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長江黃河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長江黃河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1-02-24 01:13:44

Ⅰ 長江黃河對中國的發展作用

【長江】:
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幹流全長6397公里(以沱沱河為源),一般稱6300公里。流域總面積一百八十餘萬平方公里,年平均入海水量約九千六百餘億立方米。以幹流長度和入海水量論,長江均居世界第三位。
長江的上源沱沱河出自青海省西南邊境唐古拉山脈各拉丹冬雪山,與長江南源當曲回合後稱通天河;南流到玉樹縣巴塘河口以下至四川省宜賓市間稱金沙江;宜賓以下始稱長江,揚州以下舊稱揚子江。長江流經西藏、四川、重慶、雲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等省市區,在上海市注入東海。有雅礱江、岷江、沱江、嘉陵江、烏江、湘江、漢江、贛江、青弋江和黃浦江等支流。在江蘇省鎮江市同京杭大運河相交。
長江在湖北省宜昌市以上為上游,水急灘多;宜昌至江西省湖口間為中游,曲流發達,多湖泊(鄱陽、洞庭兩湖最大);湖口以下為下游,江寬,江口有沖積而成的崇明島。長江水量和水利資源豐富,盛水期,萬噸輪可通武漢,小輪可上溯宜昌。
長江流域是中國人口密集經濟繁榮的地區,沿江重要城市有重慶、武漢、南京、上海。
長江可供開發的水能總量達二億千瓦,是中國水能最富集的河流。長江幹流通航里程達二千八百多公里,素有「黃金水道」之稱。
長江在重慶奉節以下至湖北宜昌為雄偉險峻的三峽江段(瞿塘峽、巫峽、西陵峽),世界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工程就位於西陵峽中段的三斗坪。
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世界大河之一,幹流全長六千三百多公里,發源於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冬雪山的西南側(北緯33°28′,東經91°08′)。幹流流經青、藏、 川、滇、 鄂、湘、贛、皖、蘇、滬10省、市、自治區,注入東海。全長約6300公里(若以當曲為源頭,長江全長應為6403公里),居世界第3位。流域介於北緯24°30′~35°45′,東經90°33′~112°25′,面積180餘萬平方公里(不包括淮河流域),約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1/5。年均入海水量達1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3位。古時簡稱江,六朝以後才有大江和長江之稱。
幹流概況 長江幹流各段名稱不一:源頭至當曲口(藏語稱河為「曲」)稱沱沱河,為長江正源,長358公里;當曲口至青海省玉樹縣境的巴塘河口,稱通天河,長813公里;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賓岷江口,稱金沙江,長2308公里;宜賓岷江口至長江入海口,約2800餘公里,通稱長江,其中宜賓至湖北省宜昌間稱「川江」(奉節至宜昌間的三峽河段又有「峽江」之稱),湖北省枝城至湖南省城陵磯間稱荊江,江蘇省揚州、鎮江以下又稱揚子江。 流域內高原、山地佔65.6%;丘陵佔24%;平原、低地佔10.4%。
長江支流流域面積超過1萬平方公里的有48條;5萬平方公里以上的有雅礱江、岷江及其支流大渡河、嘉陵江、烏江、沅江、湘江、漢江和贛江等9條。其中雅礱江、岷江、嘉陵江和漢江超過10萬平方公里,以嘉陵江流域面積最大,約16萬平方公里。
中國大部分的淡水湖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地區,面積較大的有鄱陽湖、洞庭湖、太湖和巢湖。
長江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與唐古拉山脈間,在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冬西南側。這里冰川廣布,冰雪融水就是長江的源頭。從江源到人海口,可分為三大段。四川宜賓以上為上游;宜賓至湖北宜昌為中游;宜昌以下為下游。上游段約長三千五百公里,楚瑪爾河是長江的北源;木魯烏蘇河是長江的南源,流程較長,水量也較多,按照「河源唯遠」的原則,其最長支流沱沱河應為長江的正源。自當曲河口到青海玉樹一段稱通天河,長八百一十三公里,河道較寬,水流舒緩。自玉樹到宜賓稱為金沙江,古稱麗水,從北向南流,穿過橫斷山脈,到雲南石鼓附近折向東北入四川盆地,在宜賓與岷江匯合,全長二千三百公里。自宜賓以下才稱長江。 中游段約長一千公里,因流經四川盆地,故俗稱川江。從宜賓到重慶,河道頗曲折。自奉節白帝山到宜昌南津關一段,江水穿過四川與湖北邊境山區的大峽谷地帶,自西至東有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統稱三峽,全長二百零四公里,灘多流急,江水落差甚大,自古稱為長江天險。 