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經濟協調發展申論

經濟協調發展申論

發布時間:2021-02-24 07:37:42

㈠ 如何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 申論範文

到20世紀90年代,資源耗竭、人口增長過快、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問題擋在了各國的發展道路上,於是各國便開始尋找一種不損害生態和諧和社會公平的經濟可持續發展之路.從此,關於可持續發展問題的討論就成為中國理論界極其關注的熱點,有關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此問題進行了研究.現將主要研究觀點綜述如下:
一、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可持續發展強調對環境資源的保護,又強調經濟的發展,具有豐富的內涵:
1.可持續發展是指人類社會經濟行為的倫理化.傳統的以追求財富總量為目標的發展實踐不僅沒有帶來預期的社會繁榮,反而引發了一系列社會、經濟、生態問題.而可持續發展涉及人——社會——自然之間復雜的聯系和深邃的關系內涵,它的理論形成和發展體現著人類價值觀、發展觀的反思、變革、重建.
2.可持續發展鼓勵人類經濟活動的發展,決不意味著把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對立起來.無論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綜合國力的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質的提高,還是資源的有效利用,環境和生態的保護,都有賴於經濟的發展.經濟發展是發展中國家的物質基礎,也是實現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根本保障.實現可持續發展不僅重視數量的增長,更強調改變傳統的生產和消費模式.它意味著經濟增長必須依靠科學技術進步,改善產品質量,節約能源,減少廢棄物,提高總要素生產率,走內涵式擴大再生產道路,實現清潔生產和文明消費.
3.可持續發展包括生態持續、經濟持續和社會持續三方面內容,它們之間互相關聯而不可分割.生態持續是基礎,經濟持續是條件,社會持續是目的.它要求人類在經濟發展中講究經濟效益、關注生態和諧和追求社會公平,最終達到人的全面發展.
4.可持續發展追求的公平不僅指本代人之間的橫向公平,且指世代人之間的縱向公平.它要求滿足全體人民的基本需求和給全體人民機會以滿足他們要求較好生活的願望的同時,本代人不能因為自己的發展與需求而損害人類世世代代滿足需求的自然資源與環境.要給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資源的權利.從經濟學角度講,就是在自然資源不斷消耗的條件下,用其他形式財富代替自然資本,並在時間推移的長河中使我們的後代維持可接受的、至少是不下降的福利水平.
二、中國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及成因
中國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主要是:
1.環境污染依然嚴重.表現為水污染、酸雨、大氣污染、沙塵暴等環境問題相當突出.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環境與發展研究中心學者的估算,中國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失不可低估,以快速發展的1993年為例,當年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失為1085億元.
2.資源短缺和浪費巨大.中國的人均資源極為短缺,但在短缺的同時,由於計劃經濟體製造成的企業大而全、小而全等多種因素的作用,我國資源浪費嚴重,突出表現在產業結構趨同、技術水平低、設備老化、生產能力過剩.
3.地區經濟發展嚴重失衡.西部地區經濟對資源密集型產業的倚重,不僅使其經濟發展處於落後狀態,而月.還對當地的生態環境構成嚴重威脅.
產生這些問題的成因主要有:
(1)可持續發展理解和認識的偏差.可持續發展從概念到理論到戰略的形成,雖然經過了十幾年的發展歷程,但從實踐效果看,人們對可持續發展的理解還存在一定的偏差.從政府角度看,可持續發展雖然被作為一個國家戰略,但它在發展戰略體系中的地位和層次不夠明確.
在中長期計劃中,可持續發展戰略往往被作為與經濟發展戰略平行的社會發展領域的發展戰略來看待,其內容都只是涉及人口控制、社會發展、醫療保健、資源環境等;從公眾角度看,雖然近幾年環境意識有所覺醒,但真正的可持續發展意識在全國公眾心目中相當淡薄.他們片面強調消費水平中的物質含量,沒有積極參與到有關影響他們環境利益的決策過程中.這樣必然導致政府片面的追求GDP數量的增加而忽視發展質量的改善,同時無視公眾與企業對生態環境的污染與破壞;企業在利潤極大化機制的驅動下,不可能主動將生產所帶來的環境代價納入成本核算中,導致大量無需支付治理成本的廢棄物的產生,整個社會的公共環境質量受到嚴重破壞.
(2)制度缺陷導致市場失靈.表現為:
