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泉州文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泉州文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1-02-23 18:11:35

① 文化對經濟有著怎樣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是各個時代的文化精華通過不斷的沉澱、積累,因而對經濟的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及其對經濟的影響在我國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各個時代的文化精華通過不斷的沉澱、積累,形成了我國的文化傳統。我國傳統文化及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主要表現在:
一、哲學文化傳統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以儒、佛、道三位一體建構的中國傳統哲學雖然歷 經先秦諸子、漢代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及宋明理學幾種典型的哲學形態,但其中的精華卻體現出了繼承性,這些便構成了中國的哲學傳統,具體而言,主要有:
1.以求善為主導,強調人與天的合一
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一個根本區別在於:中國文化在於求善,西方注重求真。在求善哲學的指引下,孔孟提出了「仁政」說,性善說,這些學說對後世哲學及統治階層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求善基礎上,中國古代乃至當今中國人都強調天與人的合一。這里的「天」與自然意義的「天」有著根本的差別,前者更在於突出完善的道德屬性及它與人的根本性存在的本體性關系。它有點類似於西方文化中的「上帝」,能化育萬物,公正賞罰人間,天命是世間一切道德禮法的最高根據。「獲罪與天,無所禱也 」(《論語·八佾》)及宋明理學家提出的「居敬」「立誠」「格物致知」的修養法則都體現了人性與天理的溝通、融合、統一。總之,在中國的哲學傳統中都潛存著這樣一個邏輯進程:做人之始,當以德為本,修養身心,以成就聖賢,一旦得道,即與宇宙萬物合為一體,上通天道,下化萬民。這一信念,是為中華民族理想信念的核心部分。
2.以道德為根本,強調寡慾中庸。中國哲學傳統的另一大特點,是它始終以倫理觀念、道 德修養為主線。在古代,周天子提出了「敬德」,「保民」,孟子以「仁、義、禮、智」四端界定人性之本,這些均強調了德的根本性地位。在實現這一理想的途徑選擇中,中國人大都趨向於寡慾、去欲。孔子強調「克己復禮為仁」,董仲舒提出了「正視誼(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在宋代,那些理學家們更是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慾」的道德律條。我國哲學克己寡慾的價值取向在很大的程度上決定了中華民族的性格特徵:內向、含蓄、中庸調和、注重平衡。
3.在人生態度上,強調出世與入世的互補。中國哲學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兩種不同的價值取向--出世與入世。出世主要為佛家與道家所推崇,強調修心養性;入世則主要為儒家所宣揚,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出世與入世的價值取向互相補充、融合,成為中國大多數人的人生選擇。中國傳統哲學文化源於社會的政治、經濟,同時又通過對經濟、政治等經文化形態的影響來制約經濟的發展。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哲學文化傳統決定下的民族的潛意識心理,它在哲學文化傳統間接作用經濟發展中充當著鏈條的角色。
二、傳統文化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經濟文化主要是人們的經濟價值觀念體系和人們的經濟活動方式。一般而言,它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制度經濟文化,公司或企業文化,居民經濟文化。