下游段約長一千八百五十公里,江水落差甚小,水流緩慢,江面寬闊,一般都超過二公里,最窄處也有六百五十公尺。河道非常曲折,尤其是自湖北枝江到湖南城陵磯一段,古稱荊江,素有「九曲回腸」之稱。由於流速緩慢,泥沙淤積多,每當汛期來臨,極易造成潰堤泛濫災害,自古有「萬里長江,險在荊江」的說法。從宜昌到蕪湖一段,兩岸湖泊極多,其中以洞庭湖和鄱陽湖最大。洞庭湖是長江的天然水庫。江水入江蘇後,因受山勢所阻,向東北繞過寧鎮山地。自鎮江以下,折向束南,進入三角洲地區,地勢平坦,湖泊星羅棋布,水道交織似網,一片水鄉澤國景象。江口竟寬達八十公里,呈現江海相連的壯觀景色。 長江兩岸多名山大澤,風光秀麗,有許多游覽勝地。由於流程長,流域廣,土地肥沃,灌溉便利,中游有「天府之國」,下游多「魚米之鄉」,物產豐富。中華民族的搖籃雖在黃河流域,但據史載,周武王滅殷後,領域南達長江流域,此後黃河、長江兩流域便成為中國歷史文化發展的重心。沿江有不少名城,如重慶、宜昌、武昌、南京、上海等。上海更是中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兩岸有許多名勝古跡,是了解中國歷史的珍貴資料,還有不少神話傳說,是中國文學的寶貴遺產。 長江干支流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南方橫貫東西、縱連南北的水上交通大動脈,航道總長八萬多公里。萬噸級輪船可達南京,三千噸級可抵達漢口,一千噸級可至重慶,五百噸級可通宜賓。
■長江中下游平原
中國長江三峽以東的中下游沿岸帶狀平原。北界淮陽丘陵和黃淮平原,南界江南丘陵及浙閩丘陵。由長江及其支流沖積而成。面積約20多萬平方千米。地勢低平,海拔大多50米左右。中游平原包括湖北江漢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合稱兩湖平原)、江西鄱陽湖平原;下游平原包括安徽長江沿岸平原和巢湖平原(皖中平原)以及江蘇、浙江、上海間的長江三角洲。氣候大部分屬北亞熱帶,小部分屬中亞熱帶北緣。年均溫14~18℃,最冷月均溫0~5.5℃,絕對最低氣溫-10~-20℃,最熱月均溫27~28℃,無霜期210~270天。農業一年二熟或三熟,年降水量1000~1400毫米,集中於春、夏兩季。地帶性土壤僅見於低丘緩岡,主要是黃棕壤或黃褐土。南緣為紅壤,平原大部為水稻土。農業發達,土地墾殖指數高(上海62.1%,江蘇45.6%),是重要的糧、棉、油生產基地。盛產稻米、小麥、棉花、油菜、桑蠶、薴麻、黃麻等。河汊縱橫交錯,湖盪星羅棋布,湖泊面積2萬平方千米,相當於平原面積10%。兩湖平原上,較大的湖泊有1300多個,包括小湖泊,共計1萬多個,面積1.2萬多平方千米,占兩湖平原面積的20%以上,是中國湖泊最多的地方。有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等大淡水湖,與長江相通,具有調節水量,削減洪峰的天然水庫作用,產魚、蝦、蟹、蓮、菱、葦,還有中華鱘、揚子鱷、白鱀豚等世界珍品,水產在中國占重要地位,素稱魚米之鄉。是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有上海市、南京市、武漢市、南昌市、蘇州市、無錫市、常州市、南通市、蕪湖市、長沙市等城市。主要工業有鋼鐵、機械、電力、紡織和化學等,是重要的工業基地。平原居中國南北和東西交通網的樞紐地帶,水陸交通都很發達。長江貫穿中部,成為一條東西向的水運大動脈,加上其無數支流,構成一龐大水道網。
■長江三角洲
中國長江和錢塘江在入海處沖積成的三角洲。包括江蘇省和上海市東南部、浙江省東北部。是長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面積約5萬平方千米。三角洲頂點在鎮江市、揚州市一線,北至小洋口。南臨杭州灣。海拔多在10米以下,間有低丘(如惠山、天平山、虞山、狼山等)散布,海拔200~300米。長江年均輸沙量4~9億噸,一般年份有28%的泥沙在長江中沉積,個別年份高達78%,三角洲不斷向海延伸。長江以南常州市、常熟市、太倉市、金山縣一帶的古沙嘴海拔多為4~6米;長江以北揚州市、泰州市、泰興市、如皋市一帶的古沙嘴海拔7~8米。江南和江北的古沙嘴是冰後期最高海面穩定後逐漸發展起來的,到距今約2000年時北岸沙嘴伸到廖角嘴,南岸沙嘴隨長江主流向東南延伸與錢塘江口沙嘴相連,泥沙繼續堆積,1958~1973年平均每年前移148米。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水道縱橫,湖盪棋布,向有水鄉澤國之稱。土地肥沃,農業產水稻、棉花、小麥、油菜、花生、蠶絲、魚蝦等,是中國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在長江下游和滬寧線兩旁有許多重要城鎮,如上海市、蘇州市、常州市、無錫市、鎮江市、揚州市、泰州市、南通市等。其中,上海是中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世界著名的外貿港口,蘇州、無錫等是風景游覽地和新興的工業城市。

