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1在新世界新階段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什麼
1在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什麼?
在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鞏固和發展已經初步達到的小康水平,到建黨一百年時,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建國一百年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
2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什麼
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
3把中國特色主義社會事業總體布局的內容寫入黨章,有什麼重大意義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提出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重大戰略任務,從而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由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擴展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這體現了我們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黨章總綱第九自然段在闡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和現階段奮斗目標時,增寫了必須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內容,並在總綱第十四至十七自然段,分別論述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這樣修改,有利於全面反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內在要求,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布局、目標、任務更加明確,有利於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更好地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同時,黨章總綱第九自然段還增寫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內容。這就清楚地表明,我們所強調的發展,是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社會全面進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努力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4新《黨章》在黨的組織制度方面做出了哪幾項新規定
第二章對黨的組織制度作出了3項新規定。一是第十條第四款增寫了黨的各級組織要按規定實行黨務公開的內容。黨的十六屆四中、六中全會都明確提出要推進黨務公開,各級黨組織進行了積極探索,積累了成功經驗,受到廣大黨員幹部普遍歡迎。在黨章中增寫這方面的規定,有利於進一步發展黨內民主,增強黨組織工作的透明度,使黨員更好地了解和參與黨內事務,增強黨的團結和活力。二是第十一條增寫了黨的各級代表大會代表實行任期制的內容。主要考慮是,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四中全會都對黨的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發揮代表作用提出了明確要求,各地對黨的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發揮代表作用的途徑和形式進行了積極探索,取得了較好成效。在黨章中明確黨的各級代表大會代表實行任期制的條件已經成熟,可以為充分發揮代表作用創造條件。將來根據這項規定製定具體實施意見,明確黨的各級代表大會閉會期間代表的職責和權利。三是第十三條增寫了黨的中央和省、自治區、直轄市委員會實行巡視制度的內容。中央決定實行巡視制度以來,取得顯著成效。把巡視制度寫入黨章,有利於加強黨內監督,促進反腐倡廉工作。
5新《黨章》對黨的基層組織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一是把第二十九條第一款「社會團體、社會中介組織」改用社會組織來表述。主要考慮是,用社會組織的概念來替代社會團體、社會中介組織的概念,可以涵蓋包括新社會組織在內的所有社會組織。作這樣的修改,有利於加大在新社會組織中建立黨組織的工作力度,擴大黨的工作覆蓋面,增強黨執政的群眾基礎和社會基礎。二是第二十九條第二款關於黨的基層委員會、總支部委員會和支部委員會選舉辦法的規定,增寫了提出委員候選人要廣泛徵求黨員和群眾的意見的內容。把第三十條中關於「基層委員會、總支部委員會、支部委員會選出的書記、副書記,應報上級黨組織批准」修改為「基層委員會、總支部委員會、支部委員會的書記、副書記選舉產生後,應報上級黨組織批准」。主要考慮是,黨的十六大提出逐步擴大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成員直接選舉范圍的要求後,不少地方開展了由黨員大會或黨員代表大會直接選舉基層黨組織負責人的試點,實踐效果很好。作這樣的修改,有利於在基層黨組織選舉中普遍實行黨員和群眾公開推薦與上級黨組織推薦相結合的辦法,擴大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候選人提名的民主,拓寬選人用人視野,加強黨的基層組織領導班子建設;有利於給直接選舉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等擴大黨內基層民主的探索留出空間。三是第三十一條第二款增寫了組織黨員學習科學發展觀和學習法律知識的內容,把第三十一條第三款「對黨員進行教育、管理和監督」修改為「對黨員進行教育、管理、監督和服務」。這體現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對黨的基層組織提出的新要求,運用了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的成功經驗,有利於進一步激發黨員的內在動力。四是第三十一條第三款增寫了加強和改進流動黨員管理的內容。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各類人員在產業之間轉移和地區之間流動日益頻繁,其中有不少是共產黨員。加強和改進流動黨員管理是新形勢下黨員管理的新課題,也是基層黨組織的一項重要任務。作這樣的規定,有利於黨員流出地和流入地的基層黨組織落實各自責任、形成管理合力。
Ⅱ 行成什麼的區域經濟布局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
形成 穩健的 區域經濟布局,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
Ⅲ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構建以什麼的新發展格局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內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構建以容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是黨中央根據當前國內外新形勢作出的重大戰略抉擇,對推動「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要完成好這一重要任務,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為指引,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新發展理念內化到新發展格局的構建過程中,通過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3)為經濟發展構建新標准擴展閱讀:
從全面建成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安排來看,構建新發展格局與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互為表裡、內在統一。無論是出於暢通循環還是基於發展安全,新發展格局都需通過加快建設「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經濟體制」才能最終形成。
Ⅳ (急)新時代如何推進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1、要著眼於堅持問題導向。