② 文化對經濟的影響

文化對經濟的影響主要有——科學技術與生產力。生產力的變化主要體現在生產率的變化。我們來研究生產效率:勞動生產效率=產品量/勞動時間△C/△T。假設△T為單元1且不變,生產效率主要取決於生產者在△T單元1的時間下生產的所有的商品的總量C。而商品的總量C又由那些生產要素所決定或者所影響?主要取決於科學技術生產力,勞動者所受的教育,勞動者所具備的知識,勞動者的專業技術,勞動者的素質,勞動者對其專業技術的撐握和熟練程度,這些都是科學技術。
關於科學技術對生產效率的影響,鄧小平就有一句話「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率」,科學技術的提高,可以改進基礎生產設備,提高資本有機構成,調整產業結構,固定資產所形成的生產設備的科技化提高,使生產同一產品的時間縮短。特別是當代,以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為核心的高科技及其業的迅速發展,更使得生產力發生了革命性的飛躍。科學技術提供了更可靠,更迅速,更准確的服務,使得生產效率提高。而科學技術是文化的一個內在發展的外在的表現,所以,文化,特別是科學技術的提升有易於生產力的提高。
3.2 人口素質問題。人口學也是經濟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理論分支,從馬爾薩斯的《人口論》開始,就有關於人口素質的研究,因為人是經濟活動的主體,是一切經濟活動的參與者和執行者,人的素質直接關系的經濟活動的運行。人口素質問題是一個關於科學教育體系和文化的傳承,是文化在一個大的范圍內,歷史性的學習和繼承。人口素質關繫到國家或地區當前和未來一大段時間內的生產力、創造力、科學水平、人口壓力、地區生產潛力等。 3.3 創新與。在有關經濟的文化內,創新是的靈魂。其可以體現在文化的積累結果和文化傳承過程,也可以體現一個人,民族的前進精神,勇於接受不存在的,和寬廣的胸懷。創新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核心,也是文化發展的動力核心,它不但繼承了文化,而且還推動了文化前進,使文化得也發展,是文化在經濟領域最成功的運用。創新提高了效率,減少了消耗,增加了產出。創新了一個的靈魂,關於「創新」這個詞,曾經有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提出的「創新毀滅論」便明顯地提出資本主義的資本生產過程便是一個「創造一樣新的生產方式來替代已有的生產方式」創新是一個企業所必須的,企業依靠創新,以新的生產方式來生產商品,既可得到有利的競爭地位,同時也可以得到更高利潤率,甚至於得到暴利,這是當代每一個企業所追求,也是一種最好的企業運行方式。創新不但能讓一個企業更好的生存,也是經濟活動得以正常運行和發展的必然條件。
3.4 文化與貿易。貿易的前提是有地區性和區域性的成在,是比較優勢在不同區域的不同。地區性和區域性的劃分是一個性的劃分,區域性的確定在古代政治筐架下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團體環境,在起原有的生產力不同和經濟生產活動不同的前提下,文化的區域界定進一步使地區間生產的差距和種類的擴大,在不同部落間的交換就有必要在生產剩餘的條件下產生,貿易就得到產生和發展。比較優勢的產生也是文化等的結果,是文化在歷史里形成差異性的影響。
3.5 文化產業。在文化中,可接觸的文化在一定條件下形成了文化產業,其組成了經濟活動中的一部分,和其他的經濟活動構成了社會經濟活動。比如的飲食文化,NBA籃球文化等。
3.6 文化的差異性所引起的經濟行為差異性。中國人重儲蓄後消費的觀念,生兒養老,節約用錢,錢不露白與美國人重消費和投資,提前消費和享樂主義所產生的不同經濟現象,中國儲蓄過多,美國消費過剩等。

③ 改革開放後泉州的經濟發展狀況

改革開放年:泉州在更高站位上實現新跨越
在中國南方,在改革開放先行一步的福建省泉州市,改革開放30年發展的足跡、異軍突起的成就,讓我們從一座城市的變遷感受到了跨越發展的勃勃生機。
位於福建東南沿海的泉州市,北與福州、莆田接壤,南與廈門相接,西與三明、漳州為鄰,東與台灣隔海相望,面積11015平方公里。 1978年改革開放之前,泉州只是福建省的一個人均生產總值僅為171元的農業小縣。1985年,國務院批准撤消晉江地區,泉州市升格為地級市。30年過去了,泉州已經實現城鄉一體化,把所轄的12個地區緊緊地「化」為一座城市了。
有人說,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泉州是一個具有符號意義的城市,從經濟建設過程中涌現出來的「泉州速度」,到社會經濟體制機制轉型、變革的「泉州模式」,都給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諸多啟示。
http://www.ce.cn/xwzx/gnsz/gnleft/mttt/200804/16/t20080416_15176056.shtml

④ 福建泉州的經濟發展如何呢

提起福建,估計很多人想到的是福州和廈門。不過今天談到的是福建省一個特別低調的城市,GDP連續20年第一,除了本地人,外地人都很少知道,大家知道是哪裡嗎?