【黃河】:
中國第二大河。上游有3源:西源瑪曲,又稱約古宗列渠,源於巴顏喀拉山脈中部的雅拉達澤山東麓的約古宗列盆地西南緣;中源卡日曲,又稱喀喇渠,發源於巴顏喀拉山脈中部的各姿各雅山北麓;南源多曲,源於巴顏喀拉山脈北麓的日吉山附近。在這3條源流中,瑪曲為黃河正源說已有200多年的歷史。若依據「河源唯遠」的原則,在3條源流中以卡日曲最長(190.1千米),它比瑪曲(171.5千米)長18.6千米,因此也有主張以卡日曲作為黃河正源。中國水利部及黃河水利委員會仍以瑪曲為黃河正源。從青海省的瑪曲為源頭,東流經四川省、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陝西省、山西省、河南省等,在山東省墾利縣注入渤海。全長5464千米,流域面積75.24萬平方千米。
黃河因含泥沙多,水渾而色黃得名。幹流可分三段:從河源至內蒙古托克托縣的河口鎮為上游;河口鎮至河南省桃花峪為中游;桃花峪以下為下游。
上游穿行在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上。流域面積38.6萬平方千米,河長3472千米。河源段的「約古宗列」(藏語為炒青稞的鍋子之意),是一個東西長約40千米,南北寬約60千米的橢圓形盆地,在盆地西南緣,有數股泉水在地表匯集成涓涓細流,並串連了盆地中星羅棋布的湖泊,逐漸匯集成一條寬約2~3米的小河,這就是約古宗列渠。約古宗列渠流經星宿海湖沼區和穿扎陵湖、鄂陵湖兩個高原淡水湖泊後,折向東南,流行在阿尼瑪卿山和西傾山之間,受岷山山脈阻擋,河道呈大「S」形轉折,形成著名的黃河第一曲。從瑪多到青銅峽,穿行在峽谷和盆地相間的串珠狀地形中,其中從龍羊峽到青銅峽近918千米的河段中,峽谷最為集中,較大的峽谷有龍羊峽、松巴峽、積石峽、劉家峽、李家峽、鹽鍋峽、八盤峽、桑園峽、紅山峽、黑山峽、青銅峽等。有白河、黑河、洮河和湟水匯入。流域植被條件比較好,因此這一段水多沙少,是黃河水量的主要源地。青銅峽以下,黃河向東北沿鄂爾多斯高原西緣流動,進入銀川平原和河套平原。這里氣候乾旱,幾乎無支流注入,蒸發旺盛、引黃灌溉消耗水量多,河流水量沿途減少。
中游從河口鎮至河南桃花峪。流域面積34.4萬平方千米,河長1206千米。流經黃土高原。水系發育,溝谷縱橫。主要支流有渭河、窟野河、無定河、延水、汾河、伊洛河和沁河等。在河口鎮受呂梁山所阻,轉向南行,穿行於晉陝峽谷之中,河流切割強烈,河谷兩岸陡峻,高出水面數十米到百多米,水流湍急,著名的壺口瀑布和龍門就在這段。龍門到潼關,進入汾渭谷地,河谷開闊,潼關以下,東折進入三門峽,東流至孟津進入華北平原。中游流經的黃土高原,不僅是黃河中下游泥沙主要源地,而且也是下游洪水的主要來源。
下游從桃花峪到河口。流域面積2萬多平方千米,河長786千米。東流進入華北平原。河道展寬,水流變緩,泥沙大量淤積,使河床逐年淤高,一般高出岸邊地面3~5米,有的地方高達10米,成為舉世聞名的地上河。下游兩岸除東平湖的陳山口到濟南的玉符河口,南岸依傍山麓外,其餘南北河岸,全靠長1340千米的人工大堤為屏障,約束黃河免於改道。南北大堤也成了南北河流的分水嶺,堤北為海河水系,堤南為淮河水系。
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一條河流,多年平均含沙量37.6千克/立方米,年輸沙量平均16億噸,其中4億噸泥沙淤積在下遊河床內,其餘隨水入海,在黃河口形成三角洲,其頂點在寧海,北起徒駭河口,南至支脈溝口。面積5450平方千米。自1947年黃河回歸現行河道至1985年底,共計填海造陸1220平方千米,平均每年造陸31.3平方千米,河口一帶海岸線平均向海內推進390米。
黃河流域大部分屬於乾旱半乾旱的大陸性氣候區。多年平均降水量476毫米,降水年內分配不均,大約60%的降水量集中在6~9月,徑流的補給主要靠降水,因此年內分配不均勻,年際變化大,幹流最大年徑流量與最小年徑流量的比值為2~3倍。天然河川徑流量658億立方米,實測年徑流量431億立方米。干支流水力資源蘊藏量4054.8萬千瓦,可能開發量約2800萬千瓦,佔中國可能開發水電裝機的6.1%,主要集中在上中游。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對黃河進行治理與開發,在干支流上興建了3000多座水庫,下游加固大堤和興建滯洪區。1949~1992年,下游沒有發生決堤,扭轉了黃河歷史上三年兩決口的局面,開始了由害河向利河的轉變。下游從桃花峪到河口。流域面積2萬多平方千米,河長786千米。東流進入華北平原。河道展寬,水流變緩,泥沙大量淤積,使河床逐年淤高,一般高出岸邊地面3~5米,有的地方高達10米,成為舉世聞名的地上河。下游兩岸除東平湖的陳山口到濟南的玉符河口,南岸依傍山麓外,其餘南北河岸,全靠長1340千米的人工大堤為屏障,約束黃河免於改道。南北大堤也成了南北河流的分水嶺,堤北為海河水系,堤南為淮河水系。
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一條河流,多年平均含沙量37.6千克/立方米,年輸沙量平均16億噸,其中4億噸泥沙淤積在下遊河床內,其餘隨水入海,在黃河口形成三角洲,其頂點在寧海,北起徒駭河口,南至支脈溝口。面積5450平方千米。自1947年黃河回歸現行河道至1985年底,共計填海造陸1220平方千米,平均每年造陸31.3平方千米,河口一帶海岸線平均向海內推進390米。
黃河流域大部分屬於乾旱半乾旱的大陸性氣候區。多年平均降水量476毫米,降水年內分配不均,大約60%的降水量集中在6~9月,徑流的補給主要靠降水,因此年內分配不均勻,年際變化大,幹流最大年徑流量與最小年徑流量的比值為2~3倍。天然河川徑流量658億立方米,實測年徑流量431億立方米。干支流水力資源蘊藏量4054.8萬千瓦,可能開發量約2800萬千瓦,佔中國可能開發水電裝機的6.1%,主要集中在上中游。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對黃河進行治理與開發,在干支流上興建了3000多座水庫,下游加固大堤和興建滯洪區。1949~1992年,下游沒有發生決堤,扭轉了黃河歷史上三年兩決口的局面,開始了由害河向利河的轉變。

