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分別是什麼
(一)發展需求勁頭足
第一,居民消費結構迅速提升。我國居民消費結構正處於迅速提升的狀況。我國消費市場非常廣闊,商機無限,廣大人民改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迫切要求,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無窮盡動力。
第二,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要重點抓好三件大事:一是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二是促進服務業加快發展;三是加強基礎產業設施建設。
第三,加速城鎮化的進程。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趨勢。2003年我國城鎮化佔40.53%,預計2010年達到47%,2020年達到55%。加速城鎮化的進程,不僅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戰略,同時是保持我國發展需求的勢頭一項長遠的舉措。
Ⅱ 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哪些挑戰你認為該如何解決
我是杭電的,這是我上網整理的,題目要求:
一、考查題目為以下三題中任選兩題(總字數不少於1800字):
1、請論述《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對我國的教育在哪些方面進行了改革?意義何在?
2、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哪些挑戰?你認為該如何解決應對?
3、我國近期周邊安全狀況如何?大學生應該怎樣為營造和諧共進的周邊環境而努力?
我選做的是:
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哪些挑戰?你認為該如何解決應對?
當前世界經濟正處在金融危機劇烈動盪後的緩慢復甦之中,國際國內形勢發生新的深刻復雜變化,但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沒有因為這場金融危機的沖擊而發生改變和逆轉。
從國際環境看,一是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我國在全球化調整發展中擁有新的優勢。二是金融危機後,各國致力於發展新技術、新產業,將成為推動全球新一輪增長的重要力量,我國在搶占科技和產業競爭制高點的競爭中具有新的機遇。三是新興大國地位上升,我國等新興大國正在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收入分配結構是否得到改善,是判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效果的關鍵。
目前,收入分配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居民收入增長滯後於經濟增長;二是不同收入階層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三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以及地區收入差距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隨著我國經濟實力不斷壯大,社會財富這塊「蛋糕」越做越大。在這種形勢下,分好這塊「蛋糕」就變得越來越關鍵——不僅是做大「蛋糕」的根本目的,也是繼續做大「蛋糕」的必要條件。
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沒有根本轉變。這個問題早在1980年12月中央工作會議就提出來了,到1995年十四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明確強調要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到集約型的轉變。我國實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努力進行了多年,但現狀依然是:取得明顯進步,水平依然很低,矛盾非常尖銳。
產業結構不夠合理。1978年以來,我國的產業結構有所變化,但這樣的結構,不僅低於高收入國家,而且也低於低收入國家和中等收入國家。
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我國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表現在許多方面。例如,我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只有24%,在世界50個主要國家中我國排行24位,排在印度和巴西之後;美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達60―70%。我國對外技術的依賴程度高於50%,美國、日本只有5%以下。事實深刻地告訴我們,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增強國家經濟實力的關鍵。
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尖銳。我國是個人口大國、資源小國,這對矛盾將長期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
當前最突出的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問題是:就業不足、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和分配不順三大問題。較深層次的是教育、文化和醫療三大問題。
面對這些挑戰,我們應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
堅持擴大內需戰略,調整優化投資結構,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新局面。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把符合落戶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轉化為城鎮居民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任務,以大城市為依託,以中小城市為重點,逐步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堅持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引導產業跨區域有序轉移,引導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推進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調整收入分配關系,擴大社會保障制度覆蓋面,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我國近期周邊安全狀況如何?大學生應該怎樣為營造和諧共進的周邊環境而努力?