但是這樣一個美麗而又發達的城市,卻又如此的低調。導致很多外地人甚至都不知道泉州這個地方,更別提了解泉州的經濟。作為整個福建最低調的城市,小夥伴是怎麼看待泉州的呢?歡迎在評論區評論留言。

⑤ 從文化作用的角度,說明泉州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建設文化強市的重要意義 高二政治大家幫幫忙

文化的作用
1、文化是一種社會精神力量。
2、它能夠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3、這種影響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歷程中。而且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
4、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證明,一個民族物質上不能貧困、精神上不能貧困,只有物質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強的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文化的意義
1、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
2、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
3、文化能夠激發全民族的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的軟實力,為經濟建設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強大的智力支持。
如果是材料題,就結合材料說明就行了。

⑥ 泉州地域文化有哪些獨特的特點

泉州位於我國東南之濱,與台灣隔海相望。現轄鯉城區、豐澤區、洛江區、泉港區和晉江市、石獅市、南安市、惠安縣、永春縣、安溪縣、德化縣、金門縣(待回歸)以及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面積11015平方公里,人口768萬。

泉州旅遊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自然觀景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歷史文化名城、海上絲路起點、世界宗教大觀、中國著名僑鄉」是泉州旅遊形象的集中概括。
人間四月天最美是江南 全球花樣酒店生猛爆料 海港城亞非歐文化明珠 聚焦國內知名企業 歷史文化名城。泉州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從唐代景雲2年泉州建制以來,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全市文物眾多,遍布各處。列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0處,省級48處,市級600多處。巍然屹立的東西石塔,氣勢雄渾的洛陽古橋,令人敬仰的鄭成功史跡,保存完好的屈斗宮古窯址,無不閃爍著泉州歷史文化的光彩。

海上絲路起點。泉州作為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早在宋元時期,曾經是「東方第一大港」的泉州刺桐港就與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通商貿易,呈現「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東西方文化的匯合交融,結出了燦爛的文明碩果。晉江陳埭、惠安白崎、豐澤雲麓、永春達埔等鄉村,還聚居著古代阿拉伯移民的後裔3萬多人。風格迥異的靈山聖墓、清凈寺、草庵摩尼教遺址,「山中無石不刻字」的九日山摩崖石刻,氣宇軒昂的天後宮、六勝塔,無不記載著與東南亞、阿拉伯國家友好往來的歷史珍跡。

世界宗教大觀。泉州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保存著豐富的中世紀以來伊斯蘭教、印度教、古基督教、猶太教、摩尼教等宗教遺址,朱熹曾譽泉州「此地古稱佛國」,佛教名剎開元寺、崇福寺、承天寺是閩南三大叢林,道教則有「老子天下第一」的老君造像,同時,泉州城鄉均有大量香火遠播的民間信仰的大小宮廟。泉州的多種宗教和睦相處,體現了泉州文化的多元性。

中國著名僑鄉。泉州是全國著名僑鄉和台灣漢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旅居海外的泉州籍華僑680萬、港澳同胞70萬、台灣同胞900萬,他們身居異域,心繫故土,熱心桑梓公益,鼎力支持家鄉的兩個文明建設事業,海外鄉親不僅是泉州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旅遊業持續發展的重要客源。

素有「山川之美為東南最」的泉州四季如春,景色似畫。「四時有花常見雨,一冬無雪卻聞雷。」 被列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1處、國家4A級旅遊景區4處、國家地質公園2處、國家森林公園1處。秀麗的戴雲山、九仙山、清源山、紫帽山層巒疊嶂,妖嬈多姿。德化岱仙瀑布、永春牛姆林原始森林、安溪茶葉大觀園等自然生態別具風采。海濱沙灘也極富魅力,惠安崇武、石獅永寧、晉江金井、衙口幾處海濱,連綿沙堤,天風海濤,是休閑度假、浣沙浴日的好地方。而洛陽江、西湖及山美人工湖、龍門灘水庫等江湖,山光水色,蒼松翠柏,足以怡情悅目,使人流連忘返。

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是泉州旅遊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泉州到處彌漫著濃郁的鄉土文化氣息,至今流傳著南音、梨園戲、木偶戲、高甲戲,不僅是我國戲曲藝術的寶貴遺產,也是海外鄉親倍感親切的鄉音。拍胸舞粗獷詼諧,火鼎公、火鼎婆妙趣橫生。發祥於泉州的南派少林武術,影響遍及台灣、東南亞、日本等地。還有,泉州的民間工藝和地方特產也獨具特色。德化瓷器工藝精巧,自宋代就遠銷世界各國,被譽為「國際瓷壇明珠」。泉州的石雕技術高超,題材多樣,以惠安的雕工為最,有「石雕之鄉」之稱。木偶頭雕刻、彩扎、竹編、刻紙、紙織畫等工藝品也名揚中外。而安溪鐵觀音茶是烏龍茶的極品,早就作為貢品列為名茶,暢銷海內外。

