兩架被劫民航客機撞擊後轟然倒塌的同時,既造成了2800多人的死亡和巨大的經濟損失,也使美國籠罩在恐怖陰影之下,一時間草木皆兵。此次事件除對經濟的直接影響外,間接影響造成的損失更是難以估計。
(四)恐怖主義危害日益全球化。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化、信息化、多極化穩步發展。在此狀態下,世界各國的聯系更加緊密,相互依賴性更是不斷加強。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也意味著各國的脆弱性增加了。這種脆弱性的實質,是指威脅國家安全的跨國因素增多,而恐怖主義就是其中最突出的因素之一。我們看到,盡管恐怖活動表現出一定的區域性熱點,但恐怖主義的全球化使得其危害的全球化現象盡顯。「9·11」事件雖只是針對美國的恐怖活動,但卻對整個世界產生了十分重大的影響。據聯合國估計,此次事件將使世界經濟發展放慢1個百分點,損失高達3000多億美元。在2800多死亡人員中,涉及的國家多達幾十個。換言之,恐怖主義的全球化使世界各國人民都要承擔恐怖風險與反恐成本。
評估恐怖主義的全球化不應只著眼於恐怖事件的發生,而應看到它的全部。恐怖主義既有極端理論作宣傳,也有一定組織機構進行策劃;既有募集資金網路,也有走私武器軍火渠道;恐怖事件只是恐怖主義的一種最終表現形式。由此可見,雖然恐怖攻擊主要針對特定國家和目標,但其他恐怖主義活動則有可能在世界各地進行。由於以往忽視這一點,使恐怖主義問題造成了許多國家之間的摩擦。這種摩擦不僅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有,就是發達國家之間也有,而且這種摩擦現在仍然存在。
二、認清恐怖主義的本質
「9·11」後,恐怖主義在國際社會的嚴厲打擊下仍很猖獗,個中原因很多,但主要有兩個方面:從內部看,恐怖主義的產生具有深刻復雜的歷史社會根源,當今社會存在著滋生恐怖主義的土壤;從外部看,國際社會對恐怖主義的認識依然有待統一,特別是對恐怖主義的界定、反恐雙重標准等問題。因此,反恐斗爭也應從多方面著手,靠單一手段、單一國家很難徹底鏟除恐怖主義。
(一)恐怖主義披上的種種掩護外衣。恐怖主義使用恐怖暴力作為自己的旗幟,其理論基礎之一就是「武裝宣傳」。縱觀世界上形形色色的恐怖組織,成立之初也只是由幾個、十幾個極端分子所組成。他們的極端主義思想與理論很難為現實社會所接受,更不為那些受「利益驅動」的媒體所關注。為了「引起」人們對他們主張的重視,為了「強迫」政府接受他們的「政見」,恐怖分子找到了這條讓世界不安寧的極端之路——恐怖主義。恐怖主義雖然以民眾的生命為代價進行「武裝宣傳」,但他們並不承認自己是恐怖主義。他們往往找到許多貌似正義的理論偽裝自己:把屠殺民眾稱之為「暴力革命」;把分裂活動冠名為「爭取民族解放」;把宗教矛盾大寫為「宗教壓迫」;把極端民族主義謊稱為「爭取民族獨立」,如此等等。以此,他們蠱惑了一些人;以此,他們煽動了一些人;以此,他們吸收了一些人;以此,他們也迎合了某些別有用心的「第三勢力」的需要。
(二)恐怖主義為自身發展製造的怪圈。恐怖主義沾滿民眾鮮血的「血路」之所以能夠走下去,原因之一就在於他們製造的一個怪圈。因許多客觀原因而形成的貧困、貧富差異,成為被他們利用的工具;而他們的恐怖暴力活動又大大阻礙了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這種落後狀況轉而再次成為他們所謂「正確主張」的有利「注腳」。這是一個既簡單又復雜的恐怖怪圈。在世界上恐怖活動的高發區,我們都可以看到這種現象:從英國的北愛爾蘭、西班牙的巴斯克、法國的科西嘉,到斯里蘭卡的泰米爾、菲律賓的棉蘭佬島,從非洲到美洲,大都如此。原因之二在於,恐怖活動不僅「引起」當地人民與政府的關注,更是「引起」國際社會,特別是別有用心的「第三勢力」的介入。這也使得恐怖組織有了跨國活動的餘地與資本,於是這塊「烏雲」越來越大。針對恐怖主義這種狀況,發展經濟,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與精神生活水平是打破這種怪圈的關鍵。
(三)「恐怖主義」定義問題仍是一個關鍵分歧。雖然國際社會認識到恐怖主義的威脅越來越大,但迄今為止對於什麼是「恐怖主義」這個問題仍未得到解決。世界各國政府,包括專家學者給「恐怖主義」所下定義已達150多個,這實質上也突顯國際社會在這個問題上的矛盾狀態。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各國面臨的恐怖主義威脅來源不一,需對付的目標不同;二是,恐怖主義跨國活動的「一地策劃,異地實施」的特點,導致一些「勢力」把恐怖主義作為一張「牌」;三是,一些國家在恐怖主義問題上實行「雙重標准」,只打擊對本國利益構成威脅的恐怖主義,有時甚至支持縱容對他國構成威脅的恐怖主義。