首先,清晰的產權是市場機制正常運轉的基本條件.然而,臭氧層、干凈的水、清潔的空氣等環境資源具有不可分割性,其產權難以界定或界定的成本很高,這將會導致所有人都可以在無需付費的情況下自由享用和無節制地爭奪稀缺的環境資源,其結果是造成環境資源的過度浪費,甚至枯竭.
其次,相當一部分資源的產權是無歸屬的,在產權主體缺位的情況下,其資源使用的負外部效應幾乎是毫無約束地向自然圈擴散,從而形成「公地的悲劇」的演化過程;單個經濟主體不考慮資源使用的社會成本,而只是以自身的成本收益去衡量是否繼續投資,由於大部分外部效應是由其他個體承擔,故其生產成本相對較小.在這種成本收益關系下,該廠商會盡可能加大使用資源的力度,而不去理會整個社會的收益已遠遠小於成本.這種個體最優決策和社會整體最優決策的矛盾,使這些資源的使用難以保持可持續性.
最後,現行資源價格機制的缺陷,導致市場配置資源的低效率.由於傳統習慣、信息不通暢及政府對經濟活動強制性干預等原因,資源的價格不能正常地反映生產成本.
(3)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機制的缺陷.首先,在決策機制上缺乏支持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決策體系.我國目前可持續發展問題由多個部門聯合抓,但各部門之間缺乏協調,環保部門地位偏低.而且部門和地方的「條塊」分割使發展經濟的決策往往缺乏綜合、長遠的考慮,跨行業和地區的問題經常被擱置.其次,在控制機制上,「政績制度」與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存在明顯沖突.在我國,用「政績」尤其是經濟增長指標來考核各級幹部的制度非常普遍.為體現「政績」各級幹部在任期內都把GDP增長放在第一位,而生態環境往往成為政績攀比的犧牲品.最後可持續發展行為主體的權、責、利關系不明,動力機制難以建立.
三、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建議
1.建立綠色GDP指標體系,解決自然資源和環境價值的核算問題.建立綠色GDP指標的關鍵在於自然資源和環境價值的核算問題.從近年來各國實踐經驗看,自然資源和環境核算大體包括四方面內容:
(1)人們對資源破壞(掠奪式開發)、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
(2)為減少環境污染、恢復生態平衡所必須支付的經濟投資或開支;
(3)由於過度採掘和大量消耗,導致資源衰竭所產生的負面作用;
(4)由於環境污染導致的社會負效應.實行綠色 GDP指標的經濟發展模式和國民核算新體系,不僅有利於保護資源和環境,促進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經濟可持續發展,而且有利於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提高經濟效益,進而增進社會福利.同時採用綠色GDP這一總量指標,也有助於更實際的測算一國或地區的生產能力.
2.積極進行技術創新,促進自然、經濟、社會復合系統的協凋發展.從全球發展趨勢看,技術創新日益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只有以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治理技術為基礎,才能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協調.因此,我國必須把技術創新提到重要的議事日程上.
(1)從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出發,對技術創新活動進行系統的分析和評價.通過技術創新,提高各種經濟資源的使用效率,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國民經濟體系,減輕經濟增長對資源和環境的壓力.
(2)運用政策對技術創新的主體——企業的技術創新行為予以扶持.企業作為可持續發展的微觀主體,也是技術創新的主體.但我國大多數企業從根本上缺少技術創新的動力或苦於技術創新資金的短缺而只能維持現狀,放棄技術創新這個具有正外部性效應的選擇.因此,政府應對主動開發應用無害生態環境技術的企業通過財政貼補和稅收支出等手段,予以政策上的扶持.
3.進行體制創新,完善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機制.
(1)發揮政府在推進可持續發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充分發揮中央政府的綜合調控和組織協調能力.在經濟和政治體制的進一步改革進程中,要明確政府職能,加強部門之間的合作,建立部門協調的管理機制和反饋機制,形成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合力.同時,要充分發揮地方政府在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規范地方政府在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權利和義務,用可持續發展的指標考核地方政府的政績,重視地方政府參與可持續發展宏觀決策.發揮非政府組織在宣傳和組織廣大公眾參與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拓寬廣大公眾參與可持續發展的渠道.
