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從經濟區位的角度分析東部沿海地區的優勢
根據自然資源的分布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情況,中國客觀上存在著東部沿海、中部和西部三個有差別的經濟地帶。
東部沿海地帶 包括遼寧、河北、北京、天津、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12個沿海的省、直轄市和自治區(不包括台灣省)。面積佔全國13.6%,人口佔全國42%。中國主要的工業基地——遼寧中南部、京津唐、滬寧杭地區都集中於此,重要的農業基地——黃淮海平原的大部分、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也分布在這一帶。從全國看東部沿海地帶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水平較高,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通訊設施的基礎好,商品經濟比較發達,與海外有傳統的經濟聯系,信息靈通,對外交通便利。對外開放的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5個經濟特區,大連、 秦皇島、天津、煙台、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14個沿海港口城市,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福建和廣西沿海、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等經濟開放區都在這一地帶。
東部沿海地帶經濟發展的重點是加強傳統工業和現有企業的技術改造,大力開拓新興產業,發展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和高檔消費品工業,使產品向高、精、尖方向發展。加快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和經濟開放區的建設,充分發揮外引內聯和對外、對內兩個輻射扇面的作用,使這一地帶逐步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基地,海洋開發的基地,培養向全國輸送高級技術和管理人才的基地,向全國傳送新技術、提供咨詢和信息的基地。
東部沿海地帶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能源、交通運輸緊張,原材料不足,北方各省市淡水資源短缺,若幹人口、城鎮密集地區出現環境容量和環境污染問題,以及大江、大河下游澇年汛期的防洪問題,這就需要調整產業結構,完善交通網路,加強與中部和西部地區的橫向聯系,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和集約化的商品性、創匯型的農業生產,把長江三角洲、渤海圈和珠江三角洲建成為環太平洋帶上的重要經濟地域。
中部地帶 包括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9個省區,面積佔全國29%,人口佔全國35.6%。這一地帶能源、各種礦產資源具有明顯的優勢。東北有全國最大的天然林區,內蒙古有廣闊的天然牧場,大部分省的農業比較發達,是中國糧、油、棉、糖的重要產區。今後中部地帶應加快能源、原材料加工,主要是電力、煤炭、石油、有色金屬、磷礦、建築材料的開發和建設。同時,大力發展農業,促進糧食和其他經濟作物穩定增長,逐步把中部地帶建設成為中國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生產基地,若乾重要機電產品的生產基地,以及能夠提供大量商品糧和其他農副產品的生產基地。
中部地帶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鐵路運輸能力不能適應山西能源基地煤炭外運的需要,黃土高原的大量水土流失,東北森林的過度砍伐,黃河下遊河床不斷淤高所潛伏的洪水決口泛濫危機,長江中游的洪澇問題,以及長城沿線的風沙問題等。因此,在加快能源、原材料工業建設,充分發揮農業生產潛力的同時,加強由西向東的運輸通道建設,大力造林育林、保持水土,防止土地沙化和江河泛濫,並大力發展同東部沿海、西部地帶的橫向聯系,使之成為中國經濟布局由東向西逐步轉移的重要紐帶,擔負起承東啟西的作用。同時生產更多面向全國和可供出口的產品,在新技術和新產品方面有突破性的進展。
西部地帶 包括西北地區的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和新疆,西南地區的四川、貴州、雲南和西藏,共9個省區。面積佔全國57.4%,人口佔全國22.4%。初步調查,各種資源都很豐富,特別是能源、各種礦產資源前景可觀。但目前勘探不夠,開發利用更少。這一地帶除四川盆地、陝西關中、甘肅蘭州附近等少數地區以外,工農業基礎比較薄弱,交通不便,人口和城市較少,科技和文化教育都不夠發達。今後應大力發展農林牧業、交通運輸業,有步驟有重點地開發能源、礦產資源,因地制宜發展加工工業。由於西部地帶,特別西北地區氣候乾旱,在不適宜開墾和耕種的地區因濫墾濫牧,使土地沙化,生態環境惡化。西南地區地形崎嶇,交通困難。這一地帶目前經濟建設的主要任務是,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提高單位面積產量,選擇水源條件較好的地點,擴大綠洲農業,逐年減少糧食調入量;加強草原牧區建設,植樹種草,改善生態環境,發展畜牧業;充分發揮三線建設形成的基礎和能力,加速軍工技術向民用工業的轉化和擴散;加快對現有鐵路干線的電氣化改造,建設與中部、東部沿海地帶聯系的鐵路干線,努力搞好公路建設,在地廣人稀地區發展地方民航事業;在黃河上中游、長江上游、新疆塔里木盆地、陝甘寧等地建設能源和礦產資源開發區;建設川滇黔交界地區,使之逐步成為一個主要能源、原材料的生產基地;建設新疆烏魯木齊—克拉瑪依地區,使之逐步成為新疆重要的工業樞紐地帶;進一步開放西部邊境的某些市鎮,發展邊境貿易。從長遠來看,西部地帶資源豐富,有發展工農業的廣闊空間,是全國的戰略後備地帶。
全國按照東部沿海、中部、西部三大地帶的自然和經濟特點、各自的優勢和存在問題,安排開發的重點,作出生產力合理布局的規劃,採取東西結合、沿海與內地互相支援、互相促進的發展戰略,使各個地區都藉助自己的優勢得到發展。為了提高國民經濟的整體效益,必須加強地區經濟的合理分工。在加工工業集中地區,特別是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積極發展技術水平較高、資源消耗較少的產業及出口產品,資源富集地區要加速資源開發,並適當發展加工工業,同時加快建設東西走向的交通干線,擴大沿海與內地的交流,縮小沿海與內地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促進全國各地區、各民族的共同繁榮,有計劃有步驟地把中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強國。
