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廣東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廣東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發布時間:2021-02-24 08:35:41

⑴ 談談你對調整廣東區域發展戰略,重構區域發展格局的看法與建議(不少於1000字)

廣東區域經濟重構發展新格局
--------------------------------------------------------------------------------

金羊網 2007-05-18 10:40:51

本報記者 邱登科

廣東「十大」前夕,廣東省委黨校副校長陳鴻宇教授欣然接受本報專訪,縱談本屆廣東省委在廣東區域經濟發展方面取得的成果。同時還對下一屆省委在構建廣東區域經濟發展新格局方面將要採取的措施,進行了分析。

區域差距擴大的趨勢已遏制

《民營經濟
報》記者(以下簡稱記者):請您簡要點評一下本屆廣東省委在協調廣東區域經濟發展方面做出的成績?

陳鴻宇:2002年以來,由於廣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區域協調發展問題,先後出台一系列面對東西兩翼和山區的區域扶持政策並取得了顯著成效。2006年,廣東山區地帶和東翼地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增幅,已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山區地帶、粵東、粵西投資增幅和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幅均高於珠三角,區域間經濟社會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開始得到遏制。

區域政策須進一步完善

記者:相信在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方面,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視和迴避的問題。

陳鴻宇:由於歷史的、地理的以及現行體制等主客觀原因,廣東省內各地帶之間、城鄉之間的經濟社會發展差距仍十分突出。這一狀況表明,在高度肯定廣東省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同時,現行的區域政策還可進一步完善,以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形成各展特色和優勢的區域經濟新格局。

現行區域政策存在的主要問題是:(1)區域格局的劃分偏於粗放。把非珠三角地帶一概視為「欠發達地區」,容易導致政策工具和手段「一刀切」,東西兩翼的臨海優勢和發展潛力較高的山區地帶缺乏精準及時的政策扶持。(2)政策工具及手段單一。區域扶持政策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重大項目布點和省財政轉移支付,內生增長機制發育比較緩慢。(3)政策的實施重點和實施步驟不明確。缺乏發展時序上的安排,有限資源就難以優化配置。

調整發展格局梯度推進

記者:應該從哪些方向來著力調整廣東區域經濟格局呢?

陳鴻宇:通過調整廣東區域政策來重構區域經濟格局,已刻不容緩。區域經濟梯度推移理論認為,最優的區域資源配置方式是把資源傾斜配置在最具增長後勁和發展潛力的地區,即高梯度地區。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下,世界上一些重要區域的空間經濟一體化進程,由原來的「單核心區」的向邊緣區擴散推移發展,已經轉變為「多圈」、「多核」、「重疊」、「共生」,最終才能達到「多核心區」的有機融合和城市空間的一體化狀態。目前,我省工業化進程已開始進入中期階段,珠三角地區已進入工業化成熟期,從區位條件、工業化進程、區域產業結構、城鎮化發展等多重因素發展變化趨勢來看,僅靠大珠三角一個「核心區」來帶動全省各地域發展是遠遠不夠的,需要綜合考慮各地的資源稟賦和區位條件,選擇東西兩翼沿海地帶和粵北山區部分具有增長後勁和發展潛力的地區,培植為帶動廣東區域進一步協調發展的新「核心區」,通過多圈推移、梯度推進,帶動經濟腹地(即「區域邊緣區」)發展。

區域發展格局的新表述

記者:具體要採取哪些措施來實現這種區域發展新格局?