(2)充分利用市場機制,進一步完善經濟手段在環境管理中的作用.經濟手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靈活配置環境資源、提高環境管理的效率具有獨特效果.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入,我國要進一步明確產權關系,積極培育環境資源市場,建立合理的環境與資源價格體系,合理運用金融、財政、價格等手段進行環境管理,從經濟利益上鼓勵企業積極參與環境保護.
(3)進行價格改革,取消扭曲資源價格的補貼,減少資源利用上的浪費.
4.不斷進行產權制度創新,完善各種資源管理制度.
(1)建立排他性產權,克服共有資源造成的「公地的悲劇」.產權是一組權利束,其中包括所有權、佔有權、支配權和收益權,這一束權利可以結合於同一產權主體,也可在不同的主體間分割.根據這一思路,凡是能夠私有的資源可以採取私有途徑,對一些必須由國家所有的資源,可將其佔有和支配權明晰給地方政府、企業和集體,由此形成明晰的排他性權利.實施這一產權明晰的結果可以保證對資源濫用的剋制,從而保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在利益分配上應傾向於產權所有者,對產權所有者過於苛刻的利益分配會導致過度開發資源來維持當前生產、生活,不利於資源的保護、再生.
(3)創造一種有效執行長期發展戰略的制度環境,實現資源的跨期優化配置.
5.加強環境保護的財政政策建議.
(1)拓寬環保資金籌措渠道,切實增加環保資金的財政投入.為此,要建立政府環保投資增長機制,通過立法形式確定一定時期內政府環保投資占 GDP的比例或占財政支出的比例,並明確規定環保投資增長速度要略高於國民經濟增長率.當然,在我國財力有限、財政支出剛性較強的情況下,要大幅度提高環保的財政支出尚面臨許多現實困難,有必要尋求其他的資金籌措渠道.借鑒一些經濟轉型國家的做法,我們可考慮建立環保專項基金,有償使用和滾動發展,基金主要來源是排污費、罰沒收入等.
(2)改革現行的環境收費制度.一要將資源補償費並入資源稅,同時將資源稅的徵收范圍擴大到所有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並提高稅率,使其能夠反映出資源的稀缺程度和實際價值.二要改革排污收費制度,改變目前的超標排污費制度為達標排污收費制度、超標排放加倍收費並予以處罰的制度.
(3)適時開征環境稅,用稅收手段來保護環境,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服務.其目的在於減少環境中的污染,減少對能源、自然資源的使用,籌集資金用於環保行為,最終提高經濟效益.具體措施有:開征新稅種;對現行的稅制進行調整(完善資源稅制度、在現有的稅種中增加環境保護條款).
(4)財政應大力扶持環保產業的發展.環保產業是一個正外部效應很大,具有公益事業性的「朝陽」產業,國家應通過財政貼息、財政補助、稅收支出等手段,促進環保產業的發展.
6.應做好區域經濟的政府協調工作.盡管市場協調能夠推動各個區域效率的提高,但它無力克服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這是其功能的缺陷.因此,政府協調區域經濟就成為必然選擇.根據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政府協調區域經濟應該貫徹以下原則:
(1)適度傾斜,即要有重點地改善生產力的布局.傾斜的重點可以隨地區經濟發展格局的變化而調整.現在東部地區已經有了自我發展的能力,國家有必要及時調整傾斜政策,把投資重點向中西部轉移,著重改善中西部的政策環境與投資環境.
(2)優勢互補.東部地區應發揮其區位優勢、經濟優勢、科技優勢和智力資源優勢,重點發展外向型經濟,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利用國外資源與技術,扶持發展技術含量高、創匯高、附加價值大、能源與原材料消耗低的新興產業,推動產業的升級換代,拓展我國經濟的發展空間.西部地區要立足資源開發,主要發展能源與原材料工業.為實現跨越式發展,西部地區在重慶、西安、蘭州等城市也應發展資源導向型的高技術產業,培育西部地區的增長極.
(3)市場機制和政府支持相結合.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區域協調,應充分利用市場機制的協調作用.因此,要盡快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體系,理順資源價格體系,提高生產要素價格的市場化程度.這樣,中西部地區就能通過市場交易把其擁有的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並形成其較強的對東部地區經濟技術的吸納能力,實現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㈡ 政治題: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有什麼意義