泉州市委、市政府對旅遊業的發展極為重視, 「十一五」把旅遊業作為我市國民經濟發展的三大主導產業之一,實行「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多元投入,共托朝陽」的傾斜政策和優惠措施,加以扶持培植。市政府先後出台《泉州市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發展旅遊業的若干意見》,扶持旅行社發展和旅遊車隊發展的有關規定,從政策上給予扶持。目前,泉州已有星級酒店82家,其中五星級1家、四星級17家、三星級50家,客房1萬多間,床位二萬余張;旅行社89家,其中國際旅行社5家、國內旅行社84家。並且擁有一支經過大學、職專、函授專業訓練的旅遊從業人員近5萬人。全市經濟持續發展,社會安定穩定,精神文明建設成績斐然,先後被評為「全國文化模範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文明城市」、「中國最佳魅力城市」、「國際花園城市」。

泉州以其優美秀麗的山光水色,目不暇接的文物古跡,群星璀燦的歷史人物,絢麗多姿的戲曲藝術,膾炙人口的傳說故事,異彩紛呈的民俗風情,構成了旅遊資源濃郁的文化氛圍和獨特的地方風貌而別具魅力。泉州是旅遊觀光度假休閑的好去處,也是投資開發建設盈利的好樂園。

⑦ 急啊~!泉州經濟發展的有利因素有哪些

泉州擁有悠久的港口貿易歷史,港口設施完善,進出口買賣的商賈雲集於此.泉州專背靠屬大陸,與台灣隔海相望,地理位置優越.國家同意福建關於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開發戰略的方案,鼓勵福建積極吸收台灣資金和技術.泉州是閩南話的地區,對於台港澳以及生活在外國說閩南話的華人都有輻射的影響力.

⑧ 旅遊對泉州經濟的影響

州:旅遊目的地品牌建設與創新

21世紀是個性化的時代,品牌是目的地的一張獨特名片。21世紀是「體驗經濟」的時代,品牌為「體驗」提供了堅實的保障。21世紀是全球化的時代,品牌成為21世紀的競爭利器。但同時,也有人指出「恐怖主義是21世紀的毒瘤」,進入21世紀之後,戰爭、疾病、災難等無一不對敏感的旅遊業產生著巨大的影響。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也許正如著名國際旅遊咨詢專家沃比克(Bertvan Walbeek)所指出的:旅遊界巨頭和相關人士需要了解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即在旅遊市場營銷中,創造知名度,推廣環保、友好、安全的目的地形象才是至高無上的追求。因此,旅遊目的地品牌也成為目的地應對危機、恢復重振的基石。

品牌建設的重要性

首先,旅遊目的地品牌建設是體驗經濟時代的要求。旅遊經濟在某種程度上就是體驗經濟,旅遊產業就是閱歷產業。一個目的地能否能深入消費者心中,關鍵在於品牌的三個「度」,即知名度、美譽度、忠誠度。其次,品牌是目的地的重要無形資產。如果把目的地當成是一個企業,好的品牌就是目的地的一筆重要的無形資產,使其具有強大市場號召力的同時,在目的地遭遇危機時也為迅速反彈提供了堅實的保障。第三,品牌是目的地誠信經營的載體。旅遊目的地通過品牌對消費者做出質量、服務、價值等多方面的承諾,消費者通過對品牌的選擇,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保證。第四,品牌建設是目的地競爭的利器。品牌建設提出了目的地鮮明而獨特的市場形象、定位了清晰的細分市場、並對將獲得的旅遊體驗的質量以及環境等方面做出了綜合保障。