B. 中國西部大開發的優勢與劣勢
優勢條件:
(1)礦產資源、草地資源、水能、太陽能等資源豐富,資源開發潛力大;
(2)人口稀少,土地成本低,勞動力廉價;
(3)國家開發和發展西部的優惠政策;
中國西部大開發也有一些不利因素:
(1)自然環境比較差,地形復雜,耕地面積小。氣候乾旱或高寒,淡水資源不足。植被覆蓋狀況差,生態環境脆弱,一些地區地質災害頻繁發生;
(2)受地形等因素影響,這里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難度大,基礎設施薄弱,對外交通很不方便,影響資源開發與經濟發展;
(3)發展經濟資金缺乏,技術落後。
(2)中部地區經濟發展優勢與劣勢比較分析擴展閱讀
基本思路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負責人說,西部大開發已進入第十二個年頭。《規劃》在認真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圍繞主題主線,進一步明確了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部署的基本思路。
一是在開發理念上,更加註重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二是在開發方式上,更加註重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
三是在開發布局上,更加註重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按照「抓兩頭、帶中間」的工作思路,一手抓重點經濟區培育壯大,著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一手抓老少邊窮地區脫貧致富,推動貧困地區加快發展、民族地區跨越發展。
四是在開發重點上,更加註重集中力量解決全局性、戰略性和關鍵性問題。
C. 中國中部經濟帶的優勢和劣勢
優勢:
國家政策支持;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基礎設施越來越完善;能源和礦產豐富;
劣勢:
科技還是欠發達;海陸空交通網不夠便利;
D. 中國的經濟發展的特徵及優勢和劣勢
特徵 東部沿海經濟發達,中西部地區發展較慢,
優勢 有資源豐富,能源豐富,市場廣,勞動力豐富且廉價,地租低,交通便利,政策支持,基礎設施完善,科技力量雄厚,氣候適宜,農業發達
劣勢 利用率低,資金周轉慢,產業結構有待升級
E. 中國東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優勢
1、在北京、上海加快推進全球影響力科創中心建設的同時,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建設方案近期也落地實施。
至此,我國3大科創中心建設布局已全面完成,3大中心優勢互補又各有側重,成為我國東部地區乃至全國創新驅動發展的有力支撐。
2、與科技創新的「硬核」相比,東部地區在「軟環境」上的制度創新同樣走在前列。
無論是浙江的「最多跑一次」、江蘇的「不見面審批」,還是廣東的「粵省事」移動政務服務平台,東部地區不斷探索在最優制度供給上的創新突破,努力通過營商環境的優化提升,強化東部地區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新優勢。
3、東部地區處在開放前沿,是諸多領域改革的「試驗田」和「示範區」。
僅上海自貿試驗區掛牌設立以來,就有包括負面清單、商事登記、證照分離、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等120多項制度創新成果在全國復制推廣,為市場主體營造了法制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
(5)中部地區經濟發展優勢與劣勢比較分析擴展閱讀:
堅持中國東部地區經濟發展:
東部地區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在國家發展全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要在全國經濟轉型升級中發揮帶頭示範作用,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有效化解產能過剩,大力培育特色優勢產業,努力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進一步強化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大力支持科技型企業和優秀人才創新創造創業;
要著力加強生態環境建設,以治理群眾反映突出的環境污染問題為切入點,完善機制,綜合施策,狠抓落實,努力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良性互動。
F. 我國東部東北部中部西部發展經濟的優勢和劣勢分別是什麼
1.東部地區:東部地區背負大陸,面臨海洋,地勢平緩,有良好的農業生成條件,內水產品、石油、鐵礦容、鹽等資源豐富。優越的地理位置、開發歷史悠久、勞動者的文化素質較高、技術力量較強,使東部地區的工農業基礎雄厚,在整個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龍頭作用。
2.中部地區人力資源豐富,中部地區廣闊的市場潛力和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將會進一步得到發揮。但中部地區人均資源佔有量並不多,生態環境脆弱性非常明顯,流域性污染的壓力越來越大,資源型城市轉型的包袱越來越重,
3.西部地區:西部地區幅員遼闊,地勢較高,地形復雜,高原、盆地、沙漠、草原相間,大部分地區高寒、缺水,不利於農作物生長。因開發歷史較晚,經濟發展和技術管理水平與中、東部差距較大,但國土面積大,礦產資源豐富,具有很大的開發潛力。
希望採納 謝謝
G. 地理,我國東西部是怎麼劃分的在經濟發展上各自有哪些優勢與劣勢
東西部劃分:
根據國家發改委的解釋,我國東-中-西部的劃分,是政策上的劃分,而不是行政區劃,也不是地理概念上的劃分.因此,東部是指最早實行沿海開放政策並且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省市;中部是指經濟次發達地區,而西部則是指經濟欠發達的西部地區. 東部地區包括11個省級行政區,分別是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海南;中部地區包括8個省級行政區,分別是黑龍江,吉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區包括12個省級行政區,分別是四川,重慶,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廣西,內蒙古;另外,國家還把湖南的湘西地區,湖北的鄂西地區,吉林的延邊地區也劃為西部地區,享受西部大開發中的優惠政策.