近年來周邊安全形勢總體上來說還是令人滿意的,但仍然存在著不少問題,面臨著一定的威脅與挑戰。
在中國周邊地區正在形成一種多極的力量結構。由中國、日本、美國、俄國、東盟及印度這六種力量構成的多級結構將是一種相對穩定的均勢結構。在可預見的時期內,任何一極,在這一地區都不可能單獨取得優勢。在多極均勢結構中,結盟關系的變化及向兩極化的發展是造成不穩定的主要原因。在可以預期的未來,美日同盟關系仍會保持穩定,但是其作用一是會受到中俄戰略關系的制約,二是不會得到東盟和印度的無條件支持,沒有什麼利益會促使印度和東盟放棄他們長期遵循的獨立與中立的對外政策,捲入美國同中俄的對抗中去。中國是本地區發展最快的國家,中國將繼續奉行獨立自主與和平的對外政策,中國將會對這一結構的穩定作出貢獻。
應當指出,中國周邊的多極均勢的穩定性會受到次區域力量和力量關系的影響。例如,南、北朝鮮是東北亞次區域平衡的重要力量;巴基斯坦和泰國是南亞和印度洋地區的重要力量;印尼和越南在東南亞地區可能發揮重大作用;哈薩克和阿富汗可能在中亞地區發揮重要影響。這些力量不僅在次地區的平衡中有重要作用,並且對中國等大國構成復雜的牽制,從而影響亞洲多極結構的穩定。這些情況表明,均勢本身並不能防止各種不穩定因素的發生。
大學生作為祖國未來各項事業的建設者,扎實的專業知識是其為國家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的基礎。而現代社會的發展對人才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一個人素質的均衡性發展直接決定著人才的施展空間和人的素質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不僅要有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還要具有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
當代大學生更應該了解我們的祖國,更堅定的認識到自己身負國家和民族的重任.我們更應該志存高遠,心繫祖國,為中華民族的騰飛而讀書.作為一個當代大學生,更應該以學習國防知識,把自己的人生奮斗目標與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存亡聯系起來,更努力的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為祖國的國防事業作出應有的貢獻.
我個人認為,軍事主要包括三個方面,軍事理論,先進武器和精銳部隊。這三個方面,無論是在軍事進攻,還是在戰略防禦上,都是極為關鍵的。 每一個國家和民族從自身安全出發,都把自己的最新科技成果運用到國防上,大學生通過學習現代軍事科學知識,可以親身感受到自己所學專業和知識在軍事領域中的應用,從而極大的激發他們刻苦學習現代科學文化知識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可以增強勇於向困難挑戰,勇攀科學高峰的意識。
Ⅲ 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哪些挑戰你認為該如何解決應對
杭電的吧~哈哈。期末爭取綠燈全過!
近年來周邊安全形勢總體上來說還是令人滿意的,但仍然存在著不少問題,面臨著一定的威脅與挑戰。
在中國周邊地區正在形成一種多極的力量結構。由中國、日本、美國、俄國、東盟及印度這六種力量構成的多級結構將是一種相對穩定的均勢結構。在可預見的時期內,任何一極,在這一地區都不可能單獨取得優勢。在多極均勢結構中,結盟關系的變化及向兩極化的發展是造成不穩定的主要原因。在可以預期的未來,美日同盟關系仍會保持穩定,但是其作用一是會受到中俄戰略關系的制約,二是不會得到東盟和印度的無條件支持,沒有什麼利益會促使印度和東盟放棄他們長期遵循的獨立與中立的對外政策,捲入美國同中俄的對抗中去。中國是本地區發展最快的國家,中國將繼續奉行獨立自主與和平的對外政策,中國將會對這一結構的穩定作出貢獻。
應當指出,中國周邊的多極均勢的穩定性會受到次區域力量和力量關系的影響。例如,南、北朝鮮是東北亞次區域平衡的重要力量;巴基斯坦和泰國是南亞和印度洋地區的重要力量;印尼和越南在東南亞地區可能發揮重大作用;哈薩克和阿富汗可能在中亞地區發揮重要影響。這些力量不僅在次地區的平衡中有重要作用,並且對中國等大國構成復雜的牽制,從而影響亞洲多極結構的穩定。這些情況表明,均勢本身並不能防止各種不穩定因素的發生。
大學生作為祖國未來各項事業的建設者,扎實的專業知識是其為國家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的基礎。而現代社會的發展對人才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一個人素質的均衡性發展直接決定著人才的施展空間和人的素質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不僅要有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還要具有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
當代大學生更應該了解我們的祖國,更堅定的認識到自己身負國家和民族的重任.我們更應該志存高遠,心繫祖國,為中華民族的騰飛而讀書.作為一個當代大學生,更應該以學習國防知識,把自己的人生奮斗目標與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存亡聯系起來,更努力的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為祖國的國防事業作出應有的貢獻.