Ⅱ 長江的主要水文特徵以及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長江流域面積大,流量巨大,多年平均流量接近4萬立方米每秒,為長江沿岸的眾多人口、眾多城市提供了生活與生產需要的大量淡水資源

Ⅲ 長江對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起怎樣重要的作用

1作為黃金水道,溝通東西部經濟 2水能豐富,緩解我國能源緊張現狀 3水資源豐富,通過南水北調工程為華北地區提供豐富水資源

Ⅳ 長江黃河對中國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有關他們簡介是什麼

長江:

長江發源於「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脈各拉丹冬峰西南側,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幹流流經青海、西藏、四川、雲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於崇明島以東注入東海,全長6397km,居世界第三位。

黃河:

黃河,中國北部大河,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長河,中國第二長河。黃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

每年都會生產十六億噸泥沙,其中有十二億噸流入大海,剩下四億噸長年留在黃河下游,形成沖積平原,有利於種植。

(4)長江黃河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擴展閱讀

長江的水量:

長江是中國水量最豐富的河流,水資源總量9616億立方米,約佔全國河流徑流總量的36%,為黃河的20倍。在世界僅次於赤道雨林地帶的亞馬遜河和剛果河(扎伊爾河),居第三位。

與長江流域所處緯度帶相似的南美洲巴拉那——拉普拉塔河和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流域面積雖然都超過長江,水量卻遠比長江少,前者約為長江的70%,後者約為長江的60%。

黃河的流域氣候:

一、光照充足,太陽輻射較強。

二、季節差別大、溫差懸殊。

三、降水集中,分布不均、年際變化大。

四、濕度小、蒸發大。

五、冰雹多,沙暴、揚沙多。

六、無霜期短。

Ⅳ 長江和黃河對我們有什麼影響

我們的中華民族發源於長江黃河沿岸,我們飲用的水,採用水力發電,風景優美,發展旅遊業,降水量

Ⅵ 黃河 長江 珠江 對所在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1、滿足經濟人生活
2、工業用水
3、農業用水
4、水運交通
然後發揮你的文學素養,能怎麼修飾就怎麼修飾吧