(1)地區經濟協調發展是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只有發揮各地區的特版點和優勢,充分利權用各地區的自然資源、人力資源、物質技術條件加速地區經濟發展,從而才能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2)地區經濟的發展可以使各地更好地互相補充、互相協作,協調發展,發揮國民經濟整體優勢。(3)地區經濟協調發展是我國消滅貧困,使全國各族人民的生活達到小康水平,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必不可少的條件。(4)加快不發達地區,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對於保持社會安定,加強民族團結,鞏固國防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㈢ 申論: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有哪些重要舉措

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強健經濟發展筋骨
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是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對新形勢下推動農村改革發展提出的根本要求,是具有重大創新價值的發展戰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緊緊圍繞這一發展戰略,樹立新型的農村變革觀念和發展理念,探索中國特色的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道路。
統籌城鄉發展,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需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工業對農業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將擴大內需、增加政府投資的重點放到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上來,促進城鄉良性互動、共同發展。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在當前形勢下,工作重點要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要發揮擴大內需政府投資的導向作用,加快城鄉規劃建設一體化。要重視發揮政府投資的導向作用,科學確定投資方向,把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支持農村加快發展作為擴大內需投資的重點。要加強對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的統籌規劃,把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放在一個統一的體系中來進行規劃,利用擴大內需的政策,加大財政資金對農村道路、廣播電視、互聯網、自來水等設施的投入,加快「村村通」工程的實施,並引導企業和社會資金參與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有效解決農村基礎建設的資金來源問題。在合理布局的基礎上,實現城鄉交通、通訊、信息、供水供電、排污治污等基礎設施的聯網對接。
第二,要發揮工業、企業對農業、農村的反哺和支持作用,加快城鄉經濟發展一體化。按照「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城鄉互動、協調發展」的思路,合理規劃產業布局,大力促進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積極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各種形式的農業產業合作組織,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培育龍頭骨幹企業,做好企業和農民的對接,以龍頭企業帶動農業產業化發展,以農業產業化生產基地支撐龍頭企業壯大,從而加快構建城鄉經濟發展一體化格局,促進農民與企業的雙贏。
第三,要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加快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完善城鄉一體的公共教育體系、就業服務體系、衛生服務體系、科技服務體系、文體服務體系、精神文明建設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使農村居民更多地平等享受公共服務。當前要重視整合各類教育資源,深入開展農村社區教育,加強對農民的職業教育,提高農村勞動力的職業素質和就業能力,為改善其市場競爭狀況、提高勞動報酬創造條件。推進農村義務教育發展,完善新型農村醫療合作制度,盡快建立覆蓋全體農村居民的基本養老保險等各項社會保障制度,保障農民在民生方面的基本需求,縮小城鄉差距,促進社會和諧。
當前,我國農業基礎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強;農村發展仍然滯後,最需要扶持;農民增收仍然困難,最需要加快。因此就需要我們繼續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進一步加大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工作力度,積極探索出一條切實可行的城鄉統籌發展之路。