我個人認為,軍事主要包括三個方面,軍事理論,先進武器和精銳部隊。這三個方面,無論是在軍事進攻,還是在戰略防禦上,都是極為關鍵的。 每一個國家和民族從自身安全出發,都把自己的最新科技成果運用到國防上,大學生通過學習現代軍事科學知識,可以親身感受到自己所學專業和知識在軍事領域中的應用,從而極大的激發他們刻苦學習現代科學文化知識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可以增強勇於向困難挑戰,勇攀科學高峰的
Ⅳ 當前中國經濟面臨哪些困難和挑戰
一是經濟增速走緩。二是一些行業產能過剩壓力增加。計劃短缺經濟產能利用率過回高,受體制轉型大背景制約答,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工業部門閑置利用率呈下降趨勢,市場化程度較高與管製程度較低部門如某些家電行業,經早先比較充分競爭與行業重組整合,近年產能利用率不降反升。三是房地產市場面臨下行壓力。房地產投資增速下降,房地產市場整體價格面臨增速下行壓力,一些城市和地區經歷不同程度價格下調,近來時有房地產商倒閉事件報道,不久前杭州著名房地產開發企業綠城部分重組案例顯示行業調整正在深化。四是財政收入增速回落,少數地區面臨財政困難。五是在目前中性審慎貨幣和宏觀政策環境下,早先累積的高杠桿和高債務風險逐步顯露與釋放。
Ⅳ 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哪些挑戰你認為該如何解決應對
2007年發源於美國的次貸危機,在全球化浪潮下,迅速波及全球,引發全球性的金融危機。這場金融危機迅速從局部發展到全球,從發達國家傳導到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並影響到實體經濟,美國、歐元區、日本以及一些新興市場國家相繼陷入衰退,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減速。2008年,世界經濟增長率下降 到2.5%,2009年更是出現了二戰以來首次的負增長。
面對危機,全球各主要經濟體聯手應對,包含了主要發達國家和重要發展中大國的20國集團(G20)取代原有的八國集團,成為世界經濟協調的重要組織。在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的積極倡導下,金融危機後,20國集團先後召開了3次首腦峰會,並達成共識共同制定刺激世界經濟增長的行動計劃,刺激本國經濟,以配合全球應付金融危機。在全球的聯合干預下,這些應對金融危機的措施取得初步成效,美國、歐盟、日本等經濟體逐步走出衰退,出現復甦,新興經濟體系率先復甦,平穩發展,如中國經濟2009年出現了 8.7%的增長。
但全球經濟的發展是否徹底走出了低谷,目前的復甦能否持續下去,仍然具有諸多不確定因素,世界經濟的發展仍然面臨著嚴峻挑戰。
從國際環境看,一是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我國在全球化調整發展中擁有新的優勢。二是金融危機後,各國致力於發展新技術、新產業,將成為推動全球新一輪增長的重要力量,我國在搶占科技和產業競爭制高點的競爭中具有新的機遇。三是新興大國地位上升,我國等新興大國正在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也面臨了很大的挑戰。中國必須在未來五年內啟動經濟增長模式從高投入、高消耗、高增長的「庫茲尼茨增長」模式,逐步轉向以經濟結構轉型、技術創新和微觀企業管理制度創新等為特徵的「熊彼特增長」模式,這是今後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收入分配結構是否得到改善,是判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效果的關鍵。這是因為,促使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諸多矛盾,如投資與消費結構不合理
面對這些挑戰,我們應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堅持擴大內需戰略,調整優化投資結構,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新局面。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把符合落戶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轉化為城鎮居民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任務,以大城市為依託,以中小城市為重點,逐步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堅持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引導產業跨區域有序轉移,引導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推進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調整收入分配關系,擴大社會保障制度覆蓋面,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Ⅵ 當今中國面臨的四大機遇、三大挑戰是什麼
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也讓中國的經濟改革面臨新的挑戰。概括來說,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經濟增量依然可觀,但穩定經濟增長任務繁重。
經過30多年高速增長,中國經濟體量已今非昔比。2013年一年中國經濟的增量就相當於1994年全年經濟總量,可在全世界排到第十七位。從經濟總量看,我國目前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從發展速度看,30多年來,中國經濟以世界少有的年均接近兩位數的增長速度高速發展,創造了經濟增長的「中國奇跡」。
經濟新常態下,依靠依然可觀的實際增長,能夠有效保障國家財政實力不斷增強,而財力的增加能夠對促進經濟發展、加強經濟和社會中的薄弱環節、切實改善民生、有效應對各種風險和自然災害的沖擊提供有力的資金保障。從我國的發展實際看,依靠依然可觀的實際增長,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兩個百年」奮斗目標是能夠實現的,也將為中國經濟帶來更多「大國紅利」。
但客觀講,經濟新常態下,經濟下行的挑戰亦十分明顯,需要我們保持戰略定力,採取各種措施綜合施策,使經濟增長運行在合理區間。
二是經濟增長動力更為多元,但核心動力源正在培育中。
我國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經濟韌性好、潛力足、迴旋空間大。從城鎮化角度看,我國正在經歷世界上速度最快、規模最大的城鎮化過程,城鎮化伴隨的大規模人口遷移,將推動消費持續增長,這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強大推動力。2013年我國的名義城鎮化率僅為53.73%,戶籍城鎮化率則低得多,僅為36%左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從工業化角度看,我國工業化的任務遠沒有完成,除東部部分省市基本完成工業化外,中部、西部等省區工業化的發展還不是很充分,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這是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改革的重要機遇。