當然,國際社會反恐也有一些可喜的現象:在恐怖主義定義方面,許多國家都認識到,只要是針對平民的恐怖暴力活動就是恐怖主義;與此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國家簽署聯合國通過的12項反恐國際公約;聯合國在國際反恐中的地位與作用正在不斷加強。
三、標本兼治全面防範打擊恐怖主義
恐怖主義的發生發展有著十分復雜的社會歷史根源,反恐斗爭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反恐應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嚴厲打擊現存的恐怖主義;二是防止潛在恐怖主義的產生。正如黨的十六大報告所指出的:「我們主張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要加強國際合作,標本兼治,防範和打擊恐怖活動,努力消除產生恐怖主義的根源。」
(一)不斷拓寬國際反恐斗爭合作領域,使恐怖分子無處藏身。我們看到跨國活動是恐怖主義的主要活動方式之一,「一地策劃,異地實施」的恐怖活動迫使國際社會必須進行反恐斗爭合作。從當前的實際情況看,國際反恐斗爭合作的基礎仍是雙邊合作。面對共同的恐怖主義威脅,從維護國家安全的角度出發,採用雙邊合作方式較有成效。國際反恐斗爭的多邊合作正在蓬勃發展,這主要體現在一些地區性組織的反恐斗爭合作上。基於一定的地緣與共同的利益,合作趨勢良好。但這兩種層面上的反恐合作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因為恐怖主義不會受這種合作區域的限制。因此,全球性反恐斗爭合作仍亟待在國際公約的基礎上建立、完善並機制化。
國際反恐斗爭合作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用具體的措施來充實完善各種反恐協議、協定與公約,國際反恐斗爭合作的領域也應隨之不斷擴大。由於恐怖主義問題涉及方方面面,因此反恐合作既要有道義上的支持,也要有司法合作;既有情報交流,也有技術合作;既有經濟制裁,也有聯合軍事打擊;既有國家領導人的會面,也有具體執行部門相互協助,從而達到從各個方面最大限度地限制恐怖分子的活動空間,切斷恐怖組織的資金來源,使恐怖分子無論躲到哪裡,都難以逃脫法律的制裁。
(二)從挖掘恐怖主義的根源著手加強綜合治理。恐怖主義之所以還很猖獗,還得到一些人的同情與支持,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還披著形形色色的偽裝:民族的、宗教的、意識形態的,如此等等。如果將恐怖主義的這些外衣剝去,看清實質,其為達到一定政治目標而進行殘忍屠殺的本質就會完全暴露。
同時,我們也應看到,恐怖主義在各種措施的嚴厲打擊下仍在泛濫,還有其根源問題。貧困、貧富差距、國際關系中的不公正現象以及社會動盪不安、種族部族沖突等,在一定條件下成為恐怖主義滋生的土壤,當前經濟全球化的一些副作用還在加深加重這些問題。要徹底鏟除恐怖主義,就必須採取綜合治理。在打擊各種現存恐怖主義的同時,更應注重解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不平衡,緩解國際社會矛盾,減少沖突,防止潛在恐怖主義的出現。
(三)加強聯合國在國際反恐怖斗爭中的主導作用。綜上所述,反恐斗爭既是一項長期的任務,也是一項復雜的工程,這需要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為了解決當前反恐斗爭中存在的問題,使國際反恐合作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聯合國不僅要發揮更大作用,而且要起主導作用。因為,聯合國是二戰以來經過近50年發展涵蓋國家最為廣泛的國際政治機構,作用非常廣泛,而且聯合國已有12項反恐國際公約,這已經為聯合國在今後國際反恐斗爭中的主導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因此,以聯合國為框架,建立和完善全球性的反恐斗爭合作機構,是徹底解決恐怖主義問題的根本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