陳鴻宇:基於對廣東區域經濟發展現狀分析,我將構建廣東區域經濟新格局發展戰略和擬形成的區域發展新格局表述為:雙核兩帶、以海哺山、三圈推進、協調發展。

所謂「雙核兩帶」,是指要重視和依託廣州、深圳兩個區域特大型城市的集聚與輻射功能,大力發揮其區域經濟增長的主核心區作用;同時,要加快建設「沿海經濟帶」和「山區增長帶」。廣東沿海具有綿長的海岸線、大片平原和台地、大江大河入海口,又是人才、人力、財力匯聚地,工業化起步早,因而是多種區位因素可能優化聚合的空間地域。充分發揮東西兩翼的臨海優勢,集中力量加快建設東西兩翼經濟帶和城市帶,形成沿廣東海岸線及相關交通樞紐所形成的帶狀空間經濟體和產業走廊,與大珠三角經濟區連結成為南海沿海經濟帶,是廣東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對廣東未來區域布局的優化將產生深遠影響。「山區增長帶」主要指清遠、河源、肇慶、雲浮、汕尾等山區地帶中近鄰大珠三角、近年來工業增加值增長較快的地區。這一增長帶具有大規模接受珠三角產業轉移的優勢,增長後勁和發展潛力大,需要重點扶持,以加快工業園區建設,形成我省新的製造業產業帶。

所謂「以海哺山」,主要指廣東的區域經濟新格局中,由於生產力的歷史積淀、東西兩翼積聚的臨海發展潛力和珠三角產業擴散等原因,廣東在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內會逐步形成沿海經濟帶和山區增長帶先行發展和重點發展的布局,在沿海經濟帶對山區的反哺的基礎上,才能充分發揮各空間地域的區位優勢,推動各地域間的協調發展。

所謂「三圈推進」,是指在新的區域政策支持下,東翼經濟帶和西翼經濟帶獲得長足的發展,與大珠三角一起,形成粵東發展圈、粵西發展圈和珠三角發展圈。粵東發展圈以汕頭市「核心」,涵蓋汕頭、潮州、汕尾、揭陽、梅州等地區;粵西發展圈以湛江市為「核心」,涵蓋湛江、茂名、陽江、雲浮等地區;珠三角發展圈指包括港澳在內的大珠三角都市圈並涵蓋河源、清遠、韶關等地區,「廣州—佛山」極、「香港———深圳」極是這一發展圈的「核心」。「三圈」的三個核心區的要素和產業同步向北擴散,在「三圈」的大格局下,合力帶動粵東北、粵北、粵西北山區的發展,可以大大縮短實現全省區域協調發展的時間。「協調發展」是廣東區域合作和區域發展的基本出發點和歸宿。區域協調發展的標志,是區域的產業結構和區域空間布局相統一,地方政府的政策邊界和區域邊界、市場邊界相統一。在解決有限資源空間配置的摩擦時,必須以此作為調整地方發展時序關系的標准。

因此,構建廣東區域經濟新格局,要針對「兩帶」間、「三圈」間以及各經濟帶、發展圈內部增長後勁和發展潛力的差別,加強規劃,合理布局,重點突破。優先發展沿海經濟帶,重點扶持是山區增長帶;同時,要積極促進其他地區的發展。在區域政策實施的突破口方面,必須要有精準化的差異:對珠三角發展圈,應著力推動其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和升級,推動其產業有選擇地向其他地區的轉移;對沿海經濟帶,應著力於消除其地域壁壘與摩擦,完善要素流轉網路,培植產業帶、產業走廊和產業集群。對山區增長帶,應積極推進來自珠三角地區轉移產業的再升級和發展,繼續傾斜於其具有增長後勁和發展潛力的產業,促使其成為主導產業。在區域政策導向方式上,需要改變依賴於自上而下、自外而內的政府推行方式,改為政府引導和市場選擇相結合的方式,大力提高粵東發展圈和粵西發展圈的外向依存度,不斷完善北部山區的市場體系,努力培育各地區的內生增長能力,促進內源型經濟和外源型經濟的協調發展。

⑵ 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現狀

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現狀
q我
代做

⑶ 對調整廣東區域發展戰略,重構區域發展格局的看法和建議

廣東區域經濟重構發展新格局
--------------------------------------------------------------------------------

金羊網 2007-05-18 10:40:51

本報記者 邱登科

廣東「十大」前夕,廣東省委黨校副校長陳鴻宇教授欣然接受本報專訪,縱談本屆廣東省委在廣東區域經濟發展方面取得的成果。同時還對下一屆省委在構建廣東區域經濟發展新格局方面將要採取的措施,進行了分析。

區域差距擴大的趨勢已遏制

《民營經濟
報》記者(以下簡稱記者):請您簡要點評一下本屆廣東省委在協調廣東區域經濟發展方面做出的成績?

