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十三五」期間,我區主要確定了哪些經濟社會發展量化指標
你的問題不明確,不知你屬於哪省、哪市、哪區?
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從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實際出發,打破思維定勢和路徑依賴,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引領經濟新常態的發展主線,重點要把握好3個方面。
一是必須以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為目標,實施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准、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五大政策支柱,加快培育新的發展動能,改造提升傳統比較優勢,夯實實體經濟根基,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二是抓好「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包括:積極穩妥去產能,從鋼鐵和煤炭入手,今後五年鋼鐵產能去掉1億~1.5億噸,煤炭產能去掉5億噸並減量重組5億噸;合理有序去庫存,主要是房地產庫存;穩妥審慎去杠桿,重點是企業債務杠桿;多措並舉降成本,特別是企業的成本,包括制度性交易成本、人工成本、稅費負擔、融資成本、用能成本、物流成本等等;全力以赴補短板,通過適度擴大投資,來補足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短板。
三是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完善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市場環境和機制,最大限度激活微觀主體的活力,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以改善和創新供給更好滿足、創造消費需求。
各級政府根據中央《建議》明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十三五」規劃《綱要》細化提出了「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和指標。主要指標包括經濟發展、創新驅動、民生福祉、資源環境四大類25項,這些指標在設置上強化了4個導向。一是強化提高質量的導向;二是強化創新驅動的導向;三是強化保障民生的導向;四是強化改善環境的導向。
以上供參考。
❷ 經濟社會發展指標是什麼
十一五規劃《綱要》描述了九個方面的經濟社會發展指標,全篇定量的指標一共有39個,其中最主要的指標是在第三章的專欄二,一共有22個指標。這22個指標非常有特點,反映經濟增長的只有2個,反映經濟結構的有4個,反映人口、資源、環境的有8個,反映公共服務和人民生活的有8個。
指標設計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和「五個統籌」的要求。在這個指標體系中,最主要的、最有代表性的是兩方面的指標。
一個是經濟增長速度,GDP年均要增長7.5%,這是一個反映產出的指標,就是經過5年的努力,綜合實力能夠達到什麼程度,國民經濟這塊蛋糕能做多大。
第二方面的指標就是能源消耗和減排指標。這個指標反映了投入方面的情況,就是要衡量經濟總量增長了,在資源和環境上付出了多大代價,代價是大還是小?我們不能因為今天增長了,明天要為今天的增長付出更大的代價,這樣的增長就不是真實的增長,甚至可能是負增長。只有既考慮產出,又考慮投入,才能綜合地看出一個國家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
把指標分為預期性和約束性是歷次規劃中的首次。所謂預期性指標,就是國家期望的發展目標,主要依靠市場主體的自主行為來實現。政府幹什麼呢?政府就是要創造一個好的宏觀環境、制度環境和市場環境,使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能夠發揮得更好。
約束性指標,就是在預期性指標基礎上,強化了政府必須履行的職責,是政府必須實現、必須完成的指標種區分可以更好地體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規劃的定位,有利於分清政府和市場的職責,有利於強化政府在公共服務和涉及公共利益領域需要履行的職責,有利於規劃的可操作性,也有利於建立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績效考核和政績考核體系。對政府必須履行職責的領域,比如說能源消耗要降低、污染排放要減少、耕地保有量不能突破、社會保障覆蓋率要提高等,屬於政府職責的硬指標,必須進行考核,這樣做可以避免盲目地追求GDP,簡單地追求增長速度。
❸ 縣級發改委制定本縣經濟社會各項指標的年度計劃任務么,那市政府還給縣里下計劃,以哪個為准呢
縣一級的經濟社會各項指標的年度計劃任務。是依照所管轄的市級部門指導。或者依照省政府制定的。為參考。由縣委常委會提出的年度計劃目標。報請人大常委會通過。
❹ 現代經濟社會發展指標主要包括主要方面
工業化、抄城市化、農業現襲代化;具體來說:我們國家目前工業化存在問題是大而全,但不精,投入資金多,收益很小,在國際市場競爭力普遍低下,需要產業升級。缺失高技術創新型人才和產業。
城市化存在問題是配套的人員城市就業制度和資源利益分配製度造就了一定數量城市你貧民以及建設過程中城市公共設施不能很好適應應急突發事件比如暴雨等。農業現代化存在問題是大量農民湧向城市,在沒有很好的產業支撐下,勢必加大城市的負擔和農民的生存壓力。需要幾代人的努力。雖然是大勢所趨,從目前來看在家務農,未必是壞事。
❺ 為什麼要公布主要經濟社會發展指標數據
樓主木魚疙瘩指標越往後越好,這樣可以隨便吹,而且不用負責。若要檢驗或是落實指標完成情況只需強調啥非主觀因素即可,是在不行就重新定義指標,比如新特色之類的即可。
❻ 長春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相關問題,開展調查研究,撰寫調查報告,提出意見建議.2000字[email protected])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與市場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針充分表明,我們要建設的新農村,是政治、經濟、文化、社會以及黨的建設協調推進的新農村,是農村「三個文明」共同發展的新農村,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諧的新農村。
一、新農村建設的內涵
生產發展,要求建設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提高農村生產力水平。如果用量化指標來衡量,可以說是糧食自給率大於95%,有效灌溉面積佔耕地面積的比重要大於60%,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要大於60%,人均肉類擁有量大於80%。
生活寬裕,就是提高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的消費結構、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我們認為,生活寬裕的標志一是農民收入達到了一定水平,按小康標准計算,到2020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至少應達到6000元;二是消費結構有所改善,即恩格爾系數小於40%;每百戶擁有電話80部,彩電49台;三是農民生活質量有新的提升:70%的農戶家庭有衛生廁所,80%的農戶室外有硬化路面。