Ⅶ 長江和黃河到底哪個對中國影響深厚一些

當然是黃河,這是母親河

黃河文化和長江文化是中國文化的兩個不同的源頭,內黃河文化所具有的一容些特徵,長江文化不一定全具備。
中國文化的地域特徵明顯,例如黃河文化帶有內陸文化的特點,而長江文化則在一定程度上帶有海洋文化的特點。
中國歷史上以農耕為主,所以從大范圍內說這兩條流域就是中國古代的文明始祖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兼容並蓄,豐富多彩,是世界上惟一長期延續發展而從未中斷過的文化,是東方文化的傑出代表,是人類文化最輝煌的組成部分。中 華文化在五千年的發展歷程中,由於受中國社會文明發展道路以及社會政治結構、經濟結構、地理結構的影響,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點和獨特的精神。它是中華文化 內在特質的集中表現,也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礎。
起源於黃河、長江流域的中華文化,之所以雖歷經滄桑,卻猶如浩浩盪盪的黃河、長江奔流不息,始終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和無限的魅力。除了其蘊涵著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還主要得益於它所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和兼收並蓄
中國文化的發生具有多元的特點,如同屬長江文化的長江上游、中游和下游,所呈現的文化面貌就不相同。

Ⅷ 長江中上游的經濟發展 所帶來的影響

三峽庫區可持續發展的環境保護對策

1、前 言
三峽庫區位於長江中上游結合部位,是長江流域經濟發展由東向西推進的重點開發地帶。三峽工程修建後,可根本改善川江航道,使萬噸船隊直達重慶。三峽庫區的發展對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促進長江經濟帶的發展有著重要戰略意義。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增加和城市化進程加快,特別是三峽工程水庫淹沒與移民安置,也對生態環境帶來巨大壓力。

三峽庫區的可持續發展只能以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持久、穩定的支撐能力為基礎。為了促進三峽庫區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抓住三峽工程建設的機遇,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要加強環境的綜合整治,保護好生態環境,以實現環境與發展的雙贏,人和自然的和諧,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統一。

2、支撐可持續發展的資源與環境條件

2.1 自然環境復雜多樣、水熱資源豐富

三峽庫區位於我國中心腹地,四川盆地東南邊緣山地、川東平行嶺谷、鄂西山地向長江中下游平原過渡地帶。地貌以山地、丘陵為主,分別占總面積的74.0%和21.7%,河谷平原只佔總面積的4.3%。三峽庫區行政區域指三峽水庫涉及的湖北省所轄的宜昌、秭歸、興山、巴東四個縣和重慶市所轄的巫山、巫溪、奉節、雲陽、萬州市三區、開縣、忠縣、石柱、豐都、涪陵市二區、武隆、長壽、渝北區、巴南區和重慶市近效七區和江津市16個縣區,共20個縣市,土地面積5.4萬km2,人口1 966.44萬人(2000年)。自然環境復雜多樣,形成了豐富的自然資源優勢,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

(1)土地利用開發程度高。三峽地區由於歷史悠久,人口稠密,土地墾殖率較高。但坡地水土流失嚴重,耕地少,人地矛盾十分突出。

(2)水熱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大。本區地處中緯度,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均溫度15~19℃,大於10℃積溫5 000~6 000℃。年平均降水量1 200mm。長江橫貫全區,過境客水豐富,水資源總量約4 000億m3。區內水能蘊藏量除長江幹流外,尚有409萬kW,其中可開發利用220萬k W。水資源開發潛力大。

(3)生物資源豐富,具有林、果、土特產品優勢。重慶庫區森林覆蓋率為21.8%,湖北庫區為32.9%。庫區經濟植物超過2 000種,其中葯用植物1 000餘種。柑桔生產規模大,已形成長江三峽柑桔產業帶,2000年柑桔種植面積達28 331hm2,總產量24.55萬t。其它林特產品如桐油、生漆、榨菜、山羊皮、蠶絲等馳名中外。

(4)旅遊資源開發前景廣闊。本區歷史文化悠久,山川景色秀麗。有聞名遐爾的長江三峽、圈椅淌原始森林、龍門河森林公園、高嵐河、神農溪等自然風光;亦有白帝城、張飛廟、石寶寨、白鶴梁、豐都鬼城等人文景觀。三峽工程建成後,庫水延伸可辟更多旅遊景點,為旅遊資源開發展示更廣闊空間。

2.2 社會、經濟發展迅速

三峽庫區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有較大幅度增長。200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 138.89億元,比上年增長9.4%。產業結構繼續優化。庫區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5 875元,比上年增長7.7%,農村人均純收入1 868元,比上年增長2.5%。三峽工程的興建,為庫區建材、礦產開采和化工工業發展提供了機遇。建材業成為新的增長點。