陳鴻宇:2002年以來,由於廣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區域協調發展問題,先後出台一系列面對東西兩翼和山區的區域扶持政策並取得了顯著成效。2006年,廣東山區地帶和東翼地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增幅,已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山區地帶、粵東、粵西投資增幅和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幅均高於珠三角,區域間經濟社會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開始得到遏制。

區域政策須進一步完善

記者:相信在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方面,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視和迴避的問題。

陳鴻宇:由於歷史的、地理的以及現行體制等主客觀原因,廣東省內各地帶之間、城鄉之間的經濟社會發展差距仍十分突出。這一狀況表明,在高度肯定廣東省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同時,現行的區域政策還可進一步完善,以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形成各展特色和優勢的區域經濟新格局。

現行區域政策存在的主要問題是:(1)區域格局的劃分偏於粗放。把非珠三角地帶一概視為「欠發達地區」,容易導致政策工具和手段「一刀切」,東西兩翼的臨海優勢和發展潛力較高的山區地帶缺乏精準及時的政策扶持。(2)政策工具及手段單一。區域扶持政策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重大項目布點和省財政轉移支付,內生增長機制發育比較緩慢。(3)政策的實施重點和實施步驟不明確。缺乏發展時序上的安排,有限資源就難以優化配置。

調整發展格局梯度推進

記者:應該從哪些方向來著力調整廣東區域經濟格局呢?

陳鴻宇:通過調整廣東區域政策來重構區域經濟格局,已刻不容緩。區域經濟梯度推移理論認為,最優的區域資源配置方式是把資源傾斜配置在最具增長後勁和發展潛力的地區,即高梯度地區。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下,世界上一些重要區域的空間經濟一體化進程,由原來的「單核心區」的向邊緣區擴散推移發展,已經轉變為「多圈」、「多核」、「重疊」、「共生」,最終才能達到「多核心區」的有機融合和城市空間的一體化狀態。目前,我省工業化進程已開始進入中期階段,珠三角地區已進入工業化成熟期,從區位條件、工業化進程、區域產業結構、城鎮化發展等多重因素發展變化趨勢來看,僅靠大珠三角一個「核心區」來帶動全省各地域發展是遠遠不夠的,需要綜合考慮各地的資源稟賦和區位條件,選擇東西兩翼沿海地帶和粵北山區部分具有增長後勁和發展潛力的地區,培植為帶動廣東區域進一步協調發展的新「核心區」,通過多圈推移、梯度推進,帶動經濟腹地(即「區域邊緣區」)發展。

區域發展格局的新表述

記者:具體要採取哪些措施來實現這種區域發展新格局?

陳鴻宇:基於對廣東區域經濟發展現狀分析,我將構建廣東區域經濟新格局發展戰略和擬形成的區域發展新格局表述為:雙核兩帶、以海哺山、三圈推進、協調發展。

所謂「雙核兩帶」,是指要重視和依託廣州、深圳兩個區域特大型城市的集聚與輻射功能,大力發揮其區域經濟增長的主核心區作用;同時,要加快建設「沿海經濟帶」和「山區增長帶」。廣東沿海具有綿長的海岸線、大片平原和台地、大江大河入海口,又是人才、人力、財力匯聚地,工業化起步早,因而是多種區位因素可能優化聚合的空間地域。充分發揮東西兩翼的臨海優勢,集中力量加快建設東西兩翼經濟帶和城市帶,形成沿廣東海岸線及相關交通樞紐所形成的帶狀空間經濟體和產業走廊,與大珠三角經濟區連結成為南海沿海經濟帶,是廣東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對廣東未來區域布局的優化將產生深遠影響。「山區增長帶」主要指清遠、河源、肇慶、雲浮、汕尾等山區地帶中近鄰大珠三角、近年來工業增加值增長較快的地區。這一增長帶具有大規模接受珠三角產業轉移的優勢,增長後勁和發展潛力大,需要重點扶持,以加快工業園區建設,形成我省新的製造業產業帶。