鄉風文明,是指農民群眾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斷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學的社會風氣在農村形成,農村的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發展逐步適應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需求。
村容整潔,要求優化人居環境,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要求重點抓好道路、飲水、垃圾、污水、糞便處理等五個方面的建設任務,以及實施新能源利用、信息化、農村防災體系建設等惠農工程。
管理民主,是指健全和完善民主選舉、決策、管理、監督等村民自治機制,不斷增強農民群眾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使其真正擁有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監督權,真正當家作主,不斷推進農村民主政治建設的過程。
二、新農村建設的意義
第一,新農村建設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選擇。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改革開放以來,農業、農村、農民都得到了一定發展,但由於各種原因,我國「三農」問題仍然存在。可以說,沒有「三農」問題好的求解,也就沒有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第二,新農村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目前,城鄉差距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點與難點。構建和諧社會,要求逐步扭轉城鄉差距,而新農村建設為扭轉這一差距提供了可能。
第三,新農村建設是農村「三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新農村建設既包括物質文明建設,也包括精神文明建設和政治文明建設。鄉風文明和管理民主就是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具體體現。
第四,新農村建設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加大對農業科研工作的投入,有利於促進農業現代化建設,有利於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民經濟健康穩定發展。
第五,新農村建設是加強政府管理的重要抓手。新農村建設的二十字方針為解決「三農」問題做出了全面概括,為各級政府工作提供了一個十分明確的工作抓手。
❼ 村一級經濟社會發展有哪些統計指標
統計數據是宏觀管理和調控的基礎,是區委、區科學決策的重要依據。如何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提供准確、及時、科學的統計數據,充分發揮統計信息、咨詢、監督三大職能作用,是統計部門和統計工作人員面臨的新課題。在新的歷史時期,統計信息、咨詢和監督職能,應分別定位在質量意識、服務理念、監測預警上,科學謀篇布局,不斷拓寬三大職能的深度和廣度,更好地為全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 一、統計信息職能,要以強化數據質量為核心 數據質量是統計工作的生命線。要科學判斷形勢,增強提高統計數據質量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始終堅持「不惟上、不攀比、不跟風、只惟實」 的數據質量理念,大力加強數據質量控制,提升統計業務工作水平。一是嚴格實施數據質量控制責任制。所有的定期報表在審核中要做到層層把關,嚴格核實。對苗頭性問題及時處理,杜絕基層統計數據在填報過程中出現的原發性差錯。二是嚴格實行數據質量評估制度。重點加強對GDP、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等重要指標的評估論證,確保各項統計指標數據的准確、可靠。 二、統計咨詢職能,要以針對性服務為重點 在新的歷史時期,統計工作要站在全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全局,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地觀察思考問題,以更寬廣的視角審視研究社會經濟發展與改革的深層次問題,圍繞領導關注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開展調查研究,形成問題分析的透、建議拿的准、具有可操作性的統計分析報告等統計產品,為領導的科學決策當好參謀助手。同時,要以敏銳的視角和超前的洞察力,准確捕捉社會經濟生活中存在的具有傾向性、苗頭性問題,搞好分析研究,有針對性提供超前服務。要由單一服務向多元服務轉變,努力做到統計工作既服務於經濟建設,又服務於社會發展;既服務於黨政機關,又服務於社會各界;既提供統計數據,又提供統計咨詢和監督;既提供內部信息,又擴大統計對外宣傳。 三、統計監督職能,要以監測預警為出發點 社會經濟現象錯綜復雜,如何從全局上把握經濟整體運行態勢,分析研究全區經濟發展規律,使統計工作真正成為反映經濟運行的「晴雨表」和「監視器」,這是新時期對統計工作的一個新定位。統計工作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弘揚求真務實之風,加強和完善統計監測和評價體系。要建立和完善反映全區全面小康社會進程、可持續發展戰略、構建和諧社會的監測體系,全面、系統地搜集有關統計基礎數據,加大對目標進程的監測力度,及時預警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矛盾和新問題。要在分析研究城鄉協調發展、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和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等發展上謀戰略;在搞好社會經濟發展規律和走向研究、探索提升全區經濟發展實力的新路子上出主意,真正為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發揮智囊團的作用。 在經濟社會發展的今天,無論宏觀調控,還是微觀管理,都離不開統計工作的支持。
❽ 請問 反映社會發展的具體指標有哪些
不得不承認我們所學的政治經濟學 /是有時代局限性的/而關於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論述/也經常能聽內到一些特例獨行者容的個體觀點/反映社會發展的具體指標其實是僵硬的有時甚至是冷酷的/因為它太過理性//我認為在民間探討這個問題/應盡量停留在感性的位置上/因為問心的道德勝於問理的道德/相信如果你有一顆熱愛生活的心/一定會給自己以正確的答案的/因為每一個朋友都可以給你羅列出一系列的有關指標/而真真切切的生活只有你自己去感受//很遺憾沒能給你具體的解釋/不過有關社會發展的話題/的確值得我們去探討///
❾ 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
人均GDP,資源利用率,人均居民收入
❿ 如何運用統計指標的信息描述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情況
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情況可以由多方面的指標來衡量,一般適用較多的是人均GDP、人回均能源消費、農村答人口比重、人口預期壽命、新生嬰兒死亡率、識字率等。不同的組織還制定指標來衡量各種制度環境。其中,比如「人口預期壽命」、「新生嬰兒死亡率」能比較合理的反應出一個國家的人民生活水平狀況,是廣泛適用的衡量發展水平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