經濟優勢:
東部地區:東部地區背負大陸,面臨海洋,地勢平緩,有良好的農業生成條件,水產品、石油、鐵礦、鹽等資源豐富。優越的地理位置、開發歷史悠久、勞動者的文化素質較高、技術力量較強,使東部地區的工農業基礎雄厚,在整個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龍頭作用。
西部地區:西部地區幅員遼闊,地勢較高,地形復雜,高原、盆地、沙漠、草原相間,大部分地區高寒、缺水,不利於農作物生長。因開發歷史較晚,經濟發展和技術管理水平與中、東部差距較大,但國土面積大,礦產資源豐富,具有很大的開發潛力。
求採納么么噠!
H. 關於江西南昌發展的優勢與劣勢。
個人認為,南昌的優勢有:1區位優勢:南昌是一座區位優勢非常明顯的開放城市,地處長江中下游,素有「吳頭楚尾、粵戶閩庭」的盛譽,現為京九線上唯一的省會城市,京九、浙贛、皖贛鐵路線在此交匯;南昌作為開放型內陸城市,目前正在形成一個通過高速公路6小時可以通達8個省會城市、涵蓋4.6億人的「6小時經濟圈」。 2\生態優勢:傳統產業向循環經濟轉變,是實現協調、持續發展的關鍵,也是生態文明的重要特徵之一。南昌市的主要做法是,把全力推進開放型經濟與建設現代製造業重要基地有機結合起來,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同時打造一流的投資環境和居住環境,從而推進經濟形態由傳統產業向循環經濟轉變。 3\其他優勢:適宜居住,水土好,物價低,交通方便,啥也不缺。南昌市以水清、城綠、花美為英雄城增光添色.
劣勢在於:市民素質有待提高:每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都有賴於市民整體素質的不斷提高。目前,南昌市正處在天時、地利、人和的發展機遇期,同時,生活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但是南昌市的街頭也時常冒出一些不和諧之音。有一位外商欲在南昌市投資,當他在城區轉悠了大半天之後,卻喪失了投資信心,原因是,橫穿街道、亂扔垃圾、隨地吐痰等不文明現象觸目驚心。他對市領導說,市民素質的高低,是人與自然和諧程度的體現,也是經濟發展後勁的內在動力。 但是,值得慶幸的是,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大好形勢下,這種不文明現象已經引起了南昌市委、市政府及廣大市民的高度重視,一股革除陋習、倡導文明新風的熱潮正在洪城興起。 古人在分析形勢時喜歡用"天時地利人和"來說明,天時,前些年,我們南昌 在這點上沒有趕到,浪費了.雖然這裡面也有政策等方面的因素,但主要的還是我們那時膽子不夠大,戰略定位出現偏差,沒有抓住改革開放的第一輪發展的機會;現在我國正進入城市化的浪潮,所以南昌這些年提出對接長珠閩的戰略,我個人覺得是正當其時.地利,雖然我們沒有臨海,但是現在發展已經呈現出沿海想內地推進的勢頭,南昌作為中部,正可以發揮襟三江而帶五湖的地理優勢;人和,以前南昌由於發展的思路不是很正確,人民的思想也較為保守,經過這幾年對思想解放的提倡,南昌逐漸放開了思想,統一了思路,呈現一心謀發展,全心搞建設的好形勢.
所以我覺得在天時地利人和上,我們南昌正逐漸發揮出自己後發的優勢.
I. 簡要分析當前長江中下游平原發展經濟的優勢和劣勢
優勢有:
長江中下游地區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暖少雨.雨熱同期,即高溫期版和多雨期一權致,能夠滿足農作物生長期所需的水分和熱量條件.
熱量充足,生長季長,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即農作物的復種指數高.開發時間早、工農業發達、技術力量雄厚, 河運優勢降低運輸成本,利於把內陸礦產資源運輸到中下游,並通過長江聯通海運,便於引進下游的滬寧杭經濟區的科技優勢並引進外資,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地形平坦開闊、而且水陸交通便利、利於建廠。
劣勢是:1、7、8月份的伏旱,梅雨季節時候多洪澇災害,多酸雨。
2、近幾年長江流域水土流失嚴重,水污染嚴重