2.3 水環境質量總體良好,城市江段受到污染

2000年監測庫區長江幹流水質狀況總體良好,除個別斷面外,各斷面年度水質評價結果為Ⅱ類。庫區城市江段枯水期和豐水期總體水質良好,平水期較差。據主要城市江段16個斷面統計:枯水期城市江段Ⅰ、Ⅱ類水質江段佔56.3%,Ⅲ類水質江段佔26%,Ⅳ類水質江段佔18.8%,水質Ⅳ類的主要污染物為氨氮。城市江段岸邊水質受污水影響的江段總長約為27.55km,寬約2~120m,其中嚴重超標污染帶總長約7.81km,寬2~45m。重慶江段的超標污染帶長約5.5km,占庫區超標污染帶總長的70%。

3、面臨的發展機遇和環境壓力

3.1 主要機遇

3.1.1 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科教興國戰略的全面實施,為環境保護提供了根本的長期保證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將使三峽庫區的增長方式從忽視環境,甚至以犧牲環境追求經濟增長的傳統發展模式,轉變為以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為特徵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科教興國的實施將使三峽庫區經濟增長方式從依靠資源超負荷消耗的粗放經營模式轉變為依靠科學技術和提高人力素質的集約經營模式。兩大戰略實施,不僅可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且也為做好環境保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3.1.2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將加快基礎建設和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三峽庫區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點地區之一。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將加快大批水電能源、西電東送、高速公路、鐵路交通設施、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並將繼續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加大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和技術改造的力度,限制或淘汰工藝、設備落後的生產能力,推廣新技術、新工藝,降低產品的能源消耗、原材料消耗和水資源消耗,推行清潔生產技術和發展環保產業,逐步建立生態工業體系,為從源頭控制污染和全過程的保護環境提供最有力的支持。

3.1.3 加入世貿組織,為經濟發展增添新的活力,將加快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隨著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將有力推動三峽庫區產業開發和技術進步,促進我國環境政策和標准與國際接軌,提高政府和企業的環境管理水平。三峽庫區環境基礎設施投資和污染治理投資佔GDP的比例將會明顯提高。《三峽庫區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規劃》已於2001年11月經國務院批復實施。初步測算庫區水污染防治工程,「十五」期間投資達244億元,規劃的實施將極大改變水污染狀態,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

3.1.4 三峽工程將大大促進庫區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三峽工程是開發治理長江的關鍵工程。三峽工程建成後,不僅在整體上對長江流域帶來巨大的防洪、發電、航運效益,為庫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而且工程建設還直接為庫區發展各類市場,改善投資環境,調整經濟結構,推進城市化進程等各方面的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3.2 面臨的環境壓力

(1)人地矛盾突出,環境污染加劇。三峽水庫淹沒、人口增長將對環境帶來沉重壓力。三峽庫區將保持經濟高速增長,如不採取有力措施,近幾年內,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將比2000年增加10%~20%。

(2)改善城市環境質量任務緊迫。城市化加速發展和環保基礎設施的滯後矛盾日益突出。庫區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不到10%。生活垃圾、工業固廢岸邊隨意排放,處理率低。城市大氣環境面臨煤煙型污染和汽車尾氣污染雙重壓力。城市化水平提高帶動城市環境基礎設施的投資也急劇上升。

(3)水污染日趨嚴重,水污染亟待加強治理。2000年三峽庫區廢水排放量為11億t,長江干、支流水體污染日趨加重。三峽水庫初期蓄水後,水體稀釋自凈能力減弱。烏江和其它次級河流,受水庫回水頂托影響,河口江段污染將有所加重。水污染形勢不容樂觀。

(4)生物多樣性銳減,生態保護和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需堅持不懈地努力。由於亂砍伐森林和毀林開荒,森林植被減少。2000年庫區水土流失面積3.58萬km2。水土流失造成大量面源污染進入江河,加劇了水環境污染。

4、可持續發展的環境保護對策進入新世紀,三峽庫區現代化建設進入新階段。

三峽工程進入攻堅階段,2003年初期蓄水發電,2009年全部建成。三峽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也面對新的形勢,必須堅持環境保護基本國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緊密結合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貫徹污染防治和2生態保護並重方針,統籌規劃,因地制宜,突出重點,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制定切實可行的目標,改善生態,治理污染,實現可持續發展。

4.1 推行可持續發展農業,妥善安置農村移民,實現農業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三峽水庫涉及農村直接淹房人口34.87萬人,淹沒耕地1.68萬hm2、園地0.72萬hm2。農村移民採取了種植業安置為主,結合養殖、二、三產業安置、養老金安置和投親靠友等多種方式,使移民生活達到或超過原有水平。為促進庫區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必須實行可持續發展農業。主要措施是:

4.1.1 合理開發土地資源,改造利用荒山草坡,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農林移民安置要合理開發利用土地資源,將環境保護與長江上游水土保持治理工程、長江上游防護林體系建設和坡耕地改造工程相結合,實現農業人口人均擁有0.053~0.67hm2穩產高產農田,0.02~0.033hm2經果林,使林草覆蓋率達到45%以上,土壤侵蝕量減少70%以上。大於25°的坡耕地逐步退耕還林,小於25°的16萬hm2坡耕地實行坡改梯工程。山、水、田、林、路進行統一規劃,綜合治理,採取改良土壤,科學種田措施,使農田生態改善,逐步實現庫區優質高效生態農業。