所謂「以海哺山」,主要指廣東的區域經濟新格局中,由於生產力的歷史積淀、東西兩翼積聚的臨海發展潛力和珠三角產業擴散等原因,廣東在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內會逐步形成沿海經濟帶和山區增長帶先行發展和重點發展的布局,在沿海經濟帶對山區的反哺的基礎上,才能充分發揮各空間地域的區位優勢,推動各地域間的協調發展。

所謂「三圈推進」,是指在新的區域政策支持下,東翼經濟帶和西翼經濟帶獲得長足的發展,與大珠三角一起,形成粵東發展圈、粵西發展圈和珠三角發展圈。粵東發展圈以汕頭市「核心」,涵蓋汕頭、潮州、汕尾、揭陽、梅州等地區;粵西發展圈以湛江市為「核心」,涵蓋湛江、茂名、陽江、雲浮等地區;珠三角發展圈指包括港澳在內的大珠三角都市圈並涵蓋河源、清遠、韶關等地區,「廣州—佛山」極、「香港———深圳」極是這一發展圈的「核心」。「三圈」的三個核心區的要素和產業同步向北擴散,在「三圈」的大格局下,合力帶動粵東北、粵北、粵西北山區的發展,可以大大縮短實現全省區域協調發展的時間。「協調發展」是廣東區域合作和區域發展的基本出發點和歸宿。區域協調發展的標志,是區域的產業結構和區域空間布局相統一,地方政府的政策邊界和區域邊界、市場邊界相統一。在解決有限資源空間配置的摩擦時,必須以此作為調整地方發展時序關系的標准。

因此,構建廣東區域經濟新格局,要針對「兩帶」間、「三圈」間以及各經濟帶、發展圈內部增長後勁和發展潛力的差別,加強規劃,合理布局,重點突破。優先發展沿海經濟帶,重點扶持是山區增長帶;同時,要積極促進其他地區的發展。在區域政策實施的突破口方面,必須要有精準化的差異:對珠三角發展圈,應著力推動其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和升級,推動其產業有選擇地向其他地區的轉移;對沿海經濟帶,應著力於消除其地域壁壘與摩擦,完善要素流轉網路,培植產業帶、產業走廊和產業集群。對山區增長帶,應積極推進來自珠三角地區轉移產業的再升級和發展,繼續傾斜於其具有增長後勁和發展潛力的產業,促使其成為主導產業。在區域政策導向方式上,需要改變依賴於自上而下、自外而內的政府推行方式,改為政府引導和市場選擇相結合的方式,大力提高粵東發展圈和粵西發展圈的外向依存度,不斷完善北部山區的市場體系,努力培育各地區的內生增長能力,促進內源型經濟和外源型經濟的協調發展。

岩吾岩使呀????

⑷ 廣東經濟發展最大的瓶頸就是區域發展差距過大,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的土地和人口分布約佔全省的80%和70%,

BC

⑸ 廣東省各區域經濟發展存在差異的原因是什麼

目前珠三角區域經濟發展情況較好。其中珠三角區域包括:包棚圓察括廣東省內的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東莞市、中山市、佛山市、江門市、惠腔察州市鏈茄、肇慶市九大行政區劃市。
另一方面,廣東省山區及東西兩翼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後,主要包括:韶關、河源、梅州、清遠、肇慶、雲浮、汕頭、汕尾、揭陽、潮州、陽江、湛江和茂名13市。

⑹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廣東產業區域協同發展提供了哪些機遇

如果用一個公式來描述人們口頭上所說的「供給側改革」,那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含義是: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 供給方式

供給側改革實質上就是改革公共政策的供給方式,也就是改革公共政策的產生、輸出、執行以及修正和調整方式,更好地與市場導向相協調,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說到底,供給側改革,就是按照市場導向的要求來規范的權力。離開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談供給側改革,以有形之手抑制無形之手,不僅不會有助於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調整,也會損害已有的市場化改革成果。