品牌建設的必要性

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我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優秀旅遊城市」,擁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改革開放以後又成為市場經濟、私營經濟活躍的地區之一。但隨著泉州地區沿海城市晉江、石獅等的崛起和發展,作為旅遊目的地的「大泉州」的旅遊形象在市場上並不突出,旅遊目的地品牌尚未形成,這些都嚴重製約著泉州作為旅遊目的地的綜合發展和迅速崛起。「大泉州」旅遊目的地品牌建設的必要性主要在於:(1)泉州地區景點分散,眾多星星,缺乏月亮。泉州傳統旅遊景點分散,而且經營規模較小,缺乏真正的上規模上檔次的旅遊精品。(2)泉州旅遊企業普遍小、弱、散、差,個體營銷能力有限,亟待在「大泉州旅遊目的地」的品牌下整體營銷。(3)長久以來,泉州歷史文化名城、優秀旅遊城市的市場形象顯得陳舊,模糊。亟需要樹立泉州嶄新的旅遊目的地形象,在此框架下整合多種資源,開發新型旅遊項目。(4)泉州在區域內定位不明確。泉州作為旅遊目的地在廈漳泉閩南「金三角」中定位不明確,閩粵贛區域合作中定位不明確,在閩粵贛皖13省區域合作中也不明確。

品牌建設思路

筆者認為,未來旅遊業的競爭,將會從地域資源為基礎的競爭逐漸轉化為不同「類型」旅遊目的地的競爭。目的地的獨特個性將在旅遊競爭中起到關鍵的作用。因此,目前我國旅遊目的地品牌建設的一個重要思路就是要打造中國「類型」旅遊目的地名牌。所謂「類型」旅遊目的地就是旅遊目的地不再是一個「地域」的概念,而是一個「功能」的概念,例如休閑度假旅遊目的地、會展旅遊目的地、特種旅遊目的地等。但長期以來,泉州很少注重作為一個旅遊目的地的個性塑造,在許多遊客眼裡,泉州僅僅是一個空間地域性的概念,而不是一種「類型」的旅遊目的地。隨著旅遊競爭的不斷激烈,各個旅遊目的地都在尋找自己獨一無二的品牌形象,例如杭州為「愛情之都」,廈門為「溫馨之都」,三亞為「休閑之都」,成都為「成功之都」,上海為「時尚之都」,青島為「帆船之都」,深圳為「歡樂之都」,哈爾濱為「冰雪之都」,廣州為「美食之都」,香港為「動感之都」等。泉州要想在眾多的旅遊目的地中突顯,就要在立足於自然人文資源的基礎之上,又不囿於現有資源,把泉州打造成為「海濱休閑之都」的類型旅遊目的地品牌。從而在新一輪的「類型」旅遊目的地競爭中搶得先機。

作者: 遠非 封 2006-12-18 09:50 回復此發言 刪除

--------------------------------------------------------------------------------

2 【泉州】旅遊目的地品牌建設與創新

泉州旅遊品牌創新

任何品牌都會老化,所以都需要更新,旅遊目的地品牌也需要管理和創新。

1、品牌形象創新品牌創新就是要打破原有的目的地形象,清晰界定新的目的地形象並注入新的文化、社會、經濟、環境的內涵,品牌形象創新不是徹底的拋棄,而是「破繭而出,羽化成蝶」的過程。

對泉州來說:從「歷史文化名城」到「海濱休閑城市」,原有「歷史文化名城」的形象顯得陳舊和模糊,也並不適應已經發展了的現實。根據建設「大泉州」的思路以及泉州城市建設的總體規劃,把泉州定位為「濱海休閑城市」不僅符合泉州的實際情況,也適應泉州下一步發展的需要。泉州的各種傳統文化,戲曲、宗教等都可以發揮休閑娛樂的功能,從而也找到了適合的現代利用途徑。泉州的各種特產:石雕、陶瓷、茶葉等也成為商貿的重要內容。此外,該形象還指出了海濱是泉州發展的方向。

2、品牌傳播創新傳統的品牌經營只注重品牌的樹立,依靠傳統的途徑進行品牌形象傳播,而忽略了品牌形象的有效傳播。要認識到品牌的傳播就是要抓住「眼球」,在「注意力」經濟中,知名度和美譽度就是一種生產力。要從關注「品牌形象」到關注「注意力」。