要敢於觸及矛盾、長於解決問題。當前我國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問題尚未解決,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實體經濟水平有待提高,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
增強問題意識,就是要以解決問題為工作導向,化解矛盾、破解難題,抓緊解決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中的重大問題。
2、要著眼於推動創新發展。
發展動力決定發展速度、效能、可持續性。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首先要解決好動力問題。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堅持創新發展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根本之策,要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3、要著眼於防範化解重大經濟風險。
要切實增強憂患意識和底線思維,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經濟風險特別是金融風險這場攻堅戰。
要加強經濟風險特別是金融風險的隱患排查,堅持標本兼治,注重以完善體制機制來防範化解風險。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4、要著眼於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根本目的。如果發展不能滿足人民的期待,不能讓群眾得到實際利益,這樣的發展就失去意義,也不可能持續。
要始終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上,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4)為經濟發展構建新標准擴展閱讀:
新時代推進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必要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基本特徵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只有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才能實現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才能更好順應現代化發展潮流和贏得國際競爭主動,也才能為其他領域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現代化國家的基石。沒有現代化經濟體系就沒有現代化國家,這是人類社會發展運動的一般規律。近代以來,英美等發達國家成功實現了從傳統國家向現代化國家的轉型,其中的關鍵就在於建立起現代化經濟體系。
依託第一次產業革命,英國在19世紀率先建立了現代化經濟體系,這包括以棉紡、煤炭、鋼鐵和造船業等先進工業為支柱的現代化工業體系,以自由競爭為特徵的市場經濟體制。
依託第二次產業革命,美國在20世紀建立了新的現代化經濟體系,電力、石油、化工和汽車等新興產業成為其現代化工業體系的支柱。
而反觀二戰後一大批未能成功向現代化國家轉型的亞非拉國家,其轉型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未能成功地建立起現代化經濟體系。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近代中國的衰落與屈辱,直接原因在於經濟的落後。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開啟了實現經濟現代化的偉大探索。
黨的八大明確提出了工業化的總目標,並經過20多年的發展初步奠定了工業化基礎,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改革開放後,我們黨提出了「三步走」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部署,經過40年的發展取得了舉世公認的經濟現代化建設成就,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二,製造業產出連續多年保持世界第一。
黨的十九大確立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提出了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目標,這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的里程碑,是中華民族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的物質基礎,是中華民族奮力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必由之路。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新時代我國經濟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反映在經濟領域就是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轉化。
增長速度要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發展方式要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率型,經濟結構調整要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舉,發展動力要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
實現這樣廣泛而深刻的變化,必須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有力推動經濟發展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這是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規律的客觀要求。
Ⅳ 請談一下如何適應我國經濟發展實際構建新的發展引擎
國民經濟行業排列的有序化與經濟矢量
王見定
【摘要】 首次引進「自然資源指數」概念,以此指數為依據,將國民經濟各行業有序地排列起來,排列的結果揭示了行業之間的內在聯系,將為政府的各種預測、決策提供強有力的可行工具。(內容簡介:經濟學新理論)
聯合國在1990年對國民經濟各行業作過分類,蘇聯、美國、中國也作過類似分類。盡管各國國情不同,但分類大致相同。
經過多年的仔細考查,我們發現,行業的分類都在不同程度上依賴著一種東西,這種東西影響著各行業的發展。這種東西就是自然資源。為了應用方便,我們引進「自然資源指數」,記為N(A),0<1.其中A是行業名稱,N是英文自然資源的首字母,行業依賴自然資源越強,N(A)越接近「1」;行業依賴自然資源越弱,N(A)越接近「0」。
跟據這種原則,我們把國民經濟的各行業粗略地進行量化如下:
1-0.9:糧食作物種植業,蔬菜瓜類種植業,果樹種植業,特種作物種植業,采種、育苗、植樹造林、森林保護、天然林場經 營管理、牲畜飼養、水產養殖、水產捕撈業
0.9-0.8:金屬礦業、非金屬礦業、木材采運業
0.8-0.7:電力、煤氣、自來水生產和供應
0.7-0.6:食品、飲料、煙草、紡織、縫紉、皮革、木材加工、傢具、造紙、化學工業、治金工業
0.6-0.5:金屬製品、非金屬製品、機械、電氣、電子、儀器儀表、交通運輸設備
0.5-0.4:建築業.地質堪探
0.4-0.3:商業、倉儲業、交通運輸業、郵電通信
0.3-0.2:住宅、公用、服務
0.2-0.1:科研、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社會福利
0.1-0: 金融業、國家機關、社會團體
以上分類將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變化,在某階段具有相對的穩定性。
注釋:
關於自然資源指數計算的說明
自然資源的投入
計算公式:N(A)= ——————(以貨幣單位進行計量)
總投入
(1)自然資源是指土地、森林、礦產、能源等被人類利用進行生產從而為人類提供生存條件的天然物質的統稱。
(2)由於一些行業直接利用自然資源,如各種種植、養植業、故計算比較簡便。對於大多數行業都是間接利用自然資源,如煙草、造紙、治金工業,當然電子、計算機等行業就更是間接利用自然資源。這時分母的總投入很容易計算,但分子自然資源投入的計算則要從本行業的物質投入中逐次減去人力資源的投入。
(3)為了扣除物價變動因素,一般價格固定在某一年份,並採取平均價格。
參考文獻
{1}Samueclson and Nordhaus:「Economics」,12th,Ed,McGraw-Hillco.NewYorK,1985.