供給結構

從中國中央「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改善供給體系的供給效率和質量」等明確表示看,供給側改革就是以市場化為導向、以市場所需供給約束為標準的改革。從供給側改革的階段性任務看,無論是削平市場准入門檻、真正實現國民待遇均等化,還是降低壟斷程度、放鬆行政管制,也無論是降低融資成本、減稅讓利民眾,還是減少對土地、勞動、技術、資金、管理等生產要素的供給限制,實際上都是改革的內容。

改革角度

從中國改革的角度看,供給側改革可謂中國改革開放近40年時間里最深刻的一次功能轉變。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結構調整,要求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上,多方面降低對中國經濟的供給約束,使產業、的自然活力非受限於作為公共政策供給方的約束。 制度經濟學代表人物之一、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舒爾茨說過,「任何制度都是對實際生活中已經存在的需求的響應」。隨著中國經濟進入轉型升級的新階段,一些制度體系已嚴重滯後,進而提出了創新制度供給的迫切需求。所有這些需求加起來,可以概括為一句話: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作用。這主要是因為,雖然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有三十多年了,但迄今為止仍然只能稱為「半拉子」市場經濟,在影響經濟增長至關重要的土地、勞動力、資本、創新等要素方面,還存在著十分明顯的供給抑制與供給約束。現在制度結構、生產結構已經不能滿足龐大中等收入家庭的各類新需求,不利於中國各類消費潛力、改革紅利的釋放。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才會提出「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的號召。

  1. 居於制度創新之首的,應當是管理經濟、社會方式的創新

  2. 具體表現在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以管住、管好這只「看得見的手」。通過嚴格規范的行權方式,做到廉潔、高效、透明、公正、公開,一方面優化合法經營、公平競爭、高度法治的市場環境,另一方面也要加強對市場的監管和規范,增加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提供。目前,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已進入深水區,諸多系統性、基礎性問題正在浮出水面,進一步深化改革不僅需要決心與勇氣,更需要改革的系統設計與專業化的技術解決方案。在這方面可以作為的空間還很大。當前最重要的是明確的權力邊界,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在行政干預上多做「減法」,把「放手」當作最大的「抓手」,同時切實履行好宏觀調控、市場監管、公共服務、社會管理、保護環境等基本職責。

  3. 2.深入推進財稅改革,形成與公民、中央與地方之間穩定的經濟關系以及規范的財政管理制度

  4. 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與重要支柱。兩年來,財稅改革的力度很大,也取得了一些進展。但在當前經濟下行、財政收入增速放緩的情況下,推進財稅改革的外部環境正在變得現實而嚴峻。今後一個時期,財政改革既要兼顧與其他改革之間的協調配合,自身更要向縱深推進,需要啃下多個「硬骨頭」,如房地產稅、個人所得稅改革、中央與地方事權改革、地方收入體系重構、預算管理基礎制度建設、PPP等。這些都是十分復雜而牽動全局的改革,但對提升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制度創新的重要內容。

  5. 在「管住權」「管住錢」的同時,還要積極推進國有改革、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等,以營造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當前供給側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對要素市場進行全面改革,以真正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方面的決定性作用,全面釋放經濟社會活力。 調整完善人口政策,夯實供給基礎

  6. 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一直以來是經濟學的核心問題。「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威廉·配第的這一論述,第一次從經濟的角度,概括了人口與經濟的關系。人口既是需求基礎,也是供給基礎。就當下中國供給側改革的經濟決策而言,調整和完善人口政策,是夯實供給基礎的關鍵,是奠定中國經濟調整轉型和發展進步基礎的關鍵。