對泉州來說,首先,要繼續採取傳統的方式,通過電視、報紙、雜志、互聯網路等媒介有意識地向公眾介紹「大泉州」整體品牌形象;其次,要做好公共關系工作,盡快形成品牌的良好形象,提高泉州目的地品牌的美譽度。再次,通過大型活動的舉辦吸引廣泛的注意力。例如體育賽事、展覽、大型會議等等,都是借題發揮,推介目的地的好機會。最後,還可以通過創辦城市的具有重大影響力的一兩項活動來製造轟動效應。例如「濰坊的風箏節」、「哈爾濱的冰雪節」、「寧波的服裝節」。泉州也可以充分利用地理和經濟方面的優勢,舉辦「海峽兩岸時裝周」、「陶瓷·石雕工藝展」等等。

3、品牌管理創新創建旅遊目的地品牌固然重要,但是也不可忽視品牌的日常管理,在管理中政府應該起到主導的作用。

首先,政府要增強品牌經營意識,把旅遊目的地品牌的經營和管理擺到戰略管理的高度。旅遊目的地品牌的樹立將會帶動泉州各產業的蓬勃發展。其次,要把旅遊目的地的「硬體」建設和「軟體」建設結合起來,把提高目的地的精神文明程度、塑造文明的旅遊形象作為旅遊品牌管理的重要內容。另外,建設目的地通達的旅遊信息系統和做好目的地的安全管理也是旅遊目的地品牌管理的主要內容。

還有一篇見:
http://post..com/f?kz=156105064
《論泉州旅遊業綜合名牌戰略的實施 》

⑨ 泉州經濟發展

有人說,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泉州是一個具有符號意義的城市,從經濟建設過程中涌現出來的「泉州速度」,到社會經濟體制機制轉型、變革的「泉州模式」,都給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諸多啟示。

(一)

數字是枯燥的,但它能反映泉州市發展的真實圖景。

實力強:2007年地區生產總值預計達2276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是1978年的112倍,年均遞增17.7%。在2002年地區生產總值在全省率先突破千億元大關後,今年將突破2000億大關,經濟總量由改革開放前全省第五位躍升為全省第一位,綜合經濟實力顯著提高。

生活富:2007年,泉州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8097元,收入水平是1990年的11.77倍,年均遞增15.6%,農民人均純收入達7244元,是1984年的21.8倍,年均遞增14.3%;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均居全省第二位。2007年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5:1,低於全省的2.72:1。

製造強:泉州生產的運動鞋全國第一,年產約十億雙,全球每十雙就有一雙產自泉州;中國服裝五分之一產自泉州;中國出口的傢具五分之一來自泉州;泉州生產的電腦磁頭、電腦掃描儀、電腦驅動器、高級交流電容器、微型馬達、電腦冰箱、錄像磁頭等產品佔世界市場份額的10%—40%,居世界第一。

榮譽多:如今,泉州市的頭頂上戴上太多的桂冠: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際花園城市、最佳中國魅力城市、中國品牌經濟城市、全國法制宣傳教育先進城市、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地市(二連冠)、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三連冠)、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五連冠)、全國雙擁模範城(五連冠)。

(二)

泉州的崛起,始自「三來一補」生產模式。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香港地區加工業開始向外轉移。當時泉州發展工業一缺資金、二缺技術、三缺人才,但毗鄰香港,勞動力和土地資源豐富,價格低廉,又有幾十萬香港鄉親。於是,泉州縣委決定「借船出海」,以「三來一補」為突破口,發展外向型經濟。30多年來,泉州人走過了一條買「洋設備」、學「洋技術」、生產並出「洋貨」的路子。華僑和台港澳同胞回鄉探親帶回的西裝、襯衫、錄音機、手錶、皮鞋、運動鞋等「洋貨」,一件件被消化,成為泉州鄉鎮企業的產品。

這些如今看起來簡簡單單的加工材料,硬是讓泉州人製造出了發展的奇跡。

改革開放以來,泉州對外貿易迅速崛起,出口渠道不斷拓寬,外貿進出口從1979年的0.04億元增長到2006年的54.91億元,年均遞增30.7%。出口從1979年的0.02億美元發展到2007年預計的49.5億美元,年均增長32.2%。泉州經濟外向度不斷提高,與19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往來關系,每年進口數億用於再生產的初級產品,如苯乙烯、初級形態的塑料、合成纖維紗線、紙漿、鋼材等,保障了工業生產的原料供應;出口產品分布涉及輕工業品、重工業品及機電、高新技術產品等寬廣領域,並成為我國服裝、運動鞋、陶瓷及工藝品、竹藤製品等出口商品的主要產地。