4.1.2 科學施用化肥,採用綠色肥料,發展生物農葯2000年,庫區化肥按純量計算,施用總量15.37萬t,農葯折純使用量為765.7t。化肥、農葯不合理使用,成為長江水體污染重要來源之一。要改善施肥結構,鼓勵綜合使用有機肥料與化學肥料;大力開發和推廣使用高效、無污染的生物菌肥料、葉面肥料等綠色肥料;建立無公害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工廠化無土裁培車間,推廣無公害綜合性農作物技術;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化學農葯,推廣壓低害蟲基數、保護害蟲天敵和科學施用農葯的綜合技術,完善農葯生產和使用的管理法規、標准,保證農葯使用的環境完全。

4.1.3 嚴格控制鄉鎮企業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三峽農村移民規劃二、三產業項目768個,安置移民7.86萬人。為了使庫區鄉鎮企業進入可持續發展軌道,必須強化鄉鎮企業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的預防和整治。對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大,又無力治理的小型落後生產點和企業應依法取締或責令關閉。現有超標排放污染物的企業,必須限期治理,達標排放。加快鄉鎮企業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的調整,大力開發資源能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附加值高的新產品和名特優產品,進一步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建立並延伸生態農業;加強現有企業的技術改造和新產品開發,不搞低水平的重復建設,總體上削減資源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量;在水源保護區和三峽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等保護范圍內不得興建有污染和破壞生態環境的企業;加強人才培養,加快技術改造、科技開發和鼓勵扶持治理環境污染的政策,為預防和整治環境污染提供基本保證。

4.1.4 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生態農業作為可持續發展農業的重要途徑和重要組成部分,三峽庫區進行了大量的嘗試和探索,生態農業出現良好勢頭。2000年以來,萬州生態環境實驗站繼續開展了地下地膜截水牆試驗、坡耕地糧經復合壟作模式構建試驗、裸岩石礫地開發利用試驗、陡坡地生物籬農業技術模式構建試驗,優良作物、蔬菜、經濟果木、葯材及引種試驗等;秭歸生態環境實驗站開展了移民安置區水土保持與小流域治理技術研究與示範,坡耕地綜合治理試驗示範,經濟作物合理施肥,庫區反季節蔬菜基地建設等研究。這些成果應大力推廣,促進高效優質生態農業的發展。

4.2 結合城市和縣城遷建,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三峽水庫淹沒涉及2座城市、11座縣城。淹沒線以下城集鎮49.88萬人,其中城市和縣城遷移線下總人口達39.55萬人。庫區應結合城鎮遷建,對所有城市、縣城進行統一規劃,使城市(鎮)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1)制定和完善城市環境規劃。庫區進行了初步移民安置區環境規劃,為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新老城區應進行統一環境規劃。要保證將環境規劃納入城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國土規劃、城市建設總體規劃,並與這些規劃相互協調、同步實施。

(2)治理城市水污染,保護供水水源。要編制完善水功能區劃,加強水源保護;提倡城市節水,完善城市排水設施,發展污水集中處理;加強城市港口船舶污染管理。

(3)改善能源結構,加強城市綠化,防治大氣污染。到2010年,庫區城市和縣城氣化率將達到85%,減輕機動車尾氣污染;城鎮要按生態要求進行綠化美化,落實遷建區的公共綠地、道路兩側綠化、居民區綠化、工業區綠化、城市防護林帶和護岸林帶建設,有效控制城鎮揚塵。

(4)加強環境雜訊防治。對產生較大雜訊的工廠企業,在遷建時應增強其隔音減噪能力,對產生較大雜訊的生產設備進行消音和減噪處理。城鎮遷建中要改善道路條件,改善車輛運行狀況,控制交通噪3聲污染。

(5)妥善處理處置固體廢物。三峽地區歷史堆存和近期排放的固體廢物較多,應結合庫底清理和城市遷建進行妥善處理處置。

4.3 加強自然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

(1)有效保護重要生態功能區。三峽庫區列為國家水土保持重點治理區,為保護三峽自然生態要進一步加強長江上游防護林體系建設和重要小流域治理,加強支流的源頭區、重要水源涵養區的保護和建設,以提高庫區生態環境功能。