但也應當看到,我國的科技體制改革、創新能力提升等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面臨的創新挑戰和技術瓶頸依然存在,離依靠「技術紅利」創造經濟增長核心動力源還有較遠的距離。
三是發展前景更加穩定,但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還有很大空間。
2013年,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46.1%,首次超過第二產業,2014年的統計公報顯示,這一比例攀升至48.2%,這是非常好的經濟結構優化跡象。在支撐我國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長中,內需結構中投資佔比相對較高,但2010年消費率和投資率達到各佔50%之後,消費率出現較快增長趨勢,在經濟結構中佔比再次超過投資率,消費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的關鍵性作用逐步得到體現。
由於地理條件、發展基礎、歷史文化等因素,我國區域經濟結構中,東中西部發展差距較大,隨著「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區域發展戰略的制定和實施,區域結構亦在逐步得到優化,將為中國經濟帶來更多「發展紅利」。
但同時應看到,我國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還面臨著諸多挑戰,產業結構與發達國家相比還顯得較為落後,需求結構、區域結構、城鄉結構、收入分配結構等還有很大的調整空間,這些因素在制約著中國經濟質量的整體提高。
四是市場活力進一步釋放,但轉變政府職能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在經濟新常態下,政府職能轉變的核心仍然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新一屆政府將簡政放權、轉變政府職能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當頭炮」,目的就是要從體制機制上給各類市場主體松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2013年以來,國家先後取消和下放了共700餘項行政審批等事項,涉及到將工商登記前置審批事項改為後置審批等一系列具體舉措。2014年前3個季度全國新登記注冊市場主體920萬戶,新增企業數量較2013年增長60%以上。
這些舉措既對減輕企業負擔、激發市場活力發揮了重要作用,也將成為中國經濟改革的重要機遇之一。同時我們也要承認,當前地方一些職能部門過度干預企業經營管理,吃拿卡要、「紅頂中介」、尋租腐敗等現象依然存在,建立法治政府,加快轉變政府職能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這也是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改革的重要挑戰之一。
當今中國面臨的三大挑戰
一、 在世界格局中,中國處於非常不利的地位。雖然發達資本主義大國呈相對衰落之勢,但它們在國際格局中仍然佔主導地位,仍具有較大的優勢;它們為了維護共同利益,必將全力遏制中國崛起。發展中國家要實現崛起,不可能採取昔日殖民列強的做法,掠奪落後國家和地區。今天發展中國家不應也不可能走昔日列強崛起的老路。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應該而且必須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但是否爆發戰爭不以我們單方意志為轉移。
二、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國家,之所以會出現周期性經濟危機,正確地說,有這樣幾個理由:一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存在著商品生產,存在著供求規律和價值規律,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四個環節一個不少;二是市場配置資源,而不是計劃配置資源;三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與全球經濟接軌,世界市場遇到風浪,必然會波及這些國家;四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存在著私人佔有生產資料,公有制與私有制並存,公有制為主導,各種所有制共同發展;五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行的分配製度是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形式並存,勞資矛盾仍然存在。只要這五條存在,周期性經濟危機就不可避免。
三、當前中國發展呈現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徵,經濟結構不合理和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還沒有根本改變,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不夠協調,人口資源環境壓力加大,就業、社會保障、教育、醫療等民生問題比較突出;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衛生、居民住房、安全生產、司法和社會治安等方面的問題仍然較多,這些內部問題是中國進一步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
Ⅶ 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哪些挑戰你認為如何應對
當前世界經濟正處在金融危機劇烈動盪後的緩慢復甦之中,國際國內形勢發生新的深刻復雜變化,但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沒有因為這場金融危機的沖擊而發生改變和逆轉。
從國際環境看,一是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我國在全球化調整發展中擁有新的優勢。二是金融危機後,各國致力於發展新技術、新產業,將成為推動全球新一輪增長的重要力量,我國在搶占科技和產業競爭制高點的競爭中具有新的機遇。三是新興大國地位上升,我國等新興大國正在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也面臨了很大的挑戰。中國必須在未來五年內啟動經
Ⅷ 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哪些挑戰
問: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哪些挑戰?你認為該如何解決應對?