30年來,以「三來一補」為主要內容的泉州外向型發展道路,雖說不是一帆風順,但是一個農業小縣的跨越發展卻是健步如飛,四個階段清晰可見:一是1978—1986年,作為成立「三來一補」企業的起步階段;二是1986—1992年,鄉鎮工業蓬勃發展階段,工業大跨步的發展,有力推動了泉州經濟的起飛,1992年全市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三是1993—1998年,泉州經濟高速發展階段,6年間,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近30%;四是從1999年到現在,泉州市綜合競爭力全面提升,努力打造現代製造業名城、創新創業熱土、宜居生態城市、和諧幸福家園。
(三)

改革開放30年,是泉州經濟發展實現新跨越的30年,是社會面貌發生深刻變化的30年,是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30年。

30年來,泉州人民充分發揮配套改革試點城市和對外開放前沿以及僑鄉優勢,把握機遇,抓住中心,開拓進取,艱苦創業,推動國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成為福建乃至全國發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創造了跨越式發展的新輝煌。

——縣域經濟不斷壯大,專業特色突出。縣域經濟總量佔全市經濟總量的80%,比全省高出近30%。全市所轄7個縣市全部進入福建省經濟實力十強或經濟發展十佳行列,其中,晉江、石獅、南安、惠安、安溪等5縣市進入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行列,晉江、石獅和惠安進入全國最發達100縣(市)。泉州各縣市十分重視挖掘自然資源潛力和發揮傳統工藝優勢,把資源特色轉化為產業特色,促進了縣域經濟的發展。如南安發揮建材資源優勢,側重發展建材產業,成為全國最大的石材集散地和建材加工基地;安溪利用山區資源優勢,建成中國烏龍茶之鄉、中國藤鐵工藝之鄉和中國茶文化旅遊之鄉;2006年晉江鞋業規模以上企業產值達246.96億元,成為我國運動鞋主要生產和出口基地;德化利用民間傳統瓷雕技術優勢,側重發展工藝陶瓷,一躍成為全國最大的西洋工藝瓷生產和出口基地;而以雕藝之鄉著稱的惠安縣,雕藝品出口名揚海內外,石工藝品年產值超百億元。

——工業化進程穩步推進,品牌化集群化趨勢明顯。泉州經濟發展靠工業起家,以工業發家。2006年全市工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比全省高出10.9個百分點,2007年全市完成工業總產值達4225億元,是1978年的315倍,年均遞增22.7%,工業總量穩居全省首位。培育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紡織鞋服業、建築建材業、食品飲料業、工藝品製造業、機械製造業五大傳統支柱產業,2007年五大傳統優勢產業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70%以上。2007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3418億元,佔全部工業總產值的80.9%。全市產值超億元企業有636家,銷售收入超十億元企業有26家。「十五」以來,市委、市政府著力推進產業升級,力促傳統產業優化提升,大力拓展新興產業,推動全市工業保持快速發展。傳統產業誕生了全市絕大部分中國馳名商標和中國名牌產品,至2007年底全市擁有中國馳名商標28枚(工商總局認定),中國名牌產品47個,均位居全國地級市前三位,榮獲感動世界的中國牌品城市稱號。新興產業快速鋪開,石油化工、電子信息、汽車製造、修船造船和生物制葯等新興主導產業也初具規模,2007年產值達449.86億元。其中汽車製造、修船造船業發展已駛入快車道,2007年產值現價分別增長52.9%和591.9%。