{2}Parkins:「Modem.Macroeconomics」,Prentice Hall,Canada,1980.
{3}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譯本,三聯書店,1957.
{4}克萊因:《凱恩斯的革命》中譯本,商務印書店,1980.
{5}羅賓遜、伊特韋爾:《現代經濟學導論》中譯本,商務印書店,1982.
{6}高鴻業、吳易乙:《現代西方經濟學》,經濟科學出版社,1990.
{7}王見定:《國民經濟行業排列的有序化與經濟矢量》,第15屆國際統計大會論文集,土耳其,1997.
{8}王見定:《社會統計學與數理統計學的統一》,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第157—159頁。
{9}王見定、李穎伯:《經濟矢量的合成和資源的有效配置》,國際社會和經濟發展大會論文集,1998.
Ⅵ 如何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做貢獻
一要重視實體經濟發展,切實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強本固基。報告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世界各國的發展經驗表明,一個國家要強大,就必須注重實體經濟。實體經濟是國家經濟的命脈,是增強綜合國力、增加社會財富、提高國民生活質量的重要基礎。當前,我國正處於經濟增長從數量擴張到質量提升轉型的重要階段上,針對經濟發展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必須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經濟發展和改革的主攻方向,著力做強做大做優實體經濟,打牢我國經濟發展的根基。要抓住新工業革命機遇,支持新興戰略產業發展,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高層次、深度結合,培育實體經濟的新增長點、新動能。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逐步提高我國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要發揚企業家精神、工匠精神,培育一批勇於創新、踏實做事的人才隊伍,引領經濟轉型升級,振興實體經濟繁榮。
二要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動力支撐。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當前,世界正處於新科技革命前夜,各國紛紛把科技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而中國經濟發展也已經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動力由低成本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換。面對國內外新環境與新挑戰,創新是提升我國綜合競爭力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特別是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同時,要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深化高校、科研機構同企業的產學研合作,促進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多舉措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培養創新人才後備軍,推進「技術創新」與「金融創新」雙輪驅動,不斷強化戰略科技力量。
三要加快形成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夯實「三農」基礎。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三農」問題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體現。因此,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點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健全社會公共服務體系,提高農村居民生活水平,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水平,形成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努力打造「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農村新面貌。要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形成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全力推進城鄉在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等方面實現均等化,構建新型城鄉關系,實現城鄉聯動發展、共同繁榮。
四要完善區域發展機制,促進區域協調、協同、共同發展,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空間布局結構提供路徑指引,保障均衡發展。報告指出要「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協調發展要根據各地的資源稟賦與比較優勢,因地制宜地制定差異化的經濟政策。要堅持走均衡城鎮化道路,既要發展合理分工、協調發展的現代化城市群,又要依託縣城和縣域中心鎮發展中小城市,鼓勵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發展,加快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推動中部崛起、推進西部大開發,促進產業轉移與升級,發揮城市群的整體效應,縮小區域貧富差距,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
五要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揮市場「無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的「雙手」協同作用,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製度保障。報告指出要「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建立更加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總體來看,完善產權制度和優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效率是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點改革任務。具體而言,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不斷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要規范和完善市場准入、競爭機制和負面清單制度,鼓勵民營企業大力發展,激發多樣化市場主體活力。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健全金融服務體系,打通通往實體經濟的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雙重通道。此外,還要實施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等措施。
六要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對外開放戰略,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建立自我強化機制。報告指出「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同時強調「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過去,近四十年的開放使中國實現了經濟的快速增長,成為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之一。當前,新型全球化浪潮正在興起,中國既要對內強化自身發展實力,也要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要抓住全球化機遇,不斷推進全球發展成果共享。「一帶一路」是我國對外開放的升級版,是國際合作的新平台,也是引領新型全球化發展的新引擎。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對外投資方式,統籌雙邊、多邊、區域次區域開放合作,著力開展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國際產能合作與自由貿易區建設,打造面向全球的貿易、投融資、生產、服務網路,推動同周邊國家互聯互通,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要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改革,為各國經濟發展與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經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Ⅶ 如何理解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統籌區域發展和建設資源節約型,環
如何理解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統籌區域發展和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大意義?