推進土地制度改革,釋放供給活力

合理的土地制度安排對於激勵生產要素和公共產品供給,釋放供給活力,促進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發揮著重要的微觀管理和宏觀調控功能。2015年以來,我國城鎮面臨著日益嚴峻的去庫存化和「後土地財政」的壓力和挑戰,農村則開始進入三權分置改革和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的試點階段,推動城鄉土地制度改革的合力基本形成,長期滯後的土地制度改革有望加速推進。

加快金融體制改革,解除金融抑制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市場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單一到多元,不斷發展壯大。20世紀80年代,我國金融改革的主要內容以引進市場經濟金融體系的基本結構為主。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以建立符合市場經濟需要的金融和金融市場基本框架為主。2002—2008年進入以健康化、規范化和專業化為特徵的金融改革與發展新時期。當前,我國金融正處於市場化、國際化和多元化的階段,面臨著比以往更加復雜的局面。從國內來看,金融作為最重要的要素市場之一,由於改革不到位,存在著比較明顯的金融抑制,需要加以改革。

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開辟供給空間

中國經濟多年來的高速增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要素驅動和驅動,但是,經濟進入新常態後,要素紅利漸行漸遠,驅動風光不再。「十三五」時期中國要繼續發揮經濟巨大潛能和強大優勢,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長動力。

深化簡政放權改革,促進供給質量

新制度經濟學認為,制度與勞動力、土地、資本、科技創新一樣,是經濟增長的要素之一。對世界歷史橫、縱兩個方面的考察也表明,制度的內涵與制度質量是影響甚至決定一國經濟長期績效最重要的因素。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遇到的諸多問題都可深入到體制機制層面上找原因,制度變革與制度創新刻不容緩。

構建社會服務體系,推進配套改革

供給側改革的最終目的是要增進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益,提高區域、產業、制度、產品等多個方面的競爭力。要實現這個目標,除了上述五大要素改革,還需要若干配套改革。構建社會普遍服務體系,即為其中之一。

一、我國經濟增長正面臨「五力」約束

  1. 區域發展、城鄉發展的不平衡性,直接影響區域競爭力的提升

  2. 中西部、農村地區的公共服務水平仍然與東部、城鎮地區有著顯著差距,且公共服務大部分附著於戶籍之上,它已經影響到全國統一要素市場的形成,使得區域、城鄉不平衡產生自我強化的內生機制。這種格局決定了我國雖然進入新常態,但並不意味著各地區、城鄉同步進入新常態。廣大中西部地區、農村地區仍有非常廣闊的財政空間,潛在經濟增長能力較為充足。但是,這些地區的發展不能簡單重復「昨天的故事」,要發揮「學習效應」,避免出現東部地區、城鎮地區的負面問題,在擴大需求的同時,主動優化供給側。

  3. 2.產業結構升級動力不足,產業的總體創新能力仍然處於較低水平,對產業結構競爭力形成抑製作用

  4. 我國處於加速工業化,並向知識社會轉型的重要節點。然而,幾乎所有傳統產業都出現危機,國有行政性壟斷較為突出,產業網路化創新程度較低,知識擴散和共享機制不健全,市場主體活力不足,意願不強,市場主體對經濟的預期由樂觀轉向觀望甚至悲觀,嚴重影響了我國由農業文明轉向工業文明,進一步轉向知識文明的進程。一些傳統稟賦優勢在逐步喪失,必須要尋找一條新路來優化生產方式,讓技術創新成本更加「低廉」,實施國有改革,激發市場活力。

  5. 3.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進入攻堅期,束縛經濟轉型升級的制度性因素仍然存在,制度結構競爭力亟待提高

  6. 和市場、社會的關系仍然得不到正確處理,在對待處理與市場、社會的關系時,仍然懷著「管控」的思維,而非樹立平等的「合作關系」,對市場、社會的干預較為嚴重。、社會主體在開拓市場、配置資源時,第一時間不是想到「找市場」「找需求」,而是「找」,通過強大的之手來實現既定目標。