(2)提高生物多樣性保護能力。為保護庫區生物多樣性,在三峽工程環境保護規劃中,已擬定建設宜昌市天寶山森林公園、興山龍門河常綠闊葉林自然保護區、巫山小三峽景觀生態自然保護區。三峽庫區已建立陸生植物物種資源保護站,開展了龍門河地區氣象、物種多樣性、固定樣地、生態系統多樣性監測。1995~2000年,相繼進行了優質果樹、觀賞花卉、資源植物的引種繁殖示範試驗。珍稀瀕危植物保存達到47種。此外,在巫山地段進行了疏花水柏枝和荷葉鐵線蕨珍稀植物的繁殖試驗,已可滿足保存該物種需要。神農架生物多樣性定位站保存了庫區31個瀕危植物物種,為庫區的珍稀瀕危植物保護奠定了基礎。今後應進一步加快有關自然保護區建設,制止捕殺或採挖野生動植物違法行為,提高保護區管理水平和生物安全管理能力。

(3)推進生態示範區建設。進一步發揮生態農業在生態環境建設、農林面源污染治理和無公害基地建設方面的示範推動作用。力爭在三峽庫區建設一批生態示範區、生態農業示範縣。建成一批以農業產業結構合理化、生產技術生態化、生產過程清潔化、生產產品無害化為主要特徵的生態精品示範工程。已建成的萬州生態環境實驗站、秭歸生態環境實驗站已起到良好生態示範作用。今後要進一步擴大規模,增加試驗示範項目;建立健全生態建設的管理和技術、信息服務體系;開展生態示範區的規劃更新,形成滾動發展機制,促進生態建設健康持續發展。

(4)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和重建。對庫區因森林亂砍濫伐的坡地,遷建施工,礦山、建材資源開發採掘廢棄的土地,應結合區域環境與發展規劃、移民遷建安置規劃、水土保持規劃,進行退化生態系統恢復和重建,實施改土造田,開展農田基本建設,植樹造林,以發展森林作為改善生態環境的主要措施,使生態得以恢復,環境得以改善。

4.4 綜合防治庫區水污染,保護水環境三峽庫區水環境狀況受到國內外廣泛關注。為確保三峽工程長期安全運行和庫區水環境安全,必須加強庫區水污染防治。經國務院批準的《三峽庫區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規劃》所規劃的總目標是:

2005年,三峽庫區及其上游主要控制斷面水質達到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Ⅲ類標准,人為破壞生態環境行為基本得到遏制;到2010年,三峽庫區及其上游主要控制斷面水質整體上基本達到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Ⅱ類標准,庫區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同時,提出了污染物總量控制目標和污染治理目標,要求庫區生活污水處理率達90%,工業廢水COD排放量削減30%,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5%。為實現這項宏偉目標,必須認真落實以下措施和任務:

(1)加快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庫區所有市縣(區)和沿江建制鎮、影響區所有城市和縣城所在鎮、上游區所有城市都必須建設污水集中處理設施。要科學確定污水處理廠的工藝和規模。為確保污水處理設施的有效運行,必須配套建設和完善雨污分流的污水收集系統。

(2)抓緊治理城鎮生活垃圾。為確保庫區的水質安全,有關城市、建制鎮必須在蓄水前分期完成135m、156m、175m水位以下堆存的垃圾清理。所有清庫垃圾必須做到無害化處理,危險廢物與一般生活垃圾和工業固體廢物分開處理。

(3)加大工業污染防治,實現穩定達標排放。認真搞好工業結構調整,堅決關停生產工藝落後、污染嚴重的企業,並把削減工業污染物排放總量作為主線,積極推行清潔生產和技術進步,實現工業污染物全面達標,促進工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

(4)強化生態環境保護。控制三峽庫區上游的水土流失,減少面源污染和入庫泥沙量。控制農葯化肥使用量。所有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污水糞便應綜合利用和處理,實現達標排放。

(5)全面治理船舶流動源污染。長江三峽庫區及上遊河流通航3 000km,各類運輸船舶9 000餘艘,年產生垃圾4.2萬t,生活污水約1 500萬t,含油廢水100萬t。特別是200艘危險化學品運輸船,存在發生事故的隱患,嚴重影響庫區水質安全。為保護庫區水環境,要配套建設污水和垃圾收集上岸的輔助設施,實施船舶廢棄物接收工程、船舶生活污水集中治理工程和化學危險船舶洗艙基地工程。

Ⅸ 長江黃河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兩者均能提供水源,灌溉農田,促進流域內地區的農業發展,長江四季都不結內冰,是我國河道航運的大動脈容,素有「黃金水道」之稱,使沿岸地區航運/交通/貿易便利,同時溝通了東西部,促進不同地區經濟的交流與發展,孕育出上海/武漢/南京/重慶這樣的大城市

Ⅹ 黃河對社會的作用( °◅° )

黃河對社會的作用,那真的是大得不可估量。黃河沿岸成千上萬的人的灌溉飲水都依賴黃河。從古到今都是這樣。可以說沒有黃河。就沒有中國燦爛的文化。黃河和長江是中國的母親河。

閱讀全文

與長江黃河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