當前世界經濟正處在金融危機劇烈動盪後的緩慢復甦之中,國際國內形勢發生新 的深刻復雜變化,但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沒有因為這場金融危機的沖擊而 發生改變和逆轉。
從國際環境看,一是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我國在全球化調整發展中擁有新 的優勢。二是金融危機後,各國致力於發展新技術、新產業,將成為推動全球新 一輪增長的重要力量,我國在搶占科技和產業競爭制高點的競爭中具有新的機 遇。三是新興大國地位上升,我國等新興大國正在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 力量。
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也面臨了很大的挑戰。中國必須在未來五年內啟動經濟增 長模式從高投入、高消耗、高增長的「庫茲尼茨增長」模式,逐步轉向以經濟結構 轉型、技術創新和微觀企業管理制度創新等為特徵的「熊彼特增長」模式,這是今 後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收入分配結構是否得到改善,是判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效果的關鍵。這是因為, 促使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諸多矛盾,如投資與消費結構不合理、第三產業發 展滯後、經濟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過高以及社會事業發展滯後等,都可以從收入 分配不合理上找到根源。
目前,收入分配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居民收入增長滯後於經濟增 長;二是不同收入階層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三是城鄉居民收 入差距以及地區收入差距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隨著我國經濟實力不斷壯大,
社會財富這塊「蛋糕」越做越大。在這種形勢下,分好這塊「蛋糕」就變得越來越關 鍵——不僅是做大「蛋糕」的根本目的,也是繼續做大「蛋糕」的必要條件。
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沒有根本轉變。這個問題早在 1980 年 12 月中央工作會議 就提出來了,到 1995 年十四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明確強調要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 粗放型到集約型的轉變。我國實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努力進行了多年,但現狀 依然是:取得明顯進步,水平依然很低,矛盾非常尖銳。因此,要下定決心,找 到發展生產力的正確途徑。
產業結構不夠合理。1978 年以來,我國的產業結構有所變化,但這樣的結構, 不僅低於高收入國家,而且也低於低收入國家和中等收入國家。現代服務業發展 滯後,反映了第三產業內部存在結構低水平。這種低水平在第三產業內部表現為, 生活性服務長期佔主導,生產性服務業處於非主導地位。這表明金融保險、房地 產、物流產業、科技開發、信息資源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發展遲緩。現代服務業發 展滯後,也反映了我國城鎮化發展滯後。
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我國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表現在許多方面。例如,我國科 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只有 24%,在世界 50 個主要國家中我國排行 24 位, 排在印度和巴西之後;美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達 60―70%。我國對外 技術的依賴程度高於 50%,美國、日本只有 5%以下。事實深刻地告訴我們,提 高自主創新能力,是增強國家經濟實力的關鍵。
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尖銳。我國是個人口大國、資源小國,這 對矛盾將長期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是缺水的大國,人均擁有量僅占世 界平均水平的 1/4,全國 600 個城市有 400 個缺水,110 個嚴重缺水。我國耕地 只有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 40%。從 1996 年至 2003 年底的 7 年間,我國減少耕地 達 1 億畝。此外,石油人均儲量只有世界人均儲量的 8.3%,天然氣只有 4.1%, 銅是 25.5%,鋁是 9.7%。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日趨嚴重。
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不協調的突出問題。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具備相應的物質基 礎,然而,在經濟發展條件下,不能適時解決突出的社會發展問題,就會產生影
響社會穩定和妨礙經濟發展的尖銳問題。近十多年來,黨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視突 出問題的解決。但是,隨著社會轉型時期的激烈變動,產生的社會問題仍是層出 不窮。當前最突出的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問題是:就業不足、社會保障體系不完
善和分配不順三大問題。較深層次的是教育、文化和醫療三大問題。 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亟待解決。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
制初步建立起來,但是深層次的問題和矛盾仍未得到徹底解決,要完善社會主義 市場經濟體制還要作長期的努力,當前全黨必須打好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攻堅戰。