  7. 4.改革開放將進入新階段,仍需要多方探索,供給側管理與對外開放新格局有機融合的方式,構建面向全球的利益共享結構,提高利益結構競爭力

  8. 經濟新常態之前,出口導向戰略作為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戰略,吸引了大量外資,改善了我國資本短缺的狀況。然而,這種「大進大出」的對外開放模式,加劇了全球資源能源供應的緊張局面,引發了我國和資源能源產地的利益矛盾。我國須加快構建新型開放經濟格局,統籌「引進來」和「走出去」,統籌產業升級和產業轉移,做強製造業和提升服務業,服務於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局。從這個意義上,「一帶一路」、亞投行並不是一個區域、局部概念,而是創造一種新的利益共享、合作機制。

  9. 5.我國傳統鄉土社會治理模式的優勢在不斷喪失,以家族為紐帶的傳統倫理結構受到劇烈影響,亟待按照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理念,完善社會倫理結構,服務於供給側管理

⑺ 談談你對調整廣東區域發展戰略重構區域發展的看法與建議

海大的嗎?
我犧牲點,把我找到的資料貢獻出來……
算是為革命同志服務吧
專家建言,以往按地理區域劃分廣東的格局,不利於各區域間相互協調發展

「先行一步」的廣東,在國人心目中,常與「先富起來」聯系在一塊。

然而,在粵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的部分貧困縣,曾幾何時,人均GDP還不到1000美元,幾乎不及全國平均水平。

同在南粵藍天下,依然忝列「欠發達地區」的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與繁榮富庶、流光溢彩的珠三角形成鮮明比照,差距一度節節擴大。

可喜的是,自廣東省第九屆黨代會確定了「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之後,五年來,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正駛入一條發展的快車道,一些昔日貧窮落後的市縣,走上了跨越式發展之路,發展動力強勁———據統計,2006年,全省山區地帶和東翼地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增幅已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山區地帶、粵東、粵西投資增幅和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幅均高於珠三角,區域間經濟社會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得到遏制。

有專家稱,這意味著,廣東的區域協調發展已喜現「拐點」!

「在看到我省統籌區域協調發展取得顯著進展的同時,也必須看到,由於歷史的、地理的以及現行體制等主客觀原因,廣東省內各地帶之間、城鄉之間經濟社會發展差距仍比較突出。」廣東省委黨校周立彩副教授近日著文提出。

周立彩認為,目前,珠三角已呈現典型的工業化成熟期的產業結構特徵,而非珠三角地區第一產業比重仍較高,西翼和山區還處於工業化起步階段。由於產業結構水平的差距,廣東各地區的經濟發展差距仍然較大。2005年與2002年相比,珠三角地區生產總值佔全省的比重從80.03%上升為82.63%,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佔全省的比重從63.97%上升為67.15%,珠三角地區「極化效應」仍在繼續。此外,東翼地帶和北部山區的梅州、韶關以及雲浮等地的發展速度,明顯滯後於西翼地帶以及河源、清遠等部分鄰近珠三角的山區,這一新出現的不協調發展態勢,值得高度關注!

「在肯定我省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同時,我認為,現行的區域政策還可進一步完善,以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周立彩提出,廣東省現行區域政策,仍存在著「區域格局的劃分偏於粗放」、「區域政策工具及政策手段單一」、「區域政策的實施重點和實施步驟不明確」等問題。為此,調整廣東區域發展戰略、重構區域發展格局,已刻不容緩!

「把珠三角地區都視為『發達地區』,把非珠三角地區一概視為『欠發達地區』,對珠三角和東西兩翼之間、東西兩翼和北部山區之間的發展水平及資源稟賦程度,也就缺乏全面的把握。其實,即使在同一地帶的內部,發展狀況和發展條件客觀上也存在著很大差異。」周立彩說。

而在廣東沿用了二十多年、為廣東人所耳熟能詳的「珠三角、東西兩翼、粵北山區」的區域經濟格局劃分方法,亦被認為「不能適應新形勢的要求」。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蔣建業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說:「隨著近幾年來山區經濟建設步伐加快和山區的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完善,山區的區位功能得到全面提升,跟廣州、深圳、珠三角的空間距離一下子拉近了。廣東實施產業轉移的內、外因條件均已初步成熟。可以說,廣東的經濟發展出現了一個新格局。以往受資源、地理因素影響,按地理區域劃分全省的發展格局,不符合目前國際產業縱向分工的基本規律,不利於各區域間產業內部的互相配套,很難做到跨區域有效配置資源,該是按產業發展水平高低重新布局的時候了!」