㈣ 申論要求有條理要不要歸納如經濟方面

申論是一個循序漸進,逐漸積累的過程,申論是給出一些文字材料,需要提練專出本質的東西,提屬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在申論的學習中,平時應多關注時事熱點,多看《求是》《半月談》等方面的雜志,學習他們思考問題的方向,以及寫作風格。

㈤ 公務員申論中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等五大領域各自的有哪些子領域麻煩大家幫幫忙

1.作文題目聚焦「習慣的是是非非」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很多「習慣」發生了改變。2015年425公務員考試申論試卷以「習慣」為主題,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五大領域闡述這一主題,最後聚焦主旨「習慣的是是非非」。
具體分析材料可知,整篇材料從舊習慣和新挑戰兩方面進行謀篇布局。舊習慣體現在政治領域,在反腐倡廉、四風的背景下,我國部分官員延續以往的舊習慣,對新政策有諸多不適;在生態背景下,民眾的生活中不注重垃圾分類、生產中仍舊延續秸稈燃燒,舊的習慣不適應新社會的要求,需要破除。在新挑戰方面,列舉創客、互聯網普及對人們生活的改變的案例,這都體現了社會發展的新事物對舊習慣帶來新挑戰,從而最終得出結論,要拋棄舊習慣,迎接新挑戰,一切從零開始。
2.作文題目體現思辨性色彩
之所以說2015年425公務員申論考試作文極具思辨性,單從題目本身來看,「習慣的是是非非」既有是,也有非,即體現了是與非二者之間的辯證色彩。結合整篇材料來看,材料從舊習慣和新挑戰正反兩方面謀篇布局,既有負面案例,也有正面案例,那麼考生在做答此題時,就要緊緊圍繞材料,分析出舊習慣和新挑戰兩個方面的內容,並且要分析兩者的關系,這樣的答題方式才符合主題要求,作文不至於偏題。
作文的辯證性色彩在之前的公務員考試中也有出現過,比如2014年412公務員申論考試中「拿來與輸出」、2012年421公務員申論考試的「人與動物」都體現了辯證色彩。對於辯證性的文章,考生要注意全面的分析,如果只是從一方面分析,而不是注重兩者的關系,那麼答題就面臨「跑偏」的危險。

㈥ 地區經濟協調發展的意義

1.地區經濟協調發展是真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
2.地區經濟的發展可以使各地更好的版互相補充、互相協作,協權調發展,發揮國民經濟的整體優勢
3.地區經濟協調發展是我國消滅貧困,使各族人民的生活達到小康水平,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4.加快不發達地區,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對於保持社會安定,加強民族團結,鞏固國防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㈦ 20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範文:統籌城鄉發展,擁抱理想生活

現在的城鄉協調發展是一個很重要的話題,比如說以前的棚戶區改造,現在回的城鄉協調發展這些都答是一些很結合現實生活的題目,我覺得你應該多去看看這些文章,看看裡面的規定,這個樣子的話擁抱理想生活你主要要從一個主要矛盾上面去結合吧。