經濟發展方式,關系我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大局,是是否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評判的標准之一。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路,是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化資源配置方式,打造合格的市場主體,推進科技創新市場化,創造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政策環境,從而在市場競爭中,實現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要從以下五個方面著力推進:
(1)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優化資源配置。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這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基本前提。一是加快政府投資體制改革。二是進一步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
(2)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打造合格的市場主體。
(3)推進科技體制改革,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動力。
(4)加強環境資源制度建設,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加強節能環保,構建能源資源等 生產要素投入的約束機制,這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條件。
(5)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提供製度與政策環境。優化財稅等政策設計與制度安排,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優良的政策環境。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還要要走"優質,高效,高產"的新型農業道路,發展生態安全農業.努力做到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發展是第一要義,同時做到統籌兼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還要做到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者的統籌兼顧.在優化農村產業結構,保證農業生產的前提下,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合理調節資源配置,充分利用國家的惠農政策.走集約化經營道路,提高資源利用率,努力做到可持續發展.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重大的意義:
①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遏制城鄉差距拉大趨勢,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的一個重要舉措。
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擴大農村市場需求,消化富餘的工業生產能力的根本出路。
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統籌城鄉發展,構建新型的城鄉關系的一個實際步驟。
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也是我們黨執政為民和代表最大多數人利益的集中體現。
統籌區域發展也具有重大的意義:
所謂統籌區域發展,就是中央政府從區域經濟發展全局的高度,運用宏觀調控手段將不斷擴大的區域差距重新回歸到民眾能夠普遍接受的范圍,從而逐步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目標的動態努力過程。
①統籌區域發展是抑制區域經濟差距負面效應的需要。
②統籌區域發展是聯動解決各類區域存在和潛在的各種區域病的需要。
③統籌區域發展是謹慎渡過「矛盾突顯期」的需要。
抓好資源節約工作:
一要綜合運用各種手段,特別是價格、稅收等經濟手段,促進節約使用和合理利用資源。
二要抓緊制定和完善各行業節能、節水、節地、節材標准,推進節能降耗重點項目建設,促進土地集約利用。鼓勵發展節能降耗產品和節能省地型建築。
三要大力推動以節能降耗為重點的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加快淘汰高耗能、高耗水、高耗材的工藝、設備和產品。
四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在重點行業、產業園區、城市和農村實施一批循環經濟試點。完善資源綜合利用和再生資源回收的稅收優惠政策,推進廢物綜合利用和廢舊資源回收利用。
五要全面加強管理,把節能降耗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統計、評價考核體系,建立信息發布制度。
六要在全社會廣泛持久地開展資源節約活動,使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深入人心,蔚成風氣。
要加快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加強對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等自然資源的生態保護。重點搞好「三河三湖」(淮河海河遼河、太湖巢湖滇池)、南水北調水源及沿線、三峽庫區、松花江等流域污染防治。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加強工業廢水治理工程建設。抓好大氣污染防治和重點城市污水處理、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綜合防治農業面源污染和畜禽養殖污染。繼續實施自然生態保護工程。強化環境和生態保護執法檢查,健全環境保護的監測體系、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
Ⅷ 開放型經濟的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構建開放型經來濟新體制是源城市國際化的突破口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建設全面推進,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取得顯著成效。以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為重點,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打造國際競爭合作新優勢,這是新時代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趙晉平說,黨的十九大報告將「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作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揭示了「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的深刻內涵。
威海打造國際化的城市,就要以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構建作為突破口。「威海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就要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堅持沿海開放與沿邊內陸開放聯動互濟,堅持製造領域開放和服務領域開放融合帶動,堅持多邊合作和雙邊合作相互促進,堅持貿易投資便利化建設和自由化建設兩輪驅動,推進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建設將為打造國際化城市提供新動能和新優勢。」趙晉平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