⑻ 為什麼說「必須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丁力 區域發展不平衡,一直是廣東傳統發展模式的心病。全國「最富的在廣東,最窮的也在廣東。」汪洋書記所言一針見血,指出了廣東區域發展長期存在的軟肋與問題所在。那麼,上述現象是如何產生的?有人歸結為廣東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的確,珠三角9個地市以不足1/3的面積創造了全省80%以上的GDP,如果考慮珠三角邊緣地區,如惠州、江門、肇慶等地一些邊遠縣落後的現實,廣東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現象可能要比數據顯示的更加突出。有數據表明,上述趨勢很難在短期內獲得根本性改變。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也帶來不同地區的政府與百姓在收入上的貧富差距拉大。但是,這種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是廣東獨特的外源型經濟發展的產物。 外源型經濟是伴隨經濟全球化在欠發達國家與地區出現的一種經濟現象,是發達國家與地區跨國公司通過經濟資源在全球有效配置,實現利益最大化的一種戰略體現,同時也是欠發達國家與地區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這一歷史機遇,實現本地區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由於外源型經濟分布有其自身的市場經濟規律與要求,改革開放30多年來,廣東實際利用外資的80%以上集中在珠三角核心地區,從而形成全省經濟特有的二層區域結構。近年來,省委、省政府試圖通過重大項目在周邊地區,特別是沿海粵東粵西兩翼的分布,著力改變長期以來形成的珠三角與周邊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由於周邊地區的產業基礎比較薄弱,其效果如何仍然有待觀察。 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是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的最為重要的戰略思想。在堅持這一改革方向的前提下,轉型升級的正確做法是在全省率先建立起統一的區域市場,在全省范圍內,通過省財政體制的率先改革,集中必要的更多財政資源,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從而為全省范圍內的戶籍人口自由合理流動創造條件。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可以通過人口的自由合理流動來調整,通過市場力量解決當前存在的由於政府幹預、行政壁壘與戶籍制度造成的各種資源配置低效與不均衡現象。只有人口自由合理流動了,真正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才有可能,在政府主導社會公平的基礎上,市場經濟才能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 需要明確的是,區域協調發展不應當是傳統的人為追求GDP差距的縮小,更不應當是通過政府力量實現所謂發展的平衡。區域協調發展應當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在區域發展中堅持將社會主義的公平與市場經濟的效率有機地統一起來。社會公平主要由政府在公有制的生產資料基礎上主導,經濟效率,包括經濟轉型產業升級,主要通過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就是通過政府職能轉變,通過在全省范圍內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建立真正意義的區域統一市場,通過市場主導、企業主體推動廣東轉型升級。 作者系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區域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⑼ 當前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現狀是什麼,如何推動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http://www.cqvip.com/onlineread/onlineread.asp?ID=26907452&SUID=
這里有,去看看吧回。答

⑽ 為何說廣東區域發展懸殊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廣東經濟常年居於全國第一位,但在人均GDP、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等指標上均不敵江蘇。廣東省2018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區域發展不協調,粵東西北與珠三角地區發展差距較大仍然是我省突出的矛盾。」

數據顯示,江蘇面積為10.72萬平方千米,2016年年末常住人口7998.6萬人;廣東面積17.97萬平方千米,2016年末常住人口10999萬人。從2005年開始,江蘇人均GDP就超過廣東。2016年,江蘇人均GDP達到96887元,廣東達到74016元,相差2萬余元。2017年,江蘇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5024元,廣東為33003元,相差2000元。

廣東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顯示,在廣東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完善開放型區域創新體系的同時,如何形成全省一體化發展的格局,成為廣東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閱讀全文

與廣東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