㈧ 簡述促進地區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意義

地區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意義:
實現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不僅要求優化產業結構,而且還要求建立合理的地區經濟結構。地區經濟結構,是指國民經濟中各地區之間的發展關系和結合狀況。優化地區經濟結構,就是要求生產要素在各個地區之間的合理配置,使各個地區在國民經濟整體活動中,能夠充分發揮各自的特點和優勢,並相互補充,相互配合,共同協調一致地發展。
我國地域遼闊,各地條件差異很大,經濟發展不平衡。按照經濟的發達程度不同,目前大致可以分為東、中、西三大經濟地區。東部地區是我國經濟發達地區,物質技術基礎雄厚,科技教育比較發達,管理水平較高,交通便利,城市規模和城鎮密度較大,經濟處於「成熟」型階段。中部地區工農業有比較雄厚的基礎,擁有大批科技人才,水電資源和礦產資源極為豐富,是全國最重要的煤、油、電基地和化工、鋼鐵、有色金屬等原材料基地,經濟處於「成長」型階段。西部地區自然條件較差,交通不便,經濟文化比較落後,但資源豐富,發展前景可觀,經濟處於「開發」型階段。
地區間經濟發展不平衡是各個大國經濟發展進程中的普遍現象。我國地域遼闊,自然條件、地理環境、歷史文化背景差異極大,經濟總體發展水平低,交通運輸條件差。所以,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更為突出。東部沿海屬於經濟比較發達地區,中部屬於經濟次發達地區,西部屬於經濟不發達地區。而且這種經濟發展不平衡還在繼續擴大。我國不發達地區又主要是在老革命根據地,少數民族聚居區和我國的邊疆地區。所以,發展地區經濟,優化地區經濟結構具有十分重要的經濟意義和政治意義。這主要是:(1)地區經濟協調發展是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只有發揮各地區的特點和優勢,充分利用各地區的自然資源、人力資源、物質技術條件加速地區經濟發展,從而才能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2)地區經濟的發展可以使各地更好地互相補充、互相協作,協調發展,發揮國民經濟整體優勢。(3)地區經濟協調發展是我國消滅貧困,使全國各族人民的生活達到小康水平,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必不可少的條件。(4)加快不發達地區,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對於保持社會安定,加強民族團結,鞏固國防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㈨ 經濟協調發展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經濟協調發展的主要內容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推進區域間公共服務均等化。這是區域協調發展的核心。要通過經濟適度發展和加大轉移支付力度,縮小區域間公共服務水平差距,使不同區域的居民都能喝上干凈的水,享受優美的環境、便利的交通,有基本統一的醫療衛生條件、社會保障待遇、基礎教育條件等,從而使不同區域人民生活的綜合質量與水平逐步趨於均等化。
二、在產業發展上體現各區域的比較優勢。這是區域協調發展的關鍵。每個區域都要在充分考慮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基礎上,使自身的比較優勢得到充分發揮,潛力得到充分挖掘,形成各具特色的優勢產業。
三、在區域間關繫上形成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機制。這是區域協調發展的保障。全國的發展是個整體,各區域在產業分布上不能自成一體、面面俱到,需要加強區域間經濟聯系,提升全國作為整體的競爭優勢和經濟效率,避免重復建設、相互封鎖和產業結構趨同化。為此,我們要堅持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同時,要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的支持力度。順應經濟全球化趨勢和生產要素優化配置的要求,鼓勵區域間產業有序轉移,勞動力和資本等要素合理流動,努力構建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㈩ 經濟協調發展內容

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就是區域之間在經濟交往上日趨密切、相互依賴日益加深、發展上關聯互動,從而達到各區域的經濟均持續發展的過程
我國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主要是處理好東部和中西部的關系、沿海和內地的關系。近10多年來全國區域經濟布局更趨合理,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取得了更大的成效,已初步形成城市群區域發展基本格局
三個重點:
一是推進區域間公共服務均等化。這是區域協調發展的核心。要通過經濟適度發展和加大轉移支付力度,縮小區域間公共服務水平差距,使不同區域的居民都能喝上干凈的水,享受優美的環境、便利的交通,有基本統一的醫療衛生條件、社會保障待遇、基礎教育條件等,從而使不同區域人民生活的綜合質量與水平逐步趨於均等化。
二是在產業發展上體現各區域的比較優勢。這是區域協調發展的關鍵。每個區域都要在充分考慮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基礎上,使自身的比較優勢得到充分發揮,潛力得到充分挖掘,形成各具特色的優勢產業。
三是在區域間關繫上形成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機制。這是區域協調發展的保障。全國的發展是個整體,各區域在產業分布上不能自成一體、面面俱到,需要加強區域間經濟聯系,提升全國作為整體的競爭優勢和經濟效率,避免重復建設、相互封鎖和產業結構趨同化。為此,我們要堅持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同時,要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的支持力度。順應經濟全球化趨勢和生產要素優化配置的要求,鼓勵區域間產業有序轉移,勞動力和資本等要素合理流動,努力構建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閱讀全文

與經濟協調發展申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