政府職能轉變還沒有從根本上實現。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 市場中介組織分開尚未完成;要繼續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各級政府在社會管理 的公共服務職能有待大力加強。應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健全 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和行政監督機制。
面對這些挑戰,我們應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 堅持擴大內需戰略,調整優化投資結構,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新局面。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把符合落戶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 轉化為城鎮居民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任務,以大城市為依託,以中小城市為重點,逐步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堅持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引導產業跨區 域有序轉移,引導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推進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調 整收入分配關系,擴大社會保障制度覆蓋面,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杭電的,握握手!(鄙抄轉的)
Ⅸ 中國經濟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也讓中國的經濟改革面臨新的挑戰。概括來說,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經濟增量依然可觀,但穩定經濟增長任務繁重。
從經濟總量看,我國目前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從發展速度看,30多年來,中國經濟以世界少有的年均接近兩位數的增長速度高速發展,創造了經濟增長的「中國奇跡」。
經濟新常態下,依靠依然可觀的實際增長,能夠有效保障國家財政實力不斷增強,而財力的增加能夠對促進經濟發展、加強經濟和社會中的薄弱環節、切實改善民生、有效應對各種風險和自然災害的沖擊提供有力的資金保障。從我國的發展實際看,依靠依然可觀的實際增長,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兩個百年」奮斗目標是能夠實現的,也將為中國經濟帶來更多「大國紅利」。
但客觀講,經濟新常態下,經濟下行的挑戰亦十分明顯,需要我們保持戰略定力,採取各種措施綜合施策,使經濟增長運行在合理區間。
二是經濟增長動力更為多元,但核心動力源正在培育中。
我國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經濟韌性好、潛力足、迴旋空間大。從城鎮化角度看,我國正在經歷世界上速度最快、規模最大的城鎮化過程,城鎮化伴隨的大規模人口遷移,將推動消費持續增長,這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強大推動力。2013年我國的名義城鎮化率僅為53.73%,戶籍城鎮化率則低得多,僅為36%左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從工業化角度看,我國工業化的任務遠沒有完成,除東部部分省市基本完成工業化外,中部、西部等省區工業化的發展還不是很充分,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這是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改革的重要機遇。
但也應當看到,我國的科技體制改革、創新能力提升等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面臨的創新挑戰和技術瓶頸依然存在,離依靠「技術紅利」創造經濟增長核心動力源還有較遠的距離。
三是發展前景更加穩定,但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還有很大空間。
2013年,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46.1%,首次超過第二產業,2014年的統計公報顯示,這一比例攀升至48.2%,這是非常好的經濟結構優化跡象。在支撐我國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長中,內需結構中佔比相對較高,但2010年消費率和率達到各佔50%之後,消費率出現較快增長趨勢,在經濟結構中佔比再次超過率,消費的基礎性作用和的關鍵性作用逐步得到體現。
由於地理條件、發展基礎、歷史文化等因素,我國區域經濟結構中,東中西部發展差距較大,隨著「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區域發展戰略的制定和實施,區域結構亦在逐步得到優化,將為中國經濟帶來更多「發展紅利」。
但同時應看到,我國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還面臨著諸多挑戰,產業結構與發達國家相比還顯得較為落後,需求結構、區域結構、城鄉結構、收入分配結構等還有很大的調整空間,這些因素在制約著中國經濟質量的整體提高。
四是市場活力進一步釋放,但轉變職能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在經濟新常態下,職能轉變的核心仍然是處理好和市場的關系。新一屆將簡政放權、轉變職能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當頭炮」,目的就是要從體制機制上給各類市場主體松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2013年以來,國家先後取消和下放了共700餘項行政審批等事項,涉及到將工商登記前置審批事項改為後置審批等一系列具體舉措。2014年前3個季度全國新登記注冊市場主體920萬戶,新增數量較2013年增長60%以上。
這些舉措既對減輕負擔、激發市場活力發揮了重要作用,也將成為中國經濟改革的重要機遇之一。同時我們也要承認,當前地方一些職能部門過度干預經營管理,吃拿卡要、「紅頂中介」、尋租腐敗等現象依然存在,建立法治,加快轉變職能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這也是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改革的重要挑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