——投資力度不斷加大,城市面貌日新月異。1978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額僅為0.51億元,改革開放以來,歷屆市委、市政府把基礎設施建設作為突破經濟發展瓶頸的重要戰略舉措,大力推進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設,「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和「十五」期間,泉州分別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0.12億元、56.98億元、322.09億元、888.36億元和1519.24億元,1978-2007年泉州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速達28.2%,泉廈和福泉高速公路、泉州晉江機場、漳泉肖鐵路和肖厝、石湖、圍頭等港口碼頭相繼建成投入運營,構築起現代化的陸海空立體交通網路。電力、通訊快速發展,泉州成為全省第一個、全國第三個城鄉電話用戶超百萬戶的地級市,從根本上改變了基礎設施滯後狀況,躋身進入「全國投資硬環境40優城市」行列。「十五」以來,泉州重點建設成就輝煌,投資規模快速擴張,在繼續完善基礎設施的同時,一批關系泉州發展轉型升級的大項目也相繼投產。2007年泉州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89.81億元,增長39.5%。其中福建聯合石化項目完成投資超100億元,泉三高速公路(泉州段)、福廈鐵路(泉州段)、福煉「一體化」30萬噸級原油專用碼頭、中化重油加工、石獅PTA、泉州修造船廠、深圳五洲龍汽車等一批項目正加速建設。2006年末,全市通車里程已達10670公里,其中二級和二級以上高等級公路里程1976公里,高級路面里程9509公里,在全省率先基本建成沿海大通道,公路密度達98.29公里/百平方公里。泉州晉江機場躋身全國50強。港口建設朝深水化、規模化、專業化方向發展,2007年港口貨物吞吐量達6215萬噸,集裝箱吞吐量102萬標箱。

城市建設進入快車道,城區建成面積由原來的6.7平方公里擴展到2007年預計的86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預計達53%,一個以中心城市為核心,沿海次中心城市為骨幹,沿公路、鐵路、高速公路連接重點城鎮的具有閩南僑鄉特色的大泉州「組團式」城市群逐步形成。古城保護建設工作成效顯著,既保留了文化古城獨有的風韻,又充分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徵,古城保護建設有4個項目獲「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2個項目獲聯合國獎項。以片區和重要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城市拓展,中心城市框架迅速撐大,城東、東海、橋南三大新區初具雛形,先後榮膺「國際花園城市」、「最佳中國魅力城市」和「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等稱號。

——居民收入快速提高,生活條件持續改善。改革開放前,泉州的城鎮從業人員幾乎全部分布在國有和集體單位,而農村勞動力則主要從事第一產業,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發展,這種就業結構徹底得到扭轉。2007年,泉州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8097元,收入水平是1990年的11.77倍,年均遞增15.6%,農民人均純收入達7244元,是1984年的21.8倍,年均遞增14.3%;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均居全省第二位。2007年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5:1,低於全省的2.72:1。全市在1996年基本實現小康目標後,大力推進舊村改造、新村建設和寬裕型小康工程,「十五」期間全市實現了村村通電、通郵、通公路,2005年通建制村公路硬化率達99.7%,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隨著收入的快速增長,消費環境的改善和消費觀念的更新,城鄉居民消費水平穩步提高,生活方式和消費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生活質量得到極大改善。2007年泉州市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2459元,為1990年的10.1倍,年均增長14.5%;農民人均消費支出5180.4元,為1984年的19.8倍,年均增長13.9%。居民家庭食品性消費支出比重下降逐步下降,2007年泉州市城鎮居民消費「恩格爾系數」為38.2%,比1990年下降27個百分點,農村居民消費「恩格爾系數」為42.7%,比1984年下降18.4個百分點。

城鄉居民的醫療衛生條件和社會保障水平也同步提高,和諧社會建設邁出堅實步伐。截至2007年10月底,全市享受低保的城市居民達25245人,1-10月累計發放保障金2400萬元,月人均差額補助114元;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農村居民達86937人,1-10月累計發放保障金5600萬元,月人均差額補助69元。參加基本養老、失業、醫療、工傷和生育保險的人數到年底預計將分別達到55.5萬、45萬、50萬、40.11萬和 39.02萬人。

但是經濟的高速發展,也給泉州帶來了污染,特別是環境的污染,水源的污染,人的身體健康受影響,這點是泉州發展需要注意改進的!我本身也是泉州人,感謝你對泉州發展的關心哈!
這是我查的一些資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也希望你有空可以到泉州走走看看,現在泉州變化很大,城市建設發展挺快的,但是和福廈還有一定差距,但是泉州人有愛拼才會贏的精神!歡迎來泉州玩!

閱讀全